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签订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表明,中俄两大民族决心世代友好下去。从近期看,它是从1992年以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和通过的中俄联合宣言、声明发展而来;从长远讲,它至少是中俄两大民族近百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友好合作方式的必然结果。对中俄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多数国家的舆论给予了好评,但在1996年中俄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也有些国家舆论对中俄战略协作与睦邻友好关系进行种种猜测和挑拨,说“中国和俄罗斯从未成为真正的朋友”,[③] “中国人对俄罗斯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举向西伯利亚挺进怀恨在心”[④],中俄两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将会发生冲突”等等。[⑤]这些舆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都企图根本抹杀中俄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对这些舆论原本可不去理会,但除两国有关专业工作者外,对中俄两国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青年一代,对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再加上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发生的“大论战”,以及在中苏关系全面对峙时期,对两国关系负面影响谈得过多,掩盖或冲淡了中俄关系史上最基本的和最积极的方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我们两个国家签署的一系列友好合作文件,仅仅是为了避免对抗。因此,十分有必要清点一下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给两国人民留下的最主要的历史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珍视它。须知,这些遗产是促进我们两大民族永远友好合作的最基本因素。

一.关于历史:中俄关系的分与合

1.对三次结盟的历史回顾

回顾近百年来的中俄关系史,就会发现一个最起码的事实,那就是中俄两国曾三次签订盟约,即三次结盟。这三次盟约是中俄两国分别在1896年6月3日签订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⑥]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缔约国担任协同其他联合国对日本作战,直至获得最后胜利为止。缔约国担任在此次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相互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⑧]

从以上三次盟约的最基本内容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对来自威胁双方安全的外部侵略,两国之间不是相互给予一般性地支援、同情,而是将所有能调遣的“水陆各军”、“尽行派出”;“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纵观这三

次同盟的宗旨,可是肯定地说,都是毫无保留的军事—政治同盟。中俄两国在近50余年时间内,三次结为政治军事同盟,在世界近代国家双边关系史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回顾中俄两国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这三次结盟在俄国经历了帝俄时期和苏联时期;在中国则经历了清帝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此期间,中俄两国国家体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相继发生了巨大变化。纵观国际环境,中俄两国的三次结盟经历了19世纪末的强权政治时期,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和冷战开始时期。当然,除三个盟约外,中俄两国还签订了其他一些互相支持与同情的文件与协定,如1924年的《中苏协定》(又称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7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发表了不亚于条约作用的《孙越宣言》。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中俄两国又结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而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从中俄两国第一次结盟到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恰好经历一百年。这当然可以认为是历史的巧合,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定位。因为上述最基本的事实至少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对两国人民来说,无论他们的国家体制和社会制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与变革,也无论国际形势朝什么方向发展,双方都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而且两国在不懈地探索、寻求有效的合作方式。一次合作不成功,就再来一次,一定要找到最佳的合作形式,以便使我们两大民族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2.促成中俄接近的内外因素

既然我们认为中俄两国三次结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绝无仅有的现象,那么在这一特殊现象背后势必有其特殊原因。中俄两大民族交往关系源远流长,而且两国又是近邻,因此历史和地缘因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绝不是促使中俄两国结盟最主要的因素。同样,中日两国也是近邻,而且还有共同的东方文化背景,但中日两国历史上从未成为盟国。相反,中俄两国三次结盟都是针对日本的。那么促使中俄接近的特殊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就其内部因素而言,那就是中俄两国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上利益的一致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俄两大民族发自内心的相互同情和支持。这就是促使中俄两大民族接近的根本原因。

20世纪初,中俄两国社会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与革命。在此之前,中俄两大民族在历史上都各自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且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了自豪感。两大民族的历史文化对其他民族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20世纪初,中俄两大民族相继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危机感,其中,带来这种危机感的最重要导因是发生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这次战争不仅是俄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样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又是一次历史的巧合。这次战争是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中国东北,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的非正义战争。由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实行“局外中立”政策,证明它完全失去了统治中国的能力。俄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国内爆发了1905的年革命,革命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思想焕然一新。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客观地说,中华民族的危机感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造成的,而俄罗斯民族的危机感则是沙皇专制主义制度发动对外战争,特别是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引发的。中俄两大帝国,一个是受外来侵略,一个是对外战争,尽管原因不同,但导致的结果几乎完全相同:帝国灭亡,旧的意识形态瓦解。

在俄国革命过程中,列宁教育俄罗斯人民要按照人类平等的原则对待邻国[⑨],要“以最

坚决、最彻底、最勇敢、最革命的态度来坚持一切受大俄罗斯人压迫的民族,享有完全平等和自决的权利”[⑩]。列宁不仅恢复了俄罗斯人民正当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号召他们去同情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他确立的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伟大思想与实践,使中俄两大民族有了契合点,使深受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中华民族与列宁的民族平等思想产生了共鸣。这就是中俄两大民族解不开的情结。

