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学习本单元之后,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能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说明其在灾害监测等自然地理问题中的应用,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校友会2019中国天文学类一流专业排名

全国排名专业名称学校名称星级排名专业层次

1 测绘科学与技术武汉大学8星级世界一流专业

2 测绘科学与技术战略支援部队信

息工程大学

7星级

世界知名高水平专

3 测绘科学与技术同济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

1 水利工程河海大学8星级世界一流专业

2 水利工程清华大学8星级世界一流专业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成因

内容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核心素养目标学业质量水平合格考(水平

1-2)

1.辨识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归纳自然灾害的空

间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2.分析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理解自然灾害造成

的主要危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等级考(水平

3-4)

运用资料,通过对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激发学

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述

(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自然灾害的损失: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

2.自然灾害的类型

(1)按照20世纪的统计结果,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

(2)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七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

震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

[判断]

1.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2.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

3.一般来说,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小。()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因此旱灾最严重。()

答案 1.√ 2.√ 3.× 4.×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地震及其形成原因

①概念

地震: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

②地震分类:按成因机制,可以分为构造地震和人工诱发地震等。

岩石――――→

构造运动

变形――――――――→

超过承受限度

破裂或错动―――――――→

能量急剧释放

地震波构造地震(2)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位于等震线上,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3)震级和烈度

含义特点影响因素

震级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

是划分震源放出的能

量大小的等级

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

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

差大约32倍;相差2

级,能量相差约1 000

取决于震源放出的能

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与震级、震源深度、震

)危害: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

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5)分布

①地震分布地带: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

②地震集中分布地带???????世界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我国四大地震带???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2.洪涝

(1)概念

①洪灾: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

下泻称为洪水。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②涝灾: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2)人类活动对洪涝灾害发生的影响

①毁林开荒:会导致地面下渗减少,增加洪水形成的概率,还会导致水土流失、

堵塞河道、减小湖泊及水库容量,从而加剧灾害程度。

②围湖造田:会直接降低湖泊调节洪水的能力,会使得排洪不畅,加剧洪涝灾害。

③过度抽取地下水:引发地面下沉,排洪不畅,加重洪涝灾害。

④全球变暖:导致海面的上升,排洪不畅,加重洪涝灾害。

⑤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跟不上人口集聚与城市化的速度,会加大城市洪涝灾害发

生的可能性。

[微思考] 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自然原因:我国降水集中程度高,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河道、湖泊淤积。

3.滑坡、泥石流

(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危害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

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

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形成条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 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

区 暴雨频发的山区

危害 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

大损失

成因

???自然因素:地形、降水、植被覆盖率、地面物质组成等

人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等人类活动,都可能触发或者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

干旱与旱灾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例如,我国西北大部分

地区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和戈壁,但极少发生旱灾;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但由于

气候异常可能导致旱灾。

图解地震的形成过程

日本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造成震源附近地区地面出现多处巨大裂缝,大量房屋倒塌,数万人受灾。地震引发了海啸,洪水冲毁大量房屋建筑。几天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爆炸,全国进入“核事故紧急状态”,大批居民被疏散。

日本大地震

如果洪涝发生在无人区,会不会形成洪涝灾害?为什么?

提示不会。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

涝灾害。

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分布

探究点一地震的危害

情境探究

[情境] 北京时间2020年2月3日0时5分在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北纬30.74度,东经104.46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未发现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

[探究]

(1)(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四川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2)(综合思维)影响地震对地表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四川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

(2)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建筑物的抗震程度等。

素养凝练

1.图解影响烈度的一般因素

2.影响烈度的其他因素

除了影响烈度的一般因素之外,地震的发生时间,地震发生地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民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等也会造成地震烈度的不同。

3.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关系

地震可以引发地面塌陷、山崩、滑坡;海底地震可能引起海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地震发生后,还会引发火灾、水灾、瘟疫、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

素养应用

例1:2017年8月8日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5.1千米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 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却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①房屋抗震性能较好

②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③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

④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A.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B.大气物质组成

C.水圈能量来源

D.地震发生规律

解析第(1)题,地震7.0级,震情重;人员伤亡相对轻,房屋倒塌少,灾情

轻。第(2)题,地震波通过不同物质时,波速发生变化,常用来探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答案(1)A(2)A

探究点二洪涝的成因

情境探究

[情境] 2018年7月,江西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导致南昌城区低洼路段严重内涝,汽车和行人出行受阻。某学生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阐述城市洪水发生的原理。

[探究]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下列实验的设计能说明暴雨容易引发城市洪水的是。实验结论反映出导致城市洪水的原因是什么?

