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预防医学(重点)(2)

护理预防医学(重点)(2)
护理预防医学(重点)(2)

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卫生14题,统计13题,流病13题;

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卫生2题,流病2题;

计算分析题(3题,共25分):流病1题6分,统计2题19分

简答题

1.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答:①群体原则②现场原则③对比原则④代表性原则。

2.流行病学方法有哪些?

答:(1)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以现况研究为代表)、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2)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3)数理法:理论研究、方法学研究。

3.流行病学的用途。

答:①研究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②研究疾病的流行因素与病因③研究疾病预防与疾病监测④评价疾病诊疗措施并指导临床工作⑤研究疾病自然史⑥指导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

5.何谓疾病的流行强度?常用哪些术语?

答:某病在某地某人群中一定时期内发病数量的变化及特征。常用术语有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

6.现况研究的种类和用途。

答:种类:普查和抽样调查。用途:用于研究病程较长而患病频率较高的疾病,对于病程较短的疾病意义不大。

7.抽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答:(1)优点:具有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优势,同时由于调查工作量比较小,能够充分保证调查质量(2)缺点: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过程均比普查要复杂,重复和遗漏不易被发现,不适用与变异大的资料和需要普查普治的情况。

8.抽样调查的分类有哪些?

答:①单纯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③分层抽样④整群抽样⑤多级抽样。

9.队列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答:(1)优点:①由于暴露与结局的发生时间顺序清楚,所获资料准确、可靠,因此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②可直接计算发病率与RR值,用于分析疾病与病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同时观察一种暴露与所致多种疾病的关系③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2)缺点:①研究周期长,工作量大人财物耗费多②失访偏倚较大③不适合研究发病率低的疾病,因为此类疾病所需的样本量大,一般难以达到要求。

10.简述队列研究的类型。

答:①历史性②前瞻性③双向性。

11.CI(累积发病率)和ID(发病密度)的定义、应用条件和计算公式。

答:(1)CI:①已知无某种疾病的人群,经过一段特定的观察期(超过一年)之后,发生某病的频率②当研究的目标人群较稳定,流动性较小,样本量又多,观察时间较短时,可以计算累积发病率或累积死亡率③CM=n/M(2)ID:①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人时”的发病或死亡频率②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③ID=n/PT。

12.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特点。

答:定义:用来检验病因假说的一种分析性研究方法。特点:①从研究的性质来看,疾病发生在前,研究工作开展在后,是一种由果及因的方法②研究对象按是否患有所研究的疾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③属于观察性研究,未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

干预措施④属于回顾性研究,研究的相关暴露信息是通过研究对象回顾既往史得到的。

13.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答:(1)优点:①病例对照研究所需样本含量小,病例容易找到,因此工作量小,人力、物力、时间消耗小②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个因素进行研究③适合于发病率低的罕见病研究④还可以对治疗措施的疗效与副作用做出初步评价(2)缺点:①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的产生②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这种情况需要很大的样本量③不能直接计算暴露与无暴露人群的发病率,同时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难以判断,因此难以肯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4.简述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答:①病原体②宿主③感染过程及感染谱。

15.病原体的基本特性。

答:①传染力②致病力③毒力。

16.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

17.常见的传播途径。

答:①气②水③食物④接触⑤虫媒⑥土壤⑦源性⑧母婴传播。

18.影响疫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传染源存在的时间②传染源活动的范围③疾病的传播方式④周围人群免疫力⑤环境条件。

19.判断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答:①传染源已被移走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②传染源播散在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③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病例或新感染发生。

20.传染病的“五早”预防是指?

答:①早发现②早报告③早隔离④早诊断⑤早治疗。

21.传染期和隔离期限的关系?

