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用)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用)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用)

《想北平》导学案(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关于老舍的文学常识,记忆重点生字词;

2.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渲染感情,导入本文

课间播放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营造气氛。

PPT呈现歌词: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当年,这首歌曾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亿万观众。作曲家谷建芬在谈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时说:“一个朋友去了国外,可一到异国,他就想家。每次收到家乡亲友的信时,他都很激动,真的感到故土难离!在这种背景下,我创作了这首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情意。”

是的,故土难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根”总是深深扎在故土里。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二课《想北平》的学习,看看我们的作家们是怎样表达对故土的感情的。

二、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写作背景

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山东济南,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时应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3、重点生字词,加点字注音

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

..()菜谱.()

空旷.()粗犷.()濒.临()道观.()

三、【文本分析】

(一)整体把握文章,掌握行文思路

1、快速浏览文章,理清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特点、北平的美),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爱到说不出(第1—3段) 爱的理由(第4—7段) 想得落泪(第8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北平的美——爱的表达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温馨提示: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3、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

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二)赏析第一部分(1~3段)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

a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b作者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出生在北平,成长在北平,一直到二十七岁都生活在北平,那么他是否应当对北平很熟悉与了解呢?他如此之久地生活在北平,理所当然地应当了解北平,可是他却没有,说明北平地历史文化源远流

长.(直接写北平之大,间接类推自己知道的北平小)

2.阅读二三两段文章。思考:作者是怎么表达对北平的爱的。

a.作者第二段一开始就讲:“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二三两段都写道“我说不出”。这是否矛盾呢?

他是否真的没有表达出来呢?

明确:不矛盾,“我说不出”并不是不知道,而是难以表达。作者以出色的语言功底成功地把对北平地爱表达出来了。

b.第二小节作者是如何具体表达对北平的爱的呢?作者写提到母亲的作用是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通过类比手法,把对北平的爱比成是对母亲的爱。(板书:孩子对母亲的爱)

c.第三段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爱的?

明确:作者对北平的爱并非是音乐和图画所能表达的爱,这种爱已经深入作者的血液、性格与脾气之中。

是难以用言语和图画表达的。(难以言表的爱)

(三)赏析第二部分(4~7段)

3.阅读第四到第五段,用书上原文概括北平和巴黎的区别,概括北平的的特点。

明确: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板书)特点:布置匀调,自然和谐。

a总结北平和巴黎等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的结果,到底哪个城市最好?

明确:北平。

b客观来讲北平真的是最好的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讲?

明确: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主观色彩较重。(板书:以情驭景)

4.阅读第六第七小节,思考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达对北平的热爱?

a.第六小节中为什么要写“好学的、爱古物的人”?

明确:1.北平书多古物多,历史文化悠久(板书:书多古物多)

2.好学的、爱古物的人爱北平,像“我”一样不好学不爱古物的人也一样爱北平,正说明北平很优秀,不管什么人都会爱北平。(板书:人们都爱北平)

5. 阅读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样描写北平的“花、菜、果子”的,是如何表现北平的美好的。

提问:作者对通过这些细节而写出了北平的美好,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板书:以小见大)

6.阅读第七小节,思考问题,作者是通过哪两个方面说明北平接近自然的?

明确:从它里面说,从它外面说。(板书:里面远离现代工业,外面闲适悠然)

提问:体会本段最后一段话,看看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明确:说明作者此时不再北平,思念北平,日子过得不好。

(四)赏析第三部分(8)

最后一段,作者说“要落泪了”,试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会不会感觉过于夸张,太矫情了)。

这句话抒写了自己复杂的感情。这篇散文写于1936所,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扣人心弦。

【基础演练】

1.文学常识填空。

老舍(1898~1966),原名,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短篇小说《二马》《离婚》《月牙儿》等,主要散文集《我热爱新北京》《老舍散文选》等。1.舒庆春《骆驼祥子》《茶馆》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健康夸奖蜻蜓杜鹃 B.辜负空旷摇篮疲乏

C.部置僻静便宜蝴蝶 D.摊子愧杀悠然享受

2.答案:C. C项中“部置”的“部”应写作“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复杂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A.即使可是虽然而又 B.虽然可是既而又

