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_刘凤朝

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_刘凤朝
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_刘凤朝

第32卷第8期2011年8月科研管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2,No.8August ,2011

收稿日期:2009-07-30;修回日期:2010-04-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与中国路径选择”,编号(70973012),期限:2010.1-2012.12;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政府R&D 投入绩效分析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编号(70773014),期限:2008.1-2010.12。

作者简介:刘凤朝(1954-),男,吉林通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

冯婷婷(1984-),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体系分析。

文章编号:1000-2995(2011)08-009-0017

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刘凤朝1,冯婷婷

2

(1.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2.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辽宁大连116024)

摘要:本文从分析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入手,建立基于过程导向的国家创新能力概念框架。首先,通过将国家创新体系划分为载体、环境和成果三个子功能模块,绘制国家创新体系各要素间的一般因果关系图。其次,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各个功能模块之间关系的基本假设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政府政策对创新成果影响为主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

通过向创新系统内输入延时、脉冲、阶跃函数,进一步探讨政府科技投入、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税收优惠等对国家创新体系产出的影响。关键词:国家创新能力;神经网络;系统动力学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国家创新能力是衡量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

核心指标,

然而,与美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比较,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以OECD 为代表的

国际组织测度结果显示,中国国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长期处于不均衡发展态势

[1,2,3]

,创新环境

(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已认识到,制度安排、战略调整、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相关研究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献。1.1

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测度研究

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测度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分析的理论生长点。由于国家创新能力测度需要跨

国数据的收集和综合比较,

因此国际组织具有明显的研究优势。

1997年,OECD 出台了《科学、技术和工业:

记分牌和指标1997》研究报告[1,2]

,提供了一个对OECD 成员国科学、技术和产业活动绩效进行比较的分析框架。2000年,

欧盟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制定了《欧洲创新记分牌》[3,4,5]

,提供监测欧盟科技进步的指标体系。此外,世界经济论坛(WEF )

的ICI 指数[6],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 )的CST 指数[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的TAI

指数

[8]

以及世界银行(WB )的KEI 指数[9]

,联合

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 )的CIP 指数[10]

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案。

阿齐布吉和和柯克(Daniele Archibugi ,

Alber-to Coco )[11]借鉴了UNDP 的TAI 指数和UNIDO 的CIP 指数,提出了用于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差异的新指标。阿齐布吉和柯克(Daniele Archibugi ,Alberto Coco )[12]还将柯克与

·18·科研管理2011年

WEF、UNDP、UNIDO等测度方法及其结果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测度方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卡特里希(Fulvio Castellacci)[13]研究的重点不在于建立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而是在国家创新能力测度基础上对结果进行深入的数量分析。

1.2国家创新能力理论模型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费尔曼、波特和斯特恩(FP&S)(Jeffrey L.Furman,Michael E.Porter,Scott Stern)[14-16]基于国家创新能力的概念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框架,运用该框架分析了国家层面创新强度的影响要素,检验了国际专利申请和国家创新能力其他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FP&S的主要贡献是:第一,在创新能力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概念,强调对于国家而言其创新成果世界新颖(“new-to-the-world”)的重要性;第二,认为公共创新基础设施、集群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FP&S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框架是对OECD研究成果的深化。

2005年胡和马休斯(Mei-Chih Hu,John A. Mathews)[17]以东亚5个后发国家为样本重新整理了FP&S方法,收集了可比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结果和FP&S的发现具有相似之处。2007年M&J[18]重点研究了台湾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台湾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

胡和马休斯的工作是在波特等人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并且提出了不同的观点。2005年M&J 提出国家创新能力是国家持续创新活动的制度潜能,强调创新的持续性以及制度对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性。2007年又对波特等人的概念进行了修正,认为衡量技术领先国家和技术落后国家的创新(能力)的标准应该存在差异,前者为世界新颖(“new-to-the-world”),后者为国家新颖(“new-to-the-country”)。

FP&S和M&J为后来的国家创新能力研究提供了理论模型,并被学者们[19,20,21]广泛应用。

1.3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家创新能力的概念框架是构建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分析的理论前提。然而,现有的国家创新能力概念框架是通过要素罗列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的体制、政策乃至经费和人力投入等作为国家创新能力的驱动要素,其作用已体现在论文和专利产出的变化之中,但在指标叠加的测度范式下,它们却被作为独立要素纳入到计算结果之中。将这一概念框架移植到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分析研究领域时,便陷入了“用能力解释能力”的困境。因此,需要在现有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的特点,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创新能力概念框架,以便为国家创新能力测度和形成机理分析提供科学的概念基础。

(2)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已认识到,制度安排、战略调整、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这些不同的作用要素哪些是决定创新体系运行的关键因素?它们在创新体系运行中呈现何种动态关系?各自的作用效果如何?学术界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国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与对策设计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建立过程导向的国家创新能力概念框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动态分析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验证投入要素中哪些是决定创新体系运行的关键变量,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促进或者牵制等问题。既从微观层次上探讨各个要素的作用情况,又从宏观角度揭示国家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实现该研究从静态测度向动态分析的跨越,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

2.1分析方法

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载体是由各种要素通过多重因果反馈构成的复杂网络,这种结构和运行关系决定了一般的数学工具难以处理此类问题。国家创新体系的某些驱动要素在现实研究中很难找到与其匹配的系统数据,因此,必须将其作为过程变量,纳入到模型体系之中,通过其对输入变量功能的传递效应影响系统的输出。

第8期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19·

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系统,其又可分为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经济、管理等子系统。本文所研究的国家创新体系属于科技系统,而科技系统是经济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属于系统动力学可研究对象之列。社会系统和一般系统的区别在于社会系统中政策环境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政策改变导致原因要素改变作用方向和力度,或者造成作用延迟。因此,决定了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从而导致了从数量关系上看,原因对于结果的作用不明显。这种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结果要素对于原因要素在时间上的滞后性、非线性、结果出现的无规律性。这种滞后性、非线性、结果出现无规律性特征同样也存在于国家创新体系中,而系统动力学正是解决这种系统非线性特征来自要素间相互作用及多重反馈问题的有效途径。

