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

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 理论。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认识目标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二)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

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地注意。

2.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

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内分两个水平:价值概念化;组成价值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三)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1.知觉

2.模仿

3.操作

4.准确

5.连贯

6.习惯化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②产生条件。③行为标准。

(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一、教学事项

(一)引起学生注意

(二)提示教学目标

(三)唤起先前经验

(四)呈现教学内容

(五)提供学习指导

(六)展现学习行为

(七)适时给予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三、教学媒体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①非投影视觉辅助。②投影视觉辅助。③听觉辅助。④视听辅助。

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戴尔(1946)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个别化教学

(一)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三)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基于这一理念,布卢姆等人主张,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二)班级规模

(三)班级的性质

(四)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活动的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三、群体动力

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三)课堂气氛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吸引与排斥

2.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一)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3.学生座位的分配

(二)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之分。

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有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第一,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第二,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第三,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评价也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而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及特点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三)对标准化测验的批评

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

二、教师自编测验

(一)自编测验的含义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二)自编测验的类型

1.客观题

客观题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这类题目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填空题等。

2.主观题

主观题则要求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陈述出来。这类题型包括论文题及问题解决题。

(三)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

2.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

3.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一)案卷分析

(二)观察

1.行为检查单

2.轶事记录

3.等级评价量表

(三)情感评价

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一)评分

(二)合格与不合格

(三)其他报告方式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二、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

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一)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二)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三)教材的呈现

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四)课堂练习

专家教师将练习看做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做必经的步骤。

(五)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

(六)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第三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教师成长的过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一)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二)关注情境阶段

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具体包括: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二)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三)进行专门训练

(四)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科顿等人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过程:①教师选择特定问题加以关注。②教师开始分析收集来的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以理解这一问题。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和指导行动,对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加以考虑。实施行动计划。

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四种典型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我们将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按照行事的节奏和社交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分为四种类型,并分别用这四种动物来表示。 老鹰型的人的性格特征 老鹰型的人属于做事爽快,决策果断,以事实和任务为中心,有些人对他们的印象会是他们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他们常常会被认为是强权派人物,喜欢支配人和下命令。他们的时间观念很强,讲求高效率,喜欢直入主题,不愿意花时间同你闲聊,讨厌自己的时间被浪费。 他们往往是变革者,你若能让他们相信你可以帮助他们,他们行动的速度会很快。研究表明:老鹰型的人做决策只需要两次接触。 他们在电话中的声音特性) 他们在电话中往往讲话很快,音量也会比较大,讲话时音调变化不大,可能面无表情。 他们在电话中的行为特征) 他们可能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可以提供什么东西给他们,所以,他们可能会严肃或者冷淡地讲:“什么事?你要干什么?”;他们喜欢与人竞争,可能会在电话中刁难你,例如,他们会以质问的语气问:“你同我谈谈这件事到底该如何解决?”,以显示他们的权威。如果你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关系,他们喜欢讲而不是听。但由于他们讨厌浪费时间,所以,在电话中同这一类型的客户长时间交谈有一定难度,他们会对销售活动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们的需求) 他们追求的是高效地完成某个工作,再加上他们时间观念很强,所以,他们考虑的是他们的时间得花得值;他们会想尽办法成为领先的人,他们希望具有竞争优势,他们向往第一的感觉,所以,他们往往通过变革来达成这一目标;同时,权力、地位、威信和声望都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需要掌控大局,他们往往是领袖级人物或想象自己是领袖级人物;对他们来讲,浪费时间和被别人指派做工作,都将是难接受的。 如何与他们通过电话打交道) 由于时间对他们来讲很重要,所以,你要直入主题。例如,开场白尽可能短,可以直接讲你打电话的目的:“陈总,今天打电话给您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同您探讨一下先进的电脑系统是如何帮您获取竞争优势,成为行业领先的人的”。你讲话的速度应稍快些(同他差不多),以显示出你尊重他的时间,同时也表明你的时间也是宝贵的;如果你是主动打电话给对方的,最好做充分的准备,你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所存在的问题,以击中要害。总体上来说,你要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你所销售产品行业内的专家,这样可以更吸引他。举例来讲,他会提出些问题,甚至是质问你,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回答,那么你对他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在与他们探讨需求时候,尽可能地使用可以刺激他们需求的话语和词汇,如:高效、时间、领先、竞争优势、变革、权力、地位、威信、声望和掌握大局等。 作为电话销售人员,当你判断你的客户为老鹰型的人时,有时你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改变你的行为方式

