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

一、选择题

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做本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义.

2.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

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答案】B

【解析】A.正确;

B.“众服为确论”译为:众人信服其说法是确切的结论;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做本题时还要注意倒装和省略现象.

二、其他

3.《河中石兽》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人。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解析】本题主要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清朝人.

第1页/共12页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学常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各项内容,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出选择.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5.棹.小舟______ 曳.铁钯______ 湮.______ 啮.______ 溯.流______ 臆.断______。【答案】zhào;yè;yān;niè;sù;yì

【解析】“棹”的准确读音“zhào”,“曳”的准确读音“yè”;“湮”的准确读音“yān”,“啮”的准确读音“niè”,“溯流”的准确读音“sù liú”,“臆断”的准确读音“yì duàn”.

答案:zhào |yè| yān|niè|sù| yì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据汉字写拼音

注意“棹”的韵母是ao,不是uo,“啮”不要读成“齿”,“溯”的声母是s,不是sh.

6.阅读理解《河中石兽》全文后填空。

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______,寺僧判断其在______,依据是______;讲学家判断其

在______,理由是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是因为______。

【答案】说法不一;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解析】主要讲古代一个地方的桥梁被大水冲垮了,桥墩石兽也被淹没到大水里了,后来有人要找那两个石兽,就沿着河水去下游找了很远的一段路,都没有找到,就有一个老者建议往河的上游去找,果然在不远的地方被找到了!这个故事是讲有惯性思维时可能是错的!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答案:说法不一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个自然段交代了一个观点.

做本题时注意收想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结合提示填空.

8.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9.①山门圮于河______

10.②阅十余岁______

11.③曳铁钯______

12.④湮于沙上______

13.⑤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_____

14.⑥如是再啮______

15.⑦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

16.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

【答案】倒塌;多;拖着;埋没;讲学,教书;侵蚀,冲刷;“癫”,疯狂;依照

【解析】①句意为:庙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②句意为:经过十多年.余:多.

③句意为:拖着铁钯.曳:拖着.

④句意为:石兽埋没在沙上.湮:埋没.

⑤句意为: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讲学家:讲学,教书.

⑥句意为:像这样再冲刷.啮:侵蚀,冲刷.

⑦句意为: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颠:通“癫”,疯狂.

⑧句意为: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如:依照.答案:①倒塌②多,余数③ |拖着| ④埋没⑤ |讲学,教书| ⑥侵蚀,冲刷|⑦通“癫”,疯狂⑧ |依照

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17.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18.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

19.②众服为确论______

20.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

【答案】被;认为;成为

【解析】①句意为:石兽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所带走呢;为:表示的是被动,被.

②句意为:众人信服并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

③句意为: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冲击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沟坎洞穴;为:成为.答案:①被;②认为;③成为.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为”的辨析能力.答题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为”的含义,能够准确掌握“为”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为:

成为,变成(此何遽不为福乎)

做(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被(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2.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3.译文:______

24.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25.译文:______

26.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7.译文:______

28.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9.译文:______。

第3页/共12页

【答案】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解析】①句中重点词有:阅:经过;求:寻找;竟:最终.句意为: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②句中重点词有:尔辈:你们这些人;物理:事物的道理.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③句中重点词有:于:在;啮:冲走;为:形成.句意为: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④句中重点词有:如:按照;果:果然;于:在.句意为: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答案:

①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③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④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30.翻译下列句子。

31.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2.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3.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①句中重点词有:物理:古今异义词,事物的道理;为:被.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②句中重点词有:于:在;啮:冲击.句意为: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③句中重点词有:然则:既然这样;其一:表示其中一方;其二:另一方面.句意为: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答案: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②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③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三、文言文阅读

34.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

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3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3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第5页/共12页

39.①一寺临河干.______

40.②竟.不可得______

携之去______

41.③岂能为暴涨

..

42.④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

4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4.①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45.译文:______

46.②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47.译文:______

48.③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49.(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50.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51.“之”指代______

52.②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53.“之”指代______

54.(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

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55.(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56.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57.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58.(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59.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60.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61.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

寻石兽。

62.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63.(7)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64.(8)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65.(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66.道理:______

67.句子:______

68.(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水边,河岸;终于,到底;指洪水;于是;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指讲学家所说的话;代石兽;C;D;C;D;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干:水边,河岸.

