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案背景

1.□小学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课时:1

4、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5、执教老师:陈桂美

二、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学习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的更替以及此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上承三国鼎立,下启魏晋南北朝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教师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引领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性游览,首先设计游览目标,根据游览目标提出游览须知,然后整个旅游行程设计为三个站点:西晋的灭亡、东晋和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在战歌游览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图、文、声、影等历史资源和百度网络搜索引领学生在提升能力、增强情感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其次是游览收获——知识竞答和

行囊展示,最后是再性准备——布置作业。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在本课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淝水之战,分析东晋取胜的原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重点,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努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首先通过百度搜索,查阅最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通过淝水之战,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初步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解劳动人民对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历史图片、讲述历史故事、播放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和初一学生比起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已经有了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对于一些历史事件能够客观地分析,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观看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电影、电视剧较多,已经形成了片段式记忆和认识,但是,对于“江南经济的发展”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于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江南经济的开发认识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整体状况。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百度知道、百度图片、百度视频、百度MP3等中搜索《江南经济的发展》的相关教学材料,其中包括教案、教学课件、练习题、文献资料、图片资料、视频音频等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视频()上搜索下载《淝水之战》、《草木皆兵》、《古代冶炼法》等动画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本课的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江南经济的发展》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通过图、文、声、影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客观准确地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百度网页】

2、形象图: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片淝水之战形势图

人物图: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3、视频:《淝水之战》《草木皆兵》片段

【百度视频】

学生准备:

1、通过百度搜索江南美景图片、古代描写江南的诗句,初步了解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

【百度图片】

2、搜集司马昭、前秦王苻坚、谢玄等人的历史故事

【百度网页】

3、观看动画故事《司马昭之心》《三国演义》

【百度视频】

4、自主预习,完成预习学案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自主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直观教学法、讲故事等方法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播放歌曲《江南好》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江南美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江南好》

【展示目标】

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知识重难点,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图文导学】(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一

教师活动: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316年

灭西晋

1、通过幻灯片展示动漫图片,让学生了解西晋的兴亡过程,掌握历史发展

线索。

2、通过“图说历史”,展示动漫图片,让学生叙述少数民族的内迁状况,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学生活动:由一名学生将课下通过百度互联网搜索的“八王之乱”文字资料展现给全班同学

教师活动:教师则播放百度视频《八王之乱》,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

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是个短命的王朝”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百度视频

二、淝水之战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二。

学生活动:三名学生讲述前秦王苻坚、王猛、谢玄等人的故事,让大家对淝水之战中的人物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用口头语言讲述历史的能力。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草木皆兵》,展示《淝水之战》形势图

百度视频

学生活动:通过听故事和观看视频,然后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探究。

1、淝水之战与前面我们学过的哪几次战争相似共同点是什么

2、前秦兵多而败的原因

3、淝水之战中出现了哪三个成语典故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生活动:由几名学生展示通过百度图片搜索的江南美景,然后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自学提纲三。

教师活动:展示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图片,简介古代“灌钢法”,进行本目知识小结。

百度图片

【论从史出】

材料 1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 2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百度知道请回答:

1、材料2中描写的江南地区与材料1相比发生了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导致材料2中景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设计意图:以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历史顺口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题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抢答题: 1、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A 北魏

B 东晋

C 西晋

D 前秦

2. 历史上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A 氐

B 羌

C 鲜卑

D 匈奴

3、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 刘裕

B 苻坚

C 王猛

D 司马炎

4、以下有关淝水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次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

B.发生在公元3世纪

C.苻坚南征受到上下支持

D.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

5、下列的着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二、信息搜集

淝水之战383(年),苻坚领兵八十万,妄图一举灭东晋,投鞭断流野心大,

将士不愿去卖命,草木皆兵大溃败,前师不忘有教训,人心向背是根本。

本段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二、拓展提升:

6、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人中原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

(2)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

徙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导致中

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

(4)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带来什么

启示

另外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百度网页搜索有关这一课的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知识梳理】

师生共同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课外延伸】

1、必做题:自主完成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2、选做题:(课外探究)

(1)搜集有关资料,以“今日南方” 为主题,办一期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看看谁的最精彩!

