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指标体系构建(最新版)

安全文化指标体系构建(最新版)
安全文化指标体系构建(最新版)

安全文化指标体系构建(最新

版)

The core of safety culture is people-oriented, which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specific work of all employees.

(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安全文化指标体系构建(最新版)

安全文化指标的选定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安全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评价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交错、每项评价指标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这就要求在选定评价指标时应充分体现全面性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从对安全文化最本质的描述中,抽取能够表示安全文化得到充分发挥的那种状态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本文遵循以上原则和思路,设计安全文化指标体系,这一体系由三个层面,10个基本指标构成,即精神层面,包括企业安全精神、企业安全哲学、企业道德;行为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包括安全制度、企业安全生产的组织设计、企业民主;视觉层面(物质文化层),包括企业素质、安全生产目标、企业

安全技术、企业安全生产环境。

上述基本指标含义如下:

企业精神是企业安全生产文化的活力源泉,也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核。它是企业员工群体在长期安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历史传统,生产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动力等意识形态的总和。

企业安全哲学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理性规则,它是企业员工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安全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企业道德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社会责任,它主要包括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员工做到职业安全责任两个方面。

安全生产制度是企业安全文化的行为规范,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和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强制性义务和保障一定权力的规范,通常包括企业生产制定的章程、各种程序、条例、办法、纪律等,是企业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关系和共同行文的法定标准,具有鲜明的安全文化特征。

企业安全生产组织设计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沟通网络,组织结构合理化,不仅是人们之间有序的结合起来,协调动作去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企业安全生产进行纵向或横向沟通的主渠道。企业应在安全生产现代组织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身发展要求、生产管理幅度、人员素质现状以及改善可能因素等情况,因时因时因地制宜、动态的谋求组织结构上的灵活性与相对稳定性结合、构造最优的安全生产组织形态。

企业民主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桥梁纽带,企业通过政治民主、管理民主、经济民主和技术民主的种种渠道,参与管理,增进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把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创造力融汇于企业安全生产行为之中,成为实现安全生产总体目标的主体力量。

企业素质包括企业领导者素质、员工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这是决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组织关键是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实质是人的素质。提高企业素质,重点要放在“人”这个基点上,用学习培训的方法,教育引导的方

法,激励熏陶的方法,逐步培养和形成员工群体的职能和潜能,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

企业安全生产目标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物质支柱和精神支柱。从性质上看,不仅有数量和质量为衡量尺度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而且还有以社会公众满意度为标准的社会效益指标。从时限上分,不仅有中短期发展计划,而且还有长远战略性发展规划。从目标构成上,不仅有企业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而且还有层层分解直至员工个人的目标,使安全生产目标成为凝聚全体员工并为之奋斗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知识力量和时代标志。企业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拓市场潜力,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使企业永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

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包括企业生产的外部环紧和内部环境,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企业生产的外部环境主要是生产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机制保障(下) 试卷答案 81分 及格60分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机制保障(下)试卷答案 81分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我国现在沙化土地的面积已经达到了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 正确 错误 2、全国湖泊有3万个,湖泊总储水量达7000亿立方米,湖泊水域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正确 错误 3、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条河的调水不能超过其水量的20%,用水不要超过40%,否则生态就受到影响。 正确 错误 4、2012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最高峰,呈波动上升趋势,加剧了海洋灾害和海岸侵蚀 正确 错误 5、发展与保护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正确 错误 6、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应与“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相适应。 正确 错误 7、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正确

错误 8、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世纪70年代是由丹麦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 正确 错误 9、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无局限性。 正确 错误 10、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正确 错误 11、2013年1月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影响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达9亿。 正确 错误 12、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总面积减少近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五分之一。 正确 错误 13、生态文明从人类发展大的历史背景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确 错误 14、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权重,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又不能完全放弃GDP考核。 正确 错误 15、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象中,企业是领导者和责任主体。 正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水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1、水安全指标体系 (1)城市防洪达标率 指城市防洪能力对应于规划防洪标准的实现程度,反映城市防洪保障达标情况。 (2)城市除涝达标率 指城市除涝能力对应于规划除涝标标准的实现程度,反映城市除涝保障的达标情况。 (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率 是指达标水源地个数/水源地总数。评价对象是为10000人以上人口集中供水的水源地。 2、水资源指标体系 (1)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 指工业用水量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反映工业用水效率效益水平,为逆向指标。 (2)供水管网漏损率 指供水管网漏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 (3)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 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使用节水器具数与总用水器具之比。 (4)再生水回用率 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量与处理量的比值,反映污水回用情况。 3、水环境指标体系

