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古诗扩写习作教学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古诗扩写习作教学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古诗扩写习作教学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古诗扩写习作教学

——教学反思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着悠久的历史;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不能说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想“接天莲叶无穷碧”,仰望“晴空一鹤排云上”,听得“萧萧梧叶送寒声”,闻到“小池不断藕花香”。重视古诗词教学,对提升小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其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是“古诗教学五步法”,即: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晓诗意、悟诗情。而要真正的走进一首古诗,去喜诗人之喜,愁诗人之愁,悲诗人之悲,并不是简单的读几遍古诗,了解一下诗意就能达到的,要真正的学好一首古诗,古诗扩写,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途径。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也有许多收获和感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作者陆游生活在南宋,离我们已经时代久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游山西村》的创作背景和诗人陆游,我提前让孩子们搜集了相

关资料。课前,我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陆游是在何时何地在什么境遇下创作的这首诗:孩子们,你们喜欢旅行吗?其实唐老师也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我听说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山西村景美人更美,今天,老师打算和孩子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游一游山西村,公元1167年,大诗人陆游罢官回乡,心情苦闷,可是山西村之行却令他豁然开朗,让他挥笔写下了《游山西村》这首千古名诗,这究竟是怎样一段旅程,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呢,孩子们想走进这个故事吗?在这样的激趣导入之下,学生对山西村之旅充满了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设。

二、抛砖引玉,发挥想象

接下来我就以跟着诗人陆游一起“游山西村”的方式继续我的教学,在讲到“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时候,我出示了图片,看着丰盛的一桌子饭菜,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村民们会做些什么菜来款待陆游呢?这可让学生打开了话匣子:红烧肉、土豆烧排骨、蘑菇炖鸡、农家腊肉......一个个说得不禁自己都咽起了口水,“他们一边吃着丰盛的饭菜,可能一边还唠起了家常,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相机问道,为了让学生一会儿的写作素材更丰富,我先出示了一道选择题,让学生选出对话中哪些可能是主人说的话,哪些可能是陆游说的话,学生顺利完成选择后,我又追问:除了这些,他们还可能聊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当时情景,发挥想象,果然让主客对话越来越丰富,达到了预

设的教学效果。

“吃完饭陆游告别了主人,骑着毛驴继续前行,一路上春光如画,美景不断啊,这是一位画家根据《游山西村》这首诗创作的一幅画,我们今天借这幅画来说说我们想到的景,请孩子们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古诗插图,并引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尽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来说自己看到的景物,如“连绵起伏的山峰”“清澈见底的小河”“枝繁叶茂的大树”“错落有致的房屋”等等,并引导到学生想象:除了图上这些景物,你还联想到了春天的小村庄有哪些美景?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在理解“山重水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人生哲理时,我让学生结合陆游当时所处的境遇,自己总结出: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当你身处逆境悲观失望的时候,说不定希望就在不远处。较好的体会了作者当时的豁然开朗的心情。

接下来,我让学生用四人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完整的说说陆游游览山西村的故事,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小组交流后进行了及时的汇报,我认真聆听学生讲述的故事,并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改进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注重故事的完整性。

这个大的环节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入情入境,自己结合情景,发挥想象,并学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才能在接下来

扩写的中如鱼得水,妙笔生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很重要,我们要抛出“砖”,引出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归纳方法,自由练写。

可以说前面所有的环节,都是在为“完整、生动的写出这个故事”做准备,在学生讲述故事之后,我出示了练写小锦囊,从写作顺序、写作方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并明确了写作要求,并用课件提示了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在写的时候,能信手拈来。接下来,全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山西村》的古诗扩写。

四、展示作品,共同评赏。

大部分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都完成了古诗扩写的写作,字数基本在500字以上,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我利用投影,展示了几位学生作品并进行了评改,在评改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如“短短的两行诗,这个孩子却能写出这么生动优美的文字,除了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之外,也体现了文字简约、内涵丰富的特点”“他恰当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这段描写景物的文字更加栩栩如生了”“这个孩子运用了较多的语言描写,体现了陆游在山西村收到款待和和与村民相聊甚欢的情景,非常有画面感”........我的评价其实也在提示学生,该如何去评价、修改这篇作文。接下来,我让学生从运用好词、修辞手法、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河故事的完整性等方面开展了小组互评,我也在这个过程中

