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

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

二、单项选择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

(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

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

(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

(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

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

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

(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

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

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

(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

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

(20)经济基础是指(②)

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21)国家是代表(④)

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

(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

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

(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

(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

(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

(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

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

(27)生产方式是(④)

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8)社会形态是(④)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

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

(30)国家的实质是(④)

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

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应该理解为(②)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3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④)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4)社会进步的内涵是(④)

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

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

(35)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④)

A自然规律 B人的主观意志 C阶级斗争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6)社会变革的成功,是以(①)为根本标志的。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政权易手 C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发展高新技术

(37)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实质是(②)

A生产关系 B阶级关系 C思想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38)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②)

A质变 B量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39)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④)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 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4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①)

A生产活动 B政治活动 C精神活动 D科学活动

(41)杰出人物产生的条件是((③)

A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C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D个人自我奋斗的结果

(4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①)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43)“时势造英雄”说明(④)

A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 B英雄没有阶级性

C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D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44)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③)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B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

C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D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①)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B专指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C专指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D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三、多选择题

(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①②③④)

A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B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C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D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2)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②③④)

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要发现是(①②)

A历史唯物主义 B剩余价值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②③)

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B适度的最优人口状况能够起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

C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不能自发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D适量的人口可以决定社会性质

(5)下面的说法哪些属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①②)

A“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B“治国”犹如“牧民”

C“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D“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6)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有(①②③④)

A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B人类的劳动带有社会性

C人类劳动是有目的的能动的过程D人类劳动具有继承性

(7)劳动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包括(②④)

A使类人猿建立自己的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使猿脑变成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了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

D使类人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E使类人猿能够离开大森林,到地面生活

(8)“人有了物质条件才能生存,人有了精神条件才能生活”的观点(③④⑤)

A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B夸大了社会存在的作用

C看到了社会物质条件的作用D看到了社会意识条件的作用

E准确把握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人的影响

(9)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③④)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与宗教

C自然科学 D逻辑学和语言学

(10)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民主共和制(①②③)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1)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①②③④)

A法律生产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历史悠久

B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等发挥作用

C法律只适合违法行为,道德应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D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①②③④)

A经济是基础 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

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 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

(13)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说明(①②③④)

A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

C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D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

(1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②③)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D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15)阶级生产的直接原因是(③④)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①②③)

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B普通个人的作用

C每个人都要有历史责任感 D夸大了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7)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们是(①③)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现代化发展道路

(18)人民群众是(①②③④)

A居民中的大多数B无产阶级

C体力劳动者 D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19)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③④)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有(①②③④)

A提高劳动者的素质B发现新的劳动对象

C改进生产工具 D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21)社会基本矛盾是(③④)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2)唯心史观主要的理论表现为(①②)

A宿命论B唯意志论 C激变论 D天才论

(2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观点是(②④)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唯意志论

(24)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的两大阶级的对抗,所以阶级是(①③)

A历史范畴 B政治范畴 C经济范畴 D思想范畴

(25)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的缺陷表现在(③④)

A看不到社会革命的作用 B看不到阶级斗争的作用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看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26)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是(②④)

A二元论的表现 B唯心史观的表现C实用主义的表现 D英雄史观的表现

(27)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有(②③)

A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历史主义的态度C阶级分析的方法D政治第一的标准

(28)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①③④)

A发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9)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①②③)

A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 B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C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个组织者 D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0)对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正确表述是(①②③)

A社会革命是狭义的革命B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

C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革命只有暴力革命的形式

E社会改革就是为了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

四、判断说明

1.社会历史现象与人的意志和思想密切相关,与自然界发展有本质区别。

错误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然史的现实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虽然要受到人的意志和思想的影响,但人的意志和思想只有在认识和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人类社会归根到底是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的发展有共同的本质,也有差异的地方,但没有本质的区别。

2.国家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调和者

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它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用于保证统治阶级对社会进行统治的权利组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依靠国家这个标志公共权力的暴力机构,使它同时成为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此,国家的实质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不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和要求的代表者或者调和者。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

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每一代人获得的都是上一代人创造发展的既得的物质力量。每一代人一生下来所接受的就是现存的生产力,不能自由地进行选择。人们只有从现实的生产力出发,并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

