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过去实施的“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必须根据本校、本年级及任课教师的具体情况,开发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校本课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将语文课程的培养总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由此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点,是底线,而不是全部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和教师自身的知识特点,去开发教学内容和供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

年秋,我校成为及我们所属市成为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新课程标准将全民推行实施,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成为直接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客观形式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决策方面的责任感,切实研究,认真探索,完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切实推进基础课程改革,也为在实验结束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提供材料。

(二)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为蓝图,以指定的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罗列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科书,从教材中挖掘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样的教学,教学内容是封闭的,教条的,没有生机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中结果轻过程,中知识能力轻情感态度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填充式的,这样势必会抑制师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同生活”,即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光靠传统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实现的,即便是知识本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书本不在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多媒体、网络的高度发达,极大地吸引青少年学生,使得如今的学生距离书面文字远了,距

离活生生的具体生活远了。国家课程的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只是提供了教学的是底线,要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需要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生水平和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去开发教学内容和供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极大地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

二、关于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介绍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

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前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后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在这里,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因此,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一种整体开发。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

从我们的研究看,“本”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木下为本”。《现代汉语词典》中,“本”,为“草木的茎或根”、“事物的根本”、“主要的、中心的”;“课程”为“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开发”则是“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利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由此看来,“课程”,既是名词,表明学校进行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也是由特定的教学实施者根据学科的内容,对教学对象实施教学的一个过程;“开发”,更是这样,在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我们把“自然资源”理解为学生、教师、学校及所在地区、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等一切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把这一切利用起来,为学生向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方向全面发展服务。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课题组把本课题定义为:初中语文校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发掘、利用现有的资源,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科内容而进行的行动过程。(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

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学科研究领域耳熟能详的词语,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也越来越多,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校本课程开发不是盲目进行,可行性原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首要原则。首先必须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当地社区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国家课程中开设的内容,既要尽量避免重复教学,又要避免与实际内容脱钩。其次要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兴趣特长,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考虑开发课程内容。第三,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要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因此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不同的学生个性有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也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千万不要一相情愿,想当然。离开了这些可行性因素的考虑,校本课程开发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行性原则是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决条件。

2、整体性原则

校本科程开发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从学科整体而言,研究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单一的学科本位思想,从教师个体而言,要克服教师个人的兴趣观念,而应该把教师的专业特长、个人行动纳入语文学科的整体之中,把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纳入学校整体的校研究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整体性原则是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要改善初中语文学习的环境,在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出他们的语文学习更加广泛、深入的走向现实生活,使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必须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实现人手一本教材,而是教师在总体目标的引领下,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通过与同学、与教师家长、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员进行交流,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来了解、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实践性原则是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区别于国家、地方课程显示其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4、自主性原则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发,把教师由单纯初中语文课程的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开发者,这一改变,决定了教师需要由原来的被动执行进入自主决策的地位。需要教师首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特长有一个自主的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同时也要唤醒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需求的自主意识,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以“三个维度”为基点全面发展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主性,提高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自主性原则是学生、教师、学校得以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力。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17669139.html,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陈菊华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0年第07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的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笔者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对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落脚点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自编教材,或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教师本位课程等等。针对以上情况,须开展校本课程理论学习,确立其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素材的来源 1充分发挥教师个人能动性,积累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素材 通过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形式,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寻求教师与学生和谐交流的最佳结合点,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同时积极探究如何切实地完成语文教师角色不断转换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地总结成文字资料,把这些“土专家”的自编教材提升为教学法上的校本课程的素材,并用这些成果去培训其他语文教师,以帮助其他教师的提升。 2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补充,积累教辅资料类校本课程素材 学生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学校中大多数课程决策是由教师个人做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对中央编制的课程进行修改,形成教师本位课程,将之加以利导,使其成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霞光中心小学闫重信 霞光中心小学研究的《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课题,是高台县地方课程研究的一个县级课题。下面由我向专家和全体教师,介绍有关课题的相关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具有着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三大本质特征。随着地方课程《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的实施,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丰富。 1.学生自我评价不高。表现为学生心目中的校本课程不属于考试范畴,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都略逊于国家课程。 2.学校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强。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学校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成了国家课程的附庸和补充,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有些教师对学校课程的理解很不到位,。鉴于此,不完善的评价机制阻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行和实施。 3.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冷淡。多年的教学环境中,学校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认识深处,国家课程才是正统,地方课程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觉得学校课程开发是各浪费时间的过程,学校课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课程的实施中,妨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进,教育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学校的特色。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给我们一种启示,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是一种动 态的,注重目的性、实践性、探究性、操作性为一体的、生成的生本课程。 据此,我们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课程评价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希望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加具有科学的体系,应该更多的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

