畜牧兽医专业猪瘟的防治论文

畜牧兽医专业猪瘟的防治论文
畜牧兽医专业猪瘟的防治论文

XXXX学院

毕业论文

浅析猪瘟的防治

分院畜牧兽医分院

专业名称畜牧兽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 年 5 月 8日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当前猪瘟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流行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临床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猪瘟发生原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引种不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猪场环境差,管理混乱.......................................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免疫失败...................................................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疫苗质量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2免疫程序不合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3猪瘟疫苗注射剂量及操作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4免疫抑制疾病造成免疫失败.............................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药物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3猪瘟的防治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要切实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正确使用疫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疫苗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疫苗的保存与运输.....................................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 疫苗的剂量,对象及操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4 疫苗的污染...........................................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5 正确的稀释液稀释疫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6疫苗购买到注射之间的存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7疫苗使用前最好检查其有效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严禁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加强HC诊断和免疫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4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8)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猪瘟(HC)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是被我国农业部列为动物的第一类传染病,还是农业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强制免疫、重点控制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更是影响养猪生产的重要传染病种。所以加强猪瘟的防治,对减少养猪业的损失,提高猪的生产,由为重要。

关键词:猪瘟免疫危害防治

前言

猪能否发病,同个体天然的非特异性抵抗能力关系密切。加强猪的饲养管理,免疫,注意环境卫生,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制度,增强猪体健康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是预防猪瘟的重要条件。

同时,猪瘟的防治也要重视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不喂腐烂、发霉和弯质饲料,圈舍经常清扫,保持清洁、干燥,冬防寒保暖,夏防暑降温,食槽和管理用具保持清洁等都是预防疾病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保证猪只生长发育和体格健壮、抗病力强的基本条件。

1 猪瘟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

1.1 流行情况

近年来,猪瘟有了新的特点,不再是急型的,转变为非典型性猪瘟和繁殖障碍型猪瘟两类。

非典型性猪瘟多呈散发流行,其潜伏期和病程延长,流行速度缓慢。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母猪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猪瘟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使其致病。

1.2 临床特征

非典型性猪瘟不具典型的全身出血性变化,患猪体温41 ℃左右,大多数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尖呈紫黑色,耳壳脱落。患猪采食量下降,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通过母猪传染,母猪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皮下水肿等。病仔猪常在2~3 d内死亡,致死率很高,发病率与带毒母猪的多少有关。

2 猪瘟发生原因

猪瘟发生与流行主要有病原体、传播途径与易感猪群三个必备条件。即猪场(或生猪养殖场所)内存在病原体或被病原体侵入,养殖环境及日常生产操作在一定条件下为病原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当前引发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引种不规范

近年新办了很多中小型猪场,但很大一部分为了节约成本而没有按照规定做好种猪引进的相关检查。许多养殖场从一些无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供应商那里购买种猪,无证猪场技术差,防疫措施不到位,从这样的猪场引种导致疫病发生的机率很大。

2.2 猪场环境差,管理混乱

我国大部分的猪场都是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当时科学养殖这一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猪场选址、建设都不科学,导致通风、采光条件差,舍间距小,产仔舍、保育舍都是大通间,保育舍栏与栏之间仅用铁栏栅隔开,这样只要有猪发病传染速度就快。日常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猪场防疫不达标,直接或间接为病原传播提供了条件。

2.3 免疫失败

2.3.1 疫苗质量问题

受保护、运输条件限制,疫苗质量不能保证,致使免疫效果差,保护率低。有些猪场使用非正规的疫苗,质量难以保证。

2.3.2 免疫程序不合理

部分猪场使用猪瘟疫苗7 d后又用猪瘟三联苗,注射猪疫苗一般5~7 d产生抗体,再注射猪瘟三联苗,抗原抗体发生中和反应,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当前很多养殖场户均采用集中免疫、断奶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超前免疫三种形式,其各有利弊,存在免疫程序缺陷,这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2.3.3 猪瘟疫苗注射剂量及操作问题

有些猪场不按正确的计量进行接种,任意增加或降低接种计量,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接种疫苗操作不规范,打针不消毒,打“飞针”、“跑针”,致使接种剂量不足。

2.3.4 免疫抑制疾病造成免疫失败

许多养殖户不注重免疫时的生猪健康状况,接种时若有传染疾病发生,可引起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可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造成免疫力下降,即使使用猪瘟疫苗也难以起到保护作用。

2.4 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

药物导致免疫失败一般情况下,免疫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3防治对策

3.1 要切实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因此,应保证饲喂饲粮的数量和质量;采取尽可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确保引种安全、防止病原传入,对生产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检疫措施;在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采取措施,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3.2 正确使用疫苗

3.2.1疫苗选择问题

要确定该种疫病在你的猪场是否一定需要免疫;其次,对于具有多种血清型或亚型的病原微生物,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清型的疫苗;再次要选择符合GMP标准的质量可靠、稳定、效果确实的疫苗。

3.2.2疫苗的保存与运输问题

疫苗有其严格的贮存条件及有效期。疫苗贮藏没有按出厂规定,会导致疫苗效力的下降甚至丧失。过期的疫苗效价会降低,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包装破损、丧失真空度、瓶盖松弛、变色的疫苗质量无法保证,也不宜使用。

