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_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溶液浓度的表示有定量表示和精确的表示: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浓溶液和稀溶液粗略的表达

较为精确的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二、知识讲解

课堂导入

五岁的宝宝受了风寒,妈妈让他自己冲袋感冒冲剂喝,宝宝看到茶几上有杯凉白开,于是将药粉撒入杯中。你认为宝宝做的有什么不妥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用热水冲药粉)

为什么要用热水呢?因为我们知道药粉更易溶于热水中,我们可以说药粉在热水中溶解性比在冷水中强,那么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呢?

考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考点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考点3:固体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定义的几点说明:

①条件: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无意义。

②标准:100g溶剂。这是概念中认为规定的的标准。因为物质溶解的量在相同温度下与溶剂的量成正比,所以要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只有在确定了溶剂的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③状态:饱和状态。溶解度是定量描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性强弱的,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能知道物质溶解性的强弱。

④单位:克。

2、溶解度影响因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可以用溶解度给出易容、可溶、微溶、难容的定量范围。

注意:习惯上把难容成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考点4:溶解度曲线

1、定义: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考点5: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

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考点6: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想因素:内因:气体和水的性质;外因:温度和压强。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④气体溶解度无单位。

考点7: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上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

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考点8:溶解度曲线上线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考点9:溶解度曲线上面的意义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考点10:溶度曲线交点的意义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考点11: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相同温度时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三、例题精析

【例题1】常温下,向盛有几小粒硝酸钾晶体的试管中,加入饱和硝酸钾溶液,并固定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9-9所示)。

图9-9

小军同学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结果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请你猜测,小军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答案】氧化钙浓硫酸氢氧化钠等

【解析】能够使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硝酸钾,应该加入的物质使体系温度升高,即溶解时能够放热的反应,如氧化钙、浓硫酸、氢氧化钠等。

【例题2】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①加入CaO,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②加入氢氧化钙,①②均能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③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3】下列措施一定能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 B. 向不饱和的

A. 加热不饱和的KNO

3

溶液中加食盐

KNO

3

溶液 D. 向不饱和的

C. 加热不饱和的Ca(OH)

2

溶液中加水

Ca(OH)

2

【答案】C

【解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加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但是,溶液是个特例,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例题1】

Ca(OH)

2

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都是无色透明的

C.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水也是均一稳定的,但不是溶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稀

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衡量标准不一样,所以没有必然的关系

【例题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下列有关t2℃时的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所含的溶剂最多

B.三种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C.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D.t2℃时A和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下列有关t2℃时的溶液说法:

A、溶液中C所含的溶剂最多,溶液的质量不知多少,则此说法错误,故A错误;

B、三种溶液都是饱和溶液,A、B不是饱和溶液,则此说法错误,故B错误;

C、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说法正确,故C正确;

D、t2℃时A和C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t1℃的,则此说法错误,故D错误。

【例题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答案】(1)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克;(2)不能;(3)c<b<a;(4)b>a>c

【解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②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一定量的溶剂中是否可以溶解一定的溶质;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1)P点是a和c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的交点,即在t1℃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由于在t1℃时,a的溶解度是20g,即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则在50g水中最多溶解10ga,,不能形成80g溶液;

(3)根据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c<b<a;

(4)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a=c<b,所以在此温度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c<b,将温度升高到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变大,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变小,

会有溶质析出,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所

以应比较t1℃时a、b的饱和溶液与t2℃是C的饱和溶

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再依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知,t1℃时a、

b的饱和溶液与t2℃是C的溶解度大小即可得出结论:所以升温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A.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 20℃时,100g溶液中含有31.6g的硝酸钾

C. 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 20℃时,31.6g的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答案】D

【解析】描述溶解度时,四要素要齐全: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2、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试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意义是______。

(2)若A、B两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加20g水,A点的溶解度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A、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前者大”或“后者大”或“相等”)。

(3)温度升高时A点变动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原来相比将______(填“增加”或“减小”或“不变”)。温度降低时B点的变动情

