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工程设计

化工原理工程设计
化工原理工程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

化工原理工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分离苯—甲苯混合物的精馏塔的设计

设计者:琪

班级:生物工程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2/7/17

目录

前言-------------------------------------------------------------------- 设计任务-------------------------------------------------------------- 一.精馏装置工艺流程图---------------------------------------- 二.精馏塔的设计计算-------------------------------------------

1.基本数据计算--------------------------------------------------

2.回流比的计算--------------------------------------------------

3.塔板数的计算-------------------------------------------------- 三.精馏塔的工艺设计-------------------------------------------

1.塔径的计算-----------------------------------------------------

2.塔高的计算----------------------------------------------------

3.塔板结构参数的计算和设计--------------------------------- 附精馏塔塔板设计结果汇总表------------------------------ 提馏塔塔板设计结果汇总表------------------------------- 四.精馏塔的负荷性能的计算-----------------------------------

1.塔板的负荷性能计算-----------------------------------------

2.塔板的流体力学校核------------------------------------------- 五.精馏塔的辅助设备-------------------------------------------

1.塔顶冷凝器-----------------------------------------------------

2.塔底再沸器------------------------------------------------------- 六.设计小结----------------------------------------------------------- 七.参考文献-----------------------------------------------------------

八.附图---------------------------------------------------------------

前言

本实验的设计题目是分离分离苯—甲苯混合物的精馏塔的设计。精馏操作是重要的化工单元操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金等领域。此操作主要在塔设备中进行,使液—液混合液经过多次部分气化和部分冷凝,以达到使混合物体系分离成较高纯度的组分的目的,精馏塔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物系性质和工艺要求,确定操作条件。选择一定的塔型,进行工艺和设备的计算。

精馏装置流程比较定型。一般包括:精馏塔、塔顶蒸汽冷凝器、塔底再沸器(蒸馏釜)、原料加热器以及输送设备等。

塔器是气液传质的主要设备。气液混合物通过塔器的处理,就能将其中各组分进行分离。从精馏的原理可知:要使过程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气液两相密切接触;二是气液两相接触面积要大。塔设备中本身的结构正是为提供这两个条件而设计的。因此选择塔设备一般根据以下原则:能提供良好的气液接触条件和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以达到生产能力大,分离效率高,压降小,操作范围广,结构简单,金属材料消耗少。

在选择塔的种类时应注意,不同的塔型各有某些独特的特性。设计时应根据物系性质和具体要求选择适宜的塔型。本实验设计选择浮阀塔。它是在泡罩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的改进是取消了升气管和泡罩。在塔板开孔上设有浮孔。这一改进使浮阀塔在操作弹性,塔板效率压降,生产能力以及设备造价等方面比泡罩塔更优越。浮阀塔广泛用于精馏,吸收以及脱吸等传质过程中。

设计之所以选择浮阀塔,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①处理能力比同塔型的泡罩塔可增加20%~40%

②操作弹性大,一般约为3~4,最高可达6,比筛板塔,泡罩

塔,舌形塔都大。

③塔板效率高。比泡罩塔高15%左右。

④压降小。在常压下塔中每块板的压降一般都较小。

⑤使用周期长,粘度稍大以及有一般聚合现象的系统也能正

常工作。

⑥安装容易,制造费为泡罩塔的60~80%。

在选定浮阀塔的基础上确定设计方案。其总原则是尽可能的设计出经济上合理,产品质量高,低耗能的塔设备。

一.精馏装置工艺流程图

精馏装置一般包括:精馏塔、塔顶蒸汽冷凝器、塔底再沸器(蒸馏釜)、原料加热器以及输送设备和管路等。其工艺流程图比较固定。工业生产常见的精馏流程见下图。

二. 精馏塔的设计及计算

1.基本数据的计算

苯的分子量:78.1kg/kmol C 6H 6 甲苯的分子量:92.1kg/kmol C 7H 8

进料的平均分子量:M F =0.65×78.1+0.35×92.1=82.9kg/kmol 进料液的摩尔量为:F=7700÷82.9=92.88kmol/h 总物料衡算:F=D+W Fxf=DxD+WxW 解之得:D=60.49kmol/h W=32.39kmol/h 2.q 值的计算

由苯—甲苯的温度—组成相图(附图2) 得: 当xF=0.65时

苯的泡点温度为tD=88.1℃ 进料温度为65℃时的平均温度为t=55.762

1

.88652=+=+tf tb ℃ 由液体的比热共线图[1]可查得

苯的比热CpA=0.46×4.187kJ ·kg -1·K -1=1.93kJ ·kg -1·K -1 甲苯的比热CpB=0.46×4.187 kJ ·kg -1·K -1=1.93 kJ ·kg -1·K -1(采用内差法计算所得)

则进料的平均比热Cpm=1.93 kJ ·kg -1·K -1

当P=0.1MPa 时,查得[2]苯的气化潜热为γA =393.9kJ ·kg -1 甲苯的气化潜热为γB =363 kJ ·kg -1

则进料液的平均气化潜热γm=92

35.07865.078

65.0?+??×393.9+0.388×

363=381.9 kJ ·kg-1 所以

q=

117.191

.38165-1.8893.191.381)(c pm =?+=-+=--+-=--)

(m tf tb m il iv if il il iv il iv if iv γγ 即q=1.117.

3.计算最小回流比Rmin 由2得q=1.117

547.91

=-q q

q 线为y=

1

-q q x-556.5547.91-=-x q xf

由此作附图3,q 线与平衡线的交点为:xq=0.671,Yq=0.769 所以Rmin=(xd-yq )/(yq-xq )=0.899 4、计算最小理论塔板数Nmin

由参考[3] 表10—3以及附图2,计算xF=0.65 xD=0.99 xW=0.015下,分别对应的泡点温度,取三处的α的几何平均值。 tF=88.1℃ tD=80.3℃ tW=109.9℃ αF=2.5297 αD=2.5978 αW=2.3553 则α=

=2.49

全回流时,所需理论塔板数最少,由芬斯克(Fenske )方程[4]

N min==-??????---

1log )1)(1(log a

xw xw xd xd 62.8149.2log )015.01015.0)(99.0199

.0(log =-?

