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综述

Revie w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Advance i n search for cli n i ca l pharmacology on an ti fuga l drug of itraconazole

收稿日期:2008-06-05修回日期:2008-10-25

作者简介:陈江飞(1979-),男,主管药师,主

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通讯作者:陈江飞

Tel:(0574)87085157E 2mail:chenjiangfei@1631com

陈江飞1,苗彩云2,朱素燕1

,胡毅坚

1

(11宁波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0;21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浙江

宁波 315012)

CHE N J iang 2fei 1

,M I A O Cai 2yun 2

,ZHU Su 2yan 1

,HU Yi 2jian

1

(11D epart m en t of Pha r m acy,N ingbo N o 11Hospita l,N ingbo 315010,Zhe 2jiang P rovince,China;21D epart m ent of Phar m acy,

N ingbo

W o m en

and

Children p s Hospital,N ingbo 315012,Zhejiang P rovince,China )

摘要: 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征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伊曲康唑;抗真菌药;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6911;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09)02-0153-05

Abstract: Itraconaz ole,as one of the triz ole antifugal drug,is notably

effective on superficial and deep fungal infecti on,and widely used f or br oad 2s pectru m antibacterial with little side effect 1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phar macokinetic character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itraconaz ole 1Key words:itraconaz ole;antifugal drug;phar macokinetics

伊曲康唑(itraconaz ole )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由美国强生公司研制,分子式为C 35H 38Cl 2N 8O 4,不溶于水,分子结构中有3个手性中心,是由4种异构体按1∶1∶1∶1组成的消旋体混合物。目前临床所用的伊曲康唑剂型有胶囊剂、口服液和注射液,后2种剂型以羟丙基2β2环糊精为增溶剂,包裹亲脂性的伊曲康唑制成。1992年9月,伊曲康唑胶囊获F DA 批准,在美国上市;次年在我国上市;口服液、注射液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在美国上市;并于2003-2004年,进入中国,在中国上市。10多年来,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性疾病。伊曲康唑作用机制与酮康唑类似,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浅表真菌感染及深部真菌引起的系统感染,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着色真菌、芽生菌、球孢子菌等,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低毒性,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1 药代动力学111 吸收

伊曲康唑胶囊在健康志愿者口服达峰时间(T max )为2~5h,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55%,具有剂量依赖的非线性饱和药代动力学行为,

见下表[1]

。伊曲康唑有弱碱性(pKa =317),仅在低pH 条件下解离溶解,因此必需在胃酸中溶解和吸收,在禁食状态或胃酸减少病人

中,吸收降低

[2]

。H 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可抑制胃酸分泌,使pH

升高,导致伊曲康唑生物利用度降低约50%;而与酸性饮料(如可乐)同服,可提高生物利用度[3]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分别降低伊

曲康唑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和达峰浓度(C max )64%、66%[4]

。伊曲康唑为不溶于水的亲脂性药物,其溶解度是吸收的限速步骤,食物

对伊曲康唑有增溶作用,禁食状态较餐后给药,生物利用度可降低40%[2];食物对伊曲康唑的吸收速率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因此建议伊曲康唑胶囊应餐后立即给药。

表1 健康志愿者中单剂量和多剂量伊曲康唑胶囊的药代动力学

Tab l e1Single dose and multi p le dose phar macokinetics of itraconazole in healthy volunteers

Dose and day T max

(h)

C max

(ng?mL-1)

C m in a

(ng?mL-1)

t1/2

(h)

AUC0→∞

(μg?h?mL-1)

AUC0→24

(μg?h?mL-1)

100(mg?d-1)

d1218±11111010±57151510±8181510±517113±016

d15310±11241210±791512410±47173410±815513±115 200(mg?d-1)

d1310±01727210±81125012±30152017±913412±210

d15414±211107010±4991041910±180103615±4131514±619 n=5,mean±S D;a:A t24h postdose

为改善伊曲康唑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利用环糊精的

增溶作用,研制了羟丙基2β2环糊精包合的伊曲康唑口

服溶液,其与胶囊相比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提高

了37%[5]。而Van de Velde V等[6]报道,伊曲康唑口

服液能在禁食状态比餐后给药吸收更好,T

max

从餐后

318h缩短为117h,生物利用度提高30%,这可能是

由于口服液没有溶解过程而快速吸收,首过效应达到

一过性饱和,促成其较高的血药浓度,这尤其适用于

不能进食的危重病人。奥美拉唑对伊曲康唑口服液

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

max 、C

max

和AUC

0→8h

均无显著性影

响[7]。

112 分布

伊曲康唑具有很强的亲脂性,组织分布广泛,表观分布容积为11L?kg-1,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18%。伊曲康唑在许多组织器官(皮肤、肺、肾、肝、脂肪、脾、脑、肌肉和骨)中高于相应的血浆水平(达115~20倍);但在脑脊液、泪液中很低;而伊曲康唑口服液能改善在唾液中的药物分布,达到治疗口咽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有效浓度[8]。在临床试验中,阴道念珠菌感染、皮肤真菌病和甲癣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相应组织中有效药物浓度可分别维持3、14和90天。

食道和呼吸道为真菌感染的多发部位,口服伊曲康唑达稳态后,食道组织和肺泡细胞[9]中的药物水平达血浆3倍。Seishi m a M等[10]报道,着色真菌感染患者口服伊曲康唑(100mg?d-1,后改为200mg?d-1, 1日1次)剂量共达213g,在病理皮肤组织中心,伊曲康唑浓度大于边缘部位,且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越靠近病理皮肤组织,药物浓度越高,表明伊曲康唑在病理组织聚集,有利于药物疗效的发挥。

113 代谢

伊曲康唑在体内被广泛代谢,主要代谢途径包括二氧戊环的氧化断裂、哌嗪环的氧化降解、烃基氧化和N2去烃基等,经不同代谢途径产生30多种代谢产物。其中,CYP3A4酶催化为伊曲康唑的主要代谢途径,依次产生羟化(OH2I TZ)、酮化(ket o2I TZ)和N2去烃基(ND2I TZ3种代谢产物[11],在血浆中均存在。OH2I TZ为伊曲康唑的主要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约为伊曲康唑的2倍,2者抗菌活性类似。

