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至诚之道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前言
现今中国,在道德层面上所遇到最严重的问题是人们的诚信缺失。“碰瓷”事件,豆腐渣工程等问题不停地在网络上被揭发,特别是看到老人摔倒而不扶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是我们不想扶吗?其实不是,而是我们不敢去扶,因为我们怕被欺骗。有大量的事件告诉我们,当我们好心去扶老人的时候,老人反过来说是我们撞倒他。当我们的好心帮助别人,而别人会利用我们的好意为自己谋取利益,而导致我们自身的利益遭受到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还敢助人。此时诚信的作用就体现出了现实的意义。
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中庸之道、至诚之道,他们从整体上对“中庸”和“至诚”的理论意义做出了较为全面的阐释。面对当今中国所遇到的道德层面上的问题,通过阅读这些学者的文章,我认为运用至诚之道中的诚信这个含义所具有的强大的影响力能够解决大部分的道德滑坡的问题。
一、“中庸”与至诚之道
子思的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提出“中庸”的思想,他认为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中,“中庸”是至高的道德标准,“诚”是世界的本源。
1、“中庸”思想的内涵
《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开篇就写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阐明了天与人的关系,是上天把天理赋予了人形成了人的本性,而人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去行动,其中“性”与“道”,是讲“人”与“天”的关系,即:天是人的根本,人是天的完成。无论是“率性”还是“修道”,都是为了 “成己”、“成人”、“成物”,进而“参赞化育”。中庸思想最初是孔子提出来的,通过其弟子和传人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子思和朱熹等儒学大师对中庸思想进行整理与总结得出“中庸”的意思是永恒恪守中道之意。《中庸》在首章就提出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就是这些情绪还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称之为“中”;表达出来之后并且与自然规律相符,称之为“和”。“中”是所有事物的本源,“和”是自然与社会的准则。当所有的一切都达到“中和”的地步,天地便能各安其位,万物便能够按照既有的规律发展。所以“中”是天道,是本体,是人的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又包含着“中和”的意思,“中”本身就有和谐之意。朱熹认为“中和”是宇宙整体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认为“和则交感而万物育”。 “中和”思想的产生源于儒家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人对万物的包容与和谐。在“中和”这

个范畴中,“中”与“和”的地位是相同的,我们不能把“中”看做达到“和”的途径,因为儒家的“和”是中正、健康的“和”。《中庸》主张人们应该按照外在的实际情况,在和谐中逐步成己、成物、成人,但绝对不是对一切都逆来顺受甚至是懦弱地妥协和退让,这样的“中庸”精神就具有了丰富的思辨精神,而不是形而上学的“中庸”。
“中庸”思想对民族的意识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中庸”思想促使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怀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为建立和谐统一的中国的理想为己任,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成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不屈的精神。这些精神鼓舞着古代和近代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稳定和统一而不懈的努力。新中国的建立正是先辈们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经过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战胜了日本,结束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这些百折不挠的精神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至诚之道
诚,本义是真实,诚实,无妄,真诚。孔子在《论语》 中屡次提到 “信”这个概念,从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治理国家这三个层次逐步说明了“信”对人的重要性,揭示了“信”的本质和前提条件,而《中庸》中的“诚”不仅包括了“信”的道德范畴,而且是一个具有更加丰富意蕴的哲学范畴。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中,最富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是“诚”,所以我认为必须从“诚”的所包含的内涵出发去考究。
《中庸》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诚”在这里既包含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也包含内圣外王的观点。“诚”包含两层含义 :诚是天的根本属性,是天道德运行的法则,是万物存在的根据,这是从本体论的层面而言;从道德层面来讲,人道的诚表明人的本性从其诞生之日起是善良的。然后《中庸》根据天道之诚提出了一条人们可以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天道之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第二十一章) 就是说诚可以是我们本来就有的,也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这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老师的教导,我们向善、从善,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故至诚如神”,所以《中庸》的最终目的在于给人提供修行的方法,以此来由人道转为天道。《中庸》以诚作为人性的基

本内容“唯天下至诚”,发挥个人本性,天下众人的本性以及万物的本性最终与天地并列。这些都是说明了“诚”是人们寻找天道的最根本的手段,“诚”虽然是天赋予人的,但人可以从自己的“诚”的本性出发,通过自身对诚的追求,达到天道的“诚”。
从人道有两条路径可以达到天道。第一条:“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即是说那些天生是圣人的人,只要按照其本性处事,就可以与天地并列。第二条:“唯天下至诚能化”即是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贤人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后用道德的影响力去教化和感染他人,以此来达到天下至诚。这正是儒家学说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儒家学说被古代统治者拿来作官学的原因。因为皇帝以天子作为自己的身份,“诚”即是“天”所以就有了“一言九鼎”,这也造成了我国古代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的弊端。“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不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中庸》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并不是作为诚者并不是像道家的“无为”,而是要我们根据自身诚的本性出发,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天道之诚,同时真诚也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而要达到道,我们可以在诚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最终达到道。诚存在于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万物。这就把“诚”提高的本体论的哲学高度,以“诚”作为世界的本源,这与道教的“一”相区别,同时人可以达到本源的境界。“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诚的思想不息地流传下来的,而能流传下来的则是对人们有益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广博深厚的。所以诚是要靠人不断努力去追求的,尽量往至诚的道路上不断去完善自己,才会趋近圣贤。我国从汉朝开始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特别是到宋朝出现了一大批儒学大师,把儒学推向新的高峰。这也证明了儒学和“诚”的思想是符合中国的。中国人也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影响可以说体现在方方面面。但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遭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侵袭,对中国人的思想和实践方面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国人的诚信方面遭到严重的考验。
所以总的来说“诚”即是天道也是人道,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己而达到天道,也可以通过受教育而认识“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儒家最完美的状态。我认为对“ 诚”不仅仅停留在某种言行的诚实,而应该做到用超越人类自身