?????-- 5、计算理论塔板数N 设R=1.0

501.01

1899

.011min =+-=+-=

R R R x 由吉利兰关联图[5]得 y=0.75(1-x 0.567) y=1

min

+-N N N 算出N=

8.231min =-+y

y

N

同上,设若干R 值,可算得相应的若干N 值,其结果列表如下

从R 与N 的关系可见:当R <1.8时,曲线很陡,所需N 较多; 当R >1.8时,曲线变平坦,所需N 减少。 取R=1.8,理论塔板数N=13.9

作图所求理论塔板数(附图3)N’=14.5

取R=2.0,理论塔板数N=13.3

作图所求理论塔板数(附图3)N’=14.3

则可以看出:当R取1.8时,N’与N最相近

故取R=1.8

N=14.5

6、塔板效率的计算

采用奥康奈尔(O’connell)法[6]

ET=0.49(αμaV)-0.245

由4可知α=2.49

塔顶:xD=0.99 查得泡点温度为80.3℃

塔底:xW=0.015 查得泡点温度为109.9℃

则平均温度t=(80.3+109.9)/2=95.1

由液体的粘度共线图[7]查得

苯的粘度μ=0.25cP

甲苯的粘度μ=0.28cP

则进料的平均粘度μ=0.25×0.65+0.28×0.35=0.2605cP

ET=0.49(αμ)-0.245=0.5448cP(与[6]图11—21对照,结果相近,故可用)

E0≈0.5448×1.1=0.599

7、实际塔板数的计算

由附图3可知理论塔板数N=14.5,找到d点

①精馏段应为N1=6.7 故实际塔板数为

Ne1=N1/E0=11.19 取为12层

②提馏段应为N2=14.5-6.7=7.8 故实际塔板数为Ne2=N2/E0=13.02 取为14层

即实际塔板数为12+14=26层,实际进料板位置为第12块板。

三.精馏塔的工艺设计

一、塔径的计算 1、精馏段的塔径

精馏段的平均温度为t=(td+tf )/2=(80.3+88)/2=84.15℃ 馏出液的平均分子量M=0.99×78.1+0.01×92.1=78.14 kg/kmol 则塔顶t=80.3℃时,蒸汽的密度 )

3.80273834114

.78100000+??=

=(RT PM v ρ =2.66kg/m3

D=60.49kmol/h=0.017kmol/s 则上升的蒸汽的量为:

Vs=L+D=(R+1)D=0.017×(1.8+1)×78.14÷2.63=1.4m3 又查表[8]得:

当t=80.3℃时,苯和甲苯的液体平均密度为811kg/m3 当t=88℃时,苯和甲苯的液体平均密度为803kg/m3 当t=109.9℃时,苯和甲苯的液体平均密度为780kg/m3

则精馏段的液体平均密度

=(803+811)/2=807 kg/m3

将各处的摩尔分率换算为质量分率:

a F =0.65/(0.65+0.35(92/78))=0.612kg/h a D =0.988kg/h a W =0.013kg/h

由物料衡算 F=D+W FaF=DaD+WaW

解之得

D=4731kh/h=1.31kg/s W=2969kg/h=0.82kg/s

液体流量为 L=RD=1.8×1.31=2.36kg/s Ls=2.36/807=0.003 m3/s

038.063

.28074.1003.05

.05

.0=?=

??

?

???)(V L Vs Ls ρρ 假设取板间距HT 为0.45m ,由史密斯关联图[9]可得C=0.11m/s 则液泛速度Uf=c

92.163.263.2-807110.05

.0=?=-)(V

V L ρρρ m/s

取安全系级为0.7 则u=0.7uf=1.34 m/s A ’=Vs/U=1.4/1.34=1.045m2 Af=Vs/Uf=1.4/1.92=0.729m2 D=

503.1785

.0'=+Af

A m 取整为D=1.6m 由于浮阀塔的塔径D 在0.8~1.6m 时 板间距HT 正好在300~450mm 之间 故取板间距为0.45m 合适[10] 2.提馏段的塔径

提馏段的平均温度t=(tF+tW)/2=(88+109.8)/2=98.95℃ 进料时t=94.8℃ ρA=

)

88273834114

.78100000+??=(RT PM = 2.60kg/m3

ρB )

88273834192

100000+??=

=

(RT PM = 3.07kg/m3 ρF=2.60×0.65+3.07×0.35=2.765kg/m3 塔底t=109.9℃ ρA=)9.109273834114

.78100000+??=

(RT PM = 2.450 kg/m3 ρB )

9.109273834192

100000+??=

=

(RT PM = 2.890kg/m3 ρW=2.450×0.0.015+2.890×0.985=2.883kg/m3 平均密度

= 2.824kg/m3

塔底t=109.9℃,查得液体平均密度为780kg/m3 则提馏段的平均密度为

=L ρ(803+780)/2=791.5kg/m3

液体流量为

Ls ’=L ’/L ρ=(L+qF)/ L ρ=(2.36+1.117×7700÷3600)÷791.5=0.006m3/s

蒸汽流量为Vs’=Vs -(1-q)F=1.4—(1—1.117)×(7700/(3600×803))=1.40kg/s

07.0824

.25.79140.1006.05

.05

.0=?=

??

????)(V L Vs Ls ρρ 取板间距为0.45m ,由史密斯关联图[9]可得C=0.10m/s 则液泛速度 Uf=c 67.1824.2824.2-5.79110.05

.0=?=-)(V

V L ρρρm/s

取安全系级为0.7 则u=0.7uf=1.170m/s

A ’=Vs ’/U=1.196m2 Af=Vs ’/Uf=0.0.838m2 D=

596.1785

.0'=+Af

A 取整为D=1.6m

由于浮阀塔的塔径D 在0.8~1.6m 时

板间距HT 正好在300~450mm 之间,故取板间距为0.45m 合适[10] 二、塔高的计算(塔高包括①塔的有效高度,②顶部空间,③底部空间以及④结合再沸器的安装高度)

1、取塔顶与第一块板之间的距离HD 为1.0m (使气流中的液滴自由沉降,减少出塔气中的液沫夹带,经验值一般为1.0~1.5m )

2、取塔底与最下一层之间的高度HB 为1.0m (保证料液不致排完,经验高度为1.0~2.0m )

3、进料板的高度,由于进料可能在此急剧汽化,流速很高,为防止液沫夹带,进料板间距HF 要求较高,一般为塔板间距的2倍。

4、塔径较大(1.5m )以上必须开人孔,故人孔板间距应有足够的空间,其之不小于600mm,每个人孔应控制10个左右的塔板。 Ht ’=800mm S=2 在第16~17块板之间和第6~7块板之间设人孔。 综上,塔高H=HD+(N-S-2)HT+SH’T+HF+HB =1.0+(25-2-2)×0.45+2×0.8+0.9+1.0=13.95m

三、塔板结构参数设计 1、塔板形式

由于D=1.6m >0.8m (采用精、提两段中较大的直径作为精馏塔的全塔直径)

故采用分块式塔盘; 塔板流动性采用单流形; 降液管采用弓形。[12] 2、溢流装置各结构尺寸的计算[13] 取堰长l w =0.7×D=0.7×1.6=1.12m 对于弓形降液管l w /D=0.7时