C.即使但是既而又 D.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3.答案:B 可根据各分句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4.对下面一组句子的顺序调整恰当的一项是( )

①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②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③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

④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

⑤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⑥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⑦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A.①③②④⑥⑤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③①⑥⑦⑤ D.②④⑥①⑦③⑤

4.答案:D ②句是整个句群的总括句,其他各句都是这句话的具体解说。解说句的顺序可参照②句中“花多菜多果子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老家

孙犁

⑴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⑶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⑷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⑹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⑺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⑻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⑽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⒀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5.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段首的两句诗开篇点题并有总起作用,流露了作者对“老家”故土的深切怀念以至魂牵梦绕之情,并具体通过对梦境的描写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回答时从主题表达和效果两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以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6.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提示:描写从方式上分主要有细描和白描。从原文看这里的描写基本上不饰雕琢,直白如话。前后的对比描写,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情绪,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或:抚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凉。)

7.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提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复杂矛盾的心态。根据原文: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参考答案: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觉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诗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清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

答案:A D 提示:B项说“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之说牵强附会;C 项说“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表述有误,因为原文说到晚年,“不管怎样想如何说,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其中包含了复杂的矛盾心情;E项“主要表现作者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不对,因为原文接着一转,表明了“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的看法。

(三)语言运用

9.(2007山东新课标高考模拟,18)仿写下面的句子,内容自定。

愤怒是人的正常感情之一。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你能不产生火焰般的愤怒吗?

提示:注意被仿写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各句之间的内容联系。

答案示例:哀愁是人的正常感情之一。当你的感受被忽视,当你的希望被击碎,当你的亲人被夺走,你能不产生潮水般的哀愁吗?

10.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做题。

一代大文豪郭沫若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所在地乐山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城市标志、名片、宣传主题口号。截至2007年1月25日,共收到应征作品9461件,其中,城市宣传主题口号8783条。经过4轮评选,确定了1条城市宣传主题口号:“乐山,乐水,乐在其中——中国乐山”,并于4月11日公布。

值得说明的是,在应征稿件中,有一条“乐山乐水,乐在其中”与“乐山,乐水,乐在其中”十分接近,除1个逗号外,文字完全相同。征集方最终采用了仅多1个逗号的那条。

(1)请给这段文字加一个不超过15字的标题。

提示:此标题由两个主谓短组成,第一个短语表明了特定的地点及所发生的事件,第二个短语突出了事件的焦点及结局。此标题表意明确,重点突出,语言精练,有传神之效。

参考答案:乐山征集城市口号一个逗号定胜负。(意思同即可。)

(2)权且站在口号征集方的立场,说出“乐山,乐水,乐在其中”比“乐山乐水,乐在其中”更好的理由。

提示:可从节奏、情调、效果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①节奏不同。对称固然美,错落有致也能出彩,多了1个逗号的那句,节奏更富于变化,更跌宕多姿。②情调不同。多了1个逗号,对乐山的山和水的“乐”,展现得更充分,品味得更悠然自得。③效果不同。广告语是语言的艺术,有了以上两点“不同”,多了逗号的那条,无论用在哪种媒体刊裁,对以山和水为特点的旅游城市乐山市,宣传效果都会增强。(意思同即可。)

沁园春雪导学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骚.( )今朝.( )莽莽 ..( )稍逊.( )妖娆.( ) ..( )滔滔 chéng jísīhán hóng zhuāng sùguǒ Sāo zhāo mǎng tāo xùn ráo 成吉思汗红装素裹 2.下列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惟余.莽莽(只) 大河 ..上下(黄河) B.须.晴日(等到) 红装素.裹(白) C.稍逊.风骚(差) 原驰.蜡象(奔跑) D.竞折腰 ..(折了腰) 数.风流人物(数得上) D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荣获“2015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堪称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 B.雪花在空中飞舞,使北国江山显得分外妖娆 ....。 C.昨夜一场大雪,早上出门一看,天晴了,好一派红装素裹 ....的绚丽景象。 D.一代天骄 ....李白豪放不羁,写诗慷慨淋漓,岂能和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 B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5.根据提示默写。师题 (1)须晴日, ,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3)《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4)《沁园春·雪》中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只识弯弓射大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6.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动静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长沙》课后习题答案