答:传染病隔离期限的长短取决于传染病感染者可以排出病原体的时间,也就是该病的传染期。

22.我国国境检疫要求检测的三种病。

答:①鼠疫②霍乱③黄热病。

23.预防接种的种类。

答:①人工自动免疫: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②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

24.公害病定义及其特点。

答:定义:与公害有因果关系的地域性疾病。特点:①在公害影响区域的人群有与公害相关的共同症状和体征②病区内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发病,甚至累及胎儿③除急性中毒外,大多具有低剂量、长时期危害、陆续发病的特点④公害病必需经过科学的鉴定和国家法律的认可,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

25.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污染物的理化特性②暴露剂量③持续暴露时间④个体感受性⑤联合作用。

26.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答:①广泛性②多样性③复杂性④长期性。

27.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答:①流行病学上安全②化学组成上人体无害③感官性状良好④水量充足,使用方便,要符合远期发展的水需要量。

28.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答:①加氯量:加氯量除满足水消毒时的需氯量外,还应保持水中存在一定消氯量以维持杀菌效果②接触时间:应保证消毒剂与水中杂质和微生物有一定的反应时间③水的pH:pH较低时,次氯酸离子的含量较高,消毒效果较好④水温:水温每升高10℃,杀菌效果提高2-3倍⑤水浑浊度: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颗粒形成了水的浑浊度⑥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微生物对氯的耐受性不同。

29.职业病的特点及诊疗依据。

答:(1)特点:①病因明确且唯一,控制致病因素可减少或消除发病②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且接触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之间有明确的剂量-反应或剂量-效应关系③在同一职业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④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⑤大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2)原则:①职业史②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调查与评价③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0.食物中毒的特点。

答:①有共同食物史:中毒病人有食用过共同的污染食品,发病范围和这种有毒食物分布区域范围相一致,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也很快停止②发病潜伏期短:短期内大量用食者突然发病,来势急骤,呈暴发过程,一般病程较短③无人与人之间之间传染:食物中毒的流行曲线常与发病后突然急剧上升又很快下降,只有一个人高峰,无尾端余波,亦无二代病人出现④中毒表现和治疗方法相似:这与中毒病人有相同的致病因素有关。

31.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答:①刺激和促进肠蠕动②减少糖和脂类的吸收,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水平,对预防便秘和大肠蠕动,预防某些癌症、心血管病、胆石症和肥胖症有重要意义。32.营养素的分类及主要功能。

答:(1)蛋白质:①构成机体组织②提供机体氮源(2)碳水化合物:①氧化供能②集体的组成成分③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3)脂类:①供给机体能量②构成机体组织和重要物质③提供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④长链不饱和脂肪酸、血脂代谢及免疫调节等;二十二六烯酸对胎儿、婴儿大脑及视功能发育有重要的作用⑤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增强食欲及饱腹感⑥脂肪还有参与内分泌、维持体温、保护人体组织器官等作用。(4)能量:①基础代谢②食物特殊动力作用③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在人体总能量消耗中占主要部分(5)维生素:①维生素A②维生素D③维生素E④维生素B1⑤维生素B2⑥叶酸⑦维生素C(6)矿物质: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②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③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④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⑤构成酶的辅基、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或参与酶系的激活。

33.碘缺乏病的三级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1)第一级预防:①食盐加碘②碘油注射或口服③保证人体碘的需要量④育龄妇女孕期妇女补碘可防止胚胎期碘缺乏病(2)第二级预防:①碘防治监测②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③干甲状腺制剂疗法(3)第三级预防:干甲状腺制剂疗法。

【名词解释】

1、食物安全(food safety):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并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通过摄食方法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3、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后出现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患。

4、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少量物质,其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一级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5、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经消化道给予病人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包括经口摄入和管饲;具有符合生理状态、节省费用、使用安全等优点。

6、合理膳食(rational diet):通过多种食物合理搭配,营养素充足、比例适当,能使人体达到合理营养的膳食。

7、碘缺乏症(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碘缺乏症,甲状腺肿和克汀病则是碘缺乏病最明显的表现形式。