今天,无论对十月革命做何种评价,但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苏俄政府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发表的对华宣言,以及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于1923年发表的《孙越宣言》。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与中国国共两党先后建立了亲密的关系,造就了轰轰烈烈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为主要目标的中国大革命。反帝斗争是中俄两大民族的共同需要,超越了党派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对中国人民来说,反帝斗争就是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由和民族解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就是使新生的国家政权能够得到巩固与加强,改善俄罗斯民族发展的外部环境,拓展俄罗斯民族的生活空间。大革命期间,中俄两国的真诚合作,使我们两大民族成为真正的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这对两国和两大民族后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中俄两国关系在以后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中俄两大民族从未间断过在反帝斗争中的同情与支持。中俄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利益上的一致性,将中俄两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苏两国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两次结盟,正是这种利益一致性合乎逻辑的发展。中俄两国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张世界多极化,主张世界各民族平等对话,同样也是中俄两大民族历史上反帝斗争利益的一致性在当今世界局势下合乎逻辑的发展。

提到中俄两国三次结盟的外部因素,就不能不看到地缘政治因素和世界格局变化对两国关系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外部因素对中俄关系所产生的“推拉”作用主要来自日本。中日俄是远东三大邻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最强,俄国其次,中国最弱。日本是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而俄日之间更是矛盾重重,其总的态势是日本长期对中俄两国处于进攻地位。因此,中俄三次结盟也都是针对日本。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扶植日本并与其结盟,从东方构成对中俄两国的共同威胁,因此与其说中俄两国第三次结盟是针对日本,倒不如说是针对美国。但中俄两国三次结成反对第三国的同盟都是防御性的,而不是为了进攻性的。可以这样说,中俄两国在历史上接近的程度取决于外部世界对他们的挤压程度,或者说是“逼迫”的程度。这一情况同样昭示出一条具有规律的现象,即中俄两国关系是随着外部世界变化而发展的,只要外部世界威胁到中俄双方的共同利益,那么他们就会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甚至结成军事、政治同盟。

以上所提到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总和就是两国民族利益在两国关系中的集中体现,而两国的民族利益因素是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终极因素。尽管中俄关系非同于一般的国家关系,影响两国关系变化和发展的还有党派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领袖的个人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有时也会起决定性作用。但如果这些因素不能顺应两大民族利益的需要,无论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两国关系最终必将会走到两大民族共同利益的轨道上来。这就是中俄两国于1979年终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余年后,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根本原因。

3.两国关系史留下的遗产

以上是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的最基本线索。当然贯穿在百年中俄关系史中的并非都是鲜花

和掌声。在漫长的中俄关系史中,有甜蜜,有遗憾,有怨愤,还有血泪。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就是一部血泪史。就中俄两国首次结盟而言,对中国人来说,就充满了辛酸和痛苦的回忆。在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仅签订了4年以后,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而在八国联军内就有俄国的军队。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甚至连“中俄密约”的俄文原件,也被俄军士兵从慈禧太后的卧室中抢走了。

[11]仅这一件事,中国人就有上当受骗的屈辱感觉。

但历史是由正面和负面,甚至多个层面组成的。正面和负面是不能互相掩盖和替代的。仅就首次不成功的结盟而言,它所留下的也不仅仅是“痛点”。首先,作为这次结盟的直接产物,在中国东北腹地出现了纵横南北的“丁”字形大铁路—中国东省铁路[12]。无论两国在这条铁路上曾发生过多少次争斗、武装冲突,甚至是国际纷争,[13]但它毕竟是中俄两国人民用血汗筑成的。它的出现,把中俄两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至今仍然是中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纽带。为修筑这条铁路,俄国投入资金高达3.75亿卢布,[14]中国则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力,仅筑路土工最多时曾达到20万人。[15]筑路工程刺激了东北经济发展,在铁路沿线上相继出现了哈尔滨、长春等城市,也使大连、旅顺港、佳木斯、富锦等沿海、沿江城镇得到了繁荣。铁路的运营,城市经贸生活的繁荣与发展,加快了东北近代化的步伐。到20世纪的20年代,铁路沿线大城镇普遍用电,煤油代替了豆油。铁路开通,促进了中俄双方人员科技文化的交流。随着铁路工程的进展,大批华工沿铁路进入俄国,到十月革命的前夕,旅俄华工和华侨最多时曾达200万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华工参加了俄国革命和建设,有的牺牲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有的加入苏俄国籍,成为俄国永久居民。与此同时,俄国各阶层居民也大量涌入哈尔滨及铁路沿线,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激增至40万人。一位出生于哈尔滨的俄罗斯学者,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对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俄文化交流情况作了如下描述:当时迁入哈尔滨的俄国居民“人人都能识文撰字,铁路基干工人和工匠也都有文化,铁路技术员、工程师是当时俄国科技界的优秀代表。由于哈尔滨地处铁路中心,移入的俄国各方面人才也最多,因而它“在两个伟大的文明—俄罗斯文明和中华文明广泛地相互丰富和互相影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满洲的俄中居民之间不存在任何人为的隔阂……在当时,俄国和欧洲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迅速成为与我们比邻而居的中国居民的财富,被加以吸收利用;中国人民独具特色的和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也被俄国人所吸收,并通过各种渠道随时渗透到俄罗斯人的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当地中国人民在农业、手工业、工业方面的有益经验被俄国农场主和企业家们所借鉴。”[16]客观地看,以中东铁路为纽带,大量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同情和友谊,而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了解是发展两国关系长期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至于签订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直接成果,是加快了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胜利进程,提前结束了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无论怎样评价这个条约,都丝毫改变不了这个基本事实。同时,还必须提到,在中华民族危亡最深重的抗日战争期间,正是苏联第一个慷慨地支援了中国。