况是______。

【答案】(1)表示t 2℃时该物质溶解度为S 2g (2)不变 前者大

(3)不变 B 点

先沿水平方向左移到曲线,后沿曲线下移。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①坐标系内的点表示某温度下100g 溶剂溶解溶质的量,其中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溶解溶质的量;②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而与溶质、溶剂的多少无关----加水过程中溶质的量不变,因S2>S1,而A 、B 中溶剂本来就相等,故加20g 水后仍然是A 的质量分数大;③温度升高时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未变,温度降低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小,B 点在由t3℃到t1℃的变动过程中溶液由不饱和转化为饱和,因溶液组成没有改变,故沿水平方向向左移动,当移动到曲线上时表示此时溶液已饱和,进一步降温后溶解度会进一步减小,将有晶体析出,此后B 点将沿曲线下移。

【巩固】

1、在30℃时,50g 水中最多溶解5gA 物质,在60℃时,50g 水中最多溶解10g 物质,则A 和B 的溶解度比较则是( )

A 、A 的溶解度大

B 、B 的溶解度大

C 、二者溶解度相等

D 、无法比较

【答案】D

【解析】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一定要强调温度,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

不同,不同物质更无法比较。由于溶解度定义可知30℃时A的溶解度为10g,60℃时B的溶解度为20g,但是由于所给的温度不同,故无法比较,应选D。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一定饱和

B.20℃时100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C.20℃时136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

D.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为36%

【答案】C

【解析】对于某一物质的溶解度一定要指明具体温度,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有所不同,所以A错误;溶解度定义中规定的是溶剂的质量为100g,而非溶液的质量100g,如果要使在20℃时NaCl 饱和溶液中含36g溶质,溶剂质量为100g,溶液的质量为136g,故B

错误,而C正确;在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36/136=26.5%,D错误。

3、某温度下,在100 g水中加入m g CuSO4或加入n g CuSO4·5H2O 均可使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m与n的关系符合( )

A.m=160n/250

B.m=1 600n/(2 500+9n)

C.m=1 600n/(2 500+16n)

D.m=1 600n/(2 500+25n)

【答案】D

【解析】因为所得溶液均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在相同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有:m÷(100+m)=(160n÷250)÷(100+n)。整理后即得答案是B项。本题关键是n g CuSO4·5H2O溶于水后如何确定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

【拔高】

1、如图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将变成不饱和溶液

B.t1℃时甲物质和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2℃时将7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可得到170 g溶液

D.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认知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两点:(1)认识溶解度曲线图,(2)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饱和溶液升温后仍为饱和溶液,A错误;甲、乙两种物质在t1℃时溶解度相等,B正确;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 g,70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只能得到160 g溶液,C错误;甲乙两物质的溶液在没有具体的条件下,不能比较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D错误。

2、溶解度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①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Ⅰ.20℃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_(填“>”、“<”或“=”)乙的溶解

度。

Ⅱ.40℃时,乙和丙__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Ⅲ.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

请填写下表。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②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Ⅰ.打开可乐瓶,逸出大量气泡。由此可见,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_________。为增大CO2的溶解度,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

Ⅱ.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t1

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________(填编号)。

a.大于40℃b.小于40℃c.无法确定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答案】①<能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固体逐渐增加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②小降温(或加压) a

【解析】①由题中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Ⅰ.20℃时,甲的溶解度<乙的溶解度。

Ⅱ.40℃时,乙和丙的溶解度相同,它们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Ⅲ.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

②Ⅰ.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小。为增大CO2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是降温(或加压);

Ⅱ.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大于40℃,选a。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B、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

C、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答案】C

【解析】A、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错误;

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

C、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g:100g=1:4,故C正确;

D、将三种物质的溶液质量不能确定,所以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的多少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C.

课程小结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

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四、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回忆并作答] [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 实用文档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指导学生完成)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用文档

