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笔记

文学理论

第四章文学创作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

一、文学创作与人生经验

1.人生经验的文学创作:

1)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象化活动

*文学创作的对象化:指主体以体验方式把握生活材料,将外在于自己的生活材料或构成为表现作家人生感受对象的过程。

*对象化的过程即主体与生活材料发生深刻遇合的过程。

2)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对话活动

*心灵与自然对话,如庄子浪漫的寓意

*作家与古人的对话,如余光中的《寻李白》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都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惟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赏读:

这是余光中的一首著名咏史诗。该诗以李白的“失踪”始,在叙写李白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围绕一个“寻”字曲折成章。诗篇妙思巧构,想象超凡,有叙有议有感有情,在淋漓尽致的倾诉中,展现出李白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个性、洒脱的情怀。诗人以李白的诗风写李白,在寻寻觅觅中,表达了一种“宛转的怀乡”之情。

*创作者与异质文化的对话,如五四时期诸多作家的创作

*创作者和未来的对话,如浪漫主义诗篇中无数的乌托邦之境

2.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客体

1)文学创作的客体:具有一定的审美内涵的社会生活

2)社会生活的范围

*包括它所依赖的物质环境,即自然场景,包括所有可能和人类构成关系的自然对象和物质形式

*涵盖“正在进行时”的所有现象和事件

*还包括过去时的“后史”存在

二、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

1.概念:是指带有某种内容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连续体

2.文学传统对文学的影响

*对作家的滋养和哺育

*是实现文学变革的旗帜

*对人们的批评接受提供价值评判的尺度

3.文学传统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文学传统是在人类的文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文学传统随着人们文学活动的展开而不断更新、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文学传统发展变化的外部动因

(一)经典的影响

1.“经典”与“经典化”

2.“经典”的影响

正:集中体现为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

反:主要表现为容易使读者产生某种审美的惰性

布鲁姆——解构主义

哈罗德·布鲁姆是耶鲁学派四个重要人物之一,他将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推向了文本研究,并将误读学说与影响焦虑结合,向世界宣告了大文本主义的到来。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简介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e,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特点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

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对当前大众文化中戏仿经典和颠覆红色经典的现象进行评析

《林海雪原》&《沙家浜》

(二)母题的影响

1.概念:指那种反复出现于不同文本的,与叙事类型化特征相关的最小单元成

分。

美国民俗学家汤普森说:一个母体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是能在民间传说中辨认出来的最小单位。

文学作品中一种反复出现的因素。

2.中国文学母题:

*垂死化生:盘古——草木万物、女娃——精卫鸟衔木填海、焦仲卿和刘兰芝——连理枝和比翼鸟、梁祝化蝶、《搜神记》韩萍夫妇——相思树和鸳鸯鸟

*因果报应:“三言二拍”、《聊斋志异》

*下凡历劫:明《韩湘子全传》、《红楼梦》

*济世降妖:济公、哪吒

*人仙恋、人妖恋、人鬼恋:《天仙配》、《牛郎织女》、《白蛇传》

西方:错人身份、老少婚配

3.理解母题的几个关键点

*母题并非生成于现实情境,也不属于个人创造,而是源于传统

*母题以后的构成显示了文化传统向叙述形式的转化,渗透和凝聚

*母题可以突破地域、时代、文化、语言及艺术类型等种种象限,使得一些基本叙事单元获得永久性“演变”。

4.母题与主题的区别与联系:

主题:带有主观色彩的抽象思想或观点、文本的主旨或中心思想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达。

母题:从做事情节中简化、抽离出来的不带主观色彩。

区别:1)主客观之别2)多与少之别(主题无数,母题有限)

3)情景与人务之别(母题常与情景有关,主题常与人有关)

联系:1)母题如果带有倾向性注定上升为主题

2)不同母题组合成不同主题

(三)原型的影响

1.人类的文学想象往往表现为一些有限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他们制约着

创作。

2.引导作者与读者整合现实经验,调动其接受心理。

3.含义:“原型”指在不同的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

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

荣格的“原型”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等文学中不断出现的意象。

4.举例:

中:《聊斋》创造的鬼魂世界与中国的某种文化原型有密切的关系

“鬼孤美女”可谓是中国文学的一大原型

西:“原型”复活——耶稣复活

“复活”的主题原型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的就是一种灵魂新生,精神升华的内涵。如:[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简爱》、《罪与罚》、埃斯库洛斯《俄瑞斯特斯》

5.原型与母题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原型是源于文化传统的原始意象,主要表现为形象类型。

*母题是在叙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基本的叙事单元,具有叙述模式与形式结构的特点。

联系:

*都是文化或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生成于族群积蓄的人生经验,并在这些经验中积淀了族群共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

*就其创作的影响而言,都反映出历史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和传统价值观念对现实意识的渗透及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制约。

三、文学创作与创作个性

1.含义:作家的个性气质、独特学养、生活积淀、兴趣爱好等多方面伊苏所导致的他在文学创作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性。

*作家的独特性格

*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独特的艺术追求

2.意义: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文学创作要求独创性。有无创作者的个性直接关系到创作的生命和成就。

3.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创作实践、审美升华外化、形式化

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人物结构)(艺术人格)(艺术独创性)

4.影响创作个性形成的因素:

*创作实践

*作家的个性

5.创作个性的表现:

作家具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趣味特点、塑造形象和提炼意蕴的特点、艺术表现和形式创造的特点)

第二节创作心理

一、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

(一)创作动机

1.动机:满足人类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

创作动机:指促成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2.创作动机的构成因素

构成因素:个体性因素&社会性因素

作家的二重身份:个体言说者&某种社会力量代言人

*个体性因素:处于作家纯粹个人的生活经历或心理体验而产生的愿望和需求个体性因素的三个层面:心理&生活&精神

*社会性因素:

文学创作:是社会通过作家而进行的关涉到社会整体性的活动

文学创作的动机:作家对社会向他发出某种“召唤”的积极回应

《艺术哲学》——丹纳论创作动机受社会性因素的制约。(种族、时代、环境影响作家的创作)

如:刘醒龙《天行者》、毕飞宇《推拿》、莫言、卢梭《爱弥儿》、《忏悔录》

3.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

*影响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影像作品的风格

如:西方现代派文学

创作动机:反传统、标新立异

手法和技巧:意识流、内心独白、自动写作、电报式、夸张、变形、荒诞、黑色幽默等。

5.关于创作动机来源的几个著名理论

*源于人的模仿天性——亚里士多德

*源于欲望的表现和宣泄——弗洛伊德创作“白日梦”

*缺乏性动机&丰富性动机——[美]克雷奇

(二)艺术触发

在创作动机的驱使下,现实生活的某种因素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使之进入进入创作实践的过程。从时间上讲,可分为当下性的和长期性的。

(三)灵感

1.创作中思维突然活跃,思路豁然开朗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2.特点:偶发性、短暂性、一次性

3.对灵感的正确认识:灵感并不神秘,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的一种思维过程。

*直觉:

1.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2.特点: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

发觉事物(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例如:南禅宗:顿悟北禅宗:渐悟

瞬间把握——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背后的内蕴——托尔斯泰《复活》

4.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本质:灵感——情绪激动,思路通常(心理状态)

直觉——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兀判断(心理能力)

发生:灵感——久思不得其所

直觉——在第一次碰头之后

结果:灵感——成熟发展

直觉——推测性的洞察

二、艺术构思与想象

(一)艺术创作全过程(三步骤):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1.艺术积累(艺术准备)

1)材料储备(素材积累)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获取材料的途径

2)艺术发现

*含义:是对创作材料之新意蕴、新形式的挖掘

*表现:习见——陌生;平凡——非凡;平淡——新颖

2.艺术传达(艺术物化)

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想法,转化为语言、文字符号,并固定在纸张或其他媒质上,使其成为物质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话语系统。

1)形之于心到行之于手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2)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

