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一、α-硫辛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α-硫辛酸(Alpha-lipoic acid, ALA)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它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再生,进而减

轻疼痛和其他神经病变相关症状。目前,α-硫辛酸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研究表明,α-硫辛酸对DPN具有一定的疗效。一项研究发现,使用600mg/d的

α-硫辛酸治疗DPN的患者,其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疼痛和其他神经病变症状也有所缓解。α-硫辛酸还能够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

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普瑞巴林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普瑞巴林(Pregabalin)是一种γ-氨基丁酸类似物,具有镇痛和抗抑郁作用。它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的钙通道来发挥作用,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疼痛。普瑞巴林已

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疼痛性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普瑞巴林在治疗DPN中的有效性。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

相比,使用普瑞巴林能够显著减轻DPN患者的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另一

项研究也表明,普瑞巴林在改善DPN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上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三、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的治疗作用

针对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α-硫辛酸和普瑞巴林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α-硫辛酸具有抗氧化、神经保护和降糖等多种作用,而普瑞巴林则能够镇痛和改善神经

功能,两者联合应用可以在多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表明,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DPN的疗效明显优于单药治疗。一项临床试验发现,α-硫辛酸和普瑞巴林联合应用对DPN患者的疼痛和其他神经病变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且两者的联合应用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较少。另一项meta分析也证实了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DPN的疗效优越性,对改善DPN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效

果。

四、典型临床案例分析

湖北某医院收治了一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麻木、针刺感和行走困难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接受单药治疗的效果

不佳,随后转为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疼痛和感觉异常明

显减轻,行走困难情况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也对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DPN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DPN患者的疼痛程度、神经传导速度和生活质量,对患者的长期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五、结语

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由于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不同,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同时需要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DPN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更好地帮助患有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一、α-硫辛酸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α-硫辛酸(Alpha-lipoic acid, ALA)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它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再生,进而减 轻疼痛和其他神经病变相关症状。目前,α-硫辛酸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研究表明,α-硫辛酸对DPN具有一定的疗效。一项研究发现,使用600mg/d的 α-硫辛酸治疗DPN的患者,其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疼痛和其他神经病变症状也有所缓解。α-硫辛酸还能够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 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普瑞巴林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普瑞巴林(Pregabalin)是一种γ-氨基丁酸类似物,具有镇痛和抗抑郁作用。它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的钙通道来发挥作用,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缓解疼痛。普瑞巴林已 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疼痛性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普瑞巴林在治疗DPN中的有效性。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 相比,使用普瑞巴林能够显著减轻DPN患者的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另一 项研究也表明,普瑞巴林在改善DPN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上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三、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的治疗作用 针对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α-硫辛酸和普瑞巴林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α-硫辛酸具有抗氧化、神经保护和降糖等多种作用,而普瑞巴林则能够镇痛和改善神经 功能,两者联合应用可以在多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表明,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DPN的疗效明显优于单药治疗。一项临床试验发现,α-硫辛酸和普瑞巴林联合应用对DPN患者的疼痛和其他神经病变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且两者的联合应用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较少。另一项meta分析也证实了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DPN的疗效优越性,对改善DPN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效 果。 四、典型临床案例分析 湖北某医院收治了一例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麻木、针刺感和行走困难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接受单药治疗的效果 不佳,随后转为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疼痛和感觉异常明 显减轻,行走困难情况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的疗效分析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目前,对于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 来缓解疼痛症状。而α-硫辛酸和普瑞巴林作为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 经病变的常用药物,其疗效备受关注。研究表明,α-硫辛酸可以通过 抗氧化、抗炎、抗血糖及保护神经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而普瑞 巴林则可以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神经元的过度兴奋等途径来缓 解疼痛症状。本研究旨在探讨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 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 神经病变的疗效,探讨该联合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 者带来严重的疼痛和生活质量下降。α-硫辛酸和普瑞巴林作为常用的 治疗药物,具有镇痛和神经修复的作用,有望合理应用于糖尿病痛性 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本研究旨在验证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对糖 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和依据,进一步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和减轻其疼痛感,同时也为完善糖尿病并 发症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合并症状之一就是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该病变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和不适感。目前,临床上已经有关于α-硫辛酸和普瑞巴林的单独应用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但关于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分析还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店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该联合治疗方法的分析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医学研究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类似疾病的治疗探索提供一定的启示。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有助于深入探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选择。 2. 正文 2.1 α-硫辛酸的药理作用 α-硫辛酸,又称辛硫醛,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有机硫化合物。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氧化作用:α-硫辛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4年6月收治220例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10例患者,治疗组每日给予450mg 的硫辛酸注射液进行治疗,每次静脉滴注时间约30min,对照组每次给予0.5mg 的甲钴胺治疗,3次/w,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NCV、SNCV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48.3%。结论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明显,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使用。 标签:硫辛酸注射液;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疗效 糖尿病为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发病率在40%~90%,其中约有50%的患者会出现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PDN)的症状[1]。PDN是糖尿病并发症破坏力最大的一种,严重者会不得不截肢,PDN为患者的情绪、工作、睡眠带来很大影响[2]。研究表明,硫辛酸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对于治疗PDN效果明显,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6月收治220例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2例,女性78例,患者的年龄在39~68岁,平均年龄为58.6岁。患者临床伴有:①患者出现明显的神经痛或麻木等神经病变症状;②排除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③采用肌电图检查发现神经传导速度(NCV)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减慢的情况,其中包含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胫神经及腓浅神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良好。把上述22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10例患者。经过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肌肉注射甲钴胺治疗,0.5mg/次,3次/w。治疗组患者采用硫辛酸注射液进行治疗,把该药品加入到生理盐水中,必须注意该品不可与葡萄糖溶液或所有可能与二硫键或硫基发生反应的溶液配合使用。450mg/d,每次静脉滴注的时间控制在30min。 1.3检测方法采用日本神日本公司制造的Neuropack 2型神经电位诱发仪测定神经传导速度(NCV)用。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腓浅神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 1.4疗效判定与治疗前对比,患者的症状消失视为显效;症状有所减轻或改善视为好转,症状没有明显改变则为无效。采用肌电图检查得出每位患者出现2条或2条以上神经NCV提高5m/s称为显效;2m/s则是有效;<2m/s称为无效。

