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学前教育发展政策

A学前教育发展政策
A学前教育发展政策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学前教育)项目2013年度课题指南》

A 学前教育发展政策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问题及对策研究

3.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法律、政策、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4.学前教育发展的地方政府职责研究

5.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6.幼教督导问题研究

7.普惠性(公益性)幼儿园运行机制研究

8.幼儿园公益性的监管机制研究

9.幼儿园运行的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10.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1.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

12.幼儿园布局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13.幼儿园安全责任分担机制研究

B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14.全纳教育背景下幼儿师资培养的课程设计研究

15.教育迁移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16.培养儿童良好社会性品质的课程开发研究

17.四川方言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8.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优化研究

19.伦理视角下的幼儿园课程研究

20.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21.农村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

22.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C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23.学前教育新政背景下教师教育者的转变研究

24.教师教育者对幼儿教师专业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25.学前教育教师教育者的国际比较研究

26.教师教育者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影响力的实证研究

27.后绩效工资时期幼儿园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28.幼儿园外籍教师调查研究(或个案研究)

29.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标准、模式与课程研究

30.各国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研究

31.幼儿教师资格和认证制度研究

32.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有效性的研究

33.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研究

34.幼儿园教师胜任力研究

35.幼儿园教师评价标准比较研究

36.幼儿园教师教育观与教育行为之关系调查研究

37.成都市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38.幼儿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D 学前儿童发展

39.外籍儿童的幼儿园生活研究

40.处境不利幼儿生存状况研究

41.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发展的追踪研究

42.不同收费水平幼儿园儿童发展比较研究

43.四川省不同地区幼儿体能水平比较研究

44.医教结合对特殊幼儿康复训练的实证研究

45.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研究

46.自闭症儿童视觉化教学辅具制作研究

47.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实践研究

48.双语教育对听障儿童早期康复训练影响力实证研究

E 民办学前教育

49.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待遇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50.民办幼儿园发展与管理研究

51.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2.民办幼儿园办园特色研究

53.民办幼儿园办园保障机制的研究

54.民办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55.民办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56.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F 综合研究

57.园长发展基地工作模式研究

58.教师发展基地工作模式研究

59.幼儿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研究

60.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控研究

61.生态化视角中的幼儿园环境研究

62.幼儿园噪音水平研究

63.儿童经验视角下幼儿园环境的实证研究

64.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

65.家园合作模式研究

66.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67.幼儿园安全问题的研究

68农村儿童社会性发展支持测评工具研究

发布单位: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3年3月1日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社会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含义; 2、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3、运用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应用学前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一、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本书所称的经济主要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1、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15 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聚集于城市, 这些贫民子女的保育问题被提上日程, 出现了一些贫民儿童保护和养育设施, 这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和根源。 (2)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另外,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 一般而言, 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儿童入园率较高。 2、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等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不同形态的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同。这便导致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形式、手段也不尽相同。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没有出现家庭, 儿童是属于整个氏族的, 因而也就没有家庭教育。 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工厂的日益增多, 妇女开始大规模进入工厂, 出现孩子没人照料的情况, 再加上在西方社会, 孩子成人后都是与老人分开住的, 一般不会像中国这样由老人照看小孩, 因此, 建立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非常迫切。由此,公共社会学前教育机构首先在西方出现。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以培养个体身体、情感、智力、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理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为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提供了条件。 二、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同名11487)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导语: 学前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前教育理论中重要的问题。其本质特征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与儿童大发展的关系。研究和认识这两方面的本质特征,才能使我们认识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有正确的方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研究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首先要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现以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对学前社会教育的发展描绘一个简单的历史轮廓。 一、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 学前社会教育产生十八世纪后,在很长历史时期中,学前儿童是完全由家庭抚育、培养。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岁月,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独立性。 2.贫乏性。 3.无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指存在于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古代教育的特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产生,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2.有相对稳定、丰富的教育内容 我国在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而在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及相关的伦理知识。从总体上来看,封建社会的教育在内容上比奴隶社会更加丰富一些。 3.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4.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三)现代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从类型上说,现代学校既包括一些专门传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现代工业训练劳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众多的社会因素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下面我们将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的分析来诸多社会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类型 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事物和人类,最初是由布朗芬·勃伦纳在他的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所提出来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环境就是生物栖息地,是由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状况和条件的总和。其中生物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比如生长在森林里的植物,它的环境就包括它周围的各种有机和无机因素,象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空间。其中,阳光、土壤、温度及周围的各种植物、动物等因素是生态因子。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和活动,也有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且彼此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且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环境系统。在以教育为中心的这一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环境系统,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又包含了许多更为具体的环境,这些环境又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野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总和)。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们可以有准备地参与其中面对面地发生相互作用的地方,如家庭、幼儿园、游戏场地等。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诸因素构成了微观系统的要素或建筑模块。 1、微观系统的要素 微观系统的要素有:活动、角色、人际关系。微观系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发生作用的。 ①活动 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不断发展中的”术语常用以强调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比如幼儿看图书这一活动,从幼儿选择图书到翻开书页、观察图片、讲述内容或者自言自语,再到合上图书、书中的内容在幼儿头脑中产生印象,这个看图书的活动就表现为连续的过程。生态环境中的活动有的能够促进个体发展,有的则是阻碍发展。我们下面主要分析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 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如搭积木、挖泥沟等; 它具有一种“劲”量,即具有一个目标,表现在能排除干扰,坚持到底,直到活动完成,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具有目标并且坚持实现目标的活动能够促进发展。比如孩子画画,有的孩子乱涂乱画,根本没有想自己要画什么;而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比如他出去玩回来后,往往愿意画下自己所看到的,事前会想想自己要画什么,并坚持画完。显然,具有目标并坚持画完的孩子的绘画活动更有利于促进他的绘画技巧、绘画兴趣的发展。 在时间上,跨越当前行动的边界,延伸到过去或将来; ②角色 角色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比如学生。辨别不同的角色通常是通过某一文化中对各种社会地位的人所赋予的特定标签。角色也与社会意识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评价

