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肠道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等检测临床意义

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 通用性肠道病毒RNA联合检测临床意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尿黄。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

肠道病毒71型简介

第二节肠道病毒71型(EV71) 作者:李兰娟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归属于人类肠道病毒A。1974年Sch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暴发的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疾病(1969~1973年)的患者中分离到EV71,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病毒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EV71病毒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与流行,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病毒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目前已知EV71的感染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asepic meningitis)、脑炎(encephalitis)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poliomyelitis-like paralysis)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EV71可导致大范围的暴发流行,可伴有严重的CNS并发症或致死性肺水肿。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1975年保加利亚大流行,共有705名患儿感染,死亡44例;1997年马来西亚大流行感染2628人,死亡30多人;1998年,台湾地区暴发EV71的大流行,约有12万以上的人被感染,死亡78人。因此,有关EV71的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诊断和预防等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一)病毒颗粒结构 该病毒的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出,直径约24~30nm,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如同其他肠道病毒属成员一样,EV71型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分子量分别为34KD、30 KD、26 KD和7KD的多肽VP1(α)、VP2(β)、VP3(γ)、VP4(δ),构成原聚体,后者再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ic unit),60个亚单位通过各自的结构域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病毒的外壳。VP1 、VP2和VP3三个多肽暴露在病毒外壳的表面,而VP4包埋在病毒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EV71病毒由于没有类脂膜,所以它对乙醚、脱氧胆酸盐、去污剂以及弱酸有抵抗性。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但是高温(56℃,30min)处理和紫外线照射可以很快将病毒灭活,它对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也很敏感。 (二)基因组结构 EV71病毒的基因组为含有大约7411个核苷酸(7423/MS/87株)的单股正链RNA,腺嘌呤核苷酸和尿嘧啶核苷酸丰富(A+U=52.8)。RNA中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含2194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在其两侧为5′和3′非编码区(UTRs),它与其他肠道RNA病毒一样,在3′末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 A)尾,而其5′末端共价结合有一个小分子量的蛋白(VPg)。病毒的单链RNA具有感染性(病毒裸露RNA的感染性仅为病毒颗粒的百万分之一),如果去除3′末端的多聚腺苷酸尾或基因组出现断裂,感染性便消失。相对而言,其5′末端连接的蛋白质对病毒的感染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EV71基因结构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肠道病毒EV71简述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发病特点: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其次,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小学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小学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综合表现及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15276585.html,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综合表现及治疗 作者:包进李晓春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1期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与细菌感染难以鉴别,容易被忽略,且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易造成新生儿病房暴发流行。一旦感染暴发流行,病情复杂、难预见、难控制和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必须引起新生儿医生的高度警惕。积极采取效措施,隔离并治疗患儿,强调洗手是控制感染扩散、截断感染传播径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住68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其中,男35例,女33例;发病日龄3~27 d,平均16.3d;足月儿60例,早产儿8例。58例(85.3%)首发表现为发热,体温波动于37.6℃~39.5℃,热程3~9 d。有3例患儿表现为为低体温,体温波动于35.6℃~36.2℃。1例有尖叫表现,1例反应差,其余均无抽搐、前肉隆起、肌张力高等神经系统症状。3例有腹泻、腹胀,7例有少吃、少哭、少动的表现。 1.2 辅助检查白细胞数为(6.5~10.0)×109/L 21例,(10.1~25.0)×109/L47例;中性粒细胞50%38例。