硫辛酸注射液联合肢体气压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分析

硫辛酸注射液联合肢体气压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分析 朱静郭丽君阚卫军武警山西总队医院内分泌科,山西太原030006目的探讨硫辛酸注射液联合肢体气压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方法选住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硫辛酸注射液联合肢体气压泵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给予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疗程为2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周围神经病症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病症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43.7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腓总神经〔22.35±12.23〕m/s;胫神经〔27.83±14.35〕m/s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关键词硫辛酸;肢体气压泵;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R587.2A1674-0742〔2014〕05〔a〕-0021-03朱静〔1982.10-〕,女,河北藁城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分泌及代谢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高达47%~9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人主要致残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假设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防止足部溃疡、坏疽、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DPN的治疗多停留在单纯甲钴胺营养神经的对症治疗,疗效欠佳,为观察硫辛酸注射液联合肢体气压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该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1月山西武警总队医院住院的DPN病人,给予硫辛酸注射液静滴及肢体气压联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组64例患者,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0±8.21〕岁,糖尿病病程〔9±3.83〕年;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52±6.45〕岁,糖尿病病程〔8±4.26〕年。1.2病例选择标准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同时采用上海诺诚生产的NTS-2000肌电图检测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双侧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1.5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周围神经病症总有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依据以上实验结果,从DPN患者病症改善方面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75%。硫辛酸注射液联合肢体气压治疗较单纯甲钴胺治疗能更有效的缓解患者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病症,能使更多人受益。两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2021年,Vincent提出DPN发生开展的机制跟氧化应激的某个通路有关。硫辛酸是一种既能渗透到身体脂溶性局部又能渗透到水溶性局部的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更强。1980年德国的Sachse等首次将硫辛酸用于人体研究,结果说明静脉滴注硫辛酸可以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病症。1999年德国ALADINⅢ试验说明,硫辛酸3周静脉滴注后,继续口服6个月,可使神经系统受损评分下降,但是神经系统病症评分并未显著的改善。2021年俄国的病症性糖尿病神经病变(SYDNEY)试验说明,静脉滴注硫辛酸3周,可明显减轻糖尿病患者感觉性病症,明显加快其神经传导速度。由此可见,硫辛酸可能阻断或逆转DPN发病进程,对DPN治疗有效。该实验研究也可以看到,两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高。而DPN临床病症的缓解程度,治疗组大局部患者,硫辛酸治疗有效,也有少数患者病症缓解不明显,考虑DPN的发病是在高血糖的根底上多种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进展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常于夜间加重,导致患者无法入睡。疼痛症状偶尔也可累及双手,指尖常最先受累。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来说有时是严重、绝望和无能为力的,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障碍性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每日活动和睡眠,甚至也可导致抑郁。另一方面,抑郁可进一步加重神经病理性疼痛。 需要强调的是,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意味着患者保护性感觉功能异常。一些重度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伴有严重的感觉缺失。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检查。神经系统常规检查包括足部痛觉、轻触觉敏感性、压力觉、以及振动觉检查。应进行踝反射检查,重度神经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踝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感觉缺失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位置觉受损。 血管检查应包括间歇性跛行、股动脉杂音听诊、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触诊。进行踝肱压力指数测定,并检查患者有无外周慢性缺血性病变。同时,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前,应排除其他神经病变常见的病因,例如维生素 B 缺乏症、过度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药物、浆细胞病、以及其他肿瘤、炎症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同时,其他可能导致下肢疼痛的疾病,例如外周缺血性疾病、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以及其他肌肉骨骼疾病,例如关节炎等都应被排除。

