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急性脑血管病(ACVD)多器官衰竭(MOF)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RAAS 新的成员、新的受体、新的调节物和新的药物等不断问世。RAAS作为心血管系统最重要、历史最久远的活性物质早已被公认,近年的研究又发现它可引起脑水肿的发生,加重缺血性脑组织的损害〔1〕。RAAS与脑血管病转归及预后的关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就RAAS 的研究现状、RAAS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及其并发的多器官衰竭(MOF)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RAAS研究现状及其在体内分布

RAAS主要由两个酶(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一个底物(血管紧张素原)和若干产物组成。经典概念认为,RAAS属于内分泌系统,肾素主要由肾脏近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分泌,可催化来自肝脏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AT-Ⅰ),AT-Ⅰ在肺脏循环中被来自肺上皮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降解为AT-Ⅱ,AT-Ⅱ及其产物AT-Ⅲ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并分泌醛固酮。RAAS不仅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起显著作用,而且也是循环血压及各脏器血循环的重要调节系统。然而用同一水平的AT-Ⅱ来控制如此广泛的具有不同作用的靶组织是难以解释的〔2,3〕。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大多数AT-Ⅱ靶组织不仅含AT-Ⅱ受体,而且也含有所有生成AT-Ⅱ的必要成分,于是学者们提出局部组织RAAS的概念,并已分别在脑、心、肾、肾上腺等组织中证实〔4〕。研究表明,组织RAAS的基因转录和表达,并不依赖于血循环中的肾素、ACE及血管紧张素原,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4〕。

1.1肾素是一种糖基化的单链蛋白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AT-Ⅰ,肾素mRNA在体内广泛分布,但以肾脏为主。动物实验显示,在脑和心血管系统,肾素mRNA 的表达水平较低,但却可大量摄取肾素原,从而导致局部肾素原的积聚并被激活而转变为肾素。因此,局部组织的肾素可来自血液,也可自身合成,但可能以前者为主。肾素的基因表达受多种因素的控制,低钠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肾素mRNA的表达,而AT-Ⅱ可抑制其表达。最近发现心血管局部可产生和分泌一种新的内分泌物质——肾素结合蛋白(RnBP),可与肾素分子结合成异源二聚体,抑制肾素的活性,但它不能分泌出细胞,为细胞内肾素的调节蛋白。

1.2血管紧张素原是一种糖基化的球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肝脏含有的血管紧张素原mRNA 最多,其次为脑、脊髓、动脉等组织。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和甲状腺素等可增加血管紧张素原mRNA水平,AT-Ⅱ对其基因表达也有正反馈作用,胰岛素则起抑制作用。

1.3AT-Ⅱ是RAAS的主要成分〔5〕,在循环血液中主要由AT-Ⅰ降解而来,在组织中除了肾素和ACE,还可在另外一些酶的作用下,由血管紧张素原直接转变为AT-Ⅱ〔6〕。AT-Ⅱ具有强烈收缩血管、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作用,是通过AT-Ⅰ受体而实现的。AT-Ⅰ受体又可分为AT-ⅠA 和AT-ⅠB2个亚型,AT-ⅠA受体主要存在于血管,也可在心脏、肝脏、肺脏等组织表达;而AT-ⅠB受体主要存在于肾上腺,也可在垂体和肾脏表达,可见AT-Ⅱ在不同靶组织可发挥不同的作用。近年来,又陆续发现AT-Ⅱ、AT-Ⅲ、AT-Ⅳ受体,但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

除了AT-Ⅱ以外,最近还发现AT-Ⅰ~Ⅶ也是RAAS新成员,它有独立的转换酶系统,而且与AT-Ⅱ作用不同,可引起血压的下降。AT-Ⅰ~Ⅶ作为AT-Ⅱ升压作用的一种拮抗因子,来调节血压的相对恒定。

2中枢神经系统内的RAAS

用重组DNA技术、mRNA细胞自由翻译技术及定量放射自显影术证实了RAAS在脑内的存在,而尤以丘脑下部、脑干及与控制水盐平衡有关的边缘系统含量最高〔5〕。AT-Ⅱ敏感区主要在前脑终板、第三脑室视隐窝周围的视旁结构,从第三脑室前腹侧区(AV3V)延伸到穹隆下器官(SFO),其次是极后区,它与孤束核关系较为密切〔6〕。研究表明,血源性AT-Ⅱ结合位点在室周器官,特别是SFO;而脑内AT-Ⅱ则主要作用于血管终极器官。免疫组化研究证实

脑中的AT-Ⅱ主要产生于合成血管紧张素原的神经元,其神经末梢分布于正中隆起的外层,而细胞体则在室旁核和室上核〔7〕。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肽类递质或调节因子,AT-Ⅱ可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2.1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向动脉、脑室或静脉内注入AT-Ⅱ均能产生致渴效应;但毁损SFO,切断血浆AT-Ⅱ的作用位点,向脑室内注入AT-Ⅱ仍能引起口渴,同时尿钠排泄增多〔8〕。

2.2AT-Ⅱ的中枢加压作用:实验证明,向脑室注射微量AT-Ⅱ可使脑血管阻力增高,脑血流量减少。作用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①AT-Ⅱ可直接收缩血管,其作用可达去甲肾上腺素的10倍,并可被AT-Ⅱ拮抗剂阻断〔7,9〕;②AT-Ⅱ的直接加压作用:孤束核是调节心血管活动重要中枢整合部分,已发现AT-Ⅱ能神经纤维、AT-Ⅱ及其受体在孤束核中存在;③AT-Ⅱ可兴奋交感神经中枢;④刺激下丘脑释放血管加压素(AVP),引起血管收缩。

2.3刺激下丘脑及垂体分泌其他激素,如AV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催产素、前列腺素、心钠素(ANF)等,其确切机制尚待探讨〔10,11〕。

