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禹贡》:战国时期所著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地理,被列入《尚书》。内容极为丰富,举凡疆域轮廓、政治区划、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兼收并蓄。

2、《职方》:《周礼》中的对于疆域轮廓、政治区划、山脉河流之外,还记载有湖泊、男女比例、家畜、谷类以及其他物产的记述。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与顾颉刚等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问题,自成体系。1955年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并致力于黄河水系的研究,对黄河史研究作出贡献。谭其骧先生主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称为史学界的两大基础工程之一,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历时30年之久,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4、侯仁之: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第一次在中国从理论上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率先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一份中国应加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提案,为国家所采纳,中国最终成为了“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侯仁之院士则被誉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5、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家,禹贡学会会员。著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一、二、三集),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大学毕业前,他受顾颉刚之命,撰写《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于1937年出版,成为我国现代第一部公开问世的沿革地理专著。

6、顾颉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作有《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顾颉刚全集》。

7、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著作有《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8、沿革地理学:主要是探索有关地理设置的沿袭和改革,不涉及人与地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在沿革地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别,沿革地理学只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9、孢粉学:是孢子花粉学的简称,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近数十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古今植物孢子和花粉的形态、解剖、分类、演化及其在地史上和地理学上的分布规律。有两个分支,即古孢粉学和现代孢粉学。

10、《竹书纪年》:是西晋初年从汲郡魏王墓里出土的大批竹简古书中的一种。由于此书本无题名,晋王朝的整理者以其所记按年编次而称之为《纪年》。此书因从竹简写定而又称《竹书》。记载了从夏朝到魏襄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11、冈身:指长江口南岸过去海岸线在这里停留时期在海浪作用下堆积了大量泥沙和介壳残骸,形成高出地面的条条冈阜。

12、生态难民:是在近五十年来才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态难民是指由于全球的生态状况严重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水资源危机和海洋环境破坏等等,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从而导致受这些状况影响的人们被迫离开自己长久的居住地而四处迁徙。

13、河西四郡:汉武帝时期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夺得河西走廊,遂在祁连山下建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这四个郡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被称为河西四郡。

14、侨置郡县: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即侨置州郡县,其原因是由于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流徙,大部分渡淮南迁。也有一小部分迁到辽东和河西地区。当地政府为了安抚流民,安置世家大族,即就地按原来籍置的州郡县设置政区,给予不税不役的待遇,成为侨置州郡。

15、土断:即以土为断,就是将侨州郡县经过一番整理,与当地原有的政区结合起来,使大批侨人服役纳赋。

16、大索貌阅:隋朝按照户籍薄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的体貌核对,如有谎报年龄、诈老欺小以逃避课役的情况,一经查出,其保长、里正、族正都要流徙远方,鼓励民户互相检举,同时还规定堂兄弟一下都要分居,另立户籍,就叫折籍。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17、泛舟之役:晋惠公时期,晋国因灾荒向秦国购买粮食,秦国运输粮食的船队由渭水而下,经黄河、汾河直达晋都绛城,史称“泛舟之役”。

18、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不仅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西汉都城长安以及秦都咸阳,更具有无以伦比的史料价值。又名西京黄图。

19、羁縻府州: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20、贝丘: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又称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着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21、圩垸: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自流灌排有困难,则辅以提水机械,以满足圩内农田需水。这种农田水利形式在江浙太湖流域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圩田或围田,明清以来则统称圩田。

22、界壕:又称金长城,因为金长城的主体不是城垣,而是宽深的壕沟,主要用深堑地方的马队。挖出来的土石不经过夯打砌筑,就堆放与壕沟内侧,远远望去,犹如一道长垣,故也称为长城。

二、简答题

1、三个温暖期

(1)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初为第一个温暖期(史前-西汉末)

通过孢粉学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文献中记载的物候资料。半坡遗址中出土了竹鼠、斑鹿和獐等动物的骨骼。安阳殷墟还出土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骨骼。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冬天的结冰期很短,梅树与竹类广泛分布。

(2)公元600年到1000年为第二个温暖期(隋朝到北宋初年)