此外,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导致维生素 B12 缺乏,这也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发生或加重的医源性病因。因此,推荐患者在起始二甲双胍治疗前,以及二甲双胍治疗后每隔 1 到 2 年,测量血清维生素B12 水平。 如何治疗?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包括优化血糖控制、止痛药和心理支持治疗。临床指南推荐将三环类抗抑郁药、5-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文法拉辛)、以及抗惊厥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 以下,甚至对于治疗期间无低血糖病史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控制在 6.5% 以下。而对于老年患者,以及既往有严重低血糖病史的患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预防 1 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发生,并能延缓神经病变进展,但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这方面的证据不足。此外,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和减少血糖波动可改善患者疼痛症状。 过去几十年期间,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潜在发病机制开发药物。然而,迄今为止,仍无一种药物被证明可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无任何一种药物被批准上市。虽然有随机对照试验评估抗氧化剂 a- 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

联用硫辛酸和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探析

联用硫辛酸和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探 析 董其奋;吴成香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18(016)022 【摘要】目的:探讨联用硫辛酸和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接受治疗的57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5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28例患者,观察组有29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硫辛酸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联用硫辛酸和普瑞巴林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VAS(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和神经传导的速度.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VAS的评分更低,其腓总神经的S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M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的SNCV和MNCV均更快,P<0.05.结论:联用硫辛酸和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的程度,改善其神经传导的速度. 【总页数】2页(P123-124) 【作者】董其奋;吴成香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 210046;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南京 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硫辛酸联合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比较 [J], 任伟;郭剑津;高林琳;张晓琳;赵凌霞;郗光霞;李兴;柳洁 2.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J], 黄建军 3.普瑞巴林联合硫辛酸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J], 李如梅 4.胰激肽原酶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J], 曹春丽;张静;吴淑琼;熊付 5.α-硫辛酸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J], 刘瑞雪;张金华;徐方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及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适应症、药理机制、药动药效学、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及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适应症、药理机制、药动药效学、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和合理用药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上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常见。 药物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础手段。在所有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中,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是最常用到的两种药物。 适应证 加巴喷丁在我国批准的适应证:疱疹感染后神经痛和癫痫。 普瑞巴林的适应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纤维肌痛。 相关指南也推荐上述两种药物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治疗,包括术后或创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肿瘤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化疗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等。 药理机制 二者均是与γ-氨基丁酸(GABA)结构类似的抗癫痫药,并不是直接通过 GABA 机制发挥药理作用。 二者均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电压依赖性 Ca2+通道的α2-δ亚基表达,减少Ca2+内流,减少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使过度兴奋的神经元恢复正常状态,进而有效控制疼痛。 药动药效学 二者吸收受食物影响较小,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基本不经肝脏代谢,没有重要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 与加巴喷丁相比,普瑞巴林与α2-δ 亚基亲和力更强,滴定和起

