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知识点

考试科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考试时间:月日

(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3.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人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4.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5.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6.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7.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公式为:Es=(△S/S)/(△w/w)。

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8(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9(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

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1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1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2(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

1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公式为:Ed=(△D/D)/(△w/w)。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分为五类:

14(1)需求无弹性,即Ed =0

15(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16(3)单位需求弹性,即Ed =1

17(4)需求富有弹性,即 Ed﹥1

18(5)需求缺乏弹性,即 Ed﹤1

19.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20.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分为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两类。

2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

其他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22.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23.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24.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25.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

26.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27.所谓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28.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所具有的特征有社会性、互济性和补偿性。

29.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30.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31.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32.试用期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33.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34.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35.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

36.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37.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38.PDCA循环法是将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方式。

39.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

40.商标是指己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下个品牌或下个品牌的一部分。

41.企业实力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

42.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

43.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包括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化。

44.目标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更富于参与性、强调自我控制、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45. 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一种肯定或否定心里倾向。

46.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保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定的态度。

47. 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48.稳因是指导致行为或事件的相对不容易变化的因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品质、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制度和规范等。

49. 团队的有效性构成的四个要素为绩效、成员满意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

50.在权变理论中,把下属作为权变的变量,即认为下属的成熟水平是选择领导风格的依赖条件,这一理论是领导情景理论。

51. 心理测量是将人的智力、人格、兴趣、情绪等心理特征,按一定规则表示成数字,并赋予这些数字一定解释过程。心理测量是心理测验的工具。

52.心理测验按测验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力测验,另一类是人格测验。

53. 信度又称稳定性或可信性,是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54.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的测验结果与被测验者行为的公认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是一个测验希望测量的心理特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55.在使用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策略选择的种类有:择优策略、淘汰策略、轮廓匹配策略。

56.测量方法在培训与开发中的作用: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步骤。

57.人本管理的原则:

(1)人的管理第一。

(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

(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58.人本管理的机制:

(1)动力机制。

(2)约束机制。

(3)压力机制。

(4)保障机制。

(5)环境优化机制。

(6)选择机制

59.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是通过费用支出(投资)于人力资源,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系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和。

60.人力资本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

(2)人力资本直接由投资费用转化而来,没有费用投入于劳动者,就没有人力资本的形成。

(3)人力资本独特的本质功能是,与物质资源要素相结合,转移价值、创造价值并产生新的价值增值。

(4)人力资本内含一定的经济关系。

61.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

62. 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是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所争取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它是开展各项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63.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64.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运营体系有三个部分:

(1)创新能力开发体系

(2)创新能力激励体系

(3)创新能力配置体系

65.人力资源的特点:时间性、消费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66.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67.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1)在管理内容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

(2)在管理形式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管理。

(3)在管理方式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

(4)在管理策略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管理。

(5)在管理技术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

(6)在管理体制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主动开发型。

(7)在管理手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计算机为主。

(8)在管理层次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处于决策层。

68.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和两种测量技术: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员工的绩效管理、员工的技能开发的三大基石和工作岗位研究、人员素质测评两种测量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汇总

1、什么事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有那些? 宏观定义: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特定社会系统发展进步并达成其目标的该系统的人们的能力的总和。 微观定义:人力资源指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人力资源宏观管理是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从而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人力资源微观管理是通过对企事业组织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已实现组织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职能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主要分为五部分: (1)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 (2)人力资源开发 (3)薪酬和福利 (4)安全和健康 (5)劳动关系 4、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包括数量和质量)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的利益。 5、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1)收集人力资源规划所需的信息 (2)预测人员需要 (3)清查和记录部人力资源情况 (4)确定招聘需要

