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基础知识

石油基础知识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生油岩

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储集层

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油气藏

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油气田

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含油气盆地

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油(气)按储量可分

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

按圈闭类型划分油气藏

有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后两类比较难于发现,勘探难度大,称为隐蔽圈闭油气藏。

岩石分类

岩石分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多数油、气储存于沉积岩中,火成岩及变质岩中也可以储存油、气。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

地层及其单位

岩石(特别是沉积岩)常常是由老到新呈现为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因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代”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界”,如太古界、……新生界等。“代”可以细分为“纪”,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第四纪等,与“纪”相对应的地层单位称为“系”,如侏罗系、第三系等。“纪”和“系”还可以再详细划分,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常用到的“×××组”和“×××层”,就是更小的地层单位。

三维地震勘探

由于地震勘探的测线只提供了二维的信息,要了解一定面积内的地下情况需要把各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找出相关的信息推断测线之间的地下情况,才能形成整体概念,这就可能产生相当大的人为误差。三维地震是在一定的面积上采用地下地震信息的方法,它可从三维空间(立体的)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剖面的、平面的,立体的地下地质图构造图象,大大地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确度,对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地区特别有效。

高凝油

通常把凝固点在40℃以上,含蜡量高的原油叫高凝油。辽宁省的沈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凝油田,其原油的最高凝固点达67℃。

稠油

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通常把地面密度大于0.943、地下粘度大于50厘泊的原油叫稠油。因为稠油的密度大,也叫做重油。我国第一个年产上百万吨的稠油油田是辽宁省高升油田。

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干气和湿气

油田的伴生天然气,经过脱水、净化和轻烃回收工艺,提取出液化气和轻质油以后,主要成分是甲烷的处理天然气叫干气。一般来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为干气天然气和湿天然气两种。干气成分主要是甲烷,湿天然气除含大量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液化石油气是指在炼油厂生产,特别是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时所产生的气体,经压缩、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烃,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沉积相

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组合。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一般把沉积相分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主要是从盆地石油地质成因机制出发,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合为一体,充分研究各种地质参数,建立数字化动态模型,并形成一维~三维的计算机软件,全方位的描述一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形成及地质演化过程。

石油勘探

所谓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的方法。它的原理是由人工制造强烈的震动(一般是在地下不深处的爆炸)所引起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当遇着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返回地面时用高度灵敏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确定发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闭。

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是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一些局部的干扰,有利于求得较准确的讯号。

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

把记录采集到地震信息的磁带上的大量数据输入到专用的电子计算机中,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运算,把数据进行归类编排,突出有效的,除去无效和错误的,最后把经过各种处理的数据以波形、线形的形式绘制在胶片上或静电纸上,形成一张张地震剖面。这个过程就称做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中所说的速度

地震勘探所说的速度即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它是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岩层界面以上各地层的总厚度与各层传播时间总和之比,可以用来把地震记录的时间转换为深度(距离)。此外,还有层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等。

水平叠加剖面

在用多次覆盖方法采集的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把共同反射点的许多道的记录经动校正以后叠加起来,以提高讯噪比(高讯号与噪声的比例),压制干扰,用这种方法处理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叫水平叠加剖面。

叠加偏移剖面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在水平叠加的基础上,实现反射层的空间自动归位,用这种方法处理得到的地震剖面,就是叠加偏移剖面。

垂直地震剖面

地震源放置于地面,接收的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地面激发震动后由不同深度的检波器接收地震波讯号,这种方法获得的地震波讯号是单程的,而不是反射或折射回来的,对分析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情况更为准确。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

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是把地层学和沉积学特别是岩性、岩相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地震解释工作中,把地震资料中蕴藏的地层和沉积特征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做出系统解释的方法。

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但因为受不整合面影响,其间的地层即地震层序是不完整的,沿不整合面追踪到地层变成整合的之后,这个地震层序才是完整的。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是综合地质、地震资料,详细划分并确立地下地层的层序,从而研究其构造活动、沉积环境的变化、岩相分布等。

地震相

地震相是指沉积物(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地震相标志分为:内部反射结构;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外部几何形态及其伴生关系。

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油气检测技术

油气检测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烃类存在的多种地震特性参数(速度、频率、振幅、相位等)来确定油气富集带的方法。这类技术有许多种,目前常用的有亮点技术和AVO技术等。

储集层预测技术

储集层预测技术是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对地下储集层的分布、厚度及岩性和物理性质变化进行追踪和预测的一项先进技术。

地震横波勘探

地震波(弹性波)的传播有纵波与横波两种,纵波质点位移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的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现在通用的地震勘探方法采集的是纵波的讯号,采集横波讯号的称做地震横波勘探。横波在判断岩性、裂缝和含油气性方面有其固有的优点。此种勘探方法在我国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重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质量)是不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相同。椐此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地球引力(即重力),排除区域性引力(重力场)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这一方法称做重力勘探。它就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磁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上各部位的磁力强弱以研究地下岩石矿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由于地球本身就是个大磁体,所以对磁力的预测值应进行校正,求出只与岩石矿物磁性有关的磁力异常。一般铁磁性矿物含量愈高,磁性愈强。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高精度的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磁异常,从而与其它勘探手段配合,发现油气田。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包括其中的流体)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用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灰岩等效果明显。电法勘探种类较多,我国目前石油电法勘探一般用直流电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近期又发展了差分标定电法、大地电场岩性探测法等新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