(2)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人口流动现象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请你利用课余时间对我国现在人口流动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并写出社会调查报告,进一步认识人口流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八、板书设计

第一站西晋兴亡

第二站

东晋和南北朝

第三站

江南的开发

西晋代魏和三国结束八

西

响行囊珍品展示

也可从以下地址查找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全县组织的赛课活动中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决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特与大家共同分享。本课主要学习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的更替以及此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上承三国鼎立,下启魏晋南北朝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教师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引领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性游览,首先设计游览目标,根据游览目标设计游览行程,在行程中提出游览须知,然后整个旅游行程设计为三个站点:西晋的灭亡、东晋和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游览过程中展开知识竞答,最后展示游客的行囊收获。更为有趣的是作业的布置是以“再行准备”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奠定基础。本课设计思路新颖,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通过课前学生资料的搜集、课堂上的动漫视频、限时记忆、竞赛抢答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思维积极,知识达成效果非常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教案)

“青蓝工程”汇报资料(2014—2015第一学期) 组别:初中历史组 青年教师:林丹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淝水之战”中,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在“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中,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用于抗击强敌的精神。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西晋兴亡以及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前秦与淝水之战及其失败原因和教训,江南地区开发等。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深远影响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辅以板书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课时】1课时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word教案

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及原因,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通过了解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分析改革的具体内容,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南北朝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用点线结合的方法理顺历史头绪,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并初步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能力。分析综合概括江南地区开发和北方民族走向大融合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孝文帝改革是本课重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国饮食有南米北面,房屋南敞北实,说话南细北爽,性格南柔北刚等,那么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学习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新课教学: 一、南朝与北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4到P115,淝水之战后我国南北方地区先后现哪些政权割据立。教师展示从东汉到南北朝的演变历程。学生记住南朝的都城是建康。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引导学生思考P115想一想: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主要原因?a江南社会相对安定。b北人南迁,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c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d江南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e江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水稻茶叶等作物生长,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②P116说说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农业:a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c推广麦豆,d广泛利用水利加工谷物。 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b织锦制瓷业发展迅速,c造纸技术有很大提高,d冶炼技术进一步改进。 ③议一议为什么说建康的变化是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缩影? a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匈奴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川教版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南方经济发展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通过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江南美景,美不胜收。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 期辛勤劳动的结晶,今天的江南地区,依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 重要地位。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是这样记载的: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的食物,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如此落后的江南,以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两晋与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南朝与北朝 教师:看书P114页,说一说什么是南朝?都城在哪? 学生:宋的统治结束之后,齐朝、梁朝、陈朝相继统治我国南方,历史上合称这四个王朝为“南朝”(420-589) 。建康为都城。 教师:为什么叫北朝?说说北朝政权变。 学生:因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都在北方,历史上将其合称为“北朝”(439-581) 。439年,强盛的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时期结束。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又统一北方。581年,北周覆亡。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看书P115页,想一想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原因:北人南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教师:说一说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的情况 学生:江南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改进,农业迅速发展。 教师:说一说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学生: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明显的发展,织锦、造纸、制瓷等技术有很大提高。 教师:议一议:为什么说建康的变化是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缩影? 学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建康是南朝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此时南方发展情况。那么此时北方发生什么样情况?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师:思考: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孝文帝是哪个民族的人? 学生:4世纪后期北魏建立都城在平城,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 教师:(1)年轻的孝文帝继位后,北魏出现了那些迫在眉急问题? 学生:①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融合趋势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教案 江南地区的开发 涿鹿县大堡中学闫桂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学会从整个社会状况去分析局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能力,从社会状况,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利用示意图整理历史线索,培养学生动力的能力和利用历史图表学习复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和图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忆江南》 2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展示西晋的建立、统一、衰落、灭亡的简要史实。 2、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皇族争夺帝位,破坏统治秩序,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 3、展示从东汉开始内迁的民族. 