而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可以说,它把中苏两国各个领域的相互合作关系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给两国人民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今天,尽管对东西方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机制可以做各种评论,但不能否认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不能否认该约在当时给两国人民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带来的好处。中苏同盟的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两国的界限,造就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最强大时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至少造就了中俄两国三代人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如此深厚,以至抵御住了长达20年之久,

在两国间相互进行的大论战、大批判带来的损害。但这次联盟的破裂也给中俄两国人民留下了最大的遗憾,因为当时无论就两国的内部因素而言,还是就外部因素来看,都没有造成中苏联盟一定要破裂的理由,因为世界两大阵营对抗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苏在国际事务中仍需要相互支持;两国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互同情和支援;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余地。所幸的是,这一遗憾转化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反对对抗的“免疫力”,两国领导人找到了避免发生对抗的合作方式。同样,反对对抗的“免疫力”,无论对中国人民来讲,还是对俄罗斯人民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关于现实:加强相互信任,充实合作内容

1.加强相互信任

中俄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强我们两大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谈到民族间的相互信任问题,就不能回避中俄两国学者在60-70年代辩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的中俄领土与边界问题。本文开端提到的所谓中俄两国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会发生冲突问题”等舆论,就是根据场大辩论的后果所做出的推断,特别是根据毛泽东在1964年7月10日同日本客人的那次谈话做出的推断。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19世纪下半叶,沙皇俄国根据《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毛泽东这次谈话的意图究竟是什么?他在同年10月9日与阿尔巴尼亚客人的谈话中又进一步做出了明确的阐述:赫鲁晓夫派兵进攻中国是困难的,但是我们要准备。因此,我们的讲话放些空炮,讲些空话,在边界谈判上,我们要采取攻势。其目的是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边界条约。也许你们以为我们真正要收回154万平方公里沙皇占领的土地,我们并不要,这叫做放空炮,引起他紧张。[17]

毛泽东当年的谈话清楚表明,对那15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我们并非想收回,是放空炮,是分清历史是非,所要的只是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由于1964年2月中苏两国就边界问题开始谈判,毛泽东所指的那些被割占的领土,是针对谈判方针与策略而言,即中苏两国在关于边界问题谈判中,要分清历史是非,肯定有关目前的中苏边界条约都是沙俄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照顾现实情况,以这些条约为基础,通过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确定两国边界线的全部走向;任何一方违约侵占的另一方领土,原则上必须归还对方。总之,通过放空炮,亦即通过攻势,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

应当指出,毛泽东提出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确定中俄边界基本走向的原则,也是中国历届政府的一贯立场。尽管这些条约签订在19世纪,对中国来讲具有极强的不平等性质,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直到被推翻前,只能按照当时的国际行为准则行事,遵守那些条约。辛亥革命胜利后,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也没有提出废除这些条约。至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主要是指废除“二十一条”,废除租界和领事裁判权,实行关税自主。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宣布:“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

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里所指的是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签订条约和协定,并不包括清朝政府与外国订立的条约和协定。事实证明,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是理智的。

但中苏两国关于边界问题谈判和就边界领土问题产生的争论,发生在中苏论战的特殊历史时期,无论中国,还是苏联,一切工作都是以围绕“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为中心。此时提出边界领土问题,毫无疑问,等于为本已达到白热化程度的大论战火上浇油。因此在中国,从批判赫鲁晓夫的“三和两全” 修正主义路线,一步步地转向了批判“赫鲁晓夫叛徒集团”继承沙皇衣钵,实行霸权主义,实行社会帝国主义;在苏联,则从批判毛泽东的教条主义,升级为批判“毛泽东分子”推行大汉族霸权主义和领土扩张主义。这样意识形态的对抗就变成了国家之间的对抗,而毛泽东1964年谈话的真实意图被大批判的硝烟完全掩盖了起来,历届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无人注意,而在苏联造成了中国想收复“失地”的错误印象。

其实,早在这场论战发生之前,一些前俄苏联学者,甚至一些政府官员并不回避《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分清中俄两国领土和边界问题上的“历史是非”并不是敏感问题。[18]但由于上述原因,特别是将如何认识历史问题与中国想“收复失地”的错误印象联系起来,事情就复杂化了。20世纪的60-70年代,苏共中央不止一次地做出决定,命令有关部门将教科书、学术著作、地图集中对《尼不楚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错误的说法”和“不正确评价”改正过来,并按照“正确的立场”出版新的学术著作。