伊曲康唑体外代谢研究显示[12],其代谢存在立体选择性,取决于二氧戊环的立体化学结构,4种化学异构体经CYP3A4代谢,仅(2R,4S)2I TZ异构体代谢成OH2I TZ,进而生成ket o2I TZ和ND2I TZ[12]。体内药代动力学支持上述研究结果,将(2R,4S)2I TZ与(2S, 4R)2I TZ异构体相比,前者经CYP3A4代谢具有更高的口服清除率、首过效应和较低的AUC。伊曲康唑多次给药后,CYP3A4的立体选择性代谢降低,首过效应减小,这可能与伊曲康唑异构体自体抑制CYP3A4,使其介导的(2R,4S)2I TZ代谢饱和有关。作者推测可能产生伊曲康唑异构体间的相互作用,4种异构体均为CYP3A4高亲和性配体,尽管(2S,4R)2I TZ不被CYP3A4代谢;但2者结合抑制(2R,4S)2I TZ的清除,是引起伊曲康唑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可能原因。

伊曲康唑及其代谢产物OH2I TZ、ket o2I TZ和ND2 I TZ,对CYP3A4均有抑制作用,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强于母药[11]。Te mp let on I E等[13]体内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及其代谢产物,无论单次或多次给药,均存在于血浆;而ND2I TZ对CYP3A4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因此,由伊曲康唑抑制CYP3A4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广泛产生,如洛伐他汀、环孢素、甲基强龙等,导致经CYP3A4代谢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清除率降低。

114 排泄

伊曲康唑主要经胆汁和尿排泄,原型药物在尿液中的排泄量低于0103%。健康志愿者口服氚标记的

伊曲康唑,1周后尿液排泄的放射性总量为35%,粪便排泄54%,尿液中未检测到原型药物,粪便中为3%~18%。伊曲康唑具有剂量依赖的非线性饱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其t

1/2

随着给药剂量增大或多次给药而增加,对于某些患者长期维持治疗时,可产生体内蓄积作用。伊曲康唑几乎不经肾脏排泄,不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14];但需进一步的多剂量给药和更多人群中的研究。

伊曲康唑具有抑制P2糖蛋白(P2gp)功能[15],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和处置,通过抑制P2gp介导的药物肾小管分泌,引起肾消除药物地高辛、西咪替丁清除率降低及AUC增加。

2 临床研究

211 浅表真菌感染

甲癣患者连续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轻微;而使用冲击疗法具有更好的疾病改善效果。国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表明[16],伊曲康唑冲击疗法(200mg,1日2次,连服1周/月)治疗甲癣,仅手指甲癣患者接受2个冲击疗程;仅趾甲癣或2者均有的患者,接受3个疗程。结果显示,仅手指甲癣患者在用药完成6个月后,治愈率超过90%;趾甲癣患者9个月后,临床和真菌学评估治愈率分别为84%和98%。

Mohanty J等[17]报道,20名花斑癣患者口服伊曲康唑(100mg,1日2次)5~7天,2周后有效率为60%;3周为80%,表现为瘙痒、红斑等临床症状消退,1年内无再发病例。

浅表念珠菌感染为临床常见疾病,包括食道、口咽及阴道等部位,尤其在免疫抑制或缺陷患者中更易发生。伊曲康唑口服液对食道和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的H I V/A I D S患者效果显著,急性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连续3天口服伊曲康唑(200mg?d-1),7天后,临床和真菌学评估均显示效果良好[18]。

212 深部系统真菌感染

伊曲康唑治疗深部系统真菌感染的临床试验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包括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曲霉病、念珠菌病等,常规的口服给药剂量为400mg?d-1或更低。Sharkey PK等报道[19],低剂量伊曲康唑或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失败的8例患者,采用600mg?d-1(平均给药515个月)治疗严重的或生命威胁的真菌感染。其中,6名非A I D S患者的真菌感染得到改善或稳定;但其中有2例在降低给药剂量后,出现复发或病情进展导致治疗失败;另外2名隐球菌性脑膜炎的A I D S患者也出现治疗失败,可能与伊曲康唑的低血药浓度有关(<215μg?mL-1)。研究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可逆性肾上腺功能减退;另外有低血钾、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伊曲康唑600mg?d-1对于有所选择的严重系统真菌感染患者可能是有益的;但需要衡量风险/利益比。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播散至深部器官具有很高的死亡率,Caill ot D等[20]报道,伊曲康唑iv给药(400mg ?d-1×2d,200mg?d-1×12d);再口服胶囊(400 mg?d-1×12week),治疗31名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结束后最终评估,完全或部分有效为48%,使疾病稳定占19%;安全性评价显示,耐受性良好。

播散性的组织胞浆菌病在A I D S患者中多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组织胞浆菌感染均有效。临床对比试验发现[21],伊曲康唑治疗组织胞浆病的临床有效率为85%,高于氟康唑的74%;4周后真菌血液培养,伊曲康唑的阴性率为9213%,远高于氟康唑的6119%,结果表明伊曲康唑较氟康唑更有效,可快速清除组织胞浆菌。

国内报道[22],伊曲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多中心Ⅳ期临床试验,患者先静脉给药2周(200mg×2 d,1日2次;200mg×12d,1日1次);再口服胶囊(200mg×28d,1日2次),35名确诊真菌感染的患者包括念珠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隐球菌等感染患者,经14d静脉给药治疗的有效率为5413%;接受总疗程42d治疗的患者有效率为6517%。