(5)与其他规划协调 (6)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6、什么是职位分析? 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务的管理活动,也是对该项职务的工作容和职务规(任职资格)的描述和研究过程,即制定职务描述书(一班包括职务说明和职务规两个部分)的系统过程。 具体地讲,职务分析就是全面收集某一直无的有关信息,对该工作从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要这样做(Why)等,然后再将该职务的任务要求进行书面描述、整理成文的过程。 7、职位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工作实践法 优点:1、可以了解工作的实际任务以及该工作对人的体力、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要求 2、观察、记录与核实工作负荷与工作条件 3、观察、记录、分析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法,找出不合理之处 缺点:适用于短期可以掌握的工作,而对于需要大量训练才能掌握或有危险的工作,不宜采用此法,如飞行员的工作,脑外科医生、战地记者 二、访谈法【个别访谈法(individual interview),集体访谈法(group interview),主管访谈法(supervisor interview)】 优点:1、一种被广泛采用进行工作分析的方法,尤其是用来达到编制工作描述的目的; 2、经常被作为其他信息收集方法的辅助,如当问卷填写不清楚、观察员工工作时存在问题等; 缺点:对访谈者技巧要求高,如运用不当可能影响信息收集的质量;不能作为工作分析的唯一方法 三、观察法 1、被观察者的工作应相对稳定、工作场所也应相对固定,这样便于观察 2、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周期较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如组装线工人、会计员,而不适用于脑力活动为主的工作如律师、设计工程师等工作

(完整版)人力资源相关理论知识

人力资源相关理论知识 一、人力六大模块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与配置; 3、培训与开发; 4、考核与评价; 5、薪酬与福利管理; 6、劳动关系。 二、具体内容分析(一)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简称HRP)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为基础,以预测组织对人员的未来供需为切入点,内容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人员调配规划、工资规划等,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规划还通过人事政策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和重要的影响。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1)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依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 2)人力资源规划要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3)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工作。 4)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使组织人力资源供需平衡,保证组织长期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利益的实现。 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五个方面:1 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计划 2 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等 3 制度规划: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 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和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等 5 费用规划: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的预算,核算,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即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收集有关信息资料、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确定人力资源净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二、激励理论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分析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能动性、动态性、智力性、再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一是要使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为企业做贡献的杰出人才。人力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的理论成熟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古代虽有管理思想但没有成熟的理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我国的企业中已经在实现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过渡。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搞活国有企业的十二条主张,为中国的企业管理指明了路线和方向。企业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是企业战赂管理的必需,因为社会经济状况,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环境以及企业组织自身的管理现状等都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否实现三大目标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状况对企业HRM的影响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直接影响上层建筑。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它决定了社会风气的性质和方向,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动机的驱使,动机又受到需求的支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人的基本要求的五个层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升世界第七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已提前实现,由于成功地与美国签订了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加入WT0的步伐。这些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加强企业HRM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但是我国企业的HRM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990年我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美国的40.4%,而总量将更少。各行各业的HRM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企业还苦于找不到治厂良方。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还不协调。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越进步、越充分,对其他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越进步、越充分。因此,从社会经济的大环境看,我国的企业界还应顺应当今世界由物力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大转折的潮流,建设人力资源依托型的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2)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 法。 3.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人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4.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5.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6.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7.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公式为:Es=(△S/S)/(△w/w)。 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8(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9(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1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1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2(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 1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程度。其公式为:Ed=(△D/D)/(△w/w)。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分为五类: 14(1)需求无弹性,即Ed=0 15(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16(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17(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18(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19.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20.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资源的有限性成为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一下属性;1相对的稀缺性2又具有绝对的稀缺性3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 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是说明经济现象及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既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计算公式为: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X100% 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X100%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耳机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 附加性劳动率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事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二不愿意作为失业者。 劳动力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偶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个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和个体与使用劳动力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应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资源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 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的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PI 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1实物支付2.延期支付 福利无论以何种具体方式表现,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力支付。 福利的特征:1福利以劳动力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有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的好处:1.实现支付可以下降企业俺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而降低人工成本。2.实物支付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3.从社会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所谓就业与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活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消费+储蓄