长安连续多年冬天无雪;长安种植梅树和柑桔

(3)公元1200年到1300年为第三个温暖期(南宋中叶到元代初年)历时很短,温暖程度没有以前明显

特点: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

2、三个寒冷期

(1)从公元初到600年为第一个寒冷期

据记载洛阳暮春下霜降雪;淮河结冰;南朝时在南京设有冰房;《齐民要术》记载杏花盛开和枣树发芽的时间较晚。

(2)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为第二个寒冷期

北方天气寒冷,已无梅花,北方人误将梅花当做杏花;太湖在公元1111年全部结冰;南宋都城杭州冬天多雨且延续到暮春。

(3)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第三个寒冷期

徐进之先生总结太湖、鄱阳湖、淮河等的结冰次数;东南沿海的荔枝树冻死;江南运河结冰。

3、气候寒冷交替变化的原因

(1)太阳周期活动(2)大气环流(3)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长江中下游河道变迁的原因

(1)地质地貌条件的影响

由于全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由北向南掀斜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左岸宽阔,右岸狭窄,左岸泛滥,平原上留下古河道遗址。

(2)边界条件的影响

河流的边界条件是指河床及其两侧组成物质和表现形态。长江两岸河漫滩的宽度决定了历史时期河道摆动的幅度,也就是说,河漫滩的宽敞越大,河道摆动幅度也就越大。河道侧蚀横向扩张速度大于下切纵向发展速度。

(3)水沙条件的影响

长江属于季风型河流,径流主要依靠降水补给,年径流量的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不同,由于洪水期和平水期的来水来沙条件不同,促使河床不断演变。

5、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1)增长缓慢

(2)大起大落和发展阶段性

(3)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

(4)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

这其中包括汉族与其他民族人口增长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地理环境:汉族位于中原地区,环境条件优越;少数民族大多位于边远地区,自然环境较恶劣。

生产方式:汉族农业稳定,少数民族游牧或渔猎经济不稳定

文化因素:汉族政治文明、文化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社会风尚等;

宗教信仰、婚姻和生育制度、政治和军事力量(其它民族间的人口不平衡发展现象)

6、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1)地理环境条件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进步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候则是决定性作用。在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条件的能力很弱时,总要趋利避害,寻找最适宜的环境。(2)社会经济

人口的规模必然与农牧业所能提供的食物数量相适应。单一密集的粮食生产使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回旋余地很小。

(3)军事战争

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直接杀伤、造成死亡或残废;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老弱妇孺作为后援力量,畜力也被征召;运输粮食也需要大量人力、畜力;青壮年离家导致生育率降低。

(4)政治制度

法令政策;赋役制度;刑罚制度。

(5)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

7、人口迁徙的几种形式及其意义

(1)自北向南:秦始皇征发数十万进入珠江流域;黄河流域开发较早,人口集中土地不足,再次南迁;战争: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2)政府强制性移民:统治者为了巩固中枢地位削弱地方势力,防卫边疆,控制少数民族,开发边远地区,强制手段将地方豪强、投降者进行迁徙。

(3)内地向边疆的开发性移民:移民实边。

(4)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迁:匈奴、五胡乱华。

(5)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鸦片战争前后,出现自发和有组织两种形式。意义:使不同民族得到交流、争斗、分化、合并,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融合也越来越巩固;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口的合理分布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城市的形成和扩大。

8、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1)整齐划一,以周礼考工记为指导思想。

(2)中轴线纵贯全城,建筑对称分布。

(3)以宫殿为主体,皇宫占据全程的要害位置,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延伸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条

(4)宫殿居于高台之上,除了具有防潮的功能外,主要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9、形成都城的要素

(1)自然环境:首要因素

(2)经济因素:农业,粮食运输

(3)军事形势:易守难攻

(4)社会基础:地方势力

10、古代都城萧条原因

(1)土木建筑容易损坏:火。水。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2)政治变化:王朝迁都,王朝更替

(3)军事战争的破坏

(4)自然条件的变化:农业的衰弱

(5)民族关系的影响:少数民族进攻导致王朝迁都

11、黄河中下游农业发达的原因

(1)地形平坦,易于耕作,土壤肥沃

(2)河湖众多,用水方便

(3)气候温暖湿润

(4)林木繁茂

(5)地理因素:天下之中

12、秦汉时期开发边疆农业

移民实边,大力屯田;设置郡县,加强管理;兴修水利;

13、宋元明清北方农业的衰败

(1)战乱频繁,破坏严重,安史之乱,北方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2)滥垦滥伐,耕作粗放。农业技术落后