对现有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分析与评价 一、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巩固与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消除贫困、缩小不利人群的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1 据美国一项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学前教育上每投资1美元,可获得17.07美元的回报,其中4.17美元是对个体成长的回报,12.9美元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回报,体现在社会福利、补救教育、预防犯罪方面投入的降低,以及纳税的增加。学前教育如此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面临许多的问题。可是现有的政策法规并不能解决,需要学前教育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解决相关问题。而且,无论是作为人大代表的一些高校教授,还是普通平民,对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呼声越来越多。笔者从个人的角度研究了现有的法规中已有的规定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期能给将来的学前教育立法工作提供一些建议或启示。 二、学前教育法规的历史沿革 1.建国前。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公布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蒙养院,从此,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制度上得以确立。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有<蒙养院章程家庭教育法章程>部分,这是我国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 2.建国后。1949年至2008年有关的幼儿教育的重要文献有108项,其中相关法律5部,包括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政策性文件和法规83项,如幼儿园指导纲要和规程;有关领导人讲话、报告和题词11项及其他相关文件9项。这里限于篇幅,仅列几部相对重要的法规。 1951年,颁布<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实施幼儿园的组织为幼儿园”,明确了幼儿园教育为我国学制的第一个环节,把幼儿教育纳入学制系统。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试行<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195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工矿、企业自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规定>。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颁发《关于托儿所、育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对托儿所、幼儿园的领导管理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966年~1976年,十年的动乱给学前教育事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学前教育事业没有得到发展。1988年1O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社会力量办学几个问题的通知》和<社会力量办学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我国分别在1989年、1991年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1991年9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2月,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教育”。12月卫生部、国教委颁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1996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确定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1997年又颁布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就“九五”期间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措施保障等提出了基本要求。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求知的欲望”。从以上学前教育法规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看到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但在现实中,学前教育的“地位”却并不高,幼儿教师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照顾孩子的“阿姨”而已。它并不与中小学“同起同坐”。而法国早在1886年颁布的《机构法》中,明确将学前教育纳入法国学制系统,即将幼儿学校纳入法国“实行初等教育的小学”范围之中。法国的学前教育不仅在法律条款中予以规定,在现实中也具有同等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三、已有的规定及存在问题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学前教育101 陈丽华1008110042 建国后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时期的。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前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特点: 1.强调以解放区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并于次年颁发全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前教育基本上是解放区学前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多是通过总结归纳出一系列法政法规。并没有针对当时的中国学前教育的形式的特点而更改,学前教育制度还不是很受重视,以继承为主。 2.全面学习苏联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倡导全面向苏联学习,尤其是在课程政策及其内容上充分而完全表现出苏联特色,如倡导分科教育,强调幼儿具有差异性,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是很少经验的,大多都是借鉴国外一些教育政策制度,在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有些却可能不是很能适中国国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不断实践中改进。 3.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 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和内务部发出的《关于托儿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指出,全国的保教事业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发展方针不明确,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界限和领带关系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制度,缺乏经常的监督和领导,说明了中国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现到了很多问题,并提出了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积极的发展托儿所和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问题日益显著而受到关注,而后来制定的《关于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托儿所的作用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儿所的领导和管理,积极改进工作,使之巩固和发展,各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更能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需要。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答案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答案 作业一 一、选择题 1、教育法律是(D)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活动法规。 2、(B)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 3、取消资格属于(B)。 4、(A)可以与当事人协商解决。 5、(B)是一种惩治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 6、(D)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7、学前教育法规的特点有(C) 8、1949年12月23-31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学前教育方针核心 精神是借助(D)的教育模式。 9、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C)的教育指导思 想。 10、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幼儿教育行政法规是(A)。 11、(D)年《儿童教育公约》在我国生效。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出现一种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早期(D)开发的倾向。 13、学前教育的“三个学会”(C)、学会求和学会关心。 14、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C)中获得的。 15、全面促进学前儿童素质的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的中心任务,发展包括(D)。 二、判断题 1、教育政策强制力比法律弱。(√)