改变你的行为方式 大纲 一、学会时间管理 1.时间管理的概念 2.有效时间管理的障碍 3.怎样进行时间管理 4.有效时间管理的建议 二、增进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的原则 2.人际沟通的技巧 3.提高人际沟通的建议 三、尝试写作减压 1.写作的心理治疗功能 2.写作心理治疗的类型 3.怎样进行写作减压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时间管理 C02:ABC等级次序法 C03:80/20原则 C04:真诚 C05:尊重 C06:理解 C07:日记写作 C08:信件写作 C09:自传写作 C10:主题写作 C11:博赞风格的日记

原理 K01:有效时间管理的障碍 K02:执行的重点 K03:有效时间管理的建议 K04:提高人际沟通的建议 K05:伤痕文学的作用 K06:有效日记写作的标准 K07:日记写作要点 K08:梦的日记写作要点 K09:未寄出的信的功能 重要信息 I01:10件事的时间安排举例 I02:古埃及人、尼采、索伦·克尔凯戈尔对写作的治疗功能的表述 I03:伤痕文学的共通模式 I04:泰戈尔的案例 I05:史铁生的案例 I06:海明威的案例 I07:周国平的案例 I08:Pennebaker、宋瑛和梁爱主关于文学心理康复功能的实证研究 I09:荣格对理解梦的象征功能的观点 正文 一、学会时间管理 现代社会,时间已经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压力来源。工业化社会环境下的人们,渐渐发现他们变成了时间的奴隶,而不是时间的主人。所以,学会时间管理是应对压力的重要方法。 1.时间管理的概念 时间管理是指对日常活动进行优先次序的排列、确定时间表的执行,以达到个体生活的满意度。有效的时间管理并不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时间,而是意味着你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时间。

行为改变技术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为及其特点 一、行为的涵义 (一)行为的界定 (1)传统华生斯金纳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2)新行为主义赫尔托尔曼内隐性的意识行为 (3)认知论心理表征的过程 (4)广义内在外显意识潜意识 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有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二)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 1、生理成熟与衰退 2、偶发事件(疲劳,疾病,药物,剧烈运动,情绪紧张) 3、学习 二、1行为问题的产生 (一)适应与发展 个体通过不断的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个体的身心机能及其品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三、行为的分类 正常行为:普通人能做到的,与个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并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 四、行为的特点 1、行为包括人们的所说和所做 2、行为具有可塑性 3、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5、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6、行为可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7、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8、行为是可以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第二节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产生背景 二、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 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和方法。 三、行为改变技术与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的辨析 四、行为改变技术的特点 (一)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 (二)积极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 (三)注重客观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 (四)强调分析当前的环境事件并重组个体的环境 (五)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为终极目标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惩罚原理范文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惩罚原理 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戴淑风刘全礼编著 惩罚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惩罚是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遍使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10日报道,海口市某学生为了“好玩”,做出了下列“好事”: 这个学生暑假期间在海口市东方广场的某快餐厅打工。8月3日下午2点,他从海口海甸岛沿江西路骑自行车回家,途中突发奇想,想看看人们遇到爆炸事件会有何种反应。于是,他就产生了往快餐店打电话开个“恐怖玩笑”的念头。在查到该饭店的电话号码后,他就在4点左右用公共电话打快餐店的电话,称:“我已经在你们店里放置了两枚炸弹,餐厅很快就会爆炸”。打完电话,他还先后两次到现场围观看热闹。8月7日凌晨,他被警方刑事拘留。按照刑法规定,他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是一个用法律惩处的例子,是惩罚原理的具体应用。 惩罚原理和消退原理一样主要是用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专业描述说:“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景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减少。”这个不良的后果或厌恶的刺激叫做惩罚物。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小时候做错了某一件事情或出现了某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它们引来了不良的后果,尤其是严重的体罚时,今后往往就不再做类似的事情了。 但是,惩罚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改变行为的目的,还可能使不良行为加重,或导致其他不良的后果。因此,在使用惩罚时也要注意: (1)要惩罚的行为必须具体、明确 这样能避免惩罚了优良行为;同时,要惩罚的行为必须是不良行为或应该惩罚的行为。(2)惩罚要及时,在不良行为出现时马上就惩罚。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教程考试答案