3.2.3疫苗的剂量,对象及操作

注意疫苗的使用剂量、对象、接种途径以及操作人员或作业系统的可靠性。成功的防疫接种,有赖于正确剂量的疫苗、在正确的时机里、注入适当的猪的适当部位上。这些说起来简单,但是往往却就是被忽略而不能做到的原则。

3.2.4疫苗污染

疫苗在现场使用时,很容易受到污染。含有细菌的灰尘很容易借着污染的注射针头也可能是清洁的针头在抽取药液时因接触了遭污染的橡皮塞子,这些都会使细菌进入疫苗内。而这些疫苗若贮存不当,细菌有可能在瓶内大量繁殖。遭污染的疫苗或针头打猪只,接种的猪可能因而导致局部脓肿,甚至全身性败血症而死亡。

3.2.5正确选择稀释液稀释疫苗

稀释液的质量对疫苗效价的影响较大,有的疫苗生产厂家有提供稀释剂,部分疫苗的稀释剂还具有免疫增强剂的功能。因此,需要根据疫苗生产单位推荐的方法选择稀释液。

3.2.6疫苗购买到注射之间的存放

种类和剂型不同的疫苗,其保存条件温度和有效期不尽相同,最好按照产品说明书在指定的温度条件下保存和运输,稀释液和疫苗要根据说明书分开贮存。活疫苗对温度波动非常敏感,运输和保藏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冷链”系统,尽量

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切忌反复冻融,否则引起失活或效价降低。灭活疫苗不可冷冻,不得置于0℃以下保存。

3.2.7疫苗使用前最好检测其有效性

首先检查疫苗的厂家品牌、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质检证明、防伪标识、包装完整性、运输和保存状况等,初步掌握疫苗质量。对于活疫苗,需要检测其真空度,防止光照和受热。对于灭活疫苗,重点要查其是否破乳分层、变色、破损,注意不得冻结和受热。疫苗的有效性最终还需要经过动物接种来验证。

3.3严禁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因此,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2003、2007年我省大部分地区秋收季节阴雨连绵达60天之久,造成大量玉米不同程度霉变。检验中发现大多数经产母猪猪瘟抗体水平很高,而保育猪和育肥猪总是免疫不合格。玉米霉变是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4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环状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3.5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3.5.1加强HC诊断和免疫监测

做好免疫监测是减少HC发生的重要手段。应用免疫检测可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制定适合于该猪场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疫苗接种后不产生或仅产生低水平抗体的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此外,结合HCV 抗原检测,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公猪和母猪,消除引起仔猪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猪瘟免疫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应答效果、亚临床感染和疫苗效价的监测上。

根据产仔季节,在防疫高峰期后1个月内,随机采取免疫猪血清做抗体监测,计算总保护率。如总保护率在50%以下,显示免疫无效。同时根据抗体的分布,分析是否存在亚临床感染。

另外,造成猪瘟持续性感染的根源在于母猪带毒,即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后引起潜伏性感染。带毒母猪妊娠后猪瘟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带毒公猪也可通过精液传染母猪,也可传播给仔猪。带毒母猪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造成猪瘟的持续感染。同时,先天感染猪瘟的

仔猪产生后无免疫耐受性,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这种猪被误作后备种猪培养就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这样会造成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因此,对猪场除进行猪瘟抗体的定期检测之外,还要进行种猪的带毒检测以使种猪群的猪瘟得到控制与净化。

3.5.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在什么时间接种何种疫苗,是养猪场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免疫程序可通用,而生搬硬套别人的免疫程序也不一定行得通,最好的做法是根据本场的疫病实际发生情况,考虑猪场所在地区的疫病流行特点,结合猪群的种类、年龄、饲养管理、母源抗体的干扰以及疫苗的性质、类型和免疫途径等各方面因素和免疫监测结果,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在此提供一个许多猪场采用的猪瘟免疫程序,供参考。

20~25日龄:猪瘟兔化弱毒活苗,首免

60~65日龄:猪瘟兔化弱毒活苗,二免

200~220日龄:猪瘟兔化弱毒活苗(种猪),三免

种用成年公、母猪每年预防2次,间隔6个月。

4小结

在养猪业工业化、集约化程度提高的今天,加强猪对疾病的免疫力,提高猪的生产效率,减少猪病带来的损失。综上,加强猪病的防治,从而给养猪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畜牧业兽医毕业论文

