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时代价值

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时代价值
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时代价值

摘要: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构筑了一套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内涵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阐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董仲舒;三纲五常;批判继承;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72-02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曾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当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怎样更好地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本文拟在分析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基础上,谈谈其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产生的背景

早在春秋时期,反映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礼、乐,便已经开始“崩坏”。秦汉虽然已经产生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但由于一方面,当时的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后来虽然秦朝统一,但是时间上比较仓促;另一方面,当时也未能为最高统治者所重视,因而没有被普遍推行。至汉武帝初期,七国叛乱结束后,国内诸侯分裂割据的局势得到一定遏制,国家逐渐趋向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一系列政治、思想统一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措施,结束了当时的分裂局势,实现了统一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最终建成。为了巩固皇权、稳定社会和满足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确立和普遍推行反映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伦理观念,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针对阶级矛盾尖锐,董仲舒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他综合先秦以及秦汉以来诸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的内涵

(一)三纲

所谓“三纲”即人们处理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社会关系时应有的基本原则。“君为臣纲”作为三纲首位,主要是把皇权进行神圣化并宣扬绝对的忠于君主的思想。“父为子纲”是贯彻“君为臣纲”的基础,此纲的中心含义是宣扬封建社会的孝道。“夫为妻纲”是三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关系是每一个社会阶段都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三纲”首次出现于《春秋繁露》中,是董仲舒在继承儒家的传统思想基础上提炼总结而成的。

《论语?颜渊》载: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依孔子来看,在政治生活中主体是君和臣,在家庭生活中主体是父和子,它们是社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的安定、天下的太平,君臣、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尤为重要的。战国后期,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战国末期,荀子提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荀子?王制》)。法家韩非也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韩非子?忠孝》)。依据以上各位思想家的观点,董仲舒用《易传》中关于“阳尊阴卑”“乾坤定位”的天道观念与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加以联系,在天人系统之中确立了“三纲”的基本内容。董仲舒为使“三纲”之道神圣化、绝对化、合理化,即以他的“天意”和“阳尊阴卑”学说作为理论依据。他首先追溯于“天”来论证“三纲”,他宣称:“天子受命于天……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臣、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春秋繁露?顺命》)他认为人的一切都与天相应,道德也囊括其中。董仲舒进一步以“阳尊阴卑”学说为理论依据进行论证。

他认为人类的“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春秋繁露?基义》)。而且,“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

综上而论,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之中,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关系是最为主要的关系链,而在这三种关系之中存在着天定的、不可变更的主与从的制约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言的“三纲”。

(二)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常”一词,源自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这“五常”思想是在先秦儒家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五常”说主要依据于孟子提出的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在分析“五伦”的时候孟子后来又讲道“信”,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董仲舒在此基础上做了更为全面的诠释,将这五个方面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董仲舒依然是以“天人合一”的论证方式来对“五常”加以阐述。认为“五常”与天之五行一样都是天安排好了的次序。

作为“五常”之冠,董仲舒强调把“仁”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标准。孔子讲“仁”侧重的是仁的行为,孟子则强调仁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修养。董仲舒在继承孔子和孟子对仁的“爱人”这一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恻怛爱人”的观点。即要做到对他人“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陂之事,无辟违之行”(《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在董仲舒看来,一个人只有首先做到了对自身道德底线的维护,才能谈得上“爱人”,只爱自己,不能称为“仁”。

“义”在“正我”。董仲舒关于“仁”“义”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春秋繁露?仁义法》)。“义”作为我们做人做事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着我们自身的行为,保证行为适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外”,对自己从严要求,但要宽待他人。“礼”就是说做事要讲规矩,即行事有据。董仲舒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旧之级者也”(《春秋繁露?奉本》)。这段话既说明了礼来源于天,是对等级制度的维护,又说明了礼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的作用。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知者利仁”等和孟子的四种善端思想,在此基础上将“仁”与“智”统一起来,强调仁智兼备。在“仁”和“智”的关系上,董仲舒分“智而不仁”“仁而不智”“不仁不智”这三种情况来做深入分析,进一步强调必须两者兼备,在“仁”的指导下做到“智”,即必仁且智。“智”作为“五常”之一,是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智深识远且遇事不惑的,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之一。