? 名 称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 对应章节 ? 成绩类型 分数制 ? 截止时间 2016-12-15 23:59 ? 题 目 数 50 ? 总 分 数 100 ? 第1部分 ? 总题数:50 1 【单选题】(2分)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A.T B.F 2 【多选题】(2分) 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 A.积极锻炼 B.合理营养 C.平衡膳食 D.适量睡眠 E.积极的休息 3 【单选题】(2 分) 日常生活中基础代谢占总消耗能量的 A.20%~30% B.30~40% C.60~70% D.40~50% E.50%~60% 4 【单选题】(2分) 运动治疗是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 A.F B.T 5 【多选题】(2分) 合理营养的内涵包括 A.谷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B.动物性食品是膳食能量的基本来源 C.每日烹调用油20~30克 D.大豆中的植物蛋白质含8种必需氨基酸 E.保持每日食物的多样性 6 【单选题】(2分) 糖尿病人甜食不能吃,“无糖”食品多吃无 妨。 A.T B.F 7 【多选题】(2分) 可引起血脂升高的膳食因素 A.不饱和脂肪 B.膳食纤维 C.饱和脂肪 D.维生素 C 和E E.碳水化合物 8 【多选题】(2分)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有 A.种植性转移

B.非分泌型转移 C.淋巴道转移 D.血液转移 E.直接蔓延 9 【多选题】 (2分) 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A. 生育及性生活 B. 抽烟酗酒 C. 环境污染 D.不良的膳食结构 E.某些职业 10 【多选题】(2分) 大肠癌的常见症状 A.肠梗阻(晚期症状) B. 腹部包块 C.腹痛、腹胀(早期症状) D.排便习惯改变(多表现为腹泻,便秘,便不尽感) E.大便的性状改变(大便变细、便中带血、脓或黏液) 11 【多选题】 (2分) 下列哪些不良的膳食结构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A. 高胆固醇、低纤维膳食 B.高脂肪、低纤维膳食 C.低脂肪、高纤维膳食 D.低胆固醇、低热量膳食 E.高胆固醇、高热量膳食 12 【多选题】(2分) 吸烟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害因子 A. 冠心病 B.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C. 脑血管病 D.心血管病 E.恶性肿瘤 13 【多选题】(2分) 下列血压属于正常值的是 A.105/65 B.125/80 C.105/85 D.115/75 E.115/86 14 【单选题】(2 分)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 A.果糖 B.葡萄糖 C.蔗糖 D.多糖 E.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改变你的行事方式-课件讲义

1 改变你的行事方式 现代社会,时间已经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压力来源。工业化社会环境下的人们,渐渐发现他们变成了时间的奴隶,而不是时间的主人。所以,学会时间管理是应对压力的重要方法。 生活中有些人和因素会成为有效时间管理的障碍。 ◇ A型人格:总是赶时间,容易生气,对生活和工作缺乏组织和计划 ◇ 工作狂:总是将大量的时间过多地花在工作中,喜欢通过延长工作 时间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通常以牺牲其他责任为代价 ◇ 时间骗子(试图在一个时间段同时做几件事情的人):那些有很多 任务、忽视或过分重视自己、与时间讨价还价、经常在工作过程中放弃责任的人 ◇ 拖延者:今天的事总是喜欢拖到明天再做的人,主要心理障碍是懒 惰、缺乏热情、恐惧失败 ◇ 完美主义者:他们过分关注每件工作的细节,但却常常忽略整体, 因小失大 ◇ 生活方式的行为陷阱:容易过分卷入到过多的事务中去,通常会做些没有人要求做的事情 一、学会时间管理 1.时间管理的概念 时间管理是指对日常活动进行优先次序的排列、确定时间表的执行,以达到个体水平的满意度。有效的时间管理并不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时间,而是意味着你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时间。 2.有效时间管理的障碍