2、教育法律一般情况下其适用范围比教育法规要狭窄。(×) 3、行政处罚是对犯有违法失职行为或违反内部纪律的所属人员的一种制裁。(×) 4、学前教育政策是实施学前教育行为的出发点以及行动过程和归宿。(√) 5、学前教育政策有稳定性的特点。(×) 6、1985年日本召开的国际幼教会议呼吁早期教育从智力中心转向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7、“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要求,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8、在发展儿童知觉的过程中要尽量提供主动的活动,让儿童主动操作而不要被动地灌输。(√) 9、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物质环境。(×) 10、活动区的创设不利于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 三、问答题 1、学前教育启蒙性质的特点有哪些?P55 答:特点:第一,幼儿认识的内容应是幼儿周围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的、浅显易懂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初步培养幼儿关于数量、时空等概念,发展其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等 第二,对幼儿认知的要求虽是粗略、浅易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唯物的、辨证的。 第三,学前教育的方式应形象、具体、直观、生动活泼,并要求多种形式、手段、方法合理集合,综合运用,创设立体、开放的教育环境。 第四,强调学前教育不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重在发展幼儿素质,开

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2日 作者:徐秀玲黄乾玉字号来源:《新课程研究》2015年第02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呈现从模仿外国到日益本土化,从零散到逐步整合的特点。研究其发展历程,需要考究学前教育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自从模仿国外学前教育模式后学前课程改革发展的特点等相 关内容。研究得出启示,学前教育改革应当在借鉴、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向民族化、地方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前课程改革模仿民族化地方化 学前教育课程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 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前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 中都处于最基础的位置,是学前教育的核心支柱,其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深远。新中国成 立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本土化,从借鉴、吸收到自我创新的过程。在 国内外各种观念的抨击下,保障学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随之而出,各种学前教育机构 也应然而生。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当注意回归本国的实际,建设本土化、 地方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国学前教育的古代渊源 中国古代就很重视幼儿教育,并强调幼儿教育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有“少若成天性, 习惯成自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直到今日,古代教育家们的思想仍具有 深远的意义,颜之推主张胎教,墨子强调环境和人性的形成作用,孔子强调“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今日依然被世人谨记和沿用。 1.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主张儿童应当及早施教。朱熹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他 对人的心理特点有独到的认识,他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在这两个 教育阶段中,朱熹更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教育应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在 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初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 必须先入为主,为儿童提供形象、生动、能激发其兴趣的材料;他首创《须知》、《学 则》,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他指出,在 小学阶段打好基础,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若儿童时期打好了基础, 大学就不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因此,他再三强调15 岁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2.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主张胎教。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 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期是奠定一个人发展基础的重要阶段,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及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建波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页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 古代至19C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初至20C50年代:学前公共教育(3岁—入学前) 3. 20世纪50年代至今:(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2: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法规[1]

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法规 20 世纪后半叶,普及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也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一、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 19 世纪中叶以前,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0 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1]国家介入幼儿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政府介入幼儿教育的方式很多,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固然是重要方面(如严格幼教机构的审批制度,加强资产监控;制定幼教质量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教师资格和培训制度等),但公共财政支持也是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向。 二、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理由 目前,尽管一些国家将5岁甚至4?3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但总体来说,幼儿教育还不具有强制性,仍然属于“非义务教育”。既然是非义务教育,为什么不像我们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可以交付市场”呢? 教育经济学家从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益和幼儿教育市场的缺陷两方面,论证了政府财政投资幼儿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效益是政府应否给予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外部性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如果一项经济行为附带地也对其他消费者(第三方)形成影响(获益或受害),而相应的

