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断面矩形隧道盾构现浇衬砌同步施工技术

大断面矩形隧道盾构现浇衬砌同步施工技术
大断面矩形隧道盾构现浇衬砌同步施工技术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大断面矩形隧道盾构现浇衬砌同步施工技术

作者:董来军

作者单位:中建新疆建工集团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名:

重庆建筑

英文刊名:CHONGQING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11,10(7)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5061021.html,/Periodical_cqjz201107008.aspx

隧道工程建设标准及施工技术

第四章隧道工程建设标准及施工技术 第一节隧道工程设计要求 客运专线铁路的隧道设计是由限界、构造尺寸、使用空间和缓解及消减高速列车进入隧道诱发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两方面的要求确定的。研究表明,以上两方面要求中,后者起控制作用,但隧道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以隧道横断面的限界、构造尺寸、使用空间为控制要点。 一、隧道横断面有效净空尺寸的选择 在确定隧道横断面有效净空尺寸之前,首先要正确地选择隧道设计参数。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产生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与人的生理反应和乘客的舒适度相联系。这就要制定压力波动程度的评估办法及确定相应的阈值,目前较通用的评估参数是相应于某一指定短时间内的压力变化值,如3s或4s内最大压力变化值。我国拟采用压力波动的临界值(控制标准)为3.0Kpa/3s。 根据ORE提出的压力波动与隧道阻塞比关系可以推算出满足舒适度要求时,阻塞比β宜取为:当V=250km/h时,β=0.14;当V=350 km/h时,β=0.11。 隧道横断面形式一般为园形(部分或全部)、具有或没有仰拱的马蹄形断面。而影响隧道横断面尺寸的因素有: (1)建筑限界; (2)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标准限界及接触网支承点和接触网链形悬挂的安装范围; (3)线路数量:是双线单洞还是单线双洞; (4)线间距; (5)线路轨道横断面; (6)需要保留的空间如安全空间,施工作业工作空间等; (7)空气动力学影响; (8)与线路设备的结构相适应。 二、客运专线隧道与普通铁路隧道的不同点 1.当高速列车在隧道中运行时要遇到空气动力学问题,为了降低及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除了采用密封车辆及减小车辆横断面积外,必须采取有力的结构工程措施,增大隧道有效净空面积及在洞口增设缓冲结构;另外还有其它辅助措施,如在复线上双孔单线隧道设置一系列横通道;以及在隧道内适当位置修建通风竖井、斜井或横洞。 2.客运专线隧道的横断面较大,受力比较复杂,且列车运行速度较高,隧道维修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复合衬砌和整体式衬砌比喷锚衬砌安全,且永久性好,故一般不采用喷锚衬

盾构同步注浆

盾构同步注浆 当盾片脱离盾尾后,在土体与管片之间会形成一道宽度为3.5mm左右的环行空隙。同步注浆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填充环形间隙使管片尽早支撑地层,防止地面变形过大而危及周围环境安全,同时作为管片外防水和结构加强层。 1.1.1.1注浆材料 采用水泥砂浆作为同步注浆材料,该浆材具有结石率高、结石体强度高、耐久性好和能防止地下水浸析的特点。水泥采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以提高注浆结石体的耐腐蚀性,使管片处在耐腐蚀注浆结石体的包裹内,减弱地下水对管片混凝土的腐蚀。 (1)浆液配比及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盾构施工经验,同步注浆拟采用表8-5所示的配比。在施工中,根据地层条件、地下水情况及周边条件等,通过现场试验优化确定。同步注浆浆液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应满足下列指标: ①胶凝时间:一般为3~10h,根据地层条件和掘进速度,通过现场试验加入促凝剂及变更配比来调整胶凝时间。对于强透水地层和需要注浆提供较高的早期强度的地段,可通过现场试验进一步调整配比和加入早强剂,进一步缩短胶凝时间。 ②固结体强度:一天不小于0.2MPa,28天不小于2.5MPa。 ③浆液结石率:>95%,即固结收缩率<5%。 ④浆液稠度:8~12cm。 ⑤浆液稳定性:倾析率(静置沉淀后上浮水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小于5%。 同步注浆主要技术参数 1.1.1.2注浆压力 注浆压力略大于该地层位置的静止水土压力,同时避免浆液进入盾构机的土仓中。 最初的注浆压力是根据理论的静止水土压力确定的,在实际掘进中将不断优

化。如果注浆压力过大,会导致地面隆起和管片变形,还易漏浆。如果注浆压力过小,则浆液填充速度赶不上空隙形成速度,又会引起地面沉陷。一般而言,注浆压力取1.1~1.2倍的静止水土压力,最大不超过3.0bar。 由于从盾尾圆周上的四个点同时注浆,考虑到水土压力的差别和防止管片大幅度下沉和浮起的需要,各点的注浆压力将不同,并保持合适的压差,以达到最佳效果。在最初的压力设定时,下部每孔的压力比上部每孔的压力略大0.5~1.0bar。 1.1.1.3注浆量 根据刀盘开挖直径和管片外径,可以按下式计算出一环管片的注浆量。 V=π/4×K×L×(D12-D22)式中: V ——一环注浆量(m3) L ——环宽(m) D1——开挖直径(m) D2——管片外径(m) K——扩大系数取1.5~2 代入相关数据,可得: V=π/4×(1.5)×1.2×(40.2-38.4)=2.5~3.4 m3/环 上面经验公式计算中,注浆量取环形间隙理论体积的1.5~2倍,每环(1.2m)注浆量Q=2.5~3.4m3。 1.1.1.4注浆时间和速度 在不同的地层中根据需不同凝结时间的浆液及掘进速度来具体控制注浆时间的长短。做到“掘进、注浆同步,不注浆、不掘进”,通过控制同步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双重标准来确定注浆时间。 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定值后才停止注浆,否则仍需补浆。 同步注浆速度与掘进速度匹配,按盾构完成一环掘进的时间内完成当环注浆量来确定其平均注浆速度。 1.1.1.5注浆结束标准及效果检查 采用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双指标控制标准,即当注浆压力达到设定值,注浆量达到设计值的85%以上时,即可认为达到了质量要求。 注浆效果检查主要采用分析法,即根据压力-注浆量-时间曲线,结合管片、地表及周围建筑物量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拱顶部分采用超声波探测法通过频谱分