以外的高度去领悟自然本源的特性,完成对自身的品德修养。我认为“诚”即是真诚但更主要的是诚信这个含义,这也符合孔子的观点。因为“诚信”这个含义对于今天正在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至诚之道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一直以来虽然以士农工商来划分社会地位,但是更注重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的影响,崇尚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去服务社会,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世人,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注重金钱。中国确立儒家文化为官学时就建立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因此,中国社会文化是以道德价值为导向,崇尚以立足自身、奉献社会、忠诚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诚”不单单要“成己”,更是为了要“成物”、“成人”。我们不仅要对自己做到“诚”,更要注重以自身的诚信去影响他人,最终达到天下至诚。这也就是说,诚信不仅是我们所认为的一种主观的内在的品德,而且还要把这种诚信思想以自身为基点,外化到他人和他物当中去。因为“成物”、“成人”是对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论提升。“ 诚”为天的最本质属性,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人道通向天道的方法。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世界也就美好了。于是,“诚”是修心尽性 、与天地参的重要的手段。“至诚”的化物依据,“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无息”是对“天下至诚为能化” 的合理的推论,诚信不息的流传,就能不断的影响着人们。儒家学说对中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在至诚思想的影响下,成就了许多的伟人成功的案例,成就了许多政治伟业,成就了无数商业精英。
1、个人层面上的诚信的事例
季布的一诺不单单值千金,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诚信而救了他一命。在楚汉争霸时,季布为项羽效命。当刘邦登基为皇时就下命令要抓捕季布,而崇拜季布的人为了救他纷纷去帮助他,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他逃到山东,当地的一个姓朱的人明知他是逃犯而仍然收留他。这是因为他认为季布是一个诚信的人,值得他帮忙。然后季布又去找他朋友夏侯婴帮忙,让刘邦撤销对他的通缉。正是因为他为人诚信,在他有困难的时候人们都愿意帮助他。他也由此能够保全他的性命。
2、社会层面上的诚信
就社会的诚信而言,我认为商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虽然有无奸不商这个成语在中国广泛的流传,但真正能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的商人,诚信是他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近代史上出现两大著名的商帮即晋商和徽商,这两大商帮成功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诚信是

相同的并且是最重要的。晋商在中国史上留下了许多是商业传奇,乔家大院以及在山西存在的众多类似的大院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以笃实不欺,诚信为本作为自己的经商信条。他们认为诚信是经商的第一要义,诚信是一笔无形的巨大的资产。有一句这样的话“一纸之符信遥传,万两之白银立集”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诚信所的巨大作用。徽商具有最基本的特征是诚实守信以及儒雅风范。他们信奉儒家学说,在经商中完美的体现了儒家的“信”,他们认为“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主张以诚信为本,以儒家的思想为处世之道,以诚信为立身之本。
3、国家层面上的诚信
就国家层面上来说,官员的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具体化。在春秋时代,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叫做“立木取信”,为商鞅变法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对民心凝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商鞅为了变法,以一根木头为载体,谁能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给予赏赐,百姓刚开始不相信做这么容易得事情就能获得赏赐。直到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北门,获得了商鞅给予的赏赐,百姓才相信这件事。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为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变法很快在秦国顺利的开展,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很好的体现了诚信对政府的重要性,政府制定的政策能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主要是看百姓相不相信政策。
所以诚信这个思想对中国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因诚信而成功的例子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并且激励着国人去学习这种精神,这对社会的风气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三、至诚之道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1、为何当代中国需要至诚之道
当代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的确立,在经济方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方面的追求,但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却不怎么重视。当前的中国社会存在却存在着三大道德问题:(1)是人与自然地问题,这也是中国当今最严重的问题。现在的气象报道经常出现了“雾霾”二字,特别是北方的重工业区。雾霾是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大的杀伤力,使人更容易得各种各样的疾病。这也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人类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案例,是违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2)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比如现今的人日渐冷漠,老人跌倒不扶,这都反映了诚信的问题,不是不扶老人,而是社会出现了一大批老人以摔倒为名讹诈那些好心去帮忙的好人。(3)是人自身的问题,当今世界的随着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快,西方的一些负面思想也随之而来。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