①快速将水倒在水泥地上,水四处漫流

②快速将水倒在海绵垫子上,水很快被吸收

③分别将水倒在草地上和水泥地上进行比较,前者水流速度慢于后者

④慢慢将水倒在海绵垫子上,一段时间后水四处漫流

提示①实验结论反映出导致城市洪水的原因有:短时间强降雨;硬化的地面导致降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且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

素养凝练

1.季风与我国旱涝灾害的关系

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的年际变化是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雨季开始的时间早,降水多,形成洪涝灾害;南方降水少,多旱灾。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向北挺进慢,北方雨季开始的时间晚,降水偏少,多旱灾;雨带长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形成洪涝灾害。

2.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来水量大???气候:降水多,变率大

水系: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覆盖率低

排水不畅???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

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或占用河道

调蓄能力差: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素养应用

例2:读我国多洪涝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我国多洪涝区的共同特点是( )

A.雨季漫长

B.地势低平

C.河网密布

D.植被稀疏

(2)图示多洪涝区发生洪涝的时段不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距海远近

C.雨带位置

D.台风频次

解析 第(1)题,洪涝灾害的形成与气象、地形等因素有关。读图可知,洪涝多发区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平原、盆地中,而图中的雨季时间自南向北逐渐缩短,A 错。这些地区多为平原、盆地,地势低平,易积水,B 对。我国北方地区河网密度较小,C 错。北方的植被覆盖率低于南方,D 错。故选B 。第(2)题,洪涝灾害分布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四川盆地等,该区域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雨季长短不

同,降水量季节、年际差异大,易发生洪涝灾害。从空间上看,这些区域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和南部多雨区。而随着雨带所处位置不同,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也会发生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为雨带位置,故选C。

答案(1)B(2)C

探究点三滑坡、泥石流灾害

情境探究

[情境]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四川盆地西部降雨时间持续较长,雨量较为集中,导致部分地区爆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造成35个县(市、区)44.6万人受灾,26人死亡,19人失踪,7.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7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1000余间房屋倒塌,1.5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8千公顷,其中绝收2.2千公顷;灾区部分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58.9亿元。

[探究]

(1)(综合思维)泥石流带来哪些危害?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此次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是什么?

提示(1)泥石流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等。(2)强降雨且降雨时间较长。

素养凝练

1.我国西南地区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

2.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素养应用

例3: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2)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A.地势起伏大

B.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C.植被覆盖差

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解析第(1)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2)题,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水的

参与,而滑坡不需要。

答案(1)D(2)D

中图版P97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入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作外来物种。近年来,生物入侵给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物入侵会破坏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大部分外来物种在成功入侵后爆发式生长,挤占本地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河湖水塘;有些湖泊的水葫芦成灾,布满水面,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其次,生物入侵威胁人类健康。例如,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现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各个省市,豚草所产生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花粉症”。再次,生物入侵对农林业造成严重的损害,危害经济发展。据估计,每年生物入侵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 000亿元。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物入侵逐渐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解决好生物入侵这一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安全的难题,需要加强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水葫芦

知识微网核心要点

1.造成地震破坏程度不同的因素:震级、

震源深度、震中距、发生时间、发生地的

人口密度、地面建筑的抗灾能力。

2.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

源环境破坏、人员伤亡,引发滑坡、泥石

流、海啸等次生灾害。

3.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的年际变化是

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4.洪涝灾害的成因:来水量大、排水不畅、

调蓄能力差。

5.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不稳定的山坡形

态(陡坡);岩土软弱面(岩体中的裂隙和

松软夹层);触发因素(降水等对岩土软弱

面的润滑作用,以及人工活动等对坡体稳

定性的破坏)。

6.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大量松散的堆

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出性巨大水流

(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

致)。

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震中位于图中()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d处称为()