根据大多数油气藏的上方都存在着烃类扩散的“蚀变晕”的特点,用化学的方法寻找这类异常区,从而发现油气田,就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的种类比较多,常用的是土壤烃气体测量、土壤硫酸盐法、稳定碳同位素法、汞和碘测量法等,还有地下水化学法及井下地球化学勘探法。

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在钻孔中使用测量电、声、热、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仪器,以辨别地下岩石和流体性质的方法,是勘探和开发油气田的重要手段。

测井系列

不同的测井仪器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在某种地质条件和钻孔条件下,根据一定的地质或工程目的,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测井仪器组合起来进行测井,称为达到这种目的的测井系列。

电阻率测井

是在钻孔中采用布置在不同部位的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来测定岩石(包括其中的流体)电阻率的方法。通常所用的三电阻率测井系列是:深侧向、浅侧向和微侧向电阻率测井。

声速测井

声速测井是利用不同的岩石和流体对声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特性进行的一种测井方法。通过在井中放置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记录声波从发射探头经地层传播到接收探头的时间差值,所以声速测井也叫时差测井。用时差测井曲线可以求出储集层的孔隙度,相应地辨别岩性,特别是易于识别含气的储集层。

放射性测井

放射性测井即是在钻孔中测量放射性的方法,一般有两大类:中子测井与自然伽马测井。中子测井是用中子源向地层中发射连续的快中子流,这些中子与地层中的原子核碰撞而损失一部分能量,用深测器(计数器)测定这些能量用以计算地层的孔隙度并辨别其中流体性质。自然伽马测井是测量地层和流体中不稳定元素的自然放射性发出的伽马射线,用以判断岩石性质,特别是泥质和粘土岩。

井温测井

井温测井又称热测井,它可以进行地温梯度的测量;可以在产液井中寻找产液的井段,在注入井中寻找注入的井段;对热力采油井,可以通过邻井的井温测量检查注蒸汽的效果;可以评价压裂酸化施工的效果等。

地层倾角测井

地层倾角测井是在钻孔中测量地层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的方法。根据测得的数据,可以研究地质构造与沉积环境,从而追踪地下油气的分布情况。

井径测井

井径测井仪是用来测量钻孔直径的。在未下套管的井中可以测量井径不规则程度,提供下套管固井施工所需要的水泥用量参数;还可根据钻孔的不规则形态,分析判断地下岩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裂缝的方向。在套管受损坏的井中,可以测量套管损坏的位置和变形情况。

自然伽马射能谱测井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是测量地层中放射性元素铀、钍和钾40的伽马射线强度谱,从而确定它们在地层中的含量,用于分析岩石及流体性质。

声波变密度测井

补偿声波测量的是接收到的声波波列的首波达到时间,用于测定地层的声波传播速度,源距较短,其资料用来计算地层孔隙度和确定气层。全波列声波测井记录的是接收到的声波全部波列,可测定岩层的弹性模量,其源距较长,用于求解岩层强度、检查压裂效果及固井质量等,在求解地层孔隙度及判断气层方面比补偿声波更为准确。

三孔隙度测井

指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及补偿声波测井。

测井解释的“四性”

“四性”是指地层的岩性、储集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性和物理性。

测井相

测井相又名电相,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与岩相有关的地质信息,并将测井曲线划分若干个不同特点的小单元,经与岩心资料详细对比,明确各单元所反映的岩相,即是测井相。在一个地区建立了测井相后,可以利用测井曲线解释出井的柱状岩性剖面图。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是一种新技术,它把地震、测井、地质等多方面资料综合起来,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处理,定性、定量描述三维空间的油气藏,包括:构造、储层、储集空间、流体性质及分布、渗流物理特征、压力和温度、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油气藏类型等,是对油气藏本身正确的认识。

井壁取心

井壁取心是使用测井电缆将取心器下入井中,用炸药将取心器打入井壁,取下小块岩石以了解岩石及其中流体性质的方法。

油气探井

为勘察地下含油气情况所钻的井称油气探井。探井一般有4大类。⑴参数井:了解一个地区

石油基础知识

第一章石油和天然气的组成及性质 石油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油状可燃物,石油通常是流动或半流动状的粘稠液体。从颜色看,绝大多数石油是黑色的,但也有暗黑、暗绿、暗褐,甚至呈赤褐、浅黄色乃至无色。以相对密度论,绝大多数石油介于0.9-0.98之间,但也有个别相对密度大于1.02和低于0.71的,石油的流动性差别也很大,有的石油其50℃运动粘度为1.46mm2/S,有的却高达20392 mm2/S。许多石油具有浓烈的气味,这是因为含有有臭味的含硫化物的缘故。 第一节石油的组成 石油外观和性质上的差别反映了其组成的不同。石油的组成极为复杂,但其元素组成却较简单,石油主要由碳、氢、硫、氮、氧五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含量为83-87%,氢含量为11-14%,两者合计为96-99%,硫、氮、氧三种元素总量为1-4%。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微量铁、镍、铜、钒、砷等。 上述元素都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石油中。现已确定,组成石油的有机化合物分为由碳、氢元素构成的烃类化合物和含有硫、氮、氧等元素的非烃类化合物两大类。组成石油中的烃类主要是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石油中的硫、氮、氧元素以非烃类化合物形式存在,这些元素的含量虽仅有1-4%,但非烃化合物的含量却很高。