2.2模型构建

2.2.1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分析的概念框架

绘制国家创新体系运行因果关系图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重要环节,要理清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因果关系,必须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功能划分。笔者在分析国家创新体系运行关系的基础上,将其构成要素划分为载体、环境和成果三个功能模块:载体模块包括创新人员、研发经费和创新的社会组织;环境模块是创新活动的社会支持;产出模块是指创新活动成果。

2.2.2基本假设与一般因果关系的确立

在概念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模块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的两组基本假设(如图1所示),第一组是关于功能模块间作用关系的假设,即国家创新体系的环境模块、创新活动的载体模块以及创新成果模块之间作用关系的假设;第二组是关于要素间作用关系的假设,即环境、载体两个功能模块的构成要素对创新成果要素影响的假设。

若要验证假设的真实性,必须运用数据和一些统计方法,然而脱离系统特点的测算往往缺乏可信性。因此,笔者根据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分析的概念框架,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一般因果关系图,如图2所示。然后根据一般因果关系图、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以及所要研究的问题,选取指标,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方法对部分假设进行检验,确定合适指标,绘制反映中国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图1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的基本假设

Figure1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2.2.3基本假设检验以及流图的构建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强调一个“明确”和三个“面向”,即明确目的、面向问题、面向过程、面向应用。由于研究目的不同,针对同一个系统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能不同。国家创新体系的本质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创新,政府是制度创新的推进主体。因此,笔者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拟以政府的制度构建对创新成果的影响为主线展开,观察政府科技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实施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之前,首先针对研究问题选取变量,并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方法对环境模块、创新活动的载体模块中的要素与创新成果模块表征要素之间关系的假设进行检验。

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要素是环境模块和载体模块包含的要素,选用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每千人互联网用户人数(环境模块);高等教育投入、财政科技拨款、科技经费筹集、科技人才数量(载体模块)。其他环境要素如税费金额、财政支出等变量虽为上述变量的因变量,或者是包含变量,但是非直接影响创新产出变量,因此不将其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要素是创新产出模块包含的

·20·科研管理2011年

要素,采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用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的标准化后的输入、输出变量

如表1所示。

图2

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一般因果关系图

Figure 2

the general Cause -effect feedback loop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表1

径向基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变量以及模拟结果

Table 1

the input and Output variables of RBF neural -network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国内生产总值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每千人计算机拥有量每千人互联网

用户人数高等教育投入财政科技拨款科技经费筹集科技人才数量专利数量

年份X1X2X3X4X5X6X7X8Y 199600000000.0673019970.06570.0494000.05120.00550.00550.05410.011219980.12630.09540.00030.00030.11910.03480.034800.020319990.18980.22620.17580.17580.24090.070.070.06920.037220000.26540.29160.21920.21920.34430.31990.31990.31060.125220010.34610.450.26260.26260.45730.36720.36720.2480.167520020.44180.53290.43750.43750.60280.44750.44750.30930.255620030.5570.62190.61240.61240.68610.55220.55220.35650.408720040.68440.73310.78530.78530.76760.69060.69060.50640.4920050.82960.85510.84440.84440.85530.85150.85150.75940.73992006111111111

模拟结果

-0.03

0.08

0.47

0.47

0.14

-0.0107

-0.0107

0.0167

注:X 为输入变量,

Y 为输出变量。

第8期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21·

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考察期内模拟结果为

0.85,实际值为1(标准化情况下)。神经网络自行学习完毕后,笔者将输入变量依次取0,分别进

行模拟,

若模拟结果与0.85比较变动较小,则说明在输入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该变量对输出变

量的作用较小,可以剔除。模拟结果显示,每千人

计算机拥有量、每千人互联网用户人数与其他变

量相比对输出变量的影响较小,因此不将其作为专利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入到系统动力学流图

中。综合以上分析,构建系统动力学流图如图3所示

图3

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Figure 3

the stock flow diagram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2.3模型检验

量纲的一致性检验:模型中所有指标,涉及资

金的单位均为万元,

以1996年为基年,剔除价格影响因素之后的值,涉及人员的单位均为万人。

拟合度检验: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来检验实际值与模拟值之间的拟合度。拟合度检验结果显示,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企业收入(产品销售收入)、财政支出、科技经费筹集、国内生产总值、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拟合度均在0.9以上,拟合程度较高,科技人才数的拟合度均约为0.82,拟合度显著。说明,该模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以专利为能力表征变量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实际情况,利用该模型可以进一步探讨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机理。

3模型应用

“政策实验室”是系统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本部分主要采取向系统加入延时、脉冲、阶跃函数等试验,通过改变模型中某些政策变量分析政策对系统输出结果的影响。3.1

加入延时函数时系统反应实验

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是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对创新体系中的物质流与信息流进行调控和优化配置的过程。然而,在现实的国家创新体系运行中,物质与信息往往存在延迟,延迟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系统对政策的反应情况。假定输入变量对系统的作用存在延迟,专利产出水平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22·科研管理2011

图4

加入延时函数时系统反应实验

Figure 4the system response experiment of inputting delay -

function

图4中曲线1、

2、3分别表示科技经费、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系统的作用延迟两年的情况下模拟得出的专利数量与初始模拟值变化的百分比。其中,针对科技经费、科技人才的延迟函数为物质延迟,针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延迟函数为信息延迟。通常观点认为物质和信息作用的延迟只会使其作用延后显现,而不会影响

该政策实施效果,

然而如图4所示,三个主要变量对系统作用存在延迟,使输出的专利数比初始模

拟值减少,而且与初始模拟值的差距逐年增大。说明物质流和信息流延迟作用会削弱输入变量对系统的影响,而且延迟的时间越长,对输入变量作用效果削弱越大。

从图4中还可以发现在同样是延迟两年输入

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延迟所引起的专利数量减少最多,即对系统的伤害最大,科技人才作用延迟对系统的伤害次之,科技经费作用延迟对系统的伤害最小。3.2