盾构同步注浆

1.1. 盾构同步注浆 当盾片脱离盾尾后,在土体与管片之间会形成一道宽度为140mm 左右的环行空隙。同步注浆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填充环形间隙使管片尽早支撑地层,防止地面变形过大而危及周围环境安全,同时作为管片外防水和结构加强层。 1.1.1. 注浆材料 采用水泥砂浆作为同步注浆材料,该浆材具有结石率高、结石体强度高、耐久性好和能防止地下水浸析的特点。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以提高注浆结石体的耐腐蚀性,使管片处在耐腐蚀注浆结石体的包裹内,减弱地下水对管片混凝土的腐蚀。 根据盾构施工经验,同步注浆拟采用下表所示的配比。在施工中,根据地层条件、地下水情况及周边条件等,通过现场试验优化确定。 同步注浆浆液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应满足下列指标,见表7-6 : 表7-6同步注浆材料配比和性能指标表 ⑴胶凝时间:一般为3?10h,根据地层条件和掘进速度,通过现场试验加入促凝剂及变更配比来调整胶凝时间。对于强透水地层和需要注浆提供较高的早期强度的地段,可通过现场试验进一步调整配比和加入早强剂,进一步缩短胶凝时间; ⑵固结体强度:一天不小于0.2MPa, 28天不小于2.5MPa ⑶浆液结石率:>95%,即固结收缩率<5% ⑷浆液稠度:8?12cm ⑸浆液稳定性:倾析率(静置沉淀后上浮水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小于5% 1.1. 2. 同步注浆主要技术参数 1.1. 2.1.注浆压力 注浆压力略大于该地层位置的静止水土压力,同时避免浆液进入盾构机的土仓中。 最初的注浆压力是根据理论的静止水土压力确定的,在实际掘进

中将不断优化。如果注浆压力过大,会导致地面隆起和管片变形,还易漏浆。如果注浆压力过小,则浆液填充速度赶不上空隙形成速度,又会引起地面沉陷。一般而言,注浆压力取 1.1?1.2倍的静止水土 压力,最大不超过3.0?4.0bar。 由于从盾尾圆周上的四个点同时注浆,考虑到水土压力的差别和防止管片大幅度下沉和浮起的需要,各点的注浆压力将不同,并保持合适的压差,以达到最佳效果。在最初的压力设定时,下部每孔的压力比上部每孔的压力略大0.5?I.Obar。 1.12 2.注浆量 盾构掘进注浆采用盾尾同步注浆,随着盾构推进,脱出盾尾的管片与土体间出现“建筑空隙”,该空隙用浆液通过设在盾尾的压浆管予以充填。由于压入衬砌背面的浆液会发生失水收缩固结、部分浆液会劈裂到周围地层中,还有曲线推进、纠偏或盾构机抬头等原因,使得实际注浆量要超过理论建筑空隙体积。 每推进一环的建筑空隙为:n (6.482 — 6.22 ) X 1/4 X 1.2=3.35m3 开挖直径:①6.48m;管片外径:①6.2m 考虑到地层扩散系数,每环的压浆量一般为建筑空隙的150%-200%即每推进一环同步注浆量为 5.019 m3?6.692 m3,按地层的 不同注浆量也要因地制宜,应以注浆压力与数量进行双控来评价注浆最终量。 1.1. 2. 3. 注浆时间和速度 在不同的地层中根据需不同凝结时间的浆液及掘进速度来具体控制注浆时间的长短。做到“掘进、注浆同步,不注浆、不掘进”,通过控制同步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双重标准来确定注浆时间。 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定值后才停止注浆,否则仍需补浆。 同步注浆速度与掘进速度匹配,按盾构完成一环掘进的时间内即完成当环注浆量来确定其平均注浆速度。 1.1. 2.4. 注浆结束标准及浆效果检查 采用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双指标控制标准,即当注浆压力达到设定值,注浆量达到设计值的85%以上时,即可认为达到了质量要求。 注浆效果检查主要采用分析法,即根据压力-注浆量-时间曲线,结合

最新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总体要求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总体要求 1.0.1为给公路山岭隧道工程的施工和施工管理提供 技术依据和行为准则,特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公路山岭隧道。 1.0.3隧道施工应在公路修建总体施工规划下,制订相 应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考虑隧道长度 和断面、工期要求、地质条件和当地自然条件等,确定合理 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 1.0.4必须执行质量检查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 好材料试验工作。施工中应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进行技术、 质量、安全教育,确保工程质量,并坚持文明施工。 1.0.5应制订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通风、照明、防尘、降温及防水和防止有害气体的工作。并预防塌方事故,保护 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 1.0.6施工中应贯彻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积极而慎重 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使隧道施工符合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安全实用的要求。 1.0.7应合理安排施工机具设备周转时间,提高机械利 用率。施工中应加强技术管理,并合理安排工序进度和关键 工序的作业循环,组织均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1.0.8隧道施工中必须密切注意围岩及地下水等的变