宽城三中 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宽城三中九年级化学导学案主备人:周建华审核人:裴庆敏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能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晶体及晶体的形成过程,理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及其原理。 自主学习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_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 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溶液。 注意: (1)描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是指条件不变时(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填“可能”或“不可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如某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________,还可以溶解______________等溶质。 2、判断方法: (1)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在减少时,表面溶液已经饱和。 (2)实验法:向该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搅拌后,若能溶解,是______溶液,若_____ 溶解,是_______溶液。 3、相互转化: ()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饱和溶液与浓溶液:饱和溶液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______. 练习: 1.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而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3.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的饱和溶液 4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归纳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 1、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2、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3、请同学们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 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在教材中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并理解其中的四个要素。 学生:大声朗读定义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加深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利用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教师: 1、强调溶解度有单位。 2、“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判断正误: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操作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氧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溶液?举例说一说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我们不陌生,那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氯化钠?是无限制的溶解吗?让学生大胆猜测,讨论一下。接下来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学习 (一)饱和溶液 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探究1: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学生分组探究2:硝酸钾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海水中提取盐 (二)溶解度 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43.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 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气体溶解度及其 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 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 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 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 纳) 3.要将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 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 剂。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 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 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 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内容学习注解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克 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 2.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 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

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结论的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 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有前提条件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 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的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精品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 NaCl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NaCl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的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的食盐就多,水少溶解的食盐就少。水的量一定时溶解的食盐是有限度的。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的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 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的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的变化? (3)“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的溶解量是一定的。”我们从实验9-5得到的这个结论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的量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的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的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的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的能力强。水的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的硝酸钾是有限度的。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 饱和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不饱和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 精品

课题2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猜想)1.能 2.不能 (活动与探究1)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小结)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

课题2 溶解度(2)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2) 主备人:姚娟娟审核人:邱芳玉、马瑞丽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2、能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自主学习】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阅读】课本P36第一段文字,完成下列习题。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里的溶解度。 强调: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四要素”:①一个条件;②一个标准;③一个状态;④一个单位。 【讨论】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涵义。 【练习】氯化钾在30℃时的溶解度是37g,则此温度下配制得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g溶剂中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此时的溶解度(用S表示),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讨论】通过溶解度(S)可得知: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比为:(用S表示)。【阅读】课本P36“资料”,回答: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等有关。 【当堂训练】 1、在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5.5g。此时氯化钾溶液中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溶液质量g,该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20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g B.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C.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D.在3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NaCl恰好饱和,则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g 3、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21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21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4、60℃时,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12.5克,蒸干得到2.5克固体,则6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A.25克B.20克C.20D.25

人教版 初中化学九下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含答案

课题2 溶解度 5分钟训练 1.下列因素不可能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是( ) A.溶剂的量 B.温度 C.溶质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 解析: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答案:A 2.饱和溶液是指( ) A.浓度较大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的溶液 D.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对某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但可以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只是对某一特定溶质不能继续溶解。 答案:D 3.40 ℃时,2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20 g水后,仍然冷却到40 ℃,则蒸发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 ①溶液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③溶剂的质量④溶质的质量⑤硝酸钾的溶解度 A.①② B.②③ C.②⑤ D.②④ 解析: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虽然析出溶质,但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不变。 答案:C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 )中打“√”,错误的,在( )中打“×”。 (1)100 g水溶解了30 g某物质,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 ) (2)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都增大( ) (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其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一些

( ) 解析:(1)没有说明温度,也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所以错误。 (2)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判断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要看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能否再溶解溶质,而浓、稀溶液是指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数量的多少,所以没有必然的联系。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还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相同质量溶剂的同一种物质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多,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少。 答案:(1)× (2)× (3)× (4)× (5)√ 10分钟训练 1.若要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下列方法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升高溶液的温度 B.蒸发溶剂 C.降低溶液的温度 D.从溶液中倒掉一部分水 解析: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应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能获得较多的晶体。 答案:B 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 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解析:加水前,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因为有固体剩余;加水后固体全部溶解,有可能是饱和溶液了,也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3.某温度下,A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则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 ) A.大于S% B.小于S% C.等于S% D.无法判断 解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可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应该比小。 答案:B

