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日历

1995年日历
1995年日历

尚书流传与研究史

尚书流传与研究史 上古资料政治哲学思想经典从汉代的今、古文经学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郑、王学论争,到唐代以古文尚书为蓝本的《尚书正义》问世;从宋代开始对古文尚书的疑辨、元明之际拥蔡倒蔡之争和梅鷟《尚书考异》出现,再到清代王夫之终结宋学时代、阎若璩辨伪成功,《尚书》不仅在文本的传说与传承方面存在分歧,而且文本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 《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从《汉书·艺文志》记载中可以看出《尚书》就是记言语录性质的官方档案,包括诰语、誓词、政令等,由王官记之,可以说《尚书》就是上古的历史文献汇编。 先秦时是《尚书》从孕育到初生的重要阶段。成书前,《尚书》是分散典藏的政府档案。“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文献档案保存的王官制度就已经建立,左史记录王的言论政令,右史记录王的政治活动。随着历史档案堆积愈多,为方便管理,上古史官给每篇立名,如盘庚迁殷的政令诰命以《盘庚》为名,并且以朝代做出划分,于是就有了《夏书》《商书》《周书》,这说明《书》的前身就是政府的档案文献,而且应该是记述浩繁规模庞大,由于竹简易于腐烂不易保存,政治的变动又造成历史文献的浩劫,《书》流失毁损下散民间,到了孔子之时已经残缺不全了。而孔子很可能为追缅圣朝也为教学所需对《书》做了整理编纂,于是春秋战国之时《书》作为儒家经典广为流传。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为宣扬论证自己的学说,往往引用古文献,《书》的很多篇章的以保存在诸子著作当中。当然诸子在引用当中为使之合乎自己的观点以显得早有成例,经常对《书》的记述做加工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玷染了原典。《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和《禹贡》三篇,是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家搜集资料编造而成的有关尧舜以及禹的《书》篇,也是《尚书·虞夏书》的主体内容。战国时,《尚书》的《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已经基本齐备,《尚书》的总体格局初步形成了,最早编成的《尚书》的定本完成了。 《尚书》大约在战国末期定型之后,其流变经历了一个复杂独特的过程。秦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听从李斯的谏言禁绝民间私藏儒家典籍,焚书坑儒,诗书首当其冲在民间的流传遭到沉重的打击。但秦博士是可以藏儒家经典的,不但完好保存了典籍,还对《书》重新修辑整理,列序百篇。秦末农民战争,项羽火烧咸阳宫,政府所藏文化典籍遭到重创,化为灰烬,《书》也不能幸免。幸好秦博士伏生将《书》藏于墙壁当中,才得以流传下来。汉初取消禁书令后,伏生将其取出,由于竹简腐朽损毁仅余二十八篇,后又将此二十八篇献与汉文帝。伏生所保存的《尚书》为隶书写成,称今文《尚书》。此二十八篇和武帝时民间所献的《太誓》一篇共二十九篇被立为学官。今文《尚书》共分为三家系统,即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学,欧阳高的欧阳氏学。西汉时集大夏氏学和欧阳氏学的小夏侯氏学最为兴盛,到了东汉时因为欧阳氏学大师桓荣为明帝之师,明帝对老师推崇备至,欧阳氏学显盛东汉一朝,后来汉石经所刻《尚书》便是欧阳氏本。今文经学家为保住功名利禄对今文经做了繁琐的“章句”和空疏的"传”“说”的解释,今文经学越来越孤陋无用,逐渐衰落。 古文《尚书》发现于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从墙壁里发现了许多竹简,后来经孔安国整理被认定是《尚书》,较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对于孔壁出本西汉

《天气日历》教案2

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天气日历”为学生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使他们可以参与一段较长时期的天气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活动。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1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 【教材简析】 《天气》单元前6课的学习,主要是观察、记录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3周的当地天气,本课则是帮助学生对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统计分析部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包括云量、风的统计,将统计的数据汇总到云的情况统计表和风的统计表中,最后再对这段时间里云和风的情况进行概括描述。关于气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对比各小组的气温柱状图,找出这一段时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气温柱状图中这段时间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将这段时间气温的变化作总体描述。关于降水量变化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根据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记录的数据,对这段时间的降水量做如下统计:降雨的天数、不降雨的天数、最大降雨量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分析这段时间的降水量情况。概括描述部分,经过统计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性的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并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有了前期观测和记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统计图表陈述数据和结果。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进行相互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 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天气日历教案