《沁园春·长沙》课后练习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2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3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请用“∣”画出下面几个诗句的朗读停顿。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万类霜天竞自由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

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6.对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D分析: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所以D项是错误的。

013《想北平》导学案附答案

ZX-YW-10-013 《想北平》导学案 编写人:张楠审核人:贺贞冰编写时间:2013-09-03 【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 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能够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重点难点】 1.体会浓厚的眷恋思乡之情,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 ),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2.齐读第4、5节,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3.思考讨论: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4、齐读第6、7小节,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5、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6、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 7、思考探究: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 【课后练习】(试试你的身手吧!)

课内阅读题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_____________,以便刺激;在北平,_________________。 8.对前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的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想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9.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细小的事情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10.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1、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会了吗? 2、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3、关于本篇文章还有哪些问题?

沁园春长沙问题详解导学案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qìn jú màn ɡě chàng liáo kuò 1.问题导学: 1、本词开篇三句在有何作用?“独立寒秋”中的“独”有何意味? (试结合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 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等体味“独”的不同内涵。) [对应考点:考查诗歌重要句子的作用及诗歌语言] 【答案】(1)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以及主人公形象,以此引起下文。(2)“寒秋”指有寒意的深秋。词人在深秋季节,独自伫立在橘子洲 头,看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塑造了词人卓然独立的形象。 1.答案:(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钟情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孤高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孤苦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惆怅 :“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滚滚 北去的湘江,在秋风中伫立,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情态,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 的坚挺沉稳的形象,表现出诗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联系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 2、词的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试从描绘意象、营造意境、写景手法等角度分析景物特点。) [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表现手法] 【答案】 写景角度及手法描绘意象营造意境精神情感 远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富有活力,自然万物在 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 生命状态。(万类霜天竞 自由) 博大的胸怀;积极乐观的 性格;冲天的豪情。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

想北平教案

老舍《想北平》教学活动单(教师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采用的对比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主观感受的写法 2、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二、【学习重点】 采用点评法,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三、【学习难点】 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的理解与远离故乡的游子乡愁的体会。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预习·反馈·导学 1、知识储备 ①简介作者: 老舍:舒庆春(1899——1966),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穆禄, 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烈的北京韵味。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 民艺术家”的称号。 ②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2、明确字音: 廿(niàn)七黏(nián)合什刹(chà)海 3、预习思考 (1)《想北平》是一篇散文,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神”即“文眼”。本文文眼是什么? (2)爱北平的原因 (3)老舍先生如此爱北平,他心目中的北平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描写了北平城怎样的特点? 二、合作·提炼·探究 课堂活动一: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 学习目标: 1.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对北平母亲般的爱和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手法。 3.学习评点手法,用评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独特的体验。 学习方法: 1.诵读法,在朗读中注意语言的节奏和情感。 2..评点法,在书上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是“点”,针对勾画的文字进行概括、写体会,写赏析,写出联想想象的内容或者是质疑是“评”。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 ,剧本、。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他所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浓浓的“京味”。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授予称号。 2.基础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 廿.什刹 ..海菜圃.粘.合 (设计理念,让学生积累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 温故知新 1.回忆文人笔下的思乡诗词句。 举头望明月,。(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李白《渡荆门送别》) 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的瓜洲》) (设计理念。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策略,帮助学生在已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联系)导学过程 1.文章题目是“想北平”,老舍所想的北平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作者通过哪种手法来表现北一特点的呢?。请找出事例具体分析。 2.思考P52页对话栏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写,会怎样写。会和本文有什么不同,这给 我们怎样的写作启示。

(设计前两个问题,是想让学生了解文本的主要写作手法,并能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应用) 选材特点: 写作启示: 3.研读前三段,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老舍对北平情感的句子,在对话栏写下你的见解。 (评点是一种阅读学习的好方法。我国古代许多评点范本,如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通过这个环节教会学生用评点的方法来阅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示例: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明对北京浓挚的爱。 4.前三段哪句话可作为中心句,前三段在文章中的必要性在哪里。 (设计此问题,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这种体裁的写法) 提示:从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入手 中心句: 必要性: 5.联系背景,分析最后一节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文章以此收笔,好在哪里。 (设计此问题,是让学生知人论世,能结事背景对文本作深层理解) 情感: 作用: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并没有遵循课文顺序,是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形”到“散”,由易到难) 应用拓展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畅谈家乡让你牵挂的人、景、物。(150字左右) (设计理念是将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结合,将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技巧用在写作实践