查得b/D=0.15 A f /A T =0.09 则b=0.015D=0.24m A f =0.09A T =0.18m 2

又因为L=RD=1.8×4731=8515.8kg/h

则液相流量Lh=L/ L =8515.8÷791.5=10.76m 3/h Lh/Lw=10.76÷1.12=9.61

L w /D=0.7时,由液流收缩系数计算图[14]查得液流收缩系数E=1.03

h ow =2.84/1000×E (Lh/Lw )3

2=0.00284×1.03×9.613

2=13mm 对于常压塔,h w 在40~50mm 之间;

H L 在50~100mm 之间。

故取 h w =45mm

H L =h w +h ow =58mm ,在50~100mm 之间校核[13]

3、阀孔数N 的计算

选取标准浮阀塔盘,采用JB —118—68 F 1型浮阀[14]

(1)取阀孔动能因数F 0=10.5[14] (浮阀全开时F 0=9~12)

由此确定孔速[14]Uo=Fo/v ρ 又ρV =(2.63+2.824)/2=2.727kg/m 3 Uo=6.36m/s

塔中平均蒸汽量V s =(1.4+1.4)/2=1.40m 3/s 计算每层塔板上的浮阀数

N=Vs/(O.785×do 2Uo)=1.40÷(0.785×0.0392×6.36)=185

(2)计算阀孔中心距t

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时

其中阀孔总面积Ao=Vs/Uo=1.4÷6.36=0.22 m 2 阀孔直径d 0=0.039m 鼓泡区面积[15]

?????

?+-=-R X R X R X Aa 12022sin 1802π

由资料[15],选取W s =60mm W c =40mm X=D/2—(b+W s )=1.6/2—(0.24+0.06)=0.5m R=D/2—W c =1.6/2-0.04=0.76m 则R

X

1

sin -=41.1° Aa=1.447m2

=0.039

=?22

.0447

.1907.00.10m

根据t 作图(缩小10倍)见附图5

由图可数出鼓泡区可以不值得阀孔总数N’=173个 与N=185个相近,符合要求。 验算 Uo ’=837.5Vs/N ’=6.8m/s Fo ’= Uo ’v ρ=11.2

F 0’人在9~12范围内,即可认为满足要求 本浮阀塔取叉排的排列形式 开孔率=N (do/D )2×100%=10.3% 开孔率在10%~14%之间,满足要求。

四.精馏塔的负荷性能计算

一、塔顶负荷性能计算[16] 1、

过量雾沫夹带

查表得[17]表面张力为0.02N/m

由()3

2

ow w 3

h h 5.21002.00057

.0??????+-?=

T

G H U v ρ 取v ρ=0.1 kg 液/kg 气做极限计算 h ow =2.84/1000×E (Lh/Lw )3

2 =0.00284×1.03(3600V L ÷1.12)3

2 =0.628 V L 3

2 取

m

m

已知U G =V S /(AT-Af )= V s ÷(2.01-0.180=0.546 V S 故经整理得V S =3.86-17.9Ls 3

2 列表

由此可作出雾沫夹带线(1) 2、 气相下限操作线(泄露线)[16]

已知m N=173 Fo 取5

精馏段 v ρ=2.713 kg/m 3

Vs下限=0.785×0.0392×173×5÷713

.2=0.63m3/s 提馏段vρ=2.824kg/m3

Vs下限=0.61 m3/s

由此做气象下限操作线(2)

3、液体下限操作线[16]

取[16] E=1.03 m

解之得Lh=3.44 m3/h Ls=Lh/3600=0.001 m3/s 由此做出液相下限操作线(3)

4、液相上限操作线(降液管超负荷线)

Ls=Af×H T÷τ

取τ=5s[12] A f=0.18m2 H T=0.45m

得L s=0.016m3/s

由此做液相上限操作线(4)

5、液泛线[16]

2

aVs2=b+cLs2+d Ls3

精馏段vρ=2.713 kg/m3

807kg/m3

=0.021

参考数据,带入已知量,有:

b=ΦH T+(Φ-1-β)hw

化工原理实验

流量计的种类很多,本实验是研究差压式(速度式)流量计的校正,这类差压式流量计是用测定流体的压差来确定流体流量(或流速)常用的有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和毕托管等。实验装置用孔板流量计如同2。a)所示,是在管道法兰向装有一中心开孔的不诱钢板。 孔板流量计的缺点是阻力损失大,流体流过孔板流量计,由于流体与孔板有摩擦,流道突然收缩和扩大,形成涡流产生阻力,使部分压力损失,因此流体流过流量计后压力不能完全恢复,这种损失称为永久压力损失(局部阻力损失)。流量计的永久压力损失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出。如下图所示,实验中测定3、4两个截面的压力差,即为永久压力损失。对孔板流量计,测定孔板前为d1的地方和孔板后6d1的地方两个截面压差 工厂生产的流量计大都是按标准规范生产的。出厂时一般都在标准技术状况下(101325Pa,20℃)以水或空气为介质进行标定,给出流量曲线或按规定的流量计算公式给出指定的流量系数,然而在使用时,往往由于所处温度、压强、介质的性质同标定时不同,因此为了测定准确和使用方便,应在现场进行流量计的校正。即使已校正过的流量计,由于在长时间使用中被磨损较大时,也需要再一次校正。 量体法和称重法都是以通过一定时间间隔内排出的流体体积或质量的测量来实现的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李发永 流量计原理 工厂生产的流量计,大都是按标准规范制造的。流量计出厂前要经过校核,并作出流量曲线,或按规定的流量计算公式给出指定的流量系数,或将流量系数直接刻在显示仪表刻度盘上供用户使用。 如果用户丢失原厂的流量曲线图;或者流量计经长期使用,由于磨损造成较大的计量误差;或者用户自行制造非标准形式的流量计;或者被测量流体与标定的流体成分或状态不同,则必须对流量计进行校核(或称为标定)。也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测定流量计的指示值与实际流量的关系,作出流量曲线或确定流量的计算公式。因此,流量计的校核在生产、科研中都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Φ16×2.5 Ф:是表示外径 DN:公称直径(近似内径) “Φ”标识普通圆钢管的直径,或管材的外径乘以壁厚,如:Φ25×3标识外径25mm,壁厚为3mm的管材; 以孔板流量计为例进行说明,文丘里流量计的原理与此完全一样,只是流量系数不同。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实验一 伯努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流体流动中各种能量和压头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加深对柏努利方程式的理解。 2、观察各项能量(或压头)随流速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1、不可压缩流体在管内作稳定流动时,由于管路条件(如位置高低、管径大小等)的变化,会引起流动过程中三种机械能——位能、动能、静压能的相应改变及相互转换。对理想流体,在系统内任一截面处,虽然三种能量不一定相等,但能量之和是守恒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2、对于实际流体,由于存在内磨擦,流体在流动中总有一部分机械能随磨擦和碰撞转化为热能而损失。故而对于实际流体,任意两截面上机械能总和并不相等,两者的差值即为机械损失。 3、以上几种机械能均可用U 型压差计中的液位差来表示,分别称为位压头、动压头、静压头。当测压直管中的小孔(即测压孔)与水流方向垂直时,测压管内液柱高度(位压头)则为静压头与动压头之和。任意两截面间位压头、静压头、动压头总和的差值,则为损失压头。 4、柏努利方程式 式中: 1Z 、2Z ——各截面间距基准面的距离 (m ) 1u 、2u ——各截面中心点处的平均速度(可通过流量与其截面积求得) (m/s)