一、石油中的烃类组成 1、石油中的烷烃。烷烃是组成石油的主要组分之一,随着分子量的增加,烷烃分别以气、液、固三种状态存在于石油中。 在常温下,从甲烷到丁烷是气态,它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常温下,C5-C15为液态,主要存在于汽油和煤油中,其沸点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上升。在蒸馏石油时,C5-C10的烷烃多进入汽油馏分(200℃以下)的组成中,而C11-C15的烷烃则进入煤油馏分(200-300℃)的组成中。 C10以上的烷烃在常温下为固态,一般多以溶解状态存在于石油中,当温度降低时,就结晶析出,工业上称这种固体烃类为蜡。含蜡量的多少,对油品凝点的高低有很大影响。 2、石油中的环烷烃。环烷烃是石油的主要组分之一,也是润滑油组成的主要组分。在石油中所含的环烷烃主要是环戊烷和环己烷及其衍生物。 环烷烃在石油各馏分中的含量是不同的。它们的相对含量随馏分沸点的升高而增加,但在更重的石油馏分中,因芳香烃的增加,环烷烃则逐渐减少。一般来说,汽油馏分中的环烷烃主要是单环环烷烃;在煤油、柴油馏分中除含单环环烷烃外(它较汽油馏分中的单环环烷烃具有更长的侧链或更多的侧链数目),还出现了双环及三环环烷烃;而在高沸点馏分中则包括单、双、三环及多于三环的环烷烃。 环烷烃对油品粘度影响较大,一般含环烷烃多,油品粘度就大。 3、石油中的芳香烃。芳香烃也是石油的主要组分之一。在轻汽

油品基础知识

油品基础知识 第一节石油简述 一、认识石油 石油是天然存在的,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液体。石油是原油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原油是一种埋藏在地下的天然矿产物,在常温下,大都是呈流体或半流体的状态。其颜色多为黑色或深棕色,少数为暗绿、赤褐或黄色,并具有特殊的气味。它的比重绝大多数在0.8-0.98之间。凝点的差异较大,有的高达30℃以上,也有的却低于—50℃。原油,从化学组成成分来讲,是一种包含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它的化学组成十分繁杂,不同产地,甚至同一产地而不同油井在化学组成成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二、石油的组成。 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和氢。碳含量约83-87%,氢含量约11-14%,两者合计约96-99%。碳和氢以不同数量和方式排列,构成了不同类型的碳氢化合物,简称“烃”。其次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这3种元素合计含量约1-4%)以及极微量的钾、钠、钙、镁、铁、镍、钒、铜、铝、碘、磷、砷、硅、氯等10种元素。上述种种元素在原油中都不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相互结合为非烃类化合物的含硫、含氧、含氮等的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这些非烃化合物大都对原油加工和成品油质量有不利影响,所在炼制过程中都要尽可能将它们除去。 三、石油的炼制 原油经过常减压蒸馏和各种转化、精制等炼制工艺,加工成各种动力燃料、照明用油、溶解剂、绝缘剂、冷却剂、润滑剂和用途广泛、品种繁多的化工原材料,总称为“石油产品”。成品油范围包括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润滑脂等五大类。 汽油、柴油是石油的主要产成品。 石油的加工工艺: 原油必须经过加工(炼制)才能得到各种燃料油、润滑油、石蜡、石油焦和沥青等产品,这些产品称为石油产品。原油加工分为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一次加工过程是将原油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成轻重不同馏分的过程。 原油常减压蒸馏流程示意图

石油基础知识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石油 答:石油是储藏在地下岩石空隙内的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资源,主要是以气相、液相烃类为主的、并含有少量非烃类物质的混合物,具有可燃性。( P1 ) 2.石油的基本性质(主要化学成分、常温常压下状态、密度、粘度、凝固点、闪点、 燃点、自然点、溶解性、原油中的有害物质) 3.天然气(成分、比重) 答: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的石油叫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气态烃,以甲烷 为主,其中还有少量的 C2~C5 烷烃成分及非烃气体。 4.天然气水合物 答:甲烷与水在低温和高压环境下相互作用可形成一种冰样的水合物,称为天然气水 合物,亦称可燃冰。 5.液化天然气( LNG ) 6.天然气分类(气藏气、油藏气、凝析气藏气、干气、湿气、酸气、净气) 按照矿藏特点可分为气藏气、油藏气、凝析气藏气。按烃类的组成可分为干气、湿 气、酸气、净气 7.石油工业 答:通常说的石油工业指的是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存和运输的生产部门。 (P5 ) 8.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是各国广泛采用的一个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 9.储采比 储采比又称回采率或回采比。是指年末剩余储量除以当年产量得出剩余储量按当前生产 水平尚可开采的年数 10.油气当量 二、问答题 1.石油工业的行业特点。 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技术密集的行业。 2. 请画出石油行业产业链结构图。P4 3.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兴起是在哪个国家,第一口现代石油井的名称是什么? 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兴起是美国. 第一口现代石油井的名称是德雷克井 4.一般认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端是指的那个油田?产量最高的油田?行业精神代 表和人物? 答:一般认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应以1939 年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作为开端 5.中国原油资源集中分布在哪八大盆地? 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 6.中国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哪九大盆地? 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 7.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能源安全原则、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能源与环保协调原则。 8.中国可行的能源供应路线是什么?阐述其具体原因。 固体燃料----- 多元化能源---- 可再生能源为主新型能源供应路线 就可持续原则来讲,中国今后不能走“以煤为主” 的能源供应路线,资源分布及环境保护要 1