效更快,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生物利用度≥ 90% 且与剂量无关2、3。加巴喷丁需要数周缓慢滴定至有效剂量,呈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生物利用度随剂量升高而降低。 用法用量 普瑞巴林2次/天,最大剂量 600 mg/天;加巴喷丁 3 次/天,最大剂量 3600 mg/天。 不良反应 两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高,大约三分之二服用的人群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与普瑞巴林关联性较强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嗜睡、视觉模糊、疼痛、烧灼感、周围水肿、感觉异常及关节肿胀等;与加巴喷丁关联性较强的不良反应包括慢性肾病、急性肾损伤、肾功能衰竭及尿路感染等;相较于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致体重增加和视物模糊的风险更高。 普瑞巴林导致体重增加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普瑞巴林抑制下丘脑外侧的多巴胺功能从而增加患者食欲有关。普瑞巴林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相较于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可能更适用于肥胖或超重、先前有眼部疾病患者。 临床疗效 目前,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的应用证据主要集中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和痛性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用于其他类型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证据有限。 合理用药 首先,不建议将该两药用于非神经病理性疼痛。 其次,用药前请与患者就用药后可能的副作用和疼痛缓解效果作

普瑞巴林联合度洛西汀治疗老年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普瑞巴林联合度洛西汀治疗老年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普瑞巴林联合度洛西汀治疗老年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方法以2022.01~2022.3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痛性DPN患者为 研究主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治疗方案分为病例数相同的两组。将在常规控 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度洛西汀进行治疗的小组设置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的基础 上联合使用普瑞巴林的小组设置为观察组,以统计学分析为途径对两组的疗效进 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指标的相关数据,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 率更高(p<0.05),NRS评分与疼痛频率更低(p<0.05),疼痛最长持续时间更 短(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度洛西汀治疗老年痛性DPN的效果良好,建 议临床推广与进一步探索研究。 关键词:普瑞巴林;度洛西汀;老年;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效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伤,在老龄化人口流 行的今天,加之现代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每年新增病例的数目 逐渐增多,DPN也因此在临床上愈发常见。而DPN可发生于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其中四肢特别是下肢占大多数,患者症状表现主要有皮肤瘙痒,肢端发凉、双足 麻木、局部疼痛等。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DPN的一种表型,此类患者的疼 痛多呈刺痛、灼痛、撕裂痛,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夜间痛感会更加强烈,对健康 与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临床针对痛性DPN的治疗无统一方案,关于此方面的 研究是近些年的重点课题[1]。本文在观察普瑞巴林联合度洛西汀治疗痛性DPN的 效果的基础上,探析该治疗方案对促进老年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国家降价:0.32元一粒的神经痛治疗药普瑞巴林,服用注意这五点