2.4AT-Ⅱ与ANF的相互拮抗作用:AT-Ⅱ与ANF从外周到中枢,彼此拮抗,相互影响,从而对水、电解质平衡、心血管功能和血压实现调控作用〔12〕。

3RAAS的调节

3.1循环RAAS的调节情况如图1。

3.2关于局部组织RAAS的具体调节机制目前研究较少,一般认为局部RAAS的变化可能基于循环RAAS的调节,组织中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可来自组织自身或血浆运送,而对脑和脊髓而言,局部合成的有关成分可能是AT-Ⅱ的主要来源〔4〕。局部脑组织RAAS含量较高部位的血脑脊液屏障较薄弱,故血液中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原可在这些部位入脑,参与脑组织RAAS的合成;同时血液及脑组织中的AT-Ⅱ可在此类部位相交通,参与外周及中枢调节。因此,生理状态下,循环RAAS与局部RAAS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处于动态平衡中;然而脑血管病急性期,下丘脑及垂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并呈激素释放后的变性反应,同时血脑脊液屏障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就使ACVD时脑组织AT-Ⅱ通过破损的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成为可能,从而使血浆及脑脊液(CSF)中AT-Ⅱ均显著升高,并呈一定相关性。

4RAAS与脑水肿

脑水肿是ACVD患者共同的并发症,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研究发现,动物脑损伤后血浆和CSF中的AT-Ⅱ含量升高,并与脑组织中的含水量呈现同步性变化,都在损伤48~72小时至高峰〔13〕。AT-Ⅱ具有刺激饮水、增加摄盐、升高动脉血压、增加加压素和ACTH分泌的作用,脑损伤后AT-Ⅱ的变化,不仅不利于损伤区周围缺血性脑损伤的恢复,而且加重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推测这可能是ACVD患者脑水肿的形成及发病后3~7日时脑水肿加重的原因。

5RAAS与脑血管病

许多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时血浆及CSF中的肾素活性(PRA)、AT-Ⅱ及醛缩酶(ALD)均升高,3日左右处于高峰,7~14日逐渐恢复正常〔9,14〕,并且与病情轻重、病灶部位、病灶大小、是否有颅内高压、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有关。总之,病情越严重,RAAS的变化越显著。RAAS的变化机制有以下几种可能:①脑血管病急性期,AT-Ⅱ应激性增高,这可能与循环血容量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有关〔7〕;②RAAS的变化与病变部位有关,病灶位于基底节、内囊和间脑者,血浆中AT-Ⅱ的浓度显著高于皮质及皮质下者,这可能与病灶位于中线、接近下丘脑有关,此处正是AT-Ⅱ及其受体分布最多的脑区,ACVD后下丘脑垂体系统及血脑脊液屏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使脑组织增多的AT-Ⅱ进入血液循环;③ACVD 后增多的ANF与AVP刺激RAAS的生成;④高血压时,在中枢及外周一般都有AT-Ⅱ水平的增高,ACVD后其含量变化更为显著,可能是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脑组织释放入血液

及脑脊液的AT-Ⅱ增多所致。总之,目前关于脑血管病后RAAS的变化尚无定论,其变化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6RAAS与ACVD引起的MOF

MOF是影响ACVD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病死率高达60%~80%〔15〕。ACVD引起的MOF有以下特点:①发病年龄偏高;②发生率高,病死率高;③诱发因素多为感染和药物;④其发生与病损部位、大小、是否靠近下丘脑有关,ACVD并发MOF首推脑出血;⑤首先发生衰竭的器官多为脑,其次为肺脏;⑥3个以上器官同时受累者居多。然而目前关于ACVD 诱发MOF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6.1ACVD诱发MOF者年龄偏高,这与老年患者脏器储备功能减退、代偿能力下降有关。6.2脑的各级中枢都有调节植物神经及内分泌的功能,脑组织受损,引起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导致MOF。

6.3下丘脑受损者易导致MOF,这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及植物神经双重调节紊乱造成的。

6.4ACVD并发MOF者首推脑出血,这可能是由于脑出血或颅内压急剧增高,脑缺血缺氧,引起脑水肿及脑疝,直接导致脑功能障碍。

6.5继发感染为MOF的重要诱因。

6.6药物的不合理利用等医源性因素也易导致MOF。

然而关于ACVD并发MOF患者体内RAAS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有学者通过内科疾病所致MOF的研究结果推论,ACVD并发MOF患者血浆AT-Ⅱ及ALD含量升高,而PRA 则升高不显著;但随衰竭器官的增多,AT-Ⅱ水平逐渐下降〔15〕。其变化机制可能为:MOF 时血流动力学障碍及环境的紊乱,导致组织缺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激活循环RAAS,导致AT-Ⅱ及ALD的升高。而升高的AT-Ⅱ及ALD对肾小球旁细胞产生负反馈,使PRA不致过度升高。AT-Ⅱ及ALD的升高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的代偿反应,对于维持MOF患者已经受损的心血管功能和血容量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但这种代偿反应并不是无限制的,随着衰竭器官数目的增多,机体应激能力逐渐下降,导致AT-Ⅱ逐渐减少。

综上所述,RAAS不仅是调节水和电解质代谢、维持循环血压的重要系统,亦在脑血管病及诱发MOF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脑组织RAAS,更是有着重要的病理机制。因此,监测RAAS在脑血管病及其并发MOF患者的变化规律,可了解脑血管病转归和预后及早期防治MOF的发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是由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经肾静脉进入血循环。血浆中的肾素底物(即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产生一个十肽,为血管紧张素Ⅰ。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存在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在后者的作用下,血管紧张素Ⅰ水解,产生一个八肽,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在血浆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再失去一个氨基酸,成为七肽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等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受体,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 当各种原因引起肾血流灌注减少时,肾素分泌就会增多。血浆中Na+浓度降低时,肾素分泌也增加。肾素分泌受神经和体液机制的调节。 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 (1)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也可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其缩血管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的40倍; (2)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上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元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通过中枢和外周机制,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3)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并使细胞外液量增加。 对体内多数组织、细胞来说,血管紧张素Ⅰ不具有性。血管紧张素Ⅲ的缩血管效应仅为血管紧张素Ⅱ的l0%~20%,但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释放醛固酮的作用较强。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且浓度较低,因此,对正常血压的维持作用不大。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失血、失水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加强,并对循环功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醛固酮

