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内涵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语文课程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语文教学的含义

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

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的含义

(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

工具性

“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人文性

“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

•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0年考题)

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

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

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就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指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预期要实现的变化结果。

依据:社会需要、实际条件、学科性质

(论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加强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努力引导学生逐步独立地运用已学的思考方法去学习新知识。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过程是一个包含学习时间的推移、学习方法的演进、学习活动的展现、学习内容的把握等多种因素的动态系统。掌握方法对掌握知识具有更为积极而广阔的意义。(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具有绝对人格导向的元素,因而是目标元素中最重要的元素。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实质

(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二)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三)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九年义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10年A 卷考题)

1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2011年)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注意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与体验中提升人文素质

二、语文教育要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通过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式

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它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资源概念

广义:提供给语文课程活动,使其充分发挥功能的一切资材。

狭义: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的资材。

语文课程资源种类(了解)

功能:素材性和条件性

空间:校内、校外。

管理:国家、地方、校本

物理:文字、实物、活动、信息化

重视程度:显性、缄默

可见程度:显形、隐形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承载、反映语文课程内容的供师生在语文教育活动中使用的一切材料的总和及所含的信息。

语文教科书的类型

合编型教科书: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的内容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点是:教师使用一套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综合效应。其局限是: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分编型教科书:就是把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要素按不同的性质分别编制成几种教科书。分编型的教科书有优点,也有局限。它的优点主要是:眉目较清楚,序列较分明,系统性也较强。其局限则在于:多套教科书不易配合,想求得教学上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比较困难。

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

历史为序;以思想、生活内容为序;文体为序;语文能力为序

语文学习活动为序;语文教科书的使用

语文教科书的使用

一、合理选择教科书(主观意趣、客观条件)

二、树立用教科书(教材)教的理念

三、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

四、灵活使用使用教科书

存在问题与对策

教科书仍是主要形式(加强培训)、开发主体的单一化(培养学生)

利用不充分(重视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处理教学的活动方式和技巧。

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材内容

3、依据学生的基础

4、依据教师的特点

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具有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的教学范型。

常用的五步教学法(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阅读-分析内容特点-总结-复习)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教读式、自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宁鸿彬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

钟德赣五步三课型反刍式(总览-阅读(导读、仿读、自读) -写说-评价-补漏,(自练、自改、自结三课型)

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语文课文(课时)目标(可预设可生成,不要拘泥于文体)

课文及其他材料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情况

写作教学的理念

(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二)实现“人”“文”的融合

(三) 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写作课程的内容

一、写作素材积累二、写作思维训练三、想像能力培养四、写作知识教学

命题的要求

1.命题要有教育性2.命题要有计划性3.命题要有针对性4.命题要有迁移性

指导

(一) 审题指导(二) 立意指导(三) 选材指导

(四) 谋篇布局的指导(五) 修改指导

作文批改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尊重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

作文批改的方式

1.精批细改和重点批改2.全面批改和轮流批改

3.书面批改和当面批改4.自我批改和合作批改

写作教学模式

观察——分析——指导模式;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模式;分格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文体中心教学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模式

重视过程教学模式;活动作文教学模式;dcc作文教学模式和非构思教学模式。

口语交际相对于听说的特点

内涵更具整合性、外延更具丰富性、教学更富宽广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1.听话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听话的能力(语音辨识能力、听话的记忆能

力、听话的理解能力、听话中的评判力)。

2.说话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说话的态度(诚实与礼貌,积极与自信,以及谦虚与负责任,勤于反思等)、说话的能力(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快速的语言编码能力、表情达意的发码能力、语言的监控能力)、体态语与副语言的合理使用。

3.应对能力的培养:

在口语交际中,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或变化的场景,调整思维、说话内容和方式。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话题;创设交际情境;体现交际互动;灵活及时评价

综合性学习

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综合性内容和综合性形式为凭借,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形态。

价值

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目标特点:

强调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强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培养。

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合作能力的培养、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

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的价值判断,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方式,科学地测定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和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活动。

语文教学评价新理念

在评价目的上强调发展性;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全面性

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在评价主体上提倡多元化

档案袋评价

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语文教师知识素养

(一)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美学知识

(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三)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备课能力

