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复试真题以及导师简介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复试真题以及导师简介 101基础医学院专业名称: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研究方向年份 招生 人数 导师姓名考试科目招生类别学历层次备注 20143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普通统招硕士研究生导师: 吴莹、彭桂 英、张剑平、 顾立刚、郝 钰、续洁琨、 牛欣、赵丕 文、郭健、和 欣、邓秀兰、 郭书文、胡秀 华、鲁艺、王 新祥、李亚 东、李萍、孙 丽萍、李彧、 李健、陶仕 英、赵宗江、 孙红梅、张宇 忠、李卫红、 王谦、杨向 竹、顾卫红、

姜广建基础医学院硕导名单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521丰匿冼眉廉夏孩味値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裸冼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601丰诸匿聋吉堂窗赵官汷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诸匿聋吉革浦扯懂肾草研砖你看柔刷突 粗 2弥亁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丰药碍兑疬跃蛙柔盒

3叹除母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砖柔盒碍堂窗突粗 4校孩权奴匿孩 孩声 突粗 周 资涂碍皇令眉由孩堂窗?药由耶碰呮族碍柔 盒 5弥守怓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众免碍柔刷突粗?丰药夏普沿盒 砖盒孩突粗 6登谦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浦石缆屺砖咖肾砖碍柔盒突粗 7潫徢蒙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堂窗突粗 8协茜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浦石舟并痵呻破碍切孔柔盒突粗?浦石 符耶编肘研砖碍药由纽钉耐胞年史碍开素 10唤炾协着匿孩 硖声 早摹丰药专肺罚胁北 11赵乩映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妺算帽看丰药碍你看柔刷突粗 12杧满燖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普药由轮堂窗碍皇令突粗?丰匿资取碍皇令 突粗 13则捂查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药盒孩突粗?丰药沿 盒孩突粗 14弥剑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丰药寻设织冈碰耐胞碍跃播你看 15阳秃楔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兑疬懂研砖切孔柔刷突粗 16辅守徠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17邓策共奴匿孩 硖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令跨编肘研砖碍柔刷咖由轮堂窗 突粗 18杧偶着匿孩割早丰匿药革浦肝草研砖你看碍柔盒?丰药拷氻

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范文.

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范文 住院病历 姓名:*** 性别:男年龄:5岁民族:*出生地:*** 婚况:未婚职业:/ 单位:/ 邮政编码:****** 常住地址:************************ 入院时间:2002年4月13日10时病史采集时间:2002年4月13日10时 病史陈述者:患儿母亲可靠程度:基本可靠发病节气:清明后 主诉:反复发热、咳嗽5天 现病史:缘患儿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发热,咳嗽,有痰,鼻塞,呕吐胃内容物一次,曾多次到我院门诊求治,予中药及静滴先锋VI、鱼腥草治疗,症状未见改善。于今天再次来我院门诊求治,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由门诊收入院。入院时症见:患儿精神疲倦,发热,咳嗽,有痰,无气促,呕吐胃内容物一次,耳痛,无耳鸣,纳呆,睡眠差,大便烂,日三次,小便调。 既往史:既往健康,否认水痘,麻疹,结核,肝炎病史。 个人史: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第一胎,出生时体重、身高不详。出生时无窒息、缺氧史,无病理性黄疸,混合喂养,按