醛固酮 简介 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同样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原理 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浆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后者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进而使关腔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线粒体内ATP合成和管周膜上钠泵的活动性增加。从而导致对Na+的重吸收增强,对水的重吸收增加,K+的排出量增加。 醛固酮的分泌与血压的关系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调节,即肾的球旁细胞感受血压下降和钠量减少的刺激,分泌肾素增多,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使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强,以此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 醛固酮aldosterone C21H28O5。11β,21-二羟-3.20-二氧-4-孕烯-18-醛(11→18)乳醛(Ⅰ)。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强电解质代谢作用的盐皮质类固醇。其作用是促进Na+在体内贮留,同时排出K+。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生成,并受肾脏分泌的血管紧张肽原酶,即血管紧张肽(renin即angiotensin)的调节。另也有11β-羟-18-醛型(Ⅱ)。 螺内酯 其受体拮抗剂是螺内酯,又称安体舒通,与醛固酮竞争结合人体内相应的受体,为保钾利尿剂,螺内酯的降压作用也是源于此。 螺内酯 一、药品简介 通用名:螺内酯片 别名:安体舒通 商品名: 英文名:Spironolactone Tablets 汉语拼音:Luoneizhi Pian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试卷.doc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试卷 [模拟] 120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在ARDS治疗和护理中的最关键的措施是 A.抗感染 B.营养支持 C.维持有效循环 D.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E.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第2题: 急性肾衰早期死亡最常见的主要原因是 A.高钾血症 B.水中毒 C.氮质血症 D.低血钠 E.代谢性酸中毒 第3题: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少尿是指成人24小时尿量小于 A.30ml B.100ml C.400ml D.50ml E.200ml 第4题: 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每24小时尿量超过多少,表示进入多尿期 A.400ml B.500ml C.1000ml D.2000ml E.3000ml 第5题: ARDS病人主要特征性的I临床表现为 A.胸部X线改变

B.动脉氧分压下降 C.肺部湿哕音 D.进行性呼吸困难 E.呼吸音减弱 第6题: 关于急性,肾衰多尿初期的补液量正确的是 A.每天排出水分的2倍 B.补液不加限制 C.显性失水+不显性失水-内生水 D.排出水分的1/2或1/3 E.等于每天排出量 第7题: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早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 A.水中毒 B.高钾血症 C.感染 D.尿毒症 E.代谢性酸中毒 第8题: 男性患者,18岁,车祸挤压伤,尿量100ml/24小时,血钾6mmol/L,心电图T 波高尖,QRS期延长,应考虑其危险是 A.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B.急性肾功能衰竭 C.血容量不足 D.心功能不全 E.脑水肿 第9题: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期的最主要最危险的并发症是 A.高钾血症 B.水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尿毒症 E.低血钙 第10题: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中最常见的衰竭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肺脏 D.脑

醛固酮的应用

醛固酮的应用 摘要:醛固酮(英文:Aldosterone)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盐皮质激素家族), 主要作用于肾脏,为一种增进肾脏对于离子及水分再吸收作用的一种激素,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调节,即肾的球旁细胞感受血压下降和钠量减少的刺激,分泌肾素增多,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使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强,以此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醛固酮不但对水盐调节起作用,对心律失常及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对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心钠素含量、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化作用都有影响。 关键词:醛固酮、心律失常、糖代谢、血浆心钠素 正文: (1)水盐调节 醛固酮在调节细胞外液,醛固酮重要的生理功能有赖于通过调控肾上皮钠通道(ENaC)对钠的重吸收,醛固酮的基因组作用方式:醛固酮进入集合管主细胞后,与胞浆内的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R)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后者进入细胞核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aldosterone-induced protein, AIP),使管腔膜(apicalside)ENaC活性增强,基侧膜(basolateral side)钠钾泵的活性增加,从而促进跨上皮细胞的Na+重吸收。醛固酮基因组作用的特点是作用起效较慢,作用时间长,对MR阻断剂敏感。 (2)心律失常影响 南昌大学内科学硕士在探讨不同浓度醛固酮对H9C2细胞缝隙连接蛋白①(Connexin,Cx)43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心律失常的深层机制②的试验中。利用下述方法:1、应用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培养H9C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1x10-8mol/L、1x10-6mol/L、1x10-4mol/L)醛固酮处理,对照组用不含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处理,分别处理24小时。2、处理24小时后,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不同浓度醛固酮组Cx43mRNA含量的改变。3、处理24小时后,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醛固酮组Cx43蛋白含量的改变。 结果:1、不同浓度醛固酮组和对照组相比,1x10-8mol/L醛固酮组Cx43mRNA表达量增加(P<0.05),有显著差异,而1x10-6mol/L、1x10-4mol/L醛固酮组Cx43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别(P>0.05)。2、不同浓度醛固酮组与对照组相比,1x10-8mol/L醛固酮组的Cx43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而1x10-6mol/L、1x10-4mol/L醛固酮组的Cx43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有显著差异。 得出结论:本实验发现,不同浓度醛固酮对H9C2细胞Cx43蛋白和mRNA的影响不同,低浓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1.1 1、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多数情况下,首先受累的器官是 A·心B·肝C·肺D·肾E·脑 2、改善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缺氧的最佳措施是 A持续高流量吸氧B按时使用有效抗生素C呼气终末正压通气D避免输液过量过快E鼓励深呼吸和排痰3、对ARDS的诊断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的检查是 A·血气分析B·呼吸功能监测C·血流动力学监测D,X线检查E,心电图检测 ?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 A通气功能严重受损B功能残气量增加C肺血管通透性降低D肺顺应性增加E肺内动静脉分流增加5、休克患者并发休克肺时的典型表现是 A·进行性呼吸困难B·代谢性酸中毒C·肺呼吸音降低D·肺湿性锣音E·发组 6、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的辅助检查是 A、血流动力学监测B·心电图C·呼吸功能检测D、血气分析E、胸部X线检查 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动脉血气分析符合 A、PaO2<60mmHg,PaCO2<35mmHg B、PaO2<60mmHg,PaCO2<40mmHg C、PaO2<70mmHg,PaCO2<40mmHg D、PaO2<80mmHg,PaCO2<45mmHg E、PaO2<80mmHg,PaCO2<55mmHg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2.1 1、急性肾衰早期最常见的表现是 A·少尿、尿相对密度低B·水中毒、电解质紊乱C·代谢性酸中毒、抽搐D·血尿素氮升高E·意识障碍、呼吸困难 2、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电解质失调,以下哪项危害性最为严重 A·低血钠B,高血钾C·低血钙D·高血磷E·高血镁 3、急性肾衰病人营养,以下哪项正确 A·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B·高脂、高糖、高蛋白C·低蛋白、高脂、低维生素 D·低蛋白、低糖、多维生素E·低蛋白、高糖、多维生素 4、为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哪种外伤的病人应从静脉输入碱性溶液以碱化尿液 A·头皮撕脱伤B·肋骨骨折C·大腿挤压伤D·肾挫伤E·前臂裂伤 5、男性,50岁,急性肾衰少尿期,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头痛、头晕,软瘫,心律不齐,心动过缓,腹胀,应考虑 A·高血钾症B·低血钾症C·水中毒D,酸中毒E·尿毒症 6、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最主要的并发症是 A·低钾血症B·消化道出血C·感染D·高钙血症E·低钠血症 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治疗原则不包括 A·控制感染B·补液原则应是"量出为入" C·调节电解质平衡 D·必要时采用透析治疗E·采用低蛋白、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 8、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需要紧急处理的电解质紊乱是