改变你的行事方式 2 时间管理通常分成三个环节:排列优先次序、确定时间表和执行。 排列优先次序 每个人每天手中都有一些待办事项,排列优先次序就是对这些事项进行轻重缓急的区分。具体排列的方法有:ABC 等级次序方法、排列图法、重要-紧急方法。 3.怎样进行时间管理 3 重要-紧急法:按照事情的紧 急、重要与否进行优先次序排列的方法。将 待办事项分为高紧急、低紧急,高重要性、 低重要性四个维度,然后进行优先次序排 列,高紧急、高重要性的优先处理,低重要性、低紧急的可以暂缓处理。 1 A BC等级次序法:先将所有 的待办事项写下来。然后进行区 分,在A 列中写下你必须要完 成,而且越快完成越好的工作;在C列中写下你想要去完成但不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在B列中写下其余的事情。这样,事情就按照性质和个人的兴趣进行了区分,一目了然。 2 排列图法:这是一种按照事情重要性以及回报率进行优先次序排列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所做工作的20%会给我们80%的回报或者满意度,这就是80/20原则,而剩下的80%大多数是无关紧要的。比如列出的10项工作中,可能只有2项是最为重要、最 有意义的,这两项应该是我们最应该 做的。

行为改变技术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行为改变技术》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行为改变技术》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对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行为的涵义、分类及行为的特点。明确行为改变技术产生背景、界定以及特点,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领域。掌握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操作原则,以及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行为及其特点 识记:行为的涵义 (1)行为的界定 行为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的、所进 行的各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两者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 过学习获得的。 (2)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 生理成熟与衰退、偶发事件、学习 应用:行为问题的产生 (1)适应与发展 (2)个体适应与发展中出现的行为问题 识记: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两大类: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 从行为改变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普通人相比,在质和量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过度或不适当,而且行为的后果就是不正常行为,反之就是正常行为。 识记:行为的特点 (1)行为包括人们所说和所做 (2)行为具有可塑性 (3)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 (4)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5)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6)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7)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8)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隐蔽的 (二)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 识记: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 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先有其母,才有其子。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

建筑制图课件 第八章《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

第八章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8-1 建筑形体的画法 §8-2 视图选择 §8-3 建筑形体的尺寸标注 §8-4 剖面图 §8-5 断面图

大部分建筑物是由不同的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台和球等基本形体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因此在画建筑形体的投影图时,可参照第三章介绍的形体分析法,将一个复杂的建筑形体“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形体,分析它们的组合形式和相对位置,并据此进行画图。

现以肋式杯形基础为例,说明画建筑形体视图的步骤如下: (一)形体分析 肋式杯形基础的形体,可以看成由四棱柱底板、中间四棱柱(其中挖去一楔形块)和6 块梯形棱柱肋板叠加组成。四棱柱在底板中央,前后各肋板的左、右外侧面与中间四棱柱左、右侧面共面、左右两块肋板在四棱柱左右侧面的中央(二)确定安放位置 根据基础在房屋中的位置,形体应平放,使H面平行于底板底面,V面平行于形体的正面。

(三)确定视图数量 确定的原则是用最少数量的视图把形体表达完整、清楚。 (四)画视图 ⒈根据形体大小和注 写尺寸需占的位置,选择适宜的图幅和比例。 ⒉布置视图。 ⒊画视图底稿。按形 体分析的结果,使用绘图仪器和工具,顺次画出三面视图。画每一基本形体时,先画其最具有特征的视图,然后画其他视图。 4. 加深图线。经检查无误之后,按各类线宽要求,用较软的铅笔或墨线进行加深。 (五)标注尺寸

§8-2 视图选择 视图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视图数量,二是确定正立面图。 一、选择视图数量 一般的建筑形体,可用三视图(即平面图、正立面图和侧立面图)表示。 建筑物及其构配件的视图,在保证表达完整清晰的前提下,也可选用单个视图、两个视图、三个视图、或者更多的视图表示。 单个视图表示 三个视图视图表示 两个视图表示