2018年10月最新整理自考11466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核知识点

2018年10月31日整理 温馨提示:简答题和论述题一定要答,否则阅卷老师爱莫能助!记住一个原则:空白一定无分,写满肯定给分。此原则适用于所有考试的简答题和论述题。 第一、四、十三章以单选和多选为主,第二、六章自己把握 练习册上的选择题都是重点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单选、多选为主) 一、核心概念 1、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就是管理的成本收益。 2、效率:指某种活动功率的高低、速度快慢,或在一固定时限内完成工作量的多少。 3、效益:某项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生产出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比。 4、效果:是一经济伦理或管理伦理问题,它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一种主观评价。 5、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在增加社会福祉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使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最大化,从而达到组织所期待的的目标。 6、人力资源: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7、人力资源管理:指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措施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8、人力资本: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是后天投资形成的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格健康的总和,它反映了劳动力质的差别。 9、人力资本产权: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源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和,本质是对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0、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二、简答题 1、人力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①自有性②生物性③时效性④创造性⑤能动性⑥连续性 2、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有哪些? ①战略目标原理②系统优化原理③同素异构原理④能级层序原理⑤互补优化原理 ⑥动态适应原理⑦激励强化原理⑧公平竞争原理⑨信息激励原理⑩文化凝聚原理 3、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误区。 ①晕轮效应②投射效应③首因效应④近因效应⑤偏见效应⑥马太效应⑦回报心理⑧嫉妒心理⑨戴维心理⑩攀比心理 4、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发展阶段和基本功能. 发展趋势: 一是在管理原则上同时强调个人和集体 二是管理方法上同时强调理性和感性 三是在领导方式上同时强调权威和民主 四是在考核晋升上同时强调能力与资历 五是在薪资报酬上同时强调即时工资和长远收益 发展阶段: 人事管理特征:①职责范围狭窄②与组织目标联系不紧密③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 人力资源管理特征:①重视有关人的管理工作②企业对有关人员的管理方面投资大幅度增长③对人事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④重视管理者和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以人为中心、人本主义管理、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基本功能:获取、整合、保持、评价、发展 5、基本思路:比较突出地运用了人力资源投资及收益的相关论述,并以此作为分析的主线。 6、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有哪些? ①传统人事管理将事作为重心,把人降格为“执行指令的机器”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一系列管理环节的综合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 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企业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并充分考虑员工的期望而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与管理的纲领性长远规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南,是企业发展战 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保障。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业务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岗位分析就是对企业所有工作岗位的特征和任职要 求进行界定和说明,岗位分析的结果是形成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职位描述、任职资格要求、岗位业务规范; 岗位评价是对企业各工作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评估和判断,岗位评价的结果是形成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 资体系。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就如一个产品的说明书和产品标价,使员工“明明白白工作”、“清清楚楚拿钱”。 3.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 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首要环节,它是企业不断从组织 外部吸纳人力资源的过程,它能保证组织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需求;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训,它是企业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保障;绩效考核是 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对员工完成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及员工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而进行 相应的薪酬激励、人事晋升激励或者岗位调整,绩效考核是实施员工激励的重要基础;薪酬管理是企业人 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主要包括薪酬制度与结构的设计、员工薪酬的计算与水平的调整、 薪酬支付等内容,它是企业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的重要手段。 4.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是相对的、绝对的稀缺性,其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求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三、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 1、实证研究法的特点: ①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②它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验证。 2、规范研究法的特点:①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研究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有积极还是消极意义;②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五、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供给无弹性Es = 0,供给有无限弹性Es→∞,单位供给弹性Es =1,供给富有弹性Es﹥1,供给缺乏弹性Es﹤1。 3、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的变动趋势: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上升;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六、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1)需求无弹性Ed =0 (2)需求有无限弹性Ed→∞(3)单位需求弹性Ed =1 (4)供给富有弹性Ed﹥1 (5)供给缺乏弹性Ed﹤1 八、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 九、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 若产品价格不变,则企业、行业及市场劳动力需求增加。 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表明,资本存量的增值率高于人口增长率,所以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自扩大。 十、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可见,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十一、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 1、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实际购买力。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计时工资: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按小时、天、周计)。计件工资: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2、福利: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质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 福利的表现形式:实物支付(如工作餐、折价商品)和延期支付(如保险、退休金) 十二、就业总量的决定: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均衡国民收入: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有效需求。 十三、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正常的)、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十四、需求不足性失业的类型: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严重、最常见、最难对付)。 十五、反映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失业率、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持续期一般以周为时间单位,将所有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求和,再除以失业人数。 十六、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 十七、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收入~是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调~。 收入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0表示绝对平等,1表示绝对不平等,通常在0.2-0.4之间。 第二章劳动法 一、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着有指导意义。 基本原则的内容: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岗位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他所有工作的基础。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弄清楚企业中每个岗位都在做些什么工作;第二,明确这些岗位对员工有什么具体的从业要求。说得专业一些,就是通过岗位分析,产生出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将成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企业连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岗位分析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工作。 首先,它对岗位分析的实施者(人力资源部门)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求。如果缺乏必要的专业常识和专业经验,很可能需要多次的反复。 其次,岗位分析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虽然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岗位影响是巨大的,但它很难为企业产生直接和立即的效应。这种特点可能会使人事经理将岗位分析工作一拖再拖,往往成为一件“跨年度工程”。 再次,岗位分析工作不是人力资源部门单独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企业每个部门,甚至是每位员工的协助,有时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正常工作。另外,有些企业的管理者

