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探究优秀教育研究论文5篇 (18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探究优秀教育研究论文5篇 (185)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生教学探究优秀教育研究论文5篇 (185)

创新,创出一片新天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我见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可见,经验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谈几点体会供一线的同仁共勉。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好奇感觉。第一步,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第二步,我顺水椎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起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获得新知的感觉。

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横空出世”了。

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新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敢创新的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要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8米、宽6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2米、3米、6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2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6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3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

在教学过程中,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学生质疑问难,无拘无束的思考,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意识。

四、引导探究、合作学习,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512份……的情景。学生想了2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达到了最终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快乐学习数学

“如果你感到快乐就拍拍手,如果你感到快乐就跺跺脚……”6月1日,我这个大龄儿童追随着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脚步,追忆我逝去的童年。在这六一快乐的梦幻氛围中,使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一群快乐的儿童,我要给他们一个快乐的教学平台。学生课堂效果是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因此,要提高学生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教学效果自然显而易见。

学生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艺术。要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就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活动中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正确引导他们上好每一堂课,使他们自觉地去思考每一个问题。这是我第一次担任一年级的数学科,翻开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以下是本人从教一年级数学科将近一年的一点点体会:

1、营造轻松愉快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的最好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思维,使其以挥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教学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坐在孩子们中间,改变以往教师在上、学生在下、教师在前、学生

在后的课堂模式。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尤其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更为重要。在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幽默、风趣、传神的语言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教师保持积极的情感更加可以感染学生,呼唤起学生积极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保持着灿烂的微笑,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活跃气氛,在老师积极情感的带动下,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角色,开始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协调的动作都会创造出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促使每个学生敢于说、乐于说,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趣味性、假想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是学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学生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

合作学习习惯。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3、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在我们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总会碰到那么几个胆怯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每次碰到这类学生,我都会给予他们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鼓励的眼神和一句鼓舞他们勇敢大胆的话,如:“说下去”、“你真聪明”、“说得真好”等,他们会从我鼓励和表扬中得到自信,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给学生树立起自信心,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缺少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的机会,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对学习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生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商场营业员”把各种物品按小组交流的结果进行归类。这样,使得大家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总之,要提高学生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教师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用心把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多注意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课堂艺术的运用,使学生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

然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浅析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的分层教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差异化的教学。将小班化教学的分层教学方法有机地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从而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打造因材施教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小学数学

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学习到属于自己的数学,才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中获得自己个人专属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人的差异现象客观存在,小学生也是如此。正是由于学生的这种个体独特性以及差异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差异化这个独特的教学资源,通过小班化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生成有效课堂。

一、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理念,对教学目标层次进行分辨度的充分把握,同时增强其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按照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基础,对其提出不尽相同的教学要求,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数学能力的充分发展。由于教师是学生能力的第一调查者,因此,要对学生的能力与基础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多种方式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之后和学生交流,对其进行观察和了解。最后通过综合考虑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态度等问题,将学生依据一定的比例进行A(优秀)、B(发展)、C(努力)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举例而言,在进行“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

应当对各步骤的算理进行分层:A层的学生必须条理清晰,并且能够语句完整地对其思路和过程进行表述;B层学生清晰地将过程进行表述即可;C层学生只需了解方法和算理,并且计算正确就可以。而在“求周长”的学习中,A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多种解法并能够清楚地说出自主探究的思路;B层学生能够找出一到两种解法即可;C层学生能够掌握一种解法就可以。

二、教师应当对备课实现不同的分层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进行小班化环境下的备课必须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的考虑,这包括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进而实施分层备课。分层备课,其实质是指教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同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订不尽相同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分层授课流程。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分层备课时需要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全体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基本层次”;第二,大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可以实现的“中等层次”;第三,少数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以自己的能力完成的“较高层次”。对于处在较低层次的学困生,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教学起点,仅仅要求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即可,这主要包括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可以做基础类型的题目,通过数学的学习发展基本的个人能力,比如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等。针对中等生,教师则应当要求他们在数学知识的熟练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同时通过促进自己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逐步向优等生进行转变。而对于优等生,教师必须要求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同时做到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并达到思维拓展、创造能力提高的目的,从而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