②句意为:最终没找到;竟:终于,到底.

③句意为: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暴涨:指洪水.

④句意为: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遂:于是.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圮:倒塌;于:在.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②句中重点词有:颠:通假字,同“癫”,疯狂.句意为: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3)本题考查理解代词指代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①句意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之”指讲学家所说的话.

②句意为: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之”代石兽.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第一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故选C.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是:石必倒掷坎穴中;故选D (5)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解释正确.

B.句意:划着几只小船.解释正确.

C.句意:不是疯了吗;颠:通假字,同“癫”,疯狂.解释不正确.

D.句意: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解释正确.

故选:C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分析正确;

B.分析正确;

C.分析正确;

D.分析有误,只有老河兵的见解是正确的.即“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分析不正确.

故选:D

(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分析即可.从“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中可知,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第7页/共12页

(8)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9)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第一问:在分析文章所阐释的道理的时候,从文中最后一句议论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再结合文章中所出现的三种观点得出什么事情不能只凭一知半解就做出主观判断.

第二问:文中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0)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的文章主旨来谈即可.把握文章主旨可知,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明确对问题不能“据理臆断”,从而得到生活的启迪.

答案:(1)①水边,河岸;②终于,到底;③指洪水;④于是.

(2)①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②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3)①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②代石兽.

(4)C、D

(5)C

(6)D

(7)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8)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9)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

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遂”的解释:

①然操遂能克绍(终于;竟然)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就)

69.揠苗助长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

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70.(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71.①谓其人曰______

72.②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

73.(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74.①宋人有闻其苗之(A)不长而揠之(B)者(之(A):______ 之(B):______)

75.②其子趋而往视之(之:______)

76.(3)翻译下面的句子。

77.①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78.②苗则槁矣。

79.(4)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告诉,对…说.;快步走;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禾苗;代禾苗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对他的家人说.谓:告诉,对…说.

②句意为: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趋:快步走.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有个宋国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之:前一个“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之”代禾苗.

②句意为: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之:代词,指禾苗.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要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①句重点词语有:闵:同“悯”,忧虑.其,代词,代指宋人.揠:拔.之:代词,代指禾苗.者:…的人.句意为:宋国有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高就拔它的人.

②句重点词语有:槁:枯萎.句意为:禾苗已经枯萎了.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可以通过通读文章之后得出,禾苗没长高就直接拔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禾苗枯死.暗示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

第9页/共12页

答案:

(1)①告诉,对…说②快步走

(2)①前一个“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之”代禾苗.②代禾苗

(3)①宋国有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高就拔它的人.

②禾苗已经枯萎了.

(4)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有个宋国人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之”的用法:

1.用作代词.如: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2.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3.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4.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在句子中调节音节,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如:何陋之有?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

8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81.哀溺文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

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82.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83.【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

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84.(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咸:______ ②中济.,船破,皆游济:______

③有顷,益怠.怠:______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遂: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都;渡,渡河;疲惫;于是,就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咸:都.

②句意为: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济:渡,渡河.

③句意为: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怠:疲惫.

④句意为: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遂:于是,就.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一氓”,一个人;“寻常”,这里指平时;“氓”:平民,百姓.句意为: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

②句重点词:“何”,为什么;“去”:丢掉.句意为: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③句是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重点词:“甚”,很.句意为: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时,分要点归纳文言文大意,结合关键句子概括得出主旨即可.文中的“氓”因“腰千钱,重”而落后,最终筋疲力竭而溺亡.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不肯舍弃钱财来保住自己的生命,从而引发了作者“大货之溺大氓”的感叹.文章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进而警告那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身葬于名利场中.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

(1)①都②渡,渡河③疲惫④于是,就

(2)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3)示例: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

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愚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因为大的利益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阅读,解答时,学生翻译全文有难度,但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能够较容易的明白故事内容,进而可以意译全文.另外,本文的教育意义较强,学生在理

第11页/共12页

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明确文章的主旨: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人教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电子课本

Unit 1 My name’s Gina. Language Goals: Introduce yourself;Greet people;Ask for and give telephone number 语言目标:介绍自己;问候他人;询问和告知电话号码 1a Write English words for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 写出图中物品的英文名称。 _____map________ 1b Listen and number the conversations[1-3].听录音,为对话编号。 □A: What’s your name? □A: Good morning! □A: Hi. My name’s Gina. B: Alan. B: I’m Cindy. B: I’m Jenny. Nice to meet you! A: Hello, Alan. I’m Ms Brown. B: Hello, Cindy. I’m Dale. A: Nice to meet you, too. A: Nice to meet you! 1c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above with your partner. Then greet your classmates.练习上面的对话,然后问候你的同学。