14、历史上南北对立局面

(1)春秋时期华夏诸侯和楚国的对立

(2)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吴国的对立

(3)东晋和十六国的对立

(4)南北朝的对立

(5)南宋与金对于秦岭淮河一线疆界的形成和对守

第二部分纺织品类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2 周学时:4 总学时:72 授课班级:本科二年级 任课教师:孙丽娟

文物保护基础2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2 二、课程类型:学科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三年级 四、计划学时:72课时 五、学分:4 六、任课教师:孙丽娟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纸质档案文物保护包括纸的发明与发展及传统造纸工艺、纸质文物糟朽劣变原因、纸质文物的保护处理、纸质文物分析测试、纸质文物保护方案的设计、纸质文物的保管等方面内容,其中纸质文物糟朽劣变原因及保护处理技术是该部分核心内容;纺织品文物保护包括我国纺织品的考古发现与收藏、纺织品保护研究的发展概况、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工作的任务、古代纺织技术及纺织品文物鉴定、纺织文物损坏腐蚀机理、考古纺织品的起取、出土纺织品的清洗、纺织品的消毒、纺织品的加固与修复、纺织品的贮藏与展示等方面内容,其中纺织品文物损坏腐蚀机理机、考古出土纺织品起取、清洗、消毒及加固保护与修复技术是该部分的核心内容;、漆木竹器文物保护包括、漆木竹器基本知识、大漆成膜机理、简牍的发展与意义、古漆木竹器腐蚀损坏机理、脱水前保养与现场保护、饱水漆木竹器脱水定型保护、糟朽漆木竹器加固材料和方法及日常养护等方面内容,其中饱水漆木竹器脱水前保养与现场保护、脱水定性方法介绍为该部分核心内容;皮革文物保护与保养、骨角象牙尸体文物保护等主要介绍皮革文物基本特征、保存保养方法,骨角象牙等文物保护修复一般技术,不同尸体类型养护保护方法等。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同学总结讨论与学生互动;开展有机质文物模拟墓葬包埋、考古清理、保护修复实验,了解有机类文物埋藏条件与腐蚀劣变特征,通过课程实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辅助教学参观提高认知能力;指定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文化遗产概论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概论 二、课程类型:本科学科平台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保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刘军民、魏女 七、课程简介: 《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门以文化遗产及其发展为主要讲解对象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发展、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比较、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讲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与文物学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和中国几种主要文物种类的基本知识讲解,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种类的常识性内容,如概念、分类、特点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的主要内容:见后附的大纲 2.课程要求 (1)必须熟悉我国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重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的关系,不能孤立的学习文化遗产; (3)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研究思路,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 第一部分 第一章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文化遗产 第二节文化景观 第三节大遗址 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节理念变迁历程

第二节保护利用现状 第三节存在问题 第三章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第一节欧美国家 第二节亚洲国家 第三节启示及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考古遗址及其保护 第一节考古遗址属性 第二节考古遗址价值 第三节考古遗址与区域关系 第四节大遗址及其保护 第五章世界文化遗产与申遗 第一节申遗的意义 第二节申遗工作流程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四节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第六章其他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工业遗产保护 第二节建筑遗产保护 第三节传统村落保护 第四节非物质遗产保护 第二部分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4个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一、“文物”的概念与内涵 二、“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中国文物学简介 一、何谓“文物学” 二、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思考题:

浅谈标准电极电势的图示法 -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

浅谈标准电极电势的图示法 康祎璠 (西北大学化学系05级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 摘要:标准电极电势是氧化还原反应很好的定量标度,有时为了直观和便利起见,可用图示法对电势数值作以表示,本文就几种常用的图示形式作一讨论。 关键词:标准电极电势 电对 氧化态 歧化反应 标准电极电势是氧化还原反应很好的定量标度,通常在教材和手册中,都以“标准电极电势表”的形式给出。但是列表的方式是依电极电势数值从小到大自上而下排列的,这就使得要集中而全面地了解某一种元素的相关氧化态遇到了困难。而用图示法讨论与某元素相关的电极电势不仅克服了上述的不便,而且会提供元素及其化合物更多的信息。本文将详细的对图示法作一介绍。 一﹑拉蒂麦尔图(Latimer diagram) 拉蒂麦尔图又称元素电势图,是用图形表示标准电极电势数据中最简单的一种。在特定的pH 条件下,将元素各种氧化数的存在形式依氧化数降低的顺序从左向右排成一行,用线段将各种氧化态连接起来,在线段上写出其两端的氧化态所组成的电对O ?值,便得到该pH 下该元素的元素电势图。 下例为碘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元素电势图(经常以pH = 0和pH = 14两种条件作图): O A ?/V O A ?/V 在元素图的绘制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 1.写法:氧化态由高至低,从左向右排列,短线上电位是电对的O ?; 2.O A ?, O B ?分别指在酸性介质和碱性介质条件下的值。 元素电势图作为用图形表示标准电极电势数据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它的用途也是很广泛的: 首先可以通过它来判断物质酸性的强弱。从元素电势图上,可以看出某些酸的强弱,以及非强酸在给定的pH 条件下的解离方式。如上例中:高碘酸在酸性

文物分析技术实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是在学生了解文物分析技术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首先介绍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气相色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的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测试前样品的准备与处理,然后上机进行操作性实践。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如何规范使用和操作仪器,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实验技能。 考核形式:实践课程论文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实践一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二偏光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四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五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六显微红外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七X射线衍射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八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九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的使用(2课时)

(完整版)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 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 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 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 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 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 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 境。、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 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

中国地理重要知识点填空题

中国地理重要知识点填空题 第一章复习题 1·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位于南北半球的(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大部分国土位于(中)纬度地区,属温度带中的(北温带),少数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中国的邻国有(14)个,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陆国(哈萨克斯坦)。 4、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5、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6、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万8千)多千米。 7、我国最大盐场为(长芦盐场),最大渔场为(渔场)。 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9、中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0、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1、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划分界线为的(漠河)至省的(腾冲)县。 12、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是(省),最少的是()。 13、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其它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 14、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5、我国在各少数民簇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16、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国公民有(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活动。 中国地理第二章复习题 1、我国地势总特征是(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我国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3、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4、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国四大高原为(青藏高原)、(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6、我国四大盆地为(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7、我国三大平原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8、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绝大部分经济林木、(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以及(3/4)以上的粮、棉、油都集中在这里。 9、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其中一半是难以利用的。 10、我国山区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

文物知识培训主持词

文物保护知识培训讲座主持词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文物保护知识培训讲座,有幸邀请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刘成教授。刘教授毕业于西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获化学、历史学双学位,现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方面的研究,曾经发表了《古代青铜器锈蚀机理研究》、《文物与化学》等多部专业论著,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多项文物保护科研课题,参加了陕西省多项文物保护方案的研究编制和评审工作,是我省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知名专家。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刘教授的到来! 参加今天培训会的人员有咱们机关的全体同志和基础各馆所的相关干部职工,县政府宁雪慧副县长也特邀来参加我们今天的会议。 身为一名文物工作者,首先,应该了解文物,保护文物,掌握保护文物的相关知识。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文物保护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文物,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了使大家在业务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局里决定举办这次培训会。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下面,为了保证这次培训会取得良好效果。我在此提几点纪律要求,希望大家能

够认真遵守: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处理好自己的通讯工具,使手机保持在静音状态。 3、不要大声喧哗,交头接耳。 4、不要随意走动,保持良好的会场秩序。 下面培训会正式开始,请刘教授开始授课,大家欢迎。 接下来,请县政府宁雪慧县长做重要讲话; 刚才,刘教授结合县区文物保护工作实际,通过翔实的资料和大量的案例给我们全面阐述了文物保护相关知识,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我们受益匪浅,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刘教授的精彩授课。 今天的培训会到此结束。最后我再强调两点:第一,培训会结束后,各单位回去后要召开专题会议,将培训内容传达到本单位的每一位同志;第二,要以本次培训会为契机,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为”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全系统迅速掀起学理论、学政策、学法规、学业务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高潮,也希望大家通过进一步学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为推动我县的文物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一、课程名称: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 二、课程类型:方向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王丽琴 七、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文物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方向课。彩绘类文物是文物的一个重要类别,通常是在某种基质材料上施加彩绘制作而成。由于彩绘的存在,增加了文物的价值,但同时也增加了对其保护的难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中国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主要病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该类文物材质分析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保护材料、保护方法和和保护技术。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研究——以古建油饰彩画为例第一节古建油饰彩画制作材料及工艺 第二节古建油饰彩画分析技术路线 第三节古建油饰彩画文物分析案例 第二章正交设计法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第一节正交设计法在科学试验中的意义 第二节正交设计法简介 第三节正交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第五节文物保护实验条件优选案例设计 第三章秦始皇兵马俑保护的最新进展 第一节秦兵马俑彩绘的结构及成分分析 第二节秦兵马俑彩绘残留物的GC-MASS分析 第三节秦兵马俑彩绘的考古现场保护材料最新进展