石油基础知识

石油基础知识

本文主要介绍石油基础知识,从原油到成品油做了详细介绍,使很多不懂石油的人更加详细了解石油及石油产品的性质名称,并介绍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产品,为我们揭示原油基础秘密。 一、原油及油品的性质和分类 石油是由各种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 (一)原油 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1、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 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2、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3、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

比。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wan烃组成,熔点为37℃~76℃。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析蜡温度高,油井容易结蜡,对油井管理不利。 4、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5、含胶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胶质的百分数。原油的含胶量一般在5%~20%之间。胶质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呈半固态分散状溶解于原油中。胶质易溶于石油醚、润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6、原油中沥青质的含量较少,一般小于1%。沥青质是一种高分子量(大于1000以上)具有多环结构的黑色固体物质,不溶于酒精和石油醚,易溶于苯、氯仿、二硫化碳。沥青质含量增高时,原油质量变坏。 7、原油中的烃类成分主要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根据烃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的石蜡基石油、环烷基石油和中间基石油三类。石蜡基石油含烷烃较多;环烷基石油含环烷烃、芳香烃较多;中间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 (二)成品油 成品油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6类。其中,石油燃料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 1、汽油 一般来说,汽油按马达法辛烷值分为70号和85号二个牌号,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90号、93号、95号和97号车用汽油四个牌号,目前日常生活中大家习惯的汽油牌号就是按研究法辛烷值分类的。汽油通常用作汽油汽车和汽油机的燃料。车用汽油根据发动机压缩比的

石油-基本知识

含义: 石油(英文、拉丁语:petroleum),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性质: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在0.8 ~ 1.0 克/厘米3之间,粘稠度的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石油简介: 石油是具有特殊气味、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是从地下深处或地表附近开采的有色可燃性油质液体矿物,一般地壳上层部分区域有石油储存,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是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一种液态可燃有机矿产。石油及其产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动力燃料与化工原料,且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故也被称为“黑色金子”。 石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石油颜色是由其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决定的,含量越高,颜色则越深。石油的颜色越浅,油质越好,透明的石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不同的油田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区分很大。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石油工业一般用石油的出产地来区分,此外是石油的比重、黏度。 石油常用“桶”作为容量单位,即42加仑,折合约158.98升。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1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一吨石油大约有7桶。轻质油则为7.1-7.3桶不等。 石油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美国、中国、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的储量。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更新原料,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的后果。 石油的成分: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约占95% ~ 99%。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 石油炼制物:

原油基础知识

一、原油 1、定义 我们习惯上把尚未开发的埋在下地的石油称原油,是一种流动或是半流动的液体。颜色从褐色到暗黑色。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相对密度在0.91-1.0的称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轻质原油。 基本指标: 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析蜡温度高,油井容易结蜡,对油井管理不利。 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胶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胶质的百分数。原油的含胶量一般在5%~20%之间。胶质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呈半固态分散状溶解于原油中。胶质易溶于石油醚、润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分类: 由于原油是碳氢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烷烃。按其中的烃类的不同主要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根据烃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的石蜡基石油、环烷基石油和中间基石油三类。石蜡基石油含烷烃较多;环烷基石油含环烷烃、芳香烃较多;中间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 按含硫量分为:超低硫、低硫、含硫及高硫原油。 按比重分为:轻质、中质、重质。 目前,我国已开采的原油以低硫石蜡基居多。大庆等地原油均属此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庆原油,硫含量低,蜡含量高,凝点高,能生产出优质煤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和商品石蜡。胜利原油胶质含量高(29%),比重较大(0.91左右),含蜡量高(约15-21%),属含硫中间基,汽油馏分感铅性好,且富有环烷烃和芳香烃,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原油的吨桶关系 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吨(原油)=7.33桶(原油),也就是一桶大约为136公斤多一点。尽管吨和桶之间有固定的换算关系,但由于吨是质量单位,桶是体积单位,而原油的

原油基础知识

原油基础知识 目录 原油基础知识 (1) 一、介绍 (1) 二、分类容量 (1) 三、主要性质 (2) 1、密度 (2) 2、粘度 (2) 3、凝固点 (2) 4、含蜡量 (2) 5、含胶量 (3) 6、其他 (3) 四、成分组成 (3) 五、储存装卸 (4) 1、原油和油品储存的基本要求 (4) 2、原油和油品装卸的基本要求 (4) 一、介绍 原油即石油,也称黑色金子,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是石油刚开采出来未经提炼或加工的物质。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别。 二、分类容量 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石油最常用的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即42加仑。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7-8桶。

