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选修3-4 第4章 1 光的折射定律

教科版选修3-4 第4章 1 光的折射定律
教科版选修3-4 第4章 1 光的折射定律

1 光的折射定律

[学习目标] 1.掌握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2.掌握光的折射及折射定律.3.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4.会依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作出光路图.

一、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反射现象: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仍回到原来的介质里继续传播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另一部分光进入第二种介质继续传播的现象.

图1

(2)折射定律(如图1所示)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为一常数. 二、介质的折射率 1.折射率

(1)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i 的正弦值与折射角r 的正弦值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即n =sini

sinr

.

(2)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某种介质的折射率n ,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与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之比,即n =c

v .

2.对折射率n 的理解

由于c >v ,故任何介质的折射率n 都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即学即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变化.( × ) (2)入射角增大为原来的2倍,折射角和反射角也都增大为原来的2倍.( × ) (3)介质的折射率越大,光在这种介质中传播速度越大.( × ) (4)由折射率的定义式n =sini

sinr

得出,介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i 的正弦成正比,与折射角r 的正弦成反比.( × )

2.一束光从真空进入某介质,方向如图2所示,则该介质的折射率为________.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则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

图2

答案 2

2

2

c

一、折射率

[导学探究] 如表所示是在探究光由真空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发生折射的规律时得到的实验数据.请在表格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怎样变化?

(2)当入射角与折射角发生变化时,有没有保持不变的量(误差允许范围内)? 答案 (1)折射角增大.

(2)入射角的正弦值和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保持不变. [知识深化] 对折射率的理解

(1)折射率n 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由介质本身和光的频率共同决定,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无关,与介质的密度没有必然联系. (2)折射率的计算

①n =sini sinr ,i 为真空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一定为入射角;而r 为介质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不

一定为折射角. ②n =c v

.

例1 (多选)关于折射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n =sini

sinr 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B.根据n =sini

sinr 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折射角的正弦成反比

C.根据n =c

v

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光在该介质中的光速成反比

D.同一频率的光由真空进入某种介质时,折射率与光在介质中的波长成反比 答案 CD

解析 介质的折射率是一个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本身和入射光的频率共同决定,与入射角、折射角无关,故选项A 、B 错误;由于真空中的光速是个定值,故n 与v 成反比,选项C 正确;由于v =λf,当f 一定时,v 与λ成正比,又n 与v 成反比,故n 与λ也成反比,选项D 正确.

折射率n 反映了介质的光学性质,它的大小只由介质本身和入射光的频率决定,与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无关,切不可认为n 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与折射角的正弦成反比.

例2 (多选)两束不同频率的单色光a 、b 从空气平行射入水中,发生了如图3所示的折射现象(α>β).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图3

A.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光束a 比光束b 大

B.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光束a 比光束b 小

C.水对光束a 的折射率比水对光束b 的折射率小

D.水对光束a 的折射率比水对光束b 的折射率大 答案 AC

解析 由公式n =sini sinr ,可得折射率n a

n ,n a v b ,A 正确,B 错误.

二、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导学探究] 在岸上往平静的水面观察,我们既可以看见水中的鱼,又可以看见岸上树的倒影. (1)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同吗?

(2)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不是正对着看到的鱼去叉,而是对着所看到鱼的下方叉,这是为什么? 答案 (1)不相同.看见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看见岸上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2)从鱼上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所以叉鱼时要对着所看到的鱼的下方叉. [知识深化] 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应用的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光路图.

(2)利用几何关系确定光路图中的边、角关系,要注意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均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利用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几何规律列方程求解.

例3 如图4所示为某种透明介质的截面图,△AO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 为半径R =12cm 的四分之一圆弧,AB 与水平屏幕MN 垂直并接触于A 点.一束红光射向圆心O ,在AB 分界面上的入射角i =45°,结果在水平屏幕MN 上出现两个亮斑.已知该介质对红光的折射率为n =23

3,求两个亮斑与A 点间的距离分别为

多少.

图4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光路图如图所示,设折射光斑为P 1,折射角为r , 根据折射定律得

n =sinr sini , 可得sinr =

63

. 由几何关系可得:tanr =R AP 1

, 解得AP 1=62cm ,

设反射光斑为P 2,由几何知识可得△OAP 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AP 2=12cm.