化情况,当施工方法或支护结构不适应于实际围岩状态时,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及时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或支护结构。 1.0.9附属设施安装应按电气、机械、化工等专业有关规定要求办理。 1.0.10施工中应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并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1.0.11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积累资料、数据,做好各道工序的原始记录。 1.0.12隧道施工应编写全面和单项施工技术总结,隧道竣工后应及时提交竣工文件。 1.0.13公路隧道施工除应按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交通部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模板

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隧道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工程共有分离式隧道两座, 其中: 兰头隧道左洞长 200m( 含明洞10m) , 右洞长235m( 含明洞10m) ; 塔石岭隧道左洞利用原53省道( 丽浦线) , 塔石岭隧道右洞长1105m( 含明洞 10m) 。 隧道设计均为左右分离式, 兰头隧道左、右线中心相距30~35m, 塔石岭隧道左、右线中心相距40m。 兰头隧道左洞围岩类别为: Ⅱ类围岩55m, Ⅲ类围岩42.5m, Ⅳ围岩102.5m; 右线隧道围岩类别为: Ⅱ类围岩79m, Ⅲ类围岩10m, Ⅳ类围岩146m。 塔石岭隧道右洞围岩类别为: Ⅱ类围岩154m, Ⅲ类围岩81m, Ⅳ围岩870m。 左右线隧道相距较近, 洞口施工时要采取弱爆破、设立防护网、临时限制左洞通行的方法, 保证行车安全和防止飞石破坏既有的道路、房屋等设施。 二、总体施工方案 根据本隧道情况, 采取”弱爆破、短进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的技术措施, 用风钻及台车打眼, 装载机配合自

卸汽车出碴。采用TZ系列子午加速式轴流通风机, φ1350mm软管压入式通风。砼集中拌和, 罐车运送, 泵送入模, 可调整体式模板台车进行二次砼的衬砌。 根据本工程的设计, 针对不同围岩类别, 分别采取以下施工方案: 1、对于Ⅱ类围岩( 除过明洞段) 对于明洞段, 先按设计开挖, 开挖采用风钻打眼, 岩石开裂机松动岩石, 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运碴。开挖后应及时进行明洞砼的浇灌、回填土的施工, 以保证边坡的稳定。 对于洞中的Ⅱ类围岩, 临时加固措施为: 管棚注浆+Φ25中空锚杆( 长3.5m, 间距0.75m×1.0m) +Φ6.5钢筋网( 15cm×15cm) +喷射砼厚25cm+16#工字钢拱架( 间距0.75m) 作为初期支护。初期支护完成后, 进行监控量测, 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 及时进行防水层、仰拱及C30钢筋砼二次衬砌。 2、Ⅲ类围岩( 中风化岩层) 主要采取风钻打眼, 正台阶法开挖。拱部根据围岩情况采取用Φ22超前钢筋砂浆锚杆加固( 长3.0m, 间距1.2m×1.2m) +Φ25中空锚杆(长3.0m,间距1.2x1.2m)+Φ6.5钢筋网( 15cm×15cm) +喷射砼厚15cm作为初期支护, 初期支护完成后, 进行监控量测, 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 及时进行防水层、仰拱及C30钢筋砼二次衬砌。

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试题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试题 (单选40题,多选20题,判断20题) 、单选题(共40题) 1围岩含义是指( ) A. 开挖前未扰动的山体 C.与稳定性有关部分岩体 B. 环绕隧道周边一定原度岩体 D.隧道顶部岩体 6、喷射砼中常加入外加剂为( ) A. 早强剂 B.速凝剂 C.减水剂 D.缓凝剂 7、新奥法施工工序为( ) A. 开挖—量测—初次支护—二次支护—防水层 B. 开挖一量测一防水层—初次支护一二次支护 C. 开挖—初次支护—量测—防水层—二次支护 D. 开挖—初次支护—防水层—量测—二次支护 8开挖时坍方现象( ) A. 突然发生 B.可以计算 C.可以量测 D.有一定征兆 9、 二次衬砌中“刹尖”指( ) A. 拱脚处浇砼 B.拱顶处浇砼 C.供圈合拢最后圭寸口 D.先拱后墙交接面处浇砼 10、 围岩量测部位与布点与下列因素有关( ) A. 地质条件 B.施工进度 C.地下水位 D.仪器类型 2、隧道开挖后,围岩压力是( ) A.垂直向下 B.水平作用 C. 底部向上 D.四周及纵向压力 3、下列地质条件下不宜用锚喷支护( A 」、II 类围岩 B.破碎带 C. ) 大面积淋水地段 D.强风化围岩 4、初次支护和二次衬砌间应( ) A.在喷射砼初凝后进行 B.在喷射砼达到强度后进行 C.紧跟衔接 D.监控量测后决定 5、公路隧道围岩按稳定状况分成六类,其中( ) A.结构性能最好为I 类 C.挖进最容易的为I 类 B.最好的为六类 D.挖进最难的为六类