[19]而在中国,从1969年起,直到80年代中期,史学界所能从事的研究工作只有一个,那就是批判沙皇俄国对外侵略扩张。双方动员一切舆论工具批判对方,直到酿成边境武装冲突,发生流血事件,才开始有所清醒。[20]这些舆论导致的结果是,不能客观地反映中俄两国关系的历史,使历史的消极方面掩盖了积极方面;在两个民族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影响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现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已经签订,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边界。缔约双方遵循领土和国界不可侵犯的国际法原则,严格遵守两国间的边界。缔约双方根据1991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继续就解决中俄尚未协商一致地段的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在两国边界尚未协商一致的地段维持现状。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向世人昭示,中俄两国之间除尚未协商一致的地段外,领土和边界问题已经得到了永久性的解决。既然领土与边界问题已得到解决,再谈历史上的边界与领土问题,那就是纯学术问题。至于学术问题,自然可以进行各种讨论,但我们讨论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要消除历史给我们两大民族在心理上留下的阴影,更不能煽动民族情绪。

在对中俄关系史近百年的发展的线索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同时,我们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以及中俄两国间具有的4000余公里的漫长友好边界

是中俄关系中最基本、最积极因素,是继续发展两国友好关系深厚基础,两国人民一定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那些所谓中俄两国之间从未成为真正的朋友,两国友谊不会长久,注定要发生冲突等说法便能不攻自破。

2.充实合作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签订《中俄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根本目的是为保证两国的和平与发展。当前,我们两个国家积极发展改革与建设方面的合作,继续深化和加强我们两大民族友谊。在国际事务中,中俄两国积极加强各方面的协商与协调,特别是在重大的国际战略问题上的协商与合作。这不仅为我们两大民族,同样也为其他民族创造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环境提供了保障。中俄两国进行战略合作的目的不是针对第三国,其原因是在当今世界没有直接威胁到两国共同利益的敌人。尽管我们希望永远也没有这种敌人,但这并不排除中俄双方在一旦出现的外部威胁时束手无策,相互漠不关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毫无疑问,中俄两个大国针对外部具体威胁进行“接触和协商”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中俄两国在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合作,同样不应是一般性的合作,而应以与这两个大国的地位和他们的关系水平相符合的合作项目为骨干,带动一般性的合作。换句话说,必须有世纪性的合作项目,如连接俄罗斯伊尔库次克和中国大庆的2500公里长的石油管道工程;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工程,就将像20世纪的中东铁路一样,为两国在新世纪后几十年的经济合作奠定牢固的基础,进而从政治和经济的高度把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加强我们两大民族的相互信任与发展我们两国之间的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消除误解,增加信任,不断充实合作内容,我们两国关系就会更加美好

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俄罗斯分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主要大国,是彼此最重要的邻国。所以,中俄关系向来是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又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其状态都很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它具体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中,并由这些关系表现出来。中俄关系也不例外。 1、中俄政治关系的现状。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尤其是其重返亚太战略和北约东扩,使中、 俄同时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和战略逼退,出于共同抵御美国的需要,两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政治关系迅速升温。2014年面对由克里米亚问题引起的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亟需中国的支持。而中国近几年面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 因此,中俄政治关系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俄军事关系的现状。军事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中俄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是能源贸易和军火贸易。能源贸易在中俄 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俄关系不断前行的重要根基。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邻国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恰恰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能源出口是俄罗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俄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俄欧关系的波动,影响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出口,俄罗斯亟需开发新的能源市场。而中国为了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也很需要俄的能源供应。因此,中俄能源贸易发 页脚内容1

中俄关系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俄关系发展史 院系名称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答辩教师 时间