不断巡视,指导修改,力争让每个孩子的作文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几年以来,我一直坚持每学期一到两次古诗扩写习作教学,并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丰富课堂评价语,已基本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古诗扩写教学体系。事实证明,学生的文化底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点一滴的积累与渗透,必将会引发蜕变!让一首首古诗成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一幅幅画面跃然纸上,让中华文化的光辉愈加光彩夺目!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第五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 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 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 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 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 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 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 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文言文的学习为主,所有的文章都古代的名家所写,代表了一?个时刻的特征,也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业I时只是分子的个人价值与情感归宿,在学习本单元的文章时我采用了讨论的方法来教学。现现谈谈我对本单元教学的感受: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三首。 其次,在教学中通过文章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概括出,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古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了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达到一个高度。 再次,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我要求学生背诵文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和时代性。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一、单元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认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游山西村》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游山西 村》学案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腊酒: 2.足鸡豚(tún): 3.山重水复: 4.柳暗花明: 5.箫鼓: 6.追随: 7.春社: 8.古风存: 9.若许: 10.闲乘月: 11.无时: 12.叩(kòu)门: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自号,朝著名诗人,现存诗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二、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答: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答: 【课后练习】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农家朴实好客的句子:°《桃花源记》热情好客的句子:°孟浩然《过故人庄》热情好客的句子: ° 2.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句: °既写景又含议论哲理的诗句:°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

3.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 °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5.请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例°答: 6.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要求:①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②符合诗歌的意境°③不少于60字° 答: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 答: 8.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答: 9.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答: 【试题链接】 一、(江苏省徐州市)阅读诗歌《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答: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 二、(江苏省连云港市)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古诗复习教学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复习》教学反思 沙朗民族实验学校陈昆梅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共学习了六首古诗,学生们已经对六首古诗有了一定的掌握,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古诗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复习积累古诗,提高学生诵读、理解、借鉴运用古诗的能力。2、激发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和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古诗复习应该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我不想像平时的教学一样,把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起按照“讲练讲”的方式进行,总觉得那样复习,虽然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心力,可最后的得分总不是很理想,又累又沉闷,效果不好。于是就想到按照几个板块,以游戏“快乐大闯关”的形式进入古诗大观园进行复习,一关接一关,块块推进的方式设计古诗复习。主要分为找一找、背一背、说一说、默一默、用一用五关,由浅入深,由背到用,高效率的实施复习。 成功之处: 教学中,轻松学习,没有给学生过重的负担,学生在找一找、背一背、默一默、用一用这四关中反馈积极,有所收获。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诗句,具有完全的自主性,给

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舞台。设计了古诗借鉴这一关,使学生知道了古诗的用处其实很大,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起到了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我们知道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所以教学中,还设计了两个拓展,一是诗人作品的拓展;二是介绍学生诵读《唐诗宋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反思不足: 首先,由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了解,在古诗意思写一写这个环节中,出示的诗句学生不能熟练的写出来,从而耽误的过多的时间,以致结尾是有点赶。其次,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出来,一直都是让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我的准备还不够充分。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觉得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孩子们和我一样也有所收获了,这就是我想要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觉得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孩子们和我一样也有所收获了,这就是我想要的。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 一、【多音字组词】 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 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 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莫】不要。【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 (一)、《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产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景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第一、

初中语文_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美丽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向往的真挚感情。 3、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一的学生并不陌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习得古诗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哲理,尝试加以运用。【教学重难点】 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哲理,尝试加以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 1、通过个人读,小组轮读、班内展读等形式朗读课文,能较准确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韵味。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针对目标2: 1、通过阅读品味,小组交流,能够结合相关诗句感受乡情们的热情淳朴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 针对目标3: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山行》和《枫桥夜泊》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

人教版初中语文游山西村精品教案

游山西村 陆游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质疑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入诗文 宋朝有一位诗人在游玩山野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时作了这样一首诗——游山西村。请同学们打开诗文。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请学生写作者:注意游的写法:“卧人下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知道山西村在哪? (1)游:游踪,游意,游兴,读出游的味道。 (2)山西村:诗人故乡:位于浙江山阴,即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读出好奇的味道。 (三)抓字眼,明诗意 1、主问题思考:诗人既然游,一路必然风景无限好,请问他到了山西村看到了什么呢? 此问题作为大主题,主要侧重培养学生读诗的能力,赏诗的情怀,拓诗的视野。