国家降价:0.32元一粒的神经痛治疗药普瑞巴林,服用注意这五点提起来普瑞巴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该药物是一种新型的γ-氨基丁酸受体阻滞剂,具有抗癫痫和止痛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普瑞巴林主要是以治疗神经性病理疼痛为主,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癫痫,带状疱疹性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且自从进入国家集采药品目录之后,一粒普瑞巴林只需要0.32元,价格方面也是十分的亲民。然而,是药三分毒,普瑞巴林也不例外。因此,为了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这5点。 一、服用方法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普瑞巴林有两种规格,分别为75mg和150mg的。不同的规格可用于不同的疾病。其中,75mg的可以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痛,而每粒150mg的则是常用来治疗癫痫。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该药物的日剂量最大为300mg,一旦超过这个剂量,很容易加重患者肾脏的负担,导致肾功能损伤。 二、剂量逐渐增加 由于该药物使用过程中,即使是常规剂量下,也会产生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因此,使用时建议从最小剂量开始服用,然后慢慢的增加剂量,直至患者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 三、不可突然停药 长期使用该药物的过程中,患者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药物依赖性。而如果此时突然停药,会导致患者病情反弹,出现疼痛加重的现象。因此,使用过程中,不可突然停药,而是要逐渐减少每次用量或者减少给药频次,整个过程最好持续1-2周的时间为最佳。 四、不良反应 有研究表明,即便是在常规服用剂量下,普瑞巴林仍然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反应。大多数发生于患者用药的初期,主要表现为头晕、嗜睡、共济失调、意识模糊等。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大多数患者都可耐受,不需要调整剂量。除此之外,还会出现腹痛、口干、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副作用,肾功能损伤、过敏反应等。 五、特殊人群用药 对于哺乳期和妊娠期的妇女,而言该药物对于胎儿以及婴幼儿都是有毒性的。因此,这两类人群禁用。肌酐清除率小于60ml/min的患者慎用,以免造成肾功能进一步恶化。老年人尽量选用低剂量,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普瑞巴林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能够治病。使用不当的话,则会致命。

甲钴胺、硫辛酸、加巴喷丁......周围神经病变这样用药!

甲钴胺、硫辛酸、加巴喷丁......周围神经病变这样用药!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istal symmetric polyneuropathy,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是神经科常见的神经病变类型,其中DSPN 又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logy,DPN)。 药物治疗 DPN 的重要手段。目前,针对 DPN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营养神经药物、抗氧化应激药物、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及一些中药等。具体总结如下: 1 甲钴胺 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 甲钴胺作为活性维生素 B12 制剂,较非活性维生素 B12 更易进入神经细胞内,可以促进神经元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对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甲钴胺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神经传导速度。该类药物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推荐用法: 甲钴胺针剂500~1000 μg/d 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2~4 周,其后给予甲钴胺片500 μg,每日 3 次口服,疗程至少 3 个月。 2 硫辛酸 抗氧化应激药物:α-硫辛酸(简称硫辛酸) 硫辛酸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因子,能够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