词语提炼: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技巧运用: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序、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

3)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要恰如其分。要有丰富的表现力。要有独创性。要富有情趣。

(二)艺术构思

1.定义:即打腹稿。指创作主体以想象的方式,对创作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凝聚成一个体现了创作意图的艺术整体的思维过程。

2.基本环节:意蕴提炼——形象孕育——形式安排

3.主要方式:

艺术构思——艺术概括——艺术综合

——艺术简化

——艺术变形

*艺术综合: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很多严格按照完全真实的生活经验,都要经过概括和综合的过程。

*艺术简化:作家对所写人事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

*艺术变形:作为作家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艺术想象

1.涵义: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

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与审美想象的区别:

实用性(功能性目的性)——非实用性(非功能性非目的性)

不允许虚构——可以虚构

符合逻辑——不符合逻辑

2.特点:形象性、主观性、创作性

3.想象的作用:无中生有

分散——整体

旧貌——新颜

无形——有形(抽象——具象)

4.想象的两种基本类型:再造性想象(复原);创造性想象(变异)

5.想象的基本原则:贴切、距离(想象的两端应该有距离。距离越大,标志着

想象越新颖,想象的魅力也越大)

6.想象活动受制约的主要表现:

*受创作主体人生经验的限制

*受制于作家的创作意图或目的

*受创作传统和创作成规的制约

三、审美情感与理解

情感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解则是约束、规范、升华因素。

(一)涵义

理解:个体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识

情感:分为情绪和情感

前者指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映。

后者指人对外在事物及现象。

(二)审美情感

1.情感类型

强度、速度、持续时间(激情、热情、心境)

涉及内容性质(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2.审美情感的含义: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进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

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3.审美情感的艺术特征

*审美情感是积极的,给人以审美享受的情感

*审美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个性化

4.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推动想象的展开

*形成审美意象的内在动力

*与理解互为动力(理解愈深则情感愈浓,情感越是丰富浓郁理解越深刻)

梁启超论创作“表情”五法:

“奔进的表情法”——真;“回荡的表情法”——浓;“含蓄蕴藉的表情法”——温;“写实派的表情法”——冷;“浪漫派的表情法”——热

(三)审美理解

1.含义:指作家在创作活动中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2.作用:

*影响创作的目的

*影响作家的选材

*制约艺术构思的过程

3. 审美理解的特点

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统一

理性把握与情感把握的统一

*审美理解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方式进行的——从活动方式上看

*艺术理解是一种“悟”,是对对象的深层意义的直觉把握——从本质上看

*艺术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人们长谈的“形象思维”——从思维上看

第三节形式与风格

一、形式的凝聚

(一)形式

1.含义:文学作品中的形式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体现,是内容存在的方式。具体讲,文学形式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形态的统一。

*文学形式的主要表现(语言、结构、表现手段、体裁)

1)语言

*含义: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语言使之规范化的全民语言。*文学语言的特征:

a.内指性:文学语言本身;文学语言所描述的不必与现实世界相符合;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而文学语言是虚构的。

b.表现性:文学语言不强调指称功能,而突出表现功能,蕴含作家丰富的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一般语言更具有表现性。

*陌生化概念:又称“反常化”,根据什科洛夫斯基的观点,即受日常生活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颠倒习惯化的方式。

c.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陌生化概念:又称“反常化”,根据什科洛夫斯基的观点,即受日常生活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颠倒习惯化的方式。

d.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含蓄性

语言多义性和含蓄性的原因:语言所描述的事物的内蕴的多样性;文本情蕴的丰富性和文本意境的开放性;语境的设定与文化背景的广阔性;读者自身“前理解”的复杂性和历史性

e.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f.文学语言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

2)结构

*结构的一般原则:要服从主题表达的需要;要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要适应不同文学体裁特点的需要;结构要做到完整、和谐、统一。

