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

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

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

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

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出行风俗的变迁

1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

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

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节日风俗的变迁

1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

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

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

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

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

和日常生活之中。

3 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

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礼仪风俗的变化:

1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

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

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

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

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

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

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消费风俗的变迁

1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 变迁的表现:

(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

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

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

改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调查研究成果

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

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

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

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

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

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

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

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

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

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

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

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

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

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

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

供人们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

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

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

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

巨变。

三课题探究

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

(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

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3)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百年中国。(4)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

3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历程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

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

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

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四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从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

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感受着伟大的祖国从衰弱逐渐走向富强,人们由饥饿贫困

走向安居乐业,富足小康。感受着美好的明天。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例题1.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C;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因此正确答案为A。 2.《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 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满街游戏任驰驱”说明①正确;材料“更有西装新少年,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试说明: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体会近代习俗变化所反映的社会进步。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总趋势:近代化。 2.变迁的原因: 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②内因: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政治近代民主运动的推动 思想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3.概况:物质生活 (1)衣的变化: ①近代: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中山装:20世纪下半叶,苏式服饰受到青睐,中式便装成为日常穿着,中山装成了 流行时尚; 旗袍: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转变,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中山装与旗袍(改良)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2) 食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此(最早吃西餐的是买办们)(3)住的变化: 近代:出现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社会习俗: ①近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改革等 维新派:主张改革(“断发易服”不具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颁布法令,(“断发易服”具反清革命色彩) 社交礼仪: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称谓:“先生”、“同志”代替“老 爷”、“大人;”历法: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 特点:①平等化民主化 ②西方化; ③中西新旧并存与碰撞 ④变化主要在城市,农村变化不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_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 [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 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 1.外部因素 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 (1)政治因素 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尽快革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造成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新社会风气,将改良风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革命党人亦视移风易俗为一项政治事务。民国时期,蒋介石就曾发起过“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 (2)经济因素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 学习课题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高一历史教案-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及原因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1)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2)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 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第12、13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第12、13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一、衣食住行 1.铁路的优势: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 2.中国的尴尬——三条铁路 ①1876-1895:守旧反对 ②1895-1911:外国控制(资本输出,抢修铁路) ③1911-1949:收归国有(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4.原因: 优势明显;认识深入;经济需要;救亡图存 (二)交通变化——公路 第一阶段:(1842-1872)轮船在一鸦后传入中国,但被外国控制 第二阶段:(1872-1911)艰难起步 轮船招商局(近代航运开端)→民营百家 第三阶段:(1911-1949)未有改观 二、通讯变革 (一)邮政: 1.现代化: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1911年,设立邮传部,脱离海关;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 2.国际化: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署国际条约;撤销外国客邮。 3.失衡化:城乡差别、新旧差别 (二)电讯: 1.电报:1877年,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民用电报业开展,但发展缓慢);1930年代,快速发展 2.电话:19C80s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C 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三、传媒变化 四、移风易俗 (一)“断发”、放足: 1.“断发”历程: ①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开端 ②戊戌变法主张“断发易服”:变法失败,未能实现 ③清末新政(1901年)的法令:影响不大 ④辛亥革命时期的潮流:彻底革除 2. “断发”的意义:摆脱专制束缚、民族压迫。 ①缠足女子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 。 ②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必须先要解放男人的思想,而传统阻力较大。 ?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①客观: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②政治:政府的改革推动;民主革命推动; 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社会思想: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民众的追求仿效。 ?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特点: 由沿海到内陆,仍存在地域和城乡不平衡; 由上层到中下层;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朝西化、近代化发展,中西合璧; 政治运动推动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课题组长:廖明兴 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 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 指导教师:胡鸿敏 一.开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 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 (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变迁