2、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课件常见的天气现象。 2、今天天气怎么样,谁能具体说说?9月1日开学那天又是怎样的天气? 3、我们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气象工作者清楚地知道,他们不仅知道近期每天的天气情况,还知道一年前、两年前的天气情况。想一想,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每天都把当天天气情况记录下来,像这样的记录着每天的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就把他称为天气日历。板书:天气日历) 4、天气日历有什么用呢?(记录和分析气象信息,总结以往的气象规律,预测今后的天气变化。) 4、今天我们也来做做小小气象员。 二、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要当好气象员,首先要认识各种天气符号。(板书:天气符号) 2、请大家把自己知道的天气符号,画在作业本2面活动记录1题上。

3、天气情况包括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等。所以我们还应该认识更多的天气符号。(课件:常见的天气符号) 4、这么多的符号,我们不可能全部都记着,那以后我们做天气日历怎么办呢?老师建议,我们可以自己设计简单形象的天气符号。 5、学生生设计天气符号,教师适当指导,集体评议。 三、制作天气日历: 1、出示天气日历范例:大家看看这份日历,想想为什么一天里要贴那么多张的天气啊?――引出:一天的天气并不仅仅只有一种。 2、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天气日历呢?(提示注意观察我们今天的天气。然后将今天的天气贴到我们的表格里面,一天还要贴很多种不同的天气符号。) 3、学生到教室外面观察天气3分钟,并做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 4、回到教室制作天气日历,再展示交流。(完成作业本2面活动记录2题。) 四、课外延伸: 1、看看别人在制作的天气日历图片。 2、我们该怎么做?(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来自天使的讯息-捷克陨石】第四章:捷克陨石的历史流传

第四章捷克陨石的历史流传 捷克陨石这个小东西,初初看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拿近一点看,尤其透着光看,可以看出它所独有的橄榄绿色,就会教人眼睛为之一亮!再加上它那细细皱皱的表面纹路,嗳,真像台湾俏皮话讲的一样,『丑的很均匀』。当丑的很均匀时,事实上,丑就已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就是另一种可爱了。 生在台湾的男生常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女生,尤其是自己的女朋友、太太。这是另一种亲昵的表示呢!因为民风淳朴、保守,直接说『妳好美哟!』、『妳好漂亮哟!』不仅过于唐突,且太直接了,反而失去了美的感觉,而有点肉麻。当一个男生,默默凝视自己的女朋友半晌,再讲一句『妳丑的好均匀哟! 』您就知道,这男生一定是用心鉴赏过的,而且他跟她的关系一定是非比寻常的,有可能是『超友谊的关系』,马上会发展到结婚,而且白头偕老,永浴爱河。这话虽有调侃,但却是一种真心包容,优点、缺点全部都包了。 前面提过,人类最早懂得使用捷克陨石的人、的事迹,是由考古学家在奥地利北部,接近捷克边界上的二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先人们,已经懂得利用捷克玻璃陨石的断口、锐利的边缘,用来切割皮啦、肉啦,或是其它的东西。同时,也懂得将这些绿色的玻璃陨石做成项链坠子来戴,也许是纯装饰用,也许是当护身符,也许两者都有。这些老祖宗们,果真还是『摩登原始人』呢!那个时候,距离今天约有200万年。

在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省份内,也有先人使用陨石的遗迹,是在Skripinske Hradisko这个区域发现的,有一些圆盘形的陨石和一些陶器一起出土。这个时候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约12,000年。 『现代人』懂得使用捷克陨石的时代,目前可以追溯的大概是到18世纪初期吧。当时的人用捷克陨石来当装饰用的坠子,还用来当绅士手杖杖头的装饰品。捷克当地流传的古老诗歌曾提到,当时的年轻男子常常去寻找这种绿色的捷克陨石,当成一种爱的献礼、定情物,来送给他们心仪的对象、或未婚妻,来表达他们内心的爱慕。并期待此陨石能为他们俩带来好运气,和谐的关系,能够相爱到永久。 到了19世纪,在捷克南方省份,尤其是Netolice区域,有一种风俗,可惜至今并未保留下来。就是说,当他们在进行宗教仪式时,圣餐会被放入一个杯中、或一个容器当中,而这个杯或容器,通常有装饰着许多的绿色玻璃陨石。这是否就是圣经中所称的『圣杯』(Holy Grail),是耶稣在最后晚餐所使用过的杯子;电影『法柜奇兵』也对这个神秘的圣杯大做文章。 哦,我们不是说在捷克南部的这些杯子就是圣杯啦,不是这样。而是,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风俗和传统呢?而这样的做法又曾流传了多久呢?有没有可能在耶稣那个时代,这种最高级、最珍贵的杯子也是这种做法呢? 据说这个圣杯是耶稣在被钉上十子架之前,在最后的晚餐与十二位门徒共饮葡萄酒之用的,它当然带有非常不平凡的宗教意义。传说中,圣杯是由『绿色宝石』做成的,世世代代以来都当成是『祖母绿』