*结构的程式与创造:文学结构的程式与创造是统一的。

3)表现手法

是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用的具体方法。4)体裁

曹丕论文体

(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内容是它这一形式的内容,形式是它这一内容的形式。

(三)形式创造

文学创作中由于形式的声称作用,内容的确能得到神话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内容形式化,形式内容化)

(四)形式美问题

比如结构形式起承转合,各种形式都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诗歌:节奏美、韵律美。

小结:文学的形式创造,除了存在更完美地表现和塑造艺术内容的意义外,艺术形式的自身的审美价值,也是文学创造审美价值追求的组成部分。

二、风格的形成

1.风格的诸多观念和理论:

*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风格是作家及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种格调

2.风格的内涵: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呈现,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显示出来的稳定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格调,它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3.理解风格的三个关键点

*内在根据——创作个性

*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外部特征——文体与语言的组织

1.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形式的内在根据:(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1)艺术感受: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艺术趣味:

金庸:孤儿——令狐冲、郭靖、张无忌、杨过

古龙:浪子——李寻欢、楚留香、陆小凤

梁羽生:名士——卓一航《白发魔女传》

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沈从文:湘西风情

欧·亨利:世情、爱情、友情的奏鸣

3)艺术传达:结构安排与语言表达

*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收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

响。

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文体特色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形化到具体作品中,文体语言和言语组织是风格的载体。

小结: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三)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1.风格类型的划分

我国古代风格类型理论十分丰富、独具特色

*简分法:刚柔两分

*繁分法:《文心雕龙》八分法

《二十四品》的二十四种

2.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不同文学的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风格的审美价值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大多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3.文学风格与文化(时代、民族、地域、流派)

(四)影响风格形成的基本因素

题材

主题客观原因

体裁风格的形式——多样性

创作个性—主观原因

(五)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1.涵义:一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学风格所呈现出来的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的景象。二是指一个作家在其相对稳定的风格特色下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

2.文学风格的一致性: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是文学风格一致性的突出表现

*时代风格: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向、时代精神、人们的社会心理等给该时代文学打上的鲜明的时代烙印。

*民族风格:指同一民族的作家由于处于共同的民族生活环境中,民族心理沉淀的影响,使用共同的民族语言,在文学风格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第五章文学接受

第一节文学接受

艾布拉姆斯“四要素说”——世界、作家、读者、作品

一、文学接受的内涵:

1.文学接受:文学文本在读者之间互动及其效应的全过程,是读者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参与其中,运用想象与联想进行填补、创造、生产与译作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内部研究)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形成——文学消费(外部研究)

2.文学活动的组成:

*文本生产活动(作家创作)

*文本接受活动(读者接受)

*文学鉴赏

*文学批评

3.文学接受中交流活动表现的诸方面:

读者——作者、其他读者、人物角色、作品中整个自然社会与全人类

二、文学接受的意义:

1.是动态的文学活动的一环(将作者、世界、作品、读者四个要素联系在一起)

2.是文学发挥社会作用的前提条件

3.是文本意义得以呈现,获得扩展的具体过程。(“潜在”文本——“现实”文本)

三、文学接受的作用:

1.促成文本意义的形成

2.制约文学创作

3.促成文学社会功能的实现

四、文学的社会功能

认识、教育、娱乐、补偿、审美

1.认识功能:认识社会现实,认识人类自我

如:民俗文化——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棋王》、《孩子王》、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韩少功《爸爸爸》

宗教文化——《神曲》基督教、古希腊神话中的多神教价值观、《一千零一夜》伊斯兰风情

2.教育功能: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激励意志、培养素质、提升境界、重铸自我、生化精神。如:浮士德的故事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3.娱乐功能:“寓教于乐”爱国主义《射雕英雄传》

4.补偿功能:弥补现实的缺憾李渔的《闲情偶寄》

5.审美功能:悦耳悦目——应目:感官之快适

悦心悦意——会心:情义之贯通

悦志乐神——畅神:人生之开悟、境界之提升

五:文学接受的过程

感知语言——生成形象——把握意蕴

1.感知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

语言是通过“意义”的桥梁

语言本身是文学魅力的一部分

白居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叠字回文诗:

秦少游:静思伊久阻归期,久祖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间漏转,时间漏转静思伊。苏小妹: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一阙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苏轼:赏花归去马如少,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2.生成形象

文学形象是间接形象。通过感知语言,并经由想象力的组合,人脑将文学间接形象付现为生动感性的具体形象。

3.把握意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学意蕴的两个层次——直接意蕴,形上意蕴

华莱士·斯蒂文斯:诗人是隐秘事物的祭司。

李商隐:西昆体

六、影响文学接受的主要因素

1.期待视野:

1)含义:是指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的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

*是德国哲学解释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的影响(前理解)

2)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3)期待视野的类型:个人期待视野、集体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遭遇:顺向相应、逆向受挫

5)期待视野的形成原因: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性。

“男不读红楼,女不读三国。”

*群体创作:群体接受是在一定社会心理和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推动下,在一定时代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与艺术惯例的影响下形成的,和个体接受相比,群体接受具有公共性和沟通性特点。

*艺术惯例:是体现在每一个艺术门类系统都有为了使该门类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品而呈现出的一种结构形式。

第二节文学鉴赏

一、含义: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消极接受:薇将自我的生活惊讶、情感经验、思想经验带入接受(未入乎其内)未同作品发生情感上的关系和交流。

二、文学鉴赏的性质

1.审美活动(本质上不是认识活动)

2.再创造活动(相对作家创作而言)二度创作(鉴赏者)

*补充与丰富文学形象

*发现与增添文学意义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来”

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处和不确定的地方

4.再创造的原因

*作品本身的空白(语言的间接性、文本的断裂或省略、形象性语言的模糊性、形象与意义缺乏直接联系)

*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文学鉴赏的意义

1.实现文学功能的中心环节

2.推动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鉴赏需要成为创作动力、读者看法影响作家创作、提高读者水平从而影响文学的发展)

3.是文学批评的基础

四、文学鉴赏产生的条件

1.可供鉴赏的客体(内容真挚、深刻、丰富;形式生动、新颖)

2.能够感受艺术美的鉴赏主体

3.主客体间必须建立某种必然联系(内容形式的高下优劣决定了鉴赏能否展开或展开形式)

五、文学鉴赏的心理特征

1.充满联想与想象

2.始终伴随强烈的情感

3.情与感相互渗透

六、文学鉴赏的差异性

果戈里《小公务员之死》

1.表现:

不同鉴赏主体对同一形象的感知不同

不同鉴赏主体对同一鉴赏客体的理解与把握有差异

不同鉴赏主体从同一对象上获得的审美感受有不同

2.原因:对于诗的差异性接受

道德观念:虚伪与正值(对待社会与爱情)

阶级观念:反抗与妥协

追求目标:雄心与野心

人生态度:坚强与刚硬

七、文学鉴赏的一致性

1.表现:不同的鉴赏者在审美倾向、鉴赏习惯、艺术趣味等发面表现出来的共同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对鉴赏对象的大体一致的感受和看法。

2.原因:

*文学鉴赏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文学作品

*鉴赏个体的相似性与共同性

*不同时代与社会之间的相通性

1.含义: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

*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遇所打动,从而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的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2.原因:

期待视野:思想观念、情感经验、意志愿望、历史处境

臧克家《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第三节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概念与性质

文学批评既属于文学接受范畴,又超越了接受范畴。

1.含义:是以对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2.性质: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

*文学批评是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

*文学批评具有创造性和倾向性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

1.批评标准是具有相对性与客观性的

2.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或形象。意蕴显示出来的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

*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

三、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

*从艺术形象分析入手

*实事求是

*全面整体

2.方法:

*方法是发展多样的

*方法是分层次的

*各种方法是互渗互补的

第一章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体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一)文学的定义(广义&侠义)

(二)文学观念的多样性

*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文学活动构成的多样性

*文学本身的多样化

2.表现:历史上有5种主要的文学本质观

*再现说(视点:世界)——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与再现

*表现说(视点:作品与世界的关系)——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工具说(视点:作品)——作品是一种工具、手段