20026809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对肿瘤免疫的

题目: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对肿瘤免疫的 统(RAS)对多种组织细胞的增生和凋亡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课题从时间动力学角度,以T 细胞激活诱导的凋亡(AICD)为重点,分析RAS在细胞免疫中的表达变化、RAS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随之初步探讨干预RAS抑制肿瘤细胞引起的T淋巴细胞 研究意义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消退取决于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肿瘤免疫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明确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合理的免疫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旨在对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这一调节包括细胞增生和凋亡等多 种重要功能的系统,研究其免疫调节作用和机制,并初步研究RAS对于肿 瘤免疫的作用。本项目的思路如图: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虽然多种 肿瘤特异和肿瘤相关抗原已经分离鉴定,肿瘤免疫反应的先决条件已经具 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是无效和微弱的。主要原 因是肿瘤在与机体的对抗和选择过程中发展的免疫逃避和免疫抑制机制: 1)肿瘤低表达MHC I,不表达MHC II和共刺激分子配基如B7; 2)肿瘤 抗原的丧失和遮蔽;3)肿瘤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TGF-beta,IL-6和IL-10; 4)肿瘤诱导免疫耐受;5)肿瘤或者通过表达FasL,直接杀伤激活的T 淋巴细胞,或者通过重定向细胞免疫(TH1->TH2)、激活NK1.1+/CD3+ 细胞等机制间接诱导T淋巴细胞通过AICD凋亡。虽然肿瘤的免疫豁免机制复杂多样,最终结果是肿瘤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的增生受抑和凋亡,从而导致对肿瘤的免疫无反应性[1]。调节T细胞的增生凋亡是调节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靶点。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是机体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内分泌网络,其对血压和水钠储留调节的传统的生物学功能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RAS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而“组织”RAS在局部表达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对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的调节作用成为研究热点[2]。 RAS的促进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已在包括心肌细胞、神经细胞、嗜铬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多种上皮来源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等细胞组织证实[3]。在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已证实表达RAS 的各组成成分,组织RAS起作用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血管紧张素II促进小鼠脾细胞自发增殖和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增殖[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抑制T淋巴细胞AICD和Fas/FasL介导的凋亡, 在一些免疫介导的炎症中起保护作用[5],提示RAS对T淋巴细胞的增生和凋亡这两种看起来截然相反的过程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细胞免疫中,机体对免疫细胞的增生和凋亡的调节体现在克隆选择和时间动力学控制上。正常的免疫反应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在免疫反应中,T细胞通过抗原识别和TCR/CD3信号,通过JAK/STAT、calcineurin/NFAT、MAPK等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引起T淋巴细胞激活、增生和细胞因子分泌;同时,Fas/FasL,CTLA-4等表达增加,Bcl2/Bax、FLIP等凋亡抑制因子下调,凋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高血压机制及治疗新靶点 高血压至今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尽管近几十年来抗高血压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了寻求更好降压及降压以外的心血管保护,进一步降低心血管风险,有必要研发更有效控制血压的新方法。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控是目前抗高血压治疗最重要的基石,因此研究这个激素系统并研发出新的治疗方法是相当必要并且有效的。 一、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一个激素系统。当大量失血或血压下降时,这个系统会被启动,用以协助调节体内的长期血压与细胞外液量(体液平衡)。 当血压降低时,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肾素,是一种酸性蛋白酶。血浆中的肾素底物(即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产生一个十肽,为血管紧张素Ⅰ(Ⅰ)。血管紧张素I基本没有生物学活性,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存在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在后者的作用下,血管紧张素Ⅰ水解,剪切末端两个氨基酸残基,产生一个八肽,为血管紧张素Ⅱ(Ⅱ)。 1.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 (1)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可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其缩血管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的40倍;促进心肌肥大,纤维化; (2)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上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元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通过中枢和外周机制,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3)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和水的重吸收,并使细胞外液量增加,升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在血浆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再失去一个氨基酸,成为七肽血管紧张素Ⅲ。 2. 其他血管紧张素的作用机制 对体内多数组织、细胞来说,血管紧张素Ⅰ不具有血管收缩性。血管紧张素Ⅲ的缩血管效应仅为血管紧张素Ⅱ的l0%~20%,但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释放醛固酮的作用较强。 3. 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条件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且浓度较低,因此,对正常血压的维持作用不大。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失血、失水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加强,并对循环功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另外,它与一些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关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临床意义 1、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体分泌分子量为40000的一种羧基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Ⅰ),A 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AⅡ。检测血浆中PRA和AⅡ浓度已成为肾性高血压、内分泌型高血压的诊断所必需,也是高肾素低血容量型高血压、低肾素高血容量型高血压、正常肾素正常血容量型高血压分类的依据。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前者基础值增高,对立位、低钠和速尿的激发反应正常,后者基础值常低下,特别是激发反应低下。