成本并没有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就出现了外部性。使其他消费者受益的行为具有正外部性,反之就是负外部性。按照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在存在正外部性的领域,必然会投资不足。因为这类投资不仅给当事方带来收益,也给其他方带来收益,但当事方只能根据自身的收益来确定投资水平,因此,这个投资水平一定小于社会最优的投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投入就变得非常必要。 总结同类研究的成果,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的James Heckman教授在“促进人力资本的政策”(Policy to Foster Human Capital)一文中指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幼儿时期对一个人投资 1 美金,将比在幼儿期之后投入同样的金额收益更大。最佳的投资政策是:儿童年龄越小,投入资金越多,并且随其成长过程而不断追加。“将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儿是对社会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因此,OECD1999 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幼儿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一项意义远大 的政策援助”。该年的幼儿教育总结报告的标题就是“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5]这个获益者不仅是儿童个人及其家庭,也是整个社会。因此,幼儿教育具有公益性,是一项“ 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国家财政给予支持是理所当然的。 人们往往认为自由市场是一个平等交易的市场,自由竞争必然提高产品质量。但事实并不必然如此。当买卖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完全对 等时,交易其实是不平等的。因使用不对称信息理论对市场进行分析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美国教授发现,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买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幼儿教育史发展阶段 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名著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史上的名著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和引领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孕育着薪火相传的希望。然而,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名篇成百上千,一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全部涉猎,更难在短时间内领略其精华,进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了帮助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研读教育名著,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努力为大家提供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名著名篇精髓的捷径。 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后浪推前浪的、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幼儿教育思想经历了从古代的初创到现代的奠基和发展的演变历程。早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一词并未出现,与其对应的是“蒙养”,即教育童蒙之意。 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孔子(前551一前479)非常重视人的早期教育,他的教育思想被记载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好习惯,并使儿童早立志。孔子的主体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理论书,它上承孔子、子思、孟子还有荀子的哲学与教育学说,下启秦汉以后儒家、经学家,尤其是教育家的思想,影响至深,至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其思想已关注到国民受教育的重要性,也关注到了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作用问题。在这之后,颜之推(531—59O)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论述更为明确。他的《颜氏家训》原本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但其意义早已超过训诫颜氏一家门内,堪称我国历史上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庭教科书,被认为是家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近现代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都在探索幼儿教育新路上矢志不渝、躬行实践,把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结起来,研究和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儿童期的意义探索及对儿童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的经典描述与概括,积极探索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陶行知(1891—1946)在幼儿教育方面也提出过很多进步的教育主张,如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他论述的创造教育思想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思想体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综上所述,近现代幼儿教育家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外国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古希腊时期至16世纪。这一时期,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一前347)在《理想国》中就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在《政治论》中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他还提出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构想。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约35~约95)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要注重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自5世纪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文化和教育几乎为教会所垄断,教育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当时宗教教义认为儿童天生是有罪的,教育上一味压制儿童,幼儿教育思想发展很缓慢。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许多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研究。总体上看,这些观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幼儿教育思想还处在自发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从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这一时期,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西欧社会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提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条件,开始逐渐重视