213 预防真菌感染

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由于这些患者成功地诊断和治疗真菌感染比较困难,因此采用预防性真菌感染治疗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Meni2 chetti F等[23]报道了一项以安慰剂为对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405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伴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入选,治疗组予伊曲康唑口服溶液(215 mg?kg-1,q12h),对照组予安慰剂,平均疗程20d。结果显示,治疗组可以显著减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发病率为24%;而对照组为33%(P=01035)。其中,治疗组念珠菌感染率为015%,治疗无死亡。对照组念珠菌感染率为4%,死亡4例。治疗组有4例患者发生曲霉菌感染,死亡1例;对照组感染1例并死亡。治疗组和对照组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8%、13%,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伊曲康唑预防深部真菌感染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特别是对于念珠菌属所致系统感染和死

亡。

H I V感染患者因机会性真菌感染导致死亡的发生率正不断增加,泰国进行了与此相关的伊曲康唑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24],治疗组63例予口服伊曲康唑200mg?d-1;对照组66例予安慰剂。结果显示,治疗组有1例患者发生马尼菲青霉病感染(116%);对照组有11例发生真菌感染占1617%。其中,7例隐球菌脑膜炎、4例马尼菲青霉病,治疗组预防复发或难治性粘膜念珠菌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对于H I V感染患者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改变。

器官移植病人极易引起真菌感染,肝移植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20%~42%,其相关病死率达到50%~75%。Shar pe MD等[25]进行伊曲康唑与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治疗组予伊曲康唑口服溶液5mg?kg-1?d-1,经8周疗程,1例(4%)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安慰剂组9例(24%),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104)。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不比对照组高,没有产生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果表明,伊曲康唑口服液可作为预防肝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

3 结语

伊曲康唑抗菌谱广、活性强,临床使用的剂型包括胶囊、口服液和静脉注射液,可适用于不同病情患者的需求;临床研究表明,伊曲康唑耐受性、安全性良好,使得其在临床上浅表真菌、系统深部真菌及真菌预防感染广泛应用。

伊曲康唑在体内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过程,患者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引起药物蓄积而产生毒副作用;另外,通过抑制肝药酶及P2糖蛋白等作用,导致大量与其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且大多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由此引起的药物安全性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必要时应注意监测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

参考文献:

[1] Hardin TC,Graybill JR,Fetchick R,et al1Phar macokinetics of itra2

conazole f oll owing oral adm inistrati on t o nor mal volunteers[J].A nti2

m icrob Agents Che m other,1988;32:1310213131

[2] Bar one JA,Koh JG,B ier man RH,et al1Food interacti on and steady2

state phar macokinetics of itraconazole cap sules in healthy male vol2

unteers[J]1A nti m icrob A gents Che m other,1993;37:77827841 [3] Lange D,Pavao JH,W u J,et al1Effect of a cola beverage on the bi o2

availability of itraconaz ole in the p resence of H2bl ockers[J]1J C lin

Phar m acol,1997;37:53525401

[4] Jaruratanasirikul S,Sri w iriyajan S1Effect of omep raz ole on the phar2

macolinetics of itraconaz ole[J]1Eur J C lin Phar m acol,1998;54:

15921611

[5] Bar one JA,Moskovitz BL,Guarnieri J,et al1Enhanced bi oavailability

of itraconazole in hydr oxyp r opyl2β2cycl odextrin s oluti on versus cap2

sules in healthy volunteers[J]1A nti m icrob A gents Che m other,1998;

42:1862218651

[6] Van de Velde V,Van Peer AP,Heykants JJ,et al1Effect of food on

the phar macokinetics of a ne w hydr oxyp r opyl2beta2cycl odextrin for2 mulati on of itraconaz ole[J]1Phar m acotherapy,1996;16:42424281 [7] Johns on MD,Ha m ilt on CD,D rew RH,et al1A random ized compara2

tive study t o deter m ine the effect of omep raz ole on the peak serum

concentrati on of itraconazole oral s oluti on[J]1J Anti m icrob Che m oth2

er,2003;51:45324571

[8] Reynes J,Bazin C,A jana F,et al1Phar macokinetics of itraconaz ole

(oral s oluti on)in t w o gr oup s of hu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2in2

fected adults with oral candidiasis[J]1A nti m icrob A gent Che m other,

1997;41:2554225581

[9] Conte JE J r,Golden JA,Ki pp s J,et al1I ntrapul m onary phar macoki2

netics and phar macodyna m ics of itraconazole and142hydr oxyitracon2

azole at steady state[J]1A nti m icrob A gent Che m other,2004;48:

3823238271

[10] Seishi m a M,Oya ma Z,Oda M,et al1D istributi on of an antifungal

drug,itraconaz ole,in pathol ogical and non2pathol ogical tissues[J].

Eur J D er m atol,2004;14:242271

[11] Is oherranen N,Kunze K L,A llen KE,et al1Role of itraconaz ole me2

tabolites in CYP3A4inhibiti on[J]1D rug M etab D ispos,2004;32:

1121211311

[12] Kunze K L,Nels onWL,Kharasch E D,et al1Stereoche m ical as pects of

itraconaz ole metabolis m in vitro and in vivo[J]1D rug M etab D ispos,

2006;34:58325901

[13] Temp let on I E,Thummel KE,Kharasch ED,et al1Contributi on of

itraconaz ole metabolites t o inhibiti on of CYP3A4in vivo[J]1C lin

Phar m acol Ther,2008;83:772851

[14] Mohr JF,Finkel K W,Rex JH,et al1Phar 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itraconaz ole in stable hemodialysis patients[J]1Anti m icrob Agent

Che m other,2004;48:3151231531

[15] W ang EJ,Le w K,Casciano CN,et al1I nteracti on of common az ole

antifungals with P glycop r otein[J]1Anti m icrob Agent Che m other,

2002;46:16021651

[16] W ang DL,W ang AP,L i RY,et al1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e2week inter m ittent therapy with itraconaz ole f or onychomycosis in

a chinese patient populati on[J]1D er m atology,1999;199:472491

[17] Mohanty J,Sethi J,Shar ma MK1Efficacy of itraconazle in the treat2

ment of tinea versicol or[J]1Indian J D er m atol V enereol L eprol,

2001;67:24022411

[18] De Punzi o C,Garutti P,Mollica G,et al1Fluconaz ole150mg single

dose versus itraconazole200mg per day f or3days in the treat m ent

of acute vaginal candidiasis:a double2blind random ized study[J].