增加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流量,提高神经Na+-K+-ATP 酶活性,直接清除活性氧簇和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α-硫辛酸 600 mg/d 静脉滴注 3 周,可改善神经感觉症状(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评分)和神经传导速度。600 mg/d 长期口服亦可改善神经电生理改变,减轻及延缓神经损害的发展,建议早期给予治疗。 此外,硫辛酸在改善糖尿病患者胃轻瘫、男性勃起障碍(ED)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该药安全性良好。 推荐用法: α-硫辛酸 600 mg/d,疗程 3 个月;症状明显者先采用α-硫辛酸针剂 600 mg/d 静脉滴注 2~4 周,其后 600 mg/d 口服序贯治疗。 3 依帕司他 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药物:依帕司他 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抑制多元醇通路异常、改善代谢紊乱,有效改善神经病变的主观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长期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神经病变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尤其是对血糖控制良好、微血管病变轻微的糖尿病患者。 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600 mg/d)或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均优于单药治疗。此外,依帕司他还可以改善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ED 和瞳孔光反射减退。长期应用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推荐用法: 成人剂量每次 50 mg,每日 3 次,于餐前口服,疗程至少 3 个月。 4 前列腺素、己酮可可碱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及疗效评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及疗效评估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组,硫辛酸组用硫辛酸治疗;联用药组用硫辛酸+法舒地尔治疗,对比效果。结果联用药组相比于硫辛酸组总有效率更高,MNCV、SNCV、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硫辛酸+法舒地尔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和神经传导,值得推广。 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治疗;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rug therapie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Methods Trial subjects:83 patients with DPN treated between Jan. 2014 and Jan. 2016 in our hosip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s. Lipoic acid group received the lipoic acid therapy while combin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lipoic acid+fasudil therapy.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ible rate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lipoic acid group,as well as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MNCV,SNCV,FBG,glycosylated hemoglobin.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the lipoic acid +fasudil therapy for DPN is confirmed. It can improve patient’s blood glucose and nerve conduction and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edication;Curative effect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其治疗多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扩张药物、神经营养药物、镇痛药等进行对症干预。该研究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及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患者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83例患者分为硫辛酸组和联用药组两组。所有患者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除外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对该研究药物过敏者、入组前3个月未采用止痛药或其他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治疗者。 42例联用药组患者中:患者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低至45岁,高至83岁,年龄平均值(60.34±6.29)岁。病程短至2年,长至19年,病程平均值(8.65±1.32)年;体重低至44 kg,高至82 kg,体重平均值(63.89±11.23)kg。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PN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因此,DPN的治疗研究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以肢端的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的特点。临床上大约有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PN[1],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多项临床及基础研究认为,DPN与慢性高血糖及血糖波动有关[2-3],高血糖可通过氧化应激、细胞内皮损伤及自由基增加等机制参与DPN的发生发展,而血糖是DPN发生众多危险因素中唯一可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因此,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是防治DPN最重要最基础的治疗。 大量研究显示,DPN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4],糖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和免疫损伤等多种因素共同參与DPN的发病及病情进展[5]。因DPN病因存在争议,因此尚没有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虽然有多种药物用于DPN的治疗[6]。 1 神经营养及修复药物 研究认为,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内缺血、微血管损伤和神经退行性改变,造成DPN的发生发展[7],神经营养因子主要通过增强神经元内核酸、蛋白质及磷脂的合成,刺激轴突再生、促进神经修复,从而改善神经传导。维生素B1、甲钴胺、神经节苷酯、神经生长因子等属于神经营养药物,临床常用的有甲钴胺。王东强等[8]的研究发现,甲钴胺还可通过增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代谢活性,改善神经传导。 2 改善微循环药物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微小动脉,改善微循环灌注,从而提高神经元的血供氧供。临床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双嘧达莫等,扩血管药物如ACEI、ARB、CCB等均可有效改善微循环,有利于延缓DPN的进展。近年常用药物前列地尔属于天然前列腺素(PG)类物质,具有扩张血管平滑肌、抗血小板聚集和细胞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减少或延缓DPN的发生发展,改善预后[9]。刘霞[10]等的研究表明前列地尔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抗氧化作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下肢血管,减轻血管损伤,改善下肢微循环,从而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有一定的积极防治作用。潘丽燕、刘荣的研究[11]也显示,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明显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科普糖尿病神经性疼痛的治疗

科普糖尿病神经性疼痛的治疗 科普|糖尿病神经性疼痛的治疗 神经性疼痛是影响躯体感觉系统地病变或疾病直接后果的疼痛。神经性疼痛依据病变部位和功能障碍分为周围神经性疼痛和中枢神经性疼痛,周围神经性疼痛发病率比较普遍,包括了糖尿病神经性疼痛在内。 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多发性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很高,每四个人中就至少会有一个,这种并发症增加死亡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影响糖尿病神经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有,饮酒,体质量和外周动脉疾病等,并且,体重每增加1kg,神经性疼痛的几率 糖尿病神经性疼痛的特点 部位多见于四肢,性质多位针刺痛,烧灼痛,点击样感觉,麻刺痛。疼痛多在休息时发生,程度为中至重度疼痛,有时可自发,也可因外在刺激诱发,在夜间,劳累和感到压力时加重,个体神经性疼痛经历存在差异,受文化和心理因素影响。 临床上针对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针对病因治疗-----控制血糖,不仅糖化血红蛋白值正常,而是使糖尿病患者尽快达到正常平稳的血糖控制目标 2)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 不同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案 a,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减少山梨醇和果糖在周围神经组织的沉积,恢复Na-K-ATP酶活性,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依帕司他是一种正式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雷尼司他和非达司他均处于试验阶段,展现了很好的前景和潜在价值