学前教育本科—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及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 _________ 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娃要去“拿起汤 匙”,然后“吃东西”。 A ^ _____ B.2 C.1 2 . _________ 是定位在轴向的界限和眼睛、耳朵能扫到的外部界限之间的范围内。 A.内部空间B.私密空间C.轴向空间D.末梢空间 3 .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 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 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4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 5.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 A.亲密对孤独B.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6 ?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 )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A.微观B.中介C.外部D.宏观 7 ?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 __________ 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A.3 B.6 C.10 D.12 8?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 A.信任对不信任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亲密对孤独 9 ?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你觉得午饭后我们做点什么? B.你在找老虎么? C.这是什么鸟? 16?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 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 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是什么形状? B.你住在哪条街? 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10. ______ 的儿童情绪的表达很温和,遵守作息时间、但在新的环境中犹豫不决,最终这样的孩子会被新人活着 新情境所吸引。 A.容易型B.迟缓型C.困难型 11?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______ 阶段,儿童把自己和母亲看作一个整体 A.1 旦2—C.3 D.4 12. ()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 华生B.班杜拉C.劳伦茨D.斯金纳 13. _______ 月大的婴儿能够找到在屋内走动的人,他们长大一点时,就会长时间注视他人,把头转向一个合适的 位置来观察他人在干什么,对于细心的照看者而言,这就是在邀请他们对话和玩耍。 A3 _____ B.6 C.10 14 ?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 ___________ 、动手研究、提出问题。 A.客体获得B.客体代替C.客体虚构 15. _________ 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 A. 内部空间B.私密空间C.轴向空间D.末梢空间 17.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 18.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恐惧和提防, 19. 周丽说: A.现实自我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情感维度包括 、温暖、尊重、接受、真诚。 6 .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 是()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8. _________ 的儿童通常是愉快的、有好的、平静的和适应能力强的。 A.容易型B.迟缓型C.困难型 17.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3 .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 ________ 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 A.3 B6—C.10 D.12 4 .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大姐姐了”。这 种现象属于 ___________ A. 客体代替B.客体虚构C.时空转换 6 .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 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 A.3 B.4 C.5 D.6 A.1 B.2 C.3 D.4 B.2 —阶段, A.3 —阶段, A. 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得的。这种能力 B.4 ___ C.5 D.6 对照看者明显偏爱,但还没有自我意识。 B.2 C.3 D.4 7个月的婴儿会表现出对陌生人的 这是“认生期”。 A.1 “我希望自己热情、公正、勤奋、待人温和。”这一描述反映了周丽的( B.理想自我C.镜像自我D.主体自我 温情B.关怀C.移情 A.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2-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为:气候,山,河,海洋,空气等。 人工环境为: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 人居住条件等。 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各种人工和非人工材料。如:园舍、家具设备、玩具、图书、室内外装饰和布置以及幼儿园的室内外场地设施等。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及园风等。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对于儿童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只有接触物质环境,儿童才可能感知、观察和动手操作物体,才可能认识物体的特征,掌握各种使用方法,探究动作与物体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尝试解决问题。因此,物质环境对锻炼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和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但也不能盲目追求物质环境的高标准、超豪华,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是物质环境创设的标准。如:在幼儿园物质设备中,贵重、精致并不是好玩具的衡量标准,好的材料和玩具,除了安全、卫生、美观、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多功能性和多变换性。幼儿可以用多种方法去摆弄它,创造性地玩耍,对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而有的昂贵的玩具,玩法固定,又容易损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价值。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和各种废旧物质,这是非常符合幼儿特点以及活动需要的。 2。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涉及空间、时间及材料三个方面:1、空间是指幼儿园园舍的建设条件(如儿童厕所户外活动场地、活动室、桌椅等)。护外活动场地(如绿地沙地等)室内的空间(如活动室的面积、睡房、盥洗室、墙壁桌椅摆放等)活动区的设置等。2、时间是指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充分活动的时间与机会,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等。3。材料是指为幼儿提供的直接操作的各种物品。它使幼儿操作实践的对象,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材料。一个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必须拥有可提供学习的材料和设备。一般包括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 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 (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1 教会学前教育。东来的传教士在我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被动举措,但这一举措确实成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宝贵资源。《南京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大门打开,为了便利传教,他们开展慈善活动以吸引中国民众,创设孤儿园、慈幼院、育婴堂等虽属慈善活动,但收容养育幼儿的举措本身,构成了教会学前教育的基础。19世纪80年代,教会在通商口岸的教堂或教会女学仿照西方的幼稚园制度附设小孩察物学堂,由牧师夫人或女传教士任教师,招收牧师、教徒及中国家庭的子女。宗教教育以外,进行知识启蒙教育,具有现代学前教育色彩。据著名传教士林乐知统计,到1902年,教会在华建立的学校中有小孩察物学堂6所。其中,1892年,美国监理工会传教士海淑德女士在上海中西女塾创办幼稚园教师培训班,这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办的教会幼儿师资培养机构;1898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厦门鼓浪屿牧师楼举办幼稚园并创办识字培训班。教会早期的学前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基础。 2 湖北幼稚园是近代国人主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表现。1903年9月,由张之洞挈画、端方督办的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办,聘请日本人户野美知惠为园长,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招收5至6岁幼儿入园,保育科目设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期末复习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期末复习 一、简答题 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教育法规:是指狭义上的作为某一种教育法律,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所指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低于宪法。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教育法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所以,我认为教育法律、法规往往是把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规范化,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规的依据。】 【联系: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规的依据。教育法律、法规是将教育政策具体化。 区别:教育法律、法规是任何政党或集团组织无论执政与否,都可制定的,而教育法律只有统治阶级才能制定。实施的手段不同,政策是通过学习,教育实施的,而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实施的。】 2、我国的教育法律有哪些。 学前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儿童权利公约》 百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3、我国学前教育的行政法规有哪些? 1989.9《幼儿园管理条例》 2010.11《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2011.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2012.8《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 4、《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的意义。 (1)《规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我国幼儿园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里程碑。 (2)《规程》向全社会宣传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是真正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5、《纲要》中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2)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3)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师生互动。 (4)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5)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