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学校积极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校本课程评价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凸显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培养地域性,创新性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因此,它在具有其他课程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意义。 首先,它是以学校的自我评价为主。其次,由于校本课程是多样化课程,其课程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活动课程。第三,学校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学校可以放下一切包袱,认真解剖分析,真正找出课程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第四,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及其他人员充分参与的课程,因 此,课程内在的质量及实施的效果和教师息息相关。第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结合我们山区教育的特征,我们通过校委会集体研究,觉得采用如下方法较好: 1.采用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学习本课题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按分工制定相关研究计划,边实践边研究,直止完成研究任务。 2.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寻求校本课程的评价研究的途径。 3.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和推广培养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经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1、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3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2、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

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4.近年来,上海、南京等省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具体目标:

初中语文五课型研究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五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技术报告[2004-9-10]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变革,为每一位教师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呼唤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彻底改革教师机械的僵化的课堂教学,建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据此,南山双语学校中学部于2002年9月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五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并列入龙口市2002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经过历时两年的实验,计划于2004年12月份结题。现将该课题实验的背景、意义、方法与效果报告如下,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为语文教学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重新进行审视和认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研讨过程中,我们引导全体语文教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讨与剖析。大家认识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继承前人知识和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传授上存在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的教条主义。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特的体验。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生动活泼、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全面的学生学习评价方

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的内容 在努力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和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五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为主体的“533”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实现初中语文整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具体包括:(1)五种课型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单元预习课、范文读议课、迁移训练课、阅读活动课和写作训练课)的构建与实施方法、策略的研究;(2)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三种形式的研究与实施(课堂探究性学习、课文内容的拓展和课外语文学习);(3)三种语文学习评价方式的研究(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测验法和学期学年报告评价法)。 2.研究的方法 (1)分工负责。总校教研室、学部领导和实验教师三个层面有机结合,分工负责。总校教研室吴国欣主任担任课题组组长,全面负责本课题的实验;中学部的成世存校长具体负责实验教师的确定、实验过程的监控、实验的督导评估及实验结果的总结;中学部分管语文教学的吴志敏主任亲自任课,带领实验小组成员开展实验工作。 (2)现场调研。课题组建立三项工作制度:包括跟踪听评课制度、间周研讨制度和开放教学制度。具体通过以下渠道对实验情况进行监控:一是问卷调查。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在人类跨入崭新的21世纪之际,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入了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最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此,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的基础上,我们一中语文组开发了一中《书相伴我成长》校本课程。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为保证我校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组织实施工作顺利健康的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书香伴我成长》校本课程体系。

个人课题研究报告范例_1

个人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一、课题的界定 读写结合点:是指在八年级语文学习阶段能利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单元主题、课后“研讨与练习”、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素材。 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八年级,一般指初中二年级,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要为初中一年级写作具体生动的记叙文继续打牢夯实基础,同时又要为初中三年级写作简单的议论文作好铺垫,以适应初三中考的需要。 八年级作文写作能力具体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明白清楚的简单说明文,和根据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应用文。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要想提高八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说易也易,说难也难,难