11 ?属于支护材料检测的是()。 A. 排水管材检测 B.钢构件材质检测 C.支护受力量测 D.衬砌质量检测 12?穿越煤系地层的隧道其施工环境检测的主要任务是检测()。 A.CO B.C02 C.S02 D.CH4 13. 一种理想的注浆材料应满足()。 A.浆液粘度低,渗透力强,流动性好; B.浆液粘度咼,渗透力强,流动性好; C. 浆液粘度高,渗透力弱,流动性差; D.浆液粘度低,渗透力弱,流动性差; 14?高分子防水卷材要进行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定伸强度的试验。 A.200% B.300% C.400% D.500% 15. 用来检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耐寒性能的有()。 A.热空气老化试验 B.脆性温度试验 C.柔度试验 D. 拉伸试验 16. 石油沥青油毡一般是地面建筑常用的防水材料,在隧道工程中,它主要用于()的外防水。A.整个隧道 B.洞身段C.明洞段D. 断层破碎带 17. 土工织物是柔性材料,主要通过()来承受荷载以发挥工程作用。 A.抗压强度 B.抗剪强度 C.顶破强度 D. 抗拉强度 18. 对于隧道超、欠挖的检测,关键是要正确地测出隧道开挖的()。 A.实际轮廓线 B.设计轮廓线 C.超挖量 D. 欠挖量 19. 隧道施工规范中规定,应严格控制欠挖,当岩层完整,岩石抗压强度大于30MPc并确认不影响衬砌稳定时,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欠挖,但其隆起量不得大于()。 A.5cm B.10cm C.15cm D.20cm 20. 用拉拔设备进行锚杆拉拔试验时,一般要求加载速率为() A. 5kN/mi n B. 10 kN/min C.50 kN/min D.100 kN/min 21. 在检查锚杆安装尺寸时,孔径大于杆体直径()时,可认为孔径符合要求。 A.10mm B.15mm C.20mm D.25mm 22 ?喷射混凝土的()是表示基物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一个综合指标,工程上把它作为重要检测 内容。A.抗拉强度 B. 粘结强度 C.抗压强度 D. 疲劳强度

隧道洞口进洞施工技术方案

隧道洞口进洞施工技术 方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川藏公路(西藏境)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 帕隆2号隧道出口端隧道进洞 施工方案 编制:年月日 审核:年月日 批准:年月日 中星路桥川藏公路(西藏境)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第三标段 项目经理部 二Ο一二年十月十五日

目录 6 监控量测方案………………………………………………………………………... 帕隆2号隧道出口端隧道进洞施工方案 1 工程设计 川藏公路通麦至105道班段为川藏公路“卡脖子”地段。勘察区属高山深切割峡谷地貌,地势陡峭、地貌单元多,地层较复杂,植被发育,第四系厚度较大,基岩覆盖严重。勘察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冈底斯山喜马拉雅期岛弧构造

范围内,区内断裂构造极其发育,滑坡、泥石流、水毁、活动性断层、崩塌及岩堆等地质病害发育,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本标段共设隧道1座,帕隆2号隧道设计起讫里程桩号为K4101+108~ K4103+195,长度2087米;隧道设计建筑限界宽,组成为:(+++++)、高;设计速度40km/h。 本项目隧道为山岭岩土隧道。 主体土建设计范围包括了洞门及洞口工程、明洞、暗洞、隧道防排水、洞内路面、电缆槽、路面排水边沟等。明洞部分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放坡开挖,逆做防护),暗洞采用新奥法施工;并根据隧道洞口位置、地形地势、进洞条件、边仰坡稳定情况灵活采用偏压明洞、半明半暗进洞等各项措施。 2 工程水文地质 帕隆2号隧道属傍山长隧道,隧道总体走向为SW12°,最大埋深约551m,进口设计高程为,出口设计高程为,纵坡为%~%。 隧址区属高中山构造剥蚀地貌,山体呈近南北向展布。隧道段微地貌为山麓斜坡。帕隆藏布以及东久河呈“U”形河谷流经隧道山体外,沿河一带地势陡峭,多为悬崖峭壁。岩体较为破碎,发育规模较大的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坡面植被发育,山麓斜坡低洼处,覆盖层厚约5~50m。 隧址区内发育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断裂构造、崩塌、泥石流等。由于隧址区坡陡,在发生大规模降雪天气下,山顶积雪有崩塌的可能,主要影响隧道进出口。 隧道出口位于排龙停车场西侧斜坡坡脚处,从山体内向外延与国道318衔接。洞口仰坡平均坡度约37°,上部覆盖约3m厚崩坡积物碎石土,下伏基岩为二云石英片岩,局部基岩裸露,植被较发育,出口端偏压现象明显。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解读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洞口、明洞与浅埋段工程 一、洞口工程 1、洞口开挖土石方应遵守下列规定: 1.1、进洞前应尽早完成洞口排水系统。 1.2、安设计要求进行边、仰坡放线,自上而下逐段开挖,不得掏底开挖或上下重叠开挖。 1.3、清除洞口上方有可能滑塌的表土,灌木及山坡危石,不留后患1.4、石质地层拉槽爆破后,应及时清除松动石块;土质地层开挖后应及时夯实整平边(仰)坡。 1.5、洞门端墙处的土石方,应视地层稳定程度、洞口施工季节和隧道施工方法等选择施工时机和施工方法。 1.6、不得采用深眼大爆破开挖边(仰)坡。 1.7、开挖中应随时检查边坡和仰坡,如有滑动、开裂等现象,应适当放缓坡度,保证边(仰)坡稳定和施工安全。 1.8、开挖的土石方不得弃在危害边坡及其他建筑物稳定的地点,并不得影响运输安全。 1、9、洞口支挡工程应结合土石方开挖一并完成。 1、10、开挖进洞时,宜用钢支撑紧贴洞口开挖面进行支护,围岩差时可用管棚支护围岩,支撑作业应紧跟开挖作业,稳妥前进。 1、11、洞门衬砌施工应按《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02)的有关规定办理,并符合下列要求:

(1)土质地基应平整夯实,土质松软时,应加碎石,人工夯实,将基础置于稳固的地基上。 (2)基础处的渣体杂物、风化软层和积水应清除干净。 (3)洞门衬砌拱墙应与洞内相联的拱墙同时施工,连成整体。如系接唱明洞,则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加强连接措施,确保与已成的拱墙连接良好。 (4)端墙施工放样时,应保证位置准确和墙面坡度平顺。 (5)灌注砼时应保证模板不移动。 (6)洞门端墙的砌筑与墙背回填两侧同时进行,防止对衬砌边墙产生偏压。 (7)、洞门衬砌完成后,及时处治洞门上方仰坡脚受破坏处,当边(仰)坡地层松软、破碎时,应采取坡面防护措施。 (8)当端墙顶水沟砌筑在填土上时,填土必须夯实。 (9)洞门的排水、截水设施应与洞门工程配合施工,并应与路垫排水系统连通。 二、明洞工程 1、明洞衬砌施工可选用下列几种方法: (1)当边坡能稳定时,可采用先墙后拱法; (2)当边坡稳定性差,但拱顶承载力较好,能保证拱圈稳定时,可采用先拱后墙法; (3)半路堑式明洞施工时,可采用墙拱交替法,且宜先做外侧边墙,继做拱圈,再做内侧边墙;