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按时预防接种。 过敏史:自诉清开灵过敏史,否认其他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月经婚育史: 家族史:父母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7℃P 92次/分R 20次/分bp 整体状况: 望神:神志清楚,精神疲倦,表情正常。 望色:正常面容,色泽偏白。 望形:发育正常,营养一般,体型偏瘦。 望态:体位正常,姿势自然,步态正常。 声音:语言清晰,语言强弱适中,咳嗽,无呃逆、嗳气、哮鸣、呻吟等异常声音。 气味:无特殊气味。 舌象:舌红,苔白。 脉象:脉浮数。 皮肤、粘膜及淋巴结: 皮肤粘膜:皮肤粘膜无黄染,纹理、弹性等均正常,皮肤稍热,无汗,无斑疹、疮疡、疤痕、肿物,无腧穴异常征、血管征、蜘蛛痣、色素沉着等,无皮肤划痕征。 淋巴结:双颌下各可扪及花生米大小淋巴结,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好,无粘连。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发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以人—自然(环境)—社会(心理)为医学模式。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因此,中医学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尤为重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属性,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主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且,中医学的研究,注重吸收多学科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学术发展与创新。 现代,中医学原创的理论思维、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术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现代化与国际化步伐加快,正在为造福于全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神气血津液等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之际(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社会的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此时,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古代医家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论,创立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理论,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六淫、疠气致病学说,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立内伤七情、饮食劳逸所伤等病因学说,以阐释病因、发病和病机,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理论与医药实践的基础。 1.社会文化基础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呈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形成了道、儒、阴阳、法、墨、兵等诸家。各种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学术争鸣与交流,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如中医学生命理论深受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认识的影响;医者修身与医德的形成深受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观念与进取精神的影响等。 2.科学技术基础战国时期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冶炼、酿造等有诸多创新,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如天文学的宇宙观为天地人相关整体医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促进了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气象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了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疾病认识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2010年第31卷第2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71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丁宇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上海200000) 摘要: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体质;证;中医体质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lO)02—007l—05与养生。笔者就近年来巾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体质学的概念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王琦…等认为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反映生命过程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皇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发展的倾向性方面。 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换言之,体质就是人群及其中的个体。得白于先天,并受《内经》在体质与人体牛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关系均有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体个性特论及。奠定r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初步勾I田j了中医体质理论征,这种特征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并相对稳定的。的雏形。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学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内经》,临匡调元【2j认为体质是人群巾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卜和在环境床应用于秦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丰富发展于明清时期的的影响下,其牛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与《温病条辨》、《温疫沦》及《张氏医通》等…。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其生上世纪70年代,王琦、盛增秀等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反应的特殊性,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_}f{版r《中医体质学说》,这足第一部中型的倾向性。 氏体质学专著,该书的出版,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中医体质的概念强调-r体质的形成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经南历代医家的不断用的结果;体质的构成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3研究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深入而广泛的研究,逐渐形成一个方面;体质禀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先天禀赋。包括种族、门相对独市的学科。其独特的理论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家族遗传,婚育以及养胎、护胎、胎教等,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理、诊断、治疗及养生防病等各个方面。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凶素如饮食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I司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营养、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及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疾病损害、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药物治疗等,对体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莺要影响。因 [1z]下和平.针灸刺络拔罐配合外用治疗银屑病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8):39. [13]牛世煜.针喇、拔罐治疗银屑病42例l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4,64. [14]王盂柏,王勤学.针刺配合水罐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30例[J].中国针灸,2001。21(5):284. [15]李哗.针药结合治疗银眉病80例[J].七海针灸杂志,2000,19(5)121. [16]栾天庆.中药合针罐治疗银屑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l,29(5):32. [17]王远红.且脏俞刺血拔罐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52例[J].中医药信息,2005,(1):18. [18]褚静.井穴刺I矗L加灸疗治疗银屑病30例[J].黑龙}I:中医药,2002.(6):42. [19]何秀英,马东升.维生素Bl穴位注射治疗银屑病36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8):493.[20]王富宽.穴位注射结合I{I药油剂涂搽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19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2):32. [z1]赵林玉。刘耀,乔美玲,等.磁化肠线穴位植入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LJ].中围针灸,1999,(12):732. [22j张希平,张俊霞.码青.特定穴埋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18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4。26(1):15~16. [23]李红,柳锋.埋线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1):51~52. [24]高小爱.埋线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29. [25]韩永胜.杜友明。王琳.外涂加脐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2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3):31. [26]李卫红.黄芍,谭小燕。等.中药敷脐加保留灌肠治疗银屑病31例疗效观察口].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454~456. (收稿日期:2009—1l一21) 万方数据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导师简介、招生人数 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专业名称:105126中西医结合临床 招生 研究方向年份 导师姓名考试科目招生类别学历层次备注 人数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142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