畜牧业兽医毕业论文 浅析兽医药理学中抗寄生虫药物记忆方法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对兽医药理学中抗寄生虫药物的掌握程度,作者通过对记忆效 率的分析,提出了歌诀式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并叙述了兽医药理学中 所提及的抗寄生虫药的速记歌诀。 关键词:兽医药理学抗寄生虫药物速记歌诀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学好兽医药理学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药物 治疗动物疾病,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兽医药理学内容 枯燥繁杂,记忆起来很辛苦,主要是由于针对同一疾病的药物较多,而某一药物的作用可 能又很复杂,使得教学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混淆,因此学生在学习时畏难情绪大。特别 是对于抗寄生虫病的药物,由于寄生虫种类繁多,而不同的寄生虫又需要不同的药物进行 防治,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该章节的时候,基本上都不能将所学的内容完全掌握。 高等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是有目的、有系统、高效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 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对复杂的问题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记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一 个事实,在心中越是与其他大量事实发生联想,就越能很好地记住,留在心中。结合兽医 药理学科的特点和科学的记忆方法,利用语言的韵律和节律编成歌诀,化繁为简,能增强 学习的趣味性,将枯燥难记的内容变成流畅形象的语言,使其简捷易懂,便于记忆。 利用歌诀的形式记忆药理学内容古已有之,但基本上都是有关中医中药的内容,在人 医西药药理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探讨歌诀式教学的内容[1-2],而在兽医药理学领域 这样的教学成果相对较少。因此,编撰兽医药理学歌诀必将对该课程教学有深远的影响, 具有巨大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编撰关于兽医药理学中抗寄生虫药物应用及注意事项的歌诀,现将内容叙述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机理速记歌诀:寄生虫药抗虫体,种类繁多机理异;虽有差异可归纳,四个方面见端倪;干扰离子抑神肌,干扰代谢酶受抑。 左旋咪唑速记歌诀:左旋咪唑驱线虫,作用抑制延胡索;虫体挛缩速排出,作用好似 拟胆碱;调节免疫激淋巴,中毒阿托品解救;单动注射毒性大,内服给药使用它;临床骆驼 禁止用,马儿用它需慎重。说明:作用抑制延胡索是指作用延胡索酸还原酶,单动注射毒 性大是指单胃动物注射给药毒性大。

有关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

有关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篇1 浅析锌对常见产蛋家禽的作用 0 引言 在动物体内,锌的含量在微量元素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铁,在六大酶系中约300 多种酶的活性与锌息息相关,如碱性磷酸酶、羧基肽酶、醛缩酶、蛋白水解酶、乳酸脱氢酶和谷氨酸脱氢酶等,其可以调节含锌酶的活性和激素的分泌及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创面愈合,参与生物体内多个过程。另外,锌还是许多功能蛋白如金属硫蛋白、核蛋白、受体等组成成分,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前列腺素、促性腺激素等的活性有关。因此,动物机体一旦缺锌,或多或少都会对其各方面的生理功能有影响。 1 锌的生理功能 锌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如核酸和蛋白合成,维持膜系统的稳定性[1]. 正常锌含量可维持动物体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组织结构,其作为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和免疫应答所必需的营养因子,是直接参与免疫功能的重要生命相关元素;并且,锌与自由基代谢有关,它是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参与抗氧化酶 Zn-SOD 的构成和诱导金属硫蛋白的合成,Zn- SOD 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因而防止了自由基链式反应[2],所以,锌在动物的抗氧化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锌是构成含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体内的金属代谢、运输和贮存。金属硫蛋白本身富含锌,可以与铅、镉、汞等重金属离子等配位结合成无毒或低毒的络合物,减弱和消除重金属危害作用[3];锌对骨的代谢和支持起很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骨的发育; 锌对生殖生理有重要影响,锌能强化动物垂体前叶激素的活性,调节雄激素的代谢水平;就现在对锌在动物上的营养作用进行的研究,发现锌参与体内许多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包括基因表达催化作用、细胞凋亡和抗氧化等。 2 锌对常见产蛋家禽影响 2.1 锌对蛋鸡的影响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本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猪瘟的主要特征是:呈急性、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母猪及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就算治愈好了,也可能成为带病猪,感染其他健康猪,病死率高。猪场的猪免疫功能下降,疫苗剂量不够,免疫程序不合理等因素都会引发猪瘟。该病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更是严重,多数专家认为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单一疾病就是猪瘟,我国几乎所有的猪场都存在猪瘟,造成我国养猪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 猪瘟病原学诊断防治 前言 猪瘟俗称“烂肠病”,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具有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死亡率很高,是威胁养猪业主要的一种传染病。以发病急、高稽留热和细小血

管壁变化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为特征。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已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猪瘟分布于全世界,流行很广,在我国也极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目前有20多个国家宣布消灭猪瘟,我国尚未消灭。 1.猪瘟的病原学、流行特点 1.1 猪瘟的病原学: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既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也能在烟熏烤晒加工的肉品中存活;但不耐热,仅部分毒株可抵抗56℃温度。pH<3.0或pH>11.0可灭活;对乙醚、氯仿;能被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碳酸钠的磷酸灭活。 1.2 流行特点: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美及南美、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母猪及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播。 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此外,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伊胎等。 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的脏器和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精液,废水、废水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 2.猪瘟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 2.1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性型四种类型。 2.1.1最急性型:猪场有些病猪常物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2.1.2急性型:猪场大部分猪都患有急性猪瘟,潜伏期一般为24~72h,病猪精

