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绪论:

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

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液微:主要以云、雾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包括过冷却水滴、冰晶、云滴,

对流层: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 -dT/dz;

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③对流运动强。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云、能、天、降水、日照等。

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大气静力学方程:条件是在铅直方向上大气无运动。dP= -ρgdz

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单位同气压,mb、mmHg

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相对湿度f:f=e/E×100﹪,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饱和差d:d=E – e 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d也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温度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空气饱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Td。

第二章:

辐射:自然界所有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形式称为辐射,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又称辐射。

黑体:能全部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黑体:

辐射差额(R):

在一定时段内,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放出的辐射能量的差值。R=收入-支出

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放射能力与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放射能力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ETb=σT

σ: 玻尔兹曼常数,σ=5.67×10-8 W/m2?K4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黑体放射能力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表面绝对温度成反比。λmT=C=2897μK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um。

太阳常数I0:在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在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I0=1.95卡/cm?分=1367W/m2

吸收作用:大气吸收后变为自身能量。

散射作用:大气中的质点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没有变成质点自身的能量。

反射作用:大气中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最强,反射率平均为50~55﹪。

直接辐射Q: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照射到地面。

散射辐射q:影响q的因子是Q:Q增大,q增大。

所以一年内夏季q最强,一天内正午q最强。

总辐射:Q+q,主要取决于h

地面辐射(Eg):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所吸收的热量传给大气。

大气逆辐射(Ea):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地面传输的能量就是大气逆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F0):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的差值。

F0=Eg-δEa;Eg:地面辐射,δ:地面吸收系数,Ea: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差额: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的差额。

Rg=(Q+q)(1-α)-F0 α: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Q+q)(1-α):收入部分;F0:支出部分

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Rs=(Q+q)(1-α)+qa –F

辐射差额的分布现状是产生大气环流(空气运动)和洋流(水流运动)的根本原因,并使全球辐射的热能和温度常年保持近于平衡状态。

光周期现象: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里,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影响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临界日照长度:长日性植物要求不短于某个标准,短日性植物要求不长于某个标准,否则,它们都只能保持营养生长状态而不开花结实,这个时数标准称为临界日照长度。一般为12~14小时光照

光饱和点:当光照超过一定限度时,光强再增强而光合作用不相应增强,这个一定限度的光强值称为光饱和点,这一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光补偿点:光照强度如有减弱,当降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气体交换相等时,即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处于平衡时,此时的光强称为光补偿点。

光合有效辐射:通常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称为生理辐射,又称为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占到达地表面的太阳总辐射的50%。

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作物收获物中所包含的能量与该单位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能量的比值。

Ep=H?W/QPAR×100%

Ep:光能利用率;H:单位干物质所放出的热量(卡/g)

W: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的干物重(g/m2)

QPAR:作物全生育期单位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量(cal/m2)

第三章:

气温的非绝热变化:和外界有热量交换而引起的空气内能变化称为非绝热变化。

气温的绝热变化:由于外力作用,使气块体积膨胀或压缩引起内能的变化。

绝热过程:在气象学中,任何一个气块,在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而状态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干绝热过程:空气在绝热过程中没有水相的变化。

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块垂直运动的过程。

干绝热直减率γd:干空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垂直升降运动中,每升高或降低单位距离引起的温度变化值。

γd=-(dTi/dz)d,γd =0.985℃/100m≈1℃/100m;气温直减率γ=-dt/dz和γd完全不同。

湿绝热直减率γm:饱和湿空气块每上升或下降100m时,气温的变化值。

γm=-(dTi/dz)m

湿绝热直减率永远小于干绝热直减率:γm<γd

大气稳定度:表示受外力作用后的气团,在当时的大气层中是否安于原来的层次,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是否易于发生对流的程度。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温的现象。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因空气的平流冷却而产生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热容量:表示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C表示,单位为J/℃。热导率λ: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m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单位是J/(℃?m?s)。λ(水)>λ(土壤)>λ(空气)

热扩散率K:表示了在一定的热量得失情况下,土壤温度变化的快慢程度。K=λ/Cvs 单位:m2/s

积温学说:在其他外界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作物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积温基本上是一定的。

活动积温:假设作物发育的下限温度为B,凡是大于或等于B的日平均气温均为活动温度,作物在某发育期内各日活动温度的总和为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减去B后的温度差为有效温度。作物发育期内各日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不论作物处在生长、开花还是结实期间,它都要求一定的昼夜温差,即温周期现象。