三、教师必须对问题体现不同的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按照学生的层次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置上更是如此。比如,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C层学生只需要对于“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或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并据此计算该矩形的周长”这种比较简单的问题实现理解和准确解答即可;而A层和B 层学生则应当对于类似“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计算长;或已知长方形的长以及长宽两者的关系,计算周长”等较为复杂的题目进行准确的掌握和正确的回答。分层问题的设计和设置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快乐。所以教师在进行练习题设计时应当充分按照“低起点,高要求,分层次”的原则,做到所有学生都有合适自己水平的习题,从而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最终实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做到充分地兼顾,提高他们每个人的思维参与程度,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的快感和欢乐。

总之,“小班化的分层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层次的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考查和评价。这实现了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和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有效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做到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且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数学分层教学[J].E动时尚(教育科研论坛),

2013(6).

[2]崔连成,董慧.尊重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成长:小学数学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6).

[3]王美.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

浅议简便计算教学

内容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数学分成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块内容。本人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大重点,因为数学的大部分知识是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的。而小学计算教学中的简便计算又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简便计算能给学生的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一部分学生在没能很好掌握简便计算的时候刻意地去采取简便计算,结果导致了连以前会计算的算术题也算错了。在这样看来简便计算无形中也成了计算中的双刃剑。

关键词:简便意识思想方法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顶梁柱,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而“简便计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被视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相信很多教过简便计算的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表现出对简便计算的理解,并能够很好的解决老师出的题目,而且可以说出很多的做法和理由来,看上去好像对简便计算已经是可以熟练应用了。可是等到作业做出来以后可以发现大片大片的错误,等在过一天作业的情况就更加不行了,很多同学已经把运算定律忘记的差不多了。所有的这些表现完全不能跟上课时的表现联系上。甚至在练习讲解过不止一遍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学生会做错同样的题型,因此简便计算这块内容已经被很多老师视为教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这个困扰很多老师同时也困扰着更多的学生的问题,本人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后的反思和学生作业错误情况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学生机械的模仿简便,给教师上演滥竽充数的活剧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老师给出的问题或练习,学生表现的非常的积极活跃,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人人在参与学习,人人都对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了。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有很多一部分学生对于迎合课堂气氛有一首,时不时就会给你上演一下滥竽充数的活剧。

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学生会很有强的模仿能力,会在老师演示过后照样子去做,但是真正理解的又会有多少学生呢?更有甚至的完全是靠感觉这样去做,很少有学生会完全理解某个简便计算的原理,只感觉是这样做。如果老师不是去看看学生做的,问他们做的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做的?我觉得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对”或者“是”,以至于在作业中反映出这样那样的很多问题。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老师不能操之过急,一种算法要给学生完全讲透,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并有针对性的选择提问的问题和提问的对象,来检验学生是否确实的掌握了。这样还需要老师要花多点时间耐心地进行教学。

简便计算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

(1)对运算定律的模糊

例1:44×25

=(11×4)×25

=(11×25)×(4×25)

=275×100

=27500

原因分析: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外形上非常的相似,致使一些学生容易造成视觉或者知觉上的错误,错把乘法结合律当乘法分配律运用,从这个现象上说明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于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分配律,而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时,可以交换运算顺序,像上题三个连乘应选用乘法交换律或乘法结合律,而不应选用乘法分配律。

解决对策: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形式入手,告诉学生括号里是乘号时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只能当括号里是加法或减法时才能用乘法分配律。而应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入手,可以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深入地理解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意义,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可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加以练习(如下),以区别两种运算定律的不同之处及其运用后所产生不同的简便程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定律的理解。

44×2544×25

=(11×4)×25=(40+4)×25

=11×(4×25)=40×25+4×25

=11×100=1000+100

=1100=1100

(2):什么题要用简便计算

例2:学生做作业时,发现如“119×13+77×25”类题,许多学生开始抓耳挠腮,左思右想不得其果。经过一番苦苦思索后,有学生满脸茫然地举手问:“老师,这道题怎么算呀?”