心肌酶中LDH HBDH增高者33例。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查采用肠道病毒(EV)通用型、柯萨奇病毒A16(CAl6)型、肠道病毒71(EV7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应用实时RT-PCR法检测粪便及脑脊液的肠道病毒。68例患儿人院后第2天即行粪便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均异常,1.25×104~6.23×107copies/ml,16例行脑脊液病毒检测,阳性者6例,1.69×104~6.56×108 copies/ml。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胞数正常8例,细胞数异常8例,波动于(20~236)×106/L,其中,以单核细胞为主5例(6 2.5%),以多核细胞为主3例 (37.5%),蛋白轻度升高0.6~1.76 g/L,葡萄糖及氯化物均正常。CRP检测正常范围,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2 讨论 肠道病毒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属于小RNA病毒科,型别众多[1]。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多由柯萨奇病毒B和埃可病毒引起,肠道病毒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绝大多数致死性肠道病毒感染由埃可病毒Ⅱ所致。在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新生儿感染率高达13%,从患病新生儿体内分离的病毒株常与同一时间社区流行株一致。新生儿可通过胎盘、产道或生后获得感染,可因母亲、医护人员或新生儿问交叉感染在婴儿室引起暴发流行。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特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可无症状,但是也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脑膜炎、脑炎、心肌炎、新生儿败血症等,可造成多脏器的坏死及急性炎症反应。从患儿的体液如脑脊液分离出肠道病毒方可确诊[2]。文献报道肠道病毒在脑脊液及粪便中的检测率分别为43.9%和70.8%,提示粪便的阳性率高。若无临床表现,仅粪便分离出肠道病毒,不能诊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1.肠道病毒: (1)属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成员,由粪-口途径传播。 (2)虽然感染胃肠道,但却很少引起胃肠道疾病,其靶器官以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系统为主,引起脊髓灰质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心周炎、手足口病等疾病。 (3)一种病毒血清型可引起几种不同的疾病综合征,而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 2. 肠道病毒种类与分型 (1)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分1、2、3三型 (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分A、B两组;(A组:包括A1~A22、A24型;B组:包括B1~B6型;) (3)埃可病毒(ECHO virus):包括1~9、11~27、29~33型 (4)新型肠道病毒:包括68、69、70、71型 3. 脊髓灰质炎病毒:①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②脊髓灰质炎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1)临床意义: ①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潜伏期2~10天 ②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隐性感染者 ③临床表现:无症状感染、顿挫型脊髓灰质炎、无麻痹性脊髓灰质炎、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2% (2)致病机制: (3)生物学特性: ①病毒近似球形,直径27~30nm,核心为单正链RNA,约7.2~8.5kb,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②衣壳含4种蛋白(VP1~VP4),VP1、VP2和VP3暴露在病毒体表面,是抗体结合位点;VP4在核心内部与RNA结合。 (4)培养特性:

①细胞: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细胞、Hela、HEp-2、Vero等 ②最适温度:36~37℃CPE:培养3~5天出现 ③抵抗力较强 (5)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粪便、发病早期的咽部分泌物等 2.病毒分离与鉴定:人或猴肾原代细胞、Hela、V ero等细胞24~48小时可出现典型CPE 3.抗原检测:ELISA法 4.核酸检测:用RT-PCR等方法 5.抗体检测:单份血清检测IgM,双份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升高4倍 (6)减毒活疫苗:①剂型:Ⅰ型、Ⅱ型、Ⅲ型;②用法:口服(温水); ③机理:产生分泌型IgA,阻止病毒入血; 4.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从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用接种乳鼠的方法首次分离出的,因而得名。 (1)分类:根据对乳鼠引起的病理变化分为: A组:可使乳鼠产生广泛性骨骼肌炎,引起驰缓性麻痹。包括23个血清型 B组:可引起乳鼠局灶性肌炎及痉挛性麻痹,并常有棕色脂肪坏死、脑炎和心肌炎。包括6个血清型 (2)临床意义: A.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B.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亦可由呼吸道传播。 C. 所致疾病:因其可侵犯呼吸道、胃肠道、肌肉、皮肤、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导致临床表现多样化。较重要的有:类脊髓灰质炎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出疹性发热病、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 (3)生物学特性 A. 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7~30nm B. 核心为线状单正链RNA,基因组长约7.5kb C. 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D. 抗原性复杂,不仅型别多,而且型内还有抗原变异。 (4)微生物学检验:检查程序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必须采用乳鼠接种法分离病毒,以免丢掉那些在细胞培养上不能增殖的病毒; ②由于人群中常有柯萨奇病毒携带者,因而从咽部或粪便取材分离出的病毒,不一定是病原因子;只有取病人双份血清做中和试验,测出特异性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时,才能确定病因关系。