加入脉冲、阶跃函数时系统反应实验

(1)一般的敏感性分析通常是对某些变量

进行随机调整,找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对国家创新能力作用最明显的政策变量。这

种调整往往是对某一时间范围内平均变量的调整,调整后这一时间范围各年的数值均发生变化。然而,以专利保护法为主要依据确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指标为例,由于国家不可能年年颁布新专利保护法,因此这种使各年的数值均发生变化的调整方式便有欠妥当。另外,不同输入变量对系统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某项法律、政策在某一年提出,对系统的创新产出产生一个促进的作用,而法律、政策很少有在以后的年份被撤销的情况,因此,法律、政策的出台对系统的作用往往是持久的,类似于向系统输入一个阶跃函数。而如财政科技拨款这样的输入变量占财政支出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某一年突然的增加不意味着接下来会继续保持这个增速,类似于向系统输入一个脉冲函数。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根据变量的特点以2000年为作用时间点向系统输入不同的函数,观察系统的反应,如图5所示

5-1

5-2

图5

加入脉冲、阶跃函数时系统反应实验

Figure 5

the system response experiment of inputting pulse and step function

A.图5-1中曲线1、2表示对高等教育投入、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分别增加一个

幅值为0.01脉冲函数后专利数量相对于初始模

拟值变动的百分比。曲线3表示税负比例减少一个幅值为0.01的阶跃函数后专利数量相对于初始模拟值变动的百分比。

第8期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23·

如图5-1所示,曲线1显示出专利数量在高等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突然提高后没有立即做出反应,说明专利数量对于这一脉冲函数的作用反应存在延迟,待延迟结束,受到脉冲函数的作用,专利数量比初始模拟值提高,并且提高的百分比会逐年加大,该脉冲对于系统作用是持久的。在2000年这个作用时间点,曲线2显示出明显的脉冲式波动状态,说明专利数量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突然提高反应敏感,但是随着一个脉冲的结束,专利数量便会下降,逐渐接近初始模拟值,该脉冲对系统的作用不是持久的。曲线3显示专利数量在税负比例突然减小后也没有立即做出反应,专利数量对于这一阶跃函数的作用反应也存在延迟,但是这个延迟时间要比曲线1状态的延迟短,该延迟结束后,受到阶跃函数的作用,专利数量比初始模拟值提高,较前两者提高幅度大,作用持久。

B.图5-2中曲线1、2分别表示科技人才、科技经费筹集分别增加幅值为2000年实际值5%的脉冲函数后专利数量相对于初始模拟值变动的百分比。曲线3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增加幅值为2000年当年实际值5%的阶跃函数后专利数量相对于初始模拟值变动的百分比。

如图5-2所示,在2000年这个作用时间点,曲线1显示出明显的脉冲式波动状态,并且没有出现类似于5-1曲线1的延迟现象,说明向系统中直接输入人才(吸收外来人才)比通过高等教育投入增加人才的方式对促进创新产出的作用更快。曲线2显示专利数量在科技经费突然增加时也随之增加,但是没有在脉冲结束后出现类似5-1中曲线2的明显降低,说明向系统中直接输入资金(吸收国外资金)也是维持系统创新产出数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曲线3显示专利数量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突增的情况下也随之增加,也没有出现类似于5-1曲线3的延迟现象,说明法律、规章比一般政策对创新产出的推动作用更大,系统反应更快。

(2)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要素不是孤立、线性地,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制肘,从而对国家创新能力形成产生综合影响效应。为了考察财政科技拨款和高等教育投入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向系统中加入脉冲函数,分别验证财政科技拨款、高等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同年或者不同年份突变时系统的反应,如图6所示。

图6中曲线名称表示输入脉冲函数的年份,如曲线9799表示高等教育投入、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别增加一个幅值为0.01脉冲函数后专利数量相对于初始模拟值变动的百分比。如图6所示,曲线9797即有关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和提高高等教育投入政策同时提出,对创新系统产出的促进作用最大。若先出台提高财政科技拨款的政策,后出台提高高等教育投入的政策,如曲线9799所示,虽然短期内对促进专利产生有促进作用,但是从长期看曲线大部分处于其他两条曲线之下,说明提高财政科技拨款的政策先于提高高等教育投入的政策提出,会降低两种政策在长期内的综合作用效果。若先出台提高高等教育投入政策,后出台提高财政科技拨款政策,如曲线9997所示,政策作用在延迟一段时间后才显现,说明提高高等教育投入政策先于提高财政科技拨款的政策提出,在短期内政策作用效果不明显,长期内两种政策综合效果低于它们同时提出时,但却高于提高高等教育投入政策先提出的情况。提高财政科技拨款可以直接提高对创新体系输入资金的量,提高高等教育投入可以间接提高对创新体系输入人才的量,两种政策相辅相成,两种要素相互促进,可为创新产出提升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图6同时或者非同时对不同变量加入脉冲函数后系统反应

实验

Figure6the system response experiment of inputting pulse-function at the same or different time

·24·科研管理2011年

4结论

本文构建过程导向的国家创新能力概念框架,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向系统加入延时、脉冲、阶跃函数观察不同政策条件下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过程特征,得出如下结论:

(1)科技经费、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系统作用存在延迟,削弱输入变量对系统的影响,而且延迟的时间越长,对输入变量作用效果削弱越大。在延迟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延迟所引起的专利数量减少最多,即对系统的伤害最大。因此,应该提高创新政策资源与其他创新资源的匹配程度,尽量减少输入要素尤其是法律、规章以及政策等与社会需求的滞后,使系统作用延迟减小。

(2)专利数量对高等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突然提高反应存在延迟,但该脉冲对于系统作用持久;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突然提高反应敏感,但该脉冲对系统的作用不持久;对税负比例突然减小反应也存在延迟,延迟时间较短,该阶跃函数产生的作用持久。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推动创新产出的目的,政府出台提高财政科技拨款等增加科技经费的政策要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见效快。要达到长期、稳定地推动创新产出的目的,则应该出台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等促进人才培养的政策或降低税负比率等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政策。

(3)向系统中直接输入人才(吸收外来人才)比通过高等教育投入增加人才的方式对促进创新产出的作用更快;向系统中直接输入资金(吸收国外资金)也是维持系统创新产出数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除需要国家提供资金支持、重视人才培养更要加大力度促进外来资源(资金、人才等)的吸收与国内外研发合作,同时提供高等级法律支持以推动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4)提高高等教育投入和加大财政科技拨款力度政策并用,能使两类政策相互促进,有利于创新体系内人才和资金相互匹配,增强政策对创新产出的作用效果。因此,在实施同类政策时应注重时机的把握,将相关政策联合实施,争取最大程度发挥创新政策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OECD.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Scoreboard of In-dicators1997[R].Paris,1997.

