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隐藏技术综述

信息隐藏技术综述
信息隐藏技术综述

信息隐藏

令狐采学

目录

引言3

1信息隐藏技术发展背景3

2信息隐藏的概念和模型3

2.1信息隐藏概念及其基本原理3

2.2信息隐藏通用模型4

3信息隐藏技术特征及分类4

3.1信息隐藏技术的特征4

3.2信息隐藏技术的分类5

4信息隐藏技术方法5

4.1隐写术5

4.2数字水印6

4.3可视密码技术6

4.4潜信道6

4.5匿名通信6

5信息隐藏技术算法7

6信息隐藏技术应用领域7

6.1数据保密7

6.2数据的不可抵赖性8

6.3 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8

6.4防伪8

6.5数据的完整性8

7 结语8

参考文献9

引言

随着Internet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

体、计算机网络、个人移动通信技术等进入寻常百姓家,数字化已深入人心。数字多媒体信息在网上传播与传输越来越方便,通过网络传递各种信息越来越普遍。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隐患问题。信息隐藏是近年来信息安全和多媒体信号处理领域中提出的一种解决媒体信息安全的新方法[1]。它通过把秘密信息隐藏在可公开的媒体信息里,达到证实该媒体信息的数据完整性或传递秘密信息的目的,从而为数字信息的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1信息隐藏技术发展背景

信息隐藏的思想来源于古代的隐写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剃头刺字”的故事就是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大约在公元前440年,Histaieus为了通知他的朋友发动暴动来反抗米堤亚人和波斯人,将一个仆人的头发剃光后在头皮上刺上了信息,等那仆人头发长出来后再将他送到朋友那里,以此实现他们之间的秘密通信。在16、17世纪还出现了许多关于隐秘术的著作,其中利用信息编码的方法实现信息隐藏较为普遍。历史上信息隐藏的例子还有很多。Willkins采用隐形墨水在特定字母上制作非常小的斑点来隐藏信息。二战期间,德国人发明了微缩胶片,他们把胶片制作成句点大小的微粒来隐藏信息,放大后的胶片仍能有很好的清晰度[2]。

如今,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中方便、快捷的传输,方便了人们的通信和交流,但是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加密技术,但是加密技术是将明文加密成一堆乱码,这样就容易激发拦截者破解机密文件的动机及欲望。为此,人们又引入了信息隐藏技术,即将秘密信息隐藏在不易被人怀疑的普通文件中,使秘密信息不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从而加强了消息在网络上传输的安全性。

2信息隐藏的概念和模型

2.1信息隐藏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信息隐藏是把一个有意义的秘密信息如软件序列号、秘文或版权信息通过某种嵌入算法隐藏到载体信息中从而得到隐秘

载体的过程[3]。它主要是研究如何将某一机密信息秘密隐藏于另一公开信息中,然后通过公开信息的传输来传递机密信息。通常载体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而嵌入算法也主要利用多媒体信息的时间或空间冗余性和人对信息变化的掩蔽效应。信息隐藏后,非法使用者无法确认该载体中是否隐藏其它信息,也难于提取或去除所隐藏的秘密信息。隐秘载体通过信道到达接收方后,接收方通过检测器利用密钥从中恢复或检测出隐藏的秘密信息。

2.2信息隐藏通用模型

一个广义的信息隐藏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信息嵌入,即利用嵌入密钥来实现嵌入对象的隐藏过程。

(2)信息提取,即利用提取密钥从隐藏对象或可能经过修改的隐藏对象中提取或恢复出嵌入对象。

(3)密钥生成,根据一些安全参数生成嵌入密钥和提取密钥。

(4)隐藏分析,隐藏对象可能会被隐藏分析者截获并进行处理。在密钥未知的前提下, 隐藏分析者很难从隐藏对象中得到、删除或者发现嵌入对象。

图1 信息隐藏通用模型

从图1中可以看到,隐藏者在嵌入过程中利用嵌入密钥将嵌入对象添加到掩体对象中,生成隐藏对象,隐藏对象在传送过程中可能会被隐藏分析者截获并进行某些处理后再发送,提取过程则是在提取密钥的参与下从所接收到的隐藏对象中提取出嵌入对象。

3信息隐藏技术特征及分类

3.1信息隐藏技术的特征

信息隐藏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特征,但其基本的特征有:

(1)不可感知性。对信息隐藏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是隐藏信息的不可感知性,这是信息隐藏系统的必要条件。如果在信息嵌入过程使载体引入了人为痕迹,给图像的质量带来了可视性的下降,就会减少已嵌入信息的图像的价值,破坏信息

隐藏系统的安全性。

(2)鲁棒性。鲁棒性指的是加入载体中的隐藏信息必须能够承受施加于载体的变换操作。在载体产生失真的情况下,隐藏信息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完整性,并能以一定的正确概率被检测到[4]。

(3)容量。容量指的是载体中能够容纳的隐藏信息位的最大值,它与系统要达到的不可见性、鲁棒性、载体分布等因素有关。与容量相关的是信息隐藏率,它指的是隐藏信息的长度与载体长度的比值。

(4)安全性。安全性指的是信息隐藏系统难于被伪造或加工,攻击者不能阅读和修改隐藏的信息。最理想的安全状况是攻击者不能检测到信息载体中是否包含隐藏信息。

(5)透明性。透明性是信息隐藏的基本要求,它利用人类视觉系统获人类听觉系统属性,经过一系列隐藏处理,使目标数据没有明显的降质现象,而第三方不易察觉信息的存在。3.2信息隐藏技术的分类