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正确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7.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

错误

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8.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错误。

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与阶级斗争并不是从来就有

的现象。阶级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只有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出现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才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存在,因此没有阶级斗争,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也就没有了阶级斗争。因此,把阶级斗争当作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的观点。

9.劳动者的素质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错误。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和主导因素,但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成为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

观尺度。只有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才能成为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因为生产工具是每个时期科学技术的物化,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的程度,生产工具才能表现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10.社会改革是社会本质性质的变革,

错误。

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它与社会革命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改革只是对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部分具体制度进行变革,并不是要推翻整个社会根本制度。

1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错误。

在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力才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才是经常变动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建立,就是相对稳定的。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个活跃一个稳定,才会不断产生矛盾,当两者的矛盾激化,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

12.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无知的芸芸众生,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错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在社会存在的几个因素中,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而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劳动者就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

五、思考题:教材136页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应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C

A.它能回答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B.它是各种科学知识的总和

C.它始终根植于实践和科学的土壤中

D.它是惟一能取代其他科学的理论

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D

A.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B.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C.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A.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共产主义社会

7、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阶级走上政治舞台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9、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D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明

D.伟大发现

1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A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D

A.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B.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C.最崇高的社会实践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

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

D.理论联系思想

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D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

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

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

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5、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B

A.它的革命性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C.它的科学性

D.它的能动性

16、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D

A.阶级斗争理论B.社会主义学说C.辩证法理论D.唯物史观

1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8、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19、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2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

A.只坚持不发展B.只发展不坚持C.既坚持又发展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二、多项选择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CD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3、马克思主义ABD

A.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B.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C.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D.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

4、马克思主义的内容ABC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D.已难以适应发展了世界形势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CD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ACD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古典经济学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7、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ABCD

A.历史唯物主义B.科学社会主义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当选为“千年思想家”第一人,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ABD

A.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B.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D.它发明了人类思想和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

9、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特征认识正确的是ABD

A.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

B.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

C.克思主义理论是绝对真理

D.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革命性

10、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所写的党纲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和党纲的名称是BD

A.正义者同盟 B.共产主义同盟 C.《共产主义原理》 D.《共产党宣言》

1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有:ABC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改革开放

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BD

A.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与时俱进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13、学习马克思主义,说到底,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是管总的,它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行为轨迹。因此ABC

A.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B.不断提高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D.失败可以成为成功之母

14、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是AB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B.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解放全人类的理论

15、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AC

A.辩证唯物主义B.科学社会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政治经济学

16、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BC

A.革命性B.实践性C.科学性D.完备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ACD

A.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获得政权C.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8、如果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AB

A.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B.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C.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

19、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BC

A.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巴黎公社

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科学”×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6、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7、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8、马克思主义应是与时俱进的,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

9、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办事就能保证时时成功,事事成功,不犯任何错误。×

10、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已亥杂诗阅读及答案(1)

已亥杂诗 龚自珍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拿自况,表达了。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2005年湖北恩思主州)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请你说说对三、四句的理解。 b) 从三、四句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湖北十堰市) 7.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 _____。(每空只填一个词语)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落红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离别京城的忧伤乐于奉献的情怀 6.(1)以落花自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仍乐意为社会作贡献的心态。(2)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7.离愁志愿或志向 8.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完整版)集合练习题及答案-经典