民国初期社会习俗变迁 民国初期,一般指民国成立及其后十年左右,十年左右的历史,置身于漫漫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不起眼,然而当我们愿意细细来品味这一段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变化之大。在中国蔓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历史结束了,中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发展,而此时社会习俗的变革就更加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因为它是最和当时民众及其生活相关的。这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民间的社会习俗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决定其变革的曲折性。通过对民初社会习俗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的面貌,而社会习俗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会引起我们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思考,另外,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中的“扬弃”对于当今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闯开中国大门后,中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融入了西方的一些元素,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 衣:男子的服装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过渡,女子服装开始出现了以满族服装为基础兼容西方元素的旗袍,民间的服饰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男子装像女,女子裝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效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怪现象。 毡帽、鸭舌帽、胶鞋、皮鞋、高跟鞋等成为人们新的佩饰。 食:在民国,除了原有的以米、面及米面制品(一些偏远地区以杂粮)为主食外,西方的面包、糕点、三明治等亦传入中国,另外,西方的调味品如食用油、牛肉汁、番茄汁等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调味品的种类。中国向来有以酒会客,以茶待客的习俗,而民初,西方的啤酒、汽水、洋酒等也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尽管如此,但当时民众依旧以传统的饮食习惯为主。住:受西方的影响,传统的建筑如四合院、石库门日趋衰落,帝皇宫殿、苑囿、陵寝的建筑历史结束了,近代新式的建筑类型初具规模。出现了西式的小洋房、高层公寓,还有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新形式——里弄,这种建筑“采用欧洲联列样式形式,一般将原先的三合院式单体建筑加以横向联排、高度密集而成”。 民初,随着传统大家庭的解体,小家庭的分居,陆续出现了新石库门和新广式里弄,以解决人口密集问题。 行:民国初期,西方传入的马车流行一时,但乘坐的一般是官宦富商。而使用最广的、流行时间最长的当数人力车,北方称其为“洋车”,上海称“黄包车”,一般是车夫向车行租借,载客谋生。电车、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当时只是为上层社会阶层常用。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第9课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呢?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 阅读“社会习俗的变化”,探究以下问题: 1.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要求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老爷”之类的称谓)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探究一社会习俗的变化 活动组织学生表演短剧《体验民主》(课文中老盐商到南京拜见孙中山的场景) 【小组讨论】: 1.从短剧中看出,国民政府时,在中国还存在哪些方面未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跪拜礼等) 2.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 (孙中山不让他行跪拜礼、和他亲切谈话、派人用车送他回家等) 3.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围绕“民主”即可) 4.通过短剧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略) 【归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剪辫、易服等,一些不好的习俗开始改变,但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所以需要大家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

高中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辅导资料----案例选 一基本格式部分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工作报告之历史课题研究报告

历史课题研究报告 【篇一: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高一(14)班 组员:谢承融周盛恺吴昊万诗怡凌奕虞心怡张旭超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江苏省宜兴中学班级:高一(14)班 小组成员:谢承融周盛恺吴昊万诗怡凌奕虞心怡张旭超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 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 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 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 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 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 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 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 第9课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导学案1(无答案) 华东

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三、知识链接 右图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的情景。民国初年,临 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规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颁布之日起20 天内一律剪去辫子,逾期不执行者,以违法论罪,于是军警走上街 头为群众剪辫子。 四、自学导航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大总统通令全国各地男子限期剪辫并深入城乡各地。 2、在清朝,官民服装有别,男人一般穿。民国初年,男人礼服一般分为 和两种,女子礼服用。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各大城市流行的,男装是、与,女装是。 3.废除清朝官场的“”、“”称呼,以和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称谓与礼节的改革,使人们人格独立,深入人心。 4. 、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五、问题探究 清末民初,人们不仅剪掉了长辫子,社会生活方面还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末民初,在社会生活方面还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六、课堂检测 1.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2.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 ) A.在城市看电影 B.有钱人家拍照片C.市民穿新式礼服 D.成年男子留长辫 3.电视剧《闯关东》中曾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请问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是在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郑博 班级:高二《459》班 组长:周文静 小组成员:周文静郑博刘宇赵琳裕王磊温琰晶王思怡张钉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 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桃李园实验学校顾华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民国时期主要的社会性、政治性节日以及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了解民国时期电影广播事业的发展。 2.能围绕某一专题搜集相关材料,结合教科书知识设计一份历史小报。 3.通过学习,了解国共的两个青年节“名同实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内涵,是当时的政治斗争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反映;通过描绘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悲苦人生,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式节日。 难点:政治性节日。 说明: 1.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性节日和政治性节日,在衣、食、住、行方面也都出现新的时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故为重点。 2.有些政治性节日国民党、共产党都有,但名同实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附录:中国早期电影海报 电影《渔光曲》海报 电影《马路天使》海报 电影《风云儿女》海报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训练设计] 1.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你是否了解中国电影的几个第一?请查阅有关资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节日 衣 食 住 行 广播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电影

料,完成下列中国电影的第一: ①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 ②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 ③第一部国产短故事片: ④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 ⑤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 ⑥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 ⑦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⑧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⑨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 ⑩中国译制的第一部外国电影: 2.请以《中国电影百年》为题,办一期小报。 答案: 1.①《定军山》;②亚细亚影戏公司;③《难夫难妻》;④电影《野草闲花》中的《寻兄词》;⑤《歌女红牡丹》;⑥蝴蝶;⑦《渔光曲》;⑧《生死恨》;⑨《老兵新传》;⑩苏联故事片《普通一兵》。2.略。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分为两大块:新式节日与城市生活、电影广播,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内容繁多,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特将重点放在第一板块,事先安排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历史资料,编制成小报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于“电影广播”一目内容,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可谓事半功倍。 七年级学生活泼、天真,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因此把握课堂的气氛和节奏是今后教学中必须专注的问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者:太原五十九中范慧卿郝莉蓉师敏王雅琪王宏刘苗苗 摘要: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研究目的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中国近百年来社会风俗变迁 2.研究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3.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 ①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②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①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②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