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感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

浅谈数感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
浅谈数感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

浅谈数感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数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数感。

标签:数感重要性培养途径

一、数感的重要性

有良好数感的人,需要数感的发挥时,它便像灵光乍现,不需努力思考。它是一种心智技能,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存于脑中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数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方法技能。不会因为一朝一夕的训练而得到较大的发展与收获。它是一种心智的技巧,一种神韵的领悟。它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教师较长时间和较多的耐心的。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因为学生年龄小,思维习惯,情感态度还未形成较为定向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在发展数感这个方向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会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境中得到發展,为将来打好坚定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在平时多创造各种情境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但数感并不是单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就能得到发展与培养,它除了要教师引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和去探索,经常性地接触与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生活的现实背景下逐步形成对数感的理念。

二、培养途径

第一,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数感。教师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字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吗。例如数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和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做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数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第二,在比较中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别。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这种差别进行大小、多少等各方面的比较,见解形成不同的感知。比如:让学生观察1平方米的地与10平方米的地各有多大,同时还能感知到10平方米比1平方米大多少。通过这样的观

数感的培养

数感的奥妙 ----听徐斌老师解读课标有感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李珂倩 2015年9月20日下午,听徐斌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徐老师浅显、通俗的解释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我认为数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在数数中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个一个数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基数也可以是序数,如数到6的时候,6可以表示第六个,也可以表示我一共数了六个。基数与顺序无关,可以从左数,也可以从右数,它的数量是不变的;而序数与顺序有关,从左往右数是第六个,但从右往左数不一定是第六个。数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它既表示这个集合的最后一个数,也表示这个集合的总个数。在两个两个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特点即个位上的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着,如“2、4、6、8”为一个周期,不断的循环并且是数不完的。接着学习5个5个地数,再接着学到10个10个地数,100个100个地数,……,他们发现了这样数数的好处:快速、简单,且与数位顺序表是一致的,如6个10,即在十位上写6。随着数系的逐步扩大,学生的数感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在数数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数感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案,把培养学生的数感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发展学生灵活数数的能力。如在学习“百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国庆文艺演出的方正图,请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人,学生一开始是一个一个数的,数完一排正好10个,然后再自发地10个10个的数,发现一个方阵正好是100个人,很快,100的感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接着我请学生说一说第20个人在哪里?这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经过交流之后发现第20个人是一个序数词,它与数的顺序有关,不同的数的顺序,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这时我就规定按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说一说第20个人在哪里?学生通过刚才数的过程,知道1排是10个,2排就是20个,第20个应该是第二排的最后一个。接着我再提出问题:“还是同样的顺序,第96个人在哪里?”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从前面开始数,10个10个的数,数到90再往后数6个;有的说可以倒着数,从100倒着数到96;而有的学生直接计算100-96=4,所以只要从后往前去掉4个,就是96。通过这次数数的活动,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数的感觉更敏锐了,数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在计算中发展数感 数的计算是重要的数学技能,它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在计算中让学生去感知数与数的关联、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灵活的选择计算策略,是数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运算等,口算是计算的基础,竖式计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复合运算,简便运算是一种体现高级思维的特殊运算。这些知识是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的敏感是在计算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如429÷78的试商过程,就体现了数感的积累和发展。学生首先要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考虑7乘几接近42,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马上可以把商7排除,因为商7已经超过42了。接着考虑最接近的是商6。这时需要运用除数与被除数的关系,综合考虑除法中各部分的变化关系,78接近80,而426接近420,商6肯定会超过被除数,通过灵活的估计,得出先试5,这样试一次就成功了。因此,数感是靠前期不断的积累,及后期持续的思考发展起来的。