按密钥分类:若嵌入和提取采用相同密钥,则称为对称隐藏算法,否则称为公钥隐藏算法。

按隐藏的载体分类:可分为基于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技术的信息隐藏。

按隐藏目的分类:可分为秘密消息隐藏和数字水印,其中秘密消息是用来进行秘密传输,数字水印是用来版权保护。

按嵌入域分类:可分为空域和变换域隐藏。空域法是用待隐藏消息位替换载体中的冗余部分, 变换域法是把待隐藏的信息嵌入到载体的某个变换空间中。

按提取要求分类:若在提取隐藏信息时不需要利用原始载体,称为盲隐藏,否则为非盲隐藏。

按保护对象分类:主要可分为隐秘术和水印技术。隐秘术主要用于保密通信,它所要保护的是隐藏的信息,水印技术主要用于版权保护及真伪鉴别等,它最终所要保护的是载体。

4信息隐藏技术方法

近年来信息隐藏技术发展很快,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实现方法。信息隐藏技术的方法主要有隐写术、数字水印、可视密码、潜信道、隐匿协议等。

4.1隐写术

隐写术是将秘密信息隐藏在某些宿主对象中,且信息传输或存储过程中不被发现和引起注意,接收者获得隐藏对象后按照约定规则可读取秘密信息的技术[4]。现有的隐写术方法主要有利用高空间频率的图像数据隐藏信息、采用最低有效位方法将信息隐藏到宿主信号中、使用信号的色度隐藏信息的方法、在数字图像的像素亮度的统计模型上隐藏信息的方法、Patchwork方法等等。

4.2数字水印

信息隐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数字水印,数字水印是将一些标识信息(即数字水印)直接嵌入数字载体(包括多媒体、文档、软件等)当中,但不影响原载体的使用价值,也不容易被人的知觉系统(如视觉或听觉系统)觉察或注意到。目前主要有两类数字水印,一类是空间数字水印,另一类是频率数字水印。空间数字水印的典型代表是最低有效位(LSB)算法,其原理是通过修改表示数字图像的颜色或颜色分量的位平面,调整数字图像中感知不重要的像素来表达水印的信息,以达到嵌入水印的目的。频率数字水印的典型代表是扩展频谱算法,其原理是通过时频分析,根据扩展频谱特性,在数字图像的频率域上选择那些对视觉最敏感的部分,使修改后的系数隐含数字水印的信息。

4.3可视密码技术

可视密码技术是Naor和Shamir于1994年首次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恢复秘密图像时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密码学计算,而是以人的视觉即可将秘密图像辨别出来。其做法是产生n张不具有任何意义的胶片,任取其中t张胶片叠合在一起即可还原出隐藏在其中的秘密信息。其后,人们又对该方案进行了改进和发展[4]。主要的改进办法办法有:使产生的n张胶片都有一定的意义,这样做更具有迷惑性;改进了相关集合的方法,将针对黑白图像的可视秘密共享扩展到基于灰度和彩色图像的可视秘密共享。

4.4潜信道

又称阈下信道,阈下信道的概念是Gustavus J Simmons

于1978年在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提出的,之后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阈下信道是指在公开信道中所建立的一种实现隐蔽通信的信道,这是一种隐蔽的信道。绝大多数数字签名方案都可包含阈下信道的通信,其最大特点是阈下信息包含于数字签名之中,但对数字签名和验证的过程无任何影响,这正是其隐蔽性所在。阈下信道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应用价值很大。如果采用全球性标准,那么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用户检查点都能即时检查出数字证件上的信息完整性,并能确定持证人是否是合法持证人。

4.5匿名通信

匿名通信就是寻找各种途径来隐藏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其中使用的技术包括匿名重发和网络代理等。在网络通信中,人们可以通过跟踪对方的数据包来进行业务量分析和判断通信双方的身份,而采用匿名技术就是为了保护通信信道不被别人窃听和进行业务量分析。这种技术由第一层路由进行多层加密,以后每层路由除去一层加密,这样使每层路由处理的数据都不同,令敌手无从跟踪,并且每层路由器都只能识别最临近的一层路由,不知道信息的传输路径。它广泛适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如E-mail的发送和Web浏览。还可以用在电子选举和电子现金方案中来保证选举人或购买者的身份不被泄露。

5信息隐藏技术算法

信息隐藏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隐藏算法研究和隐蔽通信。对于信息隐藏算法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专项检测和通用检测。专项检测主要是对隐藏软件的漏洞进行分析,包括有源代码和无源代码的隐藏软件分析;通用检测需要理论支持,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在信息隐藏算法中,根据算法的工作域不同,主要分为空间域算法和变换域算法[5]:

(1)空域隐藏算法是直接改变图像元素的值,在图像元素的亮度或色度中加入隐蔽的内容。空域类算法的特点是只需对隐蔽载体进行很小的、不易察觉的改变就能隐蔽很大的信息量,计算速度较快,但该算法所隐蔽的信息是极为脆弱的,若载体图像有微小的改变,隐蔽信息就可能丢失。

(2)变换域隐蔽算法是利用某种数学变换,将图像用变换域(或频域)表示,通过更改图像的某些变换域系数来嵌入数

据,然后利用反变换来生成隐蔽有其他信息的图像。例如:傅立叶变换(FFT)域、离散余弦变换(DCT)域、离散小波变换(DWT)域等上实现信息的嵌入。这类技术主要是通过修改主信号某些指定的频域系数来嵌入数据。考虑到非法者如果对低频区域系数的改动可能会影响到主信号的感知效果,而高频系数容易被破坏,并且并不影响主信号的感知效果(有损数据压缩就可以将高频信号除去)。因此,信息隐藏技术一般选取信号中频区域上的系数来嵌入签字信号,从而使之既满足不可感知性,又满足对诸如失真压缩等操作的鲁棒性。

6信息隐藏技术应用领域

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宽广,现列出以下几个方面:

6.1数据保密

在因特网上传输一些数据要防止非授权用户截获并使用,这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这一点不仅将涉及政治、军事,还将涉及到商业、金融和个人隐私。而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信息隐藏技术来保护在网上交流的信息,如:电子商务中的敏感信息、谈判双方的秘密协议和合同、网上银行交易中的敏感数据信息、重要文件的数字签名和个人隐私等。另外,还可以对一些不愿为别人所知道的内容使用信息隐藏的方式进行隐藏存储。