若从CSF、心包液或疱疹液分离出病毒,则可直接做出诊断; ③由于病毒型别多,很难用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来判断是由哪一型病毒引起的疾病。因而血清学诊断法只适用于集体发病者。以分离株病毒为抗原,对流行区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进行检测。 5. 埃可病毒(ECHOV):埃可病毒是1951年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能使培养细胞发生病变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因当时不了解其与疾病关系,故命名为人类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V)简称之为埃可病毒(ECHOV)。 (1)临床意义: ①ECHOV对人的致病性与柯萨奇病毒类似,一岁以下婴儿由ECHO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导致神经后遗症和智力障碍,在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已引起重视。 ②ECHOV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柯萨奇病毒相似。 6. 新型肠道病毒:1969年以后分离出的肠道病毒新血清型,不再将其归属于柯萨奇病毒和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5-肠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习题 第27章肠道病毒测试题 一.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疫苗,实行价次 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 ,加强免疫年龄为 . 2.肠道病毒包括、、和新型肠道病毒型至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对胃液中的、胰液中的和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敏感。、和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和。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 、、和。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耐酸,耐乙醚 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 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隐性或轻症感染 B.瘫痪型感染 C.延髓麻痹型感染 D.慢性感染 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食入 C.经呼吸道吸入 D.经血液输入 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 B.血液 C.粪 D.尿 E.唾液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C.腺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D.腺病毒 E.呼肠病毒 10.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 A.轮状病毒 B.腺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埃可病毒 11.最常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70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B.肠道局部SI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 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 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属于小RNA病毒科 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 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 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15.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新型肠道病毒 B.志贺菌 C.Norwalk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16.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肠道病毒71型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综   述 肠道病毒71型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尤俊斌,苏郑明综述,陈讳莹审校 [摘要]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 (enterovirus 71,EV71)属于人类肠道病毒。近30年来EV71感染在亚太地区每2~3年暴发1次。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其详尽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文中综述EV71感染累及中Q 神经系统,引起心肌炎和肺水肿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关键词]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Q9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2012)08?0876?03 基金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105709);R 头大学医学院 杰出大学生科研基金 (20105709)作者单位:515041R 头,R 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 室(尤俊斌、苏郑明、陈纬莹) 通讯作者:陈纬莹, E -mail :wy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6d15276585.html, Pathogenesi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aused by Enterovirus 71 YOU Jun?bin ,SU Zheng?ming reviewing ,CHEN Wei?ying checki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515041,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intestinal