2a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s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1—4]. 听对话,为图片编号。 2b Listen again. Circle the names you hear. 再听一遍录音,圈出你听到的名字。 Eric Tom Alice Bob Mike Jack Mary Ms. Miller 2c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两人一组练习下面的对话。 A: Hello! What’s your name A:What’s his name? B: My name’s… B:His name is… A: I’m…A: And what’s her name? B: Nice to meet you! B: Her nam e is… 2d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分角色表演对话 Linda: Good afternoon! My name’s Linda. Are you Helen? Helen: Yes, I am. Nice to meet you, Linda. Linda: Nice to meet you, too. What’s her name? Helen: She’s Jane. Linda: Is he Jack? Helen: No, he isn’t.His name’s Mike.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与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2有理数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5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几何图形 4.2直线、射线、线段 4.3角 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 0 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 过的 0 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 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有理数 1、有理数( 1)整数 :正整数、 0、负整数统称整数;( 2)分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 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 1)数轴上表示数 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 a 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 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 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 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 /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 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 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 除 以任何一个不等于 0 的数,都得 0。 1.5 有理数的乘方 1、求 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 a 的 n 次方中, a 叫做底数, n 叫做 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 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 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Starter unit 1 1.短语归纳: good morning 早上好good afternoon 下午好good evening 晚上好 name list 名单an English name 英文名字 2.必背典句: (1)Good morning! 早上好! (2)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3)Good evening 晚上好! 3.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 (1)Hello! “你好!”是比较随便、不分时间的一种问候语,通常用于打招呼、打电话。 表示惊讶或引起对方注意。对方应答仍用Hello! (2)Hi! “你好!”的使用比hello!更随便,在年轻人中使用更为普遍。 (3)Nice to meet you! “很高兴见到你!”是两个初次见面、经介绍相识的人互相打招呼的用 于。回答时可以说Nice to meet you, too.或者Me, too.表示“见到你很高兴” (4)How do you do? “你好!”用于初次见面,是非正式的打招呼用语。对方应答语应是“How do you do?” (5)How are you? 表示问候 How are you? 意为“你好吗?”,为询问对方身体状况的问候语,应答语一般是“I’m fine. Thank you. / I’m very well. Thank you. / I’m OK. How are you? 的其他用法:习惯上回答完别人的问候后,常可反问对方的身体状况,此

时可用How are you?也可用And you? “你呢?” 4.大写字母的用法: (1) 在英语中,句子的第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应大写。Sit down, please. 请坐。 (2)字母I作人称代词时,意为“我”,在句中任何位置都必须大写。日常用语“OK”在句 中任何位置都大写。I’m a student. 我是一名学生。Is everything OK? 一切都好吗?(3)人名、地名、国名、某国人或某种语言等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必须大写。 Lucy 露西China 中国Beijing 北京Chinese 中国人 (4)表示月份、星期、重要节日的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May 五月Monday 星期一New Year’s Day 元旦 (5)电影名、书名、报刊、文章的标题等中的每一个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数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大写。English Weekly 《英语周报》 (6)某些缩略词的每一个字母都必须大写。 RMB 人民币CCTV 中国中央电视台PK 挑战,对决 (7)表示职业、头衔和称呼的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通常要大写。 Uncle Lee 李叔叔Doctor Wang 王医生 5、字母A-H的读音及大小写、A-H的音标 Starter unit 2 1.短语归纳: in English 用英语an orange 一个橙子spell it 拼写它 a ruler 一把尺子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精品讲义】七年级上册数学 角

xx一对一辅导讲义 学生姓名年级七年级科目数学 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年月日课时2h 教学课题角的计算和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角度的互换; 2. 借助三角尺画一些特殊角,掌握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利用角平分线的意义进行有关表示或计算; 4. 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5. 掌握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余角、补角及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6.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会用方位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掌握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余角、补角及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会用方位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考点一、角的概念 1.角的定义: (1)定义一: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图1所示,角的顶点是点O,边是射线OA、OB. (2)定义二: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如图2所示,射线OA绕它的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时,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起始位置OA是角的始边,终止位置OB是角的终边. 要点诠释: (1)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即角的顶点;角的边是射线;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图1 图2