推荐228个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推荐228个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10%丁香酚纳米乳的研制 2、2009-2011年国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3、3种植物多糖抗猪蓝耳病病毒及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4、ATF6在内质网应激引起的HepG2细胞自噬与凋亡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5、A型流感病毒16种HA血清型DNA微阵列检测方法研究 6、A型流感病毒感染机理研究:肥大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 7、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不同分离株的基因组和生物学特性比较 8、H5N1流感病毒感染孕鼠的机制以及养禽业人员禽流感感染风险调查 9、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源性传染的监测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10、H9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分析及致病性研究与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11、Nsp9-Nsp12与高致病性PRRSV的增殖能力和致死性毒力的相关性 12、p53在I型干扰素介导的先天性抗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作用研究 13、PHEV感染小鼠大脑皮质mRNA和microRNA表达谱变化及其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14、PI3K/Akt信号通路与天然免疫限制性因子SAMHD1在PRRS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15、PRRSV Nsp2与宿主细胞蛋白BAG6和AIF1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16、PRRSV对猪肺泡巨噬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 17、PRRSV感染诱导细胞自噬及内质网应激的机制研究 18、PRRSV诱导炎症反应及其调控机制 19、PRRSV诊断方法的建立及鲁豫冀地区PRRSV的流行与遗传变异研究 20、RNA干扰途径抗猪瘟病毒研究 21、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的免疫特性及中毒病理学研究 22、阿魏酸钠抗炎分子机制及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疗效初步观察 23、靶向黑色素瘤重组免疫毒素MSH-PE38KDEL的表达、纯化及其靶向抗肿瘤生物学效应 24、毕赤酵母表达犬长效干扰素融合蛋白的研究 25、变异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26、冰川棘豆毒素的毒性及细菌降解研究 27、博落回杀螨活性成分的研究 28、不同来源多重耐药性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机制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29、不同条件下小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及HOXA10基因表达的研究 30、不同宿主来源新城疫病毒全基因组特征及其V蛋白对DF-1细胞IFN-β生成的影响 31、布鲁氏菌wzm/wzt基因对其毒力、免疫原性及蛋白质表达影响的研究 32、产苦马豆素疯草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多态性研究 33、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研究 34、宠物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药耐药机制研究 35、川牛膝多糖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36、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 37、大豆磷脂对AA肉鸡脂肪代谢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38、蛋鸡ALV-J的分离鉴定及分子致瘤机制的研究 39、典型肉鸡生产链中弯曲菌耐药性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 40、丁香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评价 41、冬虫夏草无性繁殖研究及其产物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42、动物疾病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43、动物性食品中喹恶啉类药物代谢物和磺胺类-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大专畜牧兽医专业专科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大专畜牧兽医专业专科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浅析鸡大肠杆菌病病因分析和预防治疗 在近十几年的肉鸡生产中,养殖户为了控制大肠杆菌及某些细菌感染,在使用饲料添 加剂及治疗中盲目应用一些抗菌药物,从而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并日趋严重。事实上,因为大肠杆菌可通过菌毛将其抗药性质粒传递给其他大肠杆菌,所以,大肠杆菌的抗药性 形成较快,环境中大肠杆菌耐药性菌株越来越多。 近几年来,地区实验室曾多次无菌采取疑似大肠杆菌病的本地病鸡、死鸡的心血、肝、脾、肾等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引起试验 鸡只发病的病原为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区大肠杆菌对硫酸安普霉素、阿米卡星高度敏感,对新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耐药。曾经对 致病性大肠杆菌敏感的药物出现了不敏感和不同程度的耐药,提示在以后的肉鸡生产中应 慎用抗生素,在使用药物治疗大肠杆菌病时,要充分利用药敏试验,为鸡大肠杆菌病的防 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需注意交替用药,按疗程投药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病因分析 1.1免疫抑制 主要是由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感 染继发造成。往往会先破坏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黏膜屏障系统的完整性,致使被感染鸡只不 同程度地出现免疫抑制等,从而为大肠杆菌的入侵打开了门户。 1.2免疫应激 某些应激反应可引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如接种疫苗时鸡群产生的应激反应以及免疫 程序设计不当都会引起鸡群抵抗力下降或呼吸道症状,从而造成大肠杆菌感染和继发感染。 1.3有害环境 有害的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大肠杆菌感染主要原因之一。饲养管理差,环境污染严重, 应激因素长期存在,都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如气候突变、寒冷、闷热、通风换气不良、氨味过浓等应激因素,使鸡群抗病力减弱,大肠杆菌乘机侵入,引起机体发病。卫生 条件差,粪便、污水、病死鸡等不能无害化处理,从而造成了鸡场环境污染严重,细菌、 病毒大量存在。对消毒工作不重视或不严格,饲养密度过大,潮湿的环境又为大肠杆菌及 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1.4饮饲及营养状况 日常生产中,饲养方式、饮水等会直接影响到鸡群营养状况的好坏,日粮营养水平的 高低以及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状况等都是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如饲料营养

猪瘟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措施

摘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FSV)引起的急性、热性、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随着人们对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疫苗的广泛应用,猪瘟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猪瘟的发病又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并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研究当前猪瘟的流行现状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猪瘟的有关特点,希望能对猪瘟的防控提供帮助。 关键词:猪瘟,流行现状,原因分析