8、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9、卫生行政许可(health administrative permit):卫生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卫生活动的行为。许可是一种以书面形式段出的要式行为。书面形式又称为许可证。

10、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污染物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11、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也称为流行病学监测,指长期、连续和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12、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内,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3、散发(sporadic):某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保持在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的发生在地点和时间上无明显的联系,散在发生。

14、匹配过度(over-matching):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组与对照组尽量一致,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降低研究效率的情况。

【简答题】

1、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暴发性,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

然上升的趋势;

2)临床表现相似,且多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易集体发病,但一般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

4)发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联系,患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

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

5)有明显的季节性。

2、各种食物中毒(细菌性、有毒动植物、化学性)的“特点”

1)细菌性:

①沙门菌属

②副溶血性弧菌

③大肠埃希菌

④葡萄球菌

⑤肉毒梭菌

2)有毒动植物:

①河豚毒

②毒蕈

③木薯

④发芽马铃薯

3)化学性:

①亚硝酸盐

3、有机磷中毒的特点和预防措施(P119)

特点:

预防措施:

4、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特点:

预防措施:防霉、去毒(挑除霉粒、碾轧加工及加水搓洗、脱胚去毒、加碱破坏毒素、其他)、加强食品卫生监测

5、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的预防措施

1)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用量;

2)给农作物施加钼肥;

3)生产啤酒用的麦芽在烘烤时提倡用间接加热法;

4)提高维生素C、E及胡萝卜素的摄入量,尽量少用腌制和酸渍食品;

5)在阳光下曝晒,注意口腔卫生;

6)防止食物霉变或被其他微生物污染。

6、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的问题

1)使用目的不正确;

2)使用方法不科学,不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要求;

3)未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志,误导消费者。

7、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

4)选择食物多样,合理配餐;

5)满足热能和营养供给能量及合理比例;

6)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

7)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使其多样化;

8)有合理的膳食制度和良好的进餐环境。

8、母乳喂养的特点

1)母乳营养全面;

2)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

3)母乳喂养增进母子之间感情,有助于婴儿心理和智力发育;

4)经济方便、不易引起过敏、卫生无菌、温度适宜、新鲜。

9、生产性粉尘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尘肺病

2)呼吸系统的其它疾患:粉尘沉着症、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疾患、呼吸系统炎

症反应

3)局部作用

4)全身中毒作用

5)其他

10、中暑的概念以及类型

概念: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类型:热射病、热痉病、热衰竭。

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物质上的统一性;

2)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3)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12、卫生监督的作用

1)保障和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2)卫生监督是实施国家职能,制裁卫生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

3)卫生监督是维护国家、团体、公民个人有关卫生方面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4)大力开展卫生监督能够促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自我完善;

5)卫生监督的大力开展能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

13、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研究,

2)省时、省钱、省人力,易于组织实施

3)探索尚不明确的多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4)出结果很快

14、队列研究的优点

1)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可以直接估计RR

和AR等反映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

2)由于暴露因素在前,疾病结局在后,故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可证实因

果联系;

3)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结局

的关系;

4)在随访观察中,可以及时了解和记录观察对象某些特征或暴露情况的改变,

可以发现需要干预、治疗和控制的新病例的资料;