第一联:人情美:(1)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诗歌,琢磨一下,诗人回归故里,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 留。 (2)在被餐桌上的佳肴时,农家们是怎么准备的?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是小猪。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地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3)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 (4)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的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地,足足地表达出来吗? (5)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 莫笑: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 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浑: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6)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 第二联:景色秀(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柳暗花明指美丽的小山村。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第九模块的精华帖子及回帖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康巧红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星期五11:24 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课后反思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 一、小组学生交流: 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 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 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 二、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韩慧丽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21:10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

校本教材教学阶段反思 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我们继续开展以“经典古诗文鉴赏”为基本教材的校本课程。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古诗文背诵和鉴赏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回顾半学期的教学历程,我总结出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是多么重要。吟诵古诗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还能增加其艺术修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例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李白所描写的情景,想象李白站在江边有多久才能看到孤帆远景碧空尽的情景?李白为什么站在江边那么久?他在想什么?学生了解了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到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居多。但唐宋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唐宋诗歌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古诗教学的顺利进行。譬如,了解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它侧重于“运思造境,炼句琢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层”,并“以清奇生新深隽瘦劲为尚”的特点,则有利于在研究唐宋诗教学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了解历史,了解诗人,则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动

【语文7年级下】学案:游山西村 学案1

游山西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3.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首先是要学会“吟读”,即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其次是“译读”,即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第三是“背读”,即在理解诗歌内容及层次的基础上背诵。第四是“说读”,即扩展诗意,对诗人说话,品味鉴赏,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知识预习 一、解释词语: 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追随:紧跟着。 7.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8.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9.若许:如果这样。 10.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1.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2.叩(kòu)门:敲门。 二、说出诗的大意:

《游山西村》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游山西村》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李驰 教学过程(简略成一问一答) 一、山西村美吗?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诗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山西村的美景? “山重水复” 山重水复写出了山西村的美,那山重水复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谁能描绘一下? “一重重的山,一道道的水”、“山环绕着水,水环绕着山”(学生说不出依山傍水,山水相依这些美词)这样的美景与“疑无路”有联系吗? 启发学生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练习说话 诗人一时以为找不到路,心情会怎样? “焦急、失望” 让学生板演,引导学生读。 还从哪个词看出山西村的美? “柳暗花明” 如上法,让学生感受山西村的美,体会诗人的心情,再指名学生板演,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句诗。

两句优美的诗,既写出了乡村的美,又写出了诗人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心理变化,真不愧是千古佳句。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以为无望,但经过努力,又重现生机的情况,你们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做作业”、“下棋”(也有些同学举例不当的) 二、诗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山西村的美的呢? “没有了” “前两句只写了人们接待客人的情景,没写到美” “前两句只写了食物多,没写到美” 用什么接待客人呢? 从哪些词语看出了食物多? “腊酒”“鸡肉、猪肉”(相机释词:浑、足等) 这两句虽然没有写景物的美,但写了人的活动,通过这些丰盛的食物,你们感受到了村民们对到访客人是怎样的态度呢? “热情”、“大方”、“好客” 这些热情大方好客的村民们,给诗人们展示的,不是景的美,而是纯朴的人性美。让我们与诗人一道,融进这纯朴的乡情中,感受村民们的热情吧。 引导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板书: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 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 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古诗教案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古诗教案 《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古诗教案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陆游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好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精神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一、课前的指导 1、熟读《归园田居》《游山西村》两首诗,并搜集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根据自己的特长或用电脑制作或者亲自画出与诗歌相符的图片。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二、导入: 先听一首老歌《乡间的小路》,听听这首歌里都唱出了乡间的什么特有景色和怎样的心情?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喔喔喔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三、朗读《归园田居》(个人自由读、师生范读,最好能谈谈那样读的理由) 思考: 1、陶渊明算得上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你觉得他的这首诗和这首刘文正的老歌有无异曲同工之妙呢?又有着哪些不同? 2、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你们还了解陶渊明的哪些情况? 3、请各组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配诗图片,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图文,其他同学评析优劣。 四、教师小结: 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本课两首《少年行》、《马》是唐代诗人王维和李贺所作,前者通过赞美少年的力大无穷,沉重勇敢,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后者通过描写马渴望上战场,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少年行》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少年的力大无穷、智勇双全,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游山西村》导学案 游山西村 1.易错字 鸡豚(tún)叩门(kòu)腊(là)浑(hún) 2.词语释义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足鸡豚:菜肴丰足。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门:敲门。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 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 文集传世。 【文题解说】 陆游,也就是本文的作者游山西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 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 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 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 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 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 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 绍兴市)所作。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 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游山西村 这是一首记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 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 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