●肾血管性高血压测定分肾静脉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确定是否宜于手术治疗。当侧枝循环建立,患侧/健侧的比值正常或仅轻度增高,手术效果不会好。只有比值明显增高才提示手术可以获得明显降压效果。节段导管取血测定,可了解小范围的缺血。 ●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近球小体瘤等,外周血浆肾素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增高,同时单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增高,但肾动脉不见狭窄。 ●急性肾功衰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升高,血液透析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衰伴高血压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区分可治性(血容量高,肾素活性不高)和顽固性(肾素活性增高)高血压,前者透析疗法有效,后者则透析效果不佳,切除肾脏才可望血压下降。 2、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

多器官系统衰竭

多器官系统衰竭 名词解释 1、MSOF 2、DIC 判断题 1、急性肾衰少尿期电解质紊乱引起高血钙。N 2、ARF无尿是指成人每24h尿量为不足50ml。Y 3、治疗ARDS的有效措施是早期人工正压通气。Y 简答题 1、急性肾衰少尿或无尿期的治疗。 2、ARDS的临床表现。 选择题 A1题型 1、急性肾功能衰竭伴有休克时,宜选用下列哪种升压物: A.盐酸笨福林 B.多巴胺 C.早肾上腺素 D.早氨酮 E.间胺 2、成人型呼吸综合症(ARDS)的共性病理变化是: A.肺血管和肺泡的损害,肺间质水肿以及后继其他病变 B.肺实质纤维化,微血管闭塞等病变 C.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为透明膜和血性液充斥 D.肺泡水肿,细小支气管充满透明物质及血性渗出液 E.肺泡水肿,细小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窘迫 3、吸入纯氧法,氧分压仍低于多少即可诊断ARDS: C A.<40mmHg B.<50mmHg C.<60mmHg D.<70mmHg E.<80mmHg 4、多系统或(和)器官衰竭最常见的是: D A.胃肠、心、肺 B.脑、肺、血液 C.心、肺、肾 D.肝、肾、胃肠 E.血液、心、胃肠

5、下列哪些原有疾病受急性损害后更易发生MSOF:C A.慢性器官病变如肝硬化、慢性肾病 B.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严重的营养不良 C.错误的输血用药 D.长期应用抗癌药物 E.以上都是 A2题型 1、60岁女性病人,长期患肺心病,日常活动可。1天前因剧烈呕吐而口渴、尿少,迅速大量输液,病人呼吸困难,紫绀而死亡,其诱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C A.严重脱水 B.严重低血锌 C.迅速输液 D.严重低血钠 E.严重酸中毒 2、30岁80%深二度烧伤病人剧烈疼痛,创面红肿严重,渗出多,每日输液5%葡萄糖盐水2000ml,一天后无尿而死亡,其治疗教训是: B A.剧烈疼痛,未镇痛 B.血容量严重不足 C.没有及时清创 D.创面不应暴露 E.没及时使用抗生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RAAS)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另外,它与一些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关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临床意义 1、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体分泌分子量为40000的一种羧基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Ⅰ),A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AⅡ。检测血浆中PRA和AⅡ浓度已成为肾性高血压、内分泌型高血压的诊断所必需,也是高肾素低血容量型高血压、低肾素高血容量型高血压、正常肾素正常血容量型高血压分类的依据。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前者基础值增高,对立位、低钠和速尿的激发反应正常,后者基础值常低下,特别是激发反应低下。 ●肾血管性高血压测定分肾静脉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确定是否宜于手术治疗。当侧枝循环建立,患侧/健侧的比值正常或仅轻度增高,手术效果不会好。只有比值明显增高才提示手术可以获得明显降压效果。节段导管取血测定,可了解小范围的缺血。