摘要: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这段不短也不长的交往史根据两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及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中俄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关键词:中俄;关系;发展史 引论: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俄罗斯,一个面积达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上帝让这两个大国接壤,他们必将演绎出一部曲折、漫长、耐人寻味的历史,们的冷热亲疏,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影响,也必然改变整个世界。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1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 (1) 3十月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新中国成立至苏联解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5苏联解体至今..................................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2..............................................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3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议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浅议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摘要:中俄互为陆上最大的邻国,中俄关系的友好发展不仅对双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目前中俄发展友好关系的原因、意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俄关系发展共同利益 纵观历史,虽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从结盟、对抗到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经历了四十年的恩恩怨怨。但至苏联解体、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那么,目前中俄关系友好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本文将试着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一、自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的发展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1】 目前,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一是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如此完备的大国合作机制,对中国来说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它为中俄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制度框架;二是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解决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87年至2004年,中苏(俄)根据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进行了长期认真的谈判。随着2004年10月《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最后签署,两国最终全部确定了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走向。随后,两国又在2008年结束全部勘界工作,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全面彻底解决。《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相互没有也不会有领土要求。这为中俄关系发展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三是,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中国坚定地支持俄打击恐怖主义及分裂势力,支持俄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俄在台湾、西藏、“东突”等问题上也坚定地支持中方立场;四是,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根据中俄两国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有关协定,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军事信任措施,相互裁减军事力量,中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期末论文: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内容提要:作为当今世界接壤的两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密切而有微妙的关 系。尤其是自冷战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更是受全世界的瞩目,也是中俄双方非常重视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变得更加的微妙而令人难以捉摸,是会朝着美国所鼓吹的“单级”格局发展,还是另有其他国家或联合体异军突起,与美国一争高下?而中俄的关系发展也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中俄关系将会何去何从?在“一超多强”的局势下,中俄两国又该如何把握机会,互利互助,为两国的发展共同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冷战国际格局两重性中俄关系战略协作 一、战后国际格局的两重性 虽然美国极力鼓吹世界格局“单级”说,并且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美国并没有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出现美国独大的局面。现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是: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状态下,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首先,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地位和作用是极具影响力的。在冷战时期,尚有苏联还可以和美国一较高下,但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或者联合体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美国在处理国际重大事件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影响国际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极力宣扬并积极构筑由其领导下的“单级世界”,美国独一无二的地位使得他有这个野心也有这个资格提出这样的目标。再加上世界格局中不乏亲美政府和国家,使得美国的野心日益胀大,世界的局势呈现“单级”的趋势,也就是“一超多强”的状态。 但是,美国想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单级”格局,是不可能的。要想称为世界的霸主,必须要有绝对强大的军事能力,有绝对强盛的国力,有足够的震慑力能够让其他国家对其言听计从,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其他很多条件。冷战结束后至今,虽然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所具备的资源和实力,还不足以成为世界的霸主。换句话说,美国还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另外,其他多方势力的逐渐壮大,更使得美国在做出各项决定时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苏联虽然解体,但是其基础还在,俄罗斯虽不足以和美国一样并肩成为超级大国,但是其隐藏的实力还是让美国十分忌惮的。并且随着欧盟阵营的逐渐强大,其他发达国家的制约,以及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团结联合,美国想要成为世界的霸主,实力还是相当欠缺的。 当今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美国仍旧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经过了次贷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了重创,目前仍在恢复中,自顾不暇;欧洲等发达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次贷经济不是很发达,受到的影响相对小很多。这样一来,世界的力量分布相对平衡了一些,“单级”的强度受到了削弱,多极化更加明显。近些年来,由于美国的一些霸权行径,已经引起了诸多国家的不满。反对霸权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极力主张政治的自由,经济的独立,对美国的垄断和霸权表示不满。各种因素正逐渐推动着世界超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论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两个政治力量,正走得越来越近。在最近十几年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两国总是在诸多问题上保持了一致的立场;在事关双方国家利益的诸多重大问题上,中俄也分别做出了有利于对方的选择。以中国方面来说,无论是在台湾问题还是在东突问题上,俄罗斯都做出了比较积极的表态。纵观中国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俄罗斯作为中国周边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给予了中国以政治、技术等各方面的有力的支持。新时期,在面对北约东扩、美国反恐战争概念的不断模糊扩大,中国与俄罗斯在面对共同的威胁的时刻表现出了空前密切的联系。然而在这片火热的表面形式之下,如何更深远的看清中俄在未来关系上的取向,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些我们必须得考虑到。 关键词:合作竞争未来 中国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俄两国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振兴民族,复兴强国成为两国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中俄两国都提出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具体目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连续增长的态势,重新崛起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就目前两国实力状况而言,俄罗斯综合国力的恢复程度与中国崛起的势头相比显得要逊色许多,但中国崛起对俄罗斯复兴已形成一种巨大外在推动力,使俄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明显加快。 因此,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 纵观中俄交往几百年历史,不难看出,中俄当前密切的联系完全出自一个原因:两国共同面对一个强势力量的威胁。这个强势力量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清朝末期民国初年俄国攫取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到后来的中苏蜜月,再到后来的两国交恶,继而到今天的两国关系温和期,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 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为中俄关系领域的一个实际工作者,我愿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的工作感受谈一点个人看法和意见。之后,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我大体讲四个部分,一是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二是发展中俄关系的意义和经验,三是中俄关系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四是发展中俄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三)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四)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五)两国经济合作稳步上升,经济合作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渐有所改观,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六)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七)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八)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中俄友好合作,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继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后,两国元首宣布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两国“语言年”活动,在两国掀起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新高潮。去年,“俄语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今年的俄罗斯“汉语年”也已拉开帷幕。 二、中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中俄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利益是,中俄两国由冷战时期的对手变成了朋友和伙伴,两国不用再拿出巨大的资源防备对方,而是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设、发展自己 第二、两国在国际舞台彼此多了一个有利的支持者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签订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表明,中俄两大民族决心世代友好下去。从近期看,它是从1992年以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和通过的中俄联合宣言、声明发展而来;从长远讲,它至少是中俄两大民族近百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友好合作方式的必然结果。对中俄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多数国家的舆论给予了好评,但在1996年中俄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也有些国家舆论对中俄战略协作与睦邻友好关系进行种种猜测和挑拨,说“中国和俄罗斯从未成为真正的朋友”,[③] “中国人对俄罗斯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举向西伯利亚挺进怀恨在心”[④],中俄两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将会发生冲突”等等。[⑤]这些舆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都企图根本抹杀中俄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对这些舆论原本可不去理会,但除两国有关专业工作者外,对中俄两国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青年一代,对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再加上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发生的“大论战”,以及在中苏关系全面对峙时期,对两国关系负面影响谈得过多,掩盖或冲淡了中俄关系史上最基本的和最积极的方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我们两个国家签署的一系列友好合作文件,仅仅是为了避免对抗。因此,十分有必要清点一下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给两国人民留下的最主要的历史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珍视它。须知,这些遗产是促进我们两大民族永远友好合作的最基本因素。 一.关于历史:中俄关系的分与合 1.对三次结盟的历史回顾 回顾近百年来的中俄关系史,就会发现一个最起码的事实,那就是中俄两国曾三次签订盟约,即三次结盟。这三次盟约是中俄两国分别在1896年6月3日签订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⑥]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缔约国担任协同其他联合国对日本作战,直至获得最后胜利为止。缔约国担任在此次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相互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⑧] 从以上三次盟约的最基本内容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对来自威胁双方安全的外部侵略,两国之间不是相互给予一般性地支援、同情,而是将所有能调遣的“水陆各军”、“尽行派出”;“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纵观这三