(1)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率 是指污染物(COD、氨氮)实际入河量小于限制纳污量的水功能区个数比例。 (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数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应达标数的比值,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 (3)污水集中处理率 指集中处理污水量占废污水产生量的比值。 4、水生态指标体系 (1)水面率 指试点范围内水面面积占试点范围总面积的比值。 (2)水土流失治理率 指已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面积与应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面积的比值。 (3)生态流量满足程度 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而必须维持的最小流量。 (4)水生生物多样性 指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 (5)河道有效整治率 指经疏浚后引排畅通,基本达到原设计标准,同时建立了河道轮浚机制,河道长效管护到位的河道占所有河道总数的比值。 5、水景观、水文化指标体系 (1)国家级涉水保护区、景区

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

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 为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切实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全面科学客观的指标体系和工作考核办法,根据《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有关要求,现就我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及工作考核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考核内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提出的任务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量化,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六城联创”相结合,与生态市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明确目标,各负其责,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努力使丽水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实际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我市实际发展现状,提出符合实际的指标数据,同时结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进程,以发展的眼光来设定远期指标。 2、定性要求与定量要求相结合原则。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在具体的实践中,要 -1-把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进行任务化和指标化,使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更加到位,不断丰富建设成果。同时,要以生态文明引导社会进步,从战略高度推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分步实施和分段监测相结合原则。按照《纲要》的部署,将生态文明战略目标分阶段来考核,按每个阶段完成目标情况进行监测,现阶段主要量化至2012年的指标任务。

(三)考核内容 本考核主要针对各县(市、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着重从宏观层面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监测全市整体推进情况。 二、指标体系构成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标包括生态经济、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等5个方面,共33项指标,意在从整体上监测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及工作成效(具体指标见附表)。 1、生态经济。主要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 2、生态集聚。主要从山区农民异地转移、整村搬迁、城镇化、城镇登记失业率、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数、4A级以上景区建设、园区及功能区产值占比等方面反映人口、资源及产业集聚状况。 -2- 3、生态设施。主要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工业固物综合利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指标反映生态设施建设状况。 4、生态涵养。主要从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SO 2排放量、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等方面指标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保护成效。 5、生态文化。主要包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五年教育普及率、创建卫生强县、创省级生态县(市、区)、创省级生态乡(镇)、创市级生态文明村等指标。 三、具体考核办法 1、基本分为100分。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农村”不但仅是简单的地域坐标,更包含了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既反映了具有一定产业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表征着占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农村一般是指县(除县辖建制镇)以下,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人们聚居生活的广大地区,而根据普遍认识,农村是除了城市以外的其它地域范围。没有农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并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来看,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综合性成果。正如人们对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地改进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二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应对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处

理好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进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统筹生态环境改进与农村经济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良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健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作为“综合性成果”还是“重点突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将回归到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即解决好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可简要概括为,是建立在农村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们在其聚居地和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益成果的总和。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格局依然明显,农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应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目标:(1)以农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农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系统,自然节律性和社会属性并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根据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围绕系统要素,进行空间、产业和组织整合。 (2)以农民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农民是农村的社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3)以农村社会整体性转型为动力源,即有赖于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布局的综合规划和系统变革。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 系

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注: 1. 标★的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中资源环境相关指标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

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本市相关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它绿色发展重要监测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与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一致,每项一级指标下,按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三类指标权重之比原则上为3:2:1,部分指标权重根据现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适当调整。 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各区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6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38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成,指数值在〔60,100〕之间。 计算公式为: i i N i Y W Z ∑ == 1 (N=1,2, (38) 其中,Z 为绿色发展指数,i Y 为指标的个体指数,N 为指标个数,i W 为指标i Y 的权数。 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在计算指数时,将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

3.公众满意度调查为主观调查指标,经过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各区城镇和乡村居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16个区的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不参与总指数计算,进行单独评价,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4.绿色发展指数所需数据来自各部门的年度统计,各部门负责按时提供数据,并对数据质量负责。

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全文)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全文)导语: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下面是为是大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相关的知识,请关注文书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 第三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 评价重点评估各地区上一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总体情况,引导各地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每年开展1次。考核主要考查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强化省级党委和政府生

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区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五年规划期结束后开展1次。 第二章评价 第五条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以下简称年度评价)工作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年度评价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施,主要评估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第七条年度评价应当在每年8月底前完成。 第八条年度评价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 第三章考核 第九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以下简称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目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2016 年12 月22 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 第三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 评价重点评估各地区上一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总体情况,引导各地 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每年开展 1 次。考核主要考查各地区生态 文明建设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强化省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区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五年规划期结束后开展 1 次。 第二章评价 第五条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以下简称年度评价)工作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年度评价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施,主要评估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 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第七条年度评价应当在每年8 月底前完成。 第八条年度评价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 第三章考核 第九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以下简称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目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突出公众的获得感。考核目标体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将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十一条目标考核在五年规划期结束后的次年开展,并于9 月底前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应当对照考核目标体系开展自查,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 6 月底前,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并抄送考核牵头部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实施部门应当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 6 月底前,将五年专项考核结果送考核牵头部门。 第十二条目标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分和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等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牵头部门汇总各地区考核实际得分以及有关情况,提出考核等级划分、考核结果处理等建议,并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督察等结果,形成考核报告。考核等级划分规则由考核牵头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2010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评价与分析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优势为最大优势的目标,正式发布了《**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2010年3月适时提出《**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旨在利用三年时间(2010年—2012年)使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的跨越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根据该考核办法,对2010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程度和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力求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分析 1、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项子目标进展不一。**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5个方面,共 33项指标。从评价的总体结果看,2010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实现程度为69.02%(见附表)。从5个一级目标的实现情况看,发展不平衡,实现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涵养、生态经济、生态设施、生态集聚、生态文化。2010年,全市生态涵养实现程度为100.0%;生态经济实现程度为87.85%;生态设施实现程度为73.15%;生态集聚实现程度为42.98%;生态文化实现程度为38.0%。