让历史记忆亘古流传 探访河西走廊文物保护

探访河西走廊文物保护—— 让历史记忆亘古流传 本报记者林治波张健 《人民日报》(2013年08月08日24 版) 摊开中国地图,甘肃省的形状有些特殊。它既像一个长长的楔子,自东向西嵌入广袤的大西北,又像一条张开的臂膀,臂弯连着西安,手掌直抵新疆。它将近一半的地方,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这里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丝路西去的咽喉;这里汉时即设四郡,戍兵屯田,是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后来又因诸多山脉的天然阻隔,成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战火的栖息场所;这里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灿若星河。20世纪中国四大文献考古奇观:故宫明清档案、安阳甲骨、敦煌遗书、居延汉简,后两者都与河西走廊有关;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也从这儿出土。 到了今天,这儿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文物古迹,保护状况如何?是否面临困难?对文化传承又发挥着什么作用?怀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河西走廊。 世界文明在这里交流激荡 从兰州出发,车过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 自东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经过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嘉峪关五市,西端一直延伸到玉门关附近。河西走廊的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文物价值突出,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古城遗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简直就是一条灿烂夺目的“文化长廊”。因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罗棋布地点缀于走廊沿线,于是,河西走廊又被人们称为“石窟艺术走廊”。 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为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对于河西走廊的这一优势,季羡林先生这样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天气日历》优秀教案.doc

《天气日历》教案 【背景和目标】: 太阳的光和热透过大气层,引起了空气温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使空气产生运动——形成风。从海洋和河流吹来的风,伴随着潮湿的空气,又促进了云和降雨的形成……就这样,天气每天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气象学家的工作就是运用感官和借助仪器时刻观察天气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将帮助气象学家分析和判断天气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在今后的几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像气象学家那样去观察和记录每天的天气。“天气日历”为学生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使他们可以参与一段较长时期的天气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活动。 【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变化。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一张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为每个学生准备几张用来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一张天气日历;一张气温柱形图表;每组一支温度计和记录温度的纸和笔。【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识别一些天气符号。 2、制作天气日历 方法一:小组讨论轮换,每周指定一个小组,每1人到2人负责一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方法二:每天安排一个同学观察和记录天气,制订一份观察记录值日表。 方法三:每天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把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先向全班同学描述,再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师:你们记得两周前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吗? 生:自由交流反馈; 师: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记住今天的天气? 生:回答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情况; 师:板书,制作天气日历格式,并指出跟踪记录天气的好方法。 生:讨论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 日期云状雨量风级风速风向气温; 师: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现象; 生:板书板演。 二、制作天气日历 师:将学生每4人小组分工; 生:观察天气情况; 师: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气温最合适; 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 师: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 师: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水量? 生:比较,请将制作好的同学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日期栏; 2、出示“温度记录表” 师: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当天的气温; 生:讨论怎样分配每天的记录任务; 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统一确定每天在什么时候观察天气。 三、小结 天气情况表记录方法 (1)制作天气日历具体步骤: A、准备制作日历的工具材料; B、设计日历大小、版式;

千古流传的中国古代名篇

兰亭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神女赋 宋玉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玉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玉异之。明日,以白王。王曰:“其梦若何?”玉曰:“晡【bū】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

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四方。振绣衣,披裳,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yào】殿堂,婉若游龙乘云翔。披服,脱薄装,沐兰泽,含若芳。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他人莫睹,王览其状。其状峨峨,何可极言。貌丰盈以庄姝【shū】兮,苞湿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郎兮,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guǐ】婳【huà】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故纵而绰宽。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rèn】兮,立踯躅【zhízhú】而不安。澹【dàn】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褰【qiān】余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怀贞亮之清兮,卒与我兮相难。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扬音而哀叹!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安全影响力2016日历本