易的转化点全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那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材现行编排和学生基本写作现状的基础上,能够首先尊重教材,同时又能紧扣教材本身,动点脑筋、想出办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理心理的发展,开启思维、拓宽途径、挖掘适合学生作文训练的读写结合点来创造性的应对教材,切实保持、保证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提升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当然,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了解八年级作文写作能力具体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明白清楚的简单说明文,和根据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应用文”的基础上,对读写结合点“在八年级语文学习阶段能利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单元主题、课后‘研讨与练习’、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素材”的准确有效确立、及有效组织学生读写结合训练从而摸索出一条可供操作的具体模式,切实可行的提高八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了。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1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朱昌球 一、定位及目标 制订本方案旨在规划、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总结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内容以及途径和方法,加强初、高中语文教师的合作与交流,促使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积极参与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二、具体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1、“书册阅读”部分 人物传记类围绕立志成材、心理辅导、发明入门、学习方法等主题,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一学期的“领袖人物”和“科技精英”的人物传记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阅读活动和参观游览活动。 科技专著类围绕“观察与发现”、“发明与革新”、“实验与探究”等主题,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一学期的“中国科技”和“世界发明”的科学专著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阅读活动和学习小报展示活动以及小论文评比活动。 文学鉴赏类围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配合新教材的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加大了“文学”的含量),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文学作品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鉴赏活动。 2、“研究性学习”部分 初、高中课内开展主题阅读研究。 初、高中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二)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参考教材》的建设和开发 初一上学期,现代诗文,着重于学生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理想主义”的培养,编写好《毛泽东诗词导读》和《现代科技散文导读》; 初一下学期,古典诗文,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原创”的学习和“艺术情趣”的感悟,编写好《〈论语〉导读》和《唐诗宋词导读》; 初二上学期,科普专著,着重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展和“科学理趣”的培养,编写好《〈梦溪笔谈〉导读》和《〈海国图志〉导读》; 初二下学期,名人传记,着重于学生的“气节操守”的教育和“人生真谛”的了解,编写好《〈名人传记〉导读》和《“领袖传记”导读》)。 高一上学期,《〈论语〉新释》; 高一下学期,《〈老子〉导读》; 高二上学期,《〈易经〉导读》; 高二下学期,《“四大名著”导读》。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就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与办学思想设计与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与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与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她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

发。且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就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就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与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资源扩展与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题研究计划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 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 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 " 学会 " 到 " 会学 " 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将在上级相关部门和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 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 加强我校的教学常规建设, 完善我校的语文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认真进行课题研究,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语文熏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注重教师培训,加强理论学习。 实施 " 学法指导 " 的实验研究, 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组内首先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弄清 " 学法指导 " 的实质和任务,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 2、强化过程,加强全程管理。 首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使研究者明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 其次是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学生在实验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的学法水平,以有的放矢的实施指导, 不断修正课题研究方案, 使课题研究工作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 再次是开设学法指导课, 选择课题承担者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上好实践课, 供大家观摩学习;第四是督促全体组员不断总结,积极撰写论文、心得体会、个案分析等。 3、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法指导实验研究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 我们的研究重点要放在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题地位上。 四、研究的总目标: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2、拓宽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渠道,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能读通文言文。 4、通过无命题自由习作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审题,立意,自由写作的能力。 五、预期目标 1、使学生 " 会学 " 、 " 善学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 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探索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及方式,形成系统、实用、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模式。 六、研究措施: 建立课题组,形成管理网络。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 课题编号:GHKTXX06 主持人:徐 XX 主持人单位:XX区XXX初中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促进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良性发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对导入环节都是简单化处理,甚至认为导语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有的老师连这句简单的话语也省略了,走进课堂,就让学生翻开书开始上课。本应精彩的导入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开场,生动的开课,都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