b,抗氧化药物: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内氧化应激状态,增加神经组织内Na-K-ATP酶活性,改善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改善症状。研究表明每天口服600mg的α-硫辛酸治疗5周可以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症状,包括有临床意义的疼痛,自主神经感觉以及麻木。也有研究表明α-硫辛酸和过氧化物歧化酶2种有效的抗氧化剂联合使用可缓解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等客观指标。 c,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可刺激轴浆蛋白质及卵磷脂合成,修复髓鞘,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d,改善循环药物:主要有血管扩张药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前列腺素E1及其类似物,前列环素衍生物,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胆碱能受体阻断药等;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西洛他唑;活血化瘀类中药等 e,其他包括蛋白激酶C抑制剂,神经节苷脂,亚麻酸,免疫抑制剂,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等。 小剂量联合药物治疗可相互协同,强化药效,因此可作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方案。 3)对症治疗 选择某种治疗法案之前,应先明确诊断,并对其病史进行客观评价;简单的镇痛药不足以控制疼痛,调查表明,有效治疗只占一小部分,其中抑郁药40%,抗惊厥药35%,阿片类药物30%,简单镇痛药18%。最佳治疗方案应该是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对症治疗只是缓解疼痛,不能改善神经病变。 a,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可用来治疗条尿病性神经性疼痛,然而因为相对高点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一些禁忌症,其应用受到限制。新近研究热点集中在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双重选择性抑制剂上,如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每天服用60mg或120mg可有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总结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总结 1.营养神经药物 如甲钻胺,是活性维生素B12制剂,能够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可明显改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病症。 推荐用法:甲钻胺针剂5001000 LL g/d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2〜4周(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每年住院一次治疗),其后给予甲钻胺片口服500 ug, 3次/日,疗程至少3个月。该药物平安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响。 2.抗氧化应激药物 Q-硫辛酸(简称硫辛酸),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因子,能够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加营养神经血管的血流量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硫辛酸静脉滴注3周可改善神经感觉病症和神经传导速度,长期口服可延缓神经损伤开展。糖尿病患者应每年住院一次,接受硫辛酸针剂治疗。 推荐用法:硫辛酸片口服600mg/d,疗程3个月;病症明显者先采用硫辛酸针剂600mg/d静脉滴注2~4周,其后片剂口服序贯治疗。 3.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药物 依帕司他,单药长期治疗可以有效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症,延缓并发症的进展,尤其适用于血糖控制良好、微血管病变轻微的患者。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或甲钻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优于单药治疗。 推荐用法:成人剂量每次50mg, 3次/日,餐前口服,疗程至少3月。 4.改善微循环药物 (1)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素类似物: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10 U g/d静脉滴注2周,然后序贯给予贝前列腺素钠片口服20〜40 u g,2〜3次/

日,连续治疗8周。 (2)己酮可可碱:静脉注射或静脉缓慢滴注,一次0.1〜0.2g, 1~2 次/日,连续使用8周;口服的缓释片每日「2次,一次0.4g,连续使用8周。 (3)胰激肽原酶:每日40U,肌内注射,连续10d,然后隔天肌内注射一次,连续治疗20d作为一个疗程。口服制剂为120〜240U/次,3次 /日,疗程3个月。 5.改善细胞能量代谢乙酰左卡尼汀,口服250〜500mg, 2〜3次/日, 疗程6个月。 6.治疗痛性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药物 应首先选用普瑞巴林或度洛西汀。考虑到患者的社会经济情况和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加巴喷丁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初始治疗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也可有效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但其发生严重不良反响的风险较高,故应谨慎使用。阿片类药物(包括他喷他多和曲马多)由于存在成瘾和其他并发症的高风险,不推荐作为首选药物。 7.活血化瘀类中药制剂 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剂也常被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如木丹颗粒、复方丹参滴丸。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与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和血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早期控制好血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合理、规律地运动,减轻体重,改善脂质代谢,并控制好血糖、血压,以降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控制血糖、调节脂代谢、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本文就目前DPN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 糖尿病(DM)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影响了超过9%的世界人口[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致残性并发症之一。研究发现,多达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患有周围神经病变。近年来,随着全球临床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涌现不少能明确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总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将近年国内外研究进展作综述。 1 生活干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2],有氧運动及抗阻力运动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能有效改善神经纤维脱髓鞘、轴突变性及再生从密度,从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及神经传导速度。有氧运动最常见的为慢跑,骑自行车,抗阻力运动有俯卧撑、举哑铃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本体感觉差,行走速度慢,歩长缩短、肌力下降,静、动平衡控制欠佳。DPN患者较普通人更易发生跌倒、摔伤,严重者可致骨折,而平衡训练则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Hung,E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平衡训练、跑步机训练、强化训练,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DPN患者的静态姿势控制得到改善。有研究表明[3],低维生素D水平与65岁糖尿病患者患DPN的几率正相关,且可作为该人群DPN的预测指标,故65岁以上的DM患者常规补充维生素D是有效预防DPN的措施。 2 病因治疗 2.1 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是延缓DPN的进展的重要策略。也有学者认为[4],血糖的迅速和大幅度降低可能导致急性疼痛性神经病。同时有研究表明,一天之内血糖波动幅度增加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5]。在预防DPN并发症方面,尽管强化血糖控制并不比2型糖尿病的标准控制更能预防足溃疡,但它能预防下肢截肢,强化血糖控制需严密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发生风险。积极控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血糖波动可有效控制DPN的发生发展。 2.2 降压、调脂,高血压、高血脂是DP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选用合适的降压药,调脂药物能有效避免心脑血管意外。在DPN患者选用降压药时,可选用钙离子拮抗药、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以上药物不仅可控制血压,且均可在一定程度改善外周微循环,研