●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近球小体瘤等,外周血浆肾素活增高,同时单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增高,但肾动脉不见狭窄。 ●急性肾功衰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升高,血液透析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衰伴高血压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区分可治性(血容量高,肾素活性不高)和顽固性(肾素活性增高)高血压,前者透析疗法有效,后者则透析效果不佳,切除肾脏才可望血压下降。 2、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分子量360.4,它是一个非常强的电解质排泄的调节因子,临床上与很多疾病有关。 增高见于: ●生理情况下:低盐饮食、大量钠离子丢失、钾摄入过多可致醛固酮分泌增加;妇女月经的黄体期,妊娠后期可见醛固酮增高;体位改变,立位时升高,卧位时降低,故测定醛固酮时要固定采血方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如肾上腺醛固酮瘤,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醛固酮的异位肿瘤等患者。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腹水性肝硬化、Bartter综合征、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瘤和利尿剂使用等。其特点是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临床表现为浮肿,高血压和低血钾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病及多器官衰竭的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急性脑血管病(ACVD)多器官衰竭(MOF)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RAAS 新的成员、新的受体、新的调节物和新的药物等不断问世。RAAS作为心血管系统最重要、历史最久远的活性物质早已被公认,近年的研究又发现它可引起脑水肿的发生,加重缺血性脑组织的损害〔1〕。RAAS与脑血管病转归及预后的关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就RAAS 的研究现状、RAAS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及其并发的多器官衰竭(MOF)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RAAS研究现状及其在体内分布 RAAS主要由两个酶(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一个底物(血管紧张素原)和若干产物组成。经典概念认为,RAAS属于内分泌系统,肾素主要由肾脏近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分泌,可催化来自肝脏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AT-Ⅰ),AT-Ⅰ在肺脏循环中被来自肺上皮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降解为AT-Ⅱ,AT-Ⅱ及其产物AT-Ⅲ还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并分泌醛固酮。RAAS不仅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起显著作用,而且也是循环血压及各脏器血循环的重要调节系统。然而用同一水平的AT-Ⅱ来控制如此广泛的具有不同作用的靶组织是难以解释的〔2,3〕。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大多数AT-Ⅱ靶组织不仅含AT-Ⅱ受体,而且也含有所有生成AT-Ⅱ的必要成分,于是学者们提出局部组织RAAS的概念,并已分别在脑、心、肾、肾上腺等组织中证实〔4〕。研究表明,组织RAAS的基因转录和表达,并不依赖于血循环中的肾素、ACE及血管紧张素原,而是一个独立的系统〔4〕。 1.1肾素是一种糖基化的单链蛋白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AT-Ⅰ,肾素mRNA在体内广泛分布,但以肾脏为主。动物实验显示,在脑和心血管系统,肾素mRNA 的表达水平较低,但却可大量摄取肾素原,从而导致局部肾素原的积聚并被激活而转变为肾素。因此,局部组织的肾素可来自血液,也可自身合成,但可能以前者为主。肾素的基因表达受多种因素的控制,低钠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肾素mRNA的表达,而AT-Ⅱ可抑制其表达。最近发现心血管局部可产生和分泌一种新的内分泌物质——肾素结合蛋白(RnBP),可与肾素分子结合成异源二聚体,抑制肾素的活性,但它不能分泌出细胞,为细胞内肾素的调节蛋白。 1.2血管紧张素原是一种糖基化的球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肝脏含有的血管紧张素原mRNA 最多,其次为脑、脊髓、动脉等组织。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和甲状腺素等可增加血管紧张素原mRNA水平,AT-Ⅱ对其基因表达也有正反馈作用,胰岛素则起抑制作用。 1.3AT-Ⅱ是RAAS的主要成分〔5〕,在循环血液中主要由AT-Ⅰ降解而来,在组织中除了肾素和ACE,还可在另外一些酶的作用下,由血管紧张素原直接转变为AT-Ⅱ〔6〕。AT-Ⅱ具有强烈收缩血管、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作用,是通过AT-Ⅰ受体而实现的。AT-Ⅰ受体又可分为AT-ⅠA 和AT-ⅠB2个亚型,AT-ⅠA受体主要存在于血管,也可在心脏、肝脏、肺脏等组织表达;而AT-ⅠB受体主要存在于肾上腺,也可在垂体和肾脏表达,可见AT-Ⅱ在不同靶组织可发挥不同的作用。近年来,又陆续发现AT-Ⅱ、AT-Ⅲ、AT-Ⅳ受体,但其具体功能尚不清楚。 除了AT-Ⅱ以外,最近还发现AT-Ⅰ~Ⅶ也是RAAS新成员,它有独立的转换酶系统,而且与AT-Ⅱ作用不同,可引起血压的下降。AT-Ⅰ~Ⅶ作为AT-Ⅱ升压作用的一种拮抗因子,来调节血压的相对恒定。 2中枢神经系统内的RAAS 用重组DNA技术、mRNA细胞自由翻译技术及定量放射自显影术证实了RAAS在脑内的存在,而尤以丘脑下部、脑干及与控制水盐平衡有关的边缘系统含量最高〔5〕。AT-Ⅱ敏感区主要在前脑终板、第三脑室视隐窝周围的视旁结构,从第三脑室前腹侧区(AV3V)延伸到穹隆下器官(SFO),其次是极后区,它与孤束核关系较为密切〔6〕。研究表明,血源性AT-Ⅱ结合位点在室周器官,特别是SFO;而脑内AT-Ⅱ则主要作用于血管终极器官。免疫组化研究证实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高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高血压机制及治疗新靶点高血压至今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尽管近几十年来抗高血压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了寻求更好降压及降压以外的心血管保护,进一步降低心血管风险,有必要研发更有效控制血压的新方法。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控是目前抗高血压治疗最重要的基石,因此研究这个激素系统并研发出新的治疗方法是相当必要并且有效的。 一、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一个激素系统。当大量失血或血压下降时,这个系统会被启动,用以协助调节体内的长期血压与细胞外液量(体液平衡)。 当血压降低时,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肾素,是一种酸性蛋白酶。血浆中的肾素底物(即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产生一个十肽,为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I基本没有生物学活性,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存在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mzyme,ACE),在后者的作用下,血管紧张素Ⅰ水解,剪切C-末端两个氨基酸残基,产生一个八肽,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1.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 (1)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可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其缩血管作用是去甲肾上腺素的40倍;促进心肌肥大,纤维化; (2)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上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元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通过中枢和外周机制,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3)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并使细胞外液量增加,升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在血浆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再失去一个氨基酸,成为七肽血管紧张素Ⅲ。