6.2数据的不可抵赖性

在网上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抵赖自己曾经做出的行为也不能否认曾经接收到对方的信息,这是交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可以使用水印技术,在交易体系的任何一方发送或接收信息时,将各自的特征标记以水印的形式加入到传递的信息中,以达到确认其行为的目的,这种水印应是不能被去除的。

6.3 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

版权保护是信息隐藏技术中水印技术所试图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通过网络向人们提

供的数字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如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出版、数字电视、数字新闻等。这些服务提供的都是数字作品,数字作品具有易修改、易复制的特点,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数字水印技术可以成为解决此难题的一种方案,服务提供商在向用户发放作品的同时,将双方的信息代码以水印的形式隐藏在作品中,这种水印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不被破坏的。当发现数字作品在非法传播时,可以通过提取出的水印代码追查非法散播者。

6.4防伪

商务活动中的各种票据的防伪也是信息隐藏技术可用武之地。在数字票据中隐藏的水印经过打印后仍然存在,可以通过再扫描回数字形式,提取防伪水印,验证票据的真实性。

6.5数据的完整性

对于数据完整性的验证是要确认数据在网上传输或存储过程中没有被篡改。通过使用脆弱水印技术保护的媒体一旦被篡改就会破坏水印,从而很容易被识别。

7结语

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领先的信息隐藏技术已能做到:使隐藏有其它信息的信息不但能经受人的感觉检测和仪器设备的检测,而且还能抵抗各种人为地蓄意攻击。但总的来说,信息隐藏技术仍有不少技术性问题需要解决。同时,随着信息隐藏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理论指导的期待已经越来越迫切。信息隐藏技术特别是在迫切需要解决的版权保护问题上将会发挥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隐藏技术会更加完善,将会在信息安全体系中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viatoslav V, Frederic D, Oleksiy K, et al.

Information-theotetic data-hiding recent

achievement and open problems[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2005,5(1):5-35.

[2]侯晓芳,刘秀莲.信息隐藏技术研究探讨[J].大众科技,

2000,(5):11-12.

[3]吴培璋,史健芳.信息隐藏技术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

经济,2009,19(5):111-112.

[4]苏频.信息安全与信息隐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

5(15):3854-3855.

[5]于伟东.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J].网络通讯及安全,

2008,(10):59-60.

信息安全及其前沿技术综述

信息安全及其前沿技术综述 一、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1、定义 (1)国内的回答 ●可以把信息安全保密内容分为:实体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四个方面。(沈昌祥) ●计算机安全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教科书)●计算机信息人机系统安全的目标是着力于实体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和人员安全维护。安全保护的直接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安全保护的关键因素是人。(等级保护条例) (2)国外的回答 ●信息安全是使信息避免一系列威胁,保障商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务的损失,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和商务的回报,涉及的是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BS7799) ●信息安全就是对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保护。(教科书) ●信息安全涉及到信息的保密 (3)信息安全的发展渊源来看 1)通信保密阶段(40—70年代) ●以密码学研究为主 ●重在数据安全层面 2)计算机系统安全阶段(70—80年代) ●开始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进行研究 ●重在物理安全层与运行安全层,兼顾数据安全层 3)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阶段(>90年代) ●开始针对信息安全体系进行研究 ●重在运行安全与数据安全层,兼顾内容安全层 2、信息安全两种主要论点

●机密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 未经授权的人。 ●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 ●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 (可控性:就是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 二、为什么需要信息安全 信息、信息处理过程及对信息起支持作用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都是重要的商务资产。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保持竞争优势、资金流动、效益、法律符合性和商业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越来越多的组织及其信息系统和网络面临着包括计算机诈骗、间谍、蓄意破坏、火灾、水灾等大范围的安全威胁,诸如计算机病毒、计算机入侵、DoS 攻击等手段造成的信息灾难已变得更加普遍,有计划而不易被察觉。 组织对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的依赖意味着更易受到安全威胁的破坏,公共和私人网络的互连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大了实现访问控制的难度。

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文献综述(大概)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遥感数据管理系统 姓名:古力古拉.约力瓦司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信管071班 学号:074631102 指导教师:蒲智职称:硕士 2011年12月20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遥感数据管理系统的文献综述 古力古拉蒲智 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的遥感影像资料也越来越多,而如何有效地存储及管理好这些海量数据,成为当前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遥感接受数据是遥感影像应用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对待特殊格式的遥感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成为卫星遥感应用的重要环节。基于VB开发技术建立遥感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查询和属性数据的自动入库等高效管理功能。 关键词:卫星遥感;数据管理;存储;VB开发;数据查询; 引言 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成熟,其基础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使得如何有效地存储并管理遥感基础数据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遥感数据信息大多以数字形式存储,包括各种格式和不同级别的影像数据,但是大量数据资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影像数据应用的瓶颈。如何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利用不断增多和更新的遥感数据是遥感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数据管理难题。因此必须理顺数据接受,处理,存储,管理和应用各个环节的流程,提高数据应用的效率,以快速获取和解译更加丰富的,有价值的空间数据信息,发挥卫星遥感影像的实时性和快速性优势。 1遥感数据管理的概述 遥感卫星成像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为信息获取,一部分为数据下传信息获取是指当卫星运行轨迹经过用户要求的观测区域上空时,针对用户圈定的地物目标,安排遥感器在指定工作模式下,获取指定时间内的图像数据下传是指将获取的图像数据通过卫星的数据传输系统,在地面接收站的覆盖范围内传回地面遥感卫星计划管理的任务就是将众多用户的观测申请,转换为满足用户需求符合卫星约束的遥感卫星工作计划卫星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是以卫星遥感接受数据作为数据基础,对多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卫星接受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的系统,解决卫星遥感接收数据管理混乱和查询困难的技术难题,建立卫星接收原始数据库,卫星接收预处理数据库和卫星接收后处理数据库三个空间子数据库实体,开发遥感数据管理软件平台,实现接收数据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数据入库和多种方式查询的业务化功能。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 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在民用方面随着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广泛用于灾害防治,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作物生长预报,地球资源普查,植被分类,海洋研制,地震监测等方面。 遥感的特点