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

行为治疗专家经过实验与临床经验,创立了许多治疗方法,现介绍十种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一)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Wolpe 1958年根据条件反射学说,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展了这套完整的行为治疗方法。Wolpe认为恐惧或焦虑不可能与松弛同时并存。它们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反应是肌肉松弛,故以逐步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用于对抗焦虑(恐惧)情绪,建立系统脱敏技术。 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等。 操作方法: 分三个步骤。 1.肌肉松弛训练。 2.设计一个供想象的焦虑(恐惧)层次。 3.将松弛训练与想象层次结合。即首先教病儿学会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至下肢的全身肌肉松弛法,同时根据病儿焦虑(恐惧)程度设计一个等级层次。病儿经过1~2周放松训练,达到几分钟内全身自我放松之后,便可进入系统脱敏程序。治疗开始,让病儿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肌肉,并想象第一个最小焦虑(恐惧)情境(物),如体验到焦虑(恐惧),即刻举起一手指作为信号,若无焦虑(恐惧)产生,约7~1O秒钟后,让其放松,并停止想象此情境(物)。每一焦虑(恐惧)层次经过两个程序的想象,不产生焦虑(恐惧),便可进人下一层次。如此,使病儿逐渐经历最小焦虑(恐惧)到最大焦虑(恐惧)的各个层次,基本上能对实际的恐惧情境(物)不再产生焦虑。 (二)实践脱敏性 年幼儿童无法学会自我松弛,也不可能对焦虑(恐惧)情境(物)进行想象,便可采用实践脱敏法(Invivo desensltlzatlon)。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惧症。操作方法:将病儿不良情绪分为若干层级,让其逐级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实际情境或实物前,并在暴露同时,给予阳性刺激(如给吃喜爱的食物),使二者产生桔抗而逐步脱敏。例如,某幼儿怕狗,治疗开始,让他吃糖果的同时,看狗的照片,谈狗的趣事,之后看远处关在笼子里的狗,然后再分次逐渐走近狗笼(或将狗笼移近),直至消除害怕狗的情感反应。

建筑形体常见的表达方法

情景8 建筑形体常见的表达方法 下一任务任务一视图表达方法的应用 用正投影法将机件形体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视图,其目的是用于表达形体的可见部分。 8.1.1 基本视图 按照我国的制图标准,房屋建筑的视图,应按正投影法并用第一角画法绘制。物体在正立投影面(V)、水平投影面()和侧立投影面(W)上的视图分别称为: 正立面图—由前向后作投影所得的视图,也简称正面图; 平面图—由上向下作投影所得的视图; 左侧立面图—由左向右作投影所得的视图,也简称侧面图。 在原有三个投影面V、H、W的对面再增设三个分别与它们平行的投影面V1、H1、W1,可得到一六面投影体系,这样地六个面称为基本投影面。物体在V1、H1、W1面上的视图分别称为: 右侧立面图—由右向左作投影所得的视图; 底面图—由下向上作投影所得的视图; 背立面图—由后向前作投影所得的视图。 以上六个视图称为六面基本视图。六个投影面的展开方法如图8.1所示。如在同一张图纸上绘制若干个视图时,各视图的位置宜按图8.2的顺序进行配置。 工程上有时也称以上六个基本视图为正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仰视图和后视图。画图时,可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点,选用其中必要的几个基本视图。每个视图一般均应标注图名,图名宜标注在视图的下方或一侧,并在图名下用粗实线绘一条横线,其长度应以图名所占长度为准,如图8.2所示。