例4 如图5所示,△ABC 为直角三角形三棱镜的横截面,∠ABC =30°.有一细光束MN 射到AC 面上,且MN 与AC 的夹角也为30°,该光束从N 点进入棱镜后再经BC 面反射,最终从AB 面上的O 点射出,其出射光线OP 与BC 面平行.

图5

(1)作出棱镜内部的光路图(不必写出作图过程);

(2)求出此棱镜的折射率. 答案 (1)见解析图 (2) 3 解析 (1)光路图如图所示:

(2)根据折射定律得n =sin θ1sin θ2,n =sin θ4

sin θ3.

因为θ1=θ4=60°, 所以θ3=θ2. 又由几何关系知 2θ3=60°, 所以θ3=30°.

n =sin θ4sin θ3=sin 60°

sin 30°

= 3.

1.(对折射率的理解)(多选)一束光从介质1进入介质2,方向如图6所示,下列对于1、2两种介质的光学

属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

图6

A.介质1的折射率小

B.介质1的折射率大

C.光在介质1中的传播速度大

D.光在介质2中的传播速度大 答案 BD

2.(折射定律的应用)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折射率为2的介质中,入射角为45°,在界面上入射光的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折射,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是( ) A.75°B.90°C.105°D.120° 答案 C

解析 如图所示,根据折射定律sini sinr =n ,则sinr =sini n =sin45°2=1

2,r =30°,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

夹角θ=180°-45°-30°=105°,C 选项正确.

3.(折射率的计算)如图7所示为直角三棱镜的截面图,一条光线平行于BC边入射,经棱镜折射后从AC边射出.已知∠A=θ=60°,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求:

图7

(1)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

(2)光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1) 3 (2)

3

3

c

解析(1)作出完整的光路如图所示.

根据几何关系可知φ=∠B =30°, 所以α=60°.

根据折射定律有sinαsinβ=sinθ

sinγ=n ,

因为α=θ=60°,所以β=γ. β+γ=∠A =60°,故β=γ=30°. 再根据折射定律n =sin60°

sin30°= 3.

(2)光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v =c n =3

3

c.

4.(折射定律的应用)如图8所示,截面为四分之一圆的透明柱体放在水平面上,圆的半径为R ,一束单色光水平照射在柱体的曲面上,入射点A 与圆心O 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在A 点的折射光线照射到BO 面上再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刚好照射到C 点.求:

图8

(1)透明柱体对该光的折射率;

(2)光线在BO 面上折射后,折射光线落在水平面上的光点到O 点的距离. 答案 (1) 3 (2)1

3

R

解析 (1)经A 点折射后的光线在BO 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如图所示,

设在水平面上和C 点关于BO 对称的点为E 点, 根据几何关系可知 AF =

32R ,OF =1

2

R , EF =12R +R =32

R ,

则有tan ∠EAF =EF

AF =3,

即∠EAF =60°,

由一束单色光水平照射在柱体的曲面上可知光线在A 点的入射角i =60°,折射角r =30°, 透明柱体对该光的折射率n =sini

sinr

= 3.

(2)由几何关系可知,光线在BO 面上的入射角也为30°,根据光路可逆性可知,光线在BO 面上的折射角为60°,根据几何关系有 GO =Rtan30°=

33

R , 则DO =GOtan30°=1

3

R.

一、选择题

考点一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1.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 )

A.将提前

B.将延后

C.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

D.不变

答案 B

解析如图所示,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则地球上M处的人只能等到太阳运动到S处才看见日出,而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时,太阳运动到S′处,阳光经大气层折射后即射到M点,不存在大气层时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将延后,B正确.

2.如图1所示是一束光从空气射向某介质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光路图,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图1

A.AO是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

B.BO是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

C.CO是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答案 C

解析法线与界面垂直,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可知C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故选C.

3.井口大小和深度均相同的两口井,一口是枯井,一口是水井(如图2所示,水面在井口之下),两井底部各有一只青蛙,则( )

图2

A.水井中的青蛙觉得井口大些,晴天的夜晚,水井中的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

B.枯井中的青蛙觉得井口大些,晴天的夜晚,水井中的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

C.水井中的青蛙觉得井口小些,晴天的夜晚,枯井中的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

D.两只青蛙觉得井口一样大,晴天的夜晚,水井中的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 答案 B

解析 由于井口边沿的约束,而不能看到更大的范围,据此作出边界光线如图所示.