——安全影响力安全日历本 安全、责任、成长、关爱 每天都是新起点 心怀信仰,远方不远

安全人新年寄语2016 擎苍:安全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16年安全生产每天前进一步。从零开始。 陈勇:您的参与是您安全的保证,2016,我和你一起参与、共同努力! 王秉:您的安全,我的牵挂。 雅玲:安全就是幸福。 Will:安全,一如既往。 杨子善:《安全影响力》,有思路,有想法,有深度!祝愿《安全影响力》在心的一年里,越办越好,越来越有影响力! 卿铆:危险无处不在,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我的安全我做主。 Jeff: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安全工作任重道远,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今后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吧,加油! 花生米米: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周雷:2016安全每一天,幸福每一刻。 独角戏:愿所有同仁在新的一年,坚定自己的安全信仰,追梦路上(或与时具进)不偏航! 雪狼(雷海军):对于一个世界来说你是一个生命。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你是一个世界。 马鑫庭:佛教有一个分支,不忘初心,一直在做拯救苍生,造福人类的事情,那就是安全人,安全人就是菩萨! 榆钱:山高人为峰,路远脚来量。一点点的改善、一丝丝的进步,只要坚持,总能实现“青山绿水我家园,事事时时安全伴”。 大智:梦想之路,永不止步! 曹贤龙:2016,与心同行! Kim:愿2016年事故少一点,伤害少一点,人人平安,安全人,加油! Sunny:在新的2016年希望大家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更新一下自己,该充电充电,该更新系统更新系统,以最大的能量power来启动我们的EHS系统。安全管理需要领导力,管好别人先管好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把好脉搏,找准15年做的不好的“病根”,对症下药。实现自己的EHS梦想,想到了就要去做,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乐于和其他员工分享和沟通,让别人了解你,认同你。重在坚持,永不放弃。

《天气日历》教学设计

《天气日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提供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提供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过家家”的历史、价值及流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4021950.html, “过家家”的历史、价值及流传 作者:何丽丽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24期 摘要:传统的儿童民间游戏在当代社会中或消逝,或流传,“过家家”就是其中一种有代表性的传统游戏。“过家家”有着久远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流传过程,是当代幼儿园活动室内游戏的典型代表。其在儿童人际关系的协调、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诠释、一个完整项目的驾驭等方面体现出独特价值。 关键词:传统民间游戏“过家家” 历史价值流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儿童民间游戏渐渐消逝了。于是,一种呼声高涨:激活传统民间游戏,挖掘民间游戏的现代价值,通过教育的努力使民间游戏重新回到孩子身边。 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是,社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有着不可阻挡的潮流。儿童游戏是对社会现实的表现和反映,儿童游戏与社会现实有着亲密的、相互调适的关系。当我们惊呼某些游戏行将消逝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首先考虑这背后的社会根源? 所以,对那些传统民间游戏的来源、流传、演变及当今现实的土壤进行细致的分析,或许是对传统民间游戏的消逝作出判断的提前。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儿童经典民间游戏“过家家”,尝试对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做一脉络分析。 一、起源与历史 说“过家家”是最古老的儿童游戏,并不夸张。“过家家”是角色游戏的典型代表,是孩子最初的生活经验的反映。孩子早年是由家庭抚育成长的,因而他在游戏中必然要表现最为熟悉的家庭生活。“过家家”游戏发展到现在,有一个比它范围更大的术语——角色扮演游戏。 有充分的文字记载表明,早在先秦时期,过家家之类的角色扮演游戏在儿童中就已经很普遍地存在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最早记载了儿童游戏:“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这说的是小孩子在一起玩游戏,用沙土当饭,用泥浆为羹,用木块作肉,但到天晚就要回家吃饭,因为沙土饭泥浆羹只是玩玩而已,不能吃。这是典型的“过家家”游戏。《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这说是小时候孔子喜欢玩模仿成人祭祀的游戏。大家都熟悉“孟母三迁”的故事,里面也讲了孟子小时候曾玩过送葬和做买卖的游戏。 “过家家”是非常开放的、包含内容很广的一类游戏,特别是当代游戏理论中的角色扮演游戏一词更表明了它的特点。至于到底怎么玩,似乎无法说清楚,因为如果你规定一个玩法,孩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学设计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天气》单元前6课的学习,主要是观察、记录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3周的当地天气,本课则是帮助学生对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统计分析部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包括云量、风的统计,将统计的数据汇总到云的情况统计表和风的统计表中,最后再对这段时间里云和风的情况进行概括描述。关于气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对比各小组的气温柱状图,找出这一段时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气温柱状图中这段时间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将这段时间气温的变化作总体描述。关于降水量变化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根据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记录的数据,对这段时间的降水量做如下统计:降雨的天数、不降雨的天数、最大降雨量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分析这段时间的降水量情况。概括描述部分,经过统计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性的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并区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有了前期观测和记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统计图表陈述数据和结果。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进行相互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 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 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遗憾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遗憾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不但表现在时间的跨度长,而且表现在内涵的丰富多彩。 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遗留物品和由典籍记载流传下来的事件中,我们都可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文化内涵的震撼力。 但是,历史记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除了留存在心头的遗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着她们的名字,将她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了。 这些只能让我们追思而再也无法使我们企及的遗憾主要有: 一、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最珍贵的一块宝玉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块玉石能珍贵到与它相提并论。 早在春秋时期,它就与“随侯之珠”一起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奇珍了。发现它的卞和也因为和氏璧而闻名古今。卞和不仅因为遭到楚厉王、楚武王的误解而失去了双脚,更因为楚文王听从了他的解释而剖

