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 让步子走得踏实些

且行且思  让步子走得踏实些
且行且思  让步子走得踏实些

且行且思让步子走得踏实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去年这个时候,在我校举行了第一次课改现场会,当时我们的曾校长和钟起评主任围绕课改分别作了《在路上》《行走,不停的行走》两个讲座。今天我受学校的委托,非常荣幸在这儿再次就课改工作与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我把我的讲座定为《且行且思让步子走得踏实些》,这也是我们这一年来在课改探索中最深的感悟。

课改历程回顾

我们所熟悉的语文课堂里总有些异样的音符:教师常常追求精细、周密、深挖,循着教的思路,精细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永远无法猜透下一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细致缜密的教学环节,剥夺着学生的听说读写时间,束缚着学生的手脚,甚至禁锢着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如何来克服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开辟出语文教学一片新的天空呢?带着思考, 2013年的9月,我们迈开了探索的步伐,傲游书海,远赴山东、吉安等地,一番调查、分析、研究之后,我们便开启了“先学后教,合作交流”的课改之旅。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从一味模仿杜郎口,到建立“344”课堂模式,走到了今天的完善课型阶段。期间我们探索出小组建设方法,形成了小组评价与激励机制,规范了学生的展示语言,编写出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导学案、探讨了语文多种课型的课堂模式……同时,也经历了教师怀疑,课堂无所适从,学生自主学习不给力、小组交流混乱、展示不丰富、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等等问题,但到今天我们课改班的老师人人上课改,人人会上课改,学生乐在课改,受益于课改。这期间正是我们老师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不断成长的过程。也因为有我们老师的付出,才使我校的课改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到了今天,下面就与大家一起交流我校这些年课改中的一些收获。

一.坚持课改不动摇

任何一项改革要取得成功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课改也必须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在课改的路上,一定会有怀疑,甚至会有退缩。课改初期,一切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小组建设形而上,预习不到位,自主学习抄《教材全解》,小组交流乱成一团,展示成优等生舞台……许多老师对课改产生了怀疑,于是“两手准备”:考核检查时上课改课,平时又上常规课,还美其名曰“课改考试两不误”;本

学期我们课改的总设计师曾石发校长调到了长征源小学,我们的老师私底下也产生过“是不是不用课改了?”“课改课是不是回到常规课堂?”这样的疑问。对课改的前景产生怀疑。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曾校长还是现在的郭校长都在全体教师会上非常明确表示课改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但绝不可能放弃。为此学校制定了《于都县第六小学课改工作计划》《于都县第六小学课改工作考核方案》《于都县第六小学课改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四至六年级教师必须用课改模式上课。同时加强课改考核,实行平时推门课考核与学期课改课考核相结合,新教师上好过关课,老教师上示范课,不过关的教师还要上好跟踪汇报课,对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学期末工作考核中。彻底打消教师不想上、选择性上课改课的念头。正因为有领导的支持,制度的约束,我们的课改才走到今天。所以,我们做好课改的第一要务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二.锤炼教师的硬功夫

课改的成败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在课改的初期我们发现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找不到教学的切入点,教师想说又怕说,想导不敢导,不知道该怎么参与到课堂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是什么原因照成的呢?经过我们的反思:问题处在教师自身上,认识不足,自身水平有限,很大程度上制约课改的推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我们果断提出要抓好教师的硬功夫。那怎样提高教师的认识,提升教师的水平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洗脑。转变教师观念,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课堂、认识教材

1.教师是什么?纵火者。换句话说:教师要有传销者的激情!教师课堂上充满激情,语言要有感染力,要有能力燎原整间教室,点燃每个学生的激情。

2.学生是什么?未来的造物主,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都是好东西,反之一切囚禁都不是好东西。在教学上我们一定要坚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这一核心理念.

3.课堂是什么?知识的超市。高效课堂有“四维目标”,即会学、学会、乐学、创学,我们应该立足会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形成智慧。

4.教材是什么?“媒婆”。它只提供学习的范例,而不是全部的

学习内容,教材扮演的很像是“媒婆”角色。

5.学习是什么?思维的发酵,不尊重思维就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发展和锻炼思维,才会有创新;只有人人会思维,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成。一切预设的生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6.师生关系是什么?合伙人。师生之间是朋友?兄弟?父子?是朋友就会敷衍,是父子就会忍让,是兄弟就会包庇,“人情社会”的师生关系还是“合伙人”更准确,既然是合伙,就该是一条绳上的蚂蚱,风险共摊、荣辱与共。

只有树立只写新的观念,我们才能够放开手脚搞好课改。

2.提升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展示的内容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思想无法深入,教师却有心无力,问题出在哪?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对文本把握不深。如何提升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做了一些探索。我们认为课文解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对话:

(1)与作者对话

课文解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时代背景,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实现与作者的对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做到与作者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如教学《长相思》,我们必须去研究纳兰性德及其作品。了解他当时的身份(一等侍卫),身世(正黄旗叶赫那拉家族)以及他的性格特点(性格内向),在教学时,我们就不会只停留在“故园无此声”,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这一层面了。更能够“夜深千帐灯”中读出他追逐功名的雄心壮志,从而同构这首词认识一位人;再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对林清玄的思想认识尤为重要。佛学思想对她的影响颇深,林清玄最推崇的人之一就有玄奘法师,他32岁入山修行,35岁出山,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这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心田上的百合花》《温一壶月光下酒》,所以,《桃花心木》中的“不确定”在他看来就是佛学中的“无常”,而“无常”则是生活中唯一能够确定的东西,面对“无常”时的思考正是作者在《要花心木》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把教学引向关注生命,关注命运这一层次,把学生思维打开。而不会只停留在“考试失败”“生病”这些常说的内容上了。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一双语文的眼睛,能准确的找到文中的语文元素,发掘语文训练点。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如何做到与文本对话?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求做到:一教师必须把课文熟记于心,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或段落你教师本人必须背诵出来,不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教师也尽量能背诵。二把不同作者对同一内容的作品进行横向对比研读,发现文本特点,语言特色。如丰子恺的《白鹅》与叶·若索夫的《白公鹅》对比研读。三与原著对比研读,尽可能的把握住文本的内涵。如《凡卡》《白公鹅》

(3)与编者对话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了解本单元或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做教师的才能将这篇文章定好“位”。才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延伸,上课才不会无所适从。

要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

通读教材与课文。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把握住了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课文应该讲哪个专项的读写知识,哪组课文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课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今天上的《军神》一课虽然来自于课后的课文,多依然可以把它归入到前面学习的爱国主题单元,从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钻研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练习题,这些习题就隐藏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通过钻研这些习题,你就会发现编者选这篇课文所要其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猫》课后习题二:“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这道习题就明白无误地反映本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那么教师就要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如果我们教师认真揣摩这些习题,就会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要这样教,在教学中才能设计好导学案,真正做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

老师与学生对话,在上课之前就应充分考虑以下问题:这篇文本对于学生来说解读会存在哪些困难,他目前所积累的语文知识、所获得的语用技能处于何种状态,他目前的非智力因素对他学习本文有多大影响,他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他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本文,他有多少发展、创造的机会,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他应该有哪些收获等等。

(5)与自已对话

与自己对话要求教师在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我们一是要求教师多读书。每学期要读一两本教学专业书籍。我们也向教师推荐了一些书籍如闫学编写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王崧舟老师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等等,二是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课本研读业务比赛。

3.设计导学案的能力

一份导学案既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也是教师的思路图。导学案设计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导学案是怎样呢?以我校的导学案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设计中也有教学目标、重难点,但在具体的表述上,与教案有区别,教案是站在教师的角度阐述,导学案则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更多使用“通过学习,我能……”这样的句式。主体部分以四个板块组成,分别为复习检测、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个性展示组成,这些板块更多的是由备课组活动时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属于共性的东西。在强调共性的同时,我们更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把生成点预设好,在个性设计中写出解决思路。我们认为这样的导学案才有实效性。

设计导学案要注意什么呢?我们以《军神》为例。

导学案设计要具备以下几个几点。

(1)开放性:问题设计大一些,设计一些具有统领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较多的思维空间。导学案中:“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这个问题就能很好的引领学生通读全文,深入思考,把握住人物形象。

(2)探究性:设计的问题应是有学习价值且有能力自主解决的问题,是学生通过一定思考能够摘到的那只桃子。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是教师讲解的部分。刚才《军神》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就是通过学

生阅读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解决的问题。

(3)层次性。导学案要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既要有利于优等生学习,也要照顾学困生的基础巩固。所以,导学案应该严格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来制定。以《军神》的导学案为例,我们就可以增加一个题目。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将军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就是立足于文本,面向全体学生,第二个问题“主人公是刘伯承将军,可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写沃克医生?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这是针对写法设计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针对1、2号学生设计的。

另外,在学案的设计中我们还要求教师讲究实效,不要花哨,导学案中留一定的空白接学生写;导学案的内容要少而精,不要把导学案当成家庭作业,正确处理家庭作业与学案的关系,不要内容重复,要具有互补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不同年级应有不同。比如四年级题目细一些,方法提示具体些;六年级则题目泛一些,提示可以少一些,甚至达到脱离导学案也能学习的程度。

为了提升我校教师导学案设计能力,我校每学期都会进行导学案设计比赛,对设计较好的教师进行表彰。把好的导学案张贴出来供全体教师学习。通过这些做法让每一个教师能编写出有质量的导学案。