第四章:

气温的非绝热变化:和外界有热量交换而引起的空气内能变化称为非绝热变化。

气温的绝热变化:由于外力作用,使气块体积膨胀或压缩引起内能的变化。

绝热过程:在气象学中,任何一个气块,在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而状态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干绝热过程:空气在绝热过程中没有水相的变化。

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块垂直运动的过程。

干绝热直减率γd:干空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垂直升降运动中,每升高或降低单位距离引起的温度变化值。

γd=-(dTi/dz)d,γd =0.985℃/100m≈1℃/100m

气温直减率γ=-dt/dz和γd完全不同。

湿绝热直减率γm:饱和湿空气块每上升或下降100m时,气温的变化值。

γm=-(dTi/dz)m

湿绝热直减率永远小于干绝热直减率:γm<γd

大气稳定度:表示受外力作用后的气团,在当时的大气层中是否安于原来的层次,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是否易于发生对流的程度。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温的现象。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因空气的平流冷却而产生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热容量:表示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C表示,单位为J/℃。热导率λ: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m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单位是J/(℃?m?s)。λ(水)>λ(土壤)>λ(空气)

热扩散率K:表示了在一定的热量得失情况下,土壤温度变化的快慢程度。K=λ/Cvs 单

位:m2/s

积温学说:在其他外界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作物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积温基本上是一定的。

活动积温:假设作物发育的下限温度为B,凡是大于或等于B的日平均气温均为活动温度,作物在某发育期内各日活动温度的总和为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减去B后的温度差为有效温度。作物发育期内各日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不论作物处在生长、开花还是结实期间,它都要求一定的昼夜温差,即温周期现象。

潜热:蒸发耗热,凝结释放潜热。

冰晶效应:在同一块云中,冰晶与过冷却水滴共存,若此时:E冰<e实<E过冷,则:过冷却水滴:e实<E过冷,未饱和,进行蒸发过程;

冰晶:E冰<e实,过饱和,进行凝华过程;

结果是过冷却水滴越来越小,冰晶越来越大。这就是冰晶效应。

农田蒸散:作物蒸腾+农田表面蒸发=蒸散

即作物实际的需水量,其影响因素包括了水面蒸发、土壤水蒸发及蒸腾三种影响因素之和。所有因素中,温度对蒸发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凝结核:能使空气中水汽依附而成水滴的一些吸水性粒子。

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向外辐射热量,引起温度降低。

平流冷却: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导致暖空气的温度降低。

绝热冷却:空气绝热上升时,膨胀消耗内能,本身降温,到达一定高度,会产生凝结。露:t >0℃由水汽凝结而成的水滴。

霜:t <0℃,水汽直接凝华成细小的白色固体(冰晶)凝结物。

霜冻:农作物生长季节中地表温度下降,足以使农作物遭受伤害或死亡的低温(有白霜和黑霜之分)。可采取熏烟、浇水、复盖薄膜等办法预防。

雾:是悬浮于近地气层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若能见度范围在1~10km时,称为轻雾。

辐射雾: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形成。

平流雾: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形成。

降水:固态或液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降落到地面,这种现象叫降水。

水分临界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水分的不足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叫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水分临界期不一定是作物需水量最多的时期,而仅是水分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第五章:

气压系统:对于同一平面,有的地方气压高,有的地方气压低,则呈现出不相同的气压形势,这些不同的气压形势统称为气压系统。

气压场:气压系统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等高面:空间高度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等压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高面图:等高面上等压线的分布图。

等压面: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等压面图:等压面上等高线的分布图为等压面图。

1、低压(低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向四周逐渐增高。

2、高压(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向四周逐渐降低。

3、低压槽:低压系统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未闭合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

4、高压脊:高压系统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未闭合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部分。

槽线:有槽处,每一条等压线曲率最大点的连线。

脊线:有脊处,每一条等压线曲率最大点的连线。

5、鞍型场:两高压和两低压相对组成的气压场,其中间部分简称“鞍”。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水平气压梯度而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An(柯氏力):由于地平面转动而产生的使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起到限制风无限增大的作用。

惯性离心力C:物体作曲线运动时,一种由运动轨迹的中心沿曲率半径指向外沿的力。摩擦力R: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对方运动的力。