三、主要性质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 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1、密度 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2、粘度 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3、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是指原油冷却过程中由流动态到失去流动性的临界温度点,它与原油中的含蜡量、沥青胶质含量及轻质油含量等有关,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则凝固点就高。原油凝固点大约在-56℃~50℃之间。凝固点高于40℃称为高凝油。我国多为石蜡基原油,原油含蜡量高,凝固点高。例如大庆原油含蜡量高达25%~30%,凝固点在25~30℃左右,辽河沈北油田高凝油凝固点高达40℃以上。 4、含蜡量 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

原油的基本知识

原油的基本知识 石油知识 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物理性质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1.0g/cm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异很大〔30 ~ -60摄氏度〕,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摄氏度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多次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2012年开采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实际上,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许多人担忧石油会用尽以及带来的后果。 单位 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桶或7.3桶。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 1桶=42加仑 1加仑=〔美制1加仑=、英制1加仑= 〕 1桶=〔美制〕 分布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油品基础知识

油品基础知识 一、石油及石油产品 (一)石油 1、石油 按用途上说是指原油、产品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按化学组成上说,是含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石油的组成:烃类化合物和非烃类化合物。 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不饱和烃(原油中不含不饱和烃)。 非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胶质及沥青质。 2、原油 从地底或海底开采出来未经过任何加工的石油称为原油。我们通常所说的石油,也就是狭义的石油就是指原油。 原油是一种粘稠油状的可燃性液体矿物。早在公元初年,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发现并加以利用。颜色多为黑色、褐色或暗绿色,也偶有黄色。一般情况下,原油的密度大部分为0.77~0.96克/厘米³。在原油的组成中,含碳量约为84~85%,含氢量约为12-14%,还有少量含硫、氧、氮的有机化合物。此外,在石油中还发现了少量极少的铁、镍、铜、铅、钒、砷、镁、磷、钾、硅、钙、锰等元素。 (二)石油产品 1、什么是石油产品? 石油产品一般是指经过炼油厂加工所获得的各种产品。 2、石油产品的分类 石油产品按照国标GB498-87可分为如下几类: 1)燃料类(F):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2)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按GB7631-87又分为19个组别。喷气机润滑油、汽油机油、柴油机油、汽轮机油、冷冻机油、汽缸油、机械油、仪表油等; 3)溶剂油及化工产品(S):石油醚、抽提溶剂油、橡胶溶剂油、溶剂煤油等;

4)蜡及其制品(W):石蜡、高溶点石蜡、工业用石蜡、提纯地蜡等; 5)石油沥青(B):道路石油沥青、建筑石油沥青、专用石油沥青等; 6)石油焦(C): 二、油品的几个常用技术指标 1、油品的馏程 馏程是指以油品在规定条件下蒸馏所得到的以初馏点到终馏点表示蒸发特征的温度范围。主要用来判定油品轻、重馏分组成的多少,控制产品质量和使用性能等。 2、辛烷值 代表点燃式发动机燃料抗爆性的一个约定数值。在规定条件下的标准发动机试验中,通过和标准燃料进行比较来测定。采用和被测定燃料具有相同抗爆性的标准燃料中异辛烷的体积百分数表示。测定辛烷值的方法不同,所得值也不一样,因此,引用辛烷值时应该指明所采用的方法。 3、什么是马达法辛烷值? 以较高的混合气温度(一般加热至149℃)和较高的发动机转速(一般达900转/分)的苛刻条件为其特征的实验标准发动机测得辛烷值。 4、什么是研究法辛烷值? 以较低的混合气温度(一般不加热)和较低的发动机转速(一般达600转/分)的中等苛刻条件为其特征的实验标准发动机测定的辛烷值。 5、什么是闪点? 闪点是指石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它的蒸汽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油品越轻,闪点越低。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从闪点可判断油品组成的轻重,鉴定油品发生火灾的危险性。用闭口闪点测定器测定的闪点称闭口闪点,一般用以测定轻质油品。闪点越高越安全。 6、什么是闭口闪点? 用规定的闭口闪点测定器所测得的闪点,以℃表示。

石油炼制基础知识

第二篇石油及其产品的相关知识 第一章石油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概述 一、石油的外观性质和元素组成 天然石油通常是淡黄色到黑色的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液体,相对密度一般小于1。世界各地所产的石油在性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石油是许多元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碳和氢。我国一些原油其中碳的含量为83~87%,氢含量为11~14%。此外还有硫、氮、氧以及微量的氯、镍、钒等元素。这些非碳、氢元素总量不过1~5%。但是这些元素都是以碳氢化合物的衍生物形态存在于石油中,因而含有这些元素的化合物所占的比例就要大得多。石油是烃类和非烃类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组成石油的化合物主要是烃类。石油中的烃类主要有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这三族烃类。而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及含有硫、氮、氧的胶状、沥青质的化合物组成非烃类。 二、石油和石油馏分 在炼油厂里,石油加工的第一步是初馏——初步的分馏。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每个组分有各自不同的沸点。分馏就是按照组分沸点的差别,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在加工时,通常把石油“切割”成几个“馏分”,例如分成<200℃的馏分、200~300℃的馏分。“馏分”意即馏出的部分,它还是一个混合物,只不过组分数比原油少多了。 馏分常冠以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石油产品的名称,但馏分并不是石油产品,石油产品要满足油品规格要求,还必须将馏分进一步加工,才能变成石油产品。同一沸点范围的馏份也可因目的不同而加工成不同产品。 第二节石油直馏馏分的烃类组成 从化学组成来看,石油馏分可分为两大类,即烃类和非烃类。烃类和非烃类存在于石油的各个馏份中。 一、石油中烃类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石油中烃类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芳香烃这三种烃类组成。原油中一般未发现烯烃,而炔烃也极少发现。 1.石油中烷烃 在石油中带有直链或支链,但没有任何环状结构的饱和烃,称之为烷烃(或链烃)。 烷烃的化学反应很不活泼,在一般条件下部已发生反应。但在加热和催化剂以及光化学作用下,烷烃能发生卤化、磺化、氧化和加氢裂化反应。 石油中的烷烃由于分子量大小不同,存在的形态也不同,从C1到C4的烷烃的在常温、常压下