并不了解“岗位分析”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岗位分析可有可无,从而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也会影响岗位分析工作的开展。 最后,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要随着企业职位的调整和职能的转变而相应地变化。岗位分析是一个连续地工作,当企业任何一个岗位发生变化时,就要对这个岗位重新进行岗位分析,调整该岗位的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否则,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发挥不了作用。有些人事经理在进行完一次岗位分析后,就将分析的成果束之高阁,使岗位分析成为形式。 总之,只有认真、扎实、连续的做好岗位分析工作,才能真正的发挥岗位分析的作用。(摘自《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培训资料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培训资料 20世纪80年代前,人事治理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治理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治理新进展:强调如何为企业战略服务。 人事治理以事为中心,以人为成本,目的在于操纵人; 人力资源治理以人为核心,以人为资源,着眼心理调剂意识开发,强调部门和谐团队建设,注重人事系统优化组合。 1、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力资源,人们适应称之为HR,是英文Human Resource的缩写。 人力资源的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职员所拥有的,能为企业所使用的,可制造一定价值的体力、智力、教育、知识、能力、技能、体会等的总称。 此定义有三个含义: ⑴其本质是人所拥的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⑵体力和脑力应成为制造社会财宝的源泉, ⑶体力和脑力应该能够为企业所使用。 人力资源的质量 人力资源的质往往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组织能够使用的程度、制造价值的大小,反映的是层次。 人力资源的量:在宏观上,往往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数量;在微观上,往往是指一个部门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数量。 人力资源的特点: ⑴智力性:能得到积存、连续和增强, ⑵能动性: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 ⑶连续性:使用后还能够连续开发, ⑷社会性:人具有社会性并形成文化,

⑸时代性:不同历史环境其质量不同, ⑹时效性:利用和开发受时刻限制, ⑺两重性: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⑻消耗性:制造过程消耗体力和脑力, ⑼再生性:通过人类繁育而持续连续。 2、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的概念 设置企业目标,并对实现该目标的方法、措施、程序、步骤等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的谋划,属宏观治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要紧特点。 企业战略体系的概念 按照企业目标,系统规划为实现该目标所需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各种企业战略。一样可分三个层次,具体包括: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其关系是:总体战略分解为业务单元战略,业务单元分解为职能战略;总体战略统领业务单元战略,业务单元战略统领职能战略。 企业战略形状的概念 按照企业目标,企业拟采取的战略方式及战略计策。一样可分为三种形状,具体包括:拓展型、稳健型、收缩型。 拓展型战略是采纳主动进攻态度的战略形状,可细分为:市场渗透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联合经营战略等。 稳健型战略是采取稳固进展态度的战略形状,可细分为:无增长战略、微增长战略等。 收缩型战略是采取保守经营态度的战略形状,可细分为:转移战略、撤退战略、清算战略等。 人力资源战略的概念 企业分析内外部的环境,制定企业目标,并确定企业人力资源治理目标,为实现这些,企业所采取的系统的人力资源治理职能活动及其过程。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点