1P 、2p ——各截面中心点处的静压力(可由U 型压差计的液位差可 知) (Pa ) 对于没有能量损失且无外加功的理想流体,上式可简化为 ρ ρ2 222121122p u gz p u gz + +=++ 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截面平均流速ν及动压g 22 ν,从而可得到各截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 三、实验流程图 泵额定流量为10L/min,扬程为8m,输入功率为80W. 实验管:内径15mm 。 四、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1、熟悉实验设备,分清各测压管与各测压点,毕托管测点的对应关系。 2、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后,检查泄水阀关闭时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进行排气调平(开关几次)。 3、打开阀5,观察测压管水头和总水头的变化趋势及位置水头、压强水头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当流量增加或减少时测压管水头的变化情况。 4、将流量控制阀开到一定大小,观察并记录各测压点平行与垂直流体流动方向的液位差△h 1…△h 4。要注意其变化情况。继续开大流量调节阀,测压孔正对水流方向,观察并记录各测压管中液位差△h 1…△h 4。 5、实验完毕停泵,将原始数据整理。 实验二 离心泵性能曲线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离心泵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2. 学习和掌握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板式精馏塔设计

课程编号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板式精馏塔设计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分: 任课老师: 课程成绩: 2013年8月11日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3) 二、概述 (5) 三、设计条件及要紧物性参数 (11) 四、工艺设计计算 (13) 五、精馏塔的塔体工艺尺寸计算 (19) 六、塔板设计工艺设计 (21) 七、塔板的校核 (22) 八、塔板负荷性能

曲 (28) 九、辅助设备选型 (35) 十、设计结果汇总表 (42) 十一、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43) 十二、要紧符号讲明 (44)

一、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 分离醋酸——水混合物常压精馏(筛板)塔的工艺 2、设计条件 1)生产能力:年产量D=3万吨(每年生产日按330天计算); 2)原料:含醋酸30%(摩尔分数)的粗馏冷凝液,以醋酸——水二元体系; 3)采纳直接蒸汽加热; 4)采纳泡点进料; 5)塔顶馏出液中醋酸含量大于等于99.9%; 6)塔釜残出液中醋酸含量小于等于2%; 7)其他参数(除给出外)可自选; 8)醋酸——水的相对挥发度为α=1.65,醋酸密度为1.049,水的密度为0.998,混合液的表面张力=20mN/m; 3、设计讲明书的内容 1)目录; 2)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3)简述醋酸—水精馏过程的生产方法以及特点; 4)论述精馏塔总体结构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

5)精馏过程的有关计算(物料衡算,理论塔板数,回流比,塔高,塔径,塔板设计管径等); 6)设计结果概要(要紧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 7)主体设备设计计算及讲明; 8)附属设备的选择; 9)参考文献; 10)后记及其他 4、设计图要求 1)绘制要紧装置图,设备技术要求,要紧参数,大小尺寸,部件明细表,标题栏; 2)绘制设备流程图一张; 3)用坐标纸绘制醋酸——水溶液y—x图一张,同时用图解法求理论塔板数; 4)用坐标纸绘制温度与气液相含量的关系图;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精馏塔设计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苯-氯苯分离过程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 (3) 一.设计题目 (3) 二.操作条件 (3) 三.塔设备型式 (3) 四.工作日 (3) 五.厂址 (3) 六.设计内容 (3) 设计方案 (4) 一.工艺流程 (4) 二.操作压力 (4) 三.进料热状态 (4) 四.加热方式 (4) 精馏塔工艺计算书 (5) 一.全塔的物料衡算 (5) 二.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5) 三.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7) 四.精馏塔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8) 五.塔体工艺尺寸设计 (10) 六.塔板工艺尺寸设计 (12) 七.塔板流体力学检验 (14) 八.塔板负荷性能图 (17) 九.接管尺寸计算 (19) 十.附属设备计算 (21) 设计结果一览表 (24) 设计总结 (26) 参考文献 (26)

苯-氯苯精馏塔的工艺设计 苯-氯苯分离过程精馏塔设计任务 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座苯-氯苯连续精馏塔,要求年产纯度为99.6%的氯苯140000t,塔顶馏出液中含氯苯不高于0.1%。原料液中含氯苯为22%(以上均为质量%)。 二.操作条件 1.塔顶压强自选; 2.进料热状况自选; 3.回流比自选; 4.塔底加热蒸汽压强自选; 5.单板压降不大于0.9kPa; 三.塔板类型 板式塔或填料塔。 四.工作日 每年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五.厂址 厂址为天津地区。 六.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及流程说明 2. 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3.塔板数的确定; 4.精馏塔的工艺条件及有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5.精馏塔主要工艺尺寸;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

化工2004/02 化工原理实验 福州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 二〇〇四年二月

前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要求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队伍。因此,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院校应当把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及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更能贯穿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如何能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尤为重要。传统的大学实验教学,其内容是以验证前人知识为主的验证型实验,其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教,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今,大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普遍开设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重要思路和做法。在“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必须通过的本科教学评优工作指标中就明确要求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应占70%以上。 《化工原理实验》是一门技术基础实验课,在培养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学校确定为我校参加本科教学评优工作重点建设的基础课程之一。福州大学投入247万元用于建设以“三型”实验为主的现代化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化工原理实验室。目前,第一期投入100万元的化工原理实验室建设工作已经完成,第二期投入147万元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装置18套,其中有6套是我校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共同联合研制的,有2套是我们自行研制的。这些装置将化工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融合了化学、电工电子、数学、物理及机械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等功能,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开出不同类型的“三型”实验。有了这些高新技术装备的实验装置,我们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化工原理实验内容、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当代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论及教育心理学为指导,研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启发式、交互式、研讨式、动手式的实验教学方法,从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流程装配、实验现象观察、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讨论等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化工原理实验讲义》就是为了适应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要求而编写的。 《化工原理实验讲义》由施小芳高级实验师执笔主编,李微高级实验师、林述英实验师参与编写工作,阮奇教授主审。叶长燊等老师参加了编写讲义的讨论,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对本讲义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热心帮助和支持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讲义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有关书籍、杂志、兄弟院校的讲义等大量资料,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列举,谨此说明。本讲义难免存在不妥之处,衷心地希望读者给予指教,使本讲义日臻完善。 福州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 2004.2.5