2、各项评价指标实现程度差异较大。从各项指标实现情况看,在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33个指标中,2010年实现程度已达到100%的指标有13个,占39.4%。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单位GDP能耗、COD排放总量、SO2排放总量、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十五年教育普及率。实现程度在90%-100%之间的1个指标为财政总收入;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的5个指标,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在60-80%之间的指标有3个,分别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实施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和创省级生态乡镇。实现程度在60%以下的指标有11个,分别是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人数、整村搬迁人数、城市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六城联创达标率、创省级生态县、创建卫生强县、创市级生态文明村、4A级以上景区建设和园区及功能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其中城市化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创建卫生强县、六城联创达标率、创市级生态文明村4A级以上景区建设和园区及功能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7项指标实现程度均在20%以下,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甚远。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全市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

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序 号 二级指标计量单位 指标 类型 权数 % 数据来源 一、资源 利用(权数=29.3%)1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3.14 市统计局、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3.14 市统计局、 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 3.1 4 市发展改革 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2.09 市发展改革 5 用水总量万立方米★ 3.14 市水务局 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 3.14 市水务局、 7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 ◆ 2.09 市水务局、 8 耕地保有量万亩◆ 2.09 市规划国土委 9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 3.14 市规划国土委 1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 ◆ 3.14 市规划国土 1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5 市环保局 二、环境 治理(权数=16.5%)12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3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4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5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 2.20 市环保局 16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 △ 1.10 市环保局 17 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 2.20 市城市管理委 18 污水处理率% ★ 3.30 市水务局 19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 △ 1.10 市环保局、 三、环境 质量(权数=19.3%)20 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分◆8.28 市环保局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分◆8.28 市环保局 22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千克/公顷△ 1.38 市农委、市农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考核2个指标体系

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注: 1. 标★的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资源环境相关指标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标◆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本市相关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等提出的主要监测评价指标;标△的为其他绿色发展重要监测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与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一致,每项一级指标下,按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三类指标权重之比原则上为3:2:1,部分指标权重根据现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适当调整。 2.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测算,结合“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相关部门规划目标,测算各区绿色发展指数和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6个分类指数。绿色发展指数由“公众满意程度”之外的38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成,指数值在〔60,100〕之间。 计算公式为: i i N i Y W Z ∑ == 1 (N=1,2, (38) 其中,Z 为绿色发展指数,i Y 为指标的个体指数,N 为指标个数,i W 为指标i Y 的权数。 绿色发展指标按评价作用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按指标数据性质分为绝对数和相对数指标。在计算指数时,将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将逆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将总量控制指标转化成年度增长控制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计算个体指数。 3.公众满意度调查为主观调查指标,通过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组织的抽样调查来反映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内容 下面内容详细介绍: 生态文明决策制度生态文明建设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重大事项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目标体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重点纳入目标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体现自资源生态环境价值资源环境统计制度探索编制自资源资产负债表 生态文明管理制度1.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2.健全国家自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行使全民所有自资源

所有者职责 3.完善自资源监管体制统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4.统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5.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实施更加严格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6.依法依规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政策环评、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机制7.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8.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对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进行统监管9.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奖促保把良好生态系统尽能保护起来、休养生息优先保护水质良好湖泊10.继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政策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评级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高环境风险行业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11.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指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农村”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坐标,更包含了我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既反映了具有一定产业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表征着占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农村一般是指县(除县辖建制镇)以下,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人们聚居生活的广大地区,而根据普遍认识,农村是除了城市以外的其他地域范围。没有农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并如何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来看,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综合性成果。正如人们对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地改善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二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应对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处理好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统筹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良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健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作为“综合性成果”还是“重点突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将回归到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即解决好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可简要概括为,是建立在农村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们在其聚居地和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益成果的总和。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格局依然明显,农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应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目标:(1)以农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农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系统,自然节律性和社会属性并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根据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围绕系统要素,进行空间、产业和组织整合。(2)以农民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农民是农村的社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3)以农村社会整体性转型为动力源,即有赖于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布局的综合规划和系统变革。 二、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 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鉴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不同理解和农村复杂生态系统的不同认识,在学术界和实践中涉及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研究与实践为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