第四章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及保护现状 第一节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 第二节莫高窟及其壁画的保护 第五章其他彩绘类文物保护 第六章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一节光导纤维技术简介 第二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 第三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七章有机高分子保护材料及其改性研究 第一节文物防水保护材料 第二节文物加固保护材料 第三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四节纳米材料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第五节位阻胺改性文物保护材料 (二)考核方式 论文考查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西北大学校史

西北大学文学院的贾三强教授,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有那么一天,可以中兴西北大学的文学院。毕竟对于这个培养出贾平凹、王刚、何西来、雷抒雁……等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的地方,它已经沉默了许久。 西北大学经管院的任保平教授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在西北大学再培养出一批如张曙光、张唯迎、魏杰、刘世锦……那样的经济学家。 西北大学考古学的王建新教授,当他提出率先在中国考古界提出“三位一体”的理论时,在他身后,依然是要思考着如何让西北大学的考古重新恢复“两大一院”的声威。 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这个在《自然》、《科学》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论文的大学者,在北京的高校出重金挖他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爱西北大学。 ………… 西北大学,这所中国西北最早的国立综合大学,坐落在西安六百年古老明城墙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5年。 当1901年,西太后慈禧一夜狂奔几百里,惶惶乎如丧家之犬从北京城一路逃到13朝古都西安时,她终于明白,应该颁发昭令废科举,办新式学堂,维新变革才能拯救国家。当她回到北京城的第二年,陕西,这个西北重镇,第一所大学堂建立了。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称呼为总办叫吴树棻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10年之后,陕西大学堂正式改名为西北大学,原籍河南沁阳出生西安的张凤翙大都督出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原陕西省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成为西北大学第一任正式校长。 只可惜,在风雨飘荡中的旧中国,也是今日变换大王旗,乱烘烘你方下场,我上场。当张凤翙因为政见与袁世凯不合被调离陕西后,新来的都督为了推行袁大总统的命令,其中一条居然是要停办西北大学。这一停就是10年。等到河南军阀刘镇华入主陕西,为收取民心,提出要重办西北大学时,已经是1924年。仅仅过了两年,刘振华为了恢复自身在陕西的统治,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史称“两虎守长安”的壮举中,西北大学遭受灭顶之灾,以至时任校长的王凤仪去上海北京措款时,一去不回。西北大学先是降格为中山学院,接着又成了一所中学。 这一停,又快要10年。1937年,日本人来了,为给中国留一点读书的种子,北京的大学向内地里避乱,北大,清华,南开跑到了西南,有了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师大就跑到了西安,成立了西北临时联合大学,而后又称国立西北大学。以后又迁到汉中的城固。只是当时组合的三校却是矛盾不断,纠纷常常,貌合而神不合,终究没有取得西南联大的成绩。 到了抗日胜利,也该是各奔前程的时候了,有的就回到北京,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有的回到天津,成了天津大学的祖辈。而有的却是回到西安,改了个名字,在原来东北大学内迁西安的校址上大大方方的办起了国立西北大学。 第 I 条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辞书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剑雄、吴松弟、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各个专业37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址)