隧道进洞施工技术方案(非常全面)

隧道进洞施工技术方案(非常全面)

目录 第一章编制说明 (4) 1.1 编制依据 (4) 1.1.1招标设计文件 (4) 1.1.2 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4) 1.2 编制目的 (4) 1.3 适用范围 (4) 第二章工程概况 (5) 2.1 工程简介 (5) 2.2 地质概况 (7) 第三章施工准备 (7) 3.1 人员配备 (7) 3.2 机械设备 (8) 3.3材料计划 (8) 3.4 施工进度计划 (8) 第四章施工方案 (10) 4.1总体施工工艺 (10) 4.2边仰坡施工 (11) 4.2.1边仰坡施工工艺流程 (11) 4.2.2 边仰坡测量放样及测量复测 (11) 4.2.3 洞外截水沟施工 (12) 4.2.4开挖及边仰坡防护 (12) 4.3 进洞管棚施工 (17) 4.3.1钻机工作平台开挖 (17) 4.3.2测量放线 (17) 4.3.3施作混凝土套拱、安设孔口管 (17) 4.3.4封闭开挖面 (20) 4.3.5钻孔 (20) 4.3.6管棚的加工 (21) 4.3.7注浆 (21) 4.4 开挖进洞 (22) 4.4.1超前地质预报 (22) 4.4.2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艺 (24) 4.4.3监控量测 (25) 4.5钻眼爆破施工 (27) 4.5.1爆破技术参数 (27) 4.5.2单位炸药消耗量 (27) 4.5.3炮眼直径 (28) 4.5.4炮眼深度 (28) 4.5.5炮眼数目 (28) 4.5.6炮眼利用率 (28) 4.5.7炮眼布置 (29) 4.5.8施工方法 (32)

4.6 洞内通风、降尘 (34) 4.7支护施工 (34) 4.7.1双侧壁导坑法进洞侧壁临时支护 (34) 4.7.2初期支护 (36) 4.8 逃生管道及风、水、电供应 (40) 4.9仰拱填充施工 (43) 4.10洞门施工 (47) 4.11明洞施工 (49) 4.11.1明洞施工工艺流程 (49) 4.11.2明洞衬砌施工 (50) 4. 12防排水施工 (57) 4.12.1排水盲沟 (57) 4.12.2排水沟 (58) 4.12.3防水层 (59) 4.13 回填 (62) 4.13.1墙背回填 (62) 4.13.2明洞回填 (62) 4.14 施工弃渣 (63) 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63) 5.1质量目标 (63) 5.2质量要求 (64) 5.2.1明洞浇筑 (64) 5.2.2防水层 (64) 5.2.3明洞回填 (64) 5.2.4喷射混凝土支护 (65) 5.2.5钢筋网 (66) 5.2.6仰拱 (66) 5.2.7混凝土衬砌 (66) 5.2.8排水 (67) 5.2.9止水带 (67) 5.2.10超前导管 (67) 5.3质量保证体系 (68) 第六章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69) 6.1安全保证体系 (69) 6.2 安全保证措施 (70) 第七章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 (71) 7.1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保证体系 (71) 7.2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保证措施 (72) 7.3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73)

隧道工程施工工艺

隧道工程施工工艺 一、总体方案 (一)施工原则 采用大型施工机械配套施工,开挖出渣机械配套作业线、初期支护砼机械配套作业线与二次衬砌砼施工作业线相配合一条龙作业。软弱围岩坚持“短进尺、弱(不)爆破、快封闭、强支护、紧衬砌”的原则,开挖后仰拱及时跟上封闭成环。施工中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先进的量测探测技术对围岩提前做出判断,拟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二)施工布置 隧道根据施工现场场面状况,采用单向掘进,隧道进口布置一个隧道专业机械化施工队。洞内施工开挖、出渣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模筑砼平行作业。隧道路面待贯通后从洞口反向施工。根据地形地貌及工期要求,本隧道不设施工支洞。 (三)总体方案 根据磐南隧道围岩情况、及断面设计,结合本承包人现有技术装备力量和多年的隧道施工经验,确定Ⅲ类围岩采用正台阶开挖法施工,Ⅳ类采用全断面开挖法施工。隧道出渣采用侧翻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初期支护施作及时可靠,衬砌砼采用机械化作业,二次衬砌采用砼输送车、输送泵和全断面液压衬砌台车相配合的方案。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分析数据,高速支护参数。开挖前做好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工作,根据围岩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 二、隧道施工测量控制 为保证隧道贯通精度,拟定如下测量控制方案: 1、地表平面控制 (1)为保证洞口投点的相对精度,平面控制网根据设计提供的控制点和实地地形情况布设精密控制网,并保证洞口附近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精密控制网点。(2)地表控制网经过多次复测,复测无误后方可引线进洞的测量工作。 2、洞口联系测量 为保证地面控制测量精度很好地传递到洞内,采用如下洞口控制测量方案:(1)在洞口仰坡完成及洞口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在洞口埋设二个稳固的导线控