Eur J O bstet Gynecol Reprod B iol,2003;106:19321971

[19] Sharkey PK,R inaldi MG,Dunn JF,et al1H igh2dose itraconaz ole in

the treat m ent of severe mycoses[J]1Anti m icrob Agent Che m other,

1991;35:70727131

[20] Caill ot D,Bassaris H,McGeer A,et al1I ntravenous itraconaz ole fol2

l owed by oral itraconazole in the treat m ent of invasive pul m onary as2

pergill osis in patients with he mat ol ogic malignancies,chr onic granu2

l omat ous disease,or A I D S[J]1C lin Infect D is,2001;33:832901 [21] W heat LJ,Connolly P,Haddad N,et al1Antigen clearance during

treat m ent of disse m inated hist op las mosis with itraconaz ole versus flu2

conzole in patients with A I D S[J]1A nti m icrob A gent Che m other,

2002;46:24822501

[22] W ang AX,Zhang YY,He LX,et al1Clinical study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itraconaz ole infusi on f or the treat m ent of in2

vasive fungal infecti on in China[J]1Jpn J Infect D is,2006;59:3702

3761

[23] Menichetti F,Del Faver o A,Martino P,et al1Itraconaz ole oral s olu2

ti on as p r ophylaxis f or fungal infecti ons in neutr openic patients with

hemat ol ogic malignancies:a random ized,p lacebo2contr olled,doub2

le2blind,multicenter trial[J]1C lin Infect D is,1999;28:25022551 [24] Chariyalertsak S,Supparat p inyo K,Sirisanthana T,et al1A contr olled

trial of itraconaz ole as p ri m ary p r ophylaxis for system ic fungal infec2

ti on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u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2

ti on in Thailand[J]1C lin Infect D is,2002;34:27722841

[25] Shar pe MD,Ghent C,Grant D,et al1Efficacy and safety of itracon2

azole p r ophylaxis f or fungal infecti ons after orthot op ic liver trans p lan2

tati on:a p r os pective,random ized,double2blind study[J].Trans2

plantation,2003;76:97729831

?论 著?

(上接第137页)

[4] 刘福生,张庆林1影响脑胶质瘤化疗效果的主要因素[J]1山东

医药,2001;41:522531

[5] Zhao BS,Xu Q,M i HQ,et al1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e NOS and

the functi on of borneol in sti m utating the BBB’s opening[J]1J

B rain N erv D is,2001;9:20722091

[6] Yuan Z,Zhang JP,L iu YF,et al1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P2gt and

borneol2induced physical opening of bl ood brain barrier[J]1Tianjin J Tradit Chin M ed,2006;40:26122621