(1)领会课标的能力(2)钻研教材的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

⑷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5)编写教案的能力

实施教学的能力

⑴教学组织能力。⑵语言表达能力。⑶书写、写作能力

⑷书写、写作能力⑸教学应变能力⑹语文评价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的功能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其实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特点第一,多维性和开放性,第二系统性和层次性,第三,辐射性和延展性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目标的实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与体验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是阶段目标,按照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又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素养的含义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映的多元性,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二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具体内涵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 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一民族文化品性二时代文化品性,三生命文化品性,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还应是境域化的,四典范文化品性 综合性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 语言鉴赏性教材模型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教材模型 专题性教材模型指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构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语文教材模型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体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材模型 语感教学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的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教学打破概念化教学模式,即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静态的考察、机械的图解,割舍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而把教学基本点从对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到学生自主性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上来,以主体体验活动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审美教学的要求一,交流性:审美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二创造性:审美教学的运作核心,三和谐性:审美教学的理想境界 审美教学的方法,形象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其特征是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应变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导入艺术,结课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教学口语技术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板书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 影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个性与人格特征,认识结构,思维品质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阅读教学的目标,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活用能力 阅读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精读和略读 写作教学的理念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二实现人文的融合,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及创新意识,四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 口语交际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听说能力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它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十三章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学习目标: 1.了解“范式”、“对话”、“理解前结构”、“学习型组织”等基本概念 2.理解并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四个理论支点 3.懂得如何辨别并避免教学假对话 第一节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 核心概念 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 ——《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1962) 拓展概念 语文教学范式是指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二、接受教学范式的弊病 信仰:知识的传授(复制和再现) 技术:独白式教学—教师中心—满堂(讲)灌 目的:应试 三、对话式范式的必然 外部动力: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国际竞争(接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辩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信仰:对话是教育的基本精神,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技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目的: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的人 第二节对话的概念、类型与前提 一、对话的概念 苏格拉底的对话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陈桂生, 孔子“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张运霞,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理论月刊,2005年第7期 巴赫金、哈贝马斯 张华: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对话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隐喻意义,强调对话的精神与品质 一是实际意义,强调对话的行为方式与效果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感兴趣的人生问题。在与别人谈话时,装作自己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请别人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引求问题的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重点论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论述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程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力图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尽快形成语文教学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着语文课程总体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无不取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因此,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既把课程性质问题放在首位,又给以肯定而明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人们共同的认识。阅读是读者借助语言和文本对话,写作是作者借助语言同读者对话,口语交际则是对话双方借助有声语言交流思想。这就是说,无论读、写,还是口语交际,都要以

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课标”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在语文教育界长期积累的识字和写字经验、阅读和写作经验、口语交流经验,都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而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历史的检验,多半是成熟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确定性。这种把语文作为工具使用而总结的经验,值得珍视。 “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这无疑是以科学性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作为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而采取的价值取向,可以使语文工具的掌握过程减少模糊性,避免杂乱性,增强自觉性、合理性。 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可以从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它的形式这一角度来理解。政、史、理科等也有内容和形式,但教学生理解和运用其内容是唯一的目的。而语文课程,着眼点即在内容也在形式,即也突出其工具性的一面。教小说、剧本,着眼点既在它的情节内容;教论文,着眼点既在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内容,也在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的课本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是政治课文,《鸿门宴》不是历史课文,教它们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课程论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 二、教学与教学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 (二)教学论 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学记》 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