盾构隧道设计基本概念

盾构隧道设计基本概念 1盾构管片的几何设计 1.1隧道线形的选择—平纵断面的拟合 隧道的中线是由直线及曲线组成。设计常常采用楔形衬砌环(见图1-1),来实现盾构隧道在曲线上偏转及纠偏,楔形衬砌环最大宽度与最小宽度之差称为楔形量。一般来说,楔形量的确定具有经验性,应考虑管片种类、环宽、直径、曲线半径、曲线区间楔形管片环使用比例、管片制作的方便性、盾尾操作空隙因素综合确定;管片楔形量还必须为施工留出适当的余裕。如下图所示,阴影部分是管片的平面投影图,圆弧是隧道设计中心线,圆弧中心点O1是隧道的转弯半径所在的中心点,O2是理论上能拼出的最小转弯半径时的圆心,则O2P<O1P。 a)普通环b)单侧楔形环c)两侧楔形环 图1-1 楔形衬砌环(β-楔形角、△-楔形量) 图1-2 楔形量与转弯半径示意图 日本曾统计管片外径与楔形量的相关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3 楔形量的施工统计 《盾构工程用标准管片(1990年)》规定管片环外径与楔形量的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 楔形量与管片环外径的关系 目前,多采用楔形衬砌环与直线衬砌环的组合、左右楔形衬砌环以及通用型管片。 1.1.1标准环+楔形环 管片拼装时,根据隧道线路的不同,直线段采用标准环管片,曲线段采用楔形管片(左转弯环、右转弯环)用于隧道的转弯和纠偏。楔形环的楔形角由标准管片的宽度、外径和施工曲线的半径而定。采用这类管片时,至少需三种管片模具,即标准环管模、左转弯环管模和右转弯环管模。 a)直线段b)曲线段 图1-4 标准环+楔形环拟合线路 通常,以短折线拟合曲线,在设计时常以2标准环+1楔形环来拟合;不得以(极端困难)时,以1标准环+1楔形环来拟合。

盾构法隧道施工同步注浆技术

盾构法隧道施工同步注浆技术 1 盾构法隧道施工 1.1盾构法隧道施工历史回顾 盾构法是在软土地基中修建隧道的一种先进的施工方法,用此法修建隧道在欧洲、美国己有160年的历史。盾构机最早是由法国工程师M.I.Brunel 于1825年从观察蛀虫在木头中钻洞,并从体内排出粘液加固洞穴的现象,从仿生学角度研制发明的。并于1843年由改进的盾构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下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矩形盾构(宽11.4m,高6.8m )隧道,全长458m。其后,P. W.Bahow于1865年用直径2.2m圆形盾构又在泰晤士河下修建一条圆形截面隧道。1874年,J.H.Greathead第一次采用气压盾构,并第一次开始在衬砌背后进行压浆,修建了伦敦城南线地铁。1880~1890年间,用盾构法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圣克莱( St.Clair)河下建成一条直径6.4m,长1870m的Sarnia 水底隧道。仅在纽约,从1900年后,使用气压盾构法先后成功地修建了25条重要的水底隧道。 盾构隧道在用于修建地下铁道,污水管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前苏联自1932年开始用直径6.0m及直径9.5m的盾构前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修建地下铁道的区间隧道及车站。在德国慕尼黑和法国的巴黎的地下铁道修建中,均使用了盾构掘进法。日本于1922年开始用盾构法修建国铁羽线折渡隧道。从六十年代起,盾构法在日本得到了飞速发展,土压平衡盾构就是七十年代发明的。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东北阜新煤矿,用直径2.6m的盾构进行了疏水巷道的施工。1957年起在北京市区的下水道工程中采用过直径2.0m 及直径2.6m的盾构。上海从1960年起开始了用盾构法修建黄浦江水底隧道及地下铁道的实验研究,从1963年开始在第四纪软弱饱和地层中先后用直径4.2m、5.6m、10.0m、3.6m、3.0m、4.0m、6.2m等十一台盾构机进行了实验隧道,地铁区间隧道扩大实验工程、地下人防通道、引水及排水隧道工程等的施工。近年来又用国际上先进的土压平衡盾构(EPB)修建了地铁一、二

偏压隧道半明半暗护拱进洞施工技术探讨

B R ID?AND TUNNEL ENGINEERING 桥I醴丨工I程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偏压隧道半明半暗护拱 进洞施工技术探讨 郑寰宇,谭傢元,梁露 (广西路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文章结合广西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都安至巴马段)万宁隧道巴马端右线施作 半明半暗护拱进洞的工程实例,阐述了偏压隧道采用半明半暗护拱的施工方法,该方法 能有效解决隧道偏压问题,减少对隧道洞口的开挖,符合快速、安全、环保的隧道进洞理 念,可为类似地形的隧道进洞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半明半暗护拱;偏压;进洞 中图分类号:U455.4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82/https://www.360docs.net/doc/6d15061021.html,ki.wccst.2019.05.022 文章编号:1673-4874(2019)05-0078-03 Discussion on Hole Ent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Half-bright Half- dark Arch shield in Bias Tunnel ZHENG Huan-yu,7AN Jia-yuan,LIANG Lu (Guangxi Roa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Ltd.,Nanning,Guangxi,530001) Abstract:Combining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of half-bright half-dark arch shield hole-entering at the right line of Bama end in Wanning Tunnel of Guangxi Hezhou-Bama Expressway(Du'an-Barna Section),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using the half-bright half-dark arch shield in bias tunnel,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tunnel bias problem and reduce the excavation of tunnel entrance hole,and it is in line with the fast,saf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unnel entering concept,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unnel entering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terrain. Keywords:Tunnel;Half-bright half-dark arch shield;Bias;Hole entering 0引言 近几年我国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公路建设发展尤甚。这两 年广西修建的公路桥隧比都较大,隧道穿越的山体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洞口 设置于偏压山体的情况相当常见。在公路建设中,隧道修建由于工期长或打通后 作为通道等原因,往往是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如何在偏压地体上快速、安全、环 保进洞值得探讨研究。本文以广西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都安至巴马段)万宁隧道 巴马端右线的进洞实施工程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了在偏压隧道洞口施作半明半暗 护拱进洞的施工方法。 1工程概况 作者简介 郑寰宇(1986—),1程师,主要从事公路与隧道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广西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都安至巴马段)万宁隧道位于广西都安县板堆屯。隧道区属岩溶峰丛谷地地貌,隧道穿越单座山体,为分离式隧道,右线长342m,隧道净空13.25mx5m(宽X高),最大埋深约67m。巴马端洞口段山体斜坡自然坡角 西部交通科技COTinjriiratSs Science&Technology