[2]OECD.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Scoreboard2007[R].Paris,2007.

[3]EU.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2000[R],Secretary-General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2000.[4]EU.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2006[R],Secretary-General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2006.[5]EU.Global innovation scoreboard2006[R],Secretary-General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2006.[6]World Economic Forum.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6-2007[R].dol:http://www.weforum.org/.

[7]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1-2006[R].dol:http://

www.imd.ch/.

[8]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01:Making new technologies work for human

development[R].dol:http://www.undp.org/hdr2001/.[9]World Bank.2006Knowledge Economy Index[R].dol:ht-tp://www.worldbank.org/kam.

[10]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2002/2003[R].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2003.

[11]Daniele Archibugi,Alberto Coco.A New Indicator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rCo)[J].World Development,Vol.32(4),2004,pp.

629-654.

[12]Daniele Archibugi,Alberto Coco.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t the country level:A survey and a menu for choice

[J].Research Policy,Vol.34,2005,pp.175-194.[13]Fulvio Castellacci.DRUID Working Papers No.06-21,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among Technology Clubs[R].Co-

penhagen Business School,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

ics and Strategy/Aalborg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Business

Studies,2006.

[14]Michael E.Porter,Scott Stern.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J].dol:http://www.isc.hbs.edu/Innov_9211.pdf.[15]Jeffrey L.Furman,Michael E.Porter,Scott Stern.Under-standing the 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dol:

http://people.bu.edu/furman/html/research/files/Innova-

tive%20Capacity%20-%20Best%20Paper%

20Proceedings.pdf.

[16]Jeffrey L.Furman,Michael E.Porter,Scott Stern.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

cy,Vol.31,2002,pp.899-933.

[17]Mei-Chih Hu,John A.Mathews.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n East Asia[J].Research Policy,Vol.9,2005,pp.

1322-1349.

第8期刘凤朝,冯婷婷: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应用·25·

[18]John A.Mathews,Mei-Chih Hu.Enhancing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Building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n Asia:

The Case of Taiwan[J].World Development,Vol.4,2007,

pp.1005-1020.

[19]Joshua Gans,Scott Stern.Assessing Australia's Innovative Ca-pacity in the21st Century[R].Intellectual Property Re-

search Institute of Australia.27th June,2003.[20]Joshua Gans,Richard Hayes.Assessing Australia's Innovative Capacity:2006Update[R].Intellectual Propert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ustralia.18th December2006.

[21]Dan Steinbock.Finland's Innovative Capacity,Regional De-velopmet,2006[EB/OL].Helsinki,13.dol:http://www.

intermin.fi/jul-kaisut,2006.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Liu Fengchao1,Feng Tingti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2.Department of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Abstract: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s analyzed and the process-orien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s designed.Firstly,by divid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to three basic functional modules including resources,environment,and output,the general cause-effect feedback loops of the NIS are designed.Secondly,the RBF neural-network is used to testify the basic assump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unction modules,and based on the testing results,the System Dynamics(SD)model which is aimed at to show how government policies affect the innovation is set up.Finally,by introducing input delay,pulse and step function into the NIS,how S&T investment,personnel train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tax incentives,and other factors affect the output of the NIS is discussed.

Key words: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neural network;SD

(上接第8页)

[41]叶飞,徐学军.供应链伙伴关系间信任与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

29(8):36-47.

[42]田莉,薛红志.创业团队先前经验、承诺与新技术企业初

期绩效[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4):1-8.

[43]邱皓政,林碧芳.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73-89,10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standard alliance partner relationship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Zhou Qing,Han Wenhui,Du Weijing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Decision and Innovation,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echnical standard alliance partner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alliance performance.The alli-ance partner relationship measure index in terms of trust,commitment,and dependency is designed,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standard alliance partner relationship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is studied us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rust,commitment,and dependency have an obvious boost effect on alliance performance,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alliance partner interdependence.

Key words:technical standard alliance;relationship commitment;alliances performance;dependency

创新能力培养

1、以下哪些对方面是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贡献:(ABCD) A.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 B.提升工艺能力,打造先进的制造优势 C.提升服务能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D.提升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构筑战略发展优势 E.提升品牌效益 2、在组织层面上描述创新能力的,以下哪些方面是正确?(ABCD) A.技术引进能力 B.技术创新能力 C.技术吸收能力 D.技术检测能力 E.技术循环能力 3、哪些因素会在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的结果:(ABCD) A.社会因素 B.政治因素 C.市场因素 D.技术因素 E.人员因素 4、以下哪些方面是评价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ABCD) A.创新素质 B.创新技能 C.创新氛围 D.创新成果 E.创新知识 5、以下哪些方面是构成创新素质的要素:(AB) A.市场意识 B.创新人格 C.学习能力 D.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E.竞争意识 6、以下哪些方面是构成创新技能的要素:(CD) A.市场意识 B.创新人格 C.学习能力

D.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E.竞争意识 7、为什么说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与开发的重心:(ABCD) A.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式企业获得永续创新的制胜之略 B.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 C.公司的价值和竞争力是由掌握并应用知识的员工所创造的,公司在创新上的成功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贡献 D.在企业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带来可观的业绩发展 E.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8、以下哪些方面是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的前提:(BCD) A.强调企业的宏观制度特点 B.了解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特点 C.实行产权激励手段 D.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个性特征 E.注重有效的沟通机制 9、以下哪些是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ABDE) A.战略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按资排辈 D.注重投入产出原则 E.全员开发和重点提高相结合原则 10、成功企业在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催化对专业技术人员,在以下哪些方面可以体现:(ABCE) A.发挥技术创新带动作用 B.对技术创新进行探索,加强人才使用与管理 C.设立管理培训中心,准备良好的多方面培训条件 D.控制人才的流动 E.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创业机制,促进应用技术人才的成熟 11、我国企业在专业技术人员重新能力培养,应在以下几方面学习国外的经验:(ABCDE) A.建立企业专用技术人员使用机制 B.建立企业专用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C.确立政府政策导向