集合期末复习题12.26 姓名 班级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 ( ) A 7 B 8 C 9 D 10 3、若{1,2}?A ?{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 ) A. 6 B. 7 C. 8 D. 9 4、若U={1,2,3,4},M={1,2},N={2,3},则C U (M ∪N )= ( ) A . {1,2,3} B. {2} C. {1,3,4} D. {4} 5、方程组 1 1x y x y +=-=-的解集是 ( ) A .{x=0,y=1} B. {0,1} C. {(0,1)} D. {(x,y)|x=0或y=1} 6、以下六个关系式:{}00∈,{}0??,Q ?3.0, N ∈0, {}{},,a b b a ? , {}2 |20,x x x Z -=∈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 ) A 4 B 3 C 2 D 1 7、点的集合M ={(x,y)|xy≥0}是指 ( ) A.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一、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D. 不在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8、设集合A=}{ 12x x <<,B=}{ 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2a a ≥ B }{1a a ≤ C }{1a a ≥ D }{ 2a a ≤ 9、 满足条件M U }{1=}{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10、集合{}|2,P x x k k Z ==∈,{}|21,Q x x k k Z ==+∈, {}|41,R x x k k Z ==+∈,且,a P b Q ∈∈,则有 ( ) A a b P +∈ B a b Q +∈ C a b R +∈ D a b +不属于P 、Q 、R 中的任意一个 二、填空题 11、若}4,3,2,2{-=A ,},|{2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12、集合A={x| x 2+x-6=0}, B={x| ax+1=0}, 若B ?A ,则a=__________ 13、设全集U={} 22,3,23a a +-,A={}2,b ,C U A={}5,则a = ,b = 。 14、集合{}33|>-<=x x x A 或,{}41|><=x x x B 或,A B ?=____________. 15、已知集合A={x|20x x m ++=}, 若A ∩R=?,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16、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 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2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课时课型及教具准备】 1.课时及课型 (1)课型:阅读精讲课 (2)课时:一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吃透教材和课标要求;了解学情,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和学习需求出发,寻找学习课文的切入点,筛选合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案,制作课件,编制练习试题,预测学习效果。 2.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相关古代战争的资料;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力争背诵课文。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法选择 (1)问题导读法 整首诗词意思比较浅显,学生能够根据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但是可能对诗词情感的表达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教学中采用问题导读法,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发学生对文章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体悟,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2)知“时”论世法 在古文诗词的学习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要做到知人论世,在这首诗中,我们要适时地引入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3)朗诵阅读结合法 在诗歌的学习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但是朗读不能单一乏味的读,要结合文本的理解和赏析实行多层次的朗读,结合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赏析,在朗读中品味。只有理解诗词意思及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品味出诗词的意境,从而融入到阅读当中去。所以本课教学中要以朗读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 2.学法选择 (1)朗读法 诗词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准确流畅地朗读。学习该文章,要反复朗读,能够

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跨、踮、挤 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B)。 A、感到辛苦 B、如饥似渴 C、很是无奈 3、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作者把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孜孜不倦、振振有词、彬彬有礼 舒舒服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随随便便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支撑(chēn chēng)暂时(zàn zhàn)智慧(zìzhì) 3、“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 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 三、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陌生)喜爱(厌恶) 2、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改为陈述句: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 (2)书是朋友。 扩句:丰富多彩的书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3、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和家。 4、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什么? 答: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到自己温暖而亲切的家。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赞赏)忽略(忽视)思考(思索) 2、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让你不断进步的阶梯。

己亥杂诗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己亥杂诗》赏析题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继续忠心报国的志愿(或“志向”)。 (2)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3)“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比喻诗人自己)。(4)“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5)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6)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7)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3.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4.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5.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6.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答: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8.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答: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9.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答: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10.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答: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答: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 12.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答: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思想感情。 1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或者: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或者: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当你老了》(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3当你老了 赏析指导 这是一首情诗,写给诗人终生追求的一位女性──毛德冈。她是位才华出众的演员,但一直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自 治运动,并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年轻时代,诗人 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女性,就被她深深吸引,堕入了情网,但遭到了拒绝,这段痛苦的恋情几乎萦绕了诗人的一生。 《当你老了》一诗,写于诗人的感情受挫之后,诗歌成了化 解内心苦痛的方式。但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当时的感受, 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以后,想像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这种构思并非诗人的独创,16世纪的法国诗人龙萨也有过一首类似的作品,诗人或许受到了龙萨的启发,用同样的 方式演绎了自己的感情。 第一节,时间设定在未来,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 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情 感波澜。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恋爱中的人,总会 赞美自己的恋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叶芝笔下的恋人, 早已年华老去,头发花白,睡思昏沉,这表明诗人眷恋的不 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反 而历久弥坚。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出现过两次,