[7] 董先智,汤小爱,高秋华,等1冰片对顺铂透过血脑屏障促进作

用的研究[J]1中国药学杂志,2002;7:27522771

[8] 陶晓峰,肖湘生,施增儒,等1可逆性开放血脑屏障在脑胶质瘤

动脉化疗中的应用[J]1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8222831

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湖北医药学院2014年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1、试述新药临床实验的分期、目的、意义和实验对象。 答:分为四期。(1)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动学研究;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2)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确定是否安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多大的治疗价值;确定适应证、最佳治疗方案;评价不良反应及危险性并提供防治方法。(3)III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作用确证阶段。(4)IV期临床试验:目的: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主要对象是一些疗效不确切或不良反应较多或有严重反应的市场药物2、据妊娠生理特点,述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答:基本原则:(1)明确诊断和用药指征。(2)尽量选择对孕妇及胎儿无害或毒性小的药物,采用适当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间隔时间。(3)权衡所用药物对孕妇疾病治疗与药物对胎儿导致可能的损害之间的利弊,注意随时调整剂量或及时停药,甚至先终止妊娠,再用药。(4)尽量避免使用新药或孕妇自用偏方、秘方。妊娠期用药原则:单用有效,避免联用;有疗效肯定的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影响的新药;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早孕期避免用C 类、D 类药物;若病情急需,要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3、临床为什么要重视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原则。 答:原因:社会人口老年化加剧;老年人用药机会多;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而增长。原则:(一)药物的选择:(1)必须有明确的用药指征(2)恰当选择药物及剂型(3)控制合用药物的数目(类型相同和不良反应相似;配伍用药宜少,不超过3-5种)(4)了解和密切观察ADR。(二)制定合适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剂量、用药时间)。(1)剂量的选择(2)疗程的选择。(三)重视老人的依从性。(四)注意老年人慎用的药物。(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诊断;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避免重复使用作用相同或类似的药;从小剂量开始;勤随访、复诊;熟悉所给药物的实际来源;简化用法剂量方案;注重非药物疗法。)4、缩血管药和扩血管药用于治疗休克的临床用药原则,扩血管药分哪些类型? 答:原则:去除原始动因;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细胞损伤;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支持与保护疗法。分类:(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普钠;(2)钙拮抗药:硝苯地平;(3)a手提阻断药: 酚妥拉明;(4)b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5、谈谈你对抗菌药联合使用的认识,什么情况下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 答: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延续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一下情况下使用抗菌药①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②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腹膜炎、严重的创伤感染等。③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细菌易产生耐药者如治疗结核病常用链霉素+异烟肼。④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部位时如:青霉素+SD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治疗骨髓炎。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 ⑥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常加用抗霉菌药物治疗,以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⑦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使前者用量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 6、药品不良反应的监制方法有哪些?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11-18. [5] Depoortere I,Thijs T,van Assche G,et al.D ose2depen2 dent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11on con2 tractile properties in rabbit2,4,62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colitis[J].J Pharmacol Exp Ther,2000,294(3): 983-990. [6] Thielemans L,Depoortere I,Assche G V,et al.Dem on2 stration of a functional m otilin receptor in TE671cells from human cerebellum[J].Brain Res,2001,895(1/2): 119-128. [7] Alcalde AI,Plaza M A,Marco R,et al.S tudy of the bind2 ing of m otilin to the membranes of enterocytes from rabbit jejunum[J].Peptides,1996,17(7):1237-1241. [8] P oitras P,M iller P,Dickner M,et al.Heterogeneity of m otilin recepto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the rabbit [J].Peptides,1996,17(4):701-707. [9] Satoh M,Sakai T,Sano I,et al.E M574,an erythromycin derivative,is a potent m otilin receptor ag onist in human gastric antrum[J].J Pharmacol Exp Ther,1994,271 (1):574-579. [10] Depoortere I,Peeters T L,Vantrappen G,et al.Develop2 ment of m otilin receptors and of m otilin2and erythromycin2 induced contractility in rabbits[J].Gastroenterology, 1990,99(3):652-658. [11] Lebenthal A,Lebenthal E.The ontogeny of the small in2 testinal epithelium[J].J Parenter Enteral Nutr,1999,23 (5Suppl):S3-S6. [12] Depoortere I,Peeters T L.T ransduction mechanism of m otilin and m otilides in rabbit duodenal sm ooth muscle[J]. Regul Pept,1995,55(3):227-235. [13] He X D,G oyal RK.Inhibitory junction potentials in the m ouse pyloric sphincter:roles of ATP,VIP and NO[J]. Gastroenterology,1995,108(4):A975. [14] P orter A J,Wattchow DA,Brookers S J,et al.The neuro2 chemical coding and projections of circular muscle m otor neurons in the human colon[J].Gastroenterology,1997, 113(6):1916-1923. [15] Clark M J,Wright T,Bertrand PP,et al.Erythromycin derivatives ABT229and G M611act on m otilin receptors in the rabbit duodenum[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1999,26(3):242-245. [16] Pasricha P.Identifying the m otilin receptor:science,seren2 dipity,or sim ply business[J]?Gastroenterology,1999, 117(6):1502-1504.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盛春泉,季海涛综述 张万年审校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摘要: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主要是发现了一些新的作用靶点和新的先导化合物。本文综述了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抑制真菌蛋白质合成、抑制鞘脂生物合成和电子转移抑制剂四类新型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971(2001)0620347205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近年来临床上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以及放射治疗和器官移植的广泛进行,真菌病尤其是深部真菌病发病率大幅上升[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大类:干扰真菌细胞膜脂质合成的药物(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和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52氟胞嘧啶)。然而,两性霉素B由于具有肾毒性而大大限制其应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虽然毒性较小,但  收稿日期:2001205208是它们易产生耐药性而使治疗指数大为降低;52氟胞嘧啶也存在着抗菌谱窄、复发率高等问题;而特比萘芬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效。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出高效、低毒、广谱的新型抗真菌药物。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一些新的作用途径、作用靶点被发现,并有数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本文就新型的抗真菌药物作一综述。 1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 以真菌细胞壁为靶点的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是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张庆柱 第一部分概述 一、真菌类型与致病性 真菌(fungus)是一种真核生物,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因此, 一般将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s)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大类。 1.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皮肤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等。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治疗药物主要为抗浅部真菌感染药和外用(局部应用)抗真菌药。 2.深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感染, 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 严重者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深部真菌感染多由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和皮炎芽生菌等引起。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为内源性,如假丝酵母菌病和曲霉病等。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尤其在严重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等)时,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时更易发生。治疗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及唑类等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二、真菌结构与药物作用机制 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根据作用机制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 细胞壁作为真菌与周围环境的分界面,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其主要成分包括几丁质、β-(1,3)-D-葡聚糖和甘露糖蛋白。抑制细胞壁组分的合成或破坏其结构,可以达到抑制、杀灭真菌的目的。由于哺乳动物无细胞壁,因此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具有选择性,对机体影响较小。根据作用靶位,又可分为:①β-(1,3)-D-葡聚糖合酶抑制剂:脂环肽类是结构上含有环肽和脂溶性侧链的天然抗生素大家族,以棘白霉素类(echinocandins)为代表,可以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 抑制许多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细胞壁的一种基体成分β(1,3)-D-葡聚糖的合成, 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导致细胞内容物渗漏。②几丁质合酶抑制剂。③甘露糖蛋白抑制剂。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真菌细胞膜与哺乳动物细胞膜比较相似,含有磷脂、鞘脂、固醇和蛋白质。 1.作用于麦角固醇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质膜的重要成分,与哺乳动物细胞的胆固醇类似,能稳定细胞膜结构,减小流动性。细菌的细胞质膜上无类固醇,故作用于麦角固醇的抗真菌药物对细菌无效。 (1)唑类(azoles):包括咪唑类(imidazoles)和三唑类(triazoles),通过咪唑环上未被取代的氮原子与血红素卟啉基上的Fe络合,抑制14α-去甲基酶(14α-demythyelase,14-DM),造成固醇前体的积累和麦角固醇的耗尽,导致真菌质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临床药理复习习题(带答案)

第五章传出神经 系统药理概论、单选题 1.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灭活途径是:A羟化酶代谢 B.单胺氧化酶代谢 C.乙酰胆碱酯酶代谢 D.神经末梢再摄取 E.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代谢 2.胆碱能神经合成与释放的递质是: A.琥珀胆碱 B.乙酰胆碱 C胆碱 D.醋甲胆碱 E.贝胆碱 3.乙酰胆碱的主要灭活途径是: A.乙酰胆碱酯酶代谢 B.氧化酶代谢 C.神经末梢再摄取 D.单胺氧化酶代谢

E.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代谢 4.胆碱能神经不包括: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运动神经 E.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5?下列何种效应与激动B受体无关? A.糖原分解 B.心脏兴奋 C.骨骼肌血管舒张 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E.骨骼肌收缩 6?激动外周B受体可引起: A.心脏兴奋,支气管收缩,骨骼肌血管扩张 B.心脏抑制,支气管收缩,骨骼肌血管扩张 C.心脏抑制,支气管扩张,骨骼肌血管扩张 D.心脏抑制,支气管收缩,骨骼肌血管收缩