系统动力学模型部分集

第10章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3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节系统动力学概述 1.1 概念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 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

机仿真语言DYNAMIC的支持,如:PD PLUS,VENSIM等的支持; 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 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 1.2 发展概况 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JAY.W.FORRESTER)提出来的。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福雷斯特教授及其助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全球问题,城市发展,企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接连发表了《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世界动力学》,《增长的极限》等著作,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关于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80年,后来,陆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如下: 1)人才培养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 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 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 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 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含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以下哪些关于创新的描述是错误的:(B) A.创新符合符合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B.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 C.创新的标志是技术进步 D.独创性和革新性创新的本质内涵 2、以下哪项不属于技术创新的类型:(D) A.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B.渐进型创新 C.原始性创新 D.发展模式创新 3、以下公案,哪项是关于管理创新?(B) A.3M的创新产品 B.IT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和组织流程再造 C.玫琳凯推销产品的成功 D.SONY公司基于市场开发新客户和产品 4、创新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包括:(C) A.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 B.知识产权意识 C.市场投资意识 D.风险意识 5、以下哪些不属于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结构:(D) A.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B.多元复合的实践能力 C.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商务技能 D.独特的个性化 6、以下哪些不属于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特征:(B) A.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B.多元复合的实践能力 C.信息广泛 D.独特的个性化 7、以下哪些方面不属于创新文化范围:(B)

A.组织鼓励 B.团队协作能力 C.创建学习氛围 D.知识共享网络的创建 8、建立针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规划体系对企业带来的良性影响,以下哪项影响不是:(C) A.人力资源管理有序化 B.更好地控制人工成本 C.确保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会流失 D.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 9、华为提倡的“狼”性特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具有以下什么样的特征:(C) A.敏锐的嗅觉 B.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 C.凶猛好斗 D.群体奋斗 10、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C) A.市场竞争的结果 B.市场成熟的结果 C.技术变革的结果 D.制度发展的结果 11、对产品的改进,使之适应不同市场和政府的要求,是属于:(D) A.拓展新的经营领域 B.扩大技术能力 C.使组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D.支持和扩展现有的经营领域 12、根据创造力的起源不同,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创造力的类型:(B) A.标准式创造力 B.持续式创造力 C.探索性创造力 D.意外式创造力 13、为什么说创造力对组织而言至关重要,因为:(A) A.它打开变革和创新之门 B.能有效解决组织问题 C.促进社会环境条件 D.提高资源的整合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研究_0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研究 当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只是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他们已经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计划并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规划意识薄弱、重视不够、自我评估不客观、自我认知不足和就业期望值高、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丰富、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标签:职业规划创新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高校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大一到大四,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也不同。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进行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全新的视角,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课题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1.大学生职业规划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即个人结合自身兴趣、能力等情况以及职业制约因素,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素质及竞争力,有效实现大学教育同市场需求的挂钩,大学生在进行全面自我剖析,认识客观因素的前提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標。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相关理论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提升,社会对大学职业胜任力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相关研究不断涌现。比如,王泽兵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中提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注意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皖西学院部分在读生和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的谈话,一是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视度不够 当下,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社会、企业以及高校的重视,但真正的普及和落实还有些不足之处。大学生普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没有针对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此次皖西学院调研中,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6%,其中认为重要的占30%,非常重要的占16%。而选择一般的

年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带答案分).doc

制度创浙 3.创造了研究的提倡者认为创造力有四种特征: 原创性 、灵活性、流畅性、更新 性。(填空 FillBlank 答题成功,您当前答题的分数为:100 ”是创新者为获得潜在利润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种种措施与对策, 涉及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填空)1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的人。(填空)1 Ki"Bkl,,k 4.不论从事何种类型之创造力工作,影响原始创意之来源因素总不可避免地与下列三种 >'叽、1 涅八土、FillBlank 共同特质有关:I 、过程和个体工作方式。(填空)1 5.不论创新如何展开,都会发生在企业创新、战略创新、流程创新、I ' 、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等七个层面。(填空) I超前性 6.战略性思维具有创造性、I 、大胆性和发展性的本质特征。(填 一 x I FillBlank 空)1 7.有关新产品市场扩散的过程研究主要有三个论点,即I 、替代论和博弈论。 ___ I FillBlank (填空)1 是指当一种创新刚刚出现之时积极跟进,抓住其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以获取巨大利益甚至占据市场、领导行业。(填空)1 H"Bbl,,k 逆向思维 9. I - ‘法是一种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沿着事物或过程的反向,即“倒过来”、 逆过程”的方向进行思维,取得突破性。(填空 2. 创新型人才,是指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创造性的发现

FillBlank 知深产权 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知识拥有者和创新者的利益,它是法律赋予 知识产 品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填空) 1

选)1 SingleSelect 12. 麦克莱兰教授于()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 一文,标志着胜任力研究的缘起。 中最普及的就是()创造性思考测验。(单选 SingleSelect 14. SirigleSelec l 11.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上。(单 A 人力资本 B 技术创新 C 经济周期 D 供求均衡 (单选)1 singleselecl □ A1972 年 s B1973 年 ° C1975 年 □ D1976 年 13.自Guilford 提出以发散性思考来测量创造力之后,许多工具被设计与发展出来,其 A 伍德曼 B 刘易斯 C 雀兰德 0托伦斯 有创造力的人能够追求那些其他人尚未知道或者不喜好但却有潜力的想法, 不论遭遇 困难或者周遭人们的反对都能够坚持去实现此想法,这个就是()。(单选)1

核心能力模型库( 胜任力模型 )