地转风:在自由大气中,在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Gn与An平衡时,空气的一种水平等速直线运动。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在弯曲等压线的气压场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Gn、An、C平衡时的风。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就是指具有全球规模的大气的瞬时的以及平均的运动状况。

海陆风: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叫海风,夜晚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叫陆风,这种日夜变化的风称之为海陆风

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明显转换的现象。

高原季风:由于青藏高原和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而且这种热力差异在不同季节不同,造成了冬夏季完全相反的季风。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近地层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叫谷风;夜间近地层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叫山风。这种日夜变化的风叫山谷风。

焚风:未饱和湿空气,受山地阻挡被迫作动力抬升后,沿背风坡下滑形成的干热风。

峡谷风:当气流从开阔地进入峡谷口时出现的一种地方性风。

第六章:

天气过程:天气或天气系统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包括六种: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槽线、切变线。

天气预报:根据已经获得的观测资料、现在的天气实况和天气变化规律对未来一定时段内天气变化的预报。

气团:大规模的性质均一的下垫面之上形成的大块空气。

冷气团:气团从较冷处流向较暖处;是不稳定的气团。

暖气团:气团从较暖处流向较冷处;是稳定的气团。

锋: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是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互对立斗争的产物

锋面:锋区的宽度很窄,因而把锋区看作一个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锋的坡度:暖空气爬升到冷空气上方形成的向冷区倾斜的

锋面:这种倾斜度就称为锋的坡度。

冷锋:当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时,冷空气推动锋面向暖区移动。坡度较大。

暖锋:当暖气团占主导地位时,暖空气推动锋面向冷区移动。坡度较小。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相持不动,造成锋面很少移动或来回摆动。锋的坡度最小。

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周围气压低的涡旋。

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周围气压高的涡旋。

锋面气旋:具备有完整的冷锋和暖锋的,移动性的低压系统。即温带气旋。

冷性反气旋:是一种活动于中高纬地区、冬半年盛行的冷高压。

寒潮:由于冷高压活动所产生的大规模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降温、大风、降水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是一种生成于热带洋面的、强大的、风速很大的、深厚的气旋性涡旋。

第七章:

气候:气候系统的全部组成部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气候系统:水圈、岩石圈、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加上大气圈,共五个部分。

天文辐射(Wt):仅仅由于天文因素(地球的天文位置)造成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

冷洋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各种海水流动。

暖洋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各种海水流动。

厄尼诺(ElNino):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雨坡:面对海洋气流的迎风坡。

雨影:海洋气流的背风坡及受背风坡影响的地区。

第八章:

小气候:就是指在局地内,因下垫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贴地层和土壤上层气候。

作用面:又称活动面、下垫面,是指不断吸收太阳辐射,同时又与周围进行辐射交换,从而引起温度变化的表面。

作用层:能全部吸收太阳辐射,引起自然温度年变化和日变化的一层称为作用层或活动层。农田小气候:以作物为下垫面所形成的小气候就是农田小气候。

农田水利学复习整理

农田水利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SPAC:是土壤-作物—大气组成的物质和能量连续的系统。 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其数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薄膜水。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此时土壤毛管力在0.1~0.3atm 之间 田间工程: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农渠)和固定沟道(农沟)之间的条田范围内的临时渠道、排水小沟、田间道路、稻田的格田和田埂、旱地的灌水畦和灌水沟、小型建筑物以及土地平整等农田建设工程。 灌溉制度: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所制订的向农田灌水的方案。 灌水定额:指一次灌水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灌溉定额:指作物全生育期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非充分灌溉:允许作物受一定程度的缺水和减产,但仍可使单位水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非充分灌溉制度:是在有限灌溉水量条件下,为获取最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目标,对作物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进行最优分配的优化灌溉制度。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山丘区及风沙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和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对山丘区、风沙区水土资料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灌溉对水源的要求:水位、水质、水温 渠道水利用系数 (对旱作农田,指蓄存在计划湿润层中的灌溉水 )和末级固定渠道(农渠)放出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题 土壤水的分类:吸着水(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渠道的水量损失包括渠道水面蒸发损失、渠床渗漏损失、闸门漏水和渠道退水等 常见的交叉建筑物有:隧洞、渡槽、倒虹吸、涵洞、桥梁等。 常见的衔接建筑物有跌水或陡坡。 渠道系统: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 渠道系统的组成:渠首工程(取水枢纽)、输配水工程(渠道)、田间工程 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 灌溉渠道按其使用寿命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种 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又可把灌溉渠道分为若干等级: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学习帮手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 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 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