目录 引言 (1)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1) (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1)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1) (三)猪瘟流行病学 (2) 二、猪瘟的症状及病变 (2) (一)急性型 (2) (二)慢性型 (3) (三)迟发性型 (3) (四)病理变化 (3) 三、预防措施 (4) (一)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4) (二)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4) (三)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4) (四)改善饲养管理 (4) (五)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猪瘟 (4) 四、疫情处理 (5) (一)消毒 (5) (二)加强免疫监测 (5) (三)完善免疫计划 (5) (四)隔离、消毒 (5) 五、疫苗种类及处理方法 (5) (一)乳兔苗 (5) (二)细胞苗 (5) (三)淋脾苗 (6) 六、参考文献 (6)

引言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所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疾病,它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发病率达95~100%,主要特征是高热稽留、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坏死、梗塞等变化。本病遍布于世界各国,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其中,强毒株不论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但挡不住毒体入侵的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一、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 (一)目前国内猪瘟流行现状 我国是猪瘟流行较多的国家之一,每年因猪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数十亿元。2004~2005年,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报告猪瘟疫情,发病135633头,死亡68771头,扑杀16320只。王先明等2006年报道,2001~2006年5月份以来,在东南及中南部分省份发生的猪高热病,尽管是多病原的引起的混合感染,但猪瘟病毒被公认为感染率偏高,孟长泽等对所在兽医院的猪瘟病例进行统计表明,从2003~2005三年中,猪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5.5%。张家峥等报道,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是猪瘟,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猪瘟仍对我国当前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 在我国,除香港、澳门外,其它3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都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发现过猪瘟的流行,在上述省、市地区的猪场均分离到猪瘟病毒。近5年来,从8个省、市的19个猪场采取15736份样品,检查猪瘟带毒情况,结果表明:带毒猪1822头,带毒率为4.61%~30.7%,平均为11.58%。据估计,我国每年因HC死亡的猪占病死猪的30%左右。 (二)目前国外猪瘟流行现状 历史上,猪瘟发源于美国,类似猪瘟的报道大约在1810年田纳西州福莱克林,1887年报道的发生猪瘟的已有35个州,后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火车的问世对本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定为一类烈性传染病。由于世界各国采取了消灭猪瘟的有力措施,许多国家、地区已宣布消灭该病,尤其我国50年代猪瘟兔化弱毒(C-株)疫苗自问世以来,猪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自19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猪瘟以来,猪瘟在世界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因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近20年来,不少国家

畜牧兽医专业硕士论文

畜牧兽医专业硕士论文 浅论鸡大肠杆菌病病因分析和预防治疗 在近十几年的肉鸡生产中,养殖户为了控制大肠杆菌及某些细菌感染,在使用饲料添 加剂及治疗中盲目应用一些抗菌药物,从而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并日趋严重。事实上,因为大肠杆菌可通过菌毛将其抗药性质粒传递给其他大肠杆菌,所以,大肠杆菌的抗药性 形成较快,环境中大肠杆菌耐药性菌株越来越多。 近几年来,地区实验室曾多次无菌采取疑似大肠杆菌病的本地病鸡、死鸡的心血、肝、脾、肾等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引起试验 鸡只发病的病原为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区大肠杆菌对硫酸安普霉素、阿米卡星高度敏感,对新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耐药。曾经对 致病性大肠杆菌敏感的药物出现了不敏感和不同程度的耐药,提示在以后的肉鸡生产中应 慎用抗生素,在使用药物治疗大肠杆菌病时,要充分利用药敏试验,为鸡大肠杆菌病的防 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需注意交替用药,按疗程投药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病因分析 1.1免疫抑制 主要是由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感 染继发造成。往往会先破坏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黏膜屏障系统的完整性,致使被感染鸡只不 同程度地出现免疫抑制等,从而为大肠杆菌的入侵打开了门户。 1.2免疫应激 某些应激反应可引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如接种疫苗时鸡群产生的应激反应以及免疫 程序设计不当都会引起鸡群抵抗力下降或呼吸道症状,从而造成大肠杆菌感染和继发感染。 1.3有害环境 有害的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大肠杆菌感染主要原因之一。饲养管理差,环境污染严重, 应激因素长期存在,都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如气候突变、寒冷、闷热、通风换气不良、氨味过浓等应激因素,使鸡群抗病力减弱,大肠杆菌乘机侵入,引起机体发病。卫生 条件差,粪便、污水、病死鸡等不能无害化处理,从而造成了鸡场环境污染严重,细菌、 病毒大量存在。对消毒工作不重视或不严格,饲养密度过大,潮湿的环境又为大肠杆菌及 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1.4饮饲及营养状况 日常生产中,饲养方式、饮水等会直接影响到鸡群营养状况的好坏,日粮营养水平的 高低以及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状况等都是引发大肠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如饲料营养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题目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题目 1. 阿魏酸钠抗炎分子机制及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疗效初步观察 2. 靶向黑色素瘤重组免疫毒素MSH-PE38KDEL的表达、纯化及其靶向抗肿瘤生物学效应 3. 毕赤酵母表达犬长效干扰素融合蛋白的研究 4. 变异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5. 冰川棘豆毒素的毒性及细菌降解研究 6. 博落回杀螨活性成分的研究 7. 不同来源多重耐药性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机制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8. 不同条件下小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及HOXA10基因表达的研究 9. 不同宿主来源新城疫病毒全基因组特征及其V蛋白对DF-1细胞IFN-β生成的影响 10. 布鲁氏菌wzm/wzt基因对其毒力、免疫原性及蛋白质表达影响的研究 11. 产苦马豆素疯草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多态性研究 12. 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研究 13. 宠物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药耐药机制研究 14. 川牛膝多糖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5. 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 16. 大豆磷脂对AA肉鸡脂肪代谢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17. 蛋鸡ALV-J的分离鉴定及分子致瘤机制的研究 18. 典型肉鸡生产链中弯曲菌耐药性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 19. 丁香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效果评价 20. 冬虫夏草无性繁殖研究及其产物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1. 动物性食品中喹恶啉类药物代谢物和磺胺类-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2. 动物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研究 3. 动物性食品中酰胺醇类残留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研究 4. 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分子流行病学及F18菌毛部分特性的研究 5. 多拉菌素的抗炎作用及其对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 6. 鹅源新城疫病毒部分生物学特性鉴定及其囊膜糖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7. 恩诺沙星和磺胺二甲嘧啶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研究 8. 发酵豆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9. 防治奶牛乳房炎新型中药制剂的研究 10. 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新型复方药物制剂宫炎清的研究 11. 仿生骨修复支架材料的设计及其成骨诱导机制的研究 12. 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对鸡、猪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13. 疯草甘肃棘豆生物碱系统分析及其毒性的比较病理学研究 14. 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研究 15. 孵化温度对鸭胚胎发育和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 16.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方法与灭活疫苗的研究 17. 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筛选和capD基因功能研究 18.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与环介导恒温扩增法的建立 19.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分子机制研究 20.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机制研究 1、10%丁香酚纳米乳的研制 2、2021-2021年国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3、3种植物多糖抗猪蓝耳病病毒及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4、ATF6在内质网应激引起的HepG2细胞自噬与凋亡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5、A型流感病毒16种HA血清型DNA微阵列检测方法研究 6、A型流感病毒感染机理研究:肥大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