培养小学生数感教学案例

培养小学生数感教学案例 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同样,数学有“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习内容中有六个重要概念,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了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明确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数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我参加工作10年来,四年执教低年级,不只一次听课并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似乎一次比一次“成功”,可我越来越迷惑,学生需要“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吗?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了吗?课堂上,学生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根数”时,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但把“10根扎成一捆”的同学极少。因此,学生通过比较没有达成共识,只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接受”了十进制。当然,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解题答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训练“记住”了知识,“记住”了数的组成,但不理解位值制原理,也没有建立数的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培养数感”为主题,我又一次重新设计并执教了《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感受颇深。 一、课前谈话 促使一年级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教师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表现好的奖红花,10朵红花换一个金苹果。我根据班级的实际,轻松地与学生聊了起来。

“今天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 “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金苹果,因为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 [从现实材料入手,几句谈话既组织了教学,又渗透了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为下面学习新知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成为小学生后,爸爸妈妈非常关心你们的学习,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用品。”教师边说边拿出一个放了许多铅笔的笔筒,“这里有几枝铅笔?”“10枝”、“14枝”、“19枝”等,他们猜得兴趣盎然,神采飞扬。然后运用数数来验证,结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个笔筒的铅笔枝数,又一次数铅笔枝数,结果是20枝。 [从猜测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既了解学生的起点,初步感知数的相对大小,又体验到1枝1枝地数,数得速度慢、麻烦,引发学主动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 1.摆小棒,感知“十”。 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等8种摆法,但一边摆10根,另一边摆2根的同学很少,个别学生操作时无从入手,他们不理解“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你认为哪一种摆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10篇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10篇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10篇)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一): 大家都明白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而礼仪简单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人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做什么、怎样做、以及在与别人交往时自我的外表方面要注意什么,并且还包括言行、仪容、仪态和风度等,一个有礼仪的人总是受到他人的欢迎。 礼是什么礼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每个人对自我严格的要求,我们能够说礼是自我给自我定的规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礼的的体现,也是每人都应当遵守的规矩。礼的目标是要和睦相处,对人有礼,别人就不会对你产生厌恶感,不产生厌恶感,就不会起冲突,没有冲突,人与人之间的悲惨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伸手不打笑脸人,这是好多人都说的一句话,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一向坚持笑容的,笑容是你对世界释放的一种善意,也能够说是你对这个世界坚持的一种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礼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和睦相处,实现一种生活美。礼是一种自我人格魅力的展现,也是一种对自我行为的要求,是五千年礼貌的传承,也是我们更好的在社会立足的基础。 礼貌礼仪它所包含的资料很多:不止是言行举止,在那里大家想一个画面,一个邋里邋遢、蓬头垢面的全身上下散发出酸臭味的人,他言行有礼,举止有礼,但你看到他的外表之后第一印象就不好了,

你还会不会接近他并与他交流呢我想大部分人肯定是选择远离,甚至是唾弃他。所以礼貌礼仪不仅仅体此刻言行举止还体此刻外部形象。在此刻的社会一个看外表的社会一个简单干净大方的人才更有被他人理解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仪容仪态。并且礼貌礼仪还表此刻风度,心理,待人接物,和热爱生活等方面。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有仪式感,有仪式感的人才更能懂礼貌懂礼仪。礼貌礼仪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教育是否成功,如果想要追求卓越,走向成功那么礼貌礼仪不可或缺。 礼仪的重要性总结(二): 一、礼仪的含义与礼仪修养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构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贴合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貌,指人际交往中,经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它的侧重与人的品质和素养。 礼节,指人们在交接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它于礼貌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无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礼仪,指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人际交往中,自始自终以必须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自我,敬人的完整形式。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仪容要求