社会工作概论专升本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领域: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习惯社会服务的人员 社会工作——是一种介入手段;其最直接目标是助人自助,终极目标是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门专业:个案、团体、小组——三大方法;是一门职业;其四大要素是:社会工作者、受助人、价值观、助人活动。 生命回顾: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鼓励老人将整个人生经历尽可能详尽地倾诉出来,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以达到内省的目的。 二、简答题 1、改革后我国社会工作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前积攒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离政策的推进,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要求被提上日程;1986年高等学校开始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民政部门对干部的培训;形成了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在于协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发掘个人与社会系统的潜能,增强人与社会系统的功能,改善他们生存的状况,达到增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目的。其表现为:补救与治疗、预防与发展。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道德及品格的辅导;学业指导;健康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社会交往辅导;婚姻服务;特殊青少年服务。 4、小组中的治疗要素包括什么?—— 传递信息,灌输希望,问题的普遍性,利他行为,修正个人早期经验,发展社会技巧,模仿行为,人际学习,群体的内聚力,感情的净化作用。 2、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1、解释;2、预测; 3、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 4、发展新的理论

农田水利学试题及答案

农田水利学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灌水率: 2.排涝模数: 3.平均排除法: 4.(排涝计算中的)设计内水位: 5.容泄区: 二.选择题(共10分) 1.灌溉设计标准是反映灌区效益达到某一水平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一般以( )与( )表示? A、灌溉设计保证率、抗旱天数。 B、水文年型、降水量。 C、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抗旱天数。 D、水源来水量、灌区需水量。 2.什么叫田间渠系的灌排相邻布置?() A、灌溉渠道与排水沟道的规划布置。 B、田间各级渠道规划布置的形式。 C、田间灌排渠系并行相邻的布置形式。 D、田间灌排渠系交错的布置形式。

3.渠道的输水损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A、干渠、支渠、斗渠及农渠等四级渠道的水量损失。 B、渠床土质、地下水埋深、渠道的工作制度及输水时间。 C、自由渗流、顶托渗流、渠床土质、与渠道的工作制度等。 D、渠道水面蒸发损失、渠床渗漏损失、闸门漏水与渠道退水等。 4.什么叫渠道水的利用系数?() A、灌溉渠系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 B、某一级渠道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 C、田间实际灌入的有效水量与末级渠道的供水量之比。 D、实际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的水量之比。 5.在渠道规划设计中,渠道最小流量有何作用?() A、用以校核对下一级渠道的水位控制条件。 B、用以校核渠道不淤条件。 C、用以确定修建节制闸的位置。 D、用以校核对下一级渠道的水位控制条件和确定修建节制闸的位置,并按最小流量验算渠道不淤条件。 6.什么叫雨水径流集蓄灌溉工程?() A、导引、收集雨水径流,并把它蓄存起来加以有效灌溉利用的工程技术措施。 B、田面、坡面、路面及屋面庭院等各类集水工程。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 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 平均每上升100米, 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社会工作概论答案

社会工作概论试卷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4*5) 1,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2,社会福利:从广义上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从狭义上说,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3,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兴趣倾向、特长嗜好、家庭背景以及智力等实际情况,予以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使其获得正常的发展与进步,并启发其个别的才能与志趣,使其发展之最大限度,以贡献与社会和国家。4,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资源,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社会行政的中心含义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也包括利用转化社会政策成社会服务所获得的经验以建议修正社会政策的过程。 二、 1,简述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 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工作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实务性。社会工作不是一门理论性学科,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面对现实,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它的主旨;综合性。社会工作面对现实任务的复杂性要求社会工作必须运用多种科学知识、多种工作方法和技能去处理社会问题,它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都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甚至在他本身的实施理论模式和流派在70年代也出现了整合的趋势。 2,简述慈善组织的工作方法。 (1)成立一个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分支机构,每区有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分配工作;(2)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助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询问部,供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组织及个别的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助者的资料,使许多同时向多个救济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真相;(3)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包括申请者的各种社会环境,如住房、健康、教育及工资等。(4)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其能够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3,简述团体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阶段一:前属期阶段。小组刚刚开始,成员刚进入小组,试图尝试与素不相识的他人建立初步关系。成员心理状态是观察和探求身外环境,对他人既接近又回避地保持着戒备,处于矛盾的困境。工作者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并对他们进行鼓励。 阶段二:权力和控制期。成员间开始熟悉,开始发现在小组中如何得到安全感和回报,将试着通过权力竞争与控制的过程,形成各自不同的角色、地位,构成小组组织的初步结构。阶段三:亲密期。小组成员更为亲密,更开放、关心小组,关心其他成员,投入增强。阶段四:分辨期(差异期)。成员彼此熟识和聚合。能接纳其他成员的个性、实力、态度和需要,对小组有较高的认同。阶段五:分离期。小组进行到终结并且小组目标已经实现。成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 4,简述女性更年期出现的原因及其对策。