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监测与护理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监测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3-07-31T10:14:47.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曾慧兰 [导读] 由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危重,一旦发生进展极为迅速,治疗很困难。 曾慧兰 (鹰潭市人民医院江西鹰潭 3350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244-02 【摘要】总结了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监测与护理措施。为预防各器官进一步衰竭,必须对各器官进行动态有效的监测和适当的护理,功能衰竭可伤及多个器官,首发器官是肺脏,其次是肾、肝、心、中枢神经系统、胃肠、免疫系统以及凝血系统。要对患者各脏器进行动态有效的监护,了解MODS的发生病因,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保证营养与热量的摄入,防止感染,以利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监测护理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也称多脏器衰竭,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后同时或顺序地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危重,一旦发生进展极为迅速,治疗很困难,因此在治疗严重多发疾病特别是创伤、烧伤、感染、休克以及大手术后的患者时,应加强监测,随时警惕本症的出现,一旦出现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早期征象,应及时采取治疗护理措施,以便抢救病人生命。现总结我们对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监测与护理体会如下: 1 监测措施 1.1呼吸系统:主要监测潮气量、呼吸之比、呼吸频率、呼气压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力,吸入氧浓度、血气分析和通气模式选择等项目。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室内温度保持18-22度,湿度应为50%-60%,工作人员戴口罩接触病员,要做好口腔护理。 1.2泌尿系统:主要监测血尿常规及各种生化指标,如血液尿素氮、肌酐的测定、尿量相对密度、酸碱度、蛋白定量分析、每小时尿量及24小时总尿量、肝功能、血糖、酶、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浆渗透压等以了解机体、器官的代谢情况。对肾脏的保护要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病情确实需要,也应减少剂量,并注意维持充分的肾血流灌注量和利尿状态。在病情复杂,水和电解质失常时,应用利尿剂容易发生超负荷和肺水肿,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3循环系统:主要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经皮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肺动脉血流导向气囊导管、氧输送量和氧耗量等心电活动和血流动力学等项目。了解收缩压,注意舒张压、脉压,重视在测血压时听声音的强弱。此亦反映心脏与血管功能状况。“MODS”常发生心功能不全,血压下降、微循环淤血,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沉分布异常、外周组织氧利用障碍、代谢性酸中毒。 1.4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监测瞳孔大小、形态、是否对称,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是否对称,神志清醒程度及昏迷深度。 1.5血液和凝血系统:病人的出血倾向,如伤口出血、引流管引流出新鲜血液、气管插管和气管套管内见新鲜血液,皮肤可见瘀斑。监测项目包括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3p实验、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等的动态改变。 1.6消化系统:应激性溃疡是出现的呕血、便血或胃管引流出血性液体、监测总胆红素、各种酶、血浆白蛋白,血氨等项目。指导病人合理休息,正确饮食,充足睡眠,减少体能消耗,降低肝脏负荷,增加肝脏血流量,防止肝功能进一步受损害,促进肝细胞恢复。充足的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适当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禁酒,避免进食粗糙、坚硬或刺激性食物,不进食增加肝脏解毒负荷的食物和药物[1]。 2 护理措施 目前MODS的治疗策略仍然是以支持治疗为主,以赢得进一步治疗的时机。预防MODS的发生,是当前提高危重病人生存率的最重要的措施,应该采取一切措施消除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的可能因素,主要有以下措施。 2.1严密观察病情:面容体态的变化可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观察应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连续进行,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诊断和及时地处理,特别注意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烦躁、嗜睡、昏迷等情况。严密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变化、中心静脉压、24小时出入量(尤其注意尿量),等以便了解机体各器官功能状态。 观察病人皮肤粘膜的变化,如皮肤的弹性、颜色、温度、有无皮疹、出血点及水肿等,通过皮肤观察微循环情况,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发绀、四肢末稍发绀等,这些都说明循环灌流不足[3,6]。 2.2加强基础护理:在MODS的护理中,基础护理十分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和保证给氧,对意识障碍患者尤为重要,注意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保持皮肤清洁和床铺平整,干燥,防止褥疮形成。注意口腔和眼部的护理,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并保持其通畅以保证快速输血输液的需要。保证尿管的通畅,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便于估计肾功能和休克的程度。 2.3注意补充营养:患者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代谢亢进,必须及时补充能量,防止负氮平衡和病情变化,静脉补液应注意糖、盐、电解质及维生素的补充,特别是B族维生素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应予以补充;除了静脉补液外,如能吞咽者可少量多次喂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吞咽困难或不能吞咽者,则可鼻饲牛奶、豆浆或混合奶。 2.4重视心理护理:由于某些疾病造成某些患者突然情绪变化,出现情绪休克、表情淡漠,不语等;当休克期一过,病人出现高度紧张、焦虑、害怕、烦躁不安及恐惧等;还有些病人对疾病后果顾虑重重,出现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轻生念头等,故对病人予以支持、鼓励、关怀,缓解内心矛盾冲突,增强适应能力,恢复自信心,消除焦虑、恐惧,正确面对疾病。 2.5防范不良事件:MODS患者病情危重,常伴有烦躁,因此应加强护理安全,防止坠床及避免患者意外受伤,尤其在ICU病房,没有家属陪伴,特别要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得约束,MODS患者常需要安置多种导管,如鼻胃管,氧管、导尿管等,应密切注意各种导管的刻度及接头情况,防止导管脱落并保持其通畅[2]。 2.6预防院内感染:MODS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吸痰管、氧气导管、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的消毒。 MODS病人是医院内感染的重点监控对象,做好隔离、严格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侵袭性检查和治疗操作压疮是发生感染的另一途径,为此,最好将MODS病人安置在隔离房间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医护人员注意洗手,杜绝各种可