畜牧兽医专业获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畜牧兽医专业获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浅谈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生产一线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需强调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1、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1是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与其它类型学校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对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找准的定位,与其它教育相比,要突出自已的优势。要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2是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人才规格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也保持着良好发展的势头。在我区,原来许多小型的鸡场、猪场、牛场,现也发展成了具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种鸡场、千头种猪场与千头奶牛场。在这些大规模的养殖企业中,有着大量的就业缺口。但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象以前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简单局限于“会做”就行,现大型养殖场更多需要的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参与及有效组织、管理一线生产的高技能型人才。 因此,加快畜牧兽医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服务成了我们农业职业教师的历史使命。构建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按行业岗位能力去强化实践技能操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顺应行业、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规格的需要。 2、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 2.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原则。根据我区畜牧业主要以猪、禽、牛三大块为主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养牛生产实习、养猪生产实习、养禽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猪、鸡、牛方向技术强化班、试验研究等环节。实践教学各内容的实施顺序、时间应与教学计划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 2.2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doc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课题:猪瘟的诊断与防制 任务规定进行日期: 自XX年 9月 20 日起,至 XX 年月 8日 毕业设计的要求和内容: ① 背景: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捉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性传 染病。该病以高热嵇留和小血管壁变性为主要特征且能够引起各器官的广泛性出血、梗死和坏死。近年来我国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呈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一直是临床兽医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我们在实习期间,积极参加临床实践,主要就猪瘟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②研究的问题: (1)猪瘟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2)猪瘟感染的保健防控措施。 ③任务和要求: (1)9月和指导老师见面,确定该论文的题目,了解论文写作的大致要求,根据自身条件,工作需要,制定了论文进度日程表; (2)10月制定论文提纲,收集材料,完成论文初稿; (3)11月将初稿通过qq邮箱交于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评阅,再完成第二稿;