由图可看出α>γ,所以水井中的青蛙觉得井口小些;β>α,所以水井中的青蛙可看到更多的星星,故选项B 正确,A 、C 、D 错误. 考点二 折射率及折射定律

4.(多选)光从空气斜射进入介质中,比值sini

sinr =常数,这个常数( )

A.与介质有关

B.与折射角的大小无关

C.与入射角的大小无关

D.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与折射角的正弦成反比 答案 ABC

解析 介质的折射率与介质有关,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均无关,选项A 、B 、C 正确,D 错误. 5.如图3所示,有一玻璃三棱镜ABC ,顶角A 为30°,一束光线垂直于AB 射入棱镜,从AC 射出进入空气,测得出射光线与AC 夹角为30°,则棱镜的折射率为( )

图3

A.12

B.2

2 C.

3 D.33

答案 C

解析 顶角A 为30°,则光从AC 面射出时,在玻璃中的入射角θ1=30°.由于出射光线和AC 的夹角为30°,所以折射角θ2=60°.由光路可逆和折射率的定义可知n =sinθ2

sinθ1

=3,C 项正确.

6.现代高速公路上的标志牌都使用“回归反光膜”制成,夜间行车时,它能把车灯射出的光逆向反射,使标志牌上的字特别醒目.这种“回归反光膜”是用球体反射元件制成的,如图4所示,反光膜内均匀分布着直径为10μm 的细玻璃珠,所用玻璃的折射率为3,为使入射的车灯光线经玻璃珠折射→反射→再折射后恰好和入射光线平行,那么第一次入射的入射角应是( )

图4

A.15°

B.30°

C.45°

D.60° 答案 D

解析 已知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平行,所以光在三个界面上改变了传播方向,光线在玻璃珠的内表面反射时具有对称性,由此可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知i =2r ① 根据折射定律有n =sini

sinr

由①②可得i =60°.

7.如图5所示,一束激光垂直于AC 面照射到等边玻璃三棱镜的AB 面上.已知AB 面的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90°.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则玻璃的折射率为( )

图5

A. 2

B.32

C. 3

D.

33

答案 C

解析 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知:

光在AB 界面的入射角θ1=60°,折射角θ2=30°, 则n =sinθ1

sinθ2

=3,C 正确.

8.(多选)如图6所示,光在真空和介质的界面MN 上发生偏折,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3.0×108

m/s ,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光是从真空射向介质

B.介质的折射率约为1.73

C.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73×108

m/s D.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成60°角 答案 BC

解析 因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光是从介质射向真空中,选项A 错误;根据折射率公式得n =sin60°

sin30°,

所以n ≈1.73,选项B 正确;再由折射率n =c v ,代入数据得v ≈1.73×108

m/s ,选项C 正确;反射光线与

折射光线成90°角,选项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9.(折射定律的应用)如图7所示,一储油圆桶,底面直径与桶高均为d ,当桶内无油时,从某点A 恰能看到桶底边缘上的某点B ,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的一半时,在A 点沿AB 方向看去,看到桶底上的C 点,C 、B 相距1

4d.由此可得油的折射率n =________;光在油中传播的速度v =________m/s.(光在真空中的传

播速度c =3.0×108

m/s ,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图7

答案

102

610×107

解析 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由题意知,sinα=

22

, sinβ=

d 4

? ????d 22+? ??

??d 42=

55

, 故油的折射率n =sinαsinβ=10

2

光在油中传播的速度v =c n

=610×107

m/s.

10.(折射定律的应用)如图8所示是一个透明圆柱体的横截面,其半径为R ,折射率是3,AB 是一条直径.今有一束光,平行AB 方向射向圆柱体.若有一条入射光线经折射后恰好经过B 点.