提升效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仪式感

提升效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仪式感 有没有这种感觉,工作的时候感觉整个人深陷于泥沼,要么被外界的诱惑随意驱使,要么输给内心的空洞乏力,最终总是败下阵来。甚至在工作一天之后,仍旧收获寥寥。后来发现提升效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培养自己的仪式感。这篇文章将从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的角度切入,简单探讨如何将仪式感应用于效率提升。 在一个空手道的培训班,每次训练开始,老师都会说一声:“Osu”。只要这个词一出现,老师周围一圈的人,神情都会 立马严肃起来,连呼吸都会保持一种特有的节奏。 ——这个词,让大家感受到仪式感的力量与意义。训练者通过象征性的语言激发自己的斗志与潜力,向自身传播信号,让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完美状态。什么是仪式感?仪式感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上的礼仪。应用到时间管理上,这种自我暗示就是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将人的生活状态与工作状态进行划分。 一旦完成了充满仪式感的动作,内心便会出现提示。这种提示,能让自我发生变化。将自己的反应能力、思考能力、专注能力提升到一个“绝对工作”的状态。这一段时间可以称为“神圣时间”。 关于“神圣时间”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自己效率低,倒并不是因

为能力上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将工作状态与生活状态作区分。 ——没有区分,意味着这两种状态会搅成一锅粥。 该享受生活的时候没有百分百享受生活,该工作的时候没有百分百地打起精神。我们应当提倡一种理念,即严格限制自己的工作时间,创造“神圣时间”。提姆·菲利斯(Tim Ferriss)有一本书叫《每周工作4小时》(The 4-Hour Workweek)。——我们越是受到严格的规定时间内的约束,越是能被激发潜能。 ——我们的执行力、控制力、压力水平会因此达到新的高度。这也正是许多人会戏谑地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了。如果真的想要大幅度提升效率、提升专注度,就必须明确划分出工作时间, 并且给出明确的时间限制,以此进入神圣时间。 而仪式感最大意义,便在于:它是开启“神圣时间”大门的一把钥匙。如何培养仪式感?01第一步:拥有一个明确的动机,是仪式感的前提 先想明白你要做什么,然后再动手。 获得一个明确、清晰的动机,这是专注工作的前提。 02 第二步:建立契约精神 条件允许的话,请拿出纸和笔。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而数感来自于数学学习活动,又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讲究数学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用数表达与交流,在情境中渗透数感 1.1了解学生,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数感教学应当重视个别差异,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转变教学行为,开放学生思考空间。采用“自主探究”和“质疑”“求异”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下,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地理解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学到知识,而且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可以由他们去掌握,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每个学生都有着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在用数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发展了数学,发展了数感。 1.3增加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比重,创设表达交流的情境。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三种。在研究中增加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和拓展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去积极地探求、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在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学习中感知数,用数表达与交流。 2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数感 2.1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察、感知数。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 2.2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统合内化知识。综合实践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动手又动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所发明创造的好机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当他们失去信心时,就让他们在其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什么是数感?《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探索问题中体验数感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爱方式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教学“1亿有多大”时,我设计这样几个步骤让学生去探索:1.自学课本33页内容,回答:书中小朋友是如何探索出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的?学完你有什么感想?2.估一估:1亿本数学

书摞起来大约多高?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多大?1亿粒黄豆大约多重?3.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去探究,设计探究方案,填在书上的表格里。4.各小组交流汇报。在这个环节:探索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多大的小组汇报说:我们小组刚好10个人,站一起约占地1平方米,100人占地就是10 平方米,1000人占地就是100 平方米,……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10平方千米。而探索1亿粒黄豆大约多重的小组汇报说:我们称出100粒黄豆约 20克重后,直接推算1亿粒黄豆的重量,因为100000000有8个零,只要在100粒黄豆重量20克后面添上6个零,即 20000000 克= 20000千克=20吨。又快又正确。 通过这样的探索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这种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更加进一步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数感:“1亿好大啊!”1亿本数学书摞起来大约有80万米高,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大约占地10平方千米,1亿粒黄豆大约重20吨。 二、在运用知识中强化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与数学符号、数学知识、数量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意义何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意义何 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意义何在 习作随笔1、建立数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标志。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在学生中往往出现一张床的长2厘米、一个鸡蛋的重2吨、学校操场的面积1平方米等笑话。《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目的就在于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让学生数学地理解