4.教师参与课堂的能力

对于开放的课堂,课堂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我们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智慧,很有可能驾驭不了课堂,所以必须做足功课。不仅要预防可能出现的冷场。还要设计好课堂的高潮,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课堂上,我们教师预设越充分课堂就越精采,教师的专业素养越深,课堂的感悟就越深。反之,教师课堂上无所适从,该出手时出不了手,那么课堂再热闹,学生也不一定会有提升。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知道在哪参与课堂,在那出手,如何出手,引导好学生学习,做到“一课一提升”。我们经过实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这么几个地方可以出手:

1.激发兴趣处。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方面大家都明白的我就不累述。

2.推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处。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唯一的听众》学生对于老妇人撒了什么谎?为什么要撒谎?通过联系上下文能够明白:老妇人是为了让“我”树立信心,说自己是一个聋子,并说他的琴拉得很好。这样理解对人物的形象是有了一定的体

会。但如果教师此时出手追问一句:老妇人为什么不亮明身份,直接教“我”?我想这一问学生的思维可能就更活了,老妇人的形象也会更丰满,

3.重点词语、重点句的理解。《军神》一文中“青筋暴起”中的暴起一词很能体现刘伯承将军所承受的疼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也能够找到这句话,但对这句话的体会却只停留在“很疼”这个浅层次,到底有多疼?体会不到。教师这是如果引导学生通过与“突起”对比,理解“暴起”,那么刘伯承将军所承受的疼痛就更有感受了。刘伯承将军钢铁般的意志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再比如《珍珠鸟》中,学生汇报展示对“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一句话的理解,学生只能从作者、小鸟的角度上理解信赖,这样的理解就不全面。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大鸟怎么没有让作者产生这种感受?小鸟长大以后还会信赖作者么?为什么?“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讨论交流后,展示时对信赖的理解就更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更到位了。

4.情感的深入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天军神中视频的利用酒吧先生原本停留在文字上的理解通过画面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对刘伯承将军钢铁般的意志刻骨铭心的记忆

5.学习阶段性小结处。对于课堂学习中学生对一个问题展示已经到位时,我们就要干预,要站出来帮助学生梳理,总结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以上几点就是我校在锤炼教师的硬功夫上做的一些努力,

三.抓实预习

明确预习什么

“先学后教”导学式教学强调的先学,没有落实好“先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谓先学就是依据导学案充分预习,把学习前置。刚开始实行课改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预习习惯不好,不愿读书,在书上随便花几条横线,不写批注,敷衍了事,先学不到位。看到这种情形,我们的老师就开始叹气,可后来想想,问题还是出在老师!以前不严格要求,不交给学生方法,学生怎么学?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怎么预习。很多人认为预习不就是预习生字词,读熟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还有些做的更好一些,要求学生画出重点句子。的确,这些都是要的,但还远远不够的。那到底要预习哪些内容呢?语文的学习无外乎“字、词、句、段、篇”,围

绕这5个字,我简单的梳理一下一般的预习内容:

字:生字的音节、字形、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词:新词、四字词语(近义词、反义词、词义)

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重点句子的理解、中心句、过渡句

段:段的结构,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前后段的关系

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题材,写作特点,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课时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字、词、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顺序,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对于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文章的写作训练点。这么多的内容,要学生一次完成那是不可能的,效果也不好。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分三次让学生预习好。建议大家可以这样安排:例如我今天在讲第6课字词的时候,就可以安排预习第七课的生字词,当我讲第6课理解课文就安排预习第七课的课文理解,以此类推,就是提前一篇课文分三次预习。这样,预习有了步骤,有了梯度,分散了学习任务,学生变得更加轻松,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有了内容,还必须教给学生方法。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提出了具体、简明、合理的预习步骤和要求,下面简单的呈现一下一篇课文的预习步骤。

1.读导学案了解学习要求及学习目标,

2.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最少读三遍。要求:(1)标注好段落序号,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在生字栏中注好拼音,组好词,找出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找出文中的多音字,给不同音节组好词。(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语的意思。(3)画出文中新出现的四字词语,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搜集与课文作者、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或知识链接。

4.默读课文,写好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好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的叙述顺序。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的练习题,围绕重点句段写好批注,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写在相关的句子或段落旁,同时把自己的疑惑写在书上。

6.跳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思考拟人句、比喻句、中心句、过渡句及破折号、省略号等特殊符号的作用,并积累在积累本