董仲舒在前人重信的基础上,把“信”列入“五常”。“信”即诚信不移、诚实专一。董仲舒所说的“信”不仅限于朋友间交往中的诚信,更重要的是体现于君臣之间的“信”。即一方面,他认为臣民要对君主言“信”,要做到绝对的忠诚;另一方面,君主也需要守信,做到言而有信。他提倡“信”有利于纠正当时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固。

三、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评析

对任何一种理论观点,包括伦理观,判定其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必须对其所处历史条件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而不能仅从抽象原则或现代人的观念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今天需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于“三纲五常”的评价,学界一般是将二者分开来进行评价。

其一,关于“三纲”的现代价值,学界观点分歧很大。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需要提倡对权威的尊重,没有权威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缺乏和谐的混乱社会,

也是一个希望丧失的社会表现。他们认为这能为现代社会建设分层级的道德义务理论产生现实启迪意义。持否定态度的学者,以李存山、牟钟鉴、张岱年等为代表,他们否认“三纲”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批判“三纲”忽视上下级之间的对等关系、蔑视个人价值与尊严等。持批判式扬弃转化的学者认为伦理的约束力应该来源于人的自觉,比较客观地看到“三纲”在今天仍然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主张对待“三纲”要做到区分良莠。

其二,关于“五常”的评价,学界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并认为“五常”在经过现代性的创造转化后能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所用。罗国杰也指出:“‘五常’可以视为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我们要持分析和‘扬弃’的态度。”[1]“五常”重视社会责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这些思想都积淀着前贤的广博智慧,作为传统的精神资源在当代中国仍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且,“五常”传承至今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现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进行改造,注入新的活力因素,使其合理成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起到了毋庸置疑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于消极方面。以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理论依据的“三纲五常”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使在维护等级与特权、践踏人的个性与尊严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烙上了这一时代的印记。中国人民的思想长期禁锢于神权化的政治体系之中,逐步丧失独立人格,人们的思想变得陈旧且保守,进而使中国的封建政权也表现出极大地保守性。另外,封建的忠孝之道,往往带有愚孝的痕迹,存在着因循守旧、唯命是从的影子。这对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起到阻碍作用的。当前,我们需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自我意识需要不断加强,不断顺应时代要求,摒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传统观念束缚。

于积极方面。封建社会中作为社会根本的君臣、父子和夫妇关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稳定,董仲舒的“三纲”着眼于最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确保了社会的稳定。这种“三纲”之道,特别是其中维护君权的一系列主张,对于当时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封建社会而言,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是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而且,“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价值评判标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见利思义都是这些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延伸[2]。可以说,“三纲五常”思想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不断完善,吸收精华延续至今,是具有时代价值的,这些思想的精华部分是兼具社会行为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一种文化力量,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指的是青年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 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青年的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本文将对青年人生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考察,来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及 其特征。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的脉膊。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一个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 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生价值观发生变

异而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设恶果的同时, 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 。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企分开到多种 经济成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 并进……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思考的光芒。 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段。一种代表 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年,主要特征是 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为主题;(2)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 、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3)1985年至1989年,主要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 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年至今,主要特点是人生价值观趋于现实(谢维 和,1993)。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经历五个

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

1.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2.集体主义是新时用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1)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总之,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二、 3、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个人主义的含义: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①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心上,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②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 ③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强调个人的私有财产制度,保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三、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原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概念,它出现在20世纪初。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来的。它继承了历史上先进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和总结了先进工人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行为和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一方面,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 刘文亮 摘要:青少年价值观是青少年评判是非、荣耻、优劣的尺度与准则,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通过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等。为更好地研究青少年价值观,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概念的共识、方法的多元、对象的全面以及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综述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选择 正确的人生道路,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学术界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评估,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现状 (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界定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定义的差异和青少年划分的分歧。 1.价值观的定义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采用的价值观定义有两种。一是引用西方学者的定义,其中尤以克拉克洪、罗克奇、施瓦茨的定义为主。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这一界定较为经典。二是我国学者对价值观的界定。杨国枢(1994)提出,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理由。 对学者们的价值观概念分析,可得出价值观的共有特点: (1)从价值观的表现上看,它既可能是一种个体现象,也可能是一种社会现象,还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的形式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 (2)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 (3)从价值观的层次性上看,它具有超越情境的特点。在给价值观下定义时应该考虑这些特点。 2.青少年的界定 在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上,对于青少年的年龄划分存在差异。有些研究根据年龄的量(岁)来划分,把年龄为14岁~18岁、13岁~22岁、12岁~20岁的人规定为青少年;有些研究根据教育阶段来划分,把中学和大学阶段界定为青少年阶段,或把高中和大学阶段定为青少年阶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期起止年龄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我国的发展心理学一直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对于中学教育阶段(林崇 德,2002)。而西方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界定更宽泛一些,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