具有多重含义。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 变成往事,在炉火畔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 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 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 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 惆怅的氛围;然而,炉火虽然暗淡,它却仍“红光闪耀”, 这也就是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 第二节,诗人从对“你”的描绘,转向了诉说自己的心声:其他人可能只爱“你”的青春、“你”的美丽,无论出 自假意还是真心,“只有一个人”──这里是指诗人自己 ──爱的是“你”灵魂的高贵,是“你”的全部,甚至包括“你”的衰老、“你”的皱纹。如果说上面读到的《故乡》,是一首独白的诗歌,那么这则是一首对话的诗,虽然“我” 没有直接出面,但诗句本身就是“我”的喃喃诉说,读者也 像参与了“我”与“你”之间想像的对话,被诗人的真情所 感染。 当然,诗歌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诗人并没有将有限的文字,耗费在内心的倾吐上,诗歌的最后一节,又回到炉火映 照的场景,“你”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垂下头为爱情 的逝去而感伤。最后出现的“爱情”一语,意义可能有点含

四年级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四年级阅读练习题及答 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四年级写人阅读练习 一、《陈毅》 陈毅五岁半就在一家书塾读书。他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学们都称他“小神童”。毛毛毛毛向毛车上的人特别多。 C. 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 一、“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 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4分) A. 让座女孩 B. 老人 C. 女儿 D 作者 二、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横线画出来。(2分) 三、前文说“让我看得很疑惑。”后文的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把这句话写在 下面。(3分) 四、从女儿的哪些动作可以看出对父亲的爱,把这些动作用波浪线勾出来。(2 分) 五、填空。(9分:前空2分一个,后空1分一个) 因为()我们可以说小姑娘是一个()的小姑娘。 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女儿。 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老人。 习作链接 仿照例句写句子。(9分) 例:善良是生命的黄金。 善良是 善良是

善良是 (三)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会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讲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他还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喜欢描画。那时候没开设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薄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这对他以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同时要玩得有趣有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4分)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短文内容填空。(6分) (1)鲁迅小时候读书不光凭自己的____________,还依靠自己的 ______________。 (2)鲁迅小时候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他不是玩得____________,而是玩得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高一数学集合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 ( ) A 7 B 8 C 9 D 10 3、若{1,2}?A ?{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 ) A. 6 B. 7 C. 8 D. 9 4、若U={1,2,3,4},M={1,2},N={2,3},则C U (M ∪N )= ( ) A . {1,2,3} B. {2} C. {1,3,4} D. {4} 5、方程组 1 1x y x y +=-=- 的解集是 ( ) A .{x=0,y=1} B. {0,1} C. {(0,1)} D. {(x,y)|x=0或y=1} 6、以下六个关系式:{}00∈,{}0??,Q ?3.0, N ∈0, {}{},,a b b a ? , {}2 |20,x x x Z -=∈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 ) A 4 B 3 C 2 D 1 7、点的集合M ={(x,y)|xy≥0}是指 ( ) A.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一、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D. 不在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8、设集合A=} { 12x x <<,B=} { 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 2a a ≥ B } { 1a a ≤ C } { 1a a ≥ D } { 2a a ≤

9、 满足条件M }{1=}{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10、集合{}|2,P x x k k Z ==∈,{}|21,Q x x k k Z ==+∈, {}|41,R x x k k Z ==+∈,且,a P b Q ∈∈,则有 ( ) A a b P +∈ B a b Q +∈ C a b R +∈ D a b +不属于P 、Q 、R 中的任意一个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1、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12、集合A={x| x 2 +x-6=0}, B={x| ax+1=0}, 若B ?A ,则a=__________ 13、设全集U={ } 2 2,3,23a a +-,A={}2,b ,C U A={} 5,则a = ,b = 。 14、集合{}33|>-<=x x x A 或,{}41|><=x x x B 或,A B ?=____________. 15、已知集合A={x|2 0x x m ++=}, 若A ∩R=?,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16、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7、已知集合A={x| x 2 +2x-8=0}, B={x| x 2 -5x+6=0}, C={x| x 2 -mx+m 2 -19=0}, 若B ∩C ≠Φ,A∩C=Φ,求m 的值 18、已知二次函数f (x )=2 x ax b ++,A=}{ }{ ()222x f x x ==,试求 f ()x 的解析式