石油及燃料油基础知识

石油及燃料油基础知识 石油及燃料油基础知识 一、燃料油基础知识 石油产品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等,一般来说,无论哪种加工工艺,原油中的轻质组分首先分离出来,如首先是石油气、汽油,然后是中间基组分,如煤油、柴油,然后是重质组分,如燃料油、沥青质等。 一、油品的性质和分类 1 汽油 一般来说,汽油按马达法辛烷值分为70号和85号两个牌号,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90号、93号、95号和97号车用汽油四个牌号,目前日常生活中大家习惯的汽油牌号就是按研究法辛烷值分类的。汽油通常用作汽油汽车和汽油机的燃料。车用汽油根据发动机压缩比的高低选用不同牌号的汽油;压缩比较高的,可选用较高牌的汽油;反之,则选用较低牌号的汽油。航空汽油则通常用作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燃料,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75号、95号、100号三个牌号,目前只在小型飞机尤其是军用飞机上使用。 2 煤油 煤油旧称灯油,因为煤油一开始主要用于照明。煤油按质量分为优质品、一级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主要用于点灯照明、各种喷灯、汽灯、汽化炉和煤油炉等的燃料;也可用作机械零部件的洗涤剂、橡胶和制药工业溶剂、油墨稀释剂、有机化工裂解原料;玻璃陶瓷工业、铝板辗轧、金属表面化学热处理等工艺用油。航空煤油则主要用作喷气式发动机燃料,目前大型客机均使用航空煤油。航空煤油分为1号、2号、3号三个等级,只有3号航煤被广泛使用。 3 轻柴油和重柴油 轻柴油按质量分为优质品、一级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按凝点分为10号、0号、-10号、-20号、-35号和-50号六个牌号,10号轻柴油表示其凝点不高于10℃,其余类推。轻柴油用作柴油汽车、

原油基础知识详解

原油基础知识详解 原油介绍: 习惯上称直接从油井中开采出来未加工的石油为原油,它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按密度范围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和重质原油。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别。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原油是一种黑褐色的流动或半流动粘稠液,略轻于水,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的混合物;就其化学元素而言,主要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多种碳氢化合物,统称“烃类”。原油中碳元素占83%一87%,氢元素占11%一14%,其它部分则是硫、氮、氧及金属等杂质。虽然原油的基本元素类似,但从地下开采的天然原油,在不同产区和不同地层,反映出的原油品种则纷繁众多,其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别。原油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组成分类可分为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可分为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可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及特重质原油四类。 原油发展历程: 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是在1867年。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迅速迈进,对能源的需求节节攀升。石油消费量从建国初的100多万吨猛增到2012年的4.9亿吨,后者是前者的近500倍,位列世界第二位。油气资源支撑着

石油化工基础知识

石油化工基础知识 石油化工是一种将原油或天然气作为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和加工处理得到各种化学品和燃料的产业。由于石油和天然气是有限资源,石油化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以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 一、石油的组成和性质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石油组成中含有碳、氢等元素,并且还含有硫、氮、氧、钾、钙、钠、镁、铁等元素的化合物。石油的性质包括密度、粘度、闪点、蒸气压力、气味等等。这些性质的不同决定了石油在炼制和使用中的特性。 二、原油炼制工艺 原油炼制是将原油的化学成分分类并制造成不同类型的产品的技术处理过程。原油在经过蒸馏分离、裂化、重整、重整等工艺处理之后,可以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液化石油气等各种产品。原油炼制工艺需要掌握化学反应、热力学、动力学等知识,以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 三、化工生产过程

化工生产过程是将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和处理而制造成各种产品的过程。化工生产过程需要掌握反应原理、反应速度、反应机理等知识,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和产品质量的可控。 四、化工产品的分类和用途 化工产品可以分为有机化工产品、无机化工产品和高分子化学等三个方面。有机化工产品主要包括乙烯、丙烯、苯、酚、氨基酸等,用途广泛,如编织纤维、塑料、橡胶、颜料、医药、农药等。无机化工产品主要包括氧化铁、氢氧化铝、硫酸、硝酸等,用途广泛,如建筑业、化妆品、医药、农业等。高分子化学主要包括塑料、橡胶等产品,用途广泛,如电气、电子、机械、建筑和包装等。 五、石油化工的环保和安全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产生成为污染源。对于污染抑制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更新换代与制订也加强了对环保的要求。环保与安全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各石化企业都加强了自我管理,加强环保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了对环保、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和着力点,全力推进绿色石化的建设。 总之,石油化工的基础知识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们的正确应用保障了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使石油化工行业长远发展。对于从事石油化工产业的人来说,不断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同时,推进绿色石化建设,加强环保与安全管理,保障环境、保障生产安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油品基础知识简介(带附表)