*客观说(视点:作品)——作品是客观自足体,有内在独立的文学性

*接受说(视点:读者)——文学的意义与本质存在于读者的再创作活动中

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说明了两个重要的问题:

*共时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文学——文学观念的相对性

*历史性。文学是不断发展的——各种认识受文学发展程度的制约

二、审美与文学

(一)中西方对文学审美性的认识

中:曹丕《典论论文》

“诗赋欲丽”——文学形式论

“四料八体”——文学体裁论

“文以气为主”

《文赋》、《文心雕龙》——论文学的审美性

沈约“四声八并”说

西:知道19世纪,法国的查理斯·巴托才把文学与绘画、雕塑、音乐等归纳为“美的艺术”

乔纳森·卡勒轮文学

*审美性成为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二)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总论

*意识形态就是各种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有它方的,也有民间的

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文学的思想性和情感倾向性

《水浒传》中的农民是义的象征

《荡寇志》中的农民是盗的符号

3.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这是文学与除艺术之外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

1.文学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产物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取决于人们需要的多样化

马克思“需要层次说”: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伦理需要——伦理关系——善

审美需要——审美关系——美

认知需要——认识关系——真

物质需要——实用关系——利

a.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特点:

1)无明显的直接厉害关系(超功利)

2)主要与事物的形象关联(形象性)

3)伴随某种情感体验(情感性)

b.社会实践产生美与艺术

人类的实践过程及结果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

实践过程及其产品成为劳动者的聪明与才智的显现

2.文学的审美特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

3.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的关系

(四)审美与审丑

文学具有审美的属性。

*文学描写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和事物,创造艺术美,给人审美愉悦,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

*转化是把生活中的丑化为艺术对象,加上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技巧进行典型化。

*丑化为美的对立面不具有美的价值,但因其否定美与现实而具有审美意义能成为审美的对象,造成审美效果。

所谓“化丑为美”

1.化丑为美的含义——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形象的美

2.化丑为美的方法:把现实丑典型化——典型形象;美丑对比、化丑为美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一)虚构

1.内涵:

*文学虽然反映现实,但决不照搬现实,它是作家积极处理现实的产物,必有某种程度的夸张或变形。——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也可能是纯粹的主观虚拟,与现实完全不相符合。——浪漫主义文学

文学如果与生活完全雷同,就失去了意义或价值。

2.原因:

*文学与语言。文学的媒介是语言,语言可以反映世界,但不等于世界本身。*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运用语言对世界做出形式化的处理。

*文学与作家。作家不会满足于复制世界和生活,而会以想象或虚构作为其创作的基本方法。

3.特点: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天净沙·秋思》

*可能与现实的同一。《西风颂》等浪漫主义诗歌

*个别与一般的同一。阿Q、别里科夫、葛朗台、泼留希金

4.意义:

*虚构充分体现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

*虚构是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可能性”意义的重要途径或方法。

5.文学主体性的表现

*作家的思想倾向《有的人》

*作家的情感活动《再别康桥》

*作家的想象活动——李白诗

*作家的意志活动《红楼梦》《大秦帝国》

*作家的理解活动——荒诞派戏剧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

(二)艺术真实

1.内涵:

*艺术真实是表现在艺术形象中的生活真实,作家的真挚情感和被唤起的读者亲切感受的统一。

*衡量文学真实与否的标准是艺术真实,即失意的真实。

*是按照文学的本质特点来检验文学与生活关系的一种尺度。

2.构成要素

*生活真实是构成艺术真实的基本要素

*作家的真情实感是构成艺术真实的核心要素

*读者的真实感受是实现这种真实的内在媒介

3.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通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做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边城》

2)以假定性的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合《西游记》、《变形记》,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3)主观的真实:相对于科学真是而言,文学创造有主体性和客观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心灵化。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4.如何准确理解艺术真实

1)检验文学是否真实,须从文学和生活的特殊关系出发,需要考虑到主体因素对文学的影响,需要考虑到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式所包含着的虚构、想象的成分。2)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而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3)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事实,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的相等程度为标准;文学的真实其实是艺术创造的产物,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和综合。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形象

1.文学形象的含义: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是他人在接受过程腮红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学的具体可感性”——别林斯基

非文学文本:用概念化的语言传递信息

文学文本: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

2.为什么要用形象来表现?