5)所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

【分析题】

1、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

2、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供本科护理学使用)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常考题目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 )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 E)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 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预防医学模拟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为主体的所有外部环境,包括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整体。广义的环境除自然因素外还应包括社会因素 2.职业病: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 3.均数抽样误差:因各样本包含的个体不同,所得的各个样本均数也不一定相等,这种由抽样而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异或各样本均数之差异为均数抽样误差。 4.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个体之全部,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5.数值变量: 6.病例对照研究:指选择患有或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7.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8.普查:在特定时间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9.氮平衡: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二、填空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2.长期接触强噪声,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又称(听阈)位移。 3.对于正态分布资料,可用(x +-1.96S )估计95%的正常值范围。 4.写出率的计算公式:率= (某种现象实际发生的数/可能发生某种想象得数*100% ) 5.在同一正态总体中以固定n 随机抽样,理论上有95%的样本均数在(同3题)范围内。 6.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7.报告传染病有三类,共 35 种。 8.钙丰富的食品有:乳制品,豆类,芝麻,核桃,海带。 9.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海产品和海渍产品:鱼虾蟹贝咸肉咸菜凉拌菜等。 三、问答题 1.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是: 答: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②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等。③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2.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引起中毒②诱发癌症③传播疾病。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①工业噪声②交通噪声③生活噪声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 答: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可以检测和识别,一般需接触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映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人群中,长有一定发病率,很少会出现个别病人。4.如能早期发现并能及时合理处理,愈后较好,恢复也较容易。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越晚,疗效也越差。所以防治职业病关键在于全面执行三级预防。 3.试述现况调查的概念及目的。

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

2012年4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其中EAR代表的是( ) 三、A.平均需要量B.推荐摄入量C.适宜摄入量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四、2.根据医院环境质量管理要求,手术室分区不包括( ) 五、A.传染区B.无菌区C.清洁区D.非消毒区 六、3.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 ) 七、A.水俣病B.痛痛病C.黑脚病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八、4.社会病恰当的描述是( ) 九、A.生物因素起决定作用B.与生活方式无关 十、C.采用临床预防才可控制D.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十一、5.我国常见的与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关的元素是( ) 十二、A.磷B.汞C.砷D.铁 十三、6.属于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是( ) 十四、A.氟斑牙B.甲肝C.水俣病D.痛痛病 十五、7.成人最低生理需碘量为( ) 十六、A.75g/d B.100g/d C.150g/d D.200g/d 十七、8.粉尘危害预防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 十八、A.改革工艺流程B.密闭抽风除尘C.就业前体检D.健康教育

十九、9.可引起中毒性白内障的毒物是( ) 二十、A.苯B.二甲苯C.硝基苯D.三硝基甲苯 二十一、10.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是( ) 二十二、A.2~40小时B.40-50小时C.50~60小时D.60~70小时 二十三、1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 ) 二十四、A.动物性食品B.植物性食品C.海产品D.水果 二十五、12.痛风患者的治疗膳食是( ) 二十六、A.低蛋白膳食B.低盐膳食C.高脂肪膳食D.低嘌呤膳食 二十七、13.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是( ) 二十八、A.病人B.健康人C.动物D.植物 二十九、14.我国成人AIDS的潜伏期是( ) 三十、A.1~2年B.3~4年C.5~6年D.7~8年 三十一、15.慢性病最常见的4种危险因素是( ) 三十二、A.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静坐生活方式B.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不健康的饮食 三十三、C.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过度的体育锻炼D.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静坐生活方式 三十四、16.相关系数在0~1之间,两个变量的关系是( ) 三十五、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完全相关 三十六、17.分析某医院1998年和200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

预防医学在护理_工做中的应用

预防医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预防医学的定义: 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已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 预防医学在护理中的应用: 人体疾病的自然发展史,可以分为病理形成前期和病理形成期两个阶段。病理形成前期:疾病刺激物作用与机体,机体产生防御反应,互相抗争。病理形成期:措施得当,疾病得以控制;不及时采取措施,疾病恶化,最终衰竭死亡。 预防措施可以从疾病发展的任何阶段介入,根据个阶段的特点与容,划分为三级预防策略: 1、一级预防:处于病理前期,以病因预防为主,针对致病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2、二级预防:已进入病理形成期,但处于疾病阶段“三早预防”。 3、三级预防:疾病已发展到严重和晚期阶段“对症治疗”。 预防医学在护理教育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从心理的角度去帮助病人;从营养调整方面去影响病人及家属;还能从体重控制的角度去提醒健康保持的必要性;从“预防为主”的观念去帮助病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病的预防及护理,更有力的说明护理工作中预防的重要性。 一:高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1.调整心态: 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心情郁闷时,要转移一下注意力,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松弛自己的情绪。最忌情绪激动、暴怒,防止发生脑溢血。 2.控制饮食: 应节制日常饮食,少吃脂肪、甜食、盐。多食蔬菜水果。饮食以清淡为主,最好以清蒸、水煮等烹调方式来代替油煎及炒炸等。忌暴饮暴食。食盐摄入量每日不