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本项目全线共设置隧道2座,分离式长隧道1座长2200m,双联拱隧道1座长415m。 隧道设计标准 公路等级:高速; 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地震:设防烈度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 ; 设计速度:100km/h;车道数:双向六车道; 行车道净空:限界净高为5m。 隧道施工方法及工艺 4.4.1控制测量 ⑴施工前平面控制网复测 施工前根据设计院和建设单位技术部门现场进行的交接测量控制桩橛点及办理的相关手续,组织测量人员对交接的导线网点和水准基点进行闭合复核测量,复核导线点的坐标和水准基点高程的准确性,测量结果经过平差后与所交的控制点结果进行对比,完全无误后作为施工用控制点。隧道每掘进1km或雨季前后各进行洞内外导线控制点联测一次。 ⑵平面控制附合导线测设 洞内布置双导线,形成闭合导线,利用全站仪、精密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精确控制隧道施工。 洞口导线点位使用不锈钢钢筋(顶上刻十字线)埋于洞口附近坚固稳定的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桩位,点与点之间通视良好。点位布置完毕后,利用设计院交接的导线网GPS点(已知)作基准点,以三维坐标法,使用全站仪引测附合导线上各点的精确坐标值(并经平差),使用精密水准仪从高等级的2个BM 点测定导线上各点的准确高程(并经平差)。水平角的观测正倒镜六个测回中误差≤±1.8″,每条附合导线长度必须往返观测各三次读数,在允许值内取均值,导线全长闭合差≤±1/80000。 ⑶高程控制

高程控制点的布设利用平面控制点的埋石作为高程控制点,如特殊需要时进行加密,加密的水准点精度不低于高程控制点的精度,其布置形式为附合水准线路。精密水准点的复测采用S1等级水准仪对所交精密水准点进行复测,往返测量。观测精度符合偶然误差±2mm,全中误差±4mm,往返闭合差≤±8mm(L 为往返测段路线段长,以km计)。两次观测误差超限时重测。当重测结果与原测成果比较不超过限值时,取三次成果的平均值。 4.4.2施工测量 根据本合同段隧道特点在各施工洞口各配备一个测量班,每个测量班均由1名测量工程师、4名测量技工组成,共同完成测量工作。测量班依据工作内容配置测量仪器。测量作业程序流程见图所示。 ⑴洞口测量 根据隧道洞口的设计结构和洞口地形标高,详细计算洞口边仰坡开挖边线的坐标和各桩中心坐标。利用附合导线与以上计算坐标的相对关系,使用全站仪在地面上放出洞口边仰坡开挖轮廓线,十米桩中心坐标点位,以放出的坐标点为中心放出开挖边线桩,控制洞口边仰坡的开挖。 测量作业程序流程图 ⑵洞身测量 隧道洞身施工测量根据隧道设计文件,精确计算出线路百米桩的坐标及结构的相关尺寸和标高,并按每10m编制出所有隧道标高表。测量工程师利用洞内测量控制点,及时向开挖面传递中线和高程;由测量班用断面测量仪测设隧道开挖轮廓线、支护钢架架立前后和二次衬砌立模前后轮廓尺寸,进行复核,确认准确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对混凝土净空断面应用激光隧道限界检测仪检查。 在洞内进行施工放样时随时配带气压标、温度计,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仪器进行气压、温度的修正。

盾构机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施工技术总结

盾构机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施工技术总结 一、同步注浆的作用 二、二次注浆的作用 三、同步注浆操作工艺 四、二次注浆操作工艺 五、注浆效果总体评价

一、同步注浆的作用 由于盾构机刀盘直径为6420㎜,而管片外径6200㎜,所以当管片拼装完成并脱出盾尾后,管片与土体之间形成一个环形间隙,此间隙若不及时填充,可能造成地层变形,致使地表下沉或建筑物下沉。因此,同步注浆填补了这一空白,及时有效的浆液注入施工间隙,抑制了地层变形;也使管片得到部分稳定,防止管片偏移;浆液凝结后具备一定的强度,提高了隧道的抗渗能力;当地下水丰富时,还能预防盾尾水源流入掌子面而造成的喷涌。可以说同步注浆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二、二次注浆的作用 二次注浆作为盾构施工的一种辅助工法,主要是起到补充的作用。由于同步注浆液凝固后有所收缩,或者是同步注浆没有填充密实,需要二次注浆时补足浆液,同时二次注浆采用双液浆,将衬背的流水通道阻住,防止地下水系统涌入掌子面。但是注浆压力一定不能超过 0.4Mpa,防止击伤管片。 三、同步注浆操作工艺 盾尾同步注浆是利用盾构设备中的同步注浆系统,对随着盾构向前推进、管片衬砌逐渐脱出盾尾所产生的建筑间隙进行及时充填的过程。 1、注浆材料的要求: 同步注浆是保证管片拼装质量的关键所在,其目的在于控制隧道变形,防止管片上浮,提高结构的抗渗能力。良好的浆液性能体现在