(4)月完成论文,交由指导老师进行最后的定稿,进行论文答辩与评估。④主要参考资料: [1]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 李富达.猪病防治手册.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3] 朱维正.宣华,宋有信等.新编兽医手册. [4] 杨小燕.现代养猪诊断与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XX年第三期. [5] 曹澎辉.兽医微生物及免疫学技术(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6] 宣长和.猪病学(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第二版,北京. [7] 赵德明,张中秋,沈建忠主译.狄伯雄,甘孟侯主校,猪病学(j).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 9月20 日和指导老师见面,了解论文写作的大致要求: 10月15 日至11 月15 日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论文进度日程表; 11月16日至11 月18 日制定论文提纲; 11月20日至11 月31 日收集材料,完成论文初稿; 月1日至月5 日修改初稿,完成第二稿。 月8 日完成论文。 毕业设计课题:猪瘟的诊断与防制 任务规定进行日期: 自XX年 9月 20 日起,至 XX 年月 8日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近年来,一些养猪场虽然注射了猪瘟疫苗,但猪瘟仍有发生,而且多表现为非典型、慢性及隐性状况,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据报道,国内养猪业每年因发生猪瘟引起死亡的猪只占全部病死猪总数的30%左右,加之流产、产死胎、淘汰种猪,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针对猪瘟给养猪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现将猪瘟防控中的一些发病原因和防治经验与大家交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 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温、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塞,怀孕母猪流产、死胎等。猪瘟病毒对猪危害极为严重,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一、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 1.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流行,主要以温和性、非典型性猪瘟为主,发病缓和,症状不典型,发病率不高,死亡率降低,呈现波浪式、周期性散在发生,很少见到典型性猪瘟。 2.发病年龄幼龄化。据报道,79%的猪场发生猪瘟的猪只多在90日龄以下,最多见发病的是3 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2~10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 3.病情温和。目前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强弱之分。低毒力毒株感染可引起非典型,温和型和慢性猪瘟,病猪仅表现体温稍升高,鼻干、减食、消瘦、贫血、尿黄、咳嗽、下痢、四肢无力、行走摇晃、耳尖和尾尖干枯等,病程较长,无特征性病变,死亡率低,但长期带毒、排毒。 4.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母猪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明显的症状,但带毒并向外排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或水平传播给健康猪只,是猪瘟发生传播的重要传染源。 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胎。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 大专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篇1 浅析玉米秸秆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随着科学高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世界各国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纤维类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全世界每年产量约为100 亿t, 其中秸秆类占70% 左右( Sánchez 等,2008) .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尤其是玉米秸秆,据农业部2011 年发布的《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统计,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8. 20 亿t, 其中玉米秸秆约占32. 3% , 约为2. 65 亿t. 目前国内秸秆约20% 直接用作生活燃料,15% 用作肥料还田,15% 用作反刍动物粗饲料,2% 用作工业原料,其余被废弃或直接燃烧( 严妍等,2010) ,合理利用秸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专家学者们针对如何利用秸秆资源进行大量的研究,如果将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合理应用于饲料中,那么会适当缓解人畜争粮的发生。 1 玉米秸秆的营养组成及结构特点成熟的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如下:粗纤维( CF)35% ,中性洗涤纤维( NDF) 70% , 酸性洗涤纤维( ADF) 44%, 粗蛋白( CF) 5%, 粗灰分7% ( 熊本海等,2013) . 其中纤维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聚合而成。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由葡萄糖单位以β- 1,4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聚合物。也正是由于组成糖苷键的排列特点,使

其性质相对稳定不易被消化酶消化,但可通过微生物发酵分解。 半纤维素是由不同类型的己糖和戊糖构成的直链型杂聚多糖,秸秆中主要半纤维素为木聚糖。在细胞壁中,半纤维素位于纤维素和木质素间,组成一个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紧密结构。半纤维素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易被分解,这也是纤维类物质中对热化学因素最敏感的成分。 木质素是由香豆醇、松柏醇、芥子醇和愈伤木基醇等交联聚合形成的苯基丙烷类聚合物,是植物细胞壁中主要支撑结构,并保持细胞壁的不通透性抵抗微生物攻击及抗氧化等作用。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形成牢固结合层,紧紧地包围着纤维素,阻碍酶和其他物质与纤维素的接触,使木质素成为植物细胞壁中最难降解的成分( Saha 等,2015) . 因此,合理应用秸秆资源的前提就是极大程度地去除其中的木质素。 2 玉米秸秆的处理方法处理玉米秸秆是为达到提高适口性、增加采食量和丰富营养成分,以提高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利用率。现今的处理方法大体上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 3 大类,其中物理方法包括切段、碾压、浸泡、粉碎和粒化等。玉米秸秆经物理处理后不会改变其化学成分,但会使处理后的秸秆易于拌料及咀嚼,改善适口性,提高采食量等优点。物理法能破坏秸秆细胞壁,增大秸秆组织的损伤面积,进而增加秸秆与微生物或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物理处理往往只是一个前处理,通过多种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一个更加理想的处理效果。Hana 等( 2010) 研究表明,秸秆经爆破处理后纤维尺寸明显减少,纤维束数量明显增加,pH 也明显降低。秸秆经

兽医毕业论文题目免费参考2018

最新兽医毕业论文题目免费参考2018 兽医专业是指从事防治动物疾病的行业或人。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家畜家禽疾病的诊疗、防治、检疫及畜产品卫生检验等。兽医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动物传染疾病的增多,兽医毕业论文题目也有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下面就是最新兽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广大学子参考! 1、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PCR检测方式的建立和应用 2、草分枝杆菌及其在兽医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3、H9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的研究进展 4、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效果分析 5、大连地区麻鸡呼吸道病多病原检测分析 6、高职畜禽环境卫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7、鸡霉菌毒素中毒与新城疫混合感染的诊治 8、羊小反刍兽疫及其综合防治 9、水貂源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10、关于当前新疆肉羊养殖业发展中兽医工作的几点建议 11、鸡毒霉形体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 12、巴里坤县羊肝片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 13、农区肉羊集约化养殖防疫体系的建立 14、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 15、且末县肉羊饲养场疫病防疫要求 16、兔瘟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17、浅谈兽药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及对策 18、奶牛围产期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19、兽医实验室如何进行仪器设备的管理 20、浅谈奶牛乳滞及其防治 21、家禽养殖中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 22、云南家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原因及控制结果调查 23、孔雀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24、不同禽源里氏杆菌分离鉴定及同源性比较 25、盘县羊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 26、瓮安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调查 27、黔东南州狂犬病防控知识调查 28、种养间循环模式中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29、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0、新疆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牛结核病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31、动物治疗合理用药注意事项分析 32、浅析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3、动物检疫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分析 34、平武县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5、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36、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思考 37、新形势下动物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39、动物疫病防治现状及解决措施分析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 摘要:猪瘟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典型猪瘟频发的大流行状况已经得到了控制,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日益严重,同时发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甚至一些免疫后的猪也会发病,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对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我国现阶段在规模化猪场或部分地区是可以实现猪瘟的净化。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现状;防控策略