集体主义精神讲解学习

集体主义精神概念: 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集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集体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集体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集体主义精神,不仅是一个集体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维护一个集体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集体主义简介 概念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集体主义原则 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公司上班,整个公司是一个大集体,相对于公司来说,我们每个部门又是一个小集体,俗话说:

“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当集体利益被最大化的时候,个人利益才能被最大化的保护。集体主义反映的是我们整个部门的整体利益。在我们公司的绩效考核中,是以整个部门为一个考核单位的,所以说部门的集体利益是受每个成员的影响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个人的言行都不应该对部门的集体利益产生影响,不能因为个人的言行而影响部门所有人的利益。 1.提倡集体主义是否要求放弃个人利益? (1)集体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和谐发展,充 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个会个人的主观 能动性。它并不否认个人利益。 (2)集体主义价值观,争取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互相 促进,共同发展。集体主义的发展和巩固,为个 人的正常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的实现提供前提 和基础。所以集体主义不是要放弃放弃个人利益, 而恰恰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正当利益和要求。(3)不能否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常常会发生矛盾。按照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容,必须把集体利益 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 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来保证集体利益。集体主

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开课时间: 学院 学科专业 学号 姓名 短号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关于集体主义 摘要 集体主义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调节个人与集体关系为内容并主张集体利益优先性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原则。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前提,主张集体是个人自由发展的保障,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协调一致。本文主要阐述集体主义概念,以及分析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集体;集体主义;区别 一、集体与集体主义 (一)集体的含义 我国现代化集体是指工人阶级占主导地位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不断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劳动者联合体。这里所说的“集体”与“社会主义国家”是同一高度、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侧重于人与人组成的联合,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侧重于包括领土、主权和民族在内的权力机构;“集体”由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而表现出更多的经济意义,“社会主义国家”则表现出更多的政治意义;在涵盖对象的范围上,“集体”与“社会主义国家”所涵盖的对象在大部分交叉重合的同时,亦有各自独立的部分。过渡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阶级性与民众性的双重属性,而集体则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性。 (二)对“集体主义”内涵的不同认识 人们对集体主义内涵的认识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视集体而忽视个人。这种理解主要出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集体主义内涵理解正是对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必然反映,它宣扬集体利益的不可抗性、排他性和绝对至上性,将个人利益的获得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个人是为集体无条件地服务和付出的,将个人利益进行打压和排斥,个人没有任何理由来索取获得,从而成为集体的摆设和附属物。 第二阶段:宣扬个人而漠视集体。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社会成员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也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得到解放,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人们在不同区域、部门之间的流动加强。这种新变化打破了个人对原有单位、企业等集体的依附关系,个体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每个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竞争,不再单纯地依赖分配。由于强调个人需求与发展,原有的单一的绝对宣扬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利益也应得到尊重和满足。加之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到极端压抑的个人利益,在遇到市场经济这一巨大发展空间时便膨胀起来,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开始否定集体主义,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应提倡个人本位,集体主义只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第三阶段: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体制在变,社会结构也在变,“我国社会上的利益分化与重组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分化的特征是:从利益平均化到利益多极化、从利益依赖性到利益独立性、从利益稳定性到利益多变性。具体表现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实现途径多样化,利益观念的更新。”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社会民众逐步开始理性、公正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何为集体主义的理解也逐渐深化,由以往偏向于集体利益或者偏向于个人利益向协调二者的利益关系转变,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恰当理顺个人、集体和国家关系的需要。 可知,人们关于集体主义内涵的认识,经历了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曲折过程。这其中既有失误也有反思,而这些经验教训不断推进着集体主义内涵理解的理性回归,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整体看来,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着深厚的土壤和长期的历史。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个人主义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不是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而是归某个集团或阶级所有。这些集团和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统治必然要在思想观念领域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1 ] 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 ? 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你管得着吗?) [ 1 ] 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 do you do ? 如果是熟人,会说How are you ? 或者干脆是Good morning/ af ternoon/ 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 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 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