本工具说明:核心能力模型,也叫做胜任力模型,英文是competency,它是最近开始流行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工具。人力资源通过帮助企业建设一套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模型,用于指导人员招募、人员考核、培训发展,甚至用于界定薪酬级别。建立能力模型的关键是要有一套界定清晰的能力定义。比如,我们说这个岗位要求比较高的“领导能力”,这华就等于没说,到底什么是领导能力,它又分成几个层级水平,都需要企业事先界定。 我们下边给提供的三套能力模型库词典,就是非常珍贵的清晰科学的能力词典。公司可以借助这些能力库,设定贵公司的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能力要求,指导考核、招聘等等。 本工具书最后给出了“技术人员”职务、晋升政策,技术评级办法。 核心能力模型库之一 督导能力(DIRECTING WORK THROUGH OTHERS) 为了组织及其客户的最佳利益,在必要时指导他人行为的能力。 一级 做出指导:要给予充分的指导。提出的需求和要求明

确、具体。 行为示范: 1.给出非常具体的指导方向。 2.清楚解释支持目标的原理/理论。 3.提出要求时提供清晰的目标和参数。 4.检查员工是否知道对他们的期望。 二级 有效分配任务:为了将个人从常规事物中解脱出来,以便进行更有价值的或长远工作的考虑,有系统明确地分配常规工作细节。在分配工作和从别人那里接受工作时要坚定而自信(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勇于说“不”)。 行为示范: 1.为使个体可以从事其他工作,进行任务或责任分配。 2.给别人完成常规任务的自由,不乱加干涉。 3.为避免个人或工作小组的超负荷劳动,可以拒绝额外的任务分配。 4.分配工作时,给予充分的自主。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1、福特在设计捷豹牌汽车时,拆看了50多种品牌的汽车,这个例子恰好说明应向()学习(B) A.供应商 B.竞争对手 C.销售商 D.科研机构 2、在组织战略管理中,以下哪项不属于组织整体战略范畴D A、技术领先 B、成本领先 C、适应(顾客)战略 D、组织环境研究3、解决方案是在研究开发的哪个阶段中被执行的:(D) A.发射 B.吸收 C.收敛 D.实施 4、以下哪项不是TRIZ理论的特点和优势:(C) A.成功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 B.其目的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解决办法 C.采取折中或者妥协的办法 D.分析问题的情境 5、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C) A.市场竞争的结果 B.市场成熟的结果 C.技术变革的结果 D.制度发展的结果 6、以下哪项不是与挫折密切相关的因素:(D) A.挫折情境 B.挫折认知 C.挫折反应 D.挫折影响 7、根据创造力的起源不同,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创造力的类型:(B) A.标准式创造力 B.持续式创造力 C.探索性创造力 D.意外式创造力8、创新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包括:(C) A.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 B.知识产权意识 C.市场投资意识 D.风险意识9、鲁班发明锯子是从草割破手指中得到的启发,这是B A、象征类比 B、直接类比 C、幻想类比 D、动作类比 10、全面的知识管理不包括:(C) A.企业的外部知识管理 B.设立知识主管 C.对知识使用设立权限 D.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11、在确定用户需求和产品定位之后,须进行质量功能展开保证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以下关于质量功能展开的4个阶段,哪项是正确的流程:(D) A.产品规划工艺计划零件配置生产计划 B.生产计划工艺计划产品规划零件配置 C.生产计划产品规划工艺计划零件配置 D.产品规划零件配置工艺计划生产计划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题库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题1分) 1、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2、(创新劳动)是劳动的阶段性发展,是对于同质劳动的超越。 3、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生产条件“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4、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国家的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构成。 5、简言之,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6、(还原法)也称为原点回归法。它通过把创造的起点回归到创造的原点,从而帮助创造者克服习惯性思维。 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8、(信息整合能力)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将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造和创新的一种能力。 9、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考虑投入或产出多少,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收益的问题(效益原则)。 10、(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认识或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是创新能力培养必须遵守的。 11、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12、多向思维也叫(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 13、侧向思维的运用方式有三种:1、(侧向移入),2、侧向转换,3、侧向移出。 14、(形象思维)就是依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选择、分析、综合,然后艺术加工的思维方式。 15、理论一般可以理解为(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16、(创新思维)是指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17、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不断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 18、学习能力的三个重要特征:1、(自主性),2、能动性,3、创造性。 19、关于“能力”的类别,可以区分为(学习能力)、“执行能力”、“专业知识”三种。 20、(创新学习)就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完整版)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3821676.html,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完善 作者:薛晓光张亚莉高秀春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09期 摘要: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其在世界竞争中并没有全面发挥其效用,因此,文章结合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实际历程和经验,加速优化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并按照实际的规划部署中实现2050年创新型强国的战略目标,针对中国的实际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到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创新型国家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趋势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与现阶段参与国家竞争的方向一致,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总体方向基本不变,在各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间的实践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中国在创新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依旧存在,这与中国实际的国情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本文要全面把握中国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探索政府在不同时间段的实际作用。中国的创新行为由一个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更要正确地把握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 各项政策、规划的提出和完善均推进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2016年取得了显著成果,将逐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其现有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根据《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中的 有关数据显示,该年度研发经费投入高达1.5万亿元,与以往相比,它保持了10.6%的较快增长速度,与同期GDP相比高出了3.9个百分点。研发经费从2005年的2 450亿增长到2016年的1.5万亿元,十年间上升了6.4倍。与此同时,中国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完善对应的政府政策体系,充分调动了各类人群的创新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从数据中就可以看出,企业、研究机构及大学研发经费投入出现了直线上长的趋势,具体到实际的数值,我们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各类企业进行的研发经费投入高达12 144亿元,相比于2015年来说,该数值增长约11.6%,贡献率高达83.8%,已经成为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除此之外,国家创新体系的其它两个创新主体—研究机构、大学也同样出现了研发经费直线上升的情况,2016年两者的研发经费支出高达2 260.2亿元、1 072.2亿元,增长较为迅猛,与2015年的实际研发经费支出相比增长高达5.8%、7.4%,增长幅度超过了2.8%、6.4%。 2.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5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增长,达到7 915万人,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5.4%。R&D人员总量375.9万人年,R&D研究人员161.9万人年,居世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第一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基础篇第一章: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关键 第二章: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 第二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素质篇第四章:审视创新的战略视野 第五章:驱动创新的市场情结 第六章:开发创造的心智 第三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第七章:激发创新能力的方法 第八章:重视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九章:创新成果的保护和运用 第十章:创新能力培养的标杆 第一部分导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财富积累的途径 第一章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关键 第一节创新驱动的时代一、时代需要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及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各组织机构为了获组织取竞争优势,都在致力于打造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显著提高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进步的源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和融资环境,是关系其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和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的瓶颈,目前融资环境严重遏制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地方政府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既要从理论上,也要从