原因分析:这种现象在简便计算中出现的也并不少,尤其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了简便计算后,所有的运算就都可以进行简便计算,而当碰到不能简便的运算题时,就不知所措了。这种现象在数学学习中是最常见的,这是由于学习的定势作用引起的。如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计算后,所有的练习题都是这一类,又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后,所有的练习题也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和熟练,但缺点是容易形成定势,即学什么就做什么,可以不动脑筋地依葫芦画瓢。

解决对策:对于这中情况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建立起全面的观点。简便计算因其突出简便的特性,容易使我们把眼光紧盯着简便,以为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尤其在倡导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这种观点更凸现出它的局限性。简便计算是四则计算中的一部分,因此,简便计算的教学中应建立在真实的计算教学背景上,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计算教学来谈简便计算。否则,学生只能是“只见树林而不见森林”,等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时,学生往往运算式题感到漠然,或是把能简便的式题按照运算顺序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演算下来,或是把一些不能简便的式题乱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因此,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最好把能简便与不能简便的习题同时呈现,让学生知道有些习题通过运用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而有些则不能,甚至用了运算定律反而使计算变得复杂。

(3):简便计算肯定要变化了才简便

例3:(1)38×(25+75)(2)193×25

=38×25+38×75=(100+93)×25

=950+2850=100×25+93×25

=3800=2500+2325

=4825

原因分析:在学生订正作业时,他们都很可惜的表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就不是简便计算!也有的学生说:“我根本没仔细看过题目,因为是简便计算嘛,所以拿上来就运用运算定律。”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正确的简便意识所造成的,他们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解决对策:简便计算不管从能使运算简便上还是解题的趣味性上说都给很多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快乐,同时也会使学生自发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意识,那就是追求计算的简便性。学生的这种简便计算的意识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处理地不好,容易使学生产生“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的错误意识倾向,致使一些原本简单的计算越做越繁。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或多种方法计算,以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认识与体验。如上题38×(25+75),一种方法采用直接按运算顺序计算,另一种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谈谈用两种方法计算的体会,说说“为什么运用了运算定律反而复杂了?”

(4):受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干扰

例4:378-136+164

=378-(136+164)

=378-300

=78

原因分析:简便计算的当中有一个很常用的思想就是“凑整”,凑成整十整百。这种思想能使计算简便,但必须建立在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否则就会为“凑整”而“凑整”,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有些题,由于受数字的干扰,学生容易出现违背运算法则,盲目追求“凑整”。如上题中,学生因看到136+164=300,就误以为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从而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解决对策:简便计算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使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是要能培养学生的简便意识及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通过简便计算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简洁美,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切忌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就是‘凑整'”的错误思想。上题中的错误主要来自算式本身数字的干扰,针对这类错误,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运算定律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地学习态度,从小养成用估算或按运算顺序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的良好习惯。

三.有效的练习会是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有力途径

课堂练习可以反馈得知教学的成功或者失败,因此对于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完成要牢牢地把握住,保证学生独立仔细认真的完成课堂作业,并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认真的分析原因并予以解决。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错掉,并能熟练地说出正确的做法。课堂练习要做到有主有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因为这样练习,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获得成功的满足心理,从而易于激发其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已可以从失败中找寻出教训。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技能,以旧代新的练习必须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导

入新课的练习要自然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练习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当然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错误类型也是五花八门.举不胜举,在这里我就列举了我们实际教学中常见的例子,不当只处请老师和专家门批评指正.

教育教学当中,其实不仅要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如果每一个运算定律,都是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得出来的,学生头脑中的会留下深深的烙印,也不需要老师过多的强调什么样的题目要简便计算。在练习前让学生先观察,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方法。长此以往,题目中也许不必再出现“要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要求了。

总之,简便计算是计算教学中的一块相当重要的内容,但是它具有丰富的数学教学内涵,我们在关注学生对于计算技能掌握的同时,更要关注其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的简便计算不再为了因为题目要求而简便,使每一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一个看到计算就能想着“我应该怎么计算才能使更快地得到答案”,将这种简便的一是带入其它的学习应用当中,真正将简便变成一种意识,一种思想,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