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最早一部教育学。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史纲要 1、“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三百千”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2、“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4、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5、语文单独设科应为1904年。 6、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7、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8、《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等作用。 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 1、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概念(专指是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2、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 3、现代语文教材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助读系统。 4、使用教材具体注意事项: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国外四种意见:1.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彼此独立。2.两者相互交叉。3.两者相互包含.4.两者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国内四种意见: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3.相互独立论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二者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教育学》中的“国文教授法”。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重点四暗示教师的“教”,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时期(1924——1939)陶行知倡导将“各科教授法”改为“各科教学法”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今)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 一、概念辨析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实际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则必须“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所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堆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的职责。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张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 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回答“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讲,也就是通过什么去学。主要指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绪论: 课程:课程的含义:广义上说,课程就是有规定内容和数量的一切工作和学习进程,狭义上说,专指学校教学的课程和进度。 教学:1、教学是一种动态过程 2、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或相互作用的过程 3、教学讲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研究任务: 1、认识语文课程和教学现象(首要任务) 2、揭示语文课程和教学规律(根本任务) 3、指导语文课程和教学实践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一节:一: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程是以语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和意义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的学科课程。 二:语文:A本质涵义是语言,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B“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 三: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词汇。言语是说话人能说的和能理解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性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出了明确界定: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二、A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针对语言形式而言,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而语言又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交际工具,内涵:教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思维交际,学习工作的能力。 B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针对语文课程的内容层面而言,语言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 内涵: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文感悟,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和审美创新精神;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C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1,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着眼于运用能力和实践性;人文性是语文用于承载文明的属性,着眼于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 2、忽视工具性则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本体特征,忽视人文性就等于抽调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忽视两者之中的任何一面,都将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 三、语文课程的其他性质:民族性(根本属性)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审美性 四、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几个层次:内容与形式;应用与审美;语言与文化。 第三节:语文课程的价值:人的发展价值、审美陶冶的价值、文化传承的价值、提升素养的价值。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内涵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 语文课程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语文教学的含义 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专门化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言语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功能 教材编写的依据、实施教学的依据、评价教学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的含义 (一)由语文的由来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二)从内容上看,语文包含语言与言语,涵盖了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 工具性 “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体现工具性注意事项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重视开辟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人文性 “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目标在于提高个体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传承祖国民族文化,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现人文性的注意事项 •注意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0年考题) 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不能取消它的工具性 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不能淡化它的人文性 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df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引言 语文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教 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听、说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本文将探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一门有效的语文课程。 2. 语文课程的目标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 们能够准确理解、流畅表达和独立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语文课程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读、写、听、说技能,包括正确发音、准确理解文章、准确表达思想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和口语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2.2 语言表达能力 除了语言技能,语文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学生应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准确、清晰地进行逻辑思考,并能够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通过写作和演讲等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2.3 文化素养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技能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应该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了解文化传统和历史,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通过多角度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 语文教学的原则 设计一门有效的语文课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3.1 以学生为中心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尊重每个学生 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多元化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践、合作学习等。通过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3 整合跨学科知识 语文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将语文与科学、历史、 艺术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4. 实施一门有效的语文课程 4.1 课程设计 设计一门有效的语文课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 •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组织适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完整版)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此外,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还可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教授法”阶段,“教学法”阶段,“教材教法”阶段,“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教学论”阶段,“教育学”阶段,“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1.“教授法”阶段:重在对“学”的重视,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与19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根据《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师范学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本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0501536027 总学时:48学时(讲课16学时,实训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预修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的选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掌握新的语文教育理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理论课程。本课程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分专题进行阐述,为学生讲授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本课程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实践性。 教学基本方式: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下学生到微格教室,课内外学时比大约为1:1。学校内网BB平台上有课程讲授的全部资料,还有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帮助。 大纲的使用说明:按照大纲要求执行。 大纲正文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16学时) 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课时) 基本要求:了解语文教学法的概念;树立从事语文教师职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了解语文教学法的概念; 难点:树立从事语文教师职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内容: 为什么选择教书? 教书的职业魅力何在? 语文教学法的概念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教学法? 第一章:语文教师的素养学时:5学时(讲课1课时)基本要求: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理念;掌握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理解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重点:语文教师的素养 难点: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语文教师的理念转换 1.以学生为本 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第二节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1.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2.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3.单项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4.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第三节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1.专业知识 2.专业技能 3.专业情意 第二章: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学时:1学时(讲课1课时)基本要求:了解语文课程百年沿革的历史;理解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区别 重点:了解语文课程百年沿革的历史; 难点:理解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语文课程百年沿革的历史 1.独立设置国文学科的起步 2.国语和白话文教学的推行 3.战争环境中的曲折发展 4.新中国语文学科的定名和17年曲折道路 5.新时期语文学科改革建设进程 第二节: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1.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 2.语文课程标准 3.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区别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新理念学时:5学时(讲课1课时)基本要求: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掌握语文课程的目标;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重点:从三个纬度理解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素养”模型 难点: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可编辑范本】

语文教学论 主讲教师:印文霞 学习导引 专业教育类课程→语文教学法 理论:语文教学论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实践:技能训练 教材: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评价与考核:学习过程评价50% ,期末闭卷考试50%。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及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 一、课程的产生、形成、发展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一时期:孕育期(p29—30)(混合型教育)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未实行)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正式实行) “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标志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第二时期:国文教授法时期(p32—36) 1.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国文"(文言文) 3.“国语”(白话文)(1920年) 第三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p37—39) 陶行知提出:教授法改教学法 教授—-教师教,传授教学——教师教、学生学 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汉语拼音) 师范学院:“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1938 第四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p1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引言 语文是学生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不仅关乎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审美能力。本文将从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探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问题。 2.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使学生能 够准确、流利、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思维。同时,语文课程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 3.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语 言文字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和篇章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以便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应通过各种练习和实践活动培养这些能力。 4. 语文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语文课程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讲授法、讲解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5. 语文课程评价 语文课程的评价应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综合