基础医学院硕导名单序号专业代码招生专业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1100501中医基础理 论

刘兴仁男 医学学 士 教授 中医藏象学说各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 脏腑病机与临床研究 2蒋燕女医学博 士 教授名医、名方对中医病因干预作用的研究3王彤女医学博 士 副教授中医藏象理论与病机相关性研究 5张保春男医学学 士 教授中医理论与临床 6李晓君女医学硕 士 教授五脏病机及治疗规律研究 7张银柱男医学博

士 副教授 中医理论体系研究-----痹症基础理论研究 8骆斌男医学硕 士 副研究 员 中医体质和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9刘晓燕女医学博 士 副教授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及实验研究10刘晓峰男医学硕 士 副研究 员 信息技术与中医学结合的相关研究:中医数据挖掘,中医理论模型,中医知识库, 中医智能教学软件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502中医临床基础陶晓华男医学博士 教授伤寒论病证规律研究 2郭华女医学博 士 副教 授 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六经辨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伤寒论》文献研究 3赵琰女医学博

士 副教 授 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经方配伍规律的研究;证候、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的研究 4陈萌男医学博 士 副教 授 仲景的病机与治法思想研究 5李成卫男医学博 士 副教 授 张仲景诊治体系的历史与应用研究 6李丽娜女医学博 士 副教

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模板

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模板 一般项目: 姓名,职业, 性别,工作单位, 年龄,住址, 婚姻,病史陈述者(与患者关系),可靠程度, 出生地(写明省市、县),联系人姓名 民族,联系电话 发病节气入院日期(危急重症患者应注明时分),联系人姓名,记录日期。 主诉:患者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包括症状,体征和持续时间。主诉多于一项则按发生先后次序依次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持续的时间。主诉要求简明精炼,一般1~2句,20字左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疾病已经明确诊断,住院目的是为了进行某项特殊治疗(手术,化疗)者可用病名,如白血病入院定期化疗。一些无症状体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也可以直接描述,如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 现病史: 起病情况:患病的时间,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病因和诱因。 1. 2. 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及加重或缓 解的因素。 3. 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主要症状的变化及新近出现的症状。 4. 伴随症状: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及演变过程,各伴随症状之间, 特别是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5. 记载与鉴别诊断相关的阴性材料。 6. 诊疗经过:何时何处就诊,做过何种检查,诊断何病,经过何种治疗,所有