青年价值观原因分析

二、青年价值观问题原因分析 经过上文对青年价值观的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和网络时代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青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有其产生的特定原因,以下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市场经济的影响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特点以及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市场经济自主性鼓励了自主意识的发展,青年更加追求自由以及自我的价值选择,也使得当代青年价值选择更为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质的区别,但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仍然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因而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价值观的冲突与价值失范问题。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标准模糊化、价值选择多样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驱动复杂化、价值观念现代化等特征。而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造成了影响,其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现出明显的二重性:既重视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惠,淡化空头政治,厌恶形式主义;既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又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既重视对金钱的追求,又信守“取之有道”的君子行为。总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受到了市场经济原则的导向,在矛盾与冲突中发展前进。市场经济越繁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就越多,市场经济给青年带来无限上升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无法避免的问题。在利益至上价值观熏陶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无形中加大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压力,由此看,市场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弊端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开创性的。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快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对当代青年造成巨大影响。独立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等思潮使得当代青年逐步抛弃集体本位的思想,而选择个人本位。 1自由主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摘要:霍夫斯泰德1980年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其中包括四项文化维度,分别是:权利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近年来,部分学者却对霍夫斯泰德的二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价值观并非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处于对立两极,而是呈现出s维度的特征。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s维度论 价值观念与文化是密切相融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全球化,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多种而不是唯一的价值观念,当然在多种的价值观念中,会有一种价值观是作为主流价值观存在的,并且与其他的价值观共存。 二、s维度论的内涵 霍夫斯泰德1980年出版了culture’s consequences,在这本书中总结了比较文化差异的四大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其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一直受到广大学者广泛的关注和运用,很多学者一直认同霍夫斯泰德的二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维度上的两极,非此即彼。然而1990年,当安迪斯对这两种

倾向进行实证性研究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没有表现出必然的相关性。他的研究强调了文化内的多样性,即在同一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一部分表现得既个人主义又集体主义,一部分既不个人主义又不集体主义,还有一部分要么个人主义要么集体主义。而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这一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s维度的特征。 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所表征的是事物阴阳平衡、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原理。跨文化交际体系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同样也处于一个太极之中,它们是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常说的“相生相克”。假定集体主义为阳因子,个人主义为阴因子,则二者间的相关性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协调,最终走向融合。在太极图中的处于“阴”、“阳”之间的“s”曲线显示:阴(个人主义)阳(集体主义)是互补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世界上价值观的基本类型,当然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值”,即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二者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克服各自的消极因素,吸收各自的积极因素,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或驾驭文化差异,增进彼此了解,从而促进文化的融合。这就是s维度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统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融合、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渗透。 三、s维度论的表现形式——以aa制为例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练习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 向练习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其核心是() A.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 B.集体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个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C.个人充分尊重、维护集体利益,舍弃个人权益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答案: 2.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浙江临安市气象局干部陈金水三进西藏,为我国气象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长达33年之久。这一感人事迹体现了() ①他把个人利益融合于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之中②他坚持以社会利益为重,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③他把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升华为造福于社会和人民的奉献精神④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必然牺牲个人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3.对正当的个人利益的正确理解是() ①它是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总和,是自私自利的表现②它是为了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据客观可能来获得的个人利益③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④它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的个人利益

D.①③④ 答案: 4.我们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坚持既要使积累基金能够保证扩大再生产,保持经济发展的一定速度,又要使消费基金能够保证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逐步提高。这一要求体现了()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渗透,同等重要的 B.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完全和谐的 C.个人应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D.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不可分割的 答案: 5.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重庆库区将有7万人外迁至周围部分地区和东南沿海11个省市,有关省市表示,一定要顾全大局,完成安置移民的任务,这一事实说明()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已不复存在 B.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C.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有时有矛盾,有时没有矛盾D.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6.要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这里所说的“集体主义”是指() 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②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④正确的社会意识,是与我国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报告