各个专业37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址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旦大学; 骆玉明;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jpkc/jpkcList.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jpkc;用户名:psjs;口令:psjs890;备注:无 钢琴; 首都师范大学; 黄瑂莹;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202.204.208.83/gangqin/;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电影摄影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 穆德远;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jpkc/dysycz/mdylx.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图形创意》; 同济大学; 林家阳;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txcy/;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艺术概论; 北京大学; 彭吉象;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jingpin/jingpin.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艺术概论》课程主页 中国传统器乐; 中央音乐学院; 袁静芳; 文学; 艺术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用户名:ZSB030010667;口令:895643201;备注:学生入口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用户名:ZSB030010667;口令:895643201;备注:学生入口 交响音乐鉴赏; 上海交通大学; 胡企平;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202.120.11.53:8001;用户名:admin;口令:admin;备注:主机 链接:http://202.120.12.19:8001;用户名:admin;口令:admin;备注:副机 中国传统文化; 西北大学; 方光华;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ctwh/index.htm;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无 大学语文; 东南大学; 王步高;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大学语文网站 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067345.html,/jpkc/declare;用户名:无;口令:无;备注:教务处精品课程申报网页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清华大学; 彭林;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 链接:http://166.111.37.254;用户名:wwjp;口令:wwjp;备注:无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调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与各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根据《西北大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规定》(校发[2007]研字14号),结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层次科研奖励办法》,特对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日常管理和申请学位时要求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做出如下规定: 第一章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管理 第一条请假制度。硕士研究生上课期间请假须经导师和上课老师批准,并报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备案。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课程计零分并重修:请假课时累计超过该门课程课时量1/3及其以上者;无故旷课3次以上者。 第二条学术活动管理。申请硕士学位时,须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管理学理论方法与创新论坛、校研究生学术活动月中至少做一次与硕士毕业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 第二章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管理 第三条学院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学术虚假现象、严禁篡改试验数据、捏造研究成果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第四条2012级及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包括2012级)在读期间,须在西北大学规定的权威、核心或重要期刊目录上以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与导师合作的权威或核心期刊论文可以是第二作者)。各类期刊的增刊一律不算。 第五条学院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工

作,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视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符合申请学位条件: 1.国家级获奖参与者前七名,或省部级科研奖励前五名。 2.主持或参与一项国家级(排名前七位)或省部级课题(排名前五位)。 3.编著或者参与编著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学校认定的的学术专著,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 4.参与50万元及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排名前七位)、或参与20万元及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排名前五位)、或参与10万元及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排名前三位)。 第六条学院对在读硕士的科研成果给予与本院教师同等的科研奖励。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3个月内,若提供与其毕业论文相关的高层次科研成果,我院仍将给予奖励。奖励办法、目录见《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第三章附则 1.本办法适用对象为学院在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未涉及到的内容,以校研究生院相关规定为准。 2.第一单位署名须为“西北大学”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不包括校内其他单位成果)。 3.本管理办法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负责解释,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2年12月19日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 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 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 四、计划学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 七、课程简介: “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 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 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 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 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 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 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 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 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2.我国学者建国前的科学考察:夏鼐 3.五、六十年代西北地区的考古学进展 4.八十年代以前的发现与研究 5.八十年代以来的进展 第二讲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 通过完成期中作业的方式,自学此章节内容。 第三讲甘青地区史前葬俗 第一节葬俗的内容 1.位置:墓地位置、地形地貌、墓葬布局 2.形制:平面形状、立体结构、方向、制作方法 3.葬具:种类(棺、椁)、质料(石、木、土坯)、形状、制法 4.葬式:人数(单人、多人)、次数(一次、二次)、性别、年龄、姿势(躯体的仰、俯、侧,四肢的伸直与弯曲) 5.随葬品:种类、数量、摆放位置 第二节二次扰乱葬辨析 1.发现与认识过程 2.辨析的标准 3.统计分析结果 第三节火葬墓研究 1.火葬墓的发现 2.火葬墓存在的时间和分布范围 3.火葬墓与二次扰乱葬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导言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 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问答题)