素养。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讨论、写作和口语等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果应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6. 结语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引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语文教学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体系。语文课程和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本文将从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评价和教师角色等方面探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问题。 2. 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是学生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关乎学生的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研究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 一、引言 1.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2.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二、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1.人文素养培育 2.语言能力提高 3.思维品质培养 三、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1.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2.跨学科融合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2.校本课程的开发 3.社区资源的整合 五、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素养要求 2.教师培训与成长 3.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

六、语文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 1.教育政策的调整与优化 2.课程改革的推进 3.语文教育的国际化视野 正文: 一、引言 语文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然而,在现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变革和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坚守语文教育的本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1.人文素养培育: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强调立德树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2.语言能力提高:语文课程要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等综合语言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思维品质培养: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1.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师要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跨学科融合:语文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一、课程名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教育价值和发展趋势; 2. 掌握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 了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4. 能够分析和评价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 1. 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教育价值和发展趋势; 2. 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 语文教学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4.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1. 导入活动(10分钟) 可以通过引用名言或作家名言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 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思考。 2. 讲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概念、教育价值和发展趋势(20分钟)讲解语文课程的定义、重要性以及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 3. 分组讨论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的方式, 探讨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并在讨论中做适当的引导和

指导。 4. 讲解语文教学的重要理论和方法(30分钟) 介绍一些重要的语文教学理论和方法,如综合素质教育理论、课堂教学反转模式等,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5. 分组讨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30分钟) 将学生再次分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分析和评价语文教学实践 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也可以进行点评和补充。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 思考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五、教学方法: 1. 导入活动:采用引用名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分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既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准备相应的教材或参考书籍; 2. 影音资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相关的影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师引发地位的强调。)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综合性。基本任务:师德和师能 4、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科学方法: ①树立巩固的专业思想;②廓清错误认识:经验、专业知识、教学艺术; ③留心参阅资料;④关注课改动态;⑤积极参与训练。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1、识字教学的经验: ①集中识字,为读书打基础;②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③正确处理文与道德关系;④联系日常生活;⑤激发儿童兴趣。 2、写作教学经验: ①注重基本功训练;②多读多写多改;③作文从模仿入手;④先放后收。 3、1904年,“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的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 4、1912年,开设“国文”课,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5、1920年,改“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6、1949年,取消“国语”和“国文”两个名称,统称为“语文”。 7、1950年,由北师大出版的黎锦熙《新国文教学法》是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 8、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9、义务教育理念的创新: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①操作层:听说读写②实施:语文知识、技能、思维等③动力:学习动机、态度、习惯 ④基础:语言积累、智力、个性人格⑤外围层:母语环境 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①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②着重培养人的语文实践能力③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象形、会意等属性 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⑷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 10、培养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发展:语文应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语文探究能力 11、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应遵循的原则:均衡性、开放性、实践性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出发,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个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它是语文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准则和指南,指导和制约着全部的语文教育活动。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绪论 (1)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2) 第二章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2)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 (3)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师 (4) 第五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 (5) 第六章中学的阅读教学 (6) 第七章中学的作文教学 (9) 第八章中学的口语交际训练 (11) 第九章中学课外语文活动 (13) 第十章中学语文课的复习与测试 (14) 绪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定对象是中学语文的课程与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法、试验法等 研究中必须遵循一些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尊重联系的原则3注意发展的原则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1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二、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确定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2中学阶段的教育目的3中学生的年龄特点4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三、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 1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编制中学语文课程的依据 2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实施的依据 3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依据 四、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主要如下: 1精神陶冶2文化教育3习惯养成4智力发展5知识积累6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其目标体系包括五个方面: 1积累与整合2感受与鉴赏3思考与领悟4应用与拓展5发现与创新 第二章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依据及构成 一、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依据 1课程理论依据2社会需求依据3学科规律依据4学生心理依据 第二节中学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二、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课程导引2课程性质3课程目标4课程内容5教学建议6相关附录 三、中学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的作用 1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2中学语文课程管理及评价的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