超过6克,(盐能使水分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切忌大便干燥(高血压病人用力解大便,容易发生脑出血、心绞痛)。 3.戒烟: 烟碱(尼古丁)可收缩微细血管,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喝酒尤其喝烈性酒对身体有害无益。 4.劳逸结合: 如从事高度紧的工作,要掌握好对情绪的调节,注意劳逸结合,争取多休息,不适宜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负重、长跑、搬运重物应予禁止。但轻体力劳动是可以的,长期卧床并无好处。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睡前用温水浸泡脚,避免看紧恐怖的电影、电视。 5.坚持运动和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减肥、维持正常体重,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外周阻力而使血压降低。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散步是一种既简便易行,又非常有效的运动方式。 6.坚持定期体检: 普通人尤其老年人,每年应坚持体检1次,注意查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平时还应了解自己的血压,经常测量血压,尽量将血压控制在理想围。 二、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预防压疮主要在于消除其发生的原因与诱因,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到七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还应养成在床边交接病人皮肤情况的习惯。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1)鼓励和协助卧床病人经常更换卧位,一般每2h翻身一次,必要时可将间隔时间缩短。翻身时应抬起病人,注意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2)病人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可使用气垫压、水压等,从而降低骨突出处所受的压力。不宜使用可引起溃疡的圈状垫,如橡胶气圈和棉圈。 (3)对使用石膏、夹板、牵引固定的病人,要检查衬垫是否平整、位置是否适当。还应随时观察局部和肢端皮肤颜色改变。 2.避免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大小便失禁、出汗

预防医学试题及答案

预防医学 一、单项选择: 1、某医生选择适当资料计算相应指标,进行t检验。应计算的指标是 A、变异系数 B、几何均数 C、均数 D、全距 E、中位数 2、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什么水平的敏感指标 A、卫生文化水平 B、经济水平 C、政治水平 D、教育水平 E、科技水平 3、铅中毒时铅主要抑制 A、细胞呼吸酶活性 B、血红素合成酶活性 C、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D、胆碱酯酶活性 E、过氧化氢酶活性 4、不属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是 A、地方病 B、传染病 C、食物中毒 D、职业病 E、公害病 5、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小时所用指标是 A、σ B、S C、R D、C V E、S X 6、X线胸片诊断矽肺主要依据 A、肺门改变 B、肺纹理改变 C、胸膜改变 D、类圆形、不规则形小阴影和大阴影 E、肺气肿 7、某医生选择适当资料计算相应指标,进行t检验。选择资料的类型属于 A、计数资料 B、定性资料 C、等级资料 D、半定量资料 E、计量资料 8、某县人口50万,约80%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该县设有一传染病科的综合医院。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水中。该县1986年1月~11月份伤寒发病人数达1063例,超过该县历史(1958~1985年)同期平均发病人数的6.9倍。初步调查,发现