药物名称,剂量和效果。 7. 一般情况:目前的食欲、大小便、精神、体力、睡眠、体重改变等情况。 中医描述:纳寐可,二便尚调等。 既往史: 1. 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乙肝,结核,伤寒等 2. 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青霉素 3. 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 4. 过去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系统回顾: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个人史: 1. 出生地及居留地:疫水疫区接触史 2. 生活习惯及嗜好:烟酒嗜好 3. 职业和工作条件: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 4. 冶游史:下疳,淋病,梅毒 婚姻史:已婚未婚,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性生活情况。月经史:LMP 生育史:足-早-流-存 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代谢病,肿瘤等。 望、闻、切诊:神志清晰,精神可,形体适中,语言清晰,口唇红润,皮肤正常,无斑疹,头颅大小形态正常,无目窠下陷,无白睛,耳轮正常,无耳瘘及生疮,颈部对称,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胸部对称,虚里搏动正常,腹部膨隆,无症瘕痞块,爪甲颜色正常,双下肢对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体格检查:T: P: R: BP: 神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面容安静,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应答切题。皮肤黏膜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毛发正常,皮温正常,弹性正常,无肝掌,无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正常,无畸形,无压痛,无凹陷,无包块。眼睑正常,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眼球正常,角膜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正常,调节和辐辏反射正常。耳廓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阴阳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史,其概念的出,至在殷周之已文字,而成一种古代哲学范畴的阴阳学,盛行于春秋国期。根据史文献分析,作一种和方法,阴阳概念的提出和演了不同的和展段,反映出古人阴阳学的具有一个不断深 化和完善的程。 阳光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 阴阳概念的最早提出,其原来含是很朴素的,不是指日光的向背而已。如《氏 春秋 ? 重已篇》:“室大多阴,台高多阳”。是房舍大能遮阳,阴凉就多;地高而无遮,阳光得以充分照射,阳就多。而,凡是向阳光或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即阳; 凡是背阳光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阴。所以,《文》注:“阴, ?? 也。”“阳,高明也。”可,阴阳的最初理解,是阳光多少的直而已。 古人期生活在自然境之中,不断接触到日往月来、白天黑夜、晴天阴天等两极象的比和影响。而且古人的作息律又完全受着日出日入的支配,因而便自然地生了阴与阳两个概念,形成了正与反两个方面的感性。 阴阳运的物的理解 随的深化,古人又逐把阴阳的理解建在物的运化之上,并用阴阳的物化来解某些当以明的自然象。[例明]更得的是,当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我国生大地震,周朝的史官伯阳父斥了天命鬼神降灾异于人的迷信,用阴阳的运化地震的生行了科学的推断。指出“夫天下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阳失其所而阴,于是有地震。今三川灾震,是阳失所而阴也”。(《国 ? 周》)[解]又《国 ? 周》:“阳气俱蒸,土其” ,是阳气蒸,冬眠之昆虫或物方能活起来;《左》:“ 石于宋??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而管子用阴阳的运化来明四季的更迭和昼夜的迁。 可以看出,阴阳概念至此已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已展到阴阳本身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力量,而且彼此之生着作用,从而致了自然化的生。而且到自然界的阴阳运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和律,当其律生紊乱,自然界的化就会生某些异或灾害。 “一阴一阳之道”,古代的哲学 古人于阴阳的哲学,是运用“近取身,取物”的方法,通期的生活践和生活的察,逐步、抽象而建立起来的。古人众多的事物或象,都是由两个不可分离的立面所成,随即形成了一种立的共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仅供参考) (2010-12-23 16:53:35) 转载 标签: 分类:杂谈杂记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健康 资料来源难于找到可信服的出处,但内容有些道理,所以拿来与博友参考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年,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除外,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尚未更名。 三、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详解中医体质学说—九种体质分析

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中医学的各项学说中包含大量关于体质的理论,王琦等著的《中医体质学说》把这些理论加以总结和发展,开始形成中医学的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提出: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有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生活条件及饮食、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因素等。体质因素与发病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性质和病理过程,与患者的体质关系密切。疾病的演变往往取决于机体内部阴阳矛盾运动的倾向性,其中包括机体平素阴阳盛衰、阴阳动静等情况和趋势,由此而规定病势发展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类型。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等七种临床体质分型设计。临证必须注意素禀特点,年龄长幼、男女之别、生活条件、地区差异等体质因素,重视体质与治病求本的关系,认识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体质差异与针刺和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的关系,体质与用药宜忌的关系等。中医体质学说还认为,探讨体质的本质应与研究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的实质相结合,与探讨八纲和机体反应性的关系相结合。 中医体质分类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模板.doc

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模板 一般项目: 性别, 年龄, 婚姻, 出生地(写明省市、县), 民族, 发病节气 联系人姓名, 主诉:患者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包括症状,体征和持续时间。 主诉多于一项则按发生先后次序依次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持续的时间。主诉要求简明精炼,一般1~2句,20字左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疾病已经明确诊断,住院目的是为了进行某项特殊治疗(手术,化疗)者可用病名,如白血病入院定期化疗。一些无症状体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也可以直接描述,如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 现病史: 1.起病情况:患病的时间,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病因和诱因。 2.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及加重或缓 解的因素。 3.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主要症状的变化及新近出现的症状。 4.伴随症状: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及演变过程,各伴随症状之间, 特别是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记载与鉴别诊断相关的阴性材料。 6.诊疗经过:何时何处就诊,做过何种检查,诊断何病,经过何种治疗,所有 药物名称,剂量和效果。 7.一般情况:目前的食欲、大小便、精神、体力、睡眠、体重改变等情况。 中医描述:纳寐可,二便尚调等。 既往史: 1.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乙肝,结核,伤寒等 2.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青霉素

