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史学的概念与由来

(1)概念: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由来:口耳相传→史官的产生→史学的萌芽

★上古英雄史观

★西方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历史》(叙事体)

一、司马迁(西汉史学家)与《史记》

1、司马迁撰写《史记》的主客观因素

(1)客观条件

Ⅰ时代背景:汉武帝当政,政治、经济高度发展

Ⅱ家庭熏陶:祖父曾是西周史官,父亲任太史令

Ⅲ师从名儒:师从董仲舒,博古通今

(2)主观因素

Ⅰ二十壮游:周游南北各地,充实社会阅历和积累丰富素材(实地探访)

Ⅱ触怒武帝:遭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述

2、《史记》

(1)体裁:纪传体通史,即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体裁

(2)内容:全书130篇,50多万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叙述我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3)编纂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特点

Ⅰ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像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

Ⅱ叙事生动,言语简练

(5)贡献

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Ⅱ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Ⅲ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对此做出表率

Ⅳ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6)地位

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Ⅱ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北宋史学家)与《资治通鉴》

1、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

(1)治史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设置史局:撰成《通志》8卷,送呈宋英宗,英宗赞赏并命其继续编述,历时19年(3)皇帝赐名: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

(1)内容结构

Ⅰ体裁:编年体通史,即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Ⅱ内容:全书290余卷,300多万字,按年月顺序,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共1300多年的史事,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2)特点:史料征引广博,史事取舍谨慎、考辨精细

(3)地位:后人将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4)评价

Ⅰ《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现代政治、思想家争读不止并点评批注

Ⅱ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无与伦比

史学著作时代背景取材体例撰写特点治史目的

司马迁时代适应大一统中央

集权的需要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传记

秉笔直书,关注

当代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光时代适应加强中央集

权加强的需要

政治军事和朝代兴亡为

主的编年体

史料取舍谨慎,

考辨精细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

之得失

三、刘知幾与章学诚

1、刘知幾(唐代史学理论家)

(1)刘知幾写《史通》

Ⅰ缘由:与监修官意见不和,闭门治学,潜心著述

Ⅱ内容:全书20卷,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着重阐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达要求和撰史原则;外篇论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史家杂评、史著得失,并简略表述作者对历史的见解

Ⅲ地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2)刘知幾的史学观点

Ⅰ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

Ⅱ提出了史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即史家“三长”,且最重史识

2、章学诚(清乾隆、嘉庆年间史学理论家)

(1)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

Ⅰ目的:不满考据学风,倾心文史评议,主张经世致用

Ⅱ内容:全书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

Ⅲ特点:注重“史德”

Ⅳ地位: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与《史通》齐名的第二部史学理论著作

(2)章学诚的史学观点

Ⅰ“六经皆史”论,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

Ⅱ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第一,史家治史要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在“三长”的基础上提出“史德”,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实;第二,严格区别史学著作与史料纂辑;第三,在体例方面,推崇通史

Ⅲ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四、史学的转型——梁启超与“新史学”

1、背景

(1)政治: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两半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思想:戊戌变法的实践使进化论思想得到更广泛传播

历史学也经历一场全面改革,实现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

2、“新史学”的倡导者:梁启超

3、“新史学”的定义:主要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具有爱国主义史学思想,批判“君史”,提倡“民史”的资产阶级史学

4、“新史学的宣言书”(标志):《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

5、新史学的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新史学传统史学

历史观念进化论复古循环

治史目的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

治史对象全体国民为帝王将相提供借鉴

(1)梁启超《新史学》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观的重要标志(2)新史学的主张在史学界获得广泛影响,促成了新史学的思潮;一批反映“新史学”思想和宗旨的史学著作相继问世

★新材料与新方法

甲骨文与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史学与史观例题

曹墓之争(2010年上海卷33题)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

问题:(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人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