virus.Enterovirus 71(EV71)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trains of human enterovirus.In recent 30years ,EV71infection outbreaks every 2to 3yea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and EV71is the main pathogen causing HFMD.The pathogenesis is still less understood.The studies on pathogenesis of EV71infection that involve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ads to myocarditis or pulmonary edema are reviewed. [Key words ]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Enterovirus 71;Pathogenesis 0 引 言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 5岁以下儿童。其主要特征是发热和手、足、口腔等 部位的皮疹或疤疹,重症可引起无茵性脑膜炎、脑 炎、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 AFP )[1]、急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2]。引发手足口 病的肠道病毒有20余种(型)。柯萨奇病毒A 组的4、5、9、10、16型,B 组的2、5型以及EV71均为手足 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和EV71最为常见[3-4 〗。人类感染EV71后,在小肠远端形成原发感染灶,病毒侵入肠壁固有 层集合淋巴结(Peyer′spatch )后大量复制,约第3天即有少量病毒逸入血流,播散,即“小病毒血症”,遍 及网状内皮系统和其他靶组织。大多数感染者由于机体的兔疫防御机制可控制病毒感染而使病毒在体内播散停止,成为无症状感染。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在网状内皮组织继续复制,约在第5天出现持续 性重度病毒血症,大量病毒播散至脑膜、脑、脊髓、心 脏、皮肤、釉膜等靶组织并继续复制,引发炎症性病变,成为“大病毒血症”患者。其中多数患者亦可在 自身兔疫防御机制的作用下迅速中止 “大病毒血症”,使病毒在靶器官的复制停止,临床表现为轻症 HFMD 。仅有极少数患者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 成为重症感染患者[5] 。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 可致死亡。值得重视的是, 50%成人感染病毒后并无症状,但可传染家人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而致发 病[6] 。EV71与神经性并发症密切相关,在最近东甫亚和东亚地区的由EV71引起的大型HFMD 流行 中尤为明显[7-8 〗。 1 EV71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心肌、肺损害的机制1.1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感染EV71的住院儿童 中约有10%~3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9] 。EV71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病毒,EV71的衣壳蛋白VP1与人类脑组织内表达的3种蛋白有亲和力,即鸟氨酸脱竣酶、基因捕捉锚蛋白重复序列和KIAA0697。在EV71感染时VP1大量合成,作用于 上述蛋白而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如AFP 和脑炎[10]。脑干是最易被EV71感染的部位[11] 。实验研究发现,给动物灌喂接种EV71后早期可引起 万方数据

肠道病毒感染病情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肠道病毒感染病情症状 导语:生活当中很多的朋友们,会被一些疾病而困扰,就比如说有的朋友还经常会出现的肠道病毒感染,这一现象总是让朋友非常的苦恼,有的朋友们会出 生活当中很多的朋友们,会被一些疾病而困扰,就比如说有的朋友还经常会出现的肠道病毒感染,这一现象总是让朋友非常的苦恼,有的朋友们会出现腹泻的原因,那么接下来的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有关于肠道病毒感染我们该怎么办。 (一)呼吸道感染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也可引起婴儿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68型可引起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群及B群病毒引起,埃可病毒引起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但以夏秋季多见。传染性很强。潜伏期平均4天左右,表现为发热、咽痛、咽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丘疱疹,直径1~2mm,四周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黄色溃疡,多见于扁桃体、软腭和悬雍垂。一般4~6日后自愈。 (三)出疹性疾病又称流行性皮疹病(epidemic ixanthemata),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均可引起。多见于婴儿及儿童,成人较少见。潜伏期3~6天。出疹前多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咽痛等。皮疹于发热或热退时出现,呈多形性,有斑丘疹、斑疹、猩红热样皮疹、风疹样皮疹、疱疹及荨麻疹样等。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或分批出现。可伴有全身或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四)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5、9、10、16型引起,尤以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或散发。初起低热、厌食、口痛等。口腔粘膜出现小疱疹,后破溃形成溃疡。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摘要 肠道病毒可引发多种感染,并且发病以综合症出现,一种综合症可有不同病毒所引起,同一种病毒可以导致不同综合症是肠道病毒感染的普遍现象。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或呼吸道传播,所以对肠道病毒感染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甲型肝炎病毒以及新型病毒。目前常用的检测肠道病毒的方法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型方法也使得肠道病毒的检测快速化与准确化。 关键词肠道病毒/诊断/分类 1 肠道病毒形态特点 肠道病毒是球形、无包膜、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肠病毒属病毒粒子在酸性pH下稳定,在病毒制品中可观察到空衣壳,有时可观察到少量(1%)的重颗粒。基因组编码单一的VPg蛋白,但不编码L蛋白。不同肠道病毒及肠道病毒与鼻病毒间整个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大于50%,一种肠道病毒不同株之间整个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大于75%。病毒主要在肠道细胞中复制,也能在神经、肌肉和其它一些组织中复制。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明显症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轻微脑膜炎、脑炎、肌炎、心肌炎和结缔组织炎。耐酸和脂溶剂,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在污水和粪便中活数月。 2肠道病毒的分类