图8

(1)请用直尺画出该入射光线经折射到B 点的光路图;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在光的世界里第2课时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导学案

第2课时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光路的可逆性. 2.了解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作图. 【教具准备】烧杯、水、一元硬币小激光灯、多媒体课件、水槽、细铁丝、石头、“小鱼”模型.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晴朗的夜空,我们会发现群星闪烁,为什么这些星光会不停地闪烁呢?大气层的不均匀不稳定造成的折射是主要原因,我们来仔细分析这些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模拟小猫叉鱼:各组取小桶一只,加入适量的水,把数条“小鱼”通过细线绑在石块上,浸入水中,使“鱼”潜入水中较深的位置.用细铁丝作鱼叉,快速向“鱼”刺去,把鱼刺出水面为成功,只准刺一次,看哪个同学能够成功. 生1:不对准刺中了. 生2:我是对准了“鱼”才去刺的,却没有刺中鱼,这是为什么呢? 像.

.盛水的杯子,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我们来对它作一下光路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 离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小猫叉不到鱼也是如此.它看到的是鱼变浅了的虚像,鱼实际在更深一点的地方. 教师评价、补充:有经验的渔夫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的. 师生共同归纳: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光是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逆着折射光线去感觉物体在水中的位置变浅了. .由上面的结论分析它的原因.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又会看得见.(硬币升高) 教师引导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硬币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硬币.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发出的光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硬币,其实,人看到的只是硬币的虚像.

《光的折射定律》同步练习1

光的折射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人看到沉在水杯底的硬币,其实看到的是[ ] A.硬币的实像,其位置比硬币实际所在位置浅 B.硬币的实体,其位置即硬币的实际位置 C.硬币的虚像,但位置比硬币的实际位置浅 D.硬币的虚像,其位置比硬币的实际位置深 2.如图1所示,在两束光的交点P前,放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砖则交点位 置[ ] A.不变B.向左C.向右 D.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由光的颜色决定的 3.在图2中的虚线表示两种介质的界面及其法线,实线表示一条光线斜射 向界面后发生反射与折射的光线,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 A.bO不可能是入射光线B.aO可能是入射光线 C.cO可能是入射光线D.Ob可能是反射光线 4.关于折射率,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n=sini/sin r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B.根据n=sini/sin r可知,介质的折射率可能为任何正数 C.根据n=c/v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介质中的光速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已知光线穿过介质Ⅰ、Ⅱ、Ⅲ时的光路图如图3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介质Ⅱ是光密介质 B.介质Ⅰ的折射率最大 C.介质Ⅲ的折射率比Ⅰ大 D.光在介质Ⅲ中光速最小 6.光线从真空中入射到一块平行透明板上,入射角为40°,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可能是[ ] A.小于40°B.在40°到100°之间 C.大于40°D.在100°到140°之间 7.甲在岸上,乙潜入清澈的水中,二人互相对看,甲、乙看到对方的头部位置是[ ] A.都比实际位置高 B.都比实际位置低 C.甲看乙低,乙看甲高(与实际位置比较) D.甲看乙高,乙看甲低(与实际位置比较) 8.某单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波速为c,它在折射率为n的介质中速度为[ ] A.c/n B.c/(nλ)C.nc D.c 9、当光线以30入射角从折射率为2的介质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应为[ ] A.比值i/r不变 B.比值sini/sinr不变 C.比值sini/sinr是一个大于1的常数 D.比值sini/sinr是一个小于1的常数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专训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4)

专训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 (1)探究光的折射的原因:用车通过不同的路面类比光通过不同的介质(类比法); (2)液体中加入牛奶的原因:牛奶对光起漫反射的作用,更好地显示光路; (3)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得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探究光的折射的发生原因 1.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1题图) 人们常把光波类比成水波,因为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图甲所示,我们把光波画得像水波一样,利用一些横线表示光波在行进中的波纹。当光斜射入玻璃的时候,一个波纹的一端先触及玻璃的表面,由于光在玻璃中比在空气中前进的速度小,所以波纹的这一端就先慢下来了,这样波纹就改变了前进方向,当这个波纹全部进入玻璃中以后,它就又沿着直线前进了。可以看出光线的偏折只发生在经过界面的一瞬间。 还可以打个比方来帮助你弄清楚光折射的原因。在劳动的时候,同学们推着两个轮子的手推车,当你把车从平坦的水泥路面推向一段沙地时,如果水泥路面和沙地的交界线跟车子的前进方向斜交,如图乙所示,就会有一个车轮先遇到沙地,它的速度立即减慢下来,而另一个车轮仍以原来较快的速度前进,两个轮子的速度不同,车子就转弯,等两个轮子同时进入沙地以后,车子就又沿着直线前进了。 (1)上述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 A.类比法B.转换法 C.控制变量法D.放大法 (2)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有关。 (3)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为什么不发生改变?