(2)平角与周角:如图1所示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如图2所示继续旋转,OB和OA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2. 角的表示法:角的几何符号用“∠”表示,角的表示法通常有以下四种: 要点诠释: 用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表示角时,要在靠近角的顶点处加上弧线,且注上阿拉伯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 3. 角的画法 (1)用三角板可以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牢记三角板角度). (2)用量角器可以画出任意给定度数的角. (3)利用尺规作图可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考点二、角的比较与运算 1. 角度制及其换算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的角,1°的1 60 为1分,记作“1′”, 1′的1 60 为1秒,记作“1″”.这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七上Starter Unit 1 Good morning!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打招呼的用语:Hello! / Good morning! / Good afternoon! / Good evening! 2. 识别和掌握八个人名: Alice, Bob, Cindy, Dale, Eric, Frank, Grace, Helen 教学重点、难点: 1.词汇:Alice, Bob, Cindy, Dale, Eric, Frank, Grace, Helen 2.句型:Hello! Good morning!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1. 课前—上课铃响教师就播放Good morning歌曲。 2. 师生初次见面,教师通过自我介绍和问候学生,让学生放轻松,消除与教师间的陌生感,开始亲近教师。教师自我介绍并用Hello! / Good morning! 问候学生。帮助学生用Hello! / Good morning! 作回应。 Step 2. Play a game.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背诵26个字母表,因此学生参与这个游戏会相当积极。通过这个游戏首先可以锻炼他们迅速反应的能力;以英语名字作为奖励(老师提前准备好很多的英文名字),也使学生较有新鲜感,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名字,使他们会更容易记住自己的名字。Play the game like this: Teacher says a letter, for example C, then let the Students tell the letters which is before and after C. The one who says B, D first is the winner. The winner can get a chance to choose an English name first. Step 3. Presentation 1.用预先制作的图片或挂图介绍八个人物和姓名。 2.出示Bob的图片,帮学生说Hello, Bob! 或Good morning, Bob! 然后利用其他图片介绍其他七位人物的名字。 Step 4. Game 在幻灯片上通过闪现头像来测试学生对这八个人物的特征和名字的记忆,然后出示7位人物的头像,让同学们看看少了哪一位人物的头像,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反应力和注意力。获胜者也以英语名字作为奖励。 Step 5. Presentation.

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初一英语上册课文翻译【全册】

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初一英语上册课文翻译【全册】 预习单元1—3 Starter Unit 1 Section A 1a早上好,海伦!嗨,鲍勃!早上好,艾丽斯!喂,弗兰克!喂,埃里克!早上好,戴尔! Section B 1下午好,戴尔!嗨,辛蒂!你好吗?我很好,多谢。你好吗?我很好。 Self Check 1嗨喂上午下午晚上好的好谢谢好的 4年龄手他床Just for Fun晚上好! Starter Unit 2 Section A 1b这用英语怎么说?一张地图。一个橙子。 Section B 1a用英语说这是什么?一把钥匙。请拼一下。 Self Check 3夹克衫艾丽斯地图钥匙橙子戴尔海伦格雷斯辛蒂鲍勃钢笔弗兰克被子埃里克尺子 4名字能他腿美好的牛奶去狗 Starter Unit 3

Section A 1a这是什么?它是字母V。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是红色的。这是什么?它是字母Z。它是黑白相间的。 Section B 1b这把钥匙是黄色的。这把尺子是蓝色的。这支钢笔是红色的。Self Check它是绿色的。 字母意思(铅笔芯)硬黑激光唱片英国广播公司停车(美国)全国篮球协会千克小号/中号/大号不明飞行物中央电视台联合国 一单元 Section A 1a我是吉娜。见到你真高兴。 Grammer Foucs你的名字是什么?我的名字是詹妮。我是詹妮。他的名字是什么?他的名字是托尼。她的名字是什么?她的名字是吉娜。 Section B 1c你的电话号码是什么,李欣?是281-6926。 3b她的电话号码是什么?她的姓氏是什么?她的名字是什么? Self Check 1我她是身份证什么我的喂你的他的她的名姓电话号码 Just for Fun你的名是什么?ZIG。你的姓是什么?ZAG。 二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角》

4.3 角 第1课时角 教学目标 1.理解角的概念,能用运动的观点理解角、平角、周角的概念. 2.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用不同方法表示同一个角. 3.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教学重点 1.角的定义和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 2.会进行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角的表示方法.角度的换算.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A.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角,那你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吗? B.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你能从教室中常用的物品里找出角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132至133页,完成下列问题: 1.角的概念: (1)有公共端点的__两条射线__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__顶点__,这两条__射线__是角的两条边. (2)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__旋转__而形成的图形,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__始边__,旋转终止时的射线叫做角的__终边__.