《当你老了》读后感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 赏析指导 这是一首情诗,写给诗人终生追求的一位女性 ── 毛德·冈。她是位才华出众的演员,但一直投身于爱尔兰的民族自治运动,并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年轻时代,诗人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的女性,就被她深深吸引,堕入了情网,但遭到了拒绝,这段痛苦的恋情几乎萦绕了诗人的一生。 《当你老了》一诗,写于诗人的感情受挫之后,诗歌成了化解内心苦痛的方式。但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写当时的感受,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以后,想像自己的恋人衰老时的情景。这种构思并非诗人的独创,16世纪的法国诗人龙萨也有过一首类似的作品,诗人或许受到了龙萨的启发,用同样的方式演绎了自己的感情。 第一节,时间设定在未来,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情感波澜。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恋爱中的人,总会赞美自己的恋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叶芝笔下的恋人,早已年华老去,头发花白,睡思昏沉,这表明诗人眷恋的不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历久弥坚。 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出现过两次,具有多重含义。首先,过去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动荡,已经变成往事,在炉火畔打盹、阅读,这不只是幻想中晚年生活的写照,也代表人生休憩时刻的来临;其次,炉火的光芒并不十分明亮,在它的摇曳中投射出的,是一个朦胧的世界,诗人不断强化这一点,衰老的身体、浓重的阴影、低垂的头颅,都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然而,炉火虽然暗淡,它却仍“红光闪耀”,这也就是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第二节,诗人从对“你”的描绘,转向了诉说自己的心声:其他人可能只爱“你”的青春、“你”的美丽,无论出自假意还是真心,“只有一个人”──这里是指诗人自己──爱的是“你”灵魂的高贵,是“你”的全部,甚至包括“你”的衰老、“你”的皱纹。如果说上面读到的《故乡》,是一首独白的诗歌,那么这则是一首对话的诗,虽然“我”没有直接出面,但诗句本身就是“我”的喃喃诉说,读者也像参与了“我”与“你”之间想像的对话,被诗人的真情所感染。当然,诗歌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诗人并没有将有限的文字,耗费在在内心的倾吐上,诗歌的最后一节,又回到炉火映照的场景,“你”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垂下头为爱情的逝去而感伤。 最后出现的“爱情”一语,意义可能有点含混,是指“诗人”的爱,是“你”的爱,还是超越于个体之上的普遍的爱,诗人似乎没有言明,但“含混”恰恰带来了一种含蓄性、多义性,读者也不需要知道确定的答案,就能直接领略到岁月之中“爱”的圣洁与苦楚。在最后两句诗中,在头顶的山上踱步的“它”,指的应该就是上一句中消逝的“爱情”。本来,“爱情”是一个抽象的词,诗人在这里也把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它”化身为一个生命,在山顶行走,在星星中藏起自己的脸。这一结尾也有一种“意象化”的特点:一方面,“缓缓地踱步”与“隐藏的脸庞”,再一次传达了那种无限的怅惘感、消逝感;另一方面,在山峦与群星之中,“爱情”──这个既抽象又具象的存在,似乎和广漠的自然、天宇融为一体了,一种超越性的净化效果由此产生。诗歌的抒情力量也同样融化在场景、意象的安排之中。 教学建议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已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全文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高一数学集合练习题及答案--新版