和认识问题。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 怀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例如,一位学生家里收到8袋花生,如果出售可以换到多少人民币,就要估计每袋有多少千克,每千克是多少元。又如,一位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墨水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这个过程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浅谈有仪式感的校园生活在小学阶段中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327739.html, 浅谈有仪式感的校园生活在小学阶段中的重要性 作者:李玉婷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19年第04期 幼儿的成长轨迹清晰地烙印于丰富且复杂的活动当中,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会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心理发展、意识构建、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 一年级新生入学还处于懵懂期,我们需要做的是设计周详的入学礼:迈着整齐的步伐绕场一周,在全校师生热情的掌声中,在庄严的开学典礼上,用“今天我们是小学生了,我们要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好好学习,健康成长!”这样的宣誓词告诉他们今天又开始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历程,有了不一样的目标。紧接着,安排整理书包、传递本子、集合排队等仪式,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的秩序感,提高自律意识。他们会骄傲地宣称:我是小学生了! 下学期,学校为孩子们精心策划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我们邀请所有家长出席,并让他们为孩子准备一份有意义的礼物和一句深情的叮嘱。孩子们小身板挺得更直了,队礼敬得更有力了,誓言喊得更响亮了……孩子们和辅导员、家长共同种下“快乐成长树”,次年开学典礼上再浇灌“成长树”,一直延续到小学毕业,寓意和他们在阳光雨露下一起茁壮成长。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绝不敷衍:认真选拔旗手,大方介绍,深情朗诵,一招一式尽善尽美。让每一次的升旗仪式都令人激动,感觉神圣,激起心底最强烈的自豪感,从而使孩子们逐渐明白肩负的责任而为之拼搏奋斗。 烈士纪念日邀请战斗英雄讲故事、就近参观抗战文化纪念馆、烈士墓前讲故事宣誓……学校用这些带有强烈的仪式感活动告诉孩子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小做起、刻苦学习才是应该做的事,这比一味地说教效果要好很多倍。国庆节和同学合作制作一面小国旗,插在教室里,一声令下,一起向国旗敬个标准的队礼,自豪感神圣感油然而生。 每年的大队委改选尽管是从各班选拔出来的优秀孩子,但大多数孩子不能准确发现自己的优点,在公众面前也难免胆怯。于是需要老师们在活动中帮助他们创设一个个情境:精心设计宣传海报;别出心裁的出场秀,减缓压力;量身打造才艺展示,点亮全场;短小精干的自我介绍让观众耐心聆听;引导拉票再次展现自我。经历了这番“痛并快乐”的历程,孩子们的设计规划、自我总结的能力得到提升,勇敢自信,充满朝气! 学校实行严格的红领巾礼仪监督岗,定期轮换。清晨校门口,红领巾礼仪员用标准庄严的队礼迎接每一个同学,提示穿戴整齐;课间午间,各楼层有巡视礼仪员用规范的手势、温馨的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方塔小学俆雪勤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词语,早在1954年美国数学家Dantzing就提出了数感,而我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什么是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一线教师来说一直令人捉摸不透。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数感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数感的描述是:“数感主要是指有关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段文字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对数感的含义的解释,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的感悟;第二句话是对数感的作用的描述,数感是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数感的建立是为了理解和应用数。 曹培英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一文中对数感的解释是“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这一浅显、通俗的解释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二、小学生数感培养的主要策略 1、在数数中建立数感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个一个数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一个数既可以是基数也可以是序数,如数到4的时候,4可以表示第四个,也可以表示我一共数了四个。基数与顺序无关,可以从左数,也可以从右数,它的数量是不变的;而序数与顺序有关,从左往右数是第四个,但从右往左数不一定是第四个。数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它既表示这个集合的最后一个数,也表示这个集合的总个数。在两个两个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些数的特点即个位上的数字依次不断重复着,如“1、3、5、7、9”为一个周期,不断的循环并且是数不完的。再接着学到10个10个地数,100个100个地数,……,他们发现了这样数数的好处:快速、简单,且与数位顺序表是一致的,如3个10,即在十位上写3。随着数系的逐步扩大,学生的数感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年立项课题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研究》 实施方案 ====小学 一、背景与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标准》的六个核心内容: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提了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精确地计算,但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如: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向学生出示一张大约100人的全校教师的合影,让学生估计照片上有多少人。有学生回答大约有1000人,也有学生认为大约有50人、500人等,学生估计的结果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数感,不知道100这个数意味着多少。又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闹出“课桌高7米”、“一小孩体重200千克”、“一操场的面积有100平方米”之类的笑话,试想一个小学毕业生,学习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样缺失数学素养的学生是我们所期望的吗?这种数学基础教育能说是成功的