《沁园春雪》学生导学案

课题: 1、沁园春雪 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 【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 预习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 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尝试读出诗人的感情。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资料助读】 一、文体知识 词的相关知识:词,兴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标题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二、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胸襟和抱负。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自研自探导学】 1、词的上阙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严冬的雪景图的?(情由景生,景为情设,结合作者情感,先找出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然后看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景象?)(朗读诗歌,找出意象描绘画面) 2怎样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抓住重点词语赏析表达效果) 3、怎样理解下阕中的“惜”字?(在理解“惜”字意思的基础上,再体会情感)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词内容,抓住主旨句来进行分析体会)

2011-2012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 编制人:王秀玲王海伟赵健审核人:刘常艳领导签字: 【使用说明】 1.先读书,注重勾画重要基础知识和喜欢的好句子,所谓的好句子就是语言优美,表意深刻的句子,重视自己的品读感悟。5分钟 2.用心学习导学案的要求,第二次读书试着在学案的提示下勾画文本,概括信息。7分钟 3.结合探究题目的要求,再次重点阅读文本,完成学案。18分钟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圃”“刹”等基础知识,提高领悟散文情感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习作者写平凡事物、用对比衬托方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激情投入,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增强家国意识。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他的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 的光荣称号。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在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2.背景: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此时,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二、诵读品味,稳扎稳打 本文浓缩了作者沉甸甸的的情感,请用心朗诵,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上自己的批注,同时每段标上序号,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标点),认真巩固落实。1.字音 讨教 ..(tǎo jiào) 什.(shí)刹.(chà)海苇(wěi)叶辜.(gū)负菜圃(pǔ) 廿.(niàn) 粘.(nián)合粘.(zhān)贴湍.(tuān)流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 2.字形 脾气稗官野史不无裨益空旷粗犷风景名胜以此类推摇篮僻静园林 3.辨析下列词语 ①北平的好处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休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案:空闲。“空闲”强调“空”,指时间的充裕,空间的宽敞;“休闲”强调“休”,指身心的调节。 ②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何况)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答案:况且。“何况”表示意思进一层,带有前后对比的意味;“况且”也表示意思进一层,但只表示进一步说明,没有前后对比的意味。 1.老舍爱北平的情感是怎样的?为什么在题目中用“想”而不用“写”或“记”? 2.作者主要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了北平怎样的特点?试分析。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 想北平学案2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预习思考 1.《想北平》结束段落的鉴赏分析 《想北平》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很复杂。 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住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文章。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他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2.积累诗歌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房屋。 2.尔:如此。 3.日夕:黄昏之时。 4.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5.真意:自然意趣。忘言:不可言说。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

评析: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意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合作讨论 阅读4-7段,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去突出这些特点的。(从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 课后作业 (08年山东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一位诗人在某学校给学生作有关诗歌创作的学术报告,准备朗诵一首诗时,发现诗作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他在上阶梯教师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诗人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这一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不仅为诗人解除了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答: 自助餐

想北平导学案教师篇

《想北平》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类比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以文章为切入点,了解北京的市民文化,体会作者浓烈的思乡情,爱国情; 一、导入 同学们,你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能想起自己的故乡?(失意时,《故乡的云》;得意时,衣锦还乡;年老的时候,落叶归根,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有一篇脍炙人口,关于怀念故土的美文——《想北平》!谁能告诉我这篇散文是在一个背景下写下的,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故园情?(检查上节内容)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其实,爱故乡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一个热爱故乡的人也一定深爱着他的祖国,他的人民。今天就让一起走进这篇《想北平》!去体会那一份浓浓的故土情、爱国情。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从课文1—3段中找出原句并简析。文中有一句表达感情的句子反复出现,请找出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有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 2、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更真切体会他对北平的那种爱,提到了他的母亲,文中是怎么说的?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在表达方面的好处。 类比。类比其实就是“比较类推”,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作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言语是不够变现我的心情的,只有肚子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3、老舍有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也选入了我们的中职教材,哪个组可以给我们简单地谈一谈?这篇文章的末尾写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你能在《想