2.角的表示: 如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字表示的角,改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分别是__∠1=∠ADE,∠2=∠EDB,∠3=∠CED,∠4=∠ABC,∠5=∠AED__. 可用一个大字写字母表示的角是__∠A,∠B,∠C__. 3.角的度量: (1)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有__度__、__分__、__秒__;1°=__60__′,1′=__60__″. (2)1周角=__2__平角=__4__直角=__360__°. (3)把下列各题结果化成度. ①72°36′=__72.6__°; ②37°14′24″=__37.24__°.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132页,思考: 1.举出生活中给我们以角的形象的例子. 2.什么是角?什么是角的边?请画图说明. 3.画图说明如何表示一个角. 4.如何从旋转的角度描述角?在旋转的过程中,有哪些特殊的角? 5.如图所示,图中共有多少个角?能用一个字母表示的角有几个?把它们表示出来, 能用三个字母表示的角是: 能用一个字母表示的角是: 【展示点评】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 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小组讨论】角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反思小结】角的表示方法有4种,分别是用三个大写字母,一个大写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希腊字母.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顶点写在中间;用一个大写字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知识点汇总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知识点 Starter unit 1 Good morning! 1. 短语归纳: good morning 早上好good afternoon 下午好good evening 晚上好 name list 名单an English name 英文名字 2. 必背典句: (1))Good morning, Alice! 早上好,艾丽斯! (2))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3))Hi, Bob! 你好,鲍勃! (4))Hello, Frank! 你好,弗兰克! (5))Good evening 晚上好! (6))—How are you? 你好吗? —I ’m fine, thanks. How are you? 我很好,谢谢。你好吗? —I ’m OK. 我很好。 3. 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 ①Hello! 你“好!”是比较随便、不分时间的一种问候语,通常用于打招呼、打电话。表示惊讶或引起对 方注意。对方应答仍用Hello! ②Hi! “你好!”的使用比hello!更随便,在青年人中使用更为普遍。 ③ Nice to meet you! ④ How do you do? 很高“兴见到你!”Nice to meet you, to或 o.者Me, too “见到你很高兴”用于初次见面 你“好!”用于初次见面,是非正式的打招呼用语。对方应答语应是“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表示问候意为“你好吗?”,为询问对方身体状况的问候语,应答语一般是“I ’fm ine. Thank you. / I ’m very well. Thank you. / I ’m OK. 3. 大写字母的用法: ①在英语中,句子的第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应大写。Sit down, please. 请坐。 ②字母I 作人称代词时,意为“我”,在句中任何位置都必须大写。日常用语“OK”在句中任何位置都大写。I ’m a studen我t. 是一名学生。Is everything OK? 一切都好吗? ③人名、地名、国名、某国人或某种语言等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必须大写。 Lucy 露西China 中国Beijing 北京Chinese 中国人 ④表示月份、星期、重要节日的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May 五月Monday 星期一New Year’s Da元y 旦 ⑤电影名、书名、报刊、文章的标题等中的每一个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的 第一个字母一般大写。English Weekly 《英语周报》Titanic 《泰坦尼克号》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佳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吧 斗 Assistant teacher 为 梦 想 奋

4.4角的比较 1.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并能借助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解决问题. 3.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会进行角的运算.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如图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剪刀模型,现在考考大家,剪刀张开的两个角哪个大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的比较 在某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如图所示的工件,其中∠α称为工件的中心角,生产要求∠α的标准角度为30°±1°,一名质检员在检验时,手拿一量角器逐一测量∠α的度数.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该名质检员采用的是哪种比较方法?你还能给该质检员设计更好的质检方法吗?请说说你的方法. 解析:角的比较方法有测量法和叠合法,其中测量法更具体,叠合更直观.在质检中,采用叠合法比较快捷. 解:该质检员采用的方法是测量法,还可以使用叠合法,即在工件中找出一个角度为31°和一个角度为29°的两个工件,然后可把几个工件夹在这两个工件中间,使顶点和一边重合,观察另一边的情况.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角的大小比较,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探究点二:角度的有关计算 【类型一】利用角平分线进行角度的计算 如图,∠AOB=120°,OD平分∠BOC,OE平分∠AOC. (1)求∠EOD的度数; (2)若∠BOC=90°,求∠AOE的度数.