农田水利学复习

灌溉用水量 一、名词解释 1.吸湿系数 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2.凋萎系数 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 3.田间持水率 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 4.作物需水量 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土壤蒸发及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 5.灌溉制度 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6.灌水定额 一次灌水在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 7.灌溉定额 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8.灌水率(灌水模数) 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溉净流量q净。 9.灌溉设计保证率 是指灌区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的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 二、简答 1.简述农田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按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为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其中土壤水是与作物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水分存在形式,按形态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2.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主要有四种:质量百分数,以水分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表示;体积百分数,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表示,或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孔隙体积的百分数表示;相对含水率,以土壤实际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表示;水层厚度,将某一土层所含的水量折算成水层厚度,以mm计。 3.简述土壤水的有效性。 土壤水按是否能被作物利用而划分为无效水、过剩水和有效水。其中无效水是指低于土壤吸着水(最大分子持水率)的水分,过剩水是指重力水,有效水是指重力水和无效水之间的毛管水。 4.何谓旱灾、洪灾、涝灾和渍害? 农田水分不足引起作物产量减少或绝收的灾害称为旱灾。洪灾主要是指河、湖泛滥开形成的灾害。涝灾是指旱田积水或水田淹水过深,导致农业减产的现象。渍害是指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或土壤上层滞水,因而土壤过湿,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头疼或失收的现象。 5.何谓凋萎系数和田间持水率?两者各有什么用途? 凋萎系数是指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田间持水率是指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水量。凋萎系数一般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整理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是一种一助人为乐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人道主义:是以人为中心或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其本质是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愚昧, 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道,提倡人道。 人格理论:人格由三个主要系统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 的在于追求完美 精神分析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有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和自 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 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的缺乏。 行为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不再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是转向关注人的外在的行为表现,集中关注那些可观察的行为,认为那些潜藏的思想或 意识是非常不明智的。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 恰当的反应模式。 社会系统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即在特定的系统之中,社会工作者要想对其工作 对象进行治疗就必须关注他所生活的环境。 标签理论: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 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 沟通理论:它认为当我们采取某种行动的时候,我们总是为了响应某些获得的信息,强调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根据理论,社会工作的一个 基本任务就是帮助案主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1)帮助案 主获取信息(2)帮助案主作出反馈(3)。。。发出信息(4)。。。 删选,整理,改变来自外界的信息 增权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 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社会保障:是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 社会的稳定。 社会福利:从广义上讲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从狭义 上讲,社会福利则是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 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精品】农田水利学题库