上,对好句好段进行仿写。

7.完成导学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号。

落实预习检查

布置了预习如何检查学生的预习呢?我通常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每节课,在小组交流前,我给学生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也鼓励小组长在课前完成检查,能主动认真检查组员的预习的小组,可以加5分。组员只要完成了预习的(不管预习的质量如何)就可以加1分,完成的较好的如;字迹教工整,没有乱做得可以加2分,字迹工整,认真完成,正确率较高的,可以向老师申请加3分。都完成预习的小组,可以加3分。这样的分层激励措施,让每个层次的孩子都有希望获得加分,孩子们不预习的情况少了,慢慢地就会去认真的完成预习。同时,在班上我经常开展比比谁的书上笔记多的活动,有时,我会突击检查4号同学的书,有时检查2号同学的书,通过评出一二三等奖的方式,激励孩子认真预习。

四.教给自主学习方法

一篇课文每个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如何把感受表达出来呢?往往学生的表达方式很简单,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民族的奇特?学生通常会说“我从那个句子或自然段感受到了”民族的奇特,就结束了自己的发言,只能说个大概的印象,除了常用的联系上下文,还有什么方法呢?如何丰富学生表达感受的方式呢?我们总结出这么一些方法,这也是我们高效课堂课改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1)扣住重点词,谈感受体会。这是一种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用上。《军神》一文学生在自主学习导学案中“你从哪些感受到了刘伯承将军是一块话的钢板?”这一问题时,学生就会有针对性的去找文中如“平静”“72刀”“惊呆了”“一声不吭”这些词语写感受。这种体会不仅真实具体,还锻炼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2)换词对比,教会学生关注词语,学会品析词语味道。这也是学会读书的方法之一。为什么用“___”而不用“___”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中的“海鸥们朝遗像扑过来”这个词语换成“飞”好吗?为什么?《军神》一文中“暴起”可以与“突起”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钢铁意志,

(3)想象和联想,教给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也使我们提炼出的方法之一。透过词语或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第18自然段没有文字,只有一个省略号。我们都知道,没有文字,却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教会学生抓住

这个符号,想象当时的海鸥还做了什么?这样学生思维就被打开了。再如《军神》中“72刀”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每一刀下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也能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就更好了

(4)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写感受。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现在是什么形势,我怎能离开”学生通过查资料就明白当时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李大钊同志却毅然选择了留下,那种对工作高度负责,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的精神了学生就知道了。

(5)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换位思考,就是假如换做我会怎么样?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方法。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他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下来,这样的学习体会最能锻炼思维,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大嫂冒着生命危险去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战士挖野菜,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敢去枪林炮雨中玩野菜吗?通过换位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品质。

(6)抓住标点符号写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标点,从标点处学语文。文中的哪个标点给你很大触动?为什么?请把感受写好。如:例如:《穷人》一课,我们可以抓住文中十多处的省略号来体会桑娜把两个孩子抱过来时担心害怕的心理活动。又可以抓住几个感叹号来感受桑娜在担心害怕的同时,毅然坚定地这样做了,体会到桑娜的善良。今天《军神》中‘你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一句中两个“!”引发学生思考,写好批注,这样就把关键的标点成为学生的聚焦点,学习的发散点。

(7)抓住修辞手法写感受。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如《军神》中为什么把刘伯承比作“钢板”,你体会到什么?

我们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成为一种学习能力,学生就能真正从学会到会学,我们的展示环节往往会听到许多精彩的发言,甚至会让我们怀疑这是孩子说的么?今天易老师上了《军神》一课,全班展示环节中有的学生扣住重点词谈体会,有的抓住标点符号谈体会,有的换位思考谈体会,还有的联系社会背景谈体会,展开想象谈体会等等,把自己的感受通过多样的形式表达出来,丰满了人物形象,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体会了刘伯承将军的钢铁意志,整堂课学生思维都很活跃,展示很精彩。

我想,只要我们在教学上做个有心人,多总结方法,教给学生方法,必将收获惊喜连连。

五.严格要求,形成习惯

我们课改要有实效,就应该对学生预习、交流、自主学习、展示

等环节都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展示中积极参与、大胆展示的习惯,倾听的习惯;还有遵守课堂纪律与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这些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把学生推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位置,我们可以通过评选先进,树立榜样;一课一统计,一天一评比等方法激励学生,促使学生习惯的养成。

六.落实反思形成反思文化

我们六小的课改老师很不容易,因为他们要做的事很多。关于反思,我们要求一课一反思,一周一论坛,一月一总结,一学期论文,我们的每周备课组活动主要任务就是交流课改得与失,总结一周的经验教训,我们的教研采取主动发言与随机抽签发言,让每一位教师都去思考,去反思,古语“三思而后行”,当反思成为习惯,“教学相长”必然水到渠成。

以上就是我们在课改路上积累的一些经验,正因为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才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的热闹中多了一份思考,在展示中多了一份自信;也是我们的老师专业素养有了提升,在送教下乡中获得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我们教师的多篇改论文得以发表获奖。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我们也深知前路依然艰辛,但我们深信:有领导支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课改的路途上一定会留下属于我们的足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