3.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 4.过去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系统回顾: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个人史: 1.出生地及居留地:疫水疫区接触史 2.生活习惯及嗜好:烟酒嗜好 3.职业和工作条件: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 4.冶游史:下疳,淋病,梅毒 婚姻史:已婚未婚,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性生活情况。 月经史:LMP 生育史:足-早-流-存 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代谢病,肿瘤等。 望、闻、切诊:神志清晰,精神可,形体适中,语言清晰,口唇红润,皮肤正常,无斑疹,头颅大小形态正常,无目窠下陷,无白睛,耳轮正常,无耳瘘及生疮,颈部对称,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胸部对称,虚里搏动正常,腹部膨隆,无症瘕痞块,爪甲颜色正常,双下肢对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体格检查:T: P: R: BP: 神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面容安静,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应答切题。皮肤黏膜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毛发正常,皮温正常,弹性正常,无肝掌,无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正常,无畸形,无压痛,无凹陷,无包块。眼睑正常,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眼球正常,角膜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正常,调节和辐辏反射正常。耳廓正常,无外耳道分泌物,无乳突压痛,无听力测试障碍。鼻外形正常,无鼻翼扇动,无鼻塞,鼻旁窦无压痛。口唇淡,舌体伸出居中,咽部无充红肿,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无抵抗,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正常,气管居中,肝经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未及肿大。胸廓正常无畸形,呼吸活动度对称,触觉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感,无皮下捻发感,叩诊清音,听诊呼吸规则,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心尖搏动正常,位置正常,触诊心尖搏动正常,心率70/分,律齐,心音正常,无额外心音,无心包摩擦音,各瓣膜区未及明显杂音。腹部凹陷,无腹壁静脉曲张。腹壁柔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胆囊未触及,莫非征阴性,无压痛及反跳痛,无液波震颤,无振水声,

最新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至春秋,战国 至秦朝,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六个时期。 中医学的萌芽时期。远古社会至东周的春秋是中医学起源时期,人类在长期求生存的生活及生产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的经验积累。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大批的医学家,其中张机和华佗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中医理论的奠基。晋唐时期是中医学理论全面继承与临床诊治的变革和发展时期,开始对医经进行整理与研究,病因病机学专著问世,临床医学迅速发展,各科临证经验进一步充实。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治法丰富多彩。特别对一些病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对外感热病以及急性病的研究日渐深入;并重视养生,炼丹。本草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大量方书的问世为后世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的快速发展时期。宋金元时期是“新学肇兴”与中医理论深入探索的重要阶段,晋唐以来长期的知识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伤寒学开始形成,辨证论治法则崛起,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王好古相继提出了火热论,脏腑辨证说,攻邪说等新观点,犹如花叶递荣,交相辉映,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开创了中医学的崭新时代。 中医的革新趋势。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尽管社会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但中医学按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已成熟,理论思维日益深化,临床各科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全书,类书,丛书及各科著作大量出现,对治疗传染病,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力推进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晚清闭关自守,浓厚的尊经风气使中医学停滞于既有的“完美”,而不能真正全方位地有所突破。 二十世纪的中医学。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十分复杂,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壮大,中医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反而受到歧视,并引发生存危机。因此,中医学在中医学术革新和抗争运动相互交织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按其自身规律继续缓慢的发展,“改良医学”成为这一时期中医学变迁的总基调。在基础理论方面整理收集,考证古医书,对保存,传播,普及中医学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临床各科则不断地总结新的医疗经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医学者和专著。部分医家从事沟通中西医之间的工作,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思潮和学派。民间中医教育发展迅速,成立许多中医药学术团体,出版了大量中医药报刊等,为后半叶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后半叶,政府极为重视中医学的发展,积极建立中医药和针灸研究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学教育,在全国兴办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学术团体,大规模校勘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出版中医药报刊,使中