患者集中于河水排污口的下游地带。这一地区 A、工业用水管线泄漏,工业废水污染了水源 B、城市污水污染了水源 C、供水过程中有被投毒的可能 D、供水设施和净化消毒措施未能正常运转 E、以上都不是 9、概率P(A )=0时表示事件 A、已经发生 B、可能发生 C、极可能发生 D、不可能发生 E、在一次抽样中不发生 10、统计工作的步骤包括,除了 A、搜集资料 B、统计设计 C、分析资料 D、整理资料 E、得出结论 11、某皮鞋厂制帮车间女工,工龄3年,近来常有头痛、头晕、乏力、月经过多等症状,多次化验检查WBC 波动在(4~4.5)×10的9次方/L,血小板低于80×10的9次方/L。如果考虑是某种职业中毒,该中毒的诊断分级为 A、观察对象 B、轻度中毒 C、中度中毒 D、重度中毒 E、亚急性中毒 12、为预防缺钙应多食 A、低盐、高蛋白质 B、低盐、低胆固醇 C、奶及奶制品 D、动物性食品 E、合理热能,优质蛋白,富含铁,锌,碘 13、频数表的两个特征是 A、计算指标与统计处理 B、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 C、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D、分布类型与对称程度 E、集中程度与离散趋势 14、铁的主要食物来源是 A、动物肝脏 B、奶及奶制品 C、蔬菜、水果 D、豆类 E、粮谷类

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历年真题及部分标准答案

2012年4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其中EAR代表的是() A.平均需要量B.推荐摄入量C.适宜摄入量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2.根据医院环境质量管理要求,手术室分区不包括( ) A.传染区B.无菌区 C.清洁区 D.非消毒区 3.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 ) A.水俣病B.痛痛病 C.黑脚病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4.社会病恰当的描述是() A.生物因素起决定作用B.与生活方式无关?C.采用临床预防才可控制D.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5.我国常见的与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关的元素是( ) A.磷B.汞C.砷D.铁?6.属于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是( ) A.氟斑牙 B.甲肝C.水俣病 D.痛痛病?7.成人最低生理需碘量为( ) A.75g/d B.100g/dC.150g/d D.200g/d 8.粉尘危害预防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改革工艺流程B.密闭抽风除尘C.就业前体检D.健康教育?9.可引起中毒性白内障的毒物是()?A.苯B.二甲苯C.硝基苯 D.三硝基甲苯?10.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是() A.2~40小时 B.40-50小时C.50~60小时D.60~70小时 1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 )?A.动物性食品 B.植物性食品C.海产品D.水果 12.痛风患者的治疗膳食是( )?A.低蛋白膳食B.低盐膳食C.高脂肪膳食D.低嘌呤膳食?13.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是()?A.病人 B.健康人 C.动物 D.植物 14.我国成人AIDS的潜伏期是( )?A.1~2年B.3~4年 C.5~6年D.7~8年?15.慢性病最常见的4种危险因素是()?A.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静坐生活方式B.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不健康的饮食?C.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过度的体育锻炼D.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静坐生活方式?16.相关系数在0~1之间,两个变量的关系是( ) 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完全相关?17.分析某医院1998年和200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 18.描述数值变量呈倍数关系资料的集中A.单式直条图B.复式直条图C.百分比条图 D.统计地图? 趋势指标是() 19.病例对照研究的因果顺序是( )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C.中位数D.百分位数? 20.疾病是否发生受动因、宿主和环境3方面因A.由因追果 B.由因追因 C.由果追因 D.由果追果? 素影响的病因模型是( )?A.三角模型B.轮状模型C.疾病因素模型D.网络模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预防医学的特点有( ) A.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 B.研究的内容是防病和保健 C.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 D.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E.以患者作为一个研22.目前世界的膳食模式有( ) 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 A.东方膳食模式B.西方膳食模式C.经济发达国家的膳食模式 D.地中海膳食模式E.日本膳食模式?23.目前我国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有()?A.供给碘化食盐 B.碘化食用油 C.检测家族遗传性D.改善居住24.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包括( ) 环境 E.及时治疗碘缺乏病? 25.医源性疾病的特点有A.健康促进B.增加体力活动 C.康复治疗D.防止病情恶化E.预防发生并发症?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_超全面的修改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 1.预防医学的对象(D ) A.个体 B.病人 C.健康人 D.确定的群体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 C)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B.医学的基础学科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 A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B.第二级预防C.第三级预防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 A )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 A ) A.传染病 B.急性病 C.常见病 D.慢性病 E.血吸虫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E.以上均不是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C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D.脑卒中 E.糖尿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 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性环境C.强化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调整社会消费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 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E.妇幼保健和老年保健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 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 视机体的生理活动D.忽视心理活动在疾病中的作用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 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B.从医学 整体出发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D.提示 医疗保健模式的需改革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 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 BCDE ) A.物质环境因素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C.各 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 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 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 性和可及性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 灾难中恢复 四、选择题 1.D 2.C 3.E 4.C 5.A 6.A 7. A 8.A 9.C10.C 11.ABCD 12.ABCE 13.ACE 14.BCDE 15.ABCDE 16.ABCE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 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 用的前提(A ) A.慢性中毒 B.急性中毒 C.亚急性中毒 D.迟发 性反应 E.致敏作用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 A) A.相加作用 B.相乘作用 C.独立作用 D.协同作 用 E.拮抗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 ) A.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B.烟尘和二氧化碳 C.苯丙蓖和二氧化碳 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 E. 砷化物和硫化氢 5.飘尘的直径在( B )?? A.100微米以下 B. 10微米以下 C. 5微米以 下 D. 1微米以下 E. 0.4微米以下 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 C ) A.扩散 B.沉降 C.转移 D.氧化 E.植 物吸收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护理本科)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111012601 2.课程中文名称:预防医学 4.课程总学时数: 54 5.课程学分数: 2.5 6.授课对象:护理专业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为护理本科专业必修的医学专业考试课,是在掌握一定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 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认识和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更全面、宏观地观察及分析问题,同时培养良好的医德,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医务工作者。同时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通过《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认识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掌握预防医学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识别危险因素的方法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认识到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措施,并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的有关问题。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选取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内容为教学重点,适当选择