A.震源

B.震中

C.震级

D.烈度

解析d处为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即震源。c处位于震源上方正对着地面上的位置,为震中。

答案 1.C 2.A

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完成3~4 题。

3.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最可能发生的时间是()

A.3~5月

B.6~9月

C.9~11月

D.11~次年2月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6~9月湖泊水位最高,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以外泄,湖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答案 B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4~5题。

4.我国六大地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5.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直方图越高,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的概率越高。据此可知,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西南地区。故选B。第5题,由图可知,发生滑坡和泥石流最少的地区为东北和华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C正确。故选C。

答案 4.B 5.C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四个多发区,基本遵循沿分布的规律。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水库地震

(3)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4)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情,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西部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东部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故地震灾害多发,主要分布在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第(2)题,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第(3)题,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城市较密集,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人烟稀少,故灾情东重西轻。第(4)题,唐山大地震灾情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答案(1)青藏新疆华北台湾活动断裂带

(2)A

(3)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经济密度大,西部地区人烟稀少。(4)自然原因:此次地震位于华北地震带,震中位于市区;且地震发生在凌晨,人们正处于睡眠中,逃生机会小。人为原因:唐山是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中房屋的抗震系数小;人们的防震意识差。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读表回答1~2题。

地点

人口密度

(人/km2)

震中距(km)

地震发生时

间(地方时)

震级

(级)

死亡人数

(人)

X 200 5.8 10:25 7.4 8

Y 500 2.5 4:00 7.1 1 820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C.X、Y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X、Y两地的地震均属于构造地震

2.Y地因地震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A.Y地人口密度较大

B.Y地距震中较近

C.Y地的地震发生在夜间

D.Y地地震烈度小

解析第1题,由表格可知,两地地震未明确给出震源深度,所以无法确定X、Y两地震源深度。故A项说法不可靠。X地地震震级7.4,高于Y地的7.1,X地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两地震中距均大于0,表明X、Y两

地都不位于震中。X、Y两地的地震均属于构造地震。第2题,分析上表可知,Y地(印度中部)人口密度较大、距离震中较近、地震发生在大多数居民尚熟睡的夜间,故死亡人数较多。Y地地震震级高,释放的能量大,破坏性强,烈度大,故D项错误。

答案 1.A 2.D

下图表示了某海域四次地震的发生地、震级和震源深度。读图完成3~4题。

3.该海域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A.板块碰撞

B.板块拉张

C.岩浆活动

D.板块内部断层

4.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一般当海底浅源大地震(震源深度小于50 km,震级大于里氏6.5级)造成大洋地壳局部隆起或陷落,并且带动震源上方的深层海水(水深不小于1 000 m)做大规模扰动时,就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若图中的四次地震都造成了地壳陷落,则四地中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第3题,由图中“台北”可知该海域位于我国台湾省附近,这里位于板块交界处,是板块碰撞地带,地震火山较多,A正确。第4题,图中④地地震震级小于6.5级,①和③地水深小于1 000 m,都不会发生海啸,只有②地最可能发生灾害性海啸。

答案 3.A 4.B

读我国某地区日雨量等值线与泥石流分布图,完成5~6题。

5.与图中泥石流分布关联度不强的是()

A.河流

B.城镇

C.降雨量

D.地形

6.图中甲地的日雨量可能为()

A.45毫米

B.55毫米

C.65毫米

D.75毫米

解析第5题,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以及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的突发性巨大水流,是泥石流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与城镇关联度不强,选B。第6题,图中等值距是10毫米,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图中甲地的日雨量范围是70~80毫米,可能为75毫米,D对。A、B、C错。

答案 5.B 6.D

读我国“2018年全国三类灾害情况统计表”。回答7~8题。

洪水滑坡泥石流

死亡人数(人)117 124 90

发生次数(次)83 48 29

7.