2.1脊髓灰质炎病毒 此病症的典型临床经过六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残留麻痹)。感染期间患者表现为低热及咽痛、咳嗽、腹泻、不安、嗜睡、多汗、脑膜刺激症、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突发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症状,最后多遗留下终生残疾。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染。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长期携带病毒的情况(例如无症状,但仍持续排出病毒长达6个月以上)很罕见。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在我国使用I、II、III型混合糖丸疫苗,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消灭脊髓灰质炎最根本的手段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断绝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在人群中的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三个血清型;两种不同抗原:D抗原和C抗原。D(dense,致密)抗原:具有病毒RNA,为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N(native)抗原;C(coreless,无核心)抗原:不含RNA,是D颗粒经56 ℃灭活,RNA释放后形成的无核酸空心衣壳,故又称H(heated)抗原;不同型别病毒C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但D抗原无交叉反应; 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传播,所致疾病是脊髓灰质炎。中毒机理:粪-口途径传播为主—上呼吸道,咽喉,肠道为侵入门户—先在局部粘膜和淋巴结中增殖—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带有受体的靶组织(脊髓前角细胞、背根神经节细胞、运动神经细胞等)—在靶细胞中再次增殖后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及临床症状。 检测方法第一是微生物学检查,检测方法:病毒分离检查:取咽漱液、粪便等样本,细胞培养出现CPE;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病毒核酸测定。第二是防治:口服减毒活疫苗或者注射灭活疫苗. 2.2 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2]对乳鼠的敏感性很高,根据它们感染乳鼠产生的病灶,柯萨奇病毒可以分为a、b两组。a组有23型病毒,b组有6型病毒。A组病毒:诱发新生乳鼠弥漫性骨胳肌炎,导致驰缓性麻痹。B组病毒:诱发新生乳鼠局灶性骨胳肌炎,导致痉挛性麻痹。通过型特异性抗原,经中和试验。Elisa方法等可以对各型进行鉴定。所有的b组及a组的第9型有共同的组特异性抗原,在b组内病毒之间有交叉反应,但是a组病毒没有共同的组特异性抗原。a组某些型别的型特异性抗原可在37℃引起

肠道病毒71型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EV71感染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甄别确认第2期、第3期。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一)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二)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三)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新型肠道病毒感染模拟考试练习.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新型肠道病毒感染模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判断题 肠道病毒71型是一种耐热、耐酸的小RNA 病毒。 本题答案: 2、判断题 对于新型肠道病毒,现已有可靠疫苗。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个人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最主要措施是( )A .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患者对视 B .注意个人卫生 C .定期预防性为双眼滴眼药水 D .口服清热解毒的中药 E .口服抗病毒药物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肠道病毒共同特点( )A .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 .耐碱不耐酸 C .只侵犯肠道 D .核酸无感染性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E.以上均对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种病毒,不属于新型肠道病毒( )A.柯萨奇病毒 B.肠道病毒68型 C.肠道病毒69型 D.肠道病毒70型 E.肠道病毒71型 本题答案: 6、问答题 孙,男,36岁,汉族,已婚,江西萍乡人。因眼部充血,视力模糊2天于2004年9月15日入院。 9月13日在游泳池洗澡后出现双眼砂砾样异物感,畏光、流泪,看东西不清。体查:体温37.2℃,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斑、片状结膜下出血,无黄染,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质中偏硬,界清,移动可。无皮疹、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血常规:白细胞8.5109/L,中性粒细胞0.59,淋巴细胞0.41,血色素137g/L ,血小板268109/L。 治疗原则。 本题答案: 7、配伍题 脊髓灰质炎病毒( ) EB病毒( ) 肠道病毒70型( ) HIV( ) 肠道病毒71型( )A.手-足-口病 B.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 C.