油品的基础知识简介 石油主要是由远古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球化学演化后形成的油状可燃液体,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常与天然气并存。其中未加工的石油称为原油。经炼制加工后的石油称为油品。 一、原油分类 目前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国际石油市场上常用的标准是按度和含硫量分类。 度是比重指数的简称,其数值越大,表示密度越小。 1、按密度与度分类 类别 20℃密度(³)度(60℉) 轻质<0.851 >34 中质 0.85—0.93 34—20 重质 0.931—0.996 20—10 特稠>0.996 <10 我国原油的相对密度大多在0.85—0.95之间,属于偏重的常规原油。 2、按含硫量分类 类别百分比 低硫<0.5% 含硫>0.5% 高硫— 3、按含蜡量分类 类别百分比 低蜡 0.5—2.5% 中蜡 2.5—10.0% 高蜡>10% 二、油品分类 498—87中分六类:燃料;溶剂和化工原料;润滑剂、工业润滑油和有关产品;蜡;沥青;焦。 三、油品工艺 把原油或石油馏分加工(或精制)成目的产品的方法(过程)。生产燃料产

品的现代石油炼制工艺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1、原油(常、减压)蒸馏:通过常压和减压蒸馏,把原油中固有的各种不同沸点范围的组分分离成各种馏分。如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等馏分。从减压蒸馏得到的称减压馏分。蒸馏塔底剩余的则称为渣油。馏分只是在沸点范围上类似,还不是石油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成为满足规格要求的石油产品。 2、二次加工:从原料中直接得到的轻馏分是有限的,大量的重馏分和渣油需要进一步加工,已得到更多的轻质油品。二次加工工艺包括催化裂化、加氢裂化、重整、焦化等,是以化学反应为主的加工过程。 催化裂化: 在分子筛或硅酸铝催化剂的存在下,使重质油(减压馏分油或掺渣油)进行裂化反应,转化成汽油、柴油和液化气等轻质产品的过程。 3、催化重整:重整是指对分子结构进行重新整理和排列,催化中正是在含铂催化剂存在下,将汽油馏分中的正构烷烃和环烷烃,转化为芳香烃和异构烷烃。得到高辛烷值汽油和苯类产品。 4、延迟焦化:焦化是使减压渣油、二次加工尾油等重质油进行深度热裂化和缩合反应的过程,其特点是除了生成气体、汽油、柴油、蜡油,还要生成石油焦(可制成电极或作冶炼工业燃料)。延迟焦化是指先在加热炉中加热,然后再延迟到焦炭塔中生焦,从而实现大规模连续生产。 5、尿素脱腊:尿素脱蜡是生产低凝点油品的一种方法。他利用尿素与正构烷烃形成络合物。从石油馏分中将高凝固点的石蜡分离出来。经过处理的油品凝固点可低达零下40℃—60℃,并副产高纯度液体石蜡。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炼制工艺技术 四、常用油品种及性能 1、油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1)馏程:在一定外界压力下,油品的沸点随着气化率增大而不断升高,油品的沸点不是一个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这个温度范围称为馏程。馏程反映了油品的组成,从油品馏程之间的相互比较,可大致判断油品中轻、重组分的相对含量。 沸点范围馏分 <200℃汽油馏分或低沸点馏分 200℃—350℃煤、柴油馏分 350℃—500℃润滑油馏分

与石油有关的基础知识

一、石油的外观性质 1、石油是一种流动性或半流动性的粘稠液体,是一种复杂的混合 物。 2、大部分石油是黑色;也有暗绿色或暗褐色;少数显赤褐色或浅黄 色;极少数是无色。 3、—0.98之间;个别的高达1.02或低至0.71;我国主要油田的相 对密度都在0.85以上; 3、许多石油都有臭味,是因为含有硫化物的原因 4、2/s, 也可以高达20000 mm2/s。 二、石油的元素组成 1、石油主要是由碳与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含量在83%—87%,氢 含量在11%—14之间,两者合计在95%—99%。 2、只由碳与氢组成的化合物叫做烃。 3、石油碳与氢,还含有硫、氮、氧,这些元素的含量一般在1%— 5%; 4、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已ppm为单位):镍、钒、铁、铜、钙、砷、 氯、磷、硅等 5、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一般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三、石油的烃类组成 1、石油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与芳烃构成。 2、天然石油一般不含不饱与烃。 3、页岩油中会含有一定量的烯烃。 4、烷烃: A、只有碳碳单键与碳氢键;烷烃的通式为CnH2n+2。 B、常温常压下,含1—4个碳原子的烷烃是气体;含5—15个碳 原子的烷烃是液体;含16个碳原子以上的正构烷烃是固体 C、相关知识: Ⅰ、干气:含有大量甲烷与少量乙烷、丙烷的气体称为干气。 Ⅱ、除含有大量的甲烷与乙烷外,还含有少量易挥发的液态烃 蒸气(戊烷、己烷与辛烷)气体称之为湿气。 D、一般条件下,烷烃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吗,不易及其他物质反 应;但在特殊的条件下能够发生氧化、卤化、热分解与硝化反 应等。 5、环烷烃: A、含有脂环结构的饱与烃。有单环脂环与稠环脂环。含有1个脂 环且环上无取代烷基的环烷烃,分子通式为CnH2n。 B、石油的环烷烃主要是环戊烷系与环己烷系;国内原油环己烷系 多于环戊烷系,国外则相反。 C、在高沸点的馏分中,还含有双环与多环的环烷烃及环烷—芳香