A.区域性

B.联系性

C.严重性

D.周期性

8.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环境中,泥石流产生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山麓地带洪积物

B.湿润季节的暴雨

C.人类开矿堆积物

D.干旱季节风化物

解析第7题,表中显示的三类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对人民安全危害严重。第8题,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所以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相对降水较少,山地环境中主要物质是干旱季节风化物,动力条件是降水和重力能。选D。山麓地带洪积物相对较少,并且地形平坦,不能短时间大规模爆发,泥石流多流速较快。A错误。

答案7.C8.D

读下图,回答9~10题。

某历史时期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

9.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A.川江河段

B.长江下游河段

C.荆江河段

D.金沙江河段

10.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②流量季节变化大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第10题,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加上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泥沙

八种自然灾害_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一、泥石流定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三、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四、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 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 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五、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减轻崩塌、泥石流的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 生态措施的主要作用。生物措施的作用主要包括保护坡面、减少皮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上层、调解坡面水流、削减坡面径流量、增大坡体的冲蚀能力作用。其不仅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治本措施,而且投资少、收益快、容易被群众接受。 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生物治理应从水土保持入手,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合理进行生物规划设计。 根据具体地区的环境、地形特点,配置体型,树种、草类、实行山水林填的综合治理,推行乔、灌,草并举的治理原则。 治理泥石流可以通过具体规划泥石流形成区,还可以造沟坡水源涵养林和沟谷水土保持林。 泥石流危害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培训课件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②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 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知识讲解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高考总复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复习建议 重点掌握干旱、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重点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关联性和灾情严重的成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知识清单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1.热带气旋(台风) a.形成条件:有广阔的________洋面,海水通过________,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________;有________的不稳定大气层次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________。 b.主要分布地区:Ⅰ.________北部及沿海地区;Ⅱ.________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Ⅲ.加勒比海和________东部海岸。 2.地震 a.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________。 b.主要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地震带。 (3)洪涝灾害 a.成因:Ⅰ.气候:降水强度________且________;Ⅱ.地形:地势________且排水________。 b.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_纬度地区的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 (1)地震:a.多发原因:我国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b.分布区:________、新疆、华北和________四个多发区。c.灾情特点:________重________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________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滑坡、泥石流灾害:a.多发原因:________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________、地质构造________和上层岩性相对________,夏季多________。b.分布:________地区为重灾区。 2.水文灾害 (1)雨涝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________、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2)我国雨涝主要发生在东经110°以________、北纬20°~45°这一范围。东部平原地区_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3.气象灾害 (1)旱灾:a.多发中心:________、华南、西南和________地区。b.灾情:旱灾导致的________灾情重,________受旱灾危害巨大。 (2)台风:多发生于________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3)寒潮:a.成因:________迅速入侵并造成大范围剧烈________,并伴有大风、雨雪、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中图第一册: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第一节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一、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成因:是由强烈的□01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2)危害:掀翻海上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风暴潮 (1)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02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2)分类 类别成因在我国分布 热带气旋 风暴潮 热带气旋引起;其中台 风引起的称为台风风暴 潮 我国台风风暴潮多发,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 河的□03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04低 洼地区 温带气旋 风暴潮 温带气旋引起 □05渤海和□06黄海;主要在□07春秋季,夏 季也有 1.判断正误。 (1)海洋灾害只发生在海洋上。(×) (2)我国台风风暴潮多集中在东部江河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2.灾害性海浪的影响,包括()

①冲击和摧毁船只②导致沿岸船只沉没③近岸农作物被淹④海滩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灾害性海浪可以冲击和摧毁海面船只,可以导致沿岸船只沉没;冲上海岸导致农作物被淹、土地大面积盐渍化等。 3.2018年9月12日至13日上午,南海北部出现3米到5.5米的大浪到巨浪区,广东西部出现2米到3.5米的中浪到大浪,达到海浪黄色预警级别。同时珠江口到雷州半岛东岸沿海出现30厘米到60厘米的风暴增水,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出现了20厘米到50厘米的风暴增水。 指出造成这次海水异常运动的动力因素。 提示低纬度海域的台风(即为台风风暴潮)所致。 二、生物灾害 1.判断正误。 (1)我国东部受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大于西部。(√) (2)生物灾害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 2.在我国北方对小麦影响较大的虫害是() A.水稻螟虫B.蝗虫C.棉铃虫D.松毛虫 答案 B 解析蝗虫发生频次高、分布广泛,在我国北方地区多发,故B正确。其他三种都是针对某种农作物(非小麦)的虫害。