小儿麻痹症 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艾滋病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2007级生物技术黄琼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 EV71)是1969年Schmidt等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EV71感染主要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 HFMD),在临床上与柯萨奇病毒A16(Coxsakie A16, CA16)感染所引起的手足口病难以区别。EV71感染严重者还能引起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心肌炎和肺水肿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2]。自1974年首次报道[3]以来,EV71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十多次暴发流行,特别是近几年在亚太地区,EV71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EV71的结构特征、致病机制、检测技术、型别鉴定、流行病学、研究方向等作一综述。 1 EV71的结构特征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EV71的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起,直径大约在24~30nrn,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的衣壳组成非常复杂,首先由VP1、VP2、VP3和VP4四种外壳蛋白构成原聚体(Protomer),再由5个原聚体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4种结构蛋白中,除VP4包埋在病毒粒子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以外,其他3种结构蛋白均暴露在病毒颗粒的表面,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4]。由于病毒颗粒没有类脂性的包膜,所以对去污剂、乙醚、脱氧胆酸盐以及弱酸有抵抗力,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这些都决定了该病毒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EV71病毒对高温(50℃以上)及紫外线的抵抗能力较差。

肠道感染病毒

第21章肠道感染病毒 P274 0.5学时肠道感染病毒通过污染的饮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包括人类肠道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等。 第一节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 (enterovirus)在分类学上属于小RNA病毒科。人类肠道病毒(表30-1)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Ⅲ型;柯萨奇病毒A组1~22型及24型,B组1~6型;埃可病毒1~9、11~27、29~33共31个血清型;新型肠道病毒68~72型,其中72型即甲型肝炎病毒 表 21-2肠道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 病毒所致疾病 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脊髓灰质炎 柯萨奇病毒 A组 1-24型疱疹性咽喉炎等多种疾病 B组 1-6型心肌炎等多种疾病 埃可病毒 1-34型无菌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肠道病毒 68型小儿肺炎、支气管炎 肠道病毒 69型尚不清楚 肠道病毒 70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肠道病毒 71型手足口病、脑脊髓膜炎 肠道病毒 72型甲型肝炎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病毒呈球形,直径为24-30nm(图21-1),无包膜。病毒的衣壳主要由VP1、VP2、VP3和VP4四种蛋白成分组成,分子量分别为35KD、28KD、24KD和6KD。其中VP1、VP2、VP3暴露在病毒颗粒表面,是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部位,亦是中和抗体的结合点;VP4存在于病

毒体内部,紧靠RNA,可能在维持病毒构型中起重要作用,如除去VP4则病毒抗原性下降甚至消失。 2.培养特性除柯萨奇病毒 A组某些型别外只能在新生乳鼠中生长外,其他肠道病毒均在易感细胞中增殖,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 3.抗原性与型别肠道病毒目前实际有67个血清型。已证明肠道病毒还存在两种型特异性的抗原,一种为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称致密抗原(dense,D抗原),可与中和抗体结合,具有型特异性,仅与同型免疫血清呈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应。另一种为空壳颗粒,称无核心抗原(coreless,C抗原),系完整病毒颗粒经56℃灭活后,RNA释放出来,或未装配核心的空心衣壳,它与三型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均呈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应。 4.抵抗力肠道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有比较强的生存力。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冰冻条件下可保存几年。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耐乙醚、耐酒精。但对紫外线、干燥、热敏感,56℃30min可被灭活。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也很敏感,是有效的消毒剂。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患者、无症状带毒者或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粪便和鼻咽分泌物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呼吸道。 2.致病机制与所致疾病肠道病毒经口侵入机体后,先在咽喉部扁桃体和肠道下段上皮细胞、肠系膜淋巴结内增殖,90%以上病毒感染后,由于机体免疫力较强,病毒仅限于肠道,不进入血流,不出现症状或只有轻微发热、咽喉痛、腹部不适等,表现为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只有少数感染者,病毒可入血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随血流病毒扩散至带有相