学科领域信息可视化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为例[文献综述]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学科领域信息可视化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为例 学院:商学院 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一、前言部分 随着信息的日益丰富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这一问题促使信息可视化领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有时也被称作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近几年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所谓信息可视化,就是将抽象数据用可视的形式表示出来,以利于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和支持决策。信息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引文分析可视化。自从加菲尔德创立引文索引数据库以来,引文分析法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进行科学结构的分析、科学技术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科研绩效的评价等方面。它借鉴了很多科学可视化的技术,但又不同于科学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中的数据主要是物理世界、自然科学中的数据,例如卫星传回的数据等;而信息可视化中的数据来自社会现实和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一般是比较抽象的数据,如金融数据、商业信息、文献等。信息可视化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优点[1]: 1 提供了一条直观理解大量数据的途径。通过可视化,能够立刻辨别出最重要的信息 2 能够查询到没有预想到的现象。 3 能够发现数据本身的问题。合适的可视化方式可以揭示出数据本身以及人为造成的数据错误。 引文分析主要运用数学和逻辑学等方法对期刊、论文、专著等研究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和规律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2]。因为引文分析要处理大量的抽象的引文数据,信息可视化所具备的诸多优势无疑能促进引文分析应用这项技术。因此引文分析可视化最近几年在国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已经被应用于科学史研究、科学结构分析、知识领域显现等。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层次较低,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探讨,因此分析探讨国外在这方面研究中所采取的技术与方法对我国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源越来越庞大。目前已进入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处在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需要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庞杂信息当中的模式和知识,帮助我们决策。可视化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强认知能力,此即信息可视化的意义所在。信息的日益丰富决定着未来用户界面主要是一种信息界面,就某种意义而言,信息可视化代表着下一代用户界面的方向[2]。因为引文分析

隐身材料发展历史综述和应用前景展望

1.绪论 1.1前言 随着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和通信设备向着灵敏、密集、高频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引发电磁波干扰、电磁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导致电磁信息泄漏,军用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有可能成为敌方侦察的线索。为消除或降低导弹阵地的电磁干扰、减少阵地的电磁泄漏,需要大大提高阵地在术来战争中的抗电磁干扰及生存能力。高放能、宽频带的电磁波吸波/屏蔽材料的研究开发意义重大。 吸波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军事隐身功能材料,它的基本物理原理是,材料对入射电磁波进行有效吸收,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而消耗掉。该材料应该具备两个特性,即波阻抗匹配性和衰减特性。波阻抗匹配特性即入射电磁波在材料介质表面的反射系数最小,从而尽可能的从表面进人介质内部;衰减特性指进入材料内部的电磁波被迅速吸收。损耗大小,可用电损耗因子和磁损耗因子来表征。对于单一组元的吸收体,阻抗匹配和强吸收之间存在矛盾,有必要进行材料多元复合,以便调节电磁参数,使它尽可能在匹配条件下,提高吸收损耗能力。吸波材料按材料的吸波损耗机理可分为电阻型、电介质和磁介质型。吸波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吸波剂的损耗吸收能力,因此,吸波剂的研究一直是吸波材料的研究重点。 1.2隐身材料定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的频繁使用,使我们周围的电磁辐射日益增强,电磁污染成为世界环境的第五害,严重的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电磁辐射对人的作用有5种:热效应、非热效应、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因此,在建筑空间中,各类电子,电器以及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频繁使用,无时无刻不产生电磁辐射,电磁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电磁吸波材料即隐身材料最早在军事上隐身技术中应用。隐身材料是实现武器隐身的物质基础。武器系统采用隐身材料可以降低被探测率,提高自身的生存率,增加攻击性,获得最直接的军事效益。因此隐身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飞机、主战坦克、舰船、箭弹上应用,将成为国防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面武器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数据挖掘综述

第37卷第7期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37,No.7收稿日期:2014-01-22 作者简介:马宏斌(1982-),男,甘肃天水人,作战环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数据挖掘综述 马宏斌1 ,王 柯1,马团学 2(1.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2.空降兵研究所,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再度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回顾了传统空间数据挖掘面临的问题, 介绍了国内外研究中利用大数据处理工具和云计算技术,在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挖掘算法等方面的做法,并指出了该类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探讨了空间数据挖掘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大数据;空间数据挖掘;云计算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867(2014)07-0019-04 Spatial Data Mining Big Data Era Review MA Hong -bin 1,WANG Ke 1,MA Tuan -xue 2 (1.Geospati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 2.Airborne Institute ,Xiaogan 432000,China )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begin to show interest in data mining techniques again.The paper review most unresolved problems left by traditional spatial data mining at first.And ,some progress made by researches using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Also ,their drawbacks are mentioned.Finally ,future trend of spatial data mining is dis-cussed. Key words :big data ;spatial data mining ;cloud computing 0引言 随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数据的手 段和途径都得到极大丰富,传感器的精度得到提高和时空覆盖范围得以扩大,数据量也随之激增。用于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能是雷达、红外、光电、卫星、多光谱仪、数码相机、成像光谱仪、全站仪、天文望远镜、电视摄像、电子 显微镜、CT 成像等各种宏观与微观传感器或设备,也可能是常规的野外测量、人口普查、土地资源调查、地图扫描、 地图数字化、统计图表等空间数据获取手段,还可能是来自计算机、 网络、GPS ,RS 和GIS 等技术应用和分析空间数据。特别是近些年来,个人使用的、携带的各种传感器(重力感应器、电子罗盘、三轴陀螺仪、光线距离感应器、温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等),具备定位功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GOOGLE GLASS 和智能手表等),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具有位置信息的数据。随着志愿者地理信息(Volunte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的出现,使这些普通民众也加入到了提供数据者的行列。 以上各种获取手段和途径的汇集,就使每天获取的 数据增长量达到GB 级、 TB 级乃至PB 级。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在保存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达260TB ,并以每年15TB 的数据量增长。比如2011年退役的Landsat5卫星在其29年的在轨工作期间,平均每年获取8.6万景影像,每天获取67GB 的观测数据。而2012年发射的资源三号(ZY3)卫星,每天的观测数据获取量可以达到10TB 以上。类似的传感器现在已经大量部署在卫 星、 飞机等飞行平台上,未来10年,全球天空、地空间部署的百万计传感器每天获取的观测数据将超过10PB 。这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那就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具有 “4V ”特性,即数据体量大(Volume )、数据来源和类型繁多(Variety )、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Veracity )、数据增加和变化的速度快(Velocity )。对地观测的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这些数据中,与空间位置相关的数据占了绝大多数。传统的空间知识发现的科研模式在大数据情境下已经不再适用,原因是传统的科研模型不具有普适性且支持的数据量受限, 受到数据传输、存储及时效性需求的制约等。为了从存储在分布方式、虚拟化的数据中心获取信息或知识,这就需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将