1.人力资源的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 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具体内容:以体能和智力为基础,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特质等。特征:资本性(投入收益风险),时效性,生物性,主观能动性,内耗型,持续性,再生性。 2.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 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舒尔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以人为载体,可用货币计量的价值要素。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的。 3.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运用各种管理技术与方法,以 影响员工的行为、能力和态度,从而改善其工作绩效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实践,包括为之建立的管理制度、政策以及实施的活动过程。人与事的匹配。 做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有效使用。人与人的协调合作。工作与工作的协调合作。人的需求与工作报酬的匹配。使得酬适其需,人尽其力,最大奉献。 4.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战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变革 推动者,文化管理者,政策制定者。 5.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战略转变:以成本为导向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以顾 客服务为导向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6.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是根据企业战略而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纲领 性的长远规划,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人力资源战略要和企业战略相匹配,并服务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推动人力资源的职能转变,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为主逐步过度到战略合作伙伴。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任人唯贤,注重实绩原则,激励原则,竞争原则,精干原则,民主监督原则。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获取功能,整合功能,奖酬功能(激励和凝聚),调控功能 7.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企业内外部环 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8.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包括: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现有人力资源供给;设 计并评价平衡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各种方案。 9.德尔菲法是归纳专家对影响组织发展的某一问题的一致意见的程序化方法。 10.岗位评价的含义:是在工作分析基础上,对各项工作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 从工作职责、难易度大小、责任大小以及任职资格等条件出发,对岗位进行系统衡量、评比和估价的过程。 11.岗位评价指标是根据岗位评价的要求,对影响岗位业绩的各个方面或各个要 素具体为可以测定的评价因素,这种评价因素就是岗位评价指标。 12.评分法(点数法):是在选定岗位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分值 (点数)表示每一因素,并按预先规定的衡量标准,对现有岗位的各个因素逐一评比、估价,求得分值,然后将岗位每项因素的分值加总,最后得到各岗位的总分值,并作为判定不同工作相对价值大小的依据。 13.职务分析:也叫工作分析,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职务的目的、任务或职 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即从事该工作的工作人员所应具备的条件)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收集与分析,以便对该职务的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然后加以系统、科学的描述和规定的活动。职务分析的结果是

