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曾文燕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

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幻灯图片、

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

------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C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

”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D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27亡羊补牢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集锦

《郑人买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讲寓言故事。 4、动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1、课前两分钟: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2、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自己买过鞋?能说一说你如何买的吗?(先挑选,再选号码,接着试穿,最后付钱。) 这么看来买鞋子对我们小学生来说也很简单,但在古代却有一个大人却不如我们聪明,因为买鞋闹了一个大笑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 3、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板书课题,指导学生书写“履”字。) 合作交流: 一、理解课文,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2、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何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读 教师提示指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出现了两个通假字,你知道是什么吗?(“坐”同“座”;“反”同“返回”。)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1、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反复朗读; 3)联系全文; 2、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一位同学站起来发言时其他同学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样。谈出来 (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5、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谁能说说文中那个买鞋者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告诫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懂得灵活运用和变通,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2019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语文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

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整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运用想象、换词、联系实际等方法理解“焦急、巴望”等词语。 3.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猜谜导入: 1.出示画面,根据画面猜成语。(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盲人摸象) 2.这些成语中,不仅包含短小而生动的故事,并且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寓言】“寓”是包含的意思,所以它是一个宝盖头。 3.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就给我们讲了两则寓言故事,我们叫它——【出示:寓言两则】。 4.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出示课题:揠苗助长】谁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

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找到后用笔圈出来。【出示:焦急】 (1)指导书写“焦”字。 ①【出示:焦】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仔细观察) ②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教师示范。)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设想: “亲近文学”,不仅是现代的,更要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寓言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郑人买履》这篇寓言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刻舟求剑》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另外,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2 寓言二则

22.寓言二则 守株待兔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初步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研读中明白寓意: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教学重点、难点: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解题 1、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谁能把题目读一读?能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了。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这些词你会读吗?(窜出来树桩撞死锄头庄稼乐滋滋)指名读,齐读。 (2)如果让你给这六个字分类,你会怎么分? 小结:你们一个个都很棒,已经学会了归类识字,这可是识字的一种好办法! 3、再次解题:你们都已读了课文,现在你能用一句话解释一下课题是什么意思了吗? 4、质疑:根据这个课题,你能提几个问题吗?板书:怎么等?等的结果? 三、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四、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种田人守呀守,等呀等,结果呢?板书:庄稼全完野兔没来(课件出示句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一)研读课文,知道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1、田里的庄稼怎么会全完的呢?请你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把它用横线划下来。 2、学习句子:从此他丢掉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自由读读句子,看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交流预设: a、"丢掉了锄头"可以知道他没有到田里去锄过草,没有到田里去挖过地。(是呀,锄头可是种田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现在他连锄头也不要了,又怎么去劳动呢?) b、你是怎么理解"整天在树桩旁等着"这句话的?你们看,早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他已经坐在树桩旁等了;中午,太阳高照,他没回家休息,还是坐着等;傍晚,太阳已经下山了,他仍旧在等,从早到晚,他一直都在等。 c、他在树桩旁傻等,人家在干什么呀?想象说话:别人---时,他在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寓言二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

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suì 遂nìng 宁度:duó量长短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五古代寓言二则 林州市阜民中学七年级导学案程晓峰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 宁.信度()遂.不得履() (2)文学常识积累 《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4.三读课文《郑人买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 反归取之通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提示:宾语前置) 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第 1 页共6 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可修改.doc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a href='//' target='_blank'>奶瓶尚Φ南窒螅?沂玖艘恍┥羁痰牡览怼9糯?⒀远?虻慕贪敢?趺茨獠藕媚兀恳韵率切”辔?蠹艺?硗萍龉赜诠糯?⒀远?蚪贪敢约霸?模?M?源蠹矣兴?镏??/p>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重点 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 1.资料助读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本文所选的两则寓言,便是在当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政治主张而作的。 3.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买履lǚ自度duó涉江shè 遽jù 坠于水zhuì 契其舟qì 吾忘持度dù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nìng 三、合作探究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公开课教案

12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再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较浅显,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教学建议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寓言,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亡”“牢”等10个生字,会写“钻”“劝”等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一组句子的不同。