法规上创新。” 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注入能量 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主攻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间的科技竞争、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力,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 制度创新——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 管理创新——实践科技创新的成果 市场创新——实现科技创新的收益 专业技术人员是推进所有创新的生力军 二、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贡献 1.创新可以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靠技术创新保证市场竞争优势 2.创新可以提升工艺能力,打造先进的制造优势 工艺是将产品设计图样和技术要求物化为实际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工艺创新是采用现代科学知识,创造新的工艺原理、方法、手段和生产模式,提高制造能力和效益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重视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的倾向和行为,不仅在我国,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现象。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早日进入市场取得较大经济利益,必然首先把资源投向产品创新,尤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然而,过分注重产品创新而忽视工艺创新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产品市场周期缩短,很多新产品上市后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因质量、性能、价格等问题被淘汰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不断地转换产品也使企业成本增加。其次,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产品质量滑坡,能耗物耗居高不下,使企业效益滑坡。由于忽视工艺创新,某些进口商品一旦实行了进口替代,即国产化之后,质量明显下降,产品竞争能力降低,有的很快就退出了市场。因此工艺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心得体会

【篇一】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心得体会《创新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创新能力心得体会 徐沟中学郭建刚 通过《创造的秘密》学习,使我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意义和重要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创新、创新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的方法。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创新的精神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教育需要创新,教师是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思

维。创新能力是教师核心素质。创新能力具体包括1、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2、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3、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 4、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 5、强烈的实践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对于创新,我有几点感受就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所学校是否受社会和家长的肯定,其教育成效就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而如何衡量教育成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这所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成才量,不用说最主要、最直接的培养者便是教师,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营造创新环境,搭建培训平台。 教师要积极营造环境,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共享,学校要把培训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望紧密联系,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培训目标的达成等休戚相关,尽管每个人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是为了共同的愿景,要会协调沟通,发挥团队优势,群体优势,使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升华,在合作中升华。 二、克服思维障碍,不断自我超越,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意识。教师由于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了熟悉的教学理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试题答案大全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习题及答案大全 一、单选题(红色为正确答案) 1、以下哪些关于创新的描述是错误的: A.创新符合符合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B.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 C.创新的标志是技术进步 D.独创性和革新性创新的本质内涵 2、以下哪项不属于技术创新的类型: A.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B.渐进型创新 C.原始性创新 D.发展模式创新 3、以下公案,哪项是关于管理创新? A.3M的创新产品 B.IT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和组织流程再造 C.玫琳凯推销产品的成功 D.SONY公司基于市场开发新客户和产品 4、创新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包括: A.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 B.知识产权意识 C.市场投资意识 D.风险意识 5、以下哪些不属于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结构: A.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B.多元复合的实践能力 C.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商务技能 D.独特的个性化 6、以下哪些不属于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特征: A.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B.多元复合的实践能力 C.信息广泛 D.独特的个性化 7、以下哪些方面不属于创新文化范围: A.组织鼓励 B.团队协作能力 C.创建学习氛围

D.知识共享网络的创建 8、建立针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规划体系对企业带来的良性影响,以下哪项影响不是: A.人力资源管理有序化 B.更好地控制人工成本 C.确保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会流失 D.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 9、华为提倡的“狼”性特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具有以下什么样的特征: A.敏锐的嗅觉 B.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 C.凶猛好斗 D.群体奋斗 10、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 A.市场竞争的结果 B.市场成熟的结果 C.技术变革的结果 D.制度发展的结果 11、对产品的改进,使之适应不同市场和政府的要求,是属于: A.拓展新的经营领域 B.扩大技术能力 C.使组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D.支持和扩展现有的经营领域 12、根据创造力的起源不同,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创造力的类型: A.标准式创造力 B.持续式创造力 C.探索性创造力 D.意外式创造力 13、为什么说创造力对组织而言至关重要,因为: A.它打开变革和创新之门 B.能有效解决组织问题 C.促进社会环境条件 D.提高资源的整合 14、顿悟是瞬间对知识的理解领悟,是属于下面哪个阶段的现象: A.孕育阶段 B.明朗阶段 C.验证阶段 D.准备阶段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含答案)

创新原理(一) 一、单选 1. 下面有关创新的新颖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2. 关于创新,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D:人人都能创新 3. 日本向阿拉伯国家出口雨水,体现了创新的哪个特征?()A:创造性 二、多选 1. 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是()。 B:创新具有价值性 C:人人都能创新 D:时时都能创新 E:处处都有创新 2. 为什么说创新具有风险性?() A:不能准确预测未来 B:不能左右未来环境变化 C:不能左右发展趋势 3. 下列各项,哪些是创新的特征?() A:创造性 B:新颖性 C:未来性 D:变革性 E:先进性 F:价值性 三、判断 正确1. 思想理论创新是创新的内容之一。() 错误2. 年纪大了, 不能创新。() 正确3. 创新具有普遍性,人人都具有创新能力。() 错误4. 发现与发明没什么区别。() 创新原理(二) 一、单选 1. 下面有关如何实现思维方式创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创新思维需要鲜明的创新个性作保障 2. 创新个性中最重要的特点是()。 A:勇敢和冒险的精神 3. 创新的立脚点是()。