E.心脏兴奋,支气管扩张,骨骼肌血管扩张 7.能与毒蕈碱结合的受体是: A.M 受体 B.N 受体 C.受体 D.B受体 E.DA受体 8.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动下列哪种受体? A.N 受体 B.M 受体 C.DA受体 D.a受体 E.B受体 9.下列哪种神经中间不交换神经元? A.植物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交感神经 D.运动神经 E.迷走神经 1

0." M受体激动可引起: A.皮肤血管收缩 B.瞳孔扩大 C.瞳孔缩小 D.肾上腺髓质分泌 E.糖原分解增加

1."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是: A.运动神经 B.感觉神经 C.中枢神经 D.绝大多数交感神经 E.外周神经 1 2."兴奋下列哪种受体骨骼肌血管扩张? A.N 受体 B.a受体 C.M1 受体 D.a1 受体 E.私受体 1 3.".兴奋下列哪种受体心脏兴奋? A.B受体 B.a受体 C.B受体 D.a1 受体 E. N受体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_刘正印

文章编号:1001-8689(2006)02-0069-0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antifungal agents 刘正印 王爱霞 Liu Zheng -y in and Wang Ai-x i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100730) (P eking U nio n M edical Co llege Ho spit al,Chinese A cademy of M 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摘要: 近20多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发生率为8.1%;2000年为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 mBisome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 belect 、两性霉素B 胶样分散体Amphot ec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各种新药均有其特点与不良反应,但总的是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会对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疗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疗前景将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关键词: 抗真菌药; 多烯类; 三唑类; 棘白菌素类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第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作者简介:刘正印,男,生于1966年,硕士,副主任医师。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器官移植的开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资料显示,上述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约为11%~40%,病死率为40%[1~3] 。北京协和医院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1%[4];2000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达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5]。去氧胆酸两性霉素B(AMB)作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真菌药已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临床上已经发现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棘白菌素类以及毒性较小的两性霉素B 衍生制剂不断出现,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6] 。 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现共有多烯类(两性霉素B 及其衍生物)、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嘧啶类(如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由于毒性大而逐渐被停用;1959年两性霉素B 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和80年代分别研究出氟胞嘧啶和酮康唑,随着氟胞嘧啶的 临床应用很快出现对氟胞嘧啶耐药现象,而酮康唑的毒性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由于疗效确定且不良反应较少,迅速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自1990年至今的14年中,先后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的不同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 脂质体(L -AM B )、两性霉素B 胶体分散体(ABCD)、两性霉素B 脂质复合物(ABLC)],卡泊芬净(caspo fungin)及伏立康唑等。不久还有其它更多的药物将应用于临床如普沙康唑(po saco nazo le)、拉夫康唑(r av uconazole )、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 nystatin ,nystatin LF,商品名:Nyotran)以及micafung in (FK-463)这些药物不但毒副作用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两性霉素B 效果还好[6]。1 多烯类药物 (1)制霉菌素脂质体 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等均有良好作用,经皮肤黏膜用药不吸收,口服几乎全部自粪便排出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注射用药肾毒性大。临床上仅限于局部治疗口咽部、胃肠道及阴道真菌感染。Aronex 公司将游离制霉菌素包裹在多层脂质中,研制出注射用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ny statin ,Ny s- ? 69?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2月第31卷第2期

临床药理学试题库(有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 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A. 药效学B.药动学C. 毒理学 D.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E.药物相互作用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效学研究 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C.毒理学研究D. 临床试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E. 以上都是 3.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盲法B.重复、对照、盲法 C.均衡、盲法、随机 D.均衡、对照、盲法E.重复、均衡、随机 4.正确的描述是( ) A. 安慰剂在临床药理研究中无实际的意义B. 临床试验中应设立双盲法 C.临床试验中的单盲法指对医生保密,对病人不保密 D. 安慰剂在试验中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E.新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都必须使用安慰剂 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是( ) A.给药方案的调整及进行TDM B. 给药方案的设计及观察ADR C. 进行TDM和观察ADR D.测定生物利用度及ADR E. 测定生物利用度,进行TDM

和观察ADR 6.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 A. 药效学B.药动学C. 毒理学D. 剂型改造E. 药物相互作用 7.安慰剂可用于以下场合,但不包括( ) A.用于某些作用较弱或专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的阴性对照药 B. 用于治疗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可获得疗效 C. 已证明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病人,可作为间歇治疗期用药 D. 其它一些证实不需用药的病人,如坚持要求用药者 E. 危重、急性病人 8.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 A.新药的毒副反应B.新药的疗效 C. 新药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D. 新药体内过程及给药方案 E.比较新药与已知药的疗效 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 ) B. 病人的精神状态 C. 肝、肾功能状态 D. 药物血浆蛋白率高低 E. 肾小球滤过率高低 10.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 + - - + 8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8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8

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8

8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8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

绪论 1.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 础,阐述药物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 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 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的目的。 2. 新药: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 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不属于新药,但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3.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 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的临床、药理和/或其他药效学方面的作用、不良反应 和/或吸收、分布、代及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临床试验 一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和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人体生物利用度 4. 盲法:指按实验方案的规定,不让参与研究的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知道病人接受的是何种处 理(实验药或对照药),从而避免对实验结果的人为干扰。 5. 临床药理学的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承担临床药理学教 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治疗药物检测和给药个体化 1?什么是TDM TDM的意义是什么 概念: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 效及毒性之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意义:是运用运用药动学的方法对治疗方案及药效学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临 床个体化用药的重要依据 3. 需要进行TDM勺情况分为哪几类?