中俄关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俄关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中国与俄罗斯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友谊和国际社会等方面有着深入的协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是高层次的,具有战略性眼光,这对中俄两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两国的战略协作影响着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以至于对国际格局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会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友谊几个方面对中俄关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俄关系,国际格局中,地位及发展前景分析 今天的中国与俄罗斯关系是非常亲密的,经过两国的不断努力,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在不断的加深。两国关系的友好建立,除了对各自国家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外,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是促使国家和世界发展的,是积极的影响。 一中俄关系的建立 中国与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89年5月份,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末代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第一位兼最后一位苏联总统)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与其会见,并宣布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正常化的。二是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联邦,在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执政期间内,中俄的关系已到了“三步走”程度。叶利钦于1992年访华,与中国建立了“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的关系。三是1994年中俄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四是1996年在叶利钦在来中国的飞机上亲笔写下了要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五是在普京执政时,2001年10月中旬,中俄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谈的依旧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以上5个阶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中俄之间很重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俄两国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两国的密切关系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更强的军事、经济等实力,使之有了更强的综合国力,从而使两国对国际的影响力较大,且在国际事务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均需要联合彼此的力量共同应对侵犯者,然而两国又是竞争对手,并非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为中俄关系领域的一个实际工作者,我愿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的工作感受谈一点个人看法和意见。之后,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我大体讲四个部分,一是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二是发展中俄关系的意义和经验,三是中俄关系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四是发展中俄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三)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四)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五)两国经济合作稳步上升,经济合作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渐有所改观,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六)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七)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八)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中俄友好合作,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继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后,两国元首宣布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两国“语言年”活动,在两国掀起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新高潮。去年,“俄语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今年的俄罗斯“汉语年”也已拉开帷幕。 二、中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中俄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利益是,中俄两国由冷战时期的对手变成了朋友和伙伴,两国不用再拿出巨大的资源防备对方,而是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设、发展自己 第二、两国在国际舞台彼此多了一个有利的支持者

中俄关系之问答题

中俄两国在经济、技术交流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双方严格遵守平等互信、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这点与中美关系有所不同; (2)双方建立了高层交流的机制,包括首脑互访、总理或外长定期磋商: (3)在国际事中双方积极有效地进行协调和磋商,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俄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有着牢固的基础:(1)两国都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相 互尊重各自的国家利益;(2)双方都赞成建立多极化的世界;(3)中俄关系 中没有强烈的利益冲突和不可解决的问题。中俄成功地解决了边界划界问题,在 边界地区采取了信任措施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大体讲四个部分,一是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二是发展中俄关系的意义和经验,三是中俄关系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四是发展中俄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 1996年4月,双方决定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展开,两国还建立了议会领导人会晤机制、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战略安全磋商等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框架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源谈判代表会晤三大机制,机制下设的分委会和工作小组数量不断增加,基本覆盖中俄合作的所有领域,是中国对外合作中规格最高、组织结构最全、涉及领域最广的磋商机制。如此完备的大国合作机制,对中国来说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它为中俄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制度框架。

中俄关系的演变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俄关系演变 课程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学院 *** 专业班级 *** 学号 *** 姓名 *** 联系方式 *** 任课教师 *** 2013年6月15 日