吗?为此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与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学习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与数打交道,而且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自动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路有多长,用时几分?市场买东西,需要准备多大的环保袋?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以上种种就是数感在起作用。所谓数感是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的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我们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策略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良好的数感并未根本形成。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试图开拓一条小学生良好数感形成的发展之路。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在《数学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释,如:走进一个会场,我们总会自觉地估计一下会场的座位和将要出席的人,以判断是否坐得下。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数感就象美术的美感,语、英语的语感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容易被广大的教师所忽视,而它又是人最基本一种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体验,让学生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

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像传统的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再如:在”认识9”之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个数?”学生找的有:挂历上的9月、9日;妈妈给了9元钱;钟面上的9时;王阿姨住在9楼,哥哥9岁,爸爸买了9个苹果等等,体会9的大小,培养计数能力。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之前,让学生感知从”家中”出发,走到学校的路长,体会这段路的长度。 2比较,发展数感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等这些词语,使数感得到发展。 学生甲逐一猜数:300、3600、4100……显然,无可循,很费周折。学生乙则提供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这个数比000大吗?”“对!” ”这个数比7000大吗?”“不对!” ”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

仪式感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论文:仪式感在幼儿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 巫溪县凤凰幼儿园张才芳 仪式无处不在,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相信每个人都很注重仪式感,都喜欢各种热闹的节日,比如,庆祝传统节日;举行升旗仪式;结婚仪式;生日party,纪念日等。在《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问狐狸:“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我们通过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要更认真,更专注,作出改变。在幼儿园里带孩子的时候,仪式感的运用非常重要。这能帮助我们成人能更好地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行为、举止和思想、精神更加的统一。仪式在幼儿教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园特别重视活动的仪式感,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在生活活动中,注重仪式感 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皆教育,如何使每天简单重复的生活活动更有规则性。我们重视幼儿入园礼仪教育和餐前感恩教育的仪式感。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礼仪小天使身披授带,面带微笑站在大门口接待幼儿和家长。向来园的幼儿和家长点头鞠躬说“早上好!”。这种氛围影响着所有来来往往的孩子与家长。大家都互道早安!“老师,早上好!”,“宝贝儿,早上好!”形成一幼儿园早上一道人文风景线。礼貌,尊重,亲切,温暖,感染着每一个人。在每天的餐前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念感恩词:“感恩天地,慈养万物;感恩父母,养育恩情;感恩老师,辛苦付出;感恩同伴,快乐陪伴。”然后,小朋