探究光的折射的规律 2.【2016·云南】某小组选用了图甲中光源、水、水槽、可折转的光屏(带刻度)等器材,用于完成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第2题图) (1)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 (2)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点为O点,不断改变入射角,读出刻度盘上对应的折射角,将实验结果画在图丙中,其中1和1′、2和2′…4和4′分别表示各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的位置。由此可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且折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等于度。【导学号06222040】3.【中考·抚州】小文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玻璃和水中。其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一:将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 (1)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标有角度的圆盘上,如图甲所示; (2)将一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砖的圆心O处,激光在O处发生折射,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4.4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二、难点和重点: (1)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难点: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三、教具: 激光笔,玻璃砖,杯子适量的水铅笔,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提问: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当光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会发生什么现象?(光的反射) ㈡新课引入: 问: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怎样呢? 演示: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弯折 问:当光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也弯折吗? 介绍仪器,出示板图,让学生合作,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学生回答:弯折 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定义 ㈢新课教学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同时在黑板示范作图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物理规律 复习光反射时规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提出问题:光的折射有无规律? 提出问题1: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是否在同一平面?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结合图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提出问题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也这样吗? 利用课件演示:光路可逆 同时引导此时:折射角,入射角, 发现:①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提出问题3: 若光线垂直射水中呢?

【K12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知道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学会画折射光路图,学会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过程与方法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自然现象,体会到物理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奥妙无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初中光学内容主要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的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教学重点: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光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教学策略 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少数学生从一些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须充分、直观,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在这一阶段需要学生主动探究。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习得也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本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指导、帮助学生观察到清晰

光的折射定律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速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交界处发生偏折。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线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光速与入射光线相同 ,折射光线光速与入射光线不同。 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玉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 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法线居中,与界面垂直)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两点一面) 3、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角的性质:折射角(密度大的一方)小于入射角(密度小的一方);(在真空中的角总是大的,其次是空气,注:不能在考试填空题中使用) 4、当光线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以上两条总结为:谁快谁大。即为光线在哪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快,那么不管那是折射角还是入射角都是较大的角,在空气中的角度总是最大的) 5、在相同的条件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6、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8、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P.S.: 1、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传播方向不变,但光的传播速度改变。 2、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性的。

光的折射教案(公开课)

4.3 光的折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光的折射》第三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三、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五、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练习题及答案修订版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练习 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奇妙的透镜 [沪科粤教版§、§内容] 1、我们学过的光学知识中,有两种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一个焦点上,它们是() A.凸透镜和凹镜? B.凹透镜和凸镜 C.凹透镜和平面镜? D.凸透镜和凹透镜 2、下列光学元件中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光学元件用序号代表) () A.(c)、(d)、(e) B.(a)、(d)、(f) C.(a)、(b)、(f) D.(b)、(c)、(e) 3、下列现象中,哪一个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 A.岸上的观察者看站立在清水中的人,觉得他的腿变短了 B.平静水面映出岸上的景物 C.小孔成像 D.汽车司机通过观后镜看到车后的景物 4、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容器底形成一光斑,若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后向右移动 D.仍在原位置 5、当物体从凸透镜的焦点移向镜前过程中,它形成的虚像将()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保持不变 D.先减小后增大 6、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由于发生了________现象的缘故. 7、如图所示,空杯底部放一枚分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分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向杯子里倒水,随着水面升高,将会看到 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 8、平行光沿凹镜主轴入射,则反射光________到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镜的 ________. 9、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 光学·折射率(光的折射定律)·教案

光学·折射率(光的折射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2)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反射 和折射),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 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3.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实验的客观性与人的观察的主 观性的矛盾应如何解决,人的直接观察与用仪器探测是有差别的,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用仪器探测的结果. 4.会用折射定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来决定. 2.难点是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加深对折射率概念的理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具 1.光的折射演示器.附件:接线板、火柴、烟雾发生器及烟雾源、半圆柱透明玻璃. 2.直尺,计算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已学过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