华东理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华东理工化工原理课程设 计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华东理工大学2010级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一.前言 1.换热器的相关说明 换热器(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工艺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 换热器种类很多,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冷却器、加热器、冷凝器和汽化器;根据结构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换热器和非金属材料换热器;尤其是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据统计,这类换热器占总用量的99 %。间壁式换热器又可分为管壳式和板壳式换热器两类,其中管壳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设计资料比较齐全,在许多国家都有了系列化标准。 近年来尽管管壳式换热器也受到了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但由于管壳式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简单、牢固、操作弹性大、应用材料广等优点,管壳式换热器目前仍是化工、石油和石化行业中使用的主要类型换热器,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设备中仍占有绝对优势。如何确定最佳的换热器,是换热器优化的问题。 2.泵的评价与选用

泵的性能参数主要有流量和扬程,此外还有轴功率、转速和必需汽蚀余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泵出口输出的液体量,一般采用体积流量;扬程是单位重量输送液体从泵入口至出口的能量增量,对于容积式泵,能量增量主要体现在压力能增加上,所以通常以压力增量代替扬程来表示。 3.设计任务书的作用 本设计书对指定有机物进行冷却,如何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如何合理安排操作管路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离心泵作出详细的计算说明。 二.设计任务 一.工艺要求 要求将温度为78℃的某液态有机物冷却至60℃,此有机物的流量为s。现拟用温度为t1=20℃的冷水进行冷却。要求换热器管壳两侧的压降皆不应超过。已知有机物在69℃时的物性数据如下: 二.流程: 管路布置如图(右方参考图), 已知泵进口段管长L进=5米,泵出 口段管长L出=15米,(均不考虑 局部阻力损失) 三.要求 1.选用一个合适的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课程设计 题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教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 年 5 月31 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2012 学年第2学期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2009) 指导教师:工作部门:化工教研室 一、课程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含技术指标) 1. 工艺条件与数据 煤气中含苯2%(摩尔分数),煤气分子量为19;吸收塔底溶液含苯≥0.15%(质量分数);吸收塔气-液平衡y*=0.125x;解吸塔气-液平衡为y*=3.16x;吸 收回收率≥95%;吸收剂为洗油,分子量260,相对密度0.8;生产能力为每小时 处理含苯煤气2000m3;冷却水进口温度<25℃,出口温度≤50℃。 2. 操作条件 吸收操作条件为:1atm、27℃,解吸操作条件为:1atm、120℃;连续操作;解吸气流为过热水蒸气;经解吸后的液体直接用作吸收剂,正常操作下不再补充 新鲜吸收剂;过程中热效应忽略不计。 3. 设计内容 ①吸收塔、解吸塔填料层的高度计算和设计; ②塔径的计算; ③其他工艺尺寸的计算。 三、进度安排 1.5月14日:分配任务; 2.5月14日-5月20日:查询资料、初步设计; 3.5月21日-5月27日:设计计算,完成报告。 四、基本要求 1. 设计计算书1份:设计说明书是将本设计进行综合介绍和说明。设计说明 书应根据设计指导思想阐明设计特点,列出设计主要技术数据,对有关工艺流程 和设备选型作出技术上和经济上的论证和评价。应按设计程序列出计算公式和计 算结果,对所选用的物性数据和使用的经验公式、图表应注明来历。 设计说明书应附有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设计说明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封面;目录;绪论;工艺流程、设备及操作 条件;塔工艺和设备设计计算;塔机械结构和塔体附件及附属设备选型和计算; 设计结果概览;附录;参考文献等。 2. 图纸1套:包括工艺流程图(3号图纸)。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心得

小结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周,是学习化工原理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工业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利用编程使计算效率提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在短短的两周里,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程序的编写以及流程图的绘制等过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我们从中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我们所查找到的很多参考书中,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我们对事物的了解还仅限于皮毛,所学的知识结构还很不完善,我们对设计对象的理解还仅限于书本上,对实际当中事物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成本方面上考虑的还很不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还发现由于没有及时将所得结果总结,以致在后面的计算中不停地来回翻查数据,这会浪费了大量时间。由此,我在每章节后及时地列出数据表,方便自己计算也方便读者查找。在一些应用问题上,我直接套用了书上的公式或过程,并没有彻底了解各个公式的出处及用途,对于一些工业数据的选取,也只是根据范围自己选择的,并不一定符合现实应用。因此,一些计算数据有时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是拥有一个正确的范围及趋势,而并没有更细地追究下去,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后面具体设备的选型。如果有更充分的时间,我想可以进一步再完善一下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对我们的继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向,我们了解了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更尤为重要。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支持。限于我们的水平设计中难免有不足和谬误之处,恳请老师批评参考文献[1]陈英男、刘玉兰.常用华工单元设备的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2]刘雪暖、汤景凝.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5 [3]贾绍义、柴诚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8 [4]路秀林、王者相.塔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5]王明辉.化工单元过程课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 [6]夏清、陈常贵.化工原理(上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 [7]夏清、陈常贵.化工原理(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 [8]《化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学工程手册—气液传质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7 [9]刘光启、马连湘.化学化工物性参数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0]贺匡国.化工容器及设备简明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充分理解到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更特别是对精馏原理及其操作各方面的了解和设计,对实际单元操作设计中所涉及的个方面要注意问题都有所了解。通过这次对精馏塔的设计,不仅让我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而且对知识也是一种巩固和提升充实。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及时的按要求完成了设计任务,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