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报告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那么,当代中国青年有着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呢?就这个问题,我们对身边的青年学生展开了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积极”和“独立”是当代青年的特质,对于在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八成青年敢于积极面对挑战;在择友方面,九成青年会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随心而行,不掺杂其他目的;而关于人生观,大部分青年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人生目标 对于刚刚踏入社会或者身处校园的当代青年而言,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有限,对于自己的能力也不确定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并不能非常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相对的,在受访对象中,有的已经在职几年,对于这样的人,大部分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自己的定位,对于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就更加明确。当然,有两成的青年还处于迷茫的阶段,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还没有明确,经常替换甚至没有目标。大多数青年追求奋斗型,责任型人生,人生目标总体上是积极地,健康的,向上的;但也有部分青年表现出了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职业观 在研究中,当面临一份有前景的工作,但是需要离家两年以及常常加班的苛刻条件时,八成的青年表示面对机会,可以克服困难,积极接受挑战,认真工作,给自己争取机会。 并且在面对竞争的时候,七成青年选择矜矜业业,踏实做好工作,正大光明的竞争,并且在受访对象中,超过九成的青年会选择合理合法的手段积极争取机会。但是也存在着有抱着通过特殊渠道不劳而获的想法的人。

对于当代青年,他们大部分刚踏入社会不久,甚至有很多仍然待在校园,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有坚定的信念。面对在职场中的种种磨难,他们可以保持本心,坚持自己,积极应对。而同样的,他们血气方刚,有理想有抱负,希望在工作中得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 友情 在择友的问题上,九成的青年会选择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或者与自己投缘的,在他们看来,交朋友是要有共同语言的,跟自己合拍的;同时四成青年会选择各方面能力强的朋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个能力强的朋友可以激励自己更加上进努力,是朋友也是竞争对象,另一方面而言,一个能力强的朋友也可以在自己的未来成为自己的助力;当然,有三成青年选择跟自己条件差不多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不会带给自己压力,可以轻松地相处,还有极少数人的在择友的时候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会选择家里有背景的人作为朋友。 当代青年人对于朋友,往往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76.23%的青年认为朋友的数量不需要太多,只需要懂自己,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三两相伴就足够了。太多的朋友反而会让自己疲于应付,会成为自己的负担,同时也会影响朋友交往的质量,这样的朋友,其中真心的含金量并没有多少。16.39%的青年会认为朋友越多越好,朋友之间就是互相帮助的,多认识一些朋友,也就会多一条路,也许在某一天就可以帮到自己。7.38%的青年则会相对孤僻,消极,厌世,认为朋友无所谓多少,自己一个人就挺好的。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2015届毕业生德育答辩材料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姓名周盛 学号2011022814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模具11-1班 指导教师齐立涛

二零一五年五月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解释 在如今这个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思维也呈现多元化,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片面之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类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譬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有的人认为集体主义社会的共同特点是在社会共同责任和期望的基础上赋予状态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每个社会具有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每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集体主义只是一种靠近自己的集体而远离其他集体的社会生存方式。因为这种集体包括家庭、宗族、种族、宗教或其他团体,因此,有的人认为集体主义是一个多样化的建设,联合起来集中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群体。这样,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涉及到一系列价值、态度和行为的一中更加宽广的范围的文化价值观。 有的人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以职责的权利作为重点,关注自己和直系亲属,强调自我和个人成就,并根据个人成就来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有的人认为规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选择的自由,发挥个人的潜力,并尊重他人的完整性;有的人将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定义为一种重要契约,其中包括狭义的基本群体以及实现社会地位所需要的特定责任和义务的这种协商的社会关系。他们都概念化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一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包括个人目标、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人权力。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比较 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与集体的相互依赖性较弱,它是一种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人生哲学。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集合,因此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人的个性、独立、自主、权力、竞争、个人成就以及情感的公开表达。往往以个人成就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指的是青年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 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青年的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本文将对青年人生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考察,来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及 其特征。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的脉膊。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一个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 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生价值观发生变