言不尽意:因为文学艺术所表达的各种人生经验与思想感情,往往是抽象的概念语言难以捕捉,传达和穷尽的。

“立象以见意”——“象”的特殊功能:以小喻大、以少喻多、由近及远、由此及彼,“象”以具体多样和不确定性喻示丰富而隐蔽的蕴意。

顾城《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二)文学形象的特征

1.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得形象只能以概念等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与联想才能间接感知。1)形象不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受,不能由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

2)形象的模糊与多义

*文学形象间接性的缺点:

1)减少了文学的感官直接性与冲击力

2)缩小了接受范围

*文学形象间接性的优点:

1)有利于读者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活动

2)可以表达其他艺术无法或难以表达的东西如感受、思想、情绪或心理活动2.心象性:

1)文学形象往往以意向或心象的形态存在

2)文学能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

文学的心象性说明:

1)形象感可分为“肉感”和“外感”两种

2)文学形象含有物象和心象两层次

3.概括性

1)文学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2)形象所体现的思想超越形象本身,具有普遍性

4.符号性

1)语言是第一级符号

2)形象是文学传情达意的一种符号,是文学的一种“语言”。

说明:文学形象是有意蕴的,追寻思考形象的意蕴是把形象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来解释。在象征主义诗歌中,形象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其蕴意更曲折、幽微。

文学之形象性总结:

1)文学形象是具体可感性与普遍概括性的统一

2)文学形象是客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三)文学形象的类型

1.语象:非描摹性的,但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主要有:比喻、同感、象形、文学符号的特殊排列

2.形象:即描摹性形象。其特点是语言的描绘使人联想到某种视觉形象,给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居多。

3.意象: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塑造的象,即为表现“意”而创造的“象”。在抒情类作品中居多。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本节概述: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考研题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习题与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 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概念: 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产生于古希腊,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代表 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瓦罗,别林斯基。 2、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产生于18世纪以后。代表人物有康德,雪莱。 诺瓦利斯,柏格森,弗洛伊德,源泉追溯到古希腊。 3、情节:即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秩 序。 4、圆形人物:即性格特征丰富、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但并不是杂 乱无章的。有占主导的性格元素,对人物性格形成支配作用,其他元素起到丰富的补充作用。 5、扁形人物:即性格单一、平面化的人物。艺术夸张,可任强化作品的特定表 现。增加小说特定的审美韵味。 6、视角:叙述视角与审美视角类似于故事与情节。审美视角是作家对生活的独 特发现与开掘,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叙述视角是审美视角都在小说文本中的物化联系。叙述主体、人称的选择是叙述视角的基本表现形式。小说的视角揭示了一部小说从何种角度审视生活,何种方式叙述故事的立场、态度,特定上午审美视角决定了相应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叙述视角的变更。 7、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8、音步: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读者诵读的基本语音单位。 9、典型:典型是借助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意蕴丰富、特征鲜明,具有较高 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热舞形象。 10、意境:指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含蓄灵动的形象整体。 11、意象: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富 有象征和哲思意蕴的具体形象。 12、典型环境: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典型人物自身其中, 围绕典型人物所展开的具体环境,也包括支配人物行动,促成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特定社会背景与时代面貌。典型环境是小环境与大环境的艺术统一。 13、情感力:情感发生、提升、处理、创造、表达与感受的综合能力。 14、想象力: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新形象创造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思 维能力。 15、简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次或彼此对照的想象,是由事物唤 起的类似记忆,情绪推移,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呼应。 16、无意想象:表面上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以梦境、幻觉、意识 流等形式加以表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