预防医学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内容 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 2.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 3.熟悉医学模式与健康观的转变。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1.预防医学的概念 2.医学模式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三、医学模式 四、公共卫生措施 五、护理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本章阅读书目】 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 1.预防医学的概念。 第一篇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第一章预防保健策略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2.了解我国卫生事业工作方针。 3.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内容。 4.掌握三级预防策略。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1.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初级卫生保健。 2.三级预防策略。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章预防保健策略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 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C )C.转移 7.SO2的主要作用部位(B)B.上呼吸道

03200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

03200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

1、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以农场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据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4、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5、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6、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多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反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称为公害。

7、

8、需要。 9、健康相关产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市场产品,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健康相关知识。 10、【填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四项营养水平指标: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11、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既保证摄食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营养生理需要量,又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 12、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一、满足机体的需要, 二、摄入的营养素保持平衡,三、食物对人体无害,四、食物加工与烹调合理,五、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13、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营养素质量,营养素指数。 14、营养质量指数INQ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能量密度(待测食品中所含能量占供给量的比)之比。 15、【填空、多选】膳食模式4种类型:东方膳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 (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三级预防(第3页)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 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 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P10 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 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 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 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 1.混凝沉淀 2.过滤 3.氯化消毒 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P49 9.水体富营养化(由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的,可致赤潮),水俣病(由甲基 汞所致的,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10.职业病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第73页)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75页) 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 12.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依据)(第76页)