异而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设恶果的同时, 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 。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企分开到多种 经济成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 并进……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思考的光芒。 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段。一种代表 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年,主要特征是 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为主题;(2)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 、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3)1985年至1989年,主要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 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年至今,主要特点是人生价值观趋于现实(谢维 和,1993)。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

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困惑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困惑及对策研究 [摘要]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仅使我国在经济上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催产了新的价值观。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使青年盲目的追求世俗文化,过分关注关系,人情和面子,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取向弱化。这一演进过程,把青年的价值观带入了迷惘,不安,彷徨的困惑境地。如何确立一种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的正确价值观,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知识性探索,也引起了每一个社会人的深思。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的命运,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尺度对实践的规范,驱动和导向作用是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确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立足于这样一个前提来讨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问题,其意义就不止是一种观念上的设计,还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引导一种更新的,更为合理的价值取向,一种贯穿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论探求。这对于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现状 要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现状,首先还得明确价值观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在对价值观的研究上,克拉克洪(clyde H.kluckhohn)、罗克奇(Rokeach)、施瓦茨(Shalom H.Schwartz)的定义最流行。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价值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生活。罗克奇(1951)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 从以上三位心理学家对价值观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共识:(1)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它是个体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结合体。(2)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3)价值观有对主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功能。(4)价值取向是个体内化了的价值观,对人的行动起调节和定向作用,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倾向。 由此可见,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既受自身民族文化积淀的影响,也受社会体制、政策及自然环境的变革的影响。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无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传统的体制,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一结果也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在此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当然是成长过程中的青年。 字串8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中国的巨大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变革给青年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它给青年带来价值追求新境界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价值观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促进青年主体意识成熟的同

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根源

东西方价值取向为何大异其趣? ——解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二元对立 耿嘉伟,蔡恒进,余雪松,曾一昕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9 邮箱:511454872@https://www.360docs.net/doc/6e12081676.html, 摘要:针对东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孰轻孰重的解读,是民族精神解读中的热点话题。本文以自我肯定需求为解读方法,另辟蹊径给出了应当重视为何存在这一问题的思考结果。本文认为,东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其实反映了自我肯定需求在历史中对于民族精神的决定性作用。而对于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来说,适当的个人主义往往可以在满足个人自我肯定需求的同时带动整个民族的进步。 关键词:自我肯定需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一、引言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历来是思想史界的热点问题。其实,中国历史长期的连续性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有时候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毕竟,虽然文化的传承脉络相对比较清楚,但是长期以来的各种纠缠却因此更难以厘清。我们以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采用比较史学的方法,通过与西方传统文化进行横向比较可能能够给予更多的启发。 其实,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判断与辨析已经讨论了很久,最早甚至能上溯到航海大发现时代之前。但是我们认为,东西方文化,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共同财富,其实在本质上,是共同性大于差异性的。按照蔡恒进、田雪i提出的“认知膜”概念,东西方文化更像是因为某些客观因素和不可变因素,而导致的在人类共同文明的认知膜上不同的斑点,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个大认知膜的整体,或者说核心,是人类文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讨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并不必要,这也是极其错误的。 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原生态的大自然拥有着对于人类压倒性的力量优势,自身的渺小更是让人类充满了恐惧。在这种恐惧的作用下,人类选择集体主义的行为方式就变得自然而然。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在原始社会时代,无论是山顶洞文化还是阿舍利文化,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都经历过长期的集体主义的时代,中国一般称之为“原始共产主义”时期。 中世纪,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充当了集体的立法者和执法者,通过传授天主教义、举办宗教仪式活动、洗礼加冕、惩罚“异端”等行为来维持集体的团结和秩序。可以说,中世纪西方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十分强烈的。 那么,既然中国和西方都曾经有过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为什么长期以来在公众的印象里,西方传统文化只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传统文化只强调集体主义呢?这是因为西方民众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记忆其历史的结果。 中世纪的西方四分五裂,混战不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天主教会的领导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三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一框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①理解集体主义原则的主 要内容;②说明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运用:用 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进行 比较,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⑵能力方面:①通过对各种价值观的比较,进一步提高能力; ②通过学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辩证思 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能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取 向的主要意义的认识 【重点】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难点】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关系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2.在我国现阶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