(1) 药物的有效血浓度围狭窄。此类药物多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它们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需要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密切观察临床反应。 (2) 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忧郁症药。 (3) 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茶碱,水酸等。 ⑷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过肝代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 长期用要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 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 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胺治疗心律失常时,过量也会引起心律失常,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 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 (7) 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时。 4. 根据血药浓度调整药物浓度,稳态一点法、重复一点法如何计算 稳态一点法:对于多次用药,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时,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若此浓度与目标浓度相差较大,根据下式对原有的给药方案进行调整 D =D x C /C D'校正剂量,D为原剂量,C'为目标浓度,C为测定浓度注意:①使用该公式的条件是: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②采血必须在血药浓度达到稳 态后进行,且在下一次给药前采血,所测得的浓度即为偏谷浓度 重复一点法:先后给予病人两次实验剂量,每次给药后采血一次,采血时间必须在消除相的 同一时间;准确测定两次血样的浓度,即可算出两个重要参数:消除速率常数( K)和表观 分布容积(Vd) K=l n[C1/( C2-C1]总 Vc=De Kt/C1 其中,C1和C2分别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所测血药浓度值, D为实验剂量,t为给药间隔时间 药物的临床研究 1. 生物利用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指导药物设计的生产;指导医生合理用药;需求新药无效或者中毒的原因;为评价药物处方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意义:有利于评价仿制新药的生物等效或者不等效;观察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观察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吸收的影响;观察年龄及疾病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评价药物的“首过效应”;观察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药理学》作业习题及答案

《临床药理学》作业习题及答案 1、对于新生儿出血,宜选用: (???)? 氨甲环酸 氨基己酸 维生素 K ?? 氨甲苯酸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 )? 毒理学 剂型改造?? 药动学 药效学 3、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常引起二重感染的病原体是(????? ) 霍乱弧菌 白色念珠菌?? 肺炎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4、?红霉素与克林霉素合用可:(????) A. 由于竞争结合部位产生拮抗作用?? 扩大抗菌谱 降低毒性 增强抗菌活性 5、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 )?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药物吸收缓慢?? 代谢无变化 药物分布减小 6、有关头孢菌素的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第一代头孢对G+菌作用较二、三代强 第三代头孢对各种β-内酰胺酶均稳定 口服一代头孢可用于尿路感染 第三代头孢没有肾毒性?? 7、B型不良反应特点是:(??)? 死亡率高?? 与剂量大小有关 可预见 发生率高 8、受体是:(??? )? 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结合体 所有药物的结合部位 通过离子通道引起效应 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蛋白组分?? 9、下面哪个测定方法不是供临床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 )? 气相色谱法 质谱法??

荧光偏振免疫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10、α1受体阻滞剂是:(??)? 美托洛尔 哌唑嗪?? 酚妥拉明 肼屈嗪 1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E. B. 药动学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药效学 毒理学 12、正确的描述是:(??)?? 停药后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药物效应称副作用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称副作用 药源性疾病的实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 B型不良反应与剂量大小有关 13、 妊娠多少周内药物致畸最敏感: 1~3周左右 2~12周左右 3~10周左右 3~12周左右??

《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4级护理本科《临床药理学》试题 姓名:学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2分,共10分) 1、药物 2、对因治疗 3、抗菌谱 4、副作用 5、ED50 二、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20分) 1、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称为() A、耐药性 B、耐受性 C、抗药性 D、依赖性 2、以下何项不是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 A、缩瞳 B、降眼压 C、视远物不清楚 D、调节麻痹 3、、以下何种化合物中毒不能用碱性液洗胃() A、硫酸镁 B、对硫磷 C、对氧磷 D、敌百虫 4、、以下何项不是阿托品的临床应用() A、麻醉前给药 B、验光配镜 C、虹膜睫状体炎 D、支气管哮喘 5、、心收力弱、尿少的休克宜选用() A、肾上腺素 B、麻黄碱 C、多巴胺 D、阿托品 6、、以下何项不是安定的作用() A、镇静 B、麻醉 C、抗焦虑 D、催眠 7、能阻断α和β受体的药物为() A、心得安 B、哌唑嗪 C、酚妥拉明 D、拉贝洛尔 8、以下何项不是氢氯噻嗪类的临床适应症() A、中度心性水肿 B、尿崩症 C、高血压 D、脑水肿 9、硫脲类作用机理是抑制以下何种酶活性() A、胆碱酯酶 B、环加氧酶 C、MAO D、过氧化物酶 10、急性骨髓炎宜选用() A、红霉素 B、四环素 C、庆大霉素 D、克林霉素 11、肾功能不良的病人绿脓杆菌感染可选用( ) A、多粘菌素E B、头孢哌酮 C、氨苄西林 D、庆大霉素 12、铁剂用于治疗( ) A、溶血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3、肝素过量时的拮抗药物是( )

A、维生素K B、维生素C C、鱼精蛋白 D、氨甲苯酸 14、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最佳药物是( ) A、奎尼丁 B、维拉帕米 C、苯妥英钠 D、普鲁卡因胺 15、高血压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宜选用( ) A、甲基多巴 B、可乐定 C、利血平 D、DHCT 16、下述哪项不属氯丙嗪的药理作用( ) A、抗精神病作用 B、使体温调节失灵 C、镇吐作用 D、激动多巴胺受体 17、诊治嗜铬细胞瘤应选用() A、肾上腺素 B、异丙肾上腺素 C、麻黄碱 D、酚妥拉明 18、属于弱效利尿药的是() A、呋塞米 B、氢氯噻嗪 C、氯噻酮 D、螺内酯 19、青霉素治疗肺部感染是() A、对因治疗 B、对症治疗 C、局部作用 D、全身治疗 20、N2受体兴奋引起的主要效应是() A.、脏抑制B、神经节兴奋C、骨骼肌收缩D、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三、多选题(每小题正确答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每题2分,共10分) 1、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 A、肾毒 B、耳毒 C、过敏反应 D、神经肌肉传导阻滞 2、下列联合用药不正确的是( ) A、青霉素+红霉素 B、吗啡+镇疼新 C、硝酸甘油+普萘洛尔 D、强心甙+钙剂 3、属于静止期杀菌的抗生素有() A 、氨基糖苷类 B 、四环素类 C 、青霉素类D、多粘菌素类 4、下列不良反应搭配正确的是( ) A、吗啡------成瘾性 B、四环素----抑制骨骼的造血功能 C、胰岛素-------低血糖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5、普萘洛尔的作用有( ) A、抗甲亢作用 B、抗心律失常 C、抗高血压 D、抗心绞痛 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传出神经系统两种主要递质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2、复方新诺明由和两种药组成,其合用依据是。 3、下列三种药物的作用(杀菌)机制分别是: ①青霉素杀菌机制:。②强心苷强心机制:。③阿司匹林镇痛机制:。 4、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应同时应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治疗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局部坏死方法是:用__________作局部浸润注射。 6、呋塞米的作用部位在__________,抑制该部位对__________重吸收。 7、吗啡可用于__________哮喘,禁用于__________哮喘。 8、甲状腺术前准备用药方案是:先用____________类药物将甲状腺功能控制到正常或接 近正常,然后在术前两周加服____________。 9、指出下列病例用药: ①癫痫小发作()②精神分裂症()③室性心律失常()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 1、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 1.1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宫毓静等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纪丽莲[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王昊、付爱