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与防御

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学案 主编:周海超审稿:张秀娟 考点: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与防御第一课时 [考点讲解]自然灾害与防治答题思路 一、气象、水文灾害: 1、洪涝灾害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等) ②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c台风的影响; d 厄尔尼诺现象 (地形)e地势低洼,水流不畅;(东部平原) (水系)f水系支流多; g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h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人为原因: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非工程措施等. 2、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a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b夏季风弱,雨季未到c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a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b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但东北地区在盛夏季节,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 ③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④广东冬旱:a冬季降水少b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c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⑤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⑥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 ⑦解决干旱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引水灌溉; b农业:营造防护林;选择耐寒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3、台风 世界: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西北太平洋(最多)、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各省区受影响最大 形成原因: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要和图联系),水温26摄氏度;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台风眼区晴朗无风)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建设沿海防风林、防波堤等生物和工程措施。4、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 我国冬半年常发,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 影响范围大,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受影响较小,滇南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被认为寒潮影响更小。 形成原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和冷锋(注意图)联系。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大风、降温、霜冻、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尤以春季和秋季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寒潮的利:冰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防御:a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b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作物覆盖、烟熏等) 5、沙尘暴现象 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②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b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③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 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6、风暴潮: 我国的风暴潮分布: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7、雪灾:以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为例 ①强烈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异常是这次全球性雪灾的首要原因 ②反复爆发的强烈冷空气长驱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在南方而形成的冷锋锋面长期存在 ③山脉对冷锋锋面的阻挡作用更延长了锋面的停留时间,加重了雪灾(贵州是准静止锋影响) ④长期低温天气产生的大量冻雨及积雪融化而导致的冰冻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自然原因 ⑤防灾意识薄弱、抗灾自救应变反应迟缓及基础设施抗灾设计标准低下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人为原因 ⑥大量积雪及冻冰融化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二、地质地貌灾害: 1、地震

(完整word版)自然灾害教案

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3.了解如何防灾减灾。 教学重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 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 二、新课教学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是寒潮对我国青藏高原、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地区影响较小。原因是地势高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地质灾害: (1)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面震动,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破坏性强,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2)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

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与防御

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学案主编:周海超审稿:张秀娟 考点: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与防御第一课时[考点讲解]自然灾害与防治答题思路 一、气象、水文灾害: 1、洪涝灾害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等) ②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b 夏季风的强弱变化;c台风的影响; d 厄尔尼诺现象(地形)e地势低洼,水流不畅;(东部平原) (水系)f水系支流多;g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h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人为原因: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 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③治理措施: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 退耕还湖;c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非工程措施等. 2、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华北春旱原因:a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b 夏季风弱,雨季未到c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a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b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但东北地区在盛夏季节,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 ③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④广东冬旱:a冬季降水少b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c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⑤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⑥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 ⑦解决干旱措施:a修建水利工程,引水灌溉; b农业:营造防护林;选择耐寒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4.1自然灾害的 成因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因素:不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类型 按照20世纪的统计结果,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如下: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地震灾害和地震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地震灾害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地 震 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组成 要素 震源引发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地 震源 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面的距离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上的位置 震中距人们所在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级根据释放能量大小将地震划分的不同等级 等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2)地震震级与烈度 震级烈度定义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划分震源放出的 能量大小的等级 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单位级度 影响因素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 以及震区的地面组成和房屋结 构等有关。一般来讲,震中区 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 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 渐减小 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发地震。此外,外力作用及人类活动有时也会产生或者诱发地震。

(4)分布 ①世界地震分布 a.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b.世界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位于板块的拉张边界上。 ②中国地震分布 四大地震带: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2.洪涝 (1)概念 ①洪水: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 ②洪灾:若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③涝灾: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④洪涝灾害: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2)成因 ①自然因素: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的形成还与地势高低有关。 ②人文因素: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 3.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 概念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 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 指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 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