第二十二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

第二十二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了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对血管、血压、心脏功能的影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的主要药理作用: ⑴降压作用及特点; ⑵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包括对血管阻力、血容量、正常和异常心脏心率、心输出量、冠脉血流量、脑血流量、肾血流量的影响; ⑶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 ⑷保护血管硬化时血管内皮细胞,恢复依赖内皮的血管扩张功能; ⑸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降低肾小球毛细胞血管压力、抑制肾小球血管间质增生及基质蛋白积聚,尤其是糖尿病性肾病时; ⑹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巨噬细胞功能。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作用机制:⑴抑制循环及局部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⑵减少缓激肽的降解;⑶抑制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⑷自由基清除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临床应用:⑴高血压(注意ACEI降压作用特点);⑵慢性心功能不全;⑶心肌梗塞;⑷进行性肾功能损害(特别适用于糖尿病性肾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不良反应:⑴低血压;⑵刺激性干咳;⑶高血钾;⑷其他:血管神经性水肿、肾功能受损;皮疹、味觉及嗅觉缺损、脱发等(缺锌);偶见中性白细胞减少、糖尿、肝毒性等。禁忌症:孕妇、肾动脉狭窄。 ACEI常用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赖诺普利等,注意各药结构上锌配基的不同及是否为前药的区别。 血管紧张素受体(AT1)阻断药主要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此类药物可选择性阻断AT1受体,抑制AT Ⅱ使血管收缩和促醛固酮分泌的效应,降低血压,其还能逆转肥大的心肌细胞。与ACEI 相比,其作用选择性更强,不影响ACE介导的激肽的降解;对AT Ⅱ效应的拮抗作用更完全,因为体内除ACE外,还存在着其他亦可产生的AT Ⅱ非ACE酶类。 重点掌握AT1阻断药与ACEI的作用异同点。 【作业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 A型题 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作用特点错误的是: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临床意义(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组成,通过对血容量和外周阻力的控制,调节人体血压、水和电解质平衡,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另外,它与一些肾脏疾病及与肾脏有关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对一些有关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理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一、临床意义 1、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体分泌分子量为40000的一种羧基蛋白 水解酶,它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Ⅰ),AⅠ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AⅡ。检测血浆中PRA和AⅡ浓度已成为肾性高血压、内分泌型高血压的诊断所必需,也是高肾素低血容量型高血压、低肾素高血容量型高血压、正常肾素正常血容量型高血压分类的依据。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鉴别诊断。前者基础值增高,对立位、低钠和速尿的激发反应正常,后者基础值常低下,特别是激发反应低下。 ●肾血管性高血压测定分肾静脉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确定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是否宜于手术治疗。当侧枝循环建立,患侧/健侧的比值正常或仅轻度增高,手术效果不会好。只有比值明显增高才提示手术可以获得明显降压效果。节段导管取血测定,可了解小范围的缺血。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近球小体瘤等,外周血浆肾素活增高,同时单侧肾静脉血肾素活性明显增高,但肾动脉不见狭窄。 ●急性肾功衰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明显升高,血液透析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功衰伴高血压时,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有助于区分可治性(血容量高,肾素活性不高)和顽固性(肾素活性增高)高血压,前者透析疗法有效,后者则透析效果不佳,切除肾脏才可望血压下降。 2、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 醛固酮(ALD)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分子量360.4,它是一个非常强的电解质排泄的调节因子,临床上与很多疾病有关。 增高见于: ●生理情况下:低盐饮食、大量钠离子丢失、钾摄入过多可致醛固酮分泌增加;妇女月经的黄体期,妊娠后期可见醛固酮增高;体位改变,立位时升高,卧位时降低,故测定醛固酮时要固定采血方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如肾上腺醛固酮瘤,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醛固酮的异位肿瘤等患者。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三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当肾血流量不足或血 Na + 降低时,可刺激肾脏入球小动脉壁中的近球细胞(JGC) 合成和分泌一种酸性蛋白称为肾素( renin ),释放肾素进入血液。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 angiotensinogen ,为肝脏产生的一种α球蛋白, 14 肽)在 10 、 11 位两个氨基酸之间结合键断开,形成活性不强的血管紧张素 I(angiotensin I , AngI , 10 肽 ) , Ang I 在肺和血浆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再脱去 9 、 10 位两个氨基酸,形成活性很强的血管紧张素 II ( angiotensin II , Ang II , 8 肽)。 Ang II 又在氨基肽酶 A 的作用下,脱去 1 位天门冬氨酸,形成 [ 去天门冬 1 ]Ang II ,即血管紧张素 III ( angiotensin III , Ang III , 7 肽)。 Ang III 也可由 Ang I 先经氨基肽酶作用去掉 1 位天门冬氨酸,形成 [ 去天门冬 1 ]Ang I ,后再经转换酶作用去掉羧基末端 9 、 10 位两个氨基酸形成 Ang III 。 Ang II 和 Ang III 均可在羧肽酶(又叫血管紧张素酶 C 或脯氨酸羧肽酶)作用下,去掉苯丙氨酸而失活, Ang III 失活速度为 Ang II 失活速度的三倍。 Ang 原与 Ang I 均可在紧张肽( Tonin )作用下,直接形成 Ang II ,近年来又有报道,由 Ang III 在氨基肽酶 N 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 IV ( angiotensin IV ,Ang IV ),由 Ang I 直接生成血管紧张素 1 - 7[Ang-(1-7)] ,这些均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成员(图 4-20 )。 图 4-20 血管紧张素的生成 紧张肽( Tonin )与转换酶的区别,前者对 Ang 原( 14 肽)和 Ang I (10 肽 ) 均可在 8 - 9 位切断形成 Ang II ,后者只能将 AngI 的 8 - 9 位切断形成Ang II ,对 Ang 原无作用。 血管紧张素 II ( Ang II )是一种活性很高的升压物质,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Ang II 通过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心、脑、肾等器官的细胞上血管紧张素受体产生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 ( 1 )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使全身微动脉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使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因而是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