一大题: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灌溉制度: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下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获得高产稳 产所制定的的一整套向田间灌水的制度。 2、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系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称为渠系水利用系数。 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渠道水的利用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实际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水量的比值,它是评价渠系工作状况、灌水技术水平和灌区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 3、重现期:所谓重现期就是指平均多少年重复出现一次,或多少年一遇的意思。 4、渗灌:灌溉水在地表以下,通过渗灌管管壁上微孔渗出,进入土壤湿润作物根系层的地下灌水方法。 5、排涝模数:单位面积上的排涝流量。 6、作物需水量:把作物生育期内的作物蒸发蒸腾量之和称之为作物需水量。 地下水临界深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叫做地下水临界深度。 水力最佳断面:在渠道比降i和渠床糙率n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设计流量所需要的最小过水断面称为水力最佳断面。 田间工程:通常指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和固定沟道之间的调田范围内的临时渠道、排水小沟、田间道路、稻田的格田和田埂、旱地的灌水畦和灌水沟、小型建筑物以及土地平整等农田建设工程。 二大题:判断题(共20题,每空1.0分,共20分) 1、对于旱作物,湿润年份及南方地区的灌水次数少,灌溉定额小;干旱年份及北方地区的灌水次数多, 灌溉定额大。(T) 2、机组式喷灌系统应该选在丘陵地区。 3、畦灌是灌溉水沿畦田长边方向成薄水层流动,在流动中主要借重力作用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T) 4、沟灌适用于窄行距的中耕作物。(F) 5、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是指灌水后,储存于计划湿润层内的水量与实际灌入田间的水量的比值。(F) 6、多风地区发展喷灌较好。 7、单位换算:1m3/亩=1.5mm。(T) 8、选择喷灌系统时应不必考虑作物种类、耕作方式因素。(F) 9、影响作物灌溉制度的因素有作物种类、品种,自然条件,农业技术措施。 田间水利用系数小于渠系水利用系数小于灌溉水利用系数。 10、灌溉渠系由灌溉渠道和排水沟组成。(F) 11、最小流量可校核对下一级渠道水位控制条件和确定修建节制闸的位置等。(T)

气象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名词解释:气温垂直递减率P12 ,饱和水汽压P16,相对湿度P16 ,露点(温度)P17,饱和差P17 2.气候与天气有哪些不同?P2 3.平流层和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P11-13 4.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P7-8 5.如何用饱和差(d)、露点温度(td)来判断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P17 饱和差当空气饱和时,d=0; 当未饱和时,d>0; 当过饱和时,d<0。 6.已知气温和相对湿度以后,如何得出饱和水汽压、水汽压、饱和差、露点温度。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P16 水面:a=7.45 b=235 冰面: a=9.5 b=265 露点温度 第二章第三章 1.名词解释 太阳常数P36 、大气透明系数(P)P40 、太阳高度P32 、太阳直接辐射P39 、总辐射P42 、大气逆辐射P47 、地面有效辐射P47、地面净辐射P48、逆温平流逆温辐射逆温P78、活动积温有效积温P85 大气之窗(8~12um处大气对长波吸收率最小,透明度最大,因此称此波段为“大

气窗口”。这一波段内的辐射,正好位于地面辐射能力最强处,所以地面辐射有20%的能量透过这一窗口射向宇宙空间。)、 2.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中都包括哪些要素?P32 3.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贝尔减弱定律的公式。P41 4.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异同及影响因子。P39-42 5. 地面有效辐射的公式。有哪些影响因子?P47 6. 地面净辐射公式和各项的意义。P48 7. 画图并说明土壤温度的铅直变化类型。P69 8. 写出地面(土壤)热量平衡方程和解释各项的意义。P67 9. 常见的逆温有哪几种?P78 辐射逆温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天气:晴朗而有微风的夜晚,无云或云层很薄很高。 地形:在山谷或凹地、干燥地区有利于辐射逆温的形成。 10. 什么叫土壤日较差P68、气温日较差P74?影响土壤日较差、气温日较差的因子有哪些?P68 P75 11. 如何计算活动积温、有效积温?P85积温在林业生产中有何意义?P87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 1. 影响蒸发的气象因子有哪些?P89 道尔顿定律。 蒸散的概念是什么?P91 2. 大气中水气的凝结条件是什么?其达到凝结的途径有哪些?P92云P93、露P94、霜P94、雾P93分别是在哪些冷却方式下产生的? 3. 辐射雾、平流雾的定义和形成条件有哪些?P95 4. 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相对变率、降水绝对变率的定义。降水相对变率和绝对变率分别可用来表示什么?P103 5. 形成降水的原因和种类有哪四种?P104

