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多年来也一直处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与此同时,语法教学一直都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认知法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出发,探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语法教学。关键字: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语法

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规律,从而正确使用汉语,发展汉语交际能力,快速而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也就是说,“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语法教学,其主要的目的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运用的工具来学习,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种规则体系来研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学习语法,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学会一种技能,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①,不是为了“明语法的理”②。不掌握目语遣词造句的规律,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一、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流派对语法教学的不同的理解

1.认知派与经验派

(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家为奥伦多弗(H.Ollendorff)等对语法翻译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阐述,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在语法教学上,语法翻译法以传统语法作为教授外语的基础。“语法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记忆语法规则。”③语法讲解采用演绎法,先讲解语法规则,例句,然后在练习中运用、巩固规则。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则。词汇教学多采用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和例句示范法;讲解与分析语法基本上采用演绎法,即教师给出规则或结论,要求学生记忆和用规则解释课文。

语法教学法在语法教学上的优点在于学生学习掌握语法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能力。然而,语法翻译法过于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法讲解从定义出发,根据定义给例句,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语法与课文脱节,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例句和课文。这种教学法“不仅不利于对语言的运用,而且对语法规则的描述也是不完整的。”④

(2)直接法

直接法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这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

直接法在语法教学上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①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

②参程堂,《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③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④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直接法流行甚广,其优点是直接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同时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过,直接法也有其局限性。直接法“过多的依赖语言的结构形式,脱离了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容(语文)和社会交际原则(语用),局限于句本位而忽视了话语的教学。”①

(3)情景法

情景法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

情景,原指话语出现和使用的特殊场合。情景化教学,指“利用和创造特定的句子或更大语言单位出现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的、自然或半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接触、输入、习得相关的语言材料,并生成、输出相应的话语。”②

(4)自觉对比法

自觉对比法是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直接法为对立面,客观上成了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

自觉对比法完全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教学过程中全部用母语来讲目的语,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律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先讲解理论知识以避免盲目的实践。

自然教学法在发展继承语法翻译法的同时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翻译对比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操练和交际性练习,因而不能很好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5)认知法

认知法来源于语法翻译法,但不是语法翻译法的机械重复,而是有所发展和提高。它把当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知学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研究中来,首创了对学习者的研究,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对第二语言教学做出了贡献。

认知法的主要优点在于重视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训练,注重理解。它基本上继承了语法翻译法重视自觉掌握语法知识的本质特点,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多的语法知识的讲解、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不重视口语和听说技能的缺点。

2.人本派与功能派

(1)自然法

自然法所说的“自然”是指成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自然法是根据对自然环境中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观察与研究,提出在非自然条件(即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首先集中培养理解能力并强调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

根据克拉申学习与习得假说,习得是最重要的,学习所得的自觉的知识并不会自动转变成在话语中使用这种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上,以培养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全部用来进行交际。

在语法教学上,以克拉申的学习与习得理论为基础的自然法,几乎完全否定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①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交际法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方面,交际法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和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的影响。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通过“需要分析”选择应该学习的语言功能和语言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交际法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然而,交际法兴起的过程中,在强调应用的同时又放松了对语言结构准确性的要求,一度忽视了语法规则,把语法教学和交际应用对立起来。

二、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几点建议

对外汉语语法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科理论体系,是指专门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所编写的书中所使用的语法,它在体系、语法项目的选择以及语法的描述方式和角度等方面,都有别于中国人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所学习的语法。在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最困难的一项。无论从语法体系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说,它都迥异于一般的语法教学。语法教师会接触到许多本族人永远也不会提出并且在语法著作中也很难得到答案的语法问题。

中国人学习语法, 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学习语法是把语言作为一种有规律的体系来研究的, 因此, 语法教师的任务在于揭示语言的通则, 对语法的系统和语法的规律作出理性的说明, 并以此作为语法研究的内容。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授语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规律, 从而正确地使用汉语, 发展汉语交际能力, 快速而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所以, 无论在语法体系上还是在语法教学上,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都有别于本族学生的语法学习。”①下面就语法教学在课堂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语法教学应贯穿始终