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综述

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综述 贾泽露1,2 刘耀林2 (1.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焦作,454000;2.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摘要:空间数据挖掘针对的是更具有可视化要求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知识发现过程,可视化能提供同用户对空间目标心理认知过程相适应的信息表现和分析环境,可视化与空间数据挖掘的结合是该领域研究发展的必然,并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论文综述了空间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空间数据挖掘中的可视化化技术及其应用,并对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据挖掘;空间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GIS; 空间信息获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应用的广泛深入,多分辨率、多时态空间信息大量涌现,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非空间数据的日益丰富,对海量空间信息的综合应用和处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越来越高。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处理海量地学空间数据、提高地学分析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解决地学领域“数据爆炸、知识贫乏”问题的有效手段,已发展成为空间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数据挖掘“黑箱”作业过程使得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挖掘结果。可视化技术能为数据挖掘提供直观的数据输入、输出和挖掘过程的交互探索分析手段,提供在人的感知力、洞察力、判断力参与下的数据挖掘手段,从而大大地弥补了传统数据挖掘过程“黑箱”作业的缺点,同时也大大弥补了GIS重“显示数据对象”轻“刻画信息结构”的弱点,有力地提高空间数据挖掘进程的效率和结果的可信度[1]。空间数据挖掘中可视化技术已由数据的空间展现逐步发展成为表现数据内在复杂结构、关系和规律的技术,由静态空间关系的可视化发展到表示系统演变过程的可视化。可视化方法不仅用于数据的理解,而且用于空间知识的呈现。可视化与空间数据挖掘的结合己成为必然,并已形成了当前空间数据挖掘1与知识发现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Visual Spatial Data Mining,VSDM)。VSDM技术将打破传统数据挖掘算法的“封闭性”,充分利用各式各样的数据可视化技术,以一种完全开放、互动的方式支持用户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参与到数据挖掘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数据挖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将对空间数据挖掘、可视化的研究概况,以及可视化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进行概括性回顾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空间数据挖掘研究概述 1.1 空间数据挖掘的诞生及发展 1989年8月,在美国底特律市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从事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和可视化等技术的学者们,首次出现了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的概念,标志着数据挖掘技术的诞生[1]。此时的数据挖掘针对的 作者1简介:贾泽露(1977,6-),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空间数据挖掘、可视化、土地信息系统智能化及GIS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作者2简介:刘耀林(1960,9- ),男,汉族,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现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

密码学发展史

密码学发展简史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生:卢富毓学号:20101910072 密码是什么?什么是密码学? 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密码便是对信息进行隐藏的一种手段。它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门艺术。 《破译者》一书说:“人类使用密码的历史几乎与使用文字的时间一样长。”因为自从有了文字以来,人们为了某种需要总是想方设法隐藏某些信息,以起到保证信息安全的目的。人们最早为了包通信的机密,通过一些图形或文字互相传达信息的密令。连闯荡江湖的侠士和被压迫起义者各自有一套秘密的黑道行话和地下联络的暗语。 而在今天信息泛滥的计算机世界里,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重要信息不被泄露,保护自己的通讯不被窃听等一系列与信息有关的内容中,同样需要一个较好的密码协议来完成对信息的私密化!可以看出密码学在不同的时代里有着不同的诠释。 所以密码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 古典密码学 密码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第一阶段从古代到1949,这一时期称为古典密码时期,密码学可以 说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学科。(发展缓慢) 2、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6年,这一时期,由香浓发表的“保密系 统的信息理论”一文产生了信息论,信息论为对称密码系统建立了理论基础,从此密码学成为一门学科。 3、第三个阶段是从1976年到1984年。1976年Diffie和Hellman发表了 《密码学新方向》一文,从而导致了密码学上的一场革命。他们首次证明了发送端和接收端无密钥传输的保密通讯是可能的,从而开创了公钥密码学的新纪元。 4、第四个阶段是从1984年至今,1984年Goldwasser和Micali首次提出 了证明安全的思想。他们讲概率论中的东西引入到密码学,在计算复杂度理论假设下,安全性是可以证明的。 5、第五个阶段,这是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写出来的——两字密码学时期: 当量子计算机大量的投入使用后,可以预见好多目前主流的加密算法将不再实用,新的方案新的体系将被人们发现利用。 公元前400年,斯巴达人就发明了“塞塔式密码”,即把长条纸螺旋形地斜绕在一个多棱棒上,将文字沿棒的水平方向从左到右书写,写一个字旋转一下,写完一行再另起一行从左到右写,直到写完。解下来后,纸条上的文字消息杂乱无章、无法理解,这就是密文,但将它绕在另一个同等尺寸的棒子上后,就能看到原始的消息。这是最早的密码技术。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对策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对策 摘要:众所周知,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大的信息网,Internet自身协议的开放性极大地方便了各种联网的计算机,拓宽了共享资源。但是,由于在早期网络协议设计上对安全问题的忽视,以及在管理和使用上的无政府状态,逐渐使Internet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与它有关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线路窃听等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网络信息安全的脆弱性体现、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常见攻击方法及对策、安全网络的建设。并提出和具体阐述自己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 防火墙 数据加密 内部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网络涉及到国家的政府、军事、文教等诸多领域,存储、传输和处理的许多信息是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商业经济信息、银行资金转账、股票证券、能源资源数据、科研数据等重要的信息。其中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人为攻击(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等)。通常利用计算机犯罪很难留下犯罪证据,这也大大刺激了计算机高技术犯罪案件的发生。计算机犯罪率的迅速增加,使各国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网络系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重要。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本文从网络信息安全的脆弱性、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常见网络攻击方法及对策、网络安全建设等方面剖析了当前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常见网络攻击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通过网络安全建设逐步消除网络信息安全的隐患。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脆弱性 因特网已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为亿万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网络与信息服务。在因特网上,除了原来的电子邮件、新闻论坛等文本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之外,网络电话、网络传真、静态及视频等通信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信息系统将在政治、军事、金融、商业、交通、电信、文教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也日益增强。各种各样完备的网络信息系统,使得秘