一下几个方面:①浆液充填性好;②浆液和易性好;③浆液初凝时间适当,早期强度高,浆液硬化后体积收缩率小;④浆液稠度合适,以不被地下水过度稀释为宜。根据以上几点结合我合同段的地层土质状况,同步注浆采用水泥砂浆。 用于8小时凝固的砂浆配合比如下: 2、注浆压力: 为了使浆液很好的充填于管片的外侧间隙,必须以一定的压力压送浆液。注入压力大小通常选择为地层阻力强度(压力)加上0.1~0.2MPa的和。地层阻力强度是由土层条件及掘削条件决定的,通常在0.1~0.2MPa以下。根据本合同段的地层土质条件,注浆压力初步设定为0.19MPa,现场使用2.5Ba r~3Bar的压力注浆比较合适。 3、注浆量: 同步注浆量的计算:从理论上计算,同步注浆即填充施工间隙。 Q=V a Q-----注浆量 V-----理论填充空隙 a------注入率 地铁规范规定,同步注浆的注入率宜为130%~180%,从施工经验来看,软土地层控制在135%~154%即3.5m3~4m3为宜;硬岩地层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一、总则 为本隧道工程的施工和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行为细节,特制订如下准则。 1、隧道施工应在修建总体施工规划下,制订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考虑隧道长度和断面、工期要求、地质条件和当地自然条件等,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 2、必须执行质量检查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材料试验工作。施工中应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进行技术、质量、安全教育,确保工程质量,并坚持文明施工。 3、应制订安全制度和措施,加强通风、照明、防尘、降温及防水和防止有害气体的工作。并预防塌方事故,保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 4、施工中应贯彻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积极而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使隧道施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安全实用的要求。 5、应合理安排施工机具设备周转时间,提高机械利用率。施工中应加强技术管理,并合理安排工序进度和关键工序的作业循环,组织均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6、隧道施工中必须密切注意围岩及地下水等的变化情况,当施工方法或支护结构不适应于实际围岩状态时,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及时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或支护结构。 7、附属设施安装应按电气、机械、化工等专业有关规定要求办理。 8、施工中应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并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9、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积累资料、数据,做好各道工序的原始记录。 10、隧道施工应编写全面和单项施工技术总结,隧道竣工后应及时提交竣工文件。 11、公路隧道施工除应按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交通部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二、施工准备 1、隧道施工前应做好现场调查研究,核对设计文件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工作。 2、施工前,应深入工地做好以下调查工作: 3、预测隧道施工对地表和地下已设结构物的影响。 4、对交通运输条件和施工运输便道进行方案比选。 5、施工场地布置与洞口相邻工程、弃渣利用、农田水利、征地等的关系。 6、建筑物、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和电讯、电力线等设施的拆迁情况和数量。 7、调查和测试水源、水质并拟定供水方案。 8、天然筑路材料(粘土、砂砾、石料)的产地、数量、质量鉴定及供应方案。 9、可资利用电源、动力、通信、机具车辆维修、物资、消防、劳动力、生活供应及医疗卫生条件。 (1)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及居民点的社会状况。 (2)施工中和营运后对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

浅谈软弱围岩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5061021.html, 浅谈软弱围岩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作者:刘洋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4年第03期 【摘要】结合重庆渝湘高速公路曾家湾隧道等施工实践,论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口加固、双侧壁开挖进洞过程等几个关键环节的控制,保证顺利进洞,为今后隧道进洞施工积累经验。 【关键词】软弱围岩洞口加固隧道开挖进洞 1 前言 在隧道施工中,能否顺利进洞,是下步正洞施工的关键。隧道进洞主要考虑洞口的稳定,为正洞的安全有序的施工创造条件。由于隧道洞口段山体岩层通常为软弱且覆盖较薄,在进洞前必须做好洞口段的岩体调查来初步确定加固方法及进洞的开挖方法。 重庆渝湘高速公路曾家湾隧道进口段山体围岩破碎、大多为坡积土,有100余延长米全风化泥岩,围岩富含水、地下水位较高。若不采用特殊的加固方法对洞口进行加固,在下一步的正洞施工中将面临较大的安全威胁。经反复的方案比选与论证,确定了拱脚设钻孔桩基础的大管棚强支护施工方案。作者结合重庆渝湘高速公路曾家湾隧道进洞施工,根据隧道进洞施工时所采用的施工方法谈些认识。 2 进洞方案设计 隧道入口段100m埋置于全风化泥岩,为避免发生暗挖塌方事故,提高隧道暗挖安全系数和可靠性,参考以往类似施工经验,在管棚支护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加大管棚的支护能力,实际施工采用大管棚(钢管帷幕)强支护施工防护方案。 本方案以大直径钢管、延长管棚支护长度,扩大管棚的防护范围,提高管棚支护能力为主。采用直径φ108mm钢管、间距30cm、长度50m管棚,管棚支护范围增加管棚至拱脚以下最宽处,管棚布置范围180度,管内压注水泥砂浆。为了保证管棚钻机钻孔位置准确和提高洞门支撑能力、抗倾覆稳定性,加大型钢混凝土导向墙截面积和长度。管棚导向墙长度增加至3米,导向墙向下延伸,拱脚增加直径1.5m钢筋混凝土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桩置于管棚导向墙下,支撑桩与导向墙连接成一体,钢筋混凝土桩对导向墙起支撑作用,管棚的土壤握裹力对导向墙起到抗拔锚固作用。洞口端部侧壁围岩得到支挡,提高了进洞安全性。 该工艺方法大大提高了管棚的支护能力,提高了暗挖进洞的施工安全性。管棚全部承受了顶部垂直土压力,有利于开挖施工作业安全、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 3 管棚施作安全性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