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尹秀芝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屠鹏飞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IC在18.8~750μg/m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刘小琴等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何进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为6.25~50μg/ml),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付爱华等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杜青云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5%。夏忠弟、方芳等]采用同位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1.2中草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中草药抗真菌的机理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邱莹等在对中药祛屑洗药抗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研究中发现,中药复方制剂(桑白皮、鱼腥草、川椒、皂角、硼砂、红花及其混合液体)的MIC值最低为312.5ms/L,而其他单味中药制剂的MIC值除鱼腥草外均在 600ms/L以上。纳猛等用藿香、香薷、茵陈、土槿皮和石榴皮5味中药组成复方洗剂,该复方水煎剂稀释到40%(v/v),10%(v/v)和5%(v/v)时能够完全杀灭不同的表皮真菌。隋芝芹等取足癣患者损伤处皮屑培养,加入苦甘洗剂(由苦参、当归各30g,白藓皮、枯矾各20g,甘草40g组成),絮状表皮癣菌菌落明显减少或不出现。郭建辉Ⅲ1发现癣净散(地肤子、土荆皮、白藓皮、苦参、金银花、夏枯草、丁香)对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具有较强的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综述 Revie w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 Advance i n search for cli n i ca l pharmacology on an ti fuga l drug of itraconazole 收稿日期:2008-06-05修回日期:2008-10-25 作者简介:陈江飞(1979-),男,主管药师,主 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通讯作者:陈江飞 Tel:(0574)87085157E 2mail:chenjiangfei@1631com 陈江飞1,苗彩云2,朱素燕1 ,胡毅坚 1 (11宁波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浙江宁波 315010;21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浙江 宁波 315012) CHE N J iang 2fei 1 ,M I A O Cai 2yun 2 ,ZHU Su 2yan 1 ,HU Yi 2jian 1 (11D epart m en t of Pha r m acy,N ingbo N o 11Hospita l,N ingbo 315010,Zhe 2jiang P rovince,China;21D epart m ent of Phar m acy, N ingbo W o m en and Children p s Hospital,N ingbo 315012,Zhejiang P rovince,China ) 摘要: 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征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伊曲康唑;抗真菌药;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96911;R97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09)02-0153-05 Abstract: Itraconaz ole,as one of the triz ole antifugal drug,is notably effective on superficial and deep fungal infecti on,and widely used f or br oad 2s pectru m antibacterial with little side effect 1This article revie ws the phar macokinetic character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itraconaz ole 1Key words:itraconaz ole;antifugal drug;phar macokinetics 伊曲康唑(itraconaz ole )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由美国强生公司研制,分子式为C 35H 38Cl 2N 8O 4,不溶于水,分子结构中有3个手性中心,是由4种异构体按1∶1∶1∶1组成的消旋体混合物。目前临床所用的伊曲康唑剂型有胶囊剂、口服液和注射液,后2种剂型以羟丙基2β2环糊精为增溶剂,包裹亲脂性的伊曲康唑制成。1992年9月,伊曲康唑胶囊获F DA 批准,在美国上市;次年在我国上市;口服液、注射液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在美国上市;并于2003-2004年,进入中国,在中国上市。10多年来,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性疾病。伊曲康唑作用机制与酮康唑类似,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浅表真菌感染及深部真菌引起的系统感染,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着色真菌、芽生菌、球孢子菌等,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低毒性,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1 药代动力学111 吸收 伊曲康唑胶囊在健康志愿者口服达峰时间(T max )为2~5h,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55%,具有剂量依赖的非线性饱和药代动力学行为, 见下表[1] 。伊曲康唑有弱碱性(pKa =317),仅在低pH 条件下解离溶解,因此必需在胃酸中溶解和吸收,在禁食状态或胃酸减少病人 中,吸收降低 [2] 。H 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可抑制胃酸分泌,使pH 升高,导致伊曲康唑生物利用度降低约50%;而与酸性饮料(如可乐)同服,可提高生物利用度[3]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分别降低伊 曲康唑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和达峰浓度(C max )64%、66%[4] 。伊曲康唑为不溶于水的亲脂性药物,其溶解度是吸收的限速步骤,食物

(1169)《临床药理学》复习题(含答案)

(1169)《临床药理学》复习题 一、解释题 1.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参考答案: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映: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2.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参考答案:是指最小有效血药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反映了大多数人血药浓度的有效范围,他是一种统计学上的结论,又称为‘治疗窗’。 3.药物滥用 参考答案:药物滥用指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度使用具有精神活性药物的行为。 4.抗菌药物后效应 参考答案: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而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性抑制的一种效应。 5.药物耐受性 参考答案:药物耐受性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一种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意:①同一剂量的药物反复应用后,机体对该药的反应减弱,出现药效降低;②为达到与原来相等的反应或药效,必须加大药物的剂量。 6.药品的不良反应 参考答案: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7.治疗药物监测 参考答案:是以药物代谢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的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8.毒性反应 参考答案:是指超过治疗剂量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和脏器与器官功能或形态方面的损害。 9.药物的内在清除率 参考答案:是指在没有血流量和蛋白结合的限制时,药物经肝的固有清除率,他主要与肝药酶活性、肝内药物转运速率等因素有关。 10.二重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