开了璞石最终发现了这块宝玉,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宝玉而获得了生命的价值。 随着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宝玉的故事流传开来,和氏璧的身价扶摇直上。最终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传国玉玺,成为检验一个“帝王”是否正统的唯一标准。 历史上对和氏璧的材质有各种猜测: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认为是夜明珠的,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的。 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可见确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一九八三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来、传说和质地的好奇心。和氏璧和由它制成的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流传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 当时石敬塘引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再也不见了踪影。 从那时以后的各朝各代,都是当朝的帝王自己刻

《天气日历》教案1

天气日历 背景和目标: 太阳的光和热透过大气层,引起了空气温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使空气产生运动——形成风。从海洋和河流吹来的风,伴随着潮湿的空气,又促进了云和降雨的形成……就这样,天气每天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气象学家的工作就是运用感官和借助仪器时刻观察天气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将帮助气象学家分析和判断天气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在今后的几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像气象学家那样去观察和记录每天的天气。“天气日历”为学生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使他们可以参与一段较长时期的天气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活动。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变化。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一张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为每个学生准备几张用来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一张天气日历;一张气温柱形图表;每组一支温度计和记录温度的纸和笔; 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识别一些天气符号; 2、制作天气日历 方法一:小组讨论轮换,每周指定一个小组,每1人到2人负责一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方法二:每天安排一个同学观察和记录天气,制订一份观察记录值日表; 方法三:每天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把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先向全班同学描述,再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师:你们记得两周前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吗? 生:自由交流反馈 师: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记住今天的天气? 生:回答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情况; 师:板书,制作天气日历格式,并指出跟踪记录天气的好方法。 生:讨论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 日期云状雨量风级风速风向气温 师: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现象;生:板书板演 二、制作天气日历 师:将学生每4人小组分工; 生:观察天气情况; 师: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气温最合适; 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 师: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 师: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水量? 生:比较,请将制作好的同学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日期栏; 2、出示“温度记录表” 师: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当天的气温; 生:讨论怎样分配每天的记录任务; 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统一确定每天在什么时候观察天气三、小结 天气情况表记录方法 (1)制作天气日历具体步骤: A、准备制作日历的工具材料; B、设计日历大小、版式; C、给日历设计修饰; (2)板书设计 天气日历

明清档案的流传变迁和管理

引言 《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句。“案牍”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档案。档案一词源于清代,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缅怀既往、探索未来的重要依据。明清档案是明清王朝从公元十五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五百多年间的统治活动中形成的文书,这些浩如烟海的档案详细记载着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宗教、宫廷、社会等方面的历史状况。明清档案虽然是中国现存历史档案中保存数量最大的,但在经过多次政权更替,战争劫掠,主管单位交接转售之后,流散遗失十分严重。所以妥善的保存及管理明清档案,不仅有利于我们对明清历史的研究,也是我们今天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借鉴和参考的重要历史资料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了解明清档案的历史流传变迁和当代明清档案的管理情况,对明清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趋势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从而更好的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