实验一 伯努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流体流动中各种能量和压头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加深对柏努利方程式的理解。 2、观察各项能量(或压头)随流速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1、不可压缩流体在管内作稳定流动时,由于管路条件(如位置高低、管径大小等)的变化,会引起流动过程中三种机械能——位能、动能、静压能的相应改变及相互转换。对理想流体,在系统内任一截面处,虽然三种能量不一定相等,但能量之和是守恒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2、对于实际流体,由于存在内磨擦,流体在流动中总有一部分机械能随磨擦和碰撞转化为热能而损失。故而对于实际流体,任意两截面上机械能总和并不相等,两者的差值即为机械损失。 3、以上几种机械能均可用U 型压差计中的液位差来表示,分别称为位压头、动压头、静压头。当测压直管中的小孔(即测压孔)与水流方向垂直时,测压管内液柱高度(位压头)则为静压头与动压头之和。任意两截面间位压头、静压头、动压头总和的差值,则为损失压头。 4、柏努利方程式 ∑+++=+++f h p u gz We p u gz ρ ρ2222121122 式中: 1Z 、2Z ——各截面间距基准面的距离 (m) 1u 、2u ——各截面中心点处的平均速度(可通过流量与其截 面积求得) (m/s) 1P 、2p ——各截面中心点处的静压力(可由U型压差计的液位 差可知) (Pa ) 对于没有能量损失且无外加功的理想流体,上式可简化为 ρ ρ2 2 22121122p u gz p u gz + +=++ 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截面平均流速ν及动压g 22 ν,从而可得到各截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 三、实验流程图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1)

实验1 雷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液体在不同流动状态时的流体质点的运动规律。 2、观察液体由层流变紊流及由紊流变层流的过渡过程。 3、测定液体在园管中流动时的上临界雷诺数Rec1和下临界雷诺数Rec2。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掌握与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按规定进行实验操作。 3、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计算实验数据,提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仪器 1、雷诺实验装置(套), 2、蓝、红墨水各一瓶, 3、秒表、温度计各一只, 4、 卷尺。 四、实验原理 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有两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其阻力性质也不同。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水箱中的水位恒定,即水头H不变。如果管路中出口阀门开启较小,在管路中就有稳定的平均流速u,这时候如果微启带色水阀门,带色水就会和无色水在管路中沿轴线同步向前流动,带色水成一条带色直线,其流动质点没有垂直于主流方向的横向运动,带色水线没有与周围的液体混杂,层次分明的在管道中流动。此时,在速度较小而粘性较大和惯性力较小的情况下运动,为层流运动。如果将出口阀门逐渐开大,管路中的带色直线出现脉动,流体质点还没有出现相互交换的现象,流体的运动成临界状态。如果将出口阀门继续开大,出现流体质点的横向脉动,使色线完全扩散与无色水混合,此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紊流运动。

雷诺数:γ d u ?= Re 连续性方程:A ?u=Q u=Q/A 流量Q 用体积法测出,即在时间t 内流入计量水箱中流体的体积ΔV 。 t V Q ?= 4 2 d A ?=π 式中:A-管路的横截面积 u-流速 d-管路直径 γ-水的粘度 五、实验步骤 1、连接水管,将下水箱注满水。 2、连接电源,启动潜水泵向上水箱注水至水位恒定。 3、将蓝墨水注入带色水箱,微启水阀,观察带色水的流动从直线状态至脉动临界状态。 4、通过计量水箱,记录30秒内流体的体积,测试记录水温。 5、调整水阀至带色水直线消失,再微调水阀至带色水直线重新出现,重复步骤4。 6、层流到紊流;紊流到层流各重复实验三次。 六、数据记录与计算 d= mm T (水温)= 0C 七、实验分析与总结(可添加页) 1、描述层流向紊流转化以及紊流向层流转化的实验现象。 2、计算下临界雷诺数以及上临界雷诺数的平均值。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乙醇水精馏塔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乙醇水精馏筛板塔设计 设计时间:2010、12、20-2011、1、6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化工1) 一、设计题目板式精馏塔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乙醇-水二元混合液连续操作常压筛板精馏塔的设计 三、工艺条件 生产负荷(按每年7200小时计算):6、7、8、9、10、11、12万吨/年 进料热状况:自选 回流比:自选 加热蒸汽:低压蒸汽 单板压降:≤0.7Kpa 工艺参数 组成浓度(乙醇mol%) 塔顶78 加料板28 塔底0.04 四、设计内容 1.确定精馏装置流程,绘出流程示意图。 2.工艺参数的确定 基础数据的查取及估算,工艺过程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理论塔板数,塔板效率,实际塔板数等。 3.主要设备的工艺尺寸计算 板间距,塔径,塔高,溢流装置,塔盘布置等。 4.流体力学计算 流体力学验算,操作负荷性能图及操作弹性。 5.主要附属设备设计计算及选型 塔顶全凝器设计计算:热负荷,载热体用量,选型及流体力学计算。 料液泵设计计算:流程计算及选型。 管径计算。 五、设计结果总汇 六、主要符号说明 七、参考文献 八、图纸要求 1、工艺流程图一张(A2 图纸) 2、主要设备工艺条件图(A2图纸) 目录 前言 (4)

1概述 (5) 1.1 设计目的 (5) 1.2 塔设备简介 (6) 2设计说明书 (7) 2.1 流程简介 (7) 2.2 工艺参数选择 (8) 3 工艺计算 (9) 3.1物料衡算 (9) 3.2理论塔板数的计算 (10) 3.2.1 查找各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 (10) 如表3-1 (10) 3.2.2 q线方程 (9) 3.2.3 平衡线 (11) 3.2.4 回流比 (12) 3.2.5 操作线方程 (12) 3.2.6 理论板数的计算 (12) 3.3 实际塔板数的计算 (13) 3.3.1全塔效率ET (13) 3.3.2 实际板数NE (14) 4塔的结构计算 (15) 4.1混合组分的平均物性参数的计算 (15) 4.1.1平均分子量的计算 (15) 4.1.2 平均密度的计算 (16) 4.2塔高的计算 (17) 4.3塔径的计算 (17) 4.3.1 初步计算塔径 (17) 4.3.2 塔径的圆整 (18) 4.4塔板结构参数的确定 (19) 4.4.1溢流装置的设计 (19) 4.4.2塔盘布置(如图4-4) (20) 4.4.3 筛孔数及排列并计算开孔率 (21) 4.4.4 筛口气速和筛孔数的计算 (21) 5 精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验算 (22) 5.1 分别核算精馏段、提留段是否能通过流体力学验算 (22) 5.1.1液沫夹带校核 (22) 5.2.2塔板阻力校核 (23) 5.2.3溢流液泛条件的校核 (25) 5.2.4 液体在降液管内停留时间的校核 (26) 5.2.5 漏液限校核 (26) 5.2 分别作精馏段、提留段负荷性能图 (26) 5.3 塔结构数据汇总 (29) 6 塔的总体结构 (30) 7 辅助设备的选择 (31) 7.1塔顶冷凝器的选择 (31) 7.2塔底再沸器的选择 (32) 7.3管道设计与选择 (33)