社会工作概论选择题汇总-附答案

社会工作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汉堡制创于 ( A ) A.1788年 B.1852年 C.1869年 D.1884年 2.1884年在英国伦敦创设的汤恩比馆是_________的开始。 ( A ) A.慈善组织会社 B.睦邻组织运动 C.爱尔伯福制 D.社会保障制度 3.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_________当作老龄社会的标准。( D ) A.5% B.7% C.8% D.10% 4.以下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D ) A.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比社会工作广 B.社会学的任务解释社会,社会工作的任务解决社会问题 C.社会工作的知识领域超越社会学的学科范围 D.社会工作的产生早于社会学 5.团体发展的四阶段模型是由_________提出。 ( D ) A.西伦与迪克曼 B.加兰 C.克洛德尼 D.特雷克 6.社会工作者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要贯彻案主的_________原则。 ( A ) A.自决 B.服从 C.主动 D.被动 7.以下属于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的是 ( A ) A.社会行政工作 B.社会团体工作 C.社会个案工作 D.社区社会工作 8.下列陈述与社会个案工作的特点不一致的是 ( D ) A.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B.是一对一的工作方法 C.协助案主完善人格和自我 D.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 9.社会工作的_________之一是:社会工作者承认每一个工作对象都 有潜在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 ( C ) A.特征 B.职能 C.价值前提 D.使命 10.下列_________不属于托马斯关于行为修正派的三大基本类别的内容。 ( A )

农田水利学复习资料

农田水利学 、名词解释 1、地下水临界高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 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2、水滴打击强度:单位喷洒面积内水滴对作物和土壤的打击动能。 3、田间工程:通常是指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和固定沟道之间的农田建设工程。 4、农田水分状况:农田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5、喷灌强度: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水量,亦即单位时间内喷洒在灌溉土地上的水深。喷灌均匀度: 喷灌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是衡量喷灌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6、灌溉设计保证率: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的年数或供水不破 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7、涝灾;因当地降雨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出而形成田面积水,使作物受淹引起减产或失收 渍灾:因地下水位过高,根据土壤中的含水量过大,长期超过农作物正常生长允许的限度,使作物生长受抑的灾害现象。 二者相同点:农田水分过多 不同点:涝灾地面积水过多,而渍灾则是地下水位过高,不出现地面积水,只是土壤含水量大,不如涝灾来得明显和快速。 8田间持水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 凋萎系数:使作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的含水率(约为吸湿系数的 1.5~2.0倍) 9、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所消耗的水量之和。 ET E0或ET aE O b ET ――某段时间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mm计; E O――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mm计; a,b -- 经验常数; a ――需水系数,或蒸发系数。 10、抗旱天数:灌溉设施在无降雨情况下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天数。 二、简答题 1、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与措施: (1)调节农田水分状况: ①灌溉措施:按作物所需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地将水量输送和分配到田间补充水分不足; ②排水措施:通过修建排水系统将农田内多余的水分(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入容泄区,使农田处于适宜的水分状 况。 (2)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 ①蓄水保水措施:修建水库、河网,控制利用湖泊、地下水库,大面积的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 ②调水、排水措施:主要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或流域之间的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状 况。比如南水北调工程。 2、作物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①总结群众丰产灌水经验;②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③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3、修正灌水率的原则:以不影响作物需水要求为原则。 要求:①尽量不要改变作物关键用水期的各次灌水时间;

气象学答案

气象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水汽压: 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3、气候: 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团: 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 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光谱: 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7、干洁空气: 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8、高气压;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9、反气旋: 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0、暖锋: 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二、是非题:下列各题中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每个2分,共20分) 1、饱和水汽压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 2、大气中各种云状的产生,主要是空气上升运动的形式不同所造成的。(√) 3、自由大气中作直线运动的空气,当G与A这二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更正:当气压梯度力G、在转偏向力A、惯性离心力C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 4、CO2占整个空气的0.05%,多集呈30KM以上。(×)更正:0.03%。 5、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大陆上多出现在8 月,海洋上多出现在7 月。(×) 更正:大陆上多出现在7月,海洋上多出现在8 月。 6、在同一气温下,气压值愈大的地方,空气密度愈大,气压随高度递减得愈快,单位高度差愈小。反之,气压值愈低的地方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 7、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而引起的局部地区的风叫阵风。(√) 8、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在于给大气热量及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 9、冬、夏季海、陆冷、热源的分布,使低层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气压活动中心。(√) 10、波状云主要是由于空气大规模的系统上升运动而产生。(×),更正:将波状云改为“层状云”。 三、简述题 1、绘图说明山谷风的形成。(14分) 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因子形成的,白天因坡地上空气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4分)谷地上面较冷的自由大气,由于补偿作用从相反方向流向谷地,称为反谷风(4分)。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变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成为山风,(4分)谷底的空气因辐合而上升,并在谷地上面向山顶上空分流,称为反山风开民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2分) 2、简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分布及特征。(16分) 参考: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4分)分布在40-60度大陆西岸,(4分)终年下雨均衡,(4分)气温温和。(4分) 3、高山气候有何特点?(10分) 参考: (1)山地垂直气候带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2分) (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2分)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带条件的垂直差异为决定因素,而干旱、半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的关系;(2分)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2分)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杨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2分) 四、论述题(20分) 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1)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4分) (2)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4分) (3)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4分) (4)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4分) (5)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2分) (6)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2分)