高一数学集合全面知识点练习题及答案有详解 一、、知识点: 本周主要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包括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的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及集合的运算等。在进行集合间的运算时要注意使用Venn图。 本章知识结构 1、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不定义的原始概念,教材中对集合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性说明:“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理解这句话,应该把握4个关键词:对象、确定的、不同的、整体。 对象――即集合中的元素。集合是由它的元素唯一确定的。 整体――集合不是研究某一单一对象的,它关注的是这些对象的全体。 确定的――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 不同的――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有限集和无限集是针对非空集合来说的。我们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做Φ。理解它时不妨思考一下“0与Φ”及“Φ与{Φ}”的关系。 几个常用数集N、N*、N+、Z、Q、R要记牢。 3、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的表示形式比较容易掌握,并不是所有的集合都能用列举法表示,同学们需要知道能用列举法表示的三种集合: ①元素不太多的有限集,如{0,1,8} ②元素较多但呈现一定的规律的有限集,如{1,2,3, (100) ③呈现一定规律的无限集,如{1,2,3,…,n,…} ●注意a与{a}的区别 ●注意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2)特征性质描述法的关键是把所研究的集合的“特征性质”找准,然后适当地表示出来就行了。但关键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多加练习就可以了。另外,弄清“代表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x|y=x2},{y|y=x2},{(x,y)|y=x2}是三个不同的集合。 4、集合之间的关系 ●注意区分“从属”关系与“包含”关系 “从属”关系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当你老了》教学设计

当你老了 叶芝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和讲解,体会本诗的情韵美。 2、探讨爱情的要义,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叶芝爱情的崇高圣洁。 教学难点:叶芝爱情的圣洁和正确爱情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将走入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情感世界,看看他对于“爱”是如何解读的?我们从他身上又会获得哪些启示?首先我们看课下注释,来一同了解作者。 二、补充介绍叶芝资料。 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1865年6月13日出生于都柏林。曾在都柏林大都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87年开始专门从事诗歌创作,被诗人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1939年1月28日,在法国南部罗克布鲁纳逝世。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三、播放诗朗诵。 四、找学生读(方式可灵活:男生女生单独读、各自齐读、全班齐读等,可配乐。) 读完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概括,并简述理由。 五、介绍背景: 从诗歌内容中我们可看出题目“当你老了”中的“你”和作者是什么样的爱情?——单恋。 叶芝把这首诗献给一个一生追求但一生被拒绝的漂亮女演员茅德?冈。经过五次求婚,五次被拒之后,他总算认清了他们永远不可能交合的命运。但那颗受伤的心,还是无法停止对爱的最后咏唱和想象。就在茅德?冈嫁给了一位爱尔兰军官时,叶芝写下了这首诗。但是诗人没有直接书写,而是将时间推移到几十年之后,想想自己所爱之人衰老时的情景。那么,我们解读完这首诗之后,看看我们会不会有新的感受和认识。 六、赏析指导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 第一段设想几十年后,毛特·岗成了老人。诗人描摹着自己恋人的晚年生活,恳请她阅读他早年写下的诗篇,重新回顾年轻时的情感波澜。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恋爱中的人,总会赞美自己的恋人如何美貌、如何青春,但叶芝笔下的恋人,早已年华老去,头发花白,睡思昏沉,这表明诗人眷恋的不是“你”的外貌,他的感情也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历久弥坚。请注意炉火这个意象,它在诗中出现过两次,具有多重含义:“炉火”,既是代表了晚年生活的场景,暗示了时光的消失、记忆的模糊,烘托出一种恍惚、惆怅的氛围;然而,炉火虽然暗淡,它却仍“红光闪耀”,这也就是象征了爱的激情没有熄灭,穿越了人生漫漫的长夜,它仍然在诗人的胸中燃烧。 这一节一开始就不同凡响,一下子跨越几十年时光,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你老了”。倾吐出诗人对女友的无限柔情,并强调了诗人的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用词造句也很温馨,让人一看就感到确是发自肺腑,真实可信。

文言文经典试题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经典试题阅读练习及参考答 案 阅读下面两则古诗文,完成下面试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