中俄关系的演变 一.小组成果简介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俄罗斯,一个面积达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上帝让这两个大国接壤,他们必将演绎出一部曲折、漫长、耐人寻味的历史,他们的冷热亲疏,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影响,也必然改变整个世界。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一)古代史:两国初识、接触和建立国家关系的阶段;(二)在近代史上:1.伪装友好的帮凶,获利最多,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掠夺中国大面积的土地;2.侵略中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影响和指导帮助中国革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二战时,并肩作战的盟国; 5.(三)现代史上:中俄关系60多年风雨历程,经历了友好结盟——紧张对峙——睦邻友好的历史性转变,既有过兄弟般的密切合作,也有过互为仇敌的对抗。(四)中俄关系的现状与走向:A.中俄两国在进入21世纪后将继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双边关系,两国在经贸、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B.从地区和世界范围来看,中俄两国都将各自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在共同关心的地区性和世界性等国际问题上彼此会加强磋商和协作,但彼此不结盟,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C.中俄睦邻友好、平等信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将会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 二.笔者在小组中主要负责的是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中俄关系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中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呈现出空前的良好发展势头。冷战后,我们面临着“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如1997年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联合声明》中所指出的那样,20世纪末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冷战结束、两极体制消逝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的积极趋势加快发展,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主张和平与广泛国际合作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些对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反映我们共同的愿望,也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状况。但是进入21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霸权主义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在失去强大对手之后,不断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推动北约两轮东扩和美日同盟的深化。中俄双方都感到,本国的战略利益受到“一超”的挤压。国际恐怖主义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新的威胁。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上,中俄两国与国际社会是一致的。因为两国也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也在不同程度受到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两国在纷繁多变的国际事务中有着合作的传统,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目前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针对第三国的。未来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也不会影响双方与其它国家发展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领导人都重视对美关系的发展,这是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的,也是有利于稳定世界总体和平的。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与50年代的国际形势的重大区别在于,大国关系不是一种分属两个阵营的敌对关系,而是合作与冲突并存、你

论近年来俄罗斯与我国的国际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论近年来俄罗斯与我国的国际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在中国对外交往关系中,中俄关系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两国均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科和安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国幅员辽阔、山水相连,有着近400年的交往历史。400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俄罗是世界大国,又是我国最强大的邻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在谈及两国国际关系的时候,从国家利益的根本立足点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中俄加强战略合作实为明智之举。 (一)中俄军事方面合作的背景和问题 首先从地缘角度分析,中俄有4300公里的漫长接壤国界线,2008年 随着黑瞎子岛问题的解决,中俄双方在领土方面的争议问题基本解决,双方在领土方面基本没有了利益冲突。从中国方面看,美国一直将中国作为潜在威胁最大的敌人,日本更是将战略假想敌直指中国,为牵制中国发展,美国一直暗中扶植台独势力,对台军售,支持台湾与大陆的分裂状态,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核心利益的最大最直接威胁。与此同时,日本在中国东海竭力与中国争夺钓鱼岛,妄图控制东海一带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而在南中国海,在美国的支持和扶植下,东南亚各国蠢蠢欲动,非法占据中国南海岛屿,非法修筑各种军事民用设施,大量开采属于中国的油气资源,由此可见,中国目前最大的威胁在东南沿海,而中国在西面北面与俄罗斯接壤,为更好直面和解决东南沿海的复杂问题,中国必须将俄罗斯作为其战略纵深。 从俄罗斯方面看,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政治实力、国际影响力都大大下降,华约解体后,以前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诸多矛盾日益显现。美国和西方也趁机侵入俄罗斯原有的势力范围,普京时代,俄罗斯又调整对外战略,企图重新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都引起东欧国家的恐慌,东欧各国自己也强烈要求加入北约。而北约的新一轮东扩,更是形成了对俄罗斯的分离和包围的态势,从西面对俄罗斯造成重大威胁。与此同时,俄罗斯境内的恐怖主义、分离主义、极端主义的威胁都存在于西部地区,为应对北约威胁及三股势力,俄罗斯也必须将中国作为东南的战略纵深。。 但是由于中俄两国长期处于政热民冷的状态,虽然两国在政治上实现互信,但双方国内的社会基础却明显不足。虽然中俄两国政府和军方建立起一系列互访机制,交流密切,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历史、语言等原因,两国民间交流明显不足。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社会基础和民间的深入了解,不符合两国利益的观点甚嚣尘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军事合作。中两国事技术合作进入发展调整期,矛盾浮出水面,带来更多利益纠纷。目前中国军事技术合作处于转期,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中俄军事装备交易数量下降,双方围绕交易价格和知识产等一些内部性争面。 (二)中俄战略合作现状和前景

俄国史与中俄关系

2015年中考历史热点:俄国史与中俄关系 【考试大纲】 1雅克萨之战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3 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4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5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质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深度剖析】 中国与俄罗斯(苏联)这两个相邻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是曲折的,跌宕起伏的,两国之间有过亲密无间的合作及盟友关系,也有互相翻脸,互相诋毁,甚至有过险些引发大战的敌对关系。本线索主要从中俄(苏)近代以来的关系与中国“以俄为师”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史实两方面来阐述中俄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7世纪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地区 清政府组织雅克萨之战(康熙帝)1689年中俄双方通过平等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大片地区是中国领土),从法律上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B)【近现代的中俄(苏)关系】 1、十月革命前:沙俄侵略中国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充当英法联军的帮凶,并趁火打劫,沙俄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战后不久又强迫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特权,霸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俄支持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伪政权,并出兵强占伊犁地区。 3.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订《辛丑条约》,攫取许多权益。 2、十月革命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苏俄(苏联)帮助中国 ①中国先进分子积极研究、宣传十月革命,从苏联引入马列主义。 ②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创建共产党。 3“雅尔塔会议后”苏联对日作战,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败亡。