正文 一、明清档案的流传变迁 明清时期由于具有完备的文书制度,形成了大量的档案。当时为了保存这些档案,设有内阁大库、皇史宬及各部院的档房等,专贮中央衙门的档案。各地则设有架阁库专藏地方机关的档案。但这些丰富的档案资源并没有完全地被保存下来。长期以来,政权的更替,战争的焚劫以及霉烂虫蛀使其损失相当严重。 明朝档案大部分毁于明清战火之中,留存下来的一小部分,多是清初修《明史》时从各处收集来的。而清代存于内阁大库的档案在鸦片战争以后曾多次被外国侵略者焚劫,当时抢救移出的二百万件档案虽被分别存放于国子监南学和学部大堂后堂之中,但在民国建立初期,北洋政府对这部分档案却任意糟蹋和盗窃。之后这些档案又经历了“八千麻袋事件”,虽然后来被罗振玉以重金收回但终因人力和财力不支辗转买卖于私人之间,时达六、七年之久,损失了约七分之一。而存于宫内的档案保存情况也相当糟糕,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溥仪被逐出宫等事件之后,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下设古物馆、图书馆和总务处等机构。图书馆下设的文献部负责明清档案和历史物品的管理,同时它也是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一个档案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脚步逐步加紧,故宫博物馆为谋求文物的安全,将文物(其中档案文物3773箱)南迁至上海法租界。1937年又将全部档案迁至南京,但日寇攻陷上海之后这批档案又被分3批移到巴县、重庆和峨眉大福寺。明清档案颠沛流离的命运到此并未结束,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时,将内阁、军机处、宫中、清史馆等机构档案,装入204箱中,携往台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明清历史档案,视其为国家财富,决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陆续将失散在社会上的近四百万件(册)明清档案收集起来。1951年5月,故宫博物院将文献馆改为档案馆,将原来收藏的图像、冠服、乐器、仪仗、钱币等项历史文物移交给故宫博物馆保管部。从此,故宫博物院档案馆成为保管明清历史档案的专门机构。4年后,为加强对明清档案的管理故宫博物院将档案馆交由国家档案局直接领导,更名为第一历史档案馆,随后以明清档案部的名义并入中央档案馆成为中央档案馆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在经历了30多年的一系列变更之后,1993年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合并,中国第一历史馆仍为其管理下的一个文化事业单位。从1925年故宫文献部设立到现在的80多年里尽管馆名屡屡更改,但其实质都是管理明清档案的机构。 二、明清档案管理工作的原则

远古传说的流传与历史编纂的诞生

远古传说的流传与历史编纂的诞生 一、口耳相传的时期 语言的出现比文字早,口述的传说也就比记录下来的历史更早。如果我们可以把传说也看作是一种口述史,那么传说与史学之间关系演变的轨迹就更加清晰了。对于这个问题,瞿林东先生就曾发表过的意见:“远古的传说,是否可以看作是文字发明以前,先民口耳相传的原始的‘口述史’,是先民原始历史意识的反映。当文字被发明出来后,这种原始的‘口述史’被人们整理、记述下来,并写入诗歌和官文书之中,于是前者成了半是诗歌、半是历史的作品,后人谓之‘史诗’,如《诗经》中的雅、颂;而后者则成了半是历史、半是现实的作品,如《尚书》中的有关篇章。”①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远古历史传说是我国最早的口述史。迄今为止的各种历史保存方式中,有口述、考古、文字记载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口述史存在的时间最长。口述史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又与文字记载的史籍同时存在,口述史还对史籍起着补充作用。这就是现代人们所说的口头史学、口碑史学或口述史学。 口述历史知识的传播者与听众是直接交流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传授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把知识口头传授给听众,听众同时就将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由于语言这种传播的媒介并不像后来的有文记载的史籍那样稳定,所以传播者使用的“话语”在形式上会有所不同,表达的知识也被赋予了很多的时代特点。“先民们在保存和传播古史传说的过程中,往往对其加以修改,并对那些历经久远、难以理解的传说,按照他们的理解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符合他们意愿的推演和附会。”。由于传播者并不能解释关于创世起源和自然灾害的原因,所以他们不得不加入神灵的因素。有时为了教育氏族成员,还要加入一些简单的哲理和关于道德的教训。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口述史被代代相传并一次一次的添枝加叶,就变成了后人口中的传说。 当时,口述这些知识的主要靠氏族中的年长者。其中有一些擅长这种工作,他们记忆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热心传诵祖先的光辉业绩。讲述先辈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其中既有受挫折的教训,也有获得成功的经验。“为了便于传诵,口述史往往要用韵语、用整齐的语句来传唱,很多民族的最初的历史都是保存在史诗里。”。这种传递先辈事迹的活动,是原始先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活动。 但是“口述史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它容纳的信息量有限,表达的认识随着口述者的变化而有差异,加上人神混杂、虚构的成分的增加,都会削弱它的积极意义。”。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文字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历史知识的传播方式,更为后人留下了有据可循的历史痕迹。 二、成文记事的时期 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先民们是采用结绳或者刻木的方式来记事。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到后世还保留这种习俗。结绳记事,是依据绳索的上下来表示时间的先后,绳结的大小来表示事件的重要程度。木刻的情况也大致相似,刻痕深的表示大事件,刻痕浅的便是事件较小。当时的先民们根据这些简单的记号进行记录,由年长的人依据痕迹来传述氏族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重要