TCSS评分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和治疗中的应用

TCSS评分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和治疗中的应用刘平 【摘要】目的探讨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筛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对290例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采用TCSS评分进行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将TCSS 6~19分的166例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3例.治疗组:α-硫辛酸600 mg静注,1次/d,前列地尔10μg静滴,1次/d;对照组:维生素B121 mg肌内注射,1次/d,前列地尔10μ.g静滴,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4d.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C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290例患者完成TCSS评分平均时间为(11±2) min,其中TCSS 0~5分为124例(42.76%),6~19分为166例(57.24%).166例TCSS 6~19分患者治疗前平均为(10.18±2.89)分,治疗后为(8.70±2.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27,P=0.000);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47,P=0.000;t=39.378,P=0.000);治疗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181,P=0.031).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DPN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SS评分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简便、有效的筛查工具,在无神经电生理检查条件下可以单独作为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的参考依据,在基层医院和专科门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2(023)017 【总页数】3页(P21-23)

羟苯磺酸钙联合αG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羟苯磺酸钙联合αG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 察 摘要】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联合αG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静脉给予αG硫辛酸,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观察 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肌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4%,两组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 组治疗前MCV、S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V、SCV 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两组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 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MCV、SCV 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αG硫辛酸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羟苯磺酸钙;αG硫辛酸【中图分类号】R5 87.2【文献标识码】A DOI:10.1016/j.issn.2095- 8578.2015.01.09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ialneuropathies,DPNs)是糖尿病较常见的 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计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表现为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糖尿病 病程在10年以上时,发病率可达60%~90%[1],其发生风险与糖尿病的病程、糖尿病控制不佳、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因素相关.DPN 的早期诊断和积极合理的治疗 非常重要.本文旨在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αG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 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8月 至2014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8例,诊断标准参照19 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实用糖尿病学?中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标准[2]. 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其中男4 6例,女32例,年龄43~75岁,平均(58.4±8.9)岁,平均病程(14.3±3.8)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45~75岁,平均(59.1±7.6)岁,平均病程(13.8±3.5)年;对照组39例,男 22例,女17例,年龄43~73岁,平均(57.9±9.2)岁,平均病程(14.7±2.9)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予控制饮食及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 控制血糖使之达标.对照组静脉给予αG硫辛酸,600mg/d,2周为1个疗程;治疗 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商品名:可元,万邦药业股份公司 生产)500mg,每日3次,连用60d.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腱反射、膝 反射检查.选择丹麦产DISA2000型肌电图仪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 1.4疗效判定.显效:患者自觉肢端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好转或完全消失,腱反射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自觉肢端疼痛、麻木症状好转,腱反 射改善;无效:自觉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较治疗前加加剧.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 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对照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