形势与政策 中俄关系论文

浅谈中俄关系 如今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关系也日趋复杂,每天打开电视,各种新闻节目总是将目光聚焦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上。台海问题,中日关系,钓岛局势,南海问题,中印边界,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听了都头皮发麻。当然,不能让我们忽视的,还有与中国远隔万里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然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邻居,他曾经辉煌,然后衰落,如今再度崛起,他与我们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内,在历史上,我们与他亦敌亦友。而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却时常被民众所忽视。他就是俄罗斯。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1

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两国之间有43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5个核国家中的成员,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在世纪之交和下个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如何,对亚洲和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这是每个国人都应该关注的话题。 俄罗斯所拥有的中西伯利亚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中 国的领土。古代时,我们便与这片土地产生了诸多的联系。而中俄关系密切起来则是从近代开始的。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是共产主义的老大哥,是中国在革命时期重要的盟友,二者又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在那几十年中,中俄关系(当时称中苏关系)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建国后,中国面临着美苏争霸的格局,作为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当然义无反顾的站在苏联这边。而苏联也很照顾中国,为中国援建了许多工厂和设施。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初期,苏联专家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然而好景不长。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全盘批判斯大林,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政治上,苏联试图在中国建立电台,了解干涉中国政治,毛泽东极力反对。军事上,苏联反对中国的核弹研究。经济上,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要求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方面不赞成,毛泽东批判苏联的是修正的社会主义。1961年,中俄 2

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6月底至7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中俄两国关系文件 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 (1992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联合声明 (1994年9月) 中俄联合声明 (1996年4月) 中国和俄罗斯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 (1997年4月) 中俄联合声明 (1997年11月) 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8年11月) 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 (1998年11月) 关于江泽民主席访问俄联邦并与叶利钦总统举行非正式会晤的联合新闻公报 (1998年11月) 中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非正式会晤联合新闻公报 (1999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北京宣言 (2000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总统关于反导问题联合声明 (2000年7月)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001年7月) 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 (2001年7月) 中俄联合声明 (2002年12月) 中俄联合声明 (2003年5月) 世代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胡锦涛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03年5月) 中俄联合声明 (2004年10月) 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2005年7月) 中俄联合公报 (2005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 (2006年3月) 中俄联合声明 (2007年3月) 中俄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协定 (2008年1月) 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 (2008年5月) 中俄元首北京会晤联合公报 (2008年5月) 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 (2009年4月) 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 (2009年6月) 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2010年9月) 中俄元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 (2010年9月) 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 (2011年6月)

中俄关系的发展变迁

中俄关系的发展变迁 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1.中俄关系古代史 中俄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有确切史料依据的中俄外交关系于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此时沙俄虽然不断向东方扩张,但是遇到的是封建大帝国——清王朝,双方基本处于平等态势,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和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两国关系在俄方主动中方被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了。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728年和1792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和《恰克图市约》。这三个条约的签订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这三项条约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对抗甚至武装冲突后,经过对等谈判签订的。 此后至19世纪,中俄中叶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促成了早起中俄交往中礼尚往来的良好局面。 2.中俄关系近代史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枪打响之后,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中俄关系也经历了众多波澜。 在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初期,俄国始终扮演着一个伪善帮凶的角色,然而却从中国攫取到了最多的利益。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始,俄国通过各种手段,割据了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时间条约侵占领土 1858年《瑷珲条约》 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公里领土。 1860年《北京条约》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1864年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 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在内以东以南44 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9世纪80年代《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 勘界议定书 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 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指明方向。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

21世纪中俄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21世纪中俄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综述 许华 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之际,为配合中俄关系史上的创举——“俄罗斯国家年”的活动,加强中俄两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于2006年6月19~20日在中国北京共同举办了“中俄社会科学论坛”。论坛由“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和“全球化与中俄经济”国际会议两部分组成。该活动为“俄罗斯年”的国家级项目之一。 “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复旦大学、辽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学者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方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俄罗斯人文基金会等机构的知名汉学家及其他专家共6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此次活动旨在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的学术特色和优势,给中俄两国研究历史和国际关系问题的学者提供一个相聚一堂的机会。会议共分3个研讨单元,议题分别为:中国和俄罗斯历史;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地区合作。 一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在会议的主旨发言中指出,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受挫之后并没有出现本质性的改变,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有新的发展,地区争端和冲突不断升级,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当

论中俄关系

论中俄关系 结构:1.理论概述 2.中俄关系现状 3.形成原因 4.中俄关系未来展望 第一篇:理论概述(现实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 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 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 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安全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 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 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 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 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办法是均势。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以权力界定利益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影响中俄关系的因素: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1)中俄两国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

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2)中俄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3)由于中俄两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是含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第二篇:中俄关系现状 中俄关系回顾 a.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 b.1992年12月两国宣布“互相视为友好国家”; c. 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d. 1996年4月24日至26日,叶利钦总统再次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是“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e.2001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中俄关系现状 一.政治方面 目前中俄双方已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4月,双方决定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展开,两国还建立了议会领导人会晤机制、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战略安全磋商等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框架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