议一议民族内迁有什么意义? 二、淝水之战 1、东晋建立的简要史实 2、前秦建立的民族、时间、人物和统一黄河流域原因和时间 3、淝水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影响 思考: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A、从前秦方面看: 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b、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B、从东晋方面看: 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取得了哪些成就? 3、有何深远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全课小结:用图示法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四、作业设置: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历史上的哪几个朝代? 2、西晋是()年建立的,()年完成了统一。316年,内迁()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东晋和(),这个政权是内迁的()人建立的。 4、谁能说出淝水之战中的成语故事? 5、选一选: (1)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全国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A魏国灭蜀B西晋建立C西晋灭吴D西晋结束 (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前秦战斗力弱B前秦战线太长C前秦不惜水战D前秦不得人心 (3)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A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C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D帮助内地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 (4)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战乱较少。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正确的是() A.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B.大片荒地被开垦为粮田 C.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D.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6、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A魏蜀吴B蜀魏吴C吴蜀魏D蜀吴魏 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炎和司马昭 3.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4.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 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 5.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A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B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D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二、填空题 1.年,司马懿的孙子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史称“西晋”。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从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3.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前秦政权。重用为丞相,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年,前秦进攻东晋。但由于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最终晋军大败前秦。战后,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熟,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西晋后期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另外,江南地区的相对较少,比较安定。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第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案背景 1.□小学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课时:1 4、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5、执教老师:陈桂美 二、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学习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的更替以及此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上承三国鼎立,下启魏晋南北朝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教师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引领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性游览,首先设计游览目标,根据游览目标提出游览须知,然后整个旅游行程设计为三个站点:西晋的灭亡、东晋和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在战歌游览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图、文、声、影等历史资源和百度网络搜索引领学生在提升能力、增强情感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其次是游览收获——知识竞答和 行囊展示,最后是再性准备——布置作业。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在本课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淝水之战,分析东晋取胜的原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重点,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努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首先通过百度搜索,查阅最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江南地区开发教案 【情境导入】: 在画面《忆江南》的背景下播放歌曲《梦忆江南》,导入本课主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学导航大家来】 东汉以来内迁的各族主要有: 。 称为“五胡内迁”。 江南地区开发 在课本上找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区域、影响,并做好标记。 【合作探究求共赢 】 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作标记。 1、动脑筋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2、《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课堂练习来反馈】 <夯实基础> 1、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 司马昭、司马炎 B 司马炎、 司马睿 C 司马懿、司马炎 D 司马昭、 司马睿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性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 北魏 B 西晋 C 东晋 D 前秦 3、淝水之战的双方是 A 前秦和西晋 B 东晋和宋 C 前秦和东晋 D 宋和前秦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出来江水绿如蓝”。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水稻用绿肥 ③牛耕粪肥得推广 ④小麦种植得推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是 A 曹操统一北方 B 孙权在江南建国 C 东晋定都在南方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提升> 6、材料1江淮以南,地广人稀,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 ——《宋书》 1)材料2中《宋书》描写的江南地区与材料1《史记》相比发生了什么 (2)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主学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 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二.淝水之战 1.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2.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2.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 优越。 (2)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比较安定。 (4) 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表现:(1)修建许多,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2)稻田里开始使用,和也得到推广。 (3) 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3.影响 (1)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影响。 (2)为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英雄街初级中学于爱玲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最后一个盛世,清朝前期——康雍乾盛世。那么,盛世一般有哪些表现呢? 生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等 师引导:最关键就是经济繁荣,那今天我们了解康乾盛世时期,也就是清朝前期的经济。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师问:我们学习经济一般从哪三方面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 二、新课讲授: 1.问题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原因、表现