友齐声说:“谢谢老师,大家请!”。通过这样的餐前感恩仪式,让孩子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从小有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 二、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仪式感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活动的仪式感。例如:在编五彩线的活动里,如何将仪式感带入活动,帮助活动提升品质,帮助孩子精神富足得以更加的安定和愉悦。首先:将五种颜色的线整齐地摆放好,双手轻轻拿起一根,双手托起,恭敬的地给对方,微微地低头,集中所有的意念,真诚的对孩子说“红色的彩线代表知足,愿您知足常乐!”,轻轻地再拿起第二根彩线,集中所有的意念说“黄色的彩线代表平和,愿您平和安定!”,轻轻地再拿起第三根彩线,集中所有的意念说“蓝色的彩线代表智慧,愿您智慧开启!”轻轻地再拿起第四根彩线,集中所有的意念说“绿色的彩线代表谦虚,愿您谦虚待人!”轻轻地再拿起第五根彩线,集中所有的意念说“绿色的彩线代表正信,愿您正信明智!”,最后亲亲的对孩子说“五彩绳会帮助您,拥有这五种光明的品质,这光明会永远守护着你。 这样一个简短的小仪式,会让孩子对五种品质有种憧憬和尊重,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仪式,因为他们不会把仪式当成仪式,他真的会将这一切当成真实。慢慢地内化进孩子的身心世界里,渗透进孩子的精神世界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三、在主题活动中,注重仪式感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如:走进一个会场,我们总会自觉地估计一下会场的座位和将要出席的人,以判断是否坐得下。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数感就象美术的美感,语文、英语的语感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容易被广大的教师所忽视,而它又是人最基本一种数学素养,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体验,让学生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在他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像传统的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之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同学们收集了各种素材——啤酒酒精度是10%,武义大曲酒精度为38%;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某衣物含棉20%,锦纶25%,涤纶55%等。在收集过程中,有的同学还产生了疑问:为什么10%、7%要这样书写?这样的分数为什么不化成最简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 再如:在“认识9”之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个数?”学生找的有:挂历上的9月、9日;妈妈给了9元钱;钟面上的9时;王阿姨住在9楼,哥哥9岁,爸爸买了9个苹果等等,体会9的大小,培养计数能力。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之前,让学生感知从“家中”出发,走到学校的路长,体会这段路的长度。 二、比较,发展数感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等这些词语,使数感得到发展。 例如,比较爸爸与爷爷的年龄,比较小朋友的铅笔数或对于50、98、34、5、42这些数,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来表示。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猜数游戏,能很好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如一个同学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们能猜中吗?” 学生甲逐一猜数:3500、3600、4100……显然,无章可循,很费周折。学生乙则提供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数感的培养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数感是对与我们来说是熟悉又朦胧的一个概念,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和着各种各样的打交道,从一开始接触数字,我们就已经在寻找数字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培养了我思维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正是形成数感的特征,特别在数学的教学中,对数感的培养兴起的数学问题,对数感的培养,就现在来讲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理性分析的一个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数感数感的培养数感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中,都会有一个关于对自身的知识技能特定的感觉领悟,如“乐感”“美感”“语感”“数感”等词的出现,都是对这种感觉延伸出来的抽象名词。“数感”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几十年来,数感和数感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数学教育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数感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同时,我国《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标准》对数感的培养的重视。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当问到这样的一个例子10/11与16/17那个数大的时候,很多人会立即想到通分之后比较大小,当然,相当少的一部分人或许会想到,两个分数都相当接近1,这题的解决方法或许会这样解:1-10/11=1/11;1-16/17=1/17;而1/11>1/17,所以很明显10/11<16/17。这个例子说明了数感是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思维的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同时,它也是一种模糊的思维方式,它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数感对我们的数学提高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很明显,对于数感的培养的出现也是数学潮流引领的使然。 1 数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肥东县石塘学区中心学校罗艳 一、数感的理解 “数感”,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对数的意义、运算的直觉感知与深入理解,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良好的数感是学好数学必备的条件,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我对其理解,就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阐述的关于数感表现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也正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数感的主要内容。 1、理解数的意义:整个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数概念包括整数、小数、分数。 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而能将这些数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则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数感的表现。如:估计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步大约有多长,1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1万粒米大约有多重,说出一个班人数的四分之一是多少人,从一张存折中可以看到哪些数它们都表示什么含义等。 2、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既是指要求学生理解数的概念,也是指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发展过程。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