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教案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 年月日 教学课题 12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学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时 1 学案使用者第周星期用 教学目课(章节) 教学 目标 1. 会认“焦、筋”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 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准备与手段课件 板书设计 集体备课时间年级科第周星期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一)识字写字 识字指导。学习本课生字,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独立识字。学生自学后可让他们互相交流好的识字方法。教师表扬有个性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等词语。 第 1 页共8 页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揠苗助长”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开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板书:寓言两则。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揠苗助长) 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 读一读这个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 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学生自由读课文)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 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 里,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 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卡片:筋疲力尽) 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 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词语卡片:揠苗助长。“揠苗助 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 几个自然段。 三、指导朗读段落和词语 (1)朗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课文中有好多词语,谁能 读?(出示词语卡片:巴望、焦急、自言自语) (2)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 谁能当小老师领读?(出示词语卡片:喘气、一大截。) 初读课 文,理解“揠 苗助长”的 意思 “揠苗 助长”是什 么意思呢? 请大家打开 课本,认真 读一读这个 故事。要求: 把字音读 准,把课文 读通;读完 后想一想 “揠苗助 长”的意思。 (学生自由 读课文) 默读课 第 2 页共8 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2寓言二则 语文S版含答案

22寓言二则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ǒu zhū dài tù zhé jǐng ér sǐ fù xí xuān bù nán guō( ) ( ) ( ) ( ) ( ) 二、读句子,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1.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 ..得兔。 释:耒:冀:复:: 句意: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 ..以数百人。 请 : 悦: 廪食: 句意: 三、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句子中。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 1.()只想不劳而获,()会一无所获。 2.()南郭先生不会吹竿,()他却混在三百人中滥竽充数。3.()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只好逃走了 四、课外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大意]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

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那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无法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牢固一()炫耀一()锋利一()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冲突,不一致。 B.自相矛盾的意思是不能同时卖矛和盾。比喻经商要有头脑。 3.读了这则寓言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守株待兔折须而死复习宜布南那 二1.放下农具希望再 (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 2.请求高兴,喜悦发给口粮 一位姓南郭的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齐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 《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

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的成就感。 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被关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不少寓言,如二上第五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第八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也读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内容浅显,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难度。课堂上,教师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梳理课文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针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类似的事例。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系列阅读,感受寓言这种文体“小故事,大道理”的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五古代寓言二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 2.理解《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 2、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提示学生重要词的读音: 涉.江者坠.于水遽契 ..其舟不亦惑.乎 2.提问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3.提问导学案实词的理解,教师提示重点实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入水求.之 舟止.求剑若.此求剑若.此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②语句停顿;③注意感情变化。 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找生朗读,并评价纠正; 三、疏通文意: 1.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其: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先自.度其足

2.三读课文: ①理解课文大意; ②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3.学生整体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四、互动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一层: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2.深入研读课文。 ①.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 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认真的态度。“求”: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 ②.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能,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③.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1)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 (2)在水中竖一竹竿,等船靠岸,找一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 (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④总结。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人。 五、课堂练习: 见导学案 六、布置作业: 1、完善导学案,补充课堂记录; 2、完成同步练习5-13题; 3、背诵这两则寓言。

寓言二则之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 “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 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

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 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 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 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 法帮它们长。”

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归纳

《古代寓言二则》月考知识点归纳 【郑人买履】 1、文学常识:《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刻画了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郑人形象,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现实,不要迷信教条的道理。 2、理解文意: ⑴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欲:想要履:鞋者:…的人度:量长短其:自己的,指郑人的而:连词,表承接,然后。之:指量好的尺码其:自己的,指郑人的坐:同“座”,座位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⑵至之市,而忘操之。至:到之:到……去而:连词,表转折,却。操:拿,携带。之:指量好的尺寸 译:到了到集市去的时候,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⑶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乃:就曰:说持:拿 译: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了。” ⑷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归:回家取:拿之:代指尺码 译:就返回家拿量好的尺码。 ⑸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反:同“返”,返回罢:结束,散了遂:最终 译: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⑹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何:为什么之:代指鞋以:用试之以足(以足试之)(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译: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⑺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宁可无:不无自信(无信自)(倒装句,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译:(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简答: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精彩之处是什么?为什么? 答:这个小故事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末尾的人物对话,既解开了他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刻舟求剑】 1、文学常识: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理解文意: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涉:渡者:……的人其:他的,指楚人的自:从坠:掉于:到 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了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遽:立即,匆忙契:雕刻其:那,那个是:这儿之:助词,不译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译: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⑶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停止其:他所契者:刻记号的地方之:剑 译: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⑷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矣:了而:连词,表转折,却若:像此:这样不亦……乎:不也……吗 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两则寓言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4、最能反映楚人之愚蠢的句子是: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全文议论性的句子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起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晴作用的句子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