石油-石油产品的基础知识

石油-石油产品的基础知识 第一篇:石油-石油产品的基础知识 石化-石油产品的基础知识 石油与石油产品的基础知识---石油的产品分类及其生产方法石油的产品分类及其生产方法: (一)石油的产品的分类: 我国在1965年颁布了石油产品的分类与润滑油的分类等儿个国家标准,这在当时条件下对于促进石油产品系列化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石油产品的新品种不断增加以及国际交往的增多,老的石油产品分类己不能满足生产和使用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ⅠSO)发布了许多关于石油产品分类的标准。为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参照采用国际标准ⅠSO/DⅠS8681一1985,制定了GB498一87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及GB7631一87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等几个国家标准,为规范石油产品的生产打下了基础。 (二)石油的炼制 根据各炼油厂主要产品的不同,炼油厂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燃料型、燃料一润滑油型与燃料一化工型。以下我们仅介绍燃料一润滑油型炼油厂石油炼制的基本过程。l.石油炼制的基本过程 以生产燃料和润滑油为目的的炼油厂里,通常是先将原油进行常压、减压蒸馏,依次分离为汽油、煤油、柴油、重柴油,轻质、中质和重质润滑油等各种沸点不同的馏分。上述过程属于物理过程,原油中酌烃类化合物在结构上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一次加工。以一次加工得到的各种馏分为原料,按产品质量的要求,分别进行加工,可生产不同品种、规格的燃料和润滑油等石油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有化学反应发生,且原料中的烃类化合物在结构上也发生变化,称为二次加工。2.石油炼制的基本方法 石油炼制属于一次加工的主要是常压与减压蒸馏。属于二次加工中的转化工艺的主要有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与烷基化。属于二次加工中精制工艺的主要有酸碱精制、溶剂

石油基本知识

一、石油化学工业的含义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又称油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简称炼油。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品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在有些资料中,以天然气、轻汽油、重油为原料合成氨、尿素,甚至制取硝酸也列入石油化工。本书只列到尿素。 二、石油化工的发展 石油化工的发展与石油炼制工业、以煤为基本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有关。石油炼制起源于19 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汽油生产。为扩大汽油产量,以生产汽油为目的热裂化工艺开发成功,随后,40年代催化裂化工艺开发成功,加上其他加工工艺的开发,形成了现代石油炼制工艺。为了利用石油炼制副产品的气体,1920年开始以丙烯生产异丙醇,这被认为是第一个石油化工产品。20世纪50年代,在裂化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以制取乙烯为主要目的的烃类水蒸汽高温裂解简称裂解)技术,裂解工艺的发展为发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一些原来以煤为基本原料(通过电石、煤焦油)生产的产品陆续改由石油为基本原料,如氯乙烯等。在20世纪30年代,高分子合成材料大量问世。按工业生产时间排序为:1931年为氯丁橡胶和聚氯乙烯,1933年为高压法聚乙烯,1935年为丁腈橡胶和聚苯乙烯,1937年为丁苯橡胶,1939年为尼龙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化工技术继续快速发展,1950年开发了腈纶,1953年开发了涤纶,1957年开发了聚丙烯。石油化工高速发展的原因是:有大量廉价的原料供应(50 ~60年代,原油每吨约15美元);有可靠的、有发展潜力的生产技术;产品应用广泛,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原料、技术、应用三个因素的综合,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换,完成了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20世纪70年代以后,原油价格上涨(1996年每吨约170美元),石油化工发展速度下降,新工艺开发趋缓,并向着采用新技术,节能,优化生产操作,综合利用原料,向下游产品延伸等方向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力建立石化工业,使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1996年,全世界原油加工能力为38亿吨,生产化工产品用油约占总量的10%. 三、石油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石油基础知识

石油基础知识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最早 提出 " 石油 " 一词的是公元 977 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 " 石油 " 是依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 (公元 1031-1095 )在所著《梦溪笔谈》中依据这种油《生于水际 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 " 石油一词消失之前,国外称石油为 " 魔鬼的汗珠 " 、 " 发光的水 " 等,中国称 " 石 脂水 " 、 " 猛火油 " 、 " 石漆 " 等。 我们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留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许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 所用的自然气(液化气)是从特地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 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 无机论即石油是在基 性岩浆中形成的;② 有机论即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殊是 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 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很多物理化学作用,最终 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特别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亮;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亮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 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

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 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别气味的、有色 的可燃性油质液体!自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 体组成的,具有特别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物探特地负责利用 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 位置;钻井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 1 口油井并 录用该地区的地质资料;井下作业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对井内 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用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 井正常产出原油或自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采油在 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用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 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集输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将输 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 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 0.8 -1.0 g /cm3 ,粘度 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 30 -60°C ),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 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87% )、氢( 11%- 14% ),其余为硫( 0.06%-0.8% )、氮( 0.02%-1.7% )、氧 ( 0.08%-1.82% )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 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 95%-99% 。含硫、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