【精品】练习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练习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知识点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是指() 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B.浓度较大的溶液 C.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B.不能再溶解任何其它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D.同种溶质在该温度下最浓的溶液 3、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倒出溶剂 4、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稀溶液B.含100g溶剂的溶液 C.浓溶液D.20℃时不能再溶解硝酸钾的溶液 5、20℃时,向50g食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10g食盐,则在20℃时,该食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确定 6、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依据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小资料: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如下所示: 温度10℃20℃30℃40℃50℃60℃70℃ KNO321g 32g 46g 64g 86g 110g 138g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 (2)现有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50g水,在40℃时,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5g、43g、32g、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 ①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使B烧杯的溶液升温至50℃时,溶液的质量为g. 7、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溶解度/g 0 20 40 60 80 KNO313.3 31.6 63.9 110 169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Ca(OH)20.173 0.165 0.121 0.116 0.094 (1)随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如图1所示,若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现象是.欲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填序号). ①向试管中加入水②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③向烧杯中加入生石灰 ④将溶液倒出一部分⑤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铵 (3)取KNO3、NaCl两种固体各36g分别放入20℃时的100g水中充分溶解,20℃时有如图2所示的实验现象,烧杯b中溶解的物质是,两烧杯内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的 是(填序号). 【知识点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便且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减少溶剂 2、t℃时,在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白色硫酸铜粉末,溶液保持t℃,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①有蓝色晶体析出②饱和溶液总质量不变③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④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⑤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少⑥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变. A.①③④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⑥D.①⑤ 3、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欲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一般则采用() A.降温B.蒸发C.沉淀D.过滤 4、降低温度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 A.溶解度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质质量 5、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它的不饱和溶液时() A.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小B.溶质的质量一定会变小 C.溶液的质量一定会变大D.该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6、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相互转化.若要将t℃时的接近饱和的硝酸 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知识点三】固体溶解度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B.100克水溶解了36克食盐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D.20℃时,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36克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2、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 A.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酸钾7.4克 B.20℃时,100克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氯酸钾7.4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优秀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 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 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 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 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案:课题2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实验中的获取的信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实验9-5: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 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15 mL水,搅拌,观察现象。 再加入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由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这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拓展学习: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应注意的问题 (1)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够相互转化。 (2)应明确“某一溶质”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以继续溶解蔗糖,是食盐的饱和溶液,是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提问: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交流回答: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拓展:(1)此转化条件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是适用的; (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 (三)结晶 当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以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这是因为在冷却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温度继续降低,过多的硝酸钾会从溶液中以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冷却 结晶 海水在骄阳下慢慢蒸发水分,结晶出NaCl ,也是结晶。 结晶有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两种。 课件展示: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海水晒盐:人们利用结晶原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叫做苦卤),其大致过程如下: 思考:(1)溶质氯化钠在哪个池中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结晶池) (2)你能分析母液的成分吗? (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 (3)如何将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除去? (过滤) (4)如何将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钙、硫酸镁等除去? (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冲洗)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能初步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学习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习难点】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油水 C.泥水 D.蒸馏水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外界条件不变时,食盐溶液中食盐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吸收热量的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生石灰 4、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填一条性质)。 5、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每次实验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4,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3、知识架构: ①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②③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注意点: (1)只有指明“”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溶质而言的,对于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教师实验:常温下,将2克氯化钠加入10克水中,将0.1克熟石灰加入10克水中。 现象:2克氯化钠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较但形成的是溶液; 0.1克熟石灰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很,但是形成的是溶液。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下,饱和溶液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下列哪些方法能使20℃时的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蒸发水分 C降低温度 D加入水 2、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3.蒸发食盐水中的或往溶液中加入都能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往饱和食盐水中 加入可使其变成不饱和食盐水。 4.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仍然是;如果加入的是少量的水,搅拌后,则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是。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 导学案

课题2 第2课时溶解度导学案 【课前预习】(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后独立完成,课前2分钟同桌互查并识记)填一填 1、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 2、20℃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为难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微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可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易溶。 3、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用横坐标表示。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时的溶解度;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的变化情况,如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如等;还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如等。 4、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结晶 5、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里达到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 查一查: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试一试:1、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得溶解度与有关;人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得溶解度与有关。 【学习目标】 1、记住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表示方法,能说出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及应用(重 难点) 2、记住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重点) 3、知道对溶解度曲线的考查主要涉及到哪些方面(难点) 【课堂探究】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认 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可从溶解度曲 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纳) 【典例解析】独立完成 例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钾、硝酸钠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硝酸钾与硝酸钠溶解度之间的差值大约为___________g,这表明了在60℃时,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比硝酸钠______溶解(填“多”或“少”)_________ g。 例2、右图为A、B、C (1)升高温度,物质的不饱和的溶液 会变得饱和; (2)T3℃时,A 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与 溶液的质量比为; (3)要将A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可以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