化工原理实验实验报告

篇一: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 姓名 专业月实验内容吸收实验指导教师 一、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ya.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uo[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p[mmh20/m]为纵坐标,在z ?p~uo关系z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0=0时,可知 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1时,?p~uo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z ?p值较小时为恒持z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2>l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液区,?p?p?p~uo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uo曲zzz ?p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姓名 专业月实验内容指导教师?p~uo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在液泛区塔已z 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2-2-7-1 填料塔层的?p~uo关系图 z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姓名 专业月实验内容指导教师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na?kya???h??ym(1)式中:na——被吸收的氨量[kmolnh3/h];?——塔的截面积[m2] h——填料层高度[m] ?ym——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ya——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3/m3·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 na?v(y1?y2)?l(x1?x2) (2)式中:v——空气的流量[kmol空气/h] l——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20/h] y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 y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 x1,x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3/kmolh20] 由式(1)和式(2)联解得: kya?v(y1?y2)(3) ??h??ym 为求得kya必须先求出y1、y2和?ym之值。 1、y1值的计算: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书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1) 实验二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5) 实验三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7) 实验四筛板式精馏塔的操作及塔板效率测定 (9) 实验五填料塔吸收实验 (12) 演示实验柏努利方程实验 (14)

雷诺实验 (16)

实验一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了解流体在管道内摩擦阻力的测定方法; 2、 确定摩擦系数入与雷诺数 Re 的关系。 二、基本原理 由于流体具有粘性, 在管内流动时必须克服内摩擦力。 当流体呈湍流流动时, 质点间不 断相互碰撞,弓I 起质点间动量交换,从而产生了湍动阻力,消耗了流体能量。流体的粘性和 流体 的涡流产生了流体流动的阻力。 在被侧直管段的两取压口之间列出柏努力方程式, 可得: △ P f = △ P ’ P f L u 2 h f d 2 L —两侧压点间直管长度(m ) 2d P f d —直管内径(m ) 入一摩擦阻力系数 u —流体流速(m/s ) △ P f —直管阻力引起的压降(N/m 2 ) 厂流体粘度(Pa.s ) p — 流体密度(kg/m 3 ) 本实验在管壁粗糙度、管长、管径、一定的条件下用水做实验,改变水流量,测得一系 列流量下的△ P f 值,将已知尺寸和所测数据代入各式,分别求出入和 Re ,在双对数坐标纸 上绘出入?Re 曲线。 三、实验装置简要说明 水泵将储水糟中的水抽出, 送入实验系统,首先经玻璃转子流量计测量流量, 然后送入 被测直管段测量流体流动的阻力,经回流管流回储水槽,水循环使用。 被测直管段流体流 动阻力△ P 可根据其数值大小分别采用变压器或空气一水倒置 U 型管来测量。 四、实验步骤: 1、 向储水槽内注蒸馏水,直到水满为止。 2、 大流量状态下的压差测量系统 ,应先接电预热10-15分钟,观擦数字仪表的初始值并 记 录后方可启动泵做实验。 3、 检查导压系统内有无气泡存在 .当流量为0时打开B1、B2两阀门,若空气一水倒置 U 型管内两液柱的高度差不为 0,则说明系统内有气泡存在,需要排净气泡方可测取数据。 排气方法:将流量调至较大,排除导压管内的气泡,直至排净为止。 4、 测取数据的顺序可从大流量至小流量,反之也可,一般测 15?20组数,建议当流量 读数 小于300L/h 时,用空气一水倒置 U 型管测压差△ P 。 5、待数据测量完毕,关闭流量调节阀,切断电源。 Re du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塔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07 化工一班叶成 200730262460 ) 一、题目:酒精连续精馏板式塔的设计 二、原始数据: 1、乙醇—水混合物,含乙醇 32 % (质量),温度 28 C ; 2、产品:馏出液含乙醇93 % (质量),温度31 C ; 3、塔底:塔底液含乙醇0.06 % (质量) 4、生产能力:日产酒精(指馏出液)9800 kg; 5、热源条件:加热蒸汽为饱和蒸汽,其绝对压强为300 kPa; 三、任务: 1、确定精馏的流程,绘出流程图,标明所需的设备、管线及其有关观测或控制所必需的仪表和装置。 2、精馏塔的工艺设计和结构设计:选定塔板型,确定塔径、塔高及进料板的位置;选择塔板的结构型式、确定塔板的结构尺寸;进行塔板流体力学的计算(包括塔板压降、淹塔的校核及雾沫夹带量的校核等)。 3、作出塔的操作性能图、计算其操作弹性。 4、确定与塔身相连的各种管路的直径。 5、计算全塔装置所用蒸汽量和冷却水用量,确定每个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并进行选型,若采用直接蒸汽加热,需确定蒸汽鼓泡管的形式和尺寸。 6、其它。 四、作业份量: 1、设计说明书一份,说明书内容见《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的绪论,其中设计说明结果概要一项具体内容包括:塔板数、塔高、塔径、板间距、回流比、蒸汽上升速度、热交换面积、单位产品热交换面积、蒸汽用量、单位产品蒸汽用量、冷却水用量、单位产品冷却水用量、操作压强、附属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等。

2、塔装配图(1号图纸);塔板结构草图(35 X35计算纸);工艺流程图(35 X50计算纸〕 第一部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原始数据: 1、乙醇—水混合物,含乙醇32 % (质量),温度28 C ; 2、产品:馏出液含乙醇93 % (质量),温度31 C; 3、塔底:塔底液含乙醇0.06 % (质量) 4、生产能力:日产酒精(指馏出液)9800 kg; 5、热源条件:加热蒸汽为饱和蒸汽,其绝对压强为300 kPa; 第二部分工艺流程图 第三部分设计方案确定 第三部分:设计方案的确定 一、操作压力: 对于酒精一一水体系,在常压下已经是液态,而且高压或者真空操作会引起操作上的其他问题以及设备费用的增加,尤其是真空操作不仅需要增加真空设备的投资和操作费用;综上所述,本设计选择常压操作。 二、进料状况: 进料状态有五种,如果选择泡点进料,即q=1时,操作比较容易控制,且不受季节气温的影响, 此外,泡点进料时精馏段和提馏段的塔径相同,设计和制造时比较方便。 三、加热方式: 采用间接蒸汽加热。 四、回流比: 适宜的回流比应该通过经济合算来确定,即操作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之和为最低时的回流比为最适宜的回流比。我们确定回流比的方法为:先求出最小回流比R min,根据经验取操作回流比为最 小回流比的1.1 —2.0 倍,即:R=(1.1 —2.0 )R min。 回流方式采用泡点回流,易于控制。 五、选择塔板类型: 选用F1浮阀塔板(重阀)。F1浮阀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节省材料,性能良好,且重阀采用厚度2mm的薄板冲制,每阀质量约为33g,其具有如下优点:生产能力大,操作弹性大,塔板 效率高,气体压强以及液面落差较小,塔的造价比较低(浮阀塔的造价一般为泡罩塔的60 —80 %, 而为筛板塔的120 —130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3)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设计时间: 序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制图》等)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单元设备设计为主的一次性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更加熟悉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计算能力等。 精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含可液化的气体混合物)最常用的一种单元操作,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精馏过程在能量剂驱动下(有时加质量剂),使气液两相多次直接接触和分离,利用液相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挥发度的不同,使易挥发组分由液相向气相转移,难挥发组分由气相向液相转移,实现原料混合液中各组分的分离。根据生产上的不同要求,精馏操作可以是连续的或间歇的,有些特殊的物系还可采用衡沸精馏或萃取精馏等特殊