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初中学的光的折射规律只是定性地描述了光的折射现象,而我们今天要定量地进行研究. (二)教学过程设计 演示:将光的激光演示仪接通电源,暂不打开开关,将烟雾发生器点燃置入光的折射演示器中,将半圆柱透明玻璃放入对应的位置.打开开关,将激光管点燃,让一束激光照在半圆柱透明玻璃的平面上,让光线垂直于平面过圆心入射(沿法线入射),观察折射情况:a.角度,b.明暗程度与入射光线进行对比.然后改变入射角进行记录,再次观察能量改变的情况.最后进行概括、归纳、小结. 1.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能量分配.(某种玻璃与空气的界面上) 入射角(入射光线能量为100%) 反射光线能量折射光线能量 0°100% 4.7%95.3% 30°100% 4.9%95.1% 60°100%9.8%90.2% 80°100%39%61% 90°100%100%0%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增加,而折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减小. 2.经历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将一组测量数据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用计算器),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玻璃. 入射角i(°) 折射角r(°) i/r sini/sinr 10 6.7 1.50 1.49 20 13.3 1.50 1.49 30 19.6 1.53 1.49

1 第1节 光的折射定律

第1节光的折射定律 1.理解光的折射定律,能应用折射定律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重点+难点) 2.知道折射率的意义,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重点) 3.能应用折射定律分析视深问题. 4.会测定介质的折射率.(重点) 一、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量关系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定性关系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一般用i表示.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一般用r表示. 实验表明:当入射角变化时折射角随着改变. 3.斯涅耳定律(折射定律) 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即sin i sin r=n. 1.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提示:与光的反射一样,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二、折射率的意义 1.定义 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i的正弦与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用n表示. 2.定义式 n=sin i sin r. 3.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且都小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

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光在这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即 n =c v . (1)折射率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有关,与两种介质的性质无关.( ) (2)光在某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越大,则该介质的折射率越大.( )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 (4)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的速度与入射光的速度相等.( ) 提示:(1)× (2)× (3)√ (4)× 三、测量介质的折射率 1.在测量介质的折射率的实验中,作出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图中AO 为入射光线,OE 为折射光线,NN ′为法线,i 是入射角,r 是折射角,玻璃折射率的 表达式n =sin i sin r . 2.为减小实验误差,需多测几组数据,分别求出每一次的折射率,最后求出它们的平均值. 2.光线斜射入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满足什么关系? 提示:若把入射光线延长交至玻璃砖底面,由几何关系不难发现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平行. 四、对折射现象的解释 1.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这是因为水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一束白光射入三棱镜时会发生色散现象,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折射率不同,其中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大,折射率最小,经三棱镜后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传播速度最小,折射率最大,经三棱镜后偏折程度最明显.平常我们所说的某介质的折射率是指七种色光的平均折射率. 3.早上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上时,它的实际位置是在地平线上吗? 提示:不是.由于光从真空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线向下偏折,而人眼

高中物理:4.1《光的折射定律》教案(鲁科版选修3-4)

第一节光的折射定律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 (2)掌握光的折射及折射定律; (3)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实验的客观性与人的观察的主观性的矛盾应如何解决,人的直接观察与用仪器探测是有差别的,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用仪器探测的结果。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来决定。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通过问题的分析解决加深对折射率概念的理解,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教学用具:光的折射演示器,附件:接线板、火柴、烟雾发生器及烟雾源、半圆柱透明玻璃、直尺、计算器。 (一)引入 初中已学过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初中学的光的折射规律只是定性地描述了光的折射现象,而我们今天要定量地进行研究: (二)新课教学 演示:将光的激光演示仪接通电源,暂不打开开关,将烟雾发生器点燃置入光的折射演示器中,将半圆柱透明玻璃放入对应的位置,打开开关,将激光管点燃,让一束激光照在半圆柱透明玻璃的平面上,让光线垂直于平面过圆心入射(沿法线入射), 观察:折射情况,a.角度,b.明暗程度与入射光线进行对比。然后改变入射角进行记录,再次观察能量改变的情况。 1、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能量分配 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增加,而折射光线的能量比例逐渐减小。 2、经历了近1500年才得到完善的定律 (1)历史发展: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也做了研究。 (2)折射定律:最终在1621年,由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将一组测量数据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计算(用计算器),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玻璃。