枝。⑤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于士 D、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年: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 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参考答案 1、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B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已亥杂诗阅读题及答案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______。(离别京城的忧伤乐于奉献的情怀) 6.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 请你说说对三、四句的理解。 (1)以落花自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仍乐意为社会作贡献的心态。 b)从三、四句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7.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每空只填一个词语)(离愁志愿或志向)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完整版)集合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A B C 集合综合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各项中,不可以组成集合的是 ( ) A .所有的正数 B .约等于2的数 C .接近于0的数 D .不等于0的偶数 2.已知集合}1,1{-=A ,}1|{==mx x B ,且A B A =?,则m 的值为 ( ) A .1 B .—1 C .1或—1 D .1或—1或0 3.设U ={1,2,3,4,5} ,若B A ?={2},}4{)(=?B A C U ,}5,1{)()(=?B C A C U U ,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A ?3且 B ?3 B .A ∈3且B ?3 C .A ?3且B ∈3 D .A ∈3且B ∈3 4.以下四个关系:φ}0{∈,∈0φ,{φ}}0{?,φ}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5.下面关于集合的表示正确的个数是 ( ) ①}2,3{}3,2{≠; ②}1|{}1|),{(=+==+y x y y x y x ; ③}1|{>x x =}1|{>y y ; ④}1|{}1|{=+==+y x y y x x ; A .0 B .1 C .2 D .3 6.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2R y x x y y x ∈-= C .}0|{2≤x x D .}01|{2=+-x x x 7.设集合},4 12 |{Z k k x x M ∈+==,},2 14|{Z k k x x N ∈+==,则 ( ) A .N M = B .M N C .N M D .φ=?N M 8.表示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 A .)()(C B C A ??? B .)()(C A B A ??? C .)()(C B B A ??? D .C B A ??)( 9. 设U 为全集,Q P ,为非空集合,且P Q U ,下面结论中不正确... 的是 ( ) A .U Q P C U =?)( B .=?Q P C U )(φ C .Q Q P =? D .=?P Q C U )(φ 10.已知集合A 、B 、C 为非空集合,M=A ∩C ,N=B ∩C ,P=M ∪N ,则 ( ) A .C ∩P=C B . C ∩P=P C .C ∩P=C ∪P D .C ∩P=φ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5分,共20分). 11.若集合{(,)|20240}{(,)|3}x y x y x y x y y x b +-=-+=?=+且,则_____=b . 12.已知集合}023|{2=+-=x ax x A 至多有一个元素,则a 的取值范围 . 13.已知}1,0,1,2{--=A ,{|,}B y y x x A ==∈,则B = . 14.设集合2{1,,},{,,}A a b B a a ab ==,且A=B ,求实数a = ,b =

六年级下册主题班会教案-如何度过青春期 通用版

如何度过青春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生理以及心理的变化。 2、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烦恼,并自主处理心理产生的矛盾。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道德观。 【教学重点】 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青春期男女同学如何交往?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当你老了》。 教师导语:当你老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同学们现在正处于这个美丽年华,那么,我们该怎样好好珍惜青春,安全愉快的度过青春期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第三课《如何度过青春期》。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认识青春期: 出示图片《人类的生长曲 线》,同学们通过图片观察,了 解青春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青 春期和其他年龄阶段相比,身体 变化是怎样的?从而初步了解 青春期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简图,简明扼要的对青春期有个初步的理解。) 学生回答。 环节二: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1、观看数字故事《我从哪里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那么,

我们也应该科学的,严肃的去认识和了解,我们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对学生很少进行性教育,提及此话题,学生基本是害羞,回避,而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不应该取笑“性”,也不应该觉得“性”是可耻的,而应该科学的对待。) 2、出示人体简图 请同学们在这张人体简图上画一画,结合青春期 自己身体的变化,青春期身体的哪些器官正在发生变 化。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的活动,避免了站起来 回答的尴尬,让学生更大胆、更真实的参与进来,真 正的把自身的变化反应到图片上。) 3、青春期如何战痘 青春期除了身体外形和身体器官的变化,内分泌也发生变化,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在青春期脸上开始出现青春痘。我们该如何应对青春痘呢?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科普小贴士。 环节三:青春期,男女生如何交往? 1、小活动:评选最受欢迎的男生、女生。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的学生接受全班同学的祝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活动,活跃班级气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在同一个班集体中,男生和女生是互不可缺的,为下面的话题奠定基础。) 2、合作探究: (1)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男女同学之间应该怎样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2)男女同学间正常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部分,为了突破难点,通过漫画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男女生既不能太亲密,也不能太疏远,应该自然适度大方的广泛交往。避免早恋的发生,也要避免不与异性接触的不良交友观。)环节四:如何排解青春期烦恼? 出示四幅青春期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漫画(叛逆、自立意识增强、心理闭锁等心理现象),请同学们交流,如何消除这些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