历史趣谈古代文人为使作品流传于世 将文章假托历史名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代文人为使作品流传于世将文章假托历史名人 导语: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中国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中国古代之所以会给当今有些人造成没有学术规范的印象,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这是很自然的。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于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用今天的眼光,我们可以指责这种做法是剽窃,是掠人之美,或者是侵犯了别人的署名权和著作权。但如果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就不难理解古人的苦衷:在书写条件很困难的条件下,或者完全靠记忆和背诵时,自然越简单越好;用自己的话更容易记住,更便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来就不存在署名权或著作权,引用时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概念。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也为了克服找书和读书的困难,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有用的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 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在国外的流传

《史记》在国外的流传 (作者张大可,据张大可撰《司马迁评传》一书,内容有删改)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史记》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及其研究,了解不多。近年来有零星的著述出现。值得介绍的是,青年学者覃启勋出版了《史记与日本文化》,系统地介绍了《史记》在日本的流传情况及其影响,填补了学术空白。张新科、俞樟华二人所著《史记研究史略》一书,写了《国外史记研究概述》一章,也作了简略介绍。这里据二书提供的资料,撮述其要。 据中国史籍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史记》已流传到国外,首先是毗邻的高丽,即今日之朝鲜。李延寿《北史?高丽传》和《旧唐书?高丽传》都记载了《史记》与中国的《五经》及两《汉书》等汉籍传播到高丽,倍受高丽人的喜爱。当代朝鲜人民保留了雅爱《史记》的热情。据南朝鲜《出版杂志》1988年2月5日号介绍,南朝鲜汉城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的汉学家李成佳的《史记》抄译本,收入《大学古典丛书》,列为大学生的基本阅读书,这在国外是不多见的。 《史记》在日本流传最广。据覃启勋氏的考证,《史记》是在公元600至604年之间,由日本圣德太子派出的第一批遣隋使传人日本的,并立即在政坛上产生影响。到了明清之际,是《史记》东传日本的黄金时代。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全。《史记》全本、选本、各种注本及工具书,无所不包。《史记》传人日本后,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在政治、教育、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公元604年,日本圣德太子颁布《宪法十七条》,引进了《史记》蕴含的儒学义理及封建大一统思想,为公元605年的大化改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圣德太子认为日本国君称“大王”已不合时宜,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移用"天皇"的称号加给了推古天皇,从此,历代天皇成了日本民族的象征和日本民族内聚的核心。天皇神权制度的建立是深受《史记》所载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据日本《正斋书籍考》、《三代实录》、《日本纪略》以及《扶桑略记》等史书的记载,推古天皇以降,历代天皇都有攻读《史记》的风气。著名的明治天皇就特别喜读《史记》,他每逢二、七为专攻《史记》日,所用课本为鹤牧版之《史记评林》。此外,为了培养大批了解外国的政治人才,日本朝廷曾将数百"传生"组织起来攻读《史记》等“三史”。与此同时,日本皇室还经常将《史记》作为赐品恩赐给府库,以供政府之文武百官学习研究。 在教育方面的影响。明治以前,《史记》是宫廷教育和藩校重要的教学科目,明治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