沁园春雪导学案(学生用)

1■沁园春?雪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字词等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诵读诗词,会赏析词中优美句子。 3、走进诗词意境,说说诗词的思想感情,概括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学会欣赏诗词,体会词的意境,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2、概括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阅读。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文体常识积累: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创作背景与发表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队伍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毛于一场大学之后攀到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于是诞生了这首《沁园春雪》。 3.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毛泽东,字 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和 ____________ ,中国共产党、 诗人,书法家。 【自主学习】 1、注音。分()外妖娆() 数()风流人物 2、解释下列词语,加点的字 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风流人物:折腰: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 来。 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伟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笔名 成吉思汗()今 朝()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2)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2021年高中语文《想北平》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想北平》教学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 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布置预习:老舍对北平有怎样的情感?他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作家简介: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

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二、导入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 三、研读文本 1.(1—3)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想北平》导学案

《想北平》导学案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2、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字-----------。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 浸湿()黏合()什刹海()参差() 菜谱()空旷()濒临()道观()3、根据注音写汉字 期年( ) zhé ( )伏隐dùn ( ) zhì( ) 息 jué ( )悟 hào ( )天

沁园春.雪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精彩开篇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的感受怎样,让我们一起走 进《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 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稍逊.风骚()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妖娆: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数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 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 信心。

【高中新教材】1.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4.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语言建构与运用:自读、品读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诗歌写作思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毛泽东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形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毛泽东词的特点,领略诗词的艺术美,积累名句,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理解词中意象。 2. 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课前准备】 1.温故知新:回顾毛泽东生平及创作,体会毛泽东的伟大情怀;默写《沁园春?雪》。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3.自查资料,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4.自读《沁园春?长沙》,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检: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词的知识: (1)词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_______,盛行于_______。 (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_________(≤58字)、_________(59-90)、_________(≥91字)。

根据段落片数分,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创作风格又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________,“沙”是词的__________。 【答案】(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隋唐宋。 (2)小令中调长调;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豪放派婉约派; (3)词牌;句数字数平仄;词牌题目。 2.作者及写作背景: (1)毛泽东,字。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2)《沁园春·长沙》写于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答案】(1)润之革命家文学家 (2)1925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漫.()江百舸.()争流 怅寥廓 ...()岁月稠.()峥嵘 ..() 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 【答案】qìnmàn gěchàng liáo kuòchóuz hēng róngqiúè hóu 2. 理解下列字词在词作中的语义 漫江:舸: 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怅: 寥廓:谁主沉浮 ... 峥嵘:稠: 恰: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 遒:激扬: 粪土:击水: 浪遏飞舟: 【答案】

北京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5《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 【课题课前热身温故知新】 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字(),()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曾因创作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学习目标】 1、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3、体味和学习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 重点: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难点: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的开掘。 【指点迷津授之以渔】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 爱北平 宁静安适 想北平绘北平(对比)布置匀调刻骨铭心的爱 物产丰富 接近自然 念北平 【教学流程】 一.未雨绸缪 1.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2)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3)体会感情。 2.参考复习资料:网上查询了解作者情况或全解类资料 3.预习检测,给加点的字注音。 辜.负()菜圃.()粘.贴()粘.合()鲜嫩.()廿.七() 匀调.()什刹 ..海()愧.杀()悠.然() 二.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1)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答)

2)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 3)作者写北平,文中为什么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等城市? 4)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5)第⑷-⑺段,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6)说说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7)你喜欢作者笔下的北平吗?为什么? 2.合作探究(兵教兵),展示成果 1)对选材技巧的探索:请先说说你心中的北京;再看文中选取了哪些材料?然后分析这样选材的好处是什么?这些材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较手法的探索: 朗读课文4、5两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表示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名城特征和北平之美的关键词句,再分析这样比较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疑解疑:写出你的疑问,大家共同提高哦。 4.平行训练 读选文,回答问题。 ⑴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⑵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1)摘出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