人力资源管理分六大模块基本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分六大模块基本知识点 人力资源管理分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配置;3、培训与开发;4、绩效管理;5…薪酬福利管理;6、劳动关系管理。 一、人力资源规划:是使企业稳定的拥有一定质量的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该组织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其中: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1、得到和保持一定数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员。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3、能够预测企业组织中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4、建设一支训练有素,运作灵活的劳动力队伍,增强企业适应未知环境的能力。5、减少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对外部招聘的依赖性。 ◆人力资源的核查:是指核查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 ◆人力资源信息包括:个人自然情况、录用资料、教育资料、工资资料、工作执行评价、工作经历、服务与离职资料、工作态度、工作或职务的历史资料等。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有:直觉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和数学预测方法(定量预测)。 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又叫职务分析、岗位分析,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技术,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分析是借助于一定的分析手段,确定工作的性质、结构、要求等基本因素的活动。 ◆工作分析的作用:1、选拔和任用合格人员。制定有效的人事预测方案和人事计划。3、设计积极的人员培训和开发方案。4、提供考核、升职和作业标准。5、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6、建立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和报酬制度。7、改善工作设计和环境。8、加强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 ◆工作分析的程序: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分析阶段、描述阶段、运用阶段、运行控制 ◆工作分析的信息包括:1、工作名称2、员数目3、工作单位4、职责5、工作知识6、智力要求7、熟练及精确度8、经验9、教育与训练10、身体要求11、工作环境12、与其他工作的关系13、工作时间与轮班14、工作人员特性15、选任方法 ◆工作分析所获信息的整理方式有:1、文字说明2、工作列表及问卷3、活动分析4、决定因素法 二、员工招聘与配置 员工招聘: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其中: ◆常用的招聘方法有:招聘面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劳动技能测试 ◆员工招聘中必须符合的要求:1、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本国利益2、公平原则3、在招聘中应坚持平等就业。4要确保录用人员的质量,5、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需要和职务说明书中应职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开展招聘工作。6、努力降低招聘成本,注意提高招聘的工作效率。 ◆招聘成本包括:新聘成本;重置费用;机会成本。 ◆人员调配措施:1、根据企业内外人力资源供求状况的调配措施。2进行人才梯队建设。3、从企业内部优先调配的人事政策。4、实行公开竞争的人事政策。 ◆人力需求诊断的步骤:1、由公司统一的人力资源规划。或由各部门根据长期或短期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人力需求。2、由人力需求部门填写“人员需求表”。3、人力资源部审核。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人力资源的含义: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她包括了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2、人力资源的特征: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高增值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管理活动。 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对员工的招聘、录用、选拔、任用、调配、考核、培训、奖励、晋升、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以及劳动关系的处理等。 具体职能有: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5、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优化远离、人事匹配远离、要素有用管理、互不增值原理第二章 6、工作分析的含义:也称作只为分析或者岗位分析,指了解企业内的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职位的有关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他人能了解职位的过程。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过程,工作分析的结果是产生工作说明书。 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原因、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 7、职位:又称岗位,有一个人完成的一项或多项相关职责组成的集合。 8、职务:指一组重要职责相似或相同的职位。 9、工作分析的过程: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完成阶段。 10、工作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1、定性分析方法:资料分析法、观察法、工作实践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工作日志法第三章 12、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定员计划、调配计划、晋升计划。 13、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开发计划、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其他计划。 14、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根据组织发展的要求,对将来某个时期内组织所需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预测。 15、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组织因素、人力资源自身因素。 16、人力资源需求的定性预测方法:经验预测法、综合预测法、德尔菲法、描述法。 17、人力资源需求的定量预测方法:统计学方法、劳动定员法(劳动效率定员发、设备定员法、岗位定员法、比例定员法、组织定员法)、计算机模拟法。 18、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预测组织在某一未来时期内部所能应及外部劳动力市场所能供应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员,以满足组织为完成目标而产生的人员要求。 19、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分析的内容:现有人员的结构状况、现有人员的内部流动、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 20、外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影响因素:人口因素、经济与教育因素、劳动力市场状况、科技因素、政府政策法规 21、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平衡分析:就是比较企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确定未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确定未来企业应该裁减哪些人员、裁减多少、什么时候裁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 a):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线需要和愿望而言相对于稀缺。 b):具有绝对的属性 c):在市场经济中,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2 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企业:追求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3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市场的基本功能。 4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5障碍包括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6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市场工资率下,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劳动时间。 7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8 劳动力市场: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实现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9 劳动力需求: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10 劳动力市场:主体:所有个体和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客体:即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11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a)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b)与工资进行交换行为,使双方得到各自使用的价值,在交换中从自身利益出发,进 行经济计量因而其交换只能是一种等价交换 c)劳动力市场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 工资 12 劳动力的本质属性: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 13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方法 14劳动力均衡的意义: 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b)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工作c) 充分就业 15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16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17生产要素: a 土地 b 劳动 c 资本 d 企业家才能 18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主要部分 19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0 货币工资因素: a 货币工资率 b 工作时间长度 c 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21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 (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 / 价格指数) 22实际工资两个因素影响: a 货币工资 b 价格指数 23计时工资基本特征: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 24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25福利支付方式: a 实物支付 b 延期支付 26福利无论以何种方式表现,实质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人力资源的含义: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她包括了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2、人力资源的特征: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高增值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管理活动。 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对员工的招聘、录用、选拔、任用、调配、考核、培训、奖励、晋升、 管理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位定员法、比例定员法、组织定员法)、计算机模拟法。 18、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预测组织在某一未来时期内部所能应及外部劳动力市场所能供应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员,以满足组织为完成目标而产生的人员要求。 19、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分析的内容:现有人员的结构状况、现有人员的内部流动、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 20、外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影响因素:人口因素、经济与教育因素、劳动力市场状况、科技因素、政府政策法规 21、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平衡分析:就是比较企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确定未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确定未来企业应该裁减哪些人员、裁减多少、什么时候裁减、如何裁减,或者应该补充哪些人员、补充多少,什么时候补充,如何补充的问题。

