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肛肠科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脚样突起物突出黏膜,凡未确定其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

【临床表现】

约半数以上直肠息肉并无临床症状,常在普查或者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其主要症状如下:1.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失衡.如有感染可见黏液血便和里急后重。

2.便血可为不同程度的便血,一般出血量不多,血色较红,常附着在粪便表面,有时粪便有沟槽。出血量较多者可直接便鲜血或血块,亦有大便滴血。

3.较大、有蒂的息肉可随排便而脱出肛门外,可伴有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诊断要点】

1?直肠指检是检查距肛门7?8cra以内直肠息肉最简便可靠的方法,触及硬结是息肉恶变的可靠指标。

2.直肠、乙状结肠镜镜检是检查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可观察息肉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并可

钳取组织活检。如疑有结肠息肉,应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X 线检查。

3.病理学检查息肉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对确定进一步堇疗方案至关重要。同一息肉不同部位的病理诊断可能不一,故应取材于多处或多次取材,最好将息肉全部切除送检。标本应及时正确地固定并做好标记.使病理医生能辨认标本的头部、基部和切缘。【治疗方案及原则】

1.小于1cm 者不作活检直接作摘除,检查近端结肠并进行随访。

2.1CITl 直径息肉、活检证实为腺瘤者,则切除

息肉并检查近端结肠,定期随访。

3.如为非新生物息肉,不作进一步处理或随访(增生性或炎性息肉),幼

年性息肉病按新生物息肉处理。

4.直径大于2cm 的绒毛状广基腺瘤不宜经结肠镜分块切除,宜采用手术切除。位于腹膜返折以上者,应按直肠癌手术处理。位于腹膜返折以下者,可经肛或经骶行局部切除。

5?如X线、钡灌肠发现者则作结肠镜检,摘除息肉检查近段结肠以排除

同期息肉。

6.息肉摘除者 3 年复查 1 次,息肉未全摘除以及广基腺瘤者,随访时间

应提前。如3年随访阴性者,可改为5年后再随访。

7.如大的扁平息肉不能内镜摘除者,则行手术。

8.如在内镜下切除完全的息肉伴有重度或高度不

典型增生(原位癌),3

年随访 1 次,随访阴性以后则改为 5 年。

9.结肠镜下摘除恶性腺瘤性息肉者(包括浸润性癌),根据摘除状况进一步处理。如全部切除者若切缘阴性,分化中或高,无淋巴管及血管内浸润,则经内镜摘除即可。若未肯定完整切除,有小淋巴管及血管内浸润,应施行外科

手术。

10.对有家族史者,如黑斑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及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等,要作为特殊筛检对象进行随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