本章导航: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 上一任务下一任务任务二剖面图表达方法的应用 在工程图中,物体上可见的轮廓线用实线表示,不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表示。当物体的内部构造复杂时,投影图中就会出现很多虚线,因而使图面虚实线交错,混淆不清,给画图、读图和标注尺寸均带来不便,也容易产生差错。此外,工程上还常要求表示出建筑构件的某一部分形状及所用建筑材料。为了解决以土问题,可以假想地将物体剖开,让它的内部构造显露出来,使物体的不可见部分变成可见部分,从而可以用实线表示其内部形状和构造。 8.2.1 剖面图的形成 用假象剖切面剖开形体,将处在观察者和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而将其余部分向投影面作正投影所得到的视图称为剖视图。其目的是用于表达形体的内部结构。 如图8.6a为一台阶的三视图。左视图中,由于踏步被侧挡板遮住而不可见,所以在左侧立面图中画成虚线。现假想用一侧平面P作为剖切平面,把台阶沿着踏步剖开,图8.6b所示,再移去观察者和剖切平面之间的那部分台阶,然后作出台阶剩下部分的投影,则得到如图8.6c中所示的Ⅰ-Ⅰ剖面图。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三)消退原理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三)消退原理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戴淑风刘全礼编著 消退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没有比被人忽视或置之不理更叫人难受的了。试想,三个人一个小组活动,可偏偏其中两个人亲亲热热地交流,不理第三个人,你猜测这个人的心情会怎样? 小明虽然只有6岁,但是很有礼貌。一天早上见到李叔叔问“叔叔好”,由于当时李叔叔心情不好,不想搭理任何人,对小明的问候置之不理,结果第二天早上,小明见李叔叔问好的可能性就会减小。这就是“消退法”。这是一个错误应用消退法的例子,把一个好的行为消退了,也就是把本来应该强化的行为消退了。这一原理用更规范的语言描述就是:“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

就会减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经意的利用这一方法减少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次数。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一方法,能有效的控制由于不恰当的强化而形成的不良行为。 前文中提到的虎子以哭闹的方式来实现买玩具的行为,应该采用消退法来对待,任你怎么哭闹,使用这种方法就是不给你买。妈妈可以走开,不理虎子。当然,这时妈妈必须表面上做出坚决的毫不妥协的姿态,要用强硬的态度。这样,当虎子发现用哭闹、打滚换不来玩具时,他可能变得乖起来,或者采用另外的方法来索取玩具,或者干脆打消要这个玩具的念头。这时妈妈的方法就有效了。 使用消退法主要是减少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发生。 莎莎在幼儿园就餐时,需要加饭,她不是说“老师,我的饭吃完了,请给我加饭”,而是举着碗在那里“哼”、“哼”地叫(不良行为),这时老师就像没有看到一样,照顾其他小朋友吃饭而不理她(置之不理,即消退法)。老师这样做是正确的,莎莎今后就可能不用这种方式要求加饭了。 使用消退法时必须注意: (1)消退的行为必须明确具体

最新行为矫正重点整理

行为矫正 第一章 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 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 ①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 ②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 ③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 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②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 ③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 ④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 第二章 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 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七种方式教你把新行为培养成好习惯

7 Steps To Turn New Activity Into A Habit 七种方式教你把新行为培养成好习惯 Have you ever started a diet or exercise program but didn’t stick with it? If you are like millions of other people, you’ve set out with the best intentions but failed to keep the momentum going. I’m going to explain why relying on motivation and willpower doesn’t work and what works instead. 你是否也曾制定过节食或运动计划,结果没过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呢?你是否也像成千上万人一样,刚刚开始时雄心壮志,但越往后却越没动力?下面这篇文章就要告诉你为什么只靠毅力和积极性行不通,以及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When you begin any new self-improvement program, you’re enthusiasm is high and you’re motivated by the pleasure of what you want or the pain of what you don’t want. But motivation naturally diminishes with time. 当你启动一项提升自我的项目时,你一定是兴致勃勃,想到未来能收获成功,远离失败,便顿时充满能量。但是这种积极性会随着时间自然而然地消磨殆尽。 When your motivation wanes, you rely more on willpower. But no one has an endless supply of willpower. It’s a resource that gets “used up”. Every time you will yourself do something you don’t really want to do, you use up some willpower. Every temptation you pass up depletes your willpower reserve. 当积极性消失时,你更多的要靠毅力坚持下去。但是每个人的毅力都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用光”。每当你迫使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情,或是抗拒种种诱惑时,你的毅力都会一点点流失。 By evening, you may find you have no willpower left. That’s why most people blow their diet in the evening after eating healthy all day.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试卷及答案