13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案十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一、要点提示 自然灾害部分,原来有一本书是选修,必修一当中略有涉及,虽然不再安排选修部分,但是从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可以看出该部分内容是自然地理内容的延续,因此该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和过程来考察自然地理,难度较大,需要大家熟练掌握大气运动原理和过程,水循环原理过程,地壳物质循环原理过程,内外力作用原理和过程。解题过程当中还需要大家准确理解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概念,如烈度等。 为了减少损失,人们会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采取措施防御或者躲避自然灾害,由此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如交通线路选线、城市区位选择等。 1.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干旱主要分布区: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洪涝洪水灾害:暴雨、冰雪融化、水利工程失事等→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形成灾害。 雨涝灾害: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热带气旋根据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大小,划分为4级。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地质灾害 地震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士等是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泥石流: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中国、秘鲁、智利等国的泥石流活动较为频繁。 海洋灾害 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风暴潮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危害:可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生物灾害 农林牧生物灾害:在农耕区、林区、牧区,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在农作物、森林、牲畜等生物中,病害、虫害、草害、鼠害暴发或流行的现象。 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指的是由于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会烧毁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还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危害重,其中台风、旱涝、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影响尤为严重。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简案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简案 辅仁高中颜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危害。 2.运用材料分析台风的成因及其危害。 3.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台风对人类的影响。 4.讨论台风的防灾减灾措施,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础应对技能。 5.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常见自然灾害的危害,探究其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台风的成因。 2.探讨台风的防御措施。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展示主要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海啸等资料。以直观图像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新课教学】 1.认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命、 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现象。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 发生过程,大致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 灾害、水文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分类如图所示。 可以说自然灾害的种类多,危害广,对人们的生产 生活影响很大,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应对策略,下 面我们就以台风为例来学习一下,自然灾害的成因、 危害以及对策,希望在后面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如 果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举一反三,镇定冷静,有 效应对。 2.台风案例分析 (1)风之路——台风的成因。 ①台风的定义:台风是指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大气涡旋。 ②小组讨论分析台风形成的条件,提醒思维方式是宏观到微观。首先看到哪些信息,然后分析信息的关联性。 a位于热带副热带洋面,提供足够的能量;b有地转偏向力; ③台风对我国的时空影响:东南沿海和夏秋季节受影响比较大。

(2)风之威——台风的危害。 据视频分析台风的危害,培养一下文学能力,找词形容台风天气。而后归纳台风的危害。 ①台风的危害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造成。 辩证思维:小组讨论台风也有有利的地方。 ②台风的益处:调节水热分布。 (3)风之御——台风的防御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从政府、民众、技术三个层面小组讨论分析台风的防御措施。 ①政府层面:建立健全法规,加强管理;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 ②民众层面:提高环保和减灾意识,掌握应对技能; ③技术层面:加强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 3.树立人地协调观 分析自然灾害损失表格,得出自然灾害 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最终强调必须树立人地协调观,指导我 们的实践。 【课堂小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 地震、泥石流等 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 ☆☆☆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 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解题分析思路 ☆☆☆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 ◎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 ◎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五、防灾和减灾 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 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1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2课时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讲义

第2课时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学习目标:1.记住主要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重难点) 一、旱灾 1.概念: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我国的干旱灾害 (1)特点: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2)时空分布 ①空间:四个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②时间: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明显。 二、台风 1.概念:指在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危害 3.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三、洪涝灾害 1.概念 (1)洪灾:指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2)涝灾:指因降水过多而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2.形成因素:大雨、融雪、凌汛、海啸和风暴潮等。 3.特点:危害范围广、损失重。 4.分布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发生在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 (3)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 (4)寒潮多发生于冬季。( ) (5)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侵袭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秋季 C.冬季D.全年 [提示](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会加剧洪涝灾害。 (2)×旱灾是危害我国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3)×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到易形成春旱;长江流域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4)×寒潮高峰期在春季和秋季。 (5)B [夏秋季节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季节。] 台风灾害 灾害损失偏重,中国气象局总结了2018年台风的三个特点,特点一:生成和登陆的台风多,2018年西太平洋生成29个台风,其中有11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惊人;第二个特点是登陆位置偏北:2018年夏季,台风安比、云雀和温比亚3个台风在一个月内相继登陆上海,非常少风;第三个特点是灾情比较重。 问题1 (综合思维)台风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强风可以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暴雨可以导致巨大洪涝灾害;巨浪常常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问题2 (区域认知)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有哪些? [提示]我国台风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归纳总结] 台风灾害的特点 灾害总特征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 源地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副热带海区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二、能力目标: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 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在网络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长远来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了解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在几亿年前还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慢慢地发展,一点点变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改变。不过这种变化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然而自然的变化也并非都是缓慢