解析:(1)根据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可知∠DOE =∠DOC +∠EOC = 1 2(∠BOC +∠AOC )=1 2 ∠AOB ,由此即可得出结论; (2)先根据∠BOC =90°求出∠AO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 解:(1)∵∠AOB =120°,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EOD =∠DOC +∠EOC =12(∠BOC +∠AOC )=12∠AOB =1 2 ×120°=60°; (2)∵∠AOB =120°,∠BOC =90°,∴∠AOC =120°-90°=30°,∵OE 平分∠AOC ,∴∠AOE =12∠AOC =1 2 ×30°=15°. 方法总结:能够根据图形正确找到角之间的和差关系,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是解题 的关键. 【类型二】 利用三角板叠合进行角度的计算 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折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 ,则∠AOC +∠DOB =( ) A.120° B.180° C.150° D.135° 解析:由图可得:∠AOC +∠DOB =∠AOB +∠COD =90°+90°=180°.故选B.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角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示,发现几个角之间的关系. 【类型三】 长方形折叠计算角的度数 如图,将长方形ABCD 沿EF 折叠,C 点落在C ′处,D 点落在D ′处.若∠EFC =119°, 则∠BFC ′为( ) A.58° B.45° C.60° D.42° 解析:∵将长方形ABCD 沿EF 折叠,C 点落在C ′处,D 点落在D ′处,∠EFC =119°,∴∠EFC ′=∠EFC =119°,∠EFB =180°-∠EFC =61°,∴∠BFC ′=∠EFC ′-∠EFB =119°

华东师大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角(基础)知识讲解

角(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掌握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角度的互换; 2. 借助三角尺画一些特殊角,掌握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利用角平分线的意义进行有关表示或计算; 4. 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5. 掌握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余角、补角及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6.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会用方位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角397364 角的概念】 要点一、角的概念 1.角的定义: (1)定义一: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 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图1所示,角的顶点是点O,边是射线OA、OB. 图1 图2 (2)定义二: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 的内部.如图2所示,射线OA绕它的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时,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起 始位置OA是角的始边,终止位置OB是角的终边. 要点诠释: (1)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即角的顶点;角的边是射线;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2)平角与周角:如图1所示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如图2所示继续旋转,OB和OA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2.角的表示法:角的几何符号用“∠”表示,角的表示法通常有以下四种:

要点诠释: 用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表示角时,要在靠近角的顶点处加上弧线,且注上阿拉伯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 3.角的画法 (1)用三角板可以画出30°、45°、60°、90°等特殊角. (2)用量角器可以画出任意给定度数的角. (3)利用尺规作图可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要点二、角的比较与运算 1.角度制及其换算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的角,1° 的1 60 为1分,记作“1′”,1′的 1 60 为1秒,记作“1″”.这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 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 要点诠释: 在进行有关度分秒的计算时,要按级进行,即分别按度、分、秒计算,不够减,不够除 的要借位,从高一位借的单位要化为低位的单位后再进行运算,在相乘或相加时,当低位 得数大于等于60时要向高一位进位. 2.角的比较:角的大小比较与线段的大小比较相类似,方法有两种. 方法1:度量比较法.先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方法2:叠合比较法.把其中的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作比较. 如比较∠AOB和∠A′O′B′的大小:如下图,由图(1)可得∠AOB<∠A′O′B′;由图(2)可得∠AOB=∠A′O′B′;由图(3)可得∠AOB>∠A′O′B′.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汇总

11 初一数学上学期知识归纳总结 (全) 有理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 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 表示正数时,-a 是负数;当a 表示负数时,-a 是正数;当a 表示0时,-a 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 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支出与收入;增加与减少;盈利与亏损;北与南;东与西;涨与跌;增长与降低等等是相对相反量,它们计数: 比原先多了的数,增加增长了的数一般记为正数;相反,比原先少了的数,减少降低了的数一般记为负数。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 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 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按正、负分类: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按有理数的意义来分:??? ? ?????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 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a >0 ? a 是正数;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练习题