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1.如何让语文教学导语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怎样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入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能够引人入胜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XX年09月-XX年11月): 1.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2. 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及想法建议。 3.确立研究目标: ①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②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③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④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11月-XX年12月) 第一、认真研读课例,整理得出相关课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内容及有关评价。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计划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教育新理念,立足校情、生情、学情,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着眼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和“重基础、激潜能、育特长、促成才”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成长、成人、成功”的教育目标,为建设书香校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元庄二初中语文教研组“一组一品”特色做出积极贡献。 二.课程建设的原则 1.基础课、拓展课、研究型课相统一原则; 2.立足于校情、生情、学情原则; 3.“两纲”教育统领课程“三维目标”的原则; 4.校内、校外资源有机整合原则。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体目标: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学生内驱力。 近期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激发学生热爱中华经典。

中期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解读和传承中 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感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精髓的情趣。 远期目标:在诵经典、激情趣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辨传承中华经典的哲理美,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课程基本要求 1、丰富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个性发展; 2、注重诵读,强化体悟,内外兼修。 五、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方法有:教、化、悟、行。 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就是坚持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化,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言行和教育教学环境诸因素,对学生的熏陶、磨砺、感召,使学生心灵深处发生转化。 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就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能动性。 行,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是突出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倡导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形式和课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 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课题的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对社会的观察与理解;可以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或交叉学科;可以理论探讨,实践操作,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在开题阶段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在于铺垫产生研究课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课题。 (一)搜集素材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始于研究者对特定领域问题的发现、提炼和选择。一个有价值、有创意的课题的产生,取决于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深入细微的洞察,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感受深浅,取决于诱发学生产生顿悟和灵感的诱耳。因此,组织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参观、访问,推荐阅读报刊、杂志论文,告诉当前的热门话题,尽力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为学生作好课题背景的铺垫。并鼓励学生从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入手,对个体的生活、学习、社会、学校及家庭等方面的平凡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从多角度地审视和思考问题,寻找不平衡的矛盾因素,引发联想,触发灵性。即使是在课题的研究实施前期阶段,也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是对问题有新的发现和感受,都可以更改课题。所以要求指导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大范围(如自然、人文、科学、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到小范围(如学校、家庭、班级、社区和学科等)的问题入手,运用“揭短法”、“发散法”、“成功法”、“问题系列法”和“矛盾法”等,从中发现和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主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主创造”为宗旨的一门课程。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收获首先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参与程度。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生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或要求学生做些什么,积极参与是学习体验的前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环境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研究的学习与体验过程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

小课题研究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

小课题研究初中语文课外 阅读的研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课题研究《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 问题的背景: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成就理想的翅膀。人类从有文字以来,人们便通过阅读,承载传递信息,不断创造新的世界文明。作为学生,课内阅读不可或缺,然而,真正阅读的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课外阅读是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生长的需要,诚如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般;健康有益的书籍,是对生命语文素养的孕育、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快乐的阅读方式,是符合阅读主体——学生——的接受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符合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的人文环境。 一、课题的目标及要求: (一)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相关要求: (1)阅读着名童话、寓言、故事; (2)阅读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着; (3)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 (4)会做摘录笔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加大学生阅读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

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分述如下:(1)学生阅读目的的研究 (2)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4)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 (5)如何进行亲子共读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图书建设 1.建议学校图书室适量增加图书; 2.班级图书角有针对性地安排文学名着、科普读物及教辅读物等; 3.欢迎学生购买图书,建议学生订阅报刊一份或以上,经典图书10本或以上; 4.教师要带头阅读,教师每人应有图书20册,报刊2种。 (二)加强时间保障 1.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2.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40分钟以上; 3.每节语文课,安排课前3-5分钟诗文诵读或演讲,并由学生点评; 4.公众假期期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阅读,读名着一部或5篇精美文章,或者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三)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指导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名著阅读点亮人生 课题编号:ayxjky15204 主持人:高书芬 主持人单位:吕村镇第一初级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农村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和价值 ①完善教育心理学中有关中学生名著阅读心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建;②强化和完善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体系;③逐步建立起适合农村中学生特点的阅读指导教育纲要。 2、实践意义和价值 ①提高农村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水准和效果,提高他们对各种读物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进而促进其个体素质的优化。 ②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