核试卷 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 (A 卷) ( 闭卷) 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本科1班 本卷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1. 爱德华·桑代克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以下哪一方面进行了描述。 ( ) A. 反应性条件反射 B. 条件情绪反应 C. 效果定律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2. “任何时候马克把手指放在嘴里并把牙齿咬合在指甲上、表皮上或指甲周围 的皮肤上”这一描述是“咬指甲”这一行为哪方面的描述。 ( ) A. 归类 B. 判断 C. 类别名称 D. 行为定义 3. 一位老师在记录一个孩子上课时间每15分钟是否有扰乱课堂的行为,这位老 师让定时器每15分钟响一次。当扰乱行为出现时,老师在数据单相应的地方做一记录。当一个间隔上已经做子记录后,老师就不用观察这个孩子或 记录他的行为了,直到下一个间隔开始。这是以下哪一种记录方法。 ( ) A. 成果记录 B. 间隔记录 C. 连续记录 D. 时间样本记录 4.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最低观察者间信度值是多少 。 ( ) A. 60% B. 70% C. 80% D. 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5. 以下哪一种设计不是真正的实验设计,因为它没有重复。 () A. A-B B. A-B-A-B C. 多基线跨行为 D. 改变标准 6. 王老师在对一个孩子说“请”和“谢谢”的行为记录。在一周的基线期之后, 王老师开始使用强化来增加说“请”的行为。两周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又用 强化来增 加说“谢谢”的行为。王老师使用的是什么研究设计? () A. 多基线跨行为设计 B. 多基线跨被试设计 C. 多基线跨环境设计 D. 改 变标准设计 7. 小冉是一名电话销售员。他通过电话来销售产品。他不知道谁会买他的产品。 但他知道大约平均打13个电话就有一个人买。小周打电话的行为被什么强化程 序所强化? () A. 固定比例 B. 可变比例 C. 固定间隔 D. 可变间隔 8. 剥夺使得一个强化物力量如何变化。 () A. 更小 B. 更大 C. 没有变化 D. 失去作用 9. 明明一边骑自行车一边看着脚下的地面。突然间,他撞上了一辆停着的轿车, 他从车上弹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把门牙摔掉了。这件事之后,明明再也不 敢在骑车时看着地面了。这是属于何种惩罚方式。() A. 撤销惩罚 B. 强化物损失惩罚 C. 负性惩罚 D. 正性惩罚 10. 杰克在他妻子向他大喊大叫之后再也不把脚放在茶几上了。当他的妻子不 在家时,他也不把脚放在茶几上的时候,这是属于以下哪种行为矫正的原理。 () A. 刺激控制 B. 刺激辨别 C. 刺激泛化 D. 刺激反应 11. 条件情绪反应这个术语是由谁于1920年首次提出的。 ()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消退原理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消退原理 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戴淑风刘全礼编著 消退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没有比被人忽视或置之不理更叫人难受的了。试想,三个人一个小组活动,可偏偏其中两个人亲亲热热地交流,不理第三个人,你猜测这个人的心情会怎样? 小明虽然只有6岁,但是很有礼貌。一天早上见到李叔叔问“叔叔好”,由于当时李叔叔心情不好,不想搭理任何人,对小明的问候置之不理,结果第二天早上,小明见李叔叔问好的可能性就会减小。这就是“消退法”。这是一个错误应用消退法的例子,把一个好的行为消退了,也就是把本来应该强化的行为消退了。这一原理用更规范的语言描述就是:“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经意的利用这一方法减少孩子出现良好行为的次数。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一方法,能有效的控制由于不恰当的强化而形成的不良行为。 前文中提到的虎子以哭闹的方式来实现买玩具的行为,应该采用消退法来对待,任你怎么哭闹,使用这种方法就是不给你买。妈妈可以走开,不理虎子。当然,这时妈妈必须表面上做出坚决的毫不妥协的姿态,要用强硬的态度。这样,当虎子发现用哭闹、打滚换不来玩具时,他可能变得乖起来,或者采用另外的方法来索取玩具,或者干脆打消要这个玩具的念头。这时妈妈的方法就有效了。 使用消退法主要是减少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发生。 莎莎在幼儿园就餐时,需要加饭,她不是说“老师,我的饭吃完了,请给我加饭”,而是举着碗在那里“哼”、“哼”地叫(不良行为),这时老师就像没有看到一样,照顾其他小朋友吃饭而不理她(置之不理,即消退法)。老师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