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初、高、中三个阶段。现行的语法教学仅仅圈定在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的语法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初级阶段, 由于受学时的限制, 许多语法现象只能作简单介绍, 受汉语水平的限制, 学生不能根据自己交际的需要进一步扩展。大量的语法内容集中在初级阶段, 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 不利于巩固复习。”②而“进入中高级阶段后, 语言水平提高了, 学习内容加深了, 但对初级阶段已出现过的词语或语法现象则一般都作为旧知识处理。其结果是使学生对许多语法现象不能形成全面、完整的印象, 也不能通过循环反复的学习进一步掌握。”③

2.尽量减少语法术语

由于中高级阶段语法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大量的语法点不问难易集中出现在初级阶段,使得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知识点的分布从习得者角度来说,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语法教学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不符合学习者习得汉语的过程,使语法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④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实际际能力。所以,讲课中应该减少语法术语, 多采用教材所使用的句型模式,把许多语法术语归纳为语法格式, 而不出现语法术语的名称。

①赵瑾,《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之探讨》,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19卷第3期

②赵春红,《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浅谈》,邢台学院院报,2007年9月,第23卷第3期

③吕文华,《关于中高级阶段汉语语法教学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1993,(2)

④丁存越,《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3卷第2期

3.重视输入与输出

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要重视输入和输出。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尤其看重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以及在语言教学上的意义。“输入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的重要因素就是输入,学习者习得语法的唯一方法是面对目的语的可理解输入。所谓可理解输入,就是语言信息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学习者可以听懂,而语言形式又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即“i+1”模式。

与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相对,斯韦恩提出了“输出假说”,强调输出的重要性。“输出使得学习者关注表达形式,通过输出他们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①,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相关的输入形式。

三、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语法教学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前文提过,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实用性原则是语法教学的首要原则。对外汉语语法规则阐述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对语言结构特点的讲述、对语法系统和规律的说明,更主要的,在于对语义、语用的说明,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什么条件下可以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什么情况下的使用是不合理的。

针对这点,我们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应该深化和细化。“所谓深化、细化,即是指对语用的详细说明,要指出语法怎样用才是合乎汉语习惯和要求的。”②在内容上,选择那些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最易发生偏误的部分,亦即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讲解其基本性和常用性的内容;讲清使用上的适用条件和限制条件。

2.对比性原则

这一原则来自于自然对比法。语言间的对比分析,将相关语法项目——词类、结构、句型、功能、关系等进行比较和对比,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大都有母语的基础,他们通过语法系统的对比学习,可以很快地搞明白汉语语法与母语语法的相同与不同,对于相同的地方不用多加注意,而不同的地方就要多比较。“由于语言对客观经验的编码方式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也倾向于按他们母语所提供的不同范畴去区别和辨别经验。”③

3.注重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

80年代以后,按语言技能划分的说话课中,出现了大量为交际需要而设计的自然语言。我们的对外汉语课是以教学目的为原则来划分的,所以,读写课应以书面语的语法教学为主,说话课、听力课就要以口语的语法项目教学为主,加强语法教学的针对性。

对外汉语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更准确地说是对母语非汉语言学习者的汉语教学。它的学科性质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属于应用语言的范畴,是一门综合运用文学科理论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以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为其最基本的支撑理论。

①刘海燕,《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及对策》,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第32 卷第4期

②赵瑾,《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之探讨》,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19卷第3期

③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

①虽然,不同的第二语言教学流派对语法教学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与争论,目前大多数教师和学者还是认为语法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语法教学在教材中是明线或是暗线处理,掌握语法规律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总之,对外国人讲汉语语法,必须针对他们的情况,讲解他们需要的语法知识,满足各种层次学习者交际的需要。现行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体系还有待大家的努力,走向成熟。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的汉语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汉语语法基础,同时还要对较前沿的语法研究动向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对外汉语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

①杨津津,《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浅议》,安徽文学,2008年第7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