猪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I养殖天地猪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生猪养殖是畜牧业的主要养殖产业之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猪疾病的防控问题逐渐显露,猪肠道疾病是现阶段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主要猪疾病之一。要想提高地区生猪养殖水平,就要全面掌握猪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掌握其诊断方法,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猪肠道病毒感染防治措施,从而提升地区生猪养殖水平,促进地区生猪养殖行业稳定发展。 一、猪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 1.猪肠道病毒感染特点。猪肠道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猪肠道病毒性疾病,是一种散发疾病,其感染特征与猪育龄关联较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为:口腔、粪便、食物、饮水、唾液、胎盘感染等;猪肠道疾病的病猪、隐性感染猪、康复猪均是其主要传染源。猪肠感染道病毒之后,病毒会通过猪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猪舍环境,污染猪食槽、饮水等;且猪还会出现消化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情况,或者通过猪的眼结膜、生殖道黏膜等引起感染。若母猪感染猪肠道病毒,则会存在3个月左右的带毒期,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到幼猪体内; 非孕期的母猪若感染猪肠道病毒, 则会存在2个月左右的带毒期。在 猪群中,经常出现同时存在多个血 清型病毒感染的情况,这是由于猪 感染某种血清型病毒后,会再感染 其他的血清型病毒。 2.常见症状。①猪感染肠 道病毒之后会继发脑脊髓灰质 炎,这主要是由于猪肠道病毒的 PTV-1毒株引起的,这是一种具有 较高死亡率与致病率的病毒,受 到感染的猪会表现出发热、精神萎 靡、厌食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抽 搐、昏迷、眼球震颤及角弓反张等。 若病猪受到外界刺激,则会出现角 弓反张及四肢不协调的情况,且在 出现抽搐3~4天之后死亡。 ②猪感染肠道病毒之后会出 现不同程度的生殖障碍,经养殖场 技术人员研究显示,是由于母猪受 到SEMDI病毒感染,继而出现胎儿 木乃伊化、胚胎死亡等情况。这时 由于猪肠道病毒与母猪妊娠初期 的繁殖障碍关系较为密切,促使母 猪体内的病毒通过胎盘传播到胎 儿体中,引发胎儿死亡或者流产。 ③猪感染肠道病毒之后会出 现腹泻症状。目前,各养殖场已经 从猪腹泻而出的粪便中分离到猪 肠道病毒,且在未患病的猪体内也 可以分离到此种病毒。相较于猪 农家科技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新型肠道病毒感染考点巩固模拟考试卷.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新型肠道病毒感染考点巩固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证券交易委托指令的基本要素是( )。A .证券账号 B .买卖数量 C .委托地点 D .买卖方向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配伍题 霍乱( ) 阿米巴痢疾( ) 手足口病( ) 细菌性痢疾( ) 空肠弯曲菌肠炎( )A .在口腔炎同时可出现皮肤斑丘疹,以手足为多,位于手背、指间 B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黏液血便 C .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碱失调、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衰竭 D .果酱样便具有腐败腥臭味 E .发热、腹痛、血性便、粪便中有较多中性白细胞和红细胞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本题答案:C,D,A,B,E 本题解析:C,D,A,B,E 3、问答题 无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本题答案:①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多流行于冬春,常伴腮腺肿大, 本题解析:①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多流行于冬春,常伴腮腺肿大,血清淀粉酶可增高,但柯萨奇病毒B3、埃可病毒9、16型也可引起腮腺肿大,则不易鉴别。②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如伴有瘫痪较易诊断,因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很少发生瘫痪,且多为轻症,大多不留后遗症。③乙型脑炎多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起病急,多伴神智改变,周围血及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为其特点。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轻症或未经彻底治疗者尤需加以鉴别。起病急,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检查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多,糖和氯化物降低,如能在脑脊液中找到致病菌即可确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多。⑤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有其他结核病灶及结核接触史,脑脊液糖和氯化物降低,有薄膜形成,可找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⑥隐球菌脑膜炎多起病缓慢,病程反复迁延,易有后遗症。⑦婴儿脑型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如中毒性脑炎)均应注意勿与肠道病毒性脑炎相混淆。详细病史及仔细体查至为重要。 肠道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虽不易与其他病毒所致者进行临床鉴别,但如发生在夏秋季节、有流行趋势、伴发皮疹、肌痛、口、咽部疱疹、心肌炎等肠道病毒常见症候群时,则颇有助于诊断。 4、问答题 刘,男,6岁,因发热5天,头痛、呕吐、嗜睡1天,于2002年5月13日入院。 患儿5天前无诱因出现低热,38℃左右,在当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1天前发热至39.5℃,并出现头痛,喷射样呕吐,精神萎靡,嗜睡。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 体格检查:T39.2℃,P112次/分,BP100/60mmHg;浅昏迷,颈硬,双侧瞳孔小,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 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18.4mmHg,白细胞数88106/L,多核0.20,单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