C:自信心 二、多选 1. 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包括()。 A:勇敢和冒险的精神 B:自信心 C:独立性 D:顽强的创新意志 2. 下面有关思维方式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创新思维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来驱动 B:创新思维需要鲜明的创新个性作保障 C: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 D:思维方式的创新需要具有独立性的个性品质 三、判断 正确1. 创新思维需要鲜明的创新个性作保障。() 错误2. 思维方式的创新不需要具有独立的个性。()正确3. 自信心是创新人才应该具有的个性品质。()错误4. 思维方式的创新跟个性没有关系。() 正确5. 思维方式创新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来驱动。() 创新原理(三) 一、单选 1. 下面有关日本的创新实践说法错误的是()。 A:基本是借鉴美国 2. 下面有关技术创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技术创新就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 3. 下面有关政府创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政府创新可以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二、多选 1. 创新内容包括()。 A:思想理论创新 B:国家创新 C:政府创新 E:技术创新 F:思维方式创新 2. 政府创新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创新政府的管理理念 B:创新政府的管理模式 C:创新政府的管理体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方法课程改革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方法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对计算方法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了课程改革要适应相关学科的发展、引进先进计算平台、加强与实际结合;讨论了教学环节中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 关键词:计算方法;改革;创新能力 理论分析、科学实验、科学计算被认为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学科都走向定量化和精确化,从而产生大量的计算问题。计算方法课程作为数学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的一个“桥梁”,在很多学科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很多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数学基础课程。计算方法课程研究借助计算机计算数学问题的算法,与其他数学类课程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计算机应用,更注重算法思想及与工程实际的结合。计算方法课程改革,应围绕这些特点,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借用先进的计算工具,掌握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使研究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1.改革教学内容,适应学科发展 计算方法研究的对象,是在计算机上,求解那些理论上存在解,但传统理论方法无法计算的复杂数学问题的数值算法。计算方法这样一门以计算机为平台,沟通传统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学科,一直是伴随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计算机硬件的改进,过去很多无法实现的复杂算法,现在变得轻而易举。一方面,过去较为重视的压缩存贮技术,减少存贮单元,降低运算复杂度,现在已显得不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复杂问题的计算,这就对算法的稳定性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诸如Matlab计算平台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用Basic语言,c语言编写程序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人们不必对算法的细节进行详细的考虑,更应突出对影响计算结果因素的考虑,比如迭代算法中初值的选取,迭代次数的控制,数据拟合时拟合曲线类型的选取。 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可视化”已成为科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算法寻求的结果都是一组数值解。这样的数值解虽然“精确”,但使人枯燥,缺乏直观。“可视化”使得抽象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变得生动和鲜活。计算结果的多样化,是计算方法改革追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广泛用于其他学科。 而与它对应的是,现阶段计算方法教学状况跟不上计算机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教材处理上理论偏深,与实际结合较少,算法思想及计算框图基于传统的算法语言,缺少与先进算法平台的衔接。大量的复杂公式、算法分析、程序及计算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DOC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 Innovation Theory)。√ A 熊彼特 B 李斯特 C 凯恩斯 D 弗里德曼 正确答案:A 2.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A 改革 B 发展 C 均衡 D 创新 正确答案:D 3. 创新与()密切相关。√ A 经济繁荣 B 人类文明 C 产品供给 D 技术进步 正确答案:D 4.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主体是()。√ A 企业家 B 消费者 C 学者 D 所有人

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增长理论领域复兴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B 6. 罗默把技术和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A 外生因素 B 内生因素 C 内生的独立因素 D 独立因素 正确答案:C 7. 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上。√ A 人力资本 B 技术创新 C 经济周期 D 供求均衡 正确答案:A 8. ()认为,技术和知识具有或者部分地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个人对知识的运用并不妨碍其他人对这种知识的运用,而且这种运用的成本相对较低,即知识具有外溢效应。√ A 制度创新理论 B 熊彼特的经济增长理论 C 新经济增长理论 D 凯恩斯经济理论

员工核心能力模型库(101页)

核心能力模型库 本工具说明:核心能力模型,也叫做胜任力模型,英文是,它是最近开始流行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工具。人力资源通过帮助企业建设一套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模型,用于指导人员招募、人员考核、培训发展,甚至用于界定薪酬级别。建立能力模型的关键是要有一套界定清晰的能力定义。比如,我们说这个岗位要求比较高的“领导能力”,这华就等于没说,到底什么是领导能力,它又分成几个层级水平,都需要企业事先界定。 我们下边给提供的三套能力模型库词典,就是非常珍贵的清晰科学的能力词典。公司可以借助这些能力库,设定贵公司的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能力要求,指导考核、招聘等等。 本工具书最后给出了“技术人员”职务、晋升政策,技术评级办法。 督导能力() 为了组织及其客户的最佳利益,在必要时指导他人行为的能力。 一级 做出指导:要给予充分的指导。提出的需求和要求明确、具体。 行为示范: 1.给出非常具体的指导方向。 2.清楚解释支持目标的原理/理论。 3.提出要求时提供清晰的目标和参数。 4.检查员工是否知道对他们的期望。 二级 有效分配任务:为了将个人从常规事物中解脱出来,以便进行更有价值的或长远工作的考虑,有系统明确地分配常规工作细节。在分配工作和从别人那里接受工作时要坚定而自信(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勇于说“不”)。 行为示范:

1.为使个体可以从事其他工作,进行任务或责任分配。 2.给别人完成常规任务的自由,不乱加干涉。 3.为避免个人或工作小组的超负荷劳动,可以拒绝额外的任务分配。 4.分配工作时,给予充分的自主。 三级 建立明确的绩效标准:依靠清楚的标准监督绩效。设立普通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进行一致性比较。 行为示范: 1.设立可测量的员工绩效优良标准。 2.根据被接受的标准和目标,检查并反馈进度。 3.进行一致性的交流以提供高质量的绩效、产品和服务。 四级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绩效问题:直接、坦率的面对别人的绩效问题。及时提出问题。 行为示范: 1.抓住对质量负责的员工。 2.告戒失败的后果或定期预测的好处,来采取措施提高绩效问题。 3.采取明确的行动或坚定的立场,纠正绩效问题,保证制定出可行性计划。 4.在适当时候,有效运用纪律/惩处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