社会工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读书笔记 031909132陈健 毒品是众所周知的魔鬼,它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吸毒者的行为、情绪反应和思维过程发生变化。反复使用可以发展成瘾,即尽管有消极的后果还是会强迫性地使用一种毒品或物质。上瘾的特征为生理上的依赖(身体组织需要有这种药物才会功能正常)和心理上的依赖(当一个人相信只有身体内有这种化学物质,感觉和思维才能正常)。所有精神类药品都会有心理依赖成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会发展成生理上的依赖。现今有可能被滥用的毒品主要有麻醉剂、兴奋剂、抑制药物、幻觉剂、大麻、吸入剂和类固醇。 很难估计有多少人正在吸食毒品。但是吸食毒品的人正在增加是可以确定的。许多吸毒的人都丧失了社会生产力。他们经常会出现健康问题,他们的家庭承受着情感冲突和经济上的损失。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食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此外,吸毒还使得成千上万的资金流入到有组织的犯罪团伙中,社会损失了大量的财富,纳税人也为此支付了许多钱来挽救吸毒者。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与毒品有关的问题主要执法人员关心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医治有毒瘾的人,或者是帮助有毒瘾的人康复,因为他们数量很少,并且人们大都相信人只要一染上了毒瘾,就无药可救了。但是当这个问题愈演愈烈,尤其是当吸毒蔓延到郊区时,此时感到担忧的大众开始寻找阻止吸毒的蔓延、挽救受害者、重建家庭的办法。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的共同努力,即由执法部门、医疗行业、学校、立法机会和社会机构,所有力量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而社会工作参与的方案可以归为三大类:(1)预防吸毒(2)治疗受害者及其家庭(3)减少滋生吸毒的社会条件。为了解决毒品问题,必须加强预防。学校和社会机构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对那些潜在的导致吸毒的状况提高警惕,并采取必要的步骤加以改善。社会工作者在毒品预防和教育方案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但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从小学开始在课堂上进行有关毒品危害的教育;安排聆听令人信服的演讲;开办承认教育课程;帮助公司和工厂利用相关教育;培训做吸毒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助手;向大众提供容易到手的相关信息。社区工作方案一般都是特别优先考虑的处置吸毒者的方法。它把社会服务、精神病服务与药物治疗想结合。治疗性服务有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药物和化学治疗,以及个人和小组辅导。因为使用不同毒品的治疗会有差异,所以为吸毒者提供了许多形式的治疗。对一些吸毒者起作用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对另一些人不起作用。吸毒治疗中心的工作包括紧急看护、住院医疗、门诊、化学治疗、治疗性社区以及转介服务。社会工作者是这些专业工作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因为有大量的治疗方法,吸毒者可以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法。门诊服务是花费最少的。长期的住院治疗费用昂贵,许多人负担不起住到完全康复。在为个人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对其社会和家庭关系、工作机会以及个人的长处进行评估,然后再决定哪种方法更适合其需要。社会工作者对社会资源有所了解,他们可以为吸毒者提供信息,让他们知道可以利用哪些类型的治疗设施。社会工作者也可

考古学概论题库

名词解释 文化层: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层上的遗迹遗址等,如灰坑、井等经常出现打破关系。共存则是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系。) 考古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旧石器:旧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标志,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是利用天然砾石打制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功能的工具,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用来狩获与肢解猎物、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防身和加工制作其他材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新石器:新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用具,使用新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是在旧石器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除了打制的方式外,还使用了磨制的方式,耗时更长,但是能够能够控制石器形状,比旧石器更加耐用。 错金银:错金银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属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主要是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错金银工艺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鎏金: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碳十四断代法:碳十四断代法是考古学上一种用于断定有机体年代的方法。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变,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的浓度平衡。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不补充了。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这可用来测定5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 热释光测年法:是利用热释光效应测量文物烧制时间的一种方法。利用热释光效应,可以根据样本所释放光子的能量判断出样本自从上一次被加热后至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之和,因而也就能判断出其烧制时间。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 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