详解中医体质学说 九种体质分析

中医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中医学的各项学说中包含大量关于体质的理论,王琦等着的《中医体质学说》把这些理论加以总结和发展,开始形成中医学的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说提出: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有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生活条件及饮食、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因素等。体质因素与发病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性质和病理过程,与患者的体质关系密切。疾病的演变往往取决于机体内部阴阳矛盾运动的倾向性,其中包括机体平素阴阳盛衰、阴阳动静等情况和趋势,由此而规定病势发展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类型。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等七种临床体质分型设计。临证必须注意素禀特点,年龄长幼、男女之别、生活条件、地区差异等体质因素,重视体质与治病求本的关系,认识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体质差异与针刺和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的关系,体质与用药宜忌的关系等。中医体质学说还认为,探讨体质的本质应与研究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的实质相结合,与探讨八纲和机体反应性的关系相结合。 中医体质分类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考试大网站收集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招生目录、导师简介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招生目录、导师简介 护理学院专业名称:1006Z9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研究方向年份 招生 人数 导师姓名考试科目招生类别学历层次备注20156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 ④--无 普通统招硕士研究生 中医综合考研信息、参考书、内容简介 《中医综合》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学综合科目的简称,每年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它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和试卷结构,满分为300分,包括: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针灸学》 六门基础课程,能否把握住中医综合的300分将直接影响到总成绩,故应给予充分重视。 2005年和2007年的中医综合大纲是变化最大的两次; 试题有A、B、X三种题型,共180道题,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针灸学25题 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关于上述三种题型我们做如下介绍,使你先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A型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B型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A、B、C、D是其下面两道小题的备选项,请从中选择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X型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历来中医综合大纲不指明教材版本,而中医学的上述6门课程存在教材版本的不同,给同学应试带来不便。本人通过多年跟踪历年真题及答案的出处,得出如下结论: 中内7版,中基5版,中诊6版(部分内容涉及5版),中药7版(部分内容如归经涉及老版本),方剂还是5版,不过我们在辅导班上会全面总结方剂,包括提供大家带MP3录音的方剂歌诀。针灸7版。不要听某些参考书中介绍的什么“以最新版本教材为准”的谎言!那是骗得你晕头转向,神晕恍惚间不得不买他的参考书! 所以想考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门《中医综合》科目,就必须全面掌握上述六门课程的知识点 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攻读中医药学各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之需要。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范文

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范文 住院病历 姓名:. 性别:男年龄:5岁 民族:. 出生地:. 婚况:未婚职业:. 单位:. 邮政编码:.. 常住地址:... 入院时间:2002年4月13日10时病史采集时间:2002年4月13日10时 病史陈述者:患儿母亲可靠程度:基本可靠发病节气:清明后 主诉:反复发热、咳嗽5天 现病史:缘患儿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发热,咳嗽,有痰,鼻塞,呕吐胃内容物一次,曾多次到我院门诊求治,予中药及静滴先锋VI、鱼腥草治疗,症状未见改善。于今天再次来我院门诊求治,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由门诊收入院。入院时症见:患儿精神疲倦,发热,咳嗽,有痰,无气促,呕吐胃内容物一次,耳痛,无耳鸣,纳呆,睡眠差,大便烂,日三次,小便调。 既往史:既往健康,否认水痘,麻疹,结核,肝炎病史。 个人史: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第一胎,出生时体重、身高不详。出生时无窒息、缺氧史,无病理性黄疸,混合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按时预防接种。 过敏史:自诉清开灵过敏史,否认其他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月经婚育史: 家族史:父母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7℃ P 92次/分 R 20次/分 bp 整体状况: 望神:神志清楚,精神疲倦,表情正常。 望色:正常面容,色泽偏白。 望形:发育正常,营养一般,体型偏瘦。 望态:体位正常,姿势自然,步态正常。 声音:语言清晰,语言强弱适中,咳嗽,无呃逆、嗳气、哮鸣、呻吟等异常声音。 气味:无特殊气味。 舌象:舌红,苔白。 脉象:脉浮数。 皮肤、粘膜及淋巴结:

皮肤粘膜:皮肤粘膜无黄染,纹理、弹性等均正常,皮肤稍热,无汗,无斑疹、疮疡、疤痕、肿物,无腧穴异常征、血管征、蜘蛛痣、色素沉着等,无皮肤划痕征。 淋巴结:双颌下各可扪及花生米大小淋巴结,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好,无粘连。 头面部: 头颅:头颅正常无畸形、肿物、压痛,头发疏密、色泽、分布均正常,无疖、癣、疤痕。 眼:眉毛、睫毛、眼睑、眼球正常,眼结膜轻微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清晰,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对光反应灵敏。 耳:耳廓正常无畸形,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听力正常。 鼻:无畸形、鼻中隔居中,无穿孔,无鼻甲肥大或阻塞,无鼻腔异常分泌物,副鼻窦无压痛,嗅觉正常。 口腔:口唇红,无疱疹、皲裂、溃疡,牙齿正常,齿龈无出血或肿胀,口腔粘膜无疱疹、出血、溃疡,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I0肿大,腭垂居中。 颈部: 形:对称,无异常肿块。 态:无抵抗强直、压痛,活动无受限。 气管:位置居中。 甲状腺:无肿大或结节。 颈脉:无异常搏动及杂音,颈静脉无怒张,无肝颈回流征。 胸部: 胸廓:外观对称,无畸形,肋间隙正常,无局部隆起、凹陷、压痛及叩击痛,无水肿、皮下气肿、肿块,静脉无怒张及回流异常。 乳房:大小正常,无红肿压痛。 肺:呼吸正常,双侧呼吸活动度正常,语颤正常,双肺叩诊清音,肺肝浊音界、肺下界、呼吸时肺下缘移动度均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语音传导无异常。无胸膜摩擦音、哮鸣音。 心:心尖搏动位于第4、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无负性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弥散性搏动,无震颤或摩擦感,心脏左右浊音界如右图。心脏搏动节律整,心率92次/分,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血管: 动脉:桡动脉的频率、节律均规则正常,无奇脉。股动脉及肱动脉无抢击音。 周围血管:无毛细血管搏动征,无射枪音,无水冲脉,无动脉异常搏动,Duroziez氏征(-)。 腹部: 视诊:腹部对称,大小正常,呼吸运动正常,无膨隆、凹陷,无皮疹、色素沉着、条纹、疤痕、脐疝、静脉曲张、胃肠蠕动

中医体质概念

中医体质概念 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具有遗传性、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中医体质概念中医体质的概念,一方面体现了体质形成的基础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要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机体内环境的统一体现在人的形体结构、脏腑功能与精神意识相关,即中医“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是指生命个体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即人与社会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为什么要了解体质了解体质可以分析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体质不同,发病倾向也不同。了解体质可以指导就业。知道自己的体质对工作的选择有参考价值。了解体质可以指导养生保健。认识了自己的体质,对于好发的疾病可以早做预防,推迟或彻底消除疾病的发生。 中医体质九分法 体质不仅表现为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群类趋同性。研究体质分类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于改善体质偏颇、防病治病、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综合中国人体不同的特征,将人群体质分为九种基本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平和质 . 定义:强健壮实的体质状态,表现为体态适中, 精力充沛的状态。 . 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 . 体质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味觉良好,唇红 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好,二便正常。 平和质 .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 发病倾向:平常患病较少。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平和质 . 调养方式: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冷热食物适度。平时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气虚质 . 定义:由于先天不足,以说话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 成因:先天体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如家族成员多数较弱、怀孕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挑食等。 气虚质 . 体质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 常见表现:平常说话语音低怯,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面色偏黄或晄白,目光少神,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容易头晕,记忆力减退,大便不成形,或便后仍觉未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