信息安全综述

网络信息安全综述 李晴川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学院,学号:S100103006)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安全保障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我国的信息安全。近年来,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本文主要综述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挑战、对策。 关键词 网络信息安全 安全机制 技术发展 挑战 对策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人们对网络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强,很多企业正是看到其中巨大的商机纷纷开展网上业务。无论在计算机上存储、处理、应用,还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信息都可能被非授权访问而导致泄密,被篡改破坏而导致不完整,被冒充替换而导致否认,也可能被阻塞拦截而导致无法存取。这些破坏可能是有意的,如黑客攻击、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无意的,如误操作、程序错误等。 因此,网络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我国的信息安全。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 网络信息安全分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层面。网络安全包括系统安全,即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运行服务安全,即保证服务的连续性、高效率。信息安全则主要足指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加密、备份、程序等。 (1)硬件安全。即网络硬件和存储媒休的安全。要保护这些硬设施不受损害,能够正常工作。 (2)软件安全。即计算机及其网络各种软件不被篡改或破坏,不被非法操作或误操作,功能不会失效,不被非法复制。 (3)运行服务安全。即网络中的各个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能正常地通过网络交流信息。通过对网络系统中的各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测,发现不安全因素能及时报警并采取措施改变不安全态,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运行。 (4)数据安全。即网络中存能及流通数据的女全。要保护网络中的数据不被篡改、非法增删、复制、解密、显示、使用等。

6G技术发展及展望

1.6G技术背景及意义 用户通信需求提升和通信技术革新是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源动力。为了满足“动中通”的业务需求,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移动”能力与“通信”能力的结合,成为移动通信系统从无到有的里程碑,并拉开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序幕。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了从模拟体制向数字体制的全面过渡,并开始扩展支持的业务维度。在日益丰富的业务需求驱动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全新的码分多址接入方式,完善了对移动多媒体业务的支持至此,高数据速率和大带宽支持成为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重要指标。以多入多出和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获取了频谱效率和支撑带宽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还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支撑。在4G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逐渐渗透到垂直行业,把支持的传统增强移动宽带业务(eMBB)场景延拓至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场景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场景。基于大规模多入多出、毫米波(mmWave, millimeter wave)传输、多连接等技术,5G实现了峰值速率、用户体验数据速率、频谱效率、移动性管理、时延、连接密度、网络能效、区域业务容量性能的全方位提升。纵观上述的演进历程,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是每代系统演进的首要目标,而新的通信技术则是每代系统演进的驱动。 到目前为止,1G到5G的设计通过技术驱动,用户和网络的基本需求(如用户数据速率、时延、网络谱效、能效等)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是受制于技术驱动能力,1G到5G的设计并未涉及更深层次的通信需求。在未来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6G)中,网络与用户将被看作一个统一整体。用户的智能需求将被进一步挖掘和实现,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技术规划与演进布局。5G的目标是满足大连接、高带宽和低时延场景下的通信需求。在5G演进后期,陆地、海洋和天空中存在巨大数量的互联自动化设备,数以亿计的传感器将遍布自然环境和生物体内。基于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各类系统部署于云平台、雾平台等边缘设备,并创造数量庞大的新应用。6G的早期阶段将是5G进行扩展和深入,以AI、边缘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实现智能应用与网络的深度融合,实现虚拟现实、虚拟用户、智能网络等功能。进一步,在人工智能理论、新兴材料和集成天线相关技术的驱动下,6G的长期演进将产生新突破,甚至构建新世界。

浅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浅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夏杰机制091 109011010 [论文关键词]Web Services 网络完全技术 [论文摘要]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提出了基于XML的Web服务。它的主要目标是在现有的各种异构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通用的与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平台上的应用依靠这个技术层来实现彼此的连接和集成,Web Services的核心技术主要是XML技术、SOAP技术、WSDL及UDDI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1 XML技术 近年来,XML已成为数据表示和数据交换的一种新标准。其基本思想是数据的语义通过数据元素的标记来表达,数据元素之间关系通过简单的嵌套和引用来表示。若所有web服务器和应用程序将它们的数据以XML编码并发布到Internet,则信息可以很快地以一种简单、可用的格式获得,信息提供者之间也易于互操作。XML一推出就被广泛地采用,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及软件开发商的支持。总体讲来,XML具有自描述性、独立于平台和应用、半结构化、机器可处理的、可扩展性和广泛的支持等特点。因此,XML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不同数据源的集成、数据的多样显示等各个方面。XML描述了一个用来定义标记集的方法用于规定一个标记集,填入文本内容后,这些标记和纯文本一起构成了一个XML 文档。 一个良好的XML文档必须满足以下几条规则:(1)有一致良好定义的结构(2)属性需用引号引起来:(3)空白区域不能忽略:(4)每个开始标签必须要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结束标签:(5)有且只有一个根元素包含其他所有的结点:(6)元素不能交叉重叠但可以包含:(7)注释和处理指令不能出现在标签中:(8)大小写敏感:(9)关键词“D0CTYPE”、“ELEMENT”、“ATTRIBUTE”和“ENTITY”要大写。为了说明特定的语法规则,XMLDTD(DocumentTypeDefination)采用了一系列正则式。语法分析器(或称解析器)将这些正则式与XML文件内部的数据模式相匹配,以判别文件是否是有效。一个DTD描述了标记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表,定义了文件的整体结构以及文件的语法。在Internet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数据的交互,即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双向数据交流。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物理上分散的、异源、异构的数据环境,能方便地从这些数据中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极为重要。XML 满足这一要求,它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数据转换成XML文档,然后对XML文档进行处理,之后,再将XML数据转换为某种方式存储的数据。XML的数据源多种多样,但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本身是纯文本的XML文档、TXT文件、DAT文件等第