示数,抽象的数字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人类早期对数的认识是从实物、代替物、图形。逐渐发展为数字符号的,学生认识数也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如通过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代人们用“结绳记数”等方式表示数、用算筹进行计算;又如,引导学生思考:如果5,7分别表示15,27的话,那么2,8分别表示多少 3、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或<表示大小关系。分数的大小更具有相对性,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才会深入地理解它们。如1/3这个数,对于不同的整体所代表的实际大小是不同的,1个苹果的1/3是1/3个苹果,1筐苹果的1/3可能是10个苹果。 4、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观察身边的事物,有哪些是用数字描述的有哪些是可以用数或数码来描述如,说出你所在的地区的邮政编码,为班级的同学每人编一个号码,用数字描述一件身边的事。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如:“大数目的认识”数学。让学生回家数一数1千粒大米是多少,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数”出1千粒大米。在课堂上交流方法。一粒一粒地数;数100粒装进一个小盒子里,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1)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 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 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 个阶段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 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 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而且在六 个核心中被摆 在了首位,可见新课标对“数感”的强调和重视性。可数感的形成又是 个潜移 默化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 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的数感,为学 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感培养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是人的一种基本的 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 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 程,建立初步的数感 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 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 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 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 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 解释。《标准》中还强调:要引导学生联 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 会数用来表 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数感的主要内 容和培养途径,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谈谈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几点粗浅做法。 学会观察,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 问题

你需要的不是仪式感,而是对生活的掌控感

你需要的不是仪式感,而是对生活的掌控感 掌控生活其实很简单,是我在操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操控我。 Lachel 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仪式感成了一个自媒体文章热词。 一个人吃饭,要给它起个名字,叫一人食。还要配上素色的桌布,木筷子,淘来的和风小碗,用90度拍下照片。 读书的时候,要关掉手机,断网,倒上一杯茶或者咖啡,一定要是纸质书,打开台灯,翻开一页,慢慢品味。 买来许多无用的小物件,摆在窗明几净的角落,每天拂拭,打扫,让阳光照进来,晒在它们身上。 还有爱情里的仪式感:恋爱纪念日,约会纪念日,520,七夕,圣诞节,鲜花,高档西餐厅和明亮得纤尘不染的灯光。 …… 这些……怎么说呢,其实也不坏。 我不是要抨击仪式感。 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是会去寻求某种仪式感的人。 比如,写作的时候,我不会一直坐在电脑前码字,而是会站起来,在客厅里来来回回、一圈一圈地踱步,抑或扫地,

整理卫生。 一边做事,一边让脑海里的概念和想法自由浮现、自由组合,直到构造出一个精巧的模型时,再把它写下来。 前公司是一家非常精干的创业公司,也深谙仪式感的道理。 每周五的下午,惯例都要开个周会,放下所有的事情,所有人聚在一起,看看数据,听听CEO讲话。 平时来了新人,总会由HR带着巡一遍楼,巡到的部门要起立鼓掌。 离职的时候,离开的人会在大群里发个红包,写一句在这里的日子很开心,谢谢大家,然后大家纷纷送上一句前程顺利! 尽管可能压根没几个人认识他,尽管这样的行为没太大实际意义,但的确会让每一个人感到: 你是活在一个集体里面,你在跟大家一起,做着一些正当、重要、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情。 我想,大多数在日常生活中,追寻仪式的人,其实也是一样的: 通过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仪式,让日常生活呈现出某种与众不同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们用来对抗日常的最好武器。 02

浅谈数感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

浅谈数感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数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数感。 标签:数感重要性培养途径 一、数感的重要性 有良好数感的人,需要数感的发挥时,它便像灵光乍现,不需努力思考。它是一种心智技能,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存于脑中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数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方法技能。不会因为一朝一夕的训练而得到较大的发展与收获。它是一种心智的技巧,一种神韵的领悟。它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教师较长时间和较多的耐心的。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因为学生年龄小,思维习惯,情感态度还未形成较为定向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在发展数感这个方向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会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境中得到發展,为将来打好坚定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在平时多创造各种情境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但数感并不是单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就能得到发展与培养,它除了要教师引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和去探索,经常性地接触与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生活的现实背景下逐步形成对数感的理念。 二、培养途径 第一,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数感。教师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字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吗。例如数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和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做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数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第二,在比较中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别。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这种差别进行大小、多少等各方面的比较,见解形成不同的感知。比如:让学生观察1平方米的地与10平方米的地各有多大,同时还能感知到10平方米比1平方米大多少。通过这样的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