③促进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生读书活动,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 ④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农村中学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到学生在课外名著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原因所在。 2、在课外名著阅读指导中,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推荐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阅读文本,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优化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注重课外名著阅读的有效性。使每一次,每一天的阅读都有真正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家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现状,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开展课外名著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包括:(1)研究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及存在问题。(2)研究新课改对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研究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差距及补救措施。 2、深入研究课外名著阅读和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实现课堂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浅析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还能够启发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使学生具备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及其语文学习功底。本文就对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为初中语文教学有益补充,创设优质、高校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 校本教学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更贴近于生活实际,更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力。同时,校本课程能够给初中语文教学充分的补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充分文化与内涵,使学生的素养与文化功底得到熏染。因此,教师应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使语文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授课时,教师不单单传授教材知识给学生,还结合 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语文知识。其次,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展为初中语文教学补充了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文化氛围浓厚的学习情境,熏染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后,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校本课程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补充与完善,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符合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1.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都要高度重视语文校本的开发,结合现行教学体系,开发出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热爱学习的校本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描写景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去课外观赏校园风景,培养学生看景写作的能力,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丰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教大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写作技巧与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很多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创作出有内涵、有功底的作文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综合训练的课程,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所改善,培养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好习惯。初中语 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每天的阅读量、写作量及其写作的技巧与阅读的理解能力,读写综合训练是学生锻炼自身读写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全身心参与对发散思维的启发有很多的帮助,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在长期的读写训练中得到循序渐进的熏染,有利于学生内在潜力的释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享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同时,在课堂上增加语言训练的教学内容,让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既生动又有趣,创设初中语文优质课堂 2.结合校本课程打造生动、有趣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的落脚点在于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学习、探究。首先,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拓宽教学活动。初中语文的文化底蕴是博大精深的,是源远流长的,更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些内容,因此,要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就要改变原有教学的方式、方法,打破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针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无限延伸,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顺序、技巧,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的选题 课题的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对社会的观察与理解;可以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或交叉学科;可以理论探讨,实践操作,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在开题阶段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在于铺垫产生研究课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课题。 (一)搜集素材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始于研究者对特定领域问题的发现、提炼和选择。一个有价值、有创意的课题的产生,取决于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深入细微的洞察,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感受深浅,取决于诱发学生产生顿悟和灵感的诱耳。因此,组织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参观、访问,推荐阅读报刊、杂志论文,告诉当前的热门话题,尽力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为学生作好课题背景的铺垫。并鼓励学生从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入手,对个体的生活、学习、社会、学校及家庭等方面的平凡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思考,从多角度地审视和思考问题,寻找不平衡的矛盾因素,引发联想,触发灵性。即使是在课题的研究实施前期阶段,也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是对问题有新的发现和感受,都可以更改课题。所以要求指导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从大范围(如自然、人文、科学、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到小范围(如学校、家庭、班级、社区和学科等)的问题入手,运用“揭短法”、“发散法”、“成功法”、“问题系列法”和“矛盾法”等,从中发现和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主选题 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主创造”为宗旨的一门课程。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收获首先取决于学生对“问题”的参与程度。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

而发生的,取决于学生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或要求学生做些什么,积极参与是学习体验的前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环境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研究的学习与体验过程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其角色只是咨询者、指导者和鼓励者。应多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主地选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凸现主体的个性特征。待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课题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所拟选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感知后,还要适当地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辩证,促进合作与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体验。总之,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 (三)科学立题 在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掌握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初拟的课题实施方案等,锁定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帮助学生确定最终的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是运用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课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可以是理论性较强,需要逻辑推理予以阐明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进行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综合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确立课题时,要恰当地预测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善于构建起适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情境。要考虑到研究课题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学生的知识、经验的衔接与发展,为全体学生制定出超出原有水平但又能够达到的标准,更要考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因素,努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