的,有一种自然变化会比较激烈,有时是大地的震颤,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有时是天气的突变,来一场暴雨台风,或者突然的一场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的激烈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种自然的变化,看看自然的激变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也就是自然灾害。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灾害的呢(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 例如:旱灾图 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 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 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巩固练习】──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196人死亡 (2)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 (3)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 (4)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 【提问】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判断上面的4个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精编)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每日一题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的自然地貌是 A.河口三角洲B.山前洪积扇C.峡谷D.台地 2.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崩塌C.山洪D.干旱 3.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A.种植造林B.拆除库坝C.禁止开矿D.人工增雨 【参考答案】1.B 2.C 3.D 2.由题干可知,该地位于华北地区的山麓地带,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因此,夏季该地河流补给量大,再加上河流的支流多,因此汇水量大,河流水位会暴涨,上游流经山地,流

水快,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缓,排水不畅,极易导致山洪的暴发。故选C。 3.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需水量大,易出现春旱,应对春旱的有效措施是人工增雨,D 正确;种植造林、拆除库坝、禁止开矿等措施,都不能缓解旱情,A、B、C错误。故选D。 【点睛】1.华北春旱的成因: 自然: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多大风,加速水分蒸发;主要仍受西北风影响,东南风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少;河流刚结束枯水期,径流量小。 社会:农作物进入生长期,需水量大,农业用水增加;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加,造成水资源短缺。 2.华北地区春旱主要防治措施: (1)在较大河流上修水库,夏季拦蓄洪水,春季引水灌溉; (2)调整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旱作农业; (3)改革灌溉方式,发展节水灌溉; (4)实施跨流域调水,解决春季灌溉水源不足问题; (5)春旱严重时,可局部实施人工增雨,缓解旱情; (6)营造防护林,改善华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危害重,其中台风、旱涝、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影响尤为严重。 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或副热带洋 面上强烈发展的 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 影响我国东南沿海 的广东、海南、福 建、浙江、台湾等 省区 狂风、暴雨与风暴 潮等给沿海地区 人民造成巨大的 经济损失和人员 伤亡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③建沿海防护林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预防措施,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 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 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 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

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 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一、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来势凶猛,而且经常与山体崩塌相伴相随,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对农田和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坏性极大,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 泥石流预防措施: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 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应急要点: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跑至沟谷两侧山坡或向高地跑。 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 不要停留在低洼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新教材】4.1.1 自然灾害的成因(第1课时)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成因第1课时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了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解释了什么是自然灾害以及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还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2、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了常见自然灾害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区域认知:辨识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归纳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视频、图片对自然灾害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成因及危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 1. 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 2. 自然灾害的类型 3.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一)、自然灾害 概念: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当然,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合作探究1】自然灾害损失

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国近7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两次地震灾害。这两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差不多,造成的损失却相差很大。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远远小于唐山地震,而直接经济损失却远远大于唐山地震。 问题:造成两次地震灾害损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自然灾害损失 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 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自然异变发生地人口密度,自然异变发生地产业布局,自然异变发生地经济发展。 (三)、自然灾害类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根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地不同,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1、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 影响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暴雨、干旱、寒潮、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雹灾、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冷害、霜冻、沙尘暴等 2、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我国海洋灾害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啸、海雾、海冰、海底地质灾害、海水入侵、沿海地面下沉、河口及海湾淤积、外来物种入侵、海上溢油等等。 3、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4、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