22、人力资源过剩时的对策:限制招聘、提前退休或鼓励辞职、减少工作时间或工作量、人才储备、展示解聘、裁员。 23、人力资源短缺时的对策:加班加点、转包聘用临时工、租赁或借用员工、重新设计工作和改进技术、培训员工和完善激励计划 第四章 24、企业招聘渠道:内部招募、外部招募。 25、内部招聘:优点:了解全面,准确性高。对组织情况比较熟悉,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发展期望。使组织培训投资得到回报。可为组织节约大量的费用。 缺点:来源局限于企业内部,水平有限。可能会因操作不公或员工心里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外部招聘:优点: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有利于招到一流人才。新雇员能带来新思想,新方法。节省培训投资。当内部有多人竞争而难以做出决策时,向外部招聘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或 26 27 28 29 30 31 32 33技能 34 注重 35、培训的组织实施五步骤:培训前的准备,培训实施,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评估培训评估的反馈。 36、柯科帕特里克评估模型从四个方面对培训进行评估: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 37、新员工导向培训:又称新员工岗前培训或职前教育,它是一个祖师所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组织人的过程,是员工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并开始逐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开始发挥自己才能的重要历程。 38、新员工导向培训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培训,规章制度培训,业务培训,熟悉环境。 39、参与型培训法的主要形式有:自我指导式学习,案例研究法,工作模拟法,敏感性训练。 40、态度型培训法有:拓展训练法,角色扮演法。 41、拓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岗位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他所有工作的基础。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弄清楚企业中每个岗位都在做些什么工作;第二,明确这些岗位对员工有什么具体的从业要求。说得专业一些,就是通过岗位分析,产生出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将成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个企业连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岗位分析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工作。 首先,它对岗位分析的实施者(人力资源部门)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求。如果缺乏必要的专业常识和专业经验,很可能需要多次的反复。 其次,岗位分析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作。虽然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岗位影响是巨大的,但它很难为企业产生直接和立即的效应。这种特点可能会使人事经理将岗位分析工作一拖再拖,往往成为一件“跨年度工程”。 再次,岗位分析工作不是人力资源部门单独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企业每个部门,甚至是每位员工的协助,有时

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正常工作。另外,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并不了解“岗位分析”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岗位分析可有可无,从而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也会影响岗位分析工作的开展。 最后,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要随着企业职位的调整和职能的转变而相应地变化。岗位分析是一个连续地工作,当企业任何一个岗位发生变化时,就要对这个岗位重新进行岗位分析,调整该岗位的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否则,岗位描述和岗位资格要求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发挥不了作用。有些人事经理在进行完一次岗位分析后,就将分析的成果束之高阁,使岗位分析成为形式。 总之,只有认真、扎实、连续的做好岗位分析工作,才能真正的发挥岗位分析的作用。(摘自《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