前言 猪瘟又称经典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是由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CSFV的毒力除有强弱之分外,还有稳定性的变化,即CSFV毒力有易变的特性[1]。猪瘟病毒和牛腹泻-黏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在血清学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交叉反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2002)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猪瘟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2]。 近30多年来,有不少国家先后采取消灭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宣告消灭本病,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英国、法国、新西兰、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都消灭了猪瘟。有些国家已基本控制了该病。另有许多国家都正在逐渐实施猪瘟净化工程。近年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全世界现仍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主要分布在南美、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及亚洲国家,其中非洲3个、美洲13个、亚洲14个、欧洲20个[3]。 我国是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5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的60%。所以,本文对猪瘟相关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讨论,以对我国猪瘟净化提供依据。 1. 猪瘟的流行现状 1.1 流行范围更广 我国自2007 年实行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得到控制,这与我国CSF 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 的流行范围更广。目前散发流行已经成为CSF 主要的流行形式,且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1.2 发病幼龄化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范例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范例 论文题目:浅析加强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摘要: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党和国家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面貌,支持鼓励各地多元化的建设,农村畜牧业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也有了很显着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农村畜牧兽医的医疗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我国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如何加强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就成了当下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当前我国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更好的加强我国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提高农民在这方面的收益。 关键词:农村;畜牧兽医;推广体系 1、加强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畜牧业已经很明显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村畜牧业兽医新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就更高了,以往传统的畜牧业兽医技术已经无法跟上现代的时代潮流,现在必须要加强这推广体系的建设以保证农村经济产业的结构合理,技术推广必须要提高科技的分量,增加养殖效益,从而帮助农村百姓扩大利润创收;我国在加强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本身就含有公益性与福利性,对农村畜牧动物的各类疾病的防治与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传统治疗方法不见效的,新技术能相对的解决很大部分问题,因此,通过推广体系的建设可以使农村居民对这方面的知识更加了解,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畜牧业兽医的技术推

广应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它的有力推广能够帮助农村畜牧人员增加利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直接且重要的联系,还能带动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加强农村畜牧兽医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决策。 2、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虽然现阶段促进畜牧业和兽医技术的具体工作仍然有问题,但是相较于传统畜牧业而言,现代畜牧业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科学农业技术,尤其明显,这是兽医的看家本领。要达到更高的畜牧业水平,逐渐应用多种技术提高兽医技术将逐渐成为一种迟发型显示的趋势。最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牧兽医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现在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也不能否认他这几年经过改革后的新变化,一个非常明显的就是农村畜牧兽医人员素质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基层畜牧人员在农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基层畜牧兽医的素质对大家来说是很重要的。经过几年的改革,现在基础畜牧兽医的专业知识有了明显的提升,专业性变强了,能够看得出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他们确实经过一番努力。本来,农民的教育水平相对不是很高,自身学习能力有限,但是抱着着负责任的心态,他们接受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为农村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2.2 农村畜牧兽医站设备更新换代 一般都知道政府的投资是很有限的,每一笔数额都有很具体的花销,以前的时候大部分乡村畜牧站设备落后,在偏远山区的情况更加严重,连最基本的设备都没法看到。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农村地区的畜牧兽医站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设备如果不达标,就会影响兽医对疫情的判断,学习先进的技术也是要以设备为载体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汇总

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猪瘟诊断与防治学生姓名陈宇所在学院兽医学院专业及班级15届专接本畜牧兽医1班指导教师张汤杰完成日期2016年12月5日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 班级:畜牧兽医接本一班 姓名:陈宇 指导老师:张汤杰 【摘要】 本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猪瘟的主要特征是:呈急性、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母猪及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就算治愈好了,也可能成为带病猪,感染其他健康猪,病死率高。猪场的猪免疫功能下降,疫苗剂量不够,免疫程序不合理等因素都会引发猪瘟。该病遍及世界各地,我国更是严重,多数专家认为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单一疾病就是猪瘟,我国几乎所有的猪场都存在猪瘟,造成我国养猪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瘟传染病病死率猪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swine fever Abstract This disease is a kind of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wine fever is: A acute and septic change, parenchymal organ hemorrhage, necrosis and infarction; a chronic fibrinous necrotizing enteritis, often late paratyphoid and Pasteurellosis secondary. Different age, sex, breeds of pigs, sows and wild boar are susceptible to occur throughout the year. Clinical practice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ideal, even if cured, may become sick pigs and other health pigs infected with high mortality rate. Pig pig immune function decreased, the dose of the vaccine immunization program is not reasonable enough, other factors will cause swine fever. The disease spreads all over the world, China is more serious, most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single disease caused economic losses in the pig industry in China is the biggest swine fever, almost all of our farms have fever, causing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the swine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Swine fever Infectious Diseases Mortality rate pi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