4月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预防医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二级预防是指() A.临床期预防 B.病因预防 C.病残预防 D.临床前期预防 2.属于劳动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是() A.高温 B.矽尘 C.通风照明不良 D.精神过度紧张 3.我国诊断标准规定,诊断慢性轻度苯中毒白细胞数应低于() A.4.5×109/L B.4×109/L C.3.5×109/L D.3×109/L 4.铅中毒时实验室检查可出现() A.尿ALA降低 B.尿CP降低 C.血FEP升高 D.Hb升高 5.急性中毒时可引起迟发性神经病的毒物是() A.一氧化碳 B.有机磷农药 C.氰化氢 D.硫化氢 6.氯乙烯引起的职业性肿瘤是() A.肝血管肉瘤 B.膀胱癌 C.肺癌 D.皮肤癌 7.一般要求医院原有的绿化面积应达到总面积的() A.30%以上 B.40%以上 C.50%以上 D.60%以上 8.膳食纤维具有的生理功能是() A.保肝解毒 B.提供热能 C.防止结肠癌 D.节省蛋白质消耗 9.人体热能最经济、迅速、主要的来源是() A.蛋白质 B.碳水化合物 C.脂肪 D.膳食纤维 10.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是() A.粮谷类 B.肉类 C.干果 D.新鲜蔬菜及水果 11.黄曲霉毒素中产毒量最高、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的是() A.G1 B.M1 C.B1 D.B2 12.为防止粮食霉变,一般粮食含水量应在() 1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护理本科精编WORD版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护理 本科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111012601 2.课程中文名称:预防医学 4.课程总学时数: 54 5.课程学分数: 2.5 6.授课对象:护理专业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为护理本科专业必修的医学专业考试课,是在掌握一定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 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认识和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更全面、宏观地观察及分析问题,同时培养良好的医德,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医务工作者。同时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通过《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认识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掌握预防医学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识别危险因素的方法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认识到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措施,并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的有关问题。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选取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内容为教学重点,适当选择预防医学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学时分配

预防医学答案

(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 2.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病因宿主环境 4.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 二、名词解释 1.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选择题 7. A 五、简答题 1.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2.降水地面水地下水

护理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限制氨基酸:当某蛋白质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必需氨基酸缺乏或不足时,则使合成组织蛋白质受到限制,这一种或几种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2、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是指将不同的食物适当混合食物,使蛋白质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互相补偿,使其比值接近人体需要的模式,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3、蛋白质能量缺乏病:蛋白质能量缺乏病指严重蛋白质营养不良时,蛋白质缺乏与能量缺乏同时发生。 4、定脂:定脂即类脂,因其在体内相当稳定,不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故称为定脂。 5、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的总称,因H 和O比例和水一样,故称为碳水化合物。 10、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用于维持正常体温、呼吸、心跳、腺体分泌等所需要的能量。 6、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由于摄入食物而导致的热能消耗增加的现象。 7、维生素:维生素是指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8、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保藏等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入食品中少量的化学合成剂或天然物质,以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及加工工艺的需要。 9、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正常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后,引起的以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10、肥胖: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 11、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等原因,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代谢紊乱。 12、药膳: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营养理论的指导下,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科学配方及烹饪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特营养特效和食疗作用的膳食。 13、管饲:管饲是通过人工管道向胃或空肠输送营养物质的方法。 14、静脉营养:静脉营养是采用肠胃以外的途径补给营养的方法,一般采用静脉输注,包括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所以又叫肠胃外营养。 15、人类营养学:人类营养学是研究人类营养这一生物学过程及其在人们饮食生活实践中得到完美实践的有关理论、措施和方法的科学。 16、社区营养:社区营养是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以人类社会中某一限定区域内各种人群作为总结,从宏观上研究解决其合理营养与膳食的有关理论,实践和方法的一个边缘学科。 17、医学统计学: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是帮助我们认识医学领域客观规律的一种工具。 18、总体: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所有的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19、样本:样本是根据研究目的从研究总体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20、变量:变量即观察单位的研究特征。变量的观察值成为变量值。 21、概率: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0≤P≤1。 22、计量资料:计量资料是指由一组同质的数值变量值所组成的资料。 23、计数资料:技术资料是按事物的属性特征分组,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数而得到的资料。 24、等级资料:等级资料是按事物的等级或类别分组,清点各组观察单位数而得到的资料,也称半定量资料。这类资料变量值间不仅有类别的不同,且不同组间也有顺序、等级或量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又无法精确量化。 25、统计推断:统计推断就是用样本信息推论总体特征。他是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