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两大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二是大量的边疆地地理著作出现。明清时期,为繁荣时期。一是大量方志出现,二是大量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地理学著作出现,如《海国图志》《天下郡国利弊书》。20世纪初到7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沿革地理方面,历史自然地理称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他如历史经济地理也开始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已经开始。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发展。尽全空间的地理剖面基础上,以高密度连续时间堆积为前提,再来探索人地互动关系,人地关系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现代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尽时空概念(名词解释):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的时空组成,这样,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英文名称:Archaeology of Qin,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二、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54课时(18周,每周3学时,其中秦汉考古10周课,魏晋南北 朝考古8周课)。 五、学分:3 六、任课教师:任萌、李雨生 七、课程简介: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主要教授从秦统一至隋再度统一中国期间中国境内考古学文化的面貌与发展变化情况,分秦汉和魏晋南北朝两部分,分别由任萌和李雨生讲授。 秦汉部分课程的课程任务是是学生能够总体了解秦汉时期都城、地方性城邑、交通和边防设施、帝王陵墓、中小型墓葬、工商业、农业、出土文献以及边疆地区考古学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在当时世界文明圈的地位和影响。修完秦汉考古之后,魏晋南北朝部分呈现出跟大一统时代考古较为不同的面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并掌握汉唐之间考古材料的地区性和过渡性特征。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秦汉考古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秦汉考古的研究简史,秦汉考古的分期、分区等内容。掌握秦汉时期时代特征形成的原因,秦汉考古分期、分区的主要观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考古的分期与分区,难点是如何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不同分期分区观点的主要依据。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一古地今名或大致地理方位(共考察10个小题) 1、殷 2、沫(p27) 3、原武 4、荥泽(P34) 5、邢 6、卫(P95) 7、临淄 8、蓟(P95) 9、会稽(P95) 10、郢(P95) 11、安邑 12、大梁 13、邯郸 14、临洮(p96) 15、咸阳 16、陈(p96) 17、东瓯闽越南越骆越(p98) 18、狼居胥山(p101) 19、轮台(p103) 20、伊吾城(p117) 21、翰海(p119) 22、鸡笼港(p146) 23、雒阳冀州……益州(13州刺史部)(p175) 24、信都彭城番禺襄平 p176 25、开元十五道治所 26、金陵 p207 27、盛乐p236 28、五原 29、平城 p236 30、朝歌清河房子邺 p272 31、定州江陵润州越州 p273 32、帝丘相 P326 33、江宁 p349 34、葱岭 p348 35、楼兰p350 36、楚州明州p354 二列举(考察4题,每题只需列举其中五个) 1、从金元至20世纪50年代,黄淮海平原上湖沼变化类型。 2、列举百越分类。 3、列举西汉县级政区。 4、列举东汉10刺史。 5、列举贞观10道。 6、列举开元15道。 7、列举天宝10节度。 8、列举宋代24路名称及治所古今地名。 9、列举元代行省名称及治所古今地名。 10、列举西汉几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区。 11、宋代五大名窑及现今地址。 12、宋元时期海上域外交通空前发展的原因。 13、列举三皇五帝名称。 14、列举代“中国”的几种含义。 15、列举古代定都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几个王朝。 16、列举《周礼·职方》及《禹贡》中的九州名称。 17、列举汉代13州中的几州。 18、列举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五个少数民族。三问答 1、谈谈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2、中国古代州县建置沿革划分思想变迁。 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几点认识。 4、试述元代行省制度。 5、简述中国几大农业区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6、试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过程,并结合东汉永明12年(公元69)至唐末,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的发展演变,分析黄河长期安流的民族原因。 7、试述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8、简述隋朝大运河的构成及其重要意义。无答案 9、简述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几种表现形式。 10、试述三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大体历程,并结合是中古代史上几次少数民

文物分析技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分析技术》 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 二、课程类型:跨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通过文物研究和保护中常用现代科技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特点、样品处理过程,并结合具体应用事例进行讲述。主要有七章内容,其中绪论主要介绍现代仪器分析概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作用与特点以及试样的采取与调制等基本内容;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主要讲述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中子照相技术和多光谱成像技术;文物的微观分析技术主要介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文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分析技术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中子活化分析法;文物的物质结构分析技术主要包含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文物其他分析技术包括热分析技术、表面分析技术、质谱法、色谱分离法等;最后是文物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来研究和解决文物研究与保护问题的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第一节文物 一、什么是文物 二、文物的分类 第二节现代仪器分析概述

一、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 二、仪器分析的类型 三、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与基本特点 四、分析仪器 五、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六、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 七、计量学与误差 第三节电磁辐射的基础知识 一、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三、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 四、光谱的产生与光谱的分类 第四节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与仪器分析 二、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 第五节试样的采取与调制 一、取样的原则 二、样品的采取和前处理 思考题: 1、什么是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有哪些种类? 2、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有何特点? 3、怎么描述电磁辐射? 4、电磁辐射与物质有哪些作用过程? 5、什么是文物? 6、简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特点。 7、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应用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8、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对不同的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 第二章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4课时)第一节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