2.自主阅读,思考问题,标注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3.学生展示原因: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治理大河、推广高产农作物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人民辛勤劳动 4.学生展示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大河③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教师补充并过渡:“湖广熟,天下足”,清朝出现又一个粮食高产区;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思考讨论:(多媒体出示问题) 提示:可以用有利于,不利于,或者促进了,推动了,阻碍了之类的词来回答 总结:农业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 5.学生归纳展示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一)手工业 1.一口气说出5个古代手工业部门?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②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3.手工业工场简介(多媒体展示手工作坊与手工业工场的例子)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淝水之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并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在“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中,通过史料对比,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通过学习江南开发史实,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辅以板书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然而最富有诗意的一个地方恐怕要数江南,有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江南美丽的风景,留下了多少赞美江南的千古绝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这样赞叹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地区不仅有美景,更是个经济富庶的地区,被人称作鱼米之乡。今天,江南地区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然而江南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课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

( 1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 2 )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 3 )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4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知识点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手工业的发展 ( 1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 2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5.商业的繁荣 ( 1 )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 2 )商帮: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知识点3 人口的增长 6.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7.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8.弊端 ( 1 )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 2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案背景 1.□小学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课时:1 4、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5、执教老师:陈桂美 二、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学习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的更替以及此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上承三国鼎立,下启魏晋南北朝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教师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引领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性游览,首先设计游览目标,根据游览目标提出游览须知,然后整个旅游行程设计为三个站点:西晋的灭亡、东晋和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在战歌游览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图、文、声、影等历史资源和百度网络搜索引领学生在提升能力、增强情感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其次是游览收获——知识竞答和行囊展示,最后 是再性准备——布置作业。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在本课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淝水之战,分析东晋取胜的原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重点,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努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首先通过百度搜索,查阅最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log/item/8aa9b5cb30757af953664f42.html)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庆市涪陵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晋短期统一;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的原因;"五胡"内迁;人口大迁徙。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生活、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等因素的归纳,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原因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对人口迁徙的原因、结果的分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的是社会动荡所造成的,其结果却是客观上推动迁徙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思想方面: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人口大迁徙、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那么三国鼎立中,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估计学生会回说:魏国。因为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实力最强。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三国的角逐竞争,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统一,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装病麻痹曹姓权贵,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到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时候,篡权的野心暴露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总结出司马氏统一的三个步骤:①是公元263年魏灭蜀;②是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西晋;③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各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政策 内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为中华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①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兴修水利(黄河、淮河、大运河) (3)粮食产量提高(改进技术,改良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4)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增加,面积扩大) 3、影响:(1)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2)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业工场:A.目的: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B.实质:机户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 们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C.生产过程:机户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 佣技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3、商业: (1)商业网形成: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农村的发展: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商业大都会: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4)形成大的商帮:A.商帮: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特点: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B.晋商:山西商人。商业活动: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 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C.徽商:江南徽州府商人。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 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D.商帮的影响: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1)人地矛盾突出。(2)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3)社会压力增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导学案 川教版

第19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目标要求】 1.记住南北朝时期的朝代及顺序; 2.南朝时江南地区 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主 要原因; 3.记住并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意义。 【课堂热身】 活动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请学生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图表: ( 北朝 ) 东魏 → 北齐 蜀→ — 十六国→ 北魏 ↓ ↓ 西魏 → 北周→隋(589年) 东汉 魏→ → →西晋 ↑ ↑ 东晋→( )→( ) →( )→ ( ) 吴→ — — ( 南朝 )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420年刘裕废东晋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 ,仍以 为南朝的都城。 2.宋的统治结束之后, 、 、 相继统治我国南方,历史上合称这四个王朝为“ ” (420—589)。 3. 439年,强盛的 统一北方,标志着北朝开始。534年,北魏分裂为 和 。后来,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又统一北方。581年,北周覆亡。因此 、 、 和 、 都在北方,历史上将其合称为“ ” (439—581)。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有: (1)借鉴汉族的______ ____和__________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______年,从_______迁至_______。 (3)大力推行学习__________的政策。具体表现为: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江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无霜期长,适宜 、 等作物的生长,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2.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明显的发展, 、 、 等技术有很大提高。 3._____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他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