光的折射定律教案设计

光的折射定律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练习 (新版)粤教沪版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图3-4-1 光的折射 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1.如图3-4-2所示,用PQ表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O点是光线的入射点,AO是入射光线,NN′是过O点的法线,∠AON是入射角,OB是进入水中的________光线,∠BON′是________角。

图3-4-2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器材:玻璃水槽、激光笔、硬纸板、量角器和一块玻璃砖。 实验步骤: (1)让光线斜射入空气和水的分界面,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 (2)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________;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将________;若让光垂直射向水面,则进入水中的光线方向________; (3)把水槽换成玻璃砖,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结论: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_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________;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在水或玻璃中的传播方向________。 实验评估:(1)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可显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果硬纸板可转折,同样可以验证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用水和玻璃砖进行多次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生活中和自然中的折射现象 1.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其实都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比实际位置都________的虚像。 2.光在同一种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不断改变,也是折射现象。海市蜃楼、星星眨眼等现象都是由于折射使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形成的。 类型一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例1 2017·苏州如图3-4-3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图3-4-3 [易混辨析]解答这类问题时,要结合生活实例与光的三个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光的折射涉及两种介质或同一种不均匀介质;光的反射发生在同一种介质中,且必须有反射面;光沿直线传播发生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但不存在反射面的问题。 类型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例2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3-4-4所示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下表数据: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执教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 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 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 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 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 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 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 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 光路图. 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 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贵阳市第五届优质课比赛 初中物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学校:贵阳二十八中 姓名:于茜 第四章第三节光的折射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体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需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努力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在之前有“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之后有“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等学习内容,在本章的学习中确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深入学习和了解多姿多彩的光的世界的必然知识准备。同时“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也是《课程标准》中的三级主题内容之一,对于八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对光的世界已有一定的视觉体验和感性认识,如:“反光”、“水池变浅”等,通过“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知识的学习,已逐步建构一定的理性知识基础以及科学探究自然规律的初步能力。 2.学习任务:通过对常见折射现象的介绍及认识,引导学生应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已有能力和方法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常见有关折射现象的观察认识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不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体会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全过程的体验,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

《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设计 省市第六十九中学 齐光学

《光的折射规律》教学设计 课题光的折射规律授课人齐光学 研究方向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和感悟“科学发展的艰辛和曲折”。 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背景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是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来设计本节的教学容和教学策略的。本节容的重点是光的折射规律,难点是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考虑到初三学生初次接触物理这一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较少,因此,设计的教学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发现物理知识,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以此来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折射光线、折射角的涵义,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了解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描绘光路、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在实验中养成实事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容分析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建构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实验器材玻璃缸8个;激光笔7只;硬纸盖8个;香;火柴;鲜奶2盒;圆头金属棒7根;烧杯7个;圆柱形棒6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演示器6套;纸杯6个;硬币6枚;橡皮“鱼”7条;塑料桶8个;白纸带8条。 教学流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分 引入新课1.介绍实 验, 引导、组织 学生进行 叉“鱼”比 赛 闻师言、观器材 做实验、思问题 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切 入;要尊重学生的学 习基础;再次感受光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 直线传播;要关注本节 课的学习容; 2 2.请一名同学到前 面叉“鱼” 观察:是否能叉到 “鱼” 想:思考没有叉到 “鱼”的原因 学生认为必然叉到, 到事实没有叉到,激 发学生已有经验和事 实之间的矛盾,使学 1

【教学设计】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4.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⑵知道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并能用该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 象。 ◆过程与方法 ⑶经历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重点培养通过观察和分析,从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⑷观察生活中因光的折射而发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⑹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研究其中的原因。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是学生学了光的反射后,接触到的又一重要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通存在,学生可能注意过一些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因此学生对研究光的折射怀有较强的求知愿望。光的折射规律不仅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同时又是理解透镜作用的基础。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通过教材图3-37所示的实验,首先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活动1”中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奇妙(而又不 能明确解释)的现象,并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欲望;“活动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最后运用光的 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本节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光的折射规律。传统教材比较重视科学知识,而本教材增设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1”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兴趣,“活动2”让学生经历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这些都给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自主探 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节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是解释生活中折射现象的主要依据,另外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规律, 又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