方法进行分离。本设计的题目是苯-甲苯连续精馏筛板塔的设计,即需设计一个精馏塔用来分离易挥发的苯和不易挥发的甲苯,采用连续操作方式,需设计一板式塔将其分离。 目录 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书 (3) 二、设计计算 (3) 1.设计方案的确定 (3) 2.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3) 3.塔板数的确定 (4) 4.精馏塔的工艺条件及有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8) 5.精馏塔的塔体工艺尺寸计算 (10) 6.塔板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 (11) 7.筛板的流体力学验算 (13) 8.塔板负荷性能图 (15) 9.接管尺寸确定 (30)

化工原理实验讲

1流体阻力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流体流经直管和阀门时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流体流动中能量损失的变化规律。 2 )测定直管摩擦系数入与雷诺准数Re的关系,将所得的入~Re方程与经验公式比较。 3 )测定流体流经阀门时的局部阻力系数E。 4 )学会倒U形差压计、差压传感器、涡轮流量计的使用方法。 5 )观察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 基本原理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要消耗一定的机械能,这种机械能的消耗包括流体流经直管的沿程阻力和因流体运动方向改变所引起的局部阻力。 1)沿程阻力 流体在水平等径圆管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表现为压力降低,即 h f 仏上厘(1 —1) 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很多,尤其对湍流流体,目前尚不能完全用理论方法求解,必须通 过实验研究其规律。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必须采用因次分析方法将各变量组合成准数关联式。根据因次分析,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有, (1)流体性质:密度P、粘度卩; (2)管路的几何尺寸:管径d、管长I、管壁粗糙度£; (3)流动条件:流速卩。 可表示为: p f (d,l,,,u,)(1—2)组合成如下的无因次式: p 2 (du I J d ,—)(1—3) u d p du I u2 (,—)? d d 2 du 令( , d )/ (1 — 4) 则式(1 —1)变为: 2 h f P 1u(1 - 5) d2 式中,入称为摩擦系数。层流(滞流)时,入=64/R e;湍流时入是雷诺准数R e和相对粗糙度的函数,须由实验确定。

2) 局部阻力 局部阻力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即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1)当量长度法 流体流过某管件或阀门时,因局部阻力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流体流过与其具有相当管径 长度的直管阻力损失,这个直管长度称为当量长度,用符号le表示。这样,就可以用直管 阻力的公式来计算局部阻力损失,而且在管路计算时.可将管路中的直管长度与管件、阀门的当量长度合并在一起计算,如管路中直管长度为I,各种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之和为le,则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的总阻力损失h f为 I leu2 h f(1 —6) d 2 (2)阻力系数法\ 流体通过某一管件或阀门时的阻力损失用流体在管路中的动能系数来表示,这种计算局 部阻力的方法,称为阻力系数法。 即 2 . u h f (1 —7) 2 式中,E――局部阻力系数,无因次;u 在小截面管中流体的平均流速,m/ s。 由于管件两侧距测压孔间的直管长度很短?引起的摩擦阻力与局部阻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h f'直可应用柏努利方程由压差计读数求取。 实验装置与流程 1)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 —1所示。主要由水箱、管道泵,不同管径、材质的管子,各种阀门和管件,转子流量计等组成。第一根为粗糙管,第二根为光滑管。第三根不锈钢管,装有待测闸阀,用于局部阻力的测定。 1、水箱 2、管道泵 3、5、6、球阀 4、均压环7、系统排水阀8闸阀9、流量调节阀 10、排污水阀11倒U形差压计12、不锈钢管13、粗糙管14、光滑管15、转子流量计16、导压管17、温度计18、进水阀

化工原理精馏实验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 实验报告 精馏实验 一、摘要 精馏是实现液相混合物液液分离的重要方法,而精馏塔是化工生产中进行分离过程的主要单元,板式精馏塔为其主要形式。本实验用工程模拟的方法模拟精馏塔在全回流的状态下及部分回流状态下的操作情况,从而计算单板效率和总板效率,并分析影响单板效率的主要因素,最终得以提高塔板效率。 关键词:精馏、板式塔、理论板数、总板效率、单板效率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精馏的工艺流程,掌握精馏实验的操作方法。 2、了解板式塔的结构,观察塔板上气- 液接触状况。 3、测测定全回流时的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 4、测定部分回流时的全塔效率。 5、测定全塔的浓度或温度分布。 6、测定塔釜再沸器的沸腾给热系数。 三、实验原理 在板式精馏塔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 板上实现多次接触,进行传热和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塔顶的回流量和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大小影响着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回流比存在两种极限情况:最小回流比和全回流。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

需要有无穷多块塔板的精馏塔。当然,这不符合工业实际,所以最小回流比只是 一个操作限度。若操作处于全回流时,既无任何产品采出,也无原料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这在生产中无实验意义。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又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工业装置开停车、排除故障及科学研究时采用。 实际回流比常取用最小回流比的倍。在精馏操作中,若回流系统出现故障,操作情况会急剧恶化,分离效果也将变坏。 板效率是体现塔板性能及操作状况的主要参数,有以下两种定义方法。 (1)总板效率E N e 式中E —总板效率;N—理论板数(不包括塔釜);Ne —实际板数。 2)单板效率E ml E x n 1 x n E ml * x n 1 x n* 式中E ml—以液相浓度表示的单板效率; x n,x n-1—第n 块板的和第(n-1 )块板得液相浓度; x n*—与第n 块板气相浓度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总板效率与单板效率的数值通常由实验测定。单板效率是评价塔板性能优劣的重要数据。物系性质、板型及操作负荷是影响单板效率的重要因素。当物系与板型确定后,可通过改变气液负荷达到最高的板效率;对于不同的板型,可以在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条件下,测定其单板效率,已评价其性能的优劣。总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离效果,常用于板式塔设计中。 若改变塔釜再沸器中电加热器的电压,塔板上升蒸汽量将会改变,同时,塔釜再沸器电加热器表面的温度将发生变化,其沸腾给热系数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沸腾给热系数也加热量的关系。由牛顿冷却定律,可知 Q A t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