信息安全技术概述

1基本概念 1.1信息安全的要素 ●性:指网络中的信息不被非授权实体获取与使用。 的信息包括: 1.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使用访问控制机制,也可以进行加密增加安全性。 2.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应用加密机制。 ●完整性:指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 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还要求数据的来源具有正确性和可信性,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解决手段:数据完整性机制。 ●真实性:保证以数字身份进行操作的操作者就是这个数字身份合法拥有者,也就是说保证操 作者的物理身份与数字身份相对应。 解决手段:身份认证机制。 ●不可否认性:或不可抵赖性。发送信息方不能否认发送过信息,信息的接收方不能否认接收 过信息。 解决手段:数字签名机制。 1.2信息技术 ●明文(Message):指待加密的信息,用M或P表示。 ●密文(Ciphertext):指明文经过加密处理后的形式,用C表示。 ●密钥(Key):指用于加密或解密的参数,用K表示。 ●加密(Encryption):指用某种方法伪装消息以隐藏它的容的过程。 ●加密算法(EncryptionAlgorithm):指将明文变换为密文的变换函数,用E表示。 ●解密(Decryption):指把密文转换成明文的过程。 ●解密算法(DecryptionAlgorithm):指将密文变换为明文的变换函数,用D表示。 ●密码分析(Cryptanalysis):指截获密文者试图通过分析截获的密文从而推断出原来的明文 或密钥的过程。 ●密码分析员(Crytanalyst):指从事密码分析的人。 ●被动攻击(PassiveAttack):指对一个系统采取截获密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攻击,这种攻 击对密文没有破坏作用。 ●主动攻击(ActiveAttack):指攻击者非法入侵一个密码系统,采用伪造、修改、删除等手 段向系统注入假消息进行欺骗,这种攻击对密文具有破坏作用。 ●密码体制(密码方案):由明文空间、密文空间、密钥空间、加密算法、解密算法构成的五 元组。 分类: 1.对称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 2.非对称密码体制:双钥密码体制、公开密码体制,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同。 ●密码系统(Cryptosystem):指用于加密和解密的系统,通常应当是一个包含软、硬件的系 统。 ●柯克霍夫原则:密码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密钥,而不是密码算法,即密码算法要公开。

湖南省怀化市2020届高三仿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试卷 2020年高三仿真考试文科综合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周朝的宗法分封制,使得国王与诸侯之间形成一种以嫡庶姻亲为基础、处于统一王国版图之内、由封建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据此可知,周代宗法分封制A. 催生了君主专制制度 B. 推动了血缘政治形成 C. 发展了国家治理模式 D. 形成了大一统新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形成一种以嫡庶姻亲为基础、处于统一王国版图之内、由封建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西周以宗法分封制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国家治理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故C正确;周代没有君主专制,排除A项;血缘政治已经形成,排除B项;周代没有大一统,排除D项。 2.西汉桑弘羊谈及盐铁专卖时说:“非独为利人也,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这一观点认为盐铁专卖 A. 事关国家经济命脉 B. 利于巩固农业根本 C. 利于建立公序良俗 D. 利于国家有效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能够抑制商业发展,离间朋党,抑制土地兼并,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管理,故D项正确;“离朋党,禁淫侈”并不属于经济方面,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建本抑末”涉及到农业,不够全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风俗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 3.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追求“内圣”与“外王”合一,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人们艰苦努力,长期不懈,使道德戒条内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这一思想 A. 体现了理学的思辨化趋势 B.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C. 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 D. 突出强调封建等级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一、概述 (2) 二、空间信息产业现状 (3) (一)空间信息产业界定 (3) (二)空间信息产业特征 (5) (三)国内外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3) (四)技术发展情况 (27) 三、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形势与趋势 (36) (一)全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总体趋势 (37) (二)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 (42) (三)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7)

一、概述 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新技术竞争发展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卫星导航、地理信息、遥感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迅速扩展、渗透到众多行业和产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解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支撑技术之一。 空间信息技术是涉及遥感对地观测、地理信息和卫星导航的综合性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该技术派生的空间信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典型的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信息技术产业相比,该产业具有需求旺盛、服务面广、产业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产出附加值高、综合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极具发展空间和潜力。加快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信息产业制高点、争夺技术创新话语权、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当前,以北斗系统为主体的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创新与应用产业化发展,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是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发动机与倍增器。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稳步实施,以及卫星导航、地理信息和遥感对地观测(GNSS/GIS/RS)3S融合创新与综合应用的高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信息安全规划综述

信息安全体系框架 (第一部分综述)

目录 1概述 (4) 1.1信息安全建设思路 (4) 1.2信息安全建设内容 (6) 1.2.1建立管理组织机构 (6) 1.2.2物理安全建设 (6) 1.2.3网络安全建设 (6) 1.2.4系统安全建设 (7) 1.2.5应用安全建设 (7) 1.2.6系统和数据备份管理 (7) 1.2.7应急响应管理 (7) 1.2.8灾难恢复管理 (7) 1.2.9人员管理和教育培训 (8) 1.3信息安全建设原则 (8) 1.3.1统一规划 (8) 1.3.2分步有序实施 (8) 1.3.3技术管理并重 (8) 1.3.4突出安全保障 (9) 2信息安全建设基本方针 (9) 3信息安全建设目标 (9) 3.1一个目标 (10) 3.2两种手段 (10) 3.3三个体系 (10) 4信息安全体系建立的原则 (10) 4.1标准性原则 (10) 4.2整体性原则 (11) 4.3实用性原则 (11)