目的在于复习旧知识,导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导入新课】从我国实际出发来把握正确的价值观,那就是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而坚持"基本路线"和坚持"三个有利于",从思想体系上看就是坚持集体主义。这节课我和大家共同讨论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问题。 第二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板书) 一、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1、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价值观(板书)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期,它包括两个转变,即: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生产发展、繁荣流通领域、降低生产成本、调动人的积 极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也存在着 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趋利性的特点,一些人对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加以曲解,把竞争理解为"不择手段",把搞合法 经营,理解为"坑蒙拐骗",把讲经济效益理解为"单纯追求 利润",把讲个人利益理解为抬头向"钱"看,低头向"我"看,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象。看看这些图片、材料反映了一些什么样的价值观(放映): (1)多种价值观的表现(板书) 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应提倡和奉行(是正 确的价值观)

中西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差异

美国的个人主义其实就是尊重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力。所以美国这种个人主义,是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人的基本权利远远高过任何政权或是国家的权利,也就说,不管你政府权力有多大,都不能凌驾于人的基本权利之上,必须尊重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这种主义必然会导致,集体总是反映着每个活生生个体的总体意志。 The individualism of America is respected as a person's value, dignity and power. So this individualism of America is to respect every living individual, basic human rights is far greater than any political or national rights, that is to say, 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can not beyond people’s basic rights, no matter how much it is, it must respect the value and dignity as a person. So this principle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collective always reflects the general will, every living individual’will. 中国集体主义,是强调个体权利,必须让位于集体,所有的个体必须服从集体的意志,集体的权利要凌驾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权利之上。 The collectivism of China, emphasis that individual rights must give way to collective, all of the individual must be subordinated to the collective will, collective rights is above every living individual rights. 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下,中西方在政治、教育、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文化艺术等领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Influenced by these two distinct value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xhibi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politics, education, living habits, language habits, cultural and artistic fields. 在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中美对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态度之间的差异,一个是关

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3期 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郭庆科 内容提要 日本的集体主义表现为非血缘性群体的团结合作,在企业中形成工作团体的集团精神;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亲族团体内部的协作,在企业中则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家族主义。二者都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但中国的企业将血缘关系混入工作关系,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为我国当前改革开放中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中国和日本虽然同有集体主义传统,但中国和日本的集体主义又有很大不同。 日本的集体主义是以地域共同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这种共同体就是日本人的“内群体”,它是地域性的,利益性的,而非血缘性的。它最初以村落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个人与村落内其它成员的团结协作、协调一致,及对领主和群体利益的忠诚,在近现代则转化为企业集团的形式,表现为个人与其他企业成员的合作及对企业共同利益和领导者的忠诚。日本人的血缘意识淡漠,其亲属、家族意识接近于西方①,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之上。日本人往往将所属共同体称为“家”,领主或企业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类似于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前者为共同体的生存、发展和每个成员的利益负责,后者则对所属团体显示无限的忠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则是以亲族主义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两大群体之中,一个是以异姓亲属组成的亲属群体,另一个是以同姓家族组成的家族群体。这种血缘关系是没有地域上的界限的,前者相对来讲较不稳定,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淡漠,后者却是极为稳定的,表现为万世一系的种姓制度。个人在两大群体的保护下长大,然后就是对两大群体尽自己的义务。中国人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决定人际关系的亲疏的,如果顺序颠倒,或对无血缘关系的人表示亲密,则是不正常的。“为亲方服务,与亲族协作”是每个人行为的准则,亲族内部的利益是一致的,互相团结,一致对外,对亲族以外的人则疏远、排斥。“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其典型的体现。 二、日本集体主义传统的成因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表现 日本集体主义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生活条件。日本是一个岛国,山脉纵横交错,耕地面积较少,山脉、河流、大海将日本分成了许多面积狭小的区域②,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区域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日本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集中的村落。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日本地域性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日本自然灾害较多。台风、地震、火山、海啸随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自然灾害,得到生存,这就使得非血缘性协作成为必要。日本人有句有名的俗语“没有亲戚死不了,没有邻居活不成”,就是这种地域性共同体意识的明确概括。 (二)生产方式。从中国引入水稻生产后,以水田耕作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地域性的团体协作显得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