角 一、选择题 1.(变式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B.用一个放大镜能够把一个图形放大,也能够把一个角的度数放大 C.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的射线叫角的平分线 D.直线l经过点A,那么点A在直线l上呢 答案:D 2、(变式练习)下列4个图形中,能用∠1,∠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角的图形是() 答案:B 3.(变式练习)下列关于平角、周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平角是一条直线 B.周角是一条射线 C.反向延长射线OA,就形成一个平角 D.两个锐角的和不一定小于平角 答案:C 4、(变式练习)右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答案:D 5.(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射线OA表示的方向,射线OB表示的方向,则 ∠AOB=( ) A.155 ° B.205 ° C.85° D.105° 答案:A 6、(变式练习)一个人从A点出发向北偏东60°方向走到B点,再从B点出发向南偏西15° 北 西 南 东 75? 40? O B A 4题图5题图6题图

方向走到C点,那么 ABC=() A .60° B .15° C.45° D.70° 答案:C 二、填空题: 7.(变式练习)角也可以看作由旋转面形成的图形。 答案: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 8.(变式练习)2周角= 1平角= 答案:720° 180° 9.(变式练习)1°的_____ 是1′ 答案:六十分一 10.(变式练习)1周角= 平角= 直角= ; 答案:2、4、360° 11.(变式练习)换算:42°27′= °,68°45′36″= °;答案:42.45° 68.76° 12.(变式练习)2点15分,钟表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锐角是度;答案:22.5 13.钟面上从4点到5点,时针与分针重合时,此时4点________分 答案:21又9/11分 14.(变式练习)计算: (1)53°18′36″-16°51′ 答案:53°18′36″-16°51′ =52°78′36″-16°51′=36°27′36″(2)(43°13′28″÷2-10°5′18″)×3 答案:(43°13′28″÷2-10°5′18″)×3 =(42°72′88″÷2-10°5′18″)×3 =(21°36′44″-10°5′18″)×3 =11°31′26″×3 =33°93′78″ =34°34′18″

2017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电子教案

Starter Unit 1Good morning! 第一课时(1a-2e) 1.字母:Aa—Hh的读音、笔顺和笔画 2.重点单词:good,morning,hi,hello 3.重点句式: —Goodmorning. —Goodmorning. 1.掌握字母Aa—Hh的读音及书写 2.能够问候他人 1.能够问候别人 2.能询问对方的姓名及回答对姓名的提问 Step1情景导入 Teacher:Hello,everyone.Nicetomeetyou!Thisisourfirstlesson.IamverygladtolearnEnglishwithyou.Doyoulikelisteningtomusic?Doyouwanttolistentomusicnow?NowIwillplayanEnglishsongforyou.Pleaselistencarefully.It'sveryeasytounderstand.Let'sbegin. 环节说明:通过听音乐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听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Step2完成教材2a—2e的任务 1.学生跟唱字母歌,初步感知字母读音。(3分钟) 2.听2a录音,学生跟读,然后两人一组互相读2a中的字母。邀请多位学生读出字母,教师随时纠正读音。(5分钟)。 3.再听一边录音,根据所听到的顺序为字母编号。集体按顺序读出听到的字母,核对答案,完成2b。(2分钟) 4.让学生认真观察2c中字母的笔顺和笔画,在练习本上练习字母的书写,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点拨易错点。(3分钟) 5.学生练习字母的书写,书写熟练后两人一组互相默写字母。(3分钟) 6.认真观察2d中的字母,写出它们相应的大小写字母,小组内交流,核对答案。(2分钟) 7.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见到过的字母组合及其它们的含义,比一比谁知道得多。根据图片提示写出2e中字母组合的含义。(3分钟) 8.小结训练。(3分钟) Step3完成教材1a—1c的任务 1.认真观察1a图片,找出出现的人物的名字,并按性别将人物名字分类,完成后小组内核对答案,并大声地朗读人名。(3分钟) 2.听录音,跟读对话。学生大声朗读对话,读熟后小组内互相读出对话,比一比谁读得好。(3分钟) 3.两人一组仿照1a中的对话形式练习对话,问候同伴。(3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