4.4先进性原则 (11) 5信息安全策略 (11) 5.1物理安全策略 (12) 5.2网络安全策略 (13) 5.3系统安全策略 (13) 5.4病毒管理策略 (14) 5.5身份认证策略 (15) 5.6用户授权与访问控制策略 (15) 5.7数据加密策略 (16) 5.8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 (17) 5.9应急响应策略 (17) 5.10安全教育策略 (17) 6信息安全体系框架 (18) 6.1安全目标模型 (18) 6.2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组成 (20) 6.2.1安全策略 (21) 6.2.2安全技术体系 (21) 6.2.3安全管理体系 (22) 6.2.4运行保障体系 (25) 6.2.5建设实施规划 (25)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 陆以勤(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本专题从七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第一个是微电子与光电子,第二个是现代通信技术,第三个是遥感技术,第四是智能技术,第五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第六是消费类电子技术,第七是信息安全技术。 一、微电子与光电子 在讲这个之前,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在同一个领域都取得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能不能说出来?不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只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奖;也不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在化学和物理,不是同一个领域,她拿了两次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家叫巴丁,他是晶体管的发明人,因为他和肖克莱、布拉顿三个人一起发明了晶体管,1946年他们开展了这个研究,1947年观察到了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1972年因为他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发明了超导,所以第二次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他曾经开玩笑说他每次都得了三分之一,得了两次才拿到三分之二,他还必须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再合作一次,再拿一次,才能拿到整个诺贝尔奖。 我们言归正传,微电子学是什么?它是电子学的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的技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的工艺和测试等。在信息社会,我们要求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那如何研究出这种器件就是微电子学研究的内容。我们以一个它的发展线路来看一下,我刚才谈到巴丁和另外两个科学家,一个是肖克莱,他提出了著名的PN结理论,另外一个科学家叫布拉顿,他们三个于1946年1月在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小组,经过差不多两年,他们观察到了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晶体管是分离电路,还不能满足我们体积小、低功耗的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集成电路。从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已经有50年了,1952年英国科学家G.W.A. Dummer第一次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想,1958年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科学家基尔比(Clair Kilby)为首的研究小组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集成电路发展了五十年,它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我们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Gordon Moore)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他提出这个定律的时候是1965年,那时候他还不是在Intel,而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实验室主任,他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摩尔定律说的是芯片上的晶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两年,就是24个月翻一番,到现在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 我们前面说的是微电子技术,下面我们就再说一下光电子技术,为什么把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放在一起谈?光电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他们是有密

浅析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

浅析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各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且逐渐走向完善。但是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对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在众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当属木马病毒、黑客攻击等方式,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当下,这种违法行为被侦测到的概率不高也不够及时,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为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切实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1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分析 第一,网络木马的影响。计算机与互联网有着明显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这些技术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因为其技术特性给使用管理带来了很多风险与挑战。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进行大量数据与大量信息的沟通交流,这也就给网络木马的传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网络木马就是恶意编制的一段特殊程序代码,通过隐蔽的方式植入到网络安全措施不足的计算机之中,窃取计算机使用者的信息,诸如身份认证信息、支付信息、个人隐私信息,再把这些信息发送给窃秘者。网络木马一般都有很强的伪装性,同时因为各种查杀手段、相关技术的滞后性,一般都是木马大行其道之后,信息管理人员才会发现,然后根据其特性编写出专业的查杀脚本来清除木马。一旦感染木马病毒,就有可能失去对计算机以及对隐私信息的控制能力,让个人信息、保密数据完全暴露在窃秘者面前。目前网络上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大肆售卖在很大程度上归罪于木马病毒。第二,黑客攻击的影响。很多不法分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法律意识淡薄,在受到一定利益的驱使下攻击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别学校的服务器、客户端、网页,这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极为不利。黑客一般采取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两种方式。被动攻击就是让用户没有察觉的攻击方法,在用户不知不觉中就完成窃取信息的过程,达成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主动攻击就是破坏用户对于互联网资产的控制力,破坏或者盗窃网络信息。这两种攻击都是大家不想经历的,但是由于互联网TCP/IP协议的特性以及各种安全措施的不足,给了

网络信息安全课后习题

第一章网络安全综述 1.什么是网络安全? 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由此可以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理解为: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美国国家安全电信和信息系统安全委员会(NSTISSC)对网络安全作如下定义:网络安全是对信息、系统以及使用、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硬件的保护。 2.网络安全包括哪些内容? 答:1)物理安全(1)防静电(2)防盗(3)防雷击(4)防火(5)防电磁泄漏 2)逻辑安全(1)用户身份认证(2)访问控制(3)加密(4)安全管理 3)操作系统安全4)联网安全 3.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哪几方面? 答: 1)物理威胁(1)身份识别错误。(2)偷窃。(3)间谍行为。(4)废物搜寻。 2)系统漏洞造成的威胁(1)不安全服务。(2)乘虚而入。(3)配置和初始化。 3)身份鉴别威胁(1)编辑口令。(2)口令破解。(3)口令圈套。(4)算法考虑不周。 4)线缆连接威胁(1)拨号进入。(2)窃听。(3)冒名顶替。 5)有害程序(1)病毒。(2)更新或下载。(3)特洛伊木马。(4)代码炸弹。 4.在网络安全中,什么是被动攻击?什么是主动攻击? 答:被动攻击本质上是在传输中的窃听或监视,其目的是从传输中获得信息。被动攻击分为两种,分别是析出消息内容和通信量分析。 被动攻击非常难以检测,因为它们并不会导致数据有任何改变。然而,防止这些攻击是可能的。因此,对付被动攻击的重点是防止而不是检测。 攻击的第二种主要类型是主动攻击,这些攻击涉及某些数据流的篡改或一个虚假信息流的产生。这些攻击还能进一步划分为四类:伪装、重放、篡改消息和拒绝服务。 5.简述访问控制策略的内容。 答: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访问。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各种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但访问控制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下面分别叙述各种访问控制策略。 1)入网访问控制 2)网络的权限控制 3)目录级安全控制 4)属性安全控制 5)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 6)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