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七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七章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位置与分布:在地图上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联系与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查阅中国四大区域地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简单评价南方地区的位置。

2.分析地图及资料,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3.探究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查找南方地区的边界线,描述并评价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确定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分析内部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景观图欣赏,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阅读物产分布图,了解自然条件对水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列举实例,说明南方地区丰富的物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主要的地理差异。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以关于江南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不同人眼中的南方地区

文人、画家笔下的南方:

摄影者、食客眼中的南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欣赏南方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

承转:我们面前的“南方”也就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一桌知识与技能的“大餐”,学会读图分析和感悟生活。

【讲授新课】

一、描述位置做评价: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学生指图描述本区的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在描述边界线的基础上,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二、读图、查找定位置:认识南方地区主要的地理事物,熟悉其空间分布

1.找出边界:秦岭、淮河、青藏高原。标注海洋和河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

2.查找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查找山脉:横断山脉、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南岭、台湾山脉。

3.识图填图:在相应的空格里,填上各地理事物的名称,检测读图效果。

三、分析、探究、找差异:南方地区的地形组成和内部地形差异,探究南方地区内部地形差异。

读南方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对比高度表说出颜色如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几个色区?估计各自的海拔大致是多少?各区域叫什么名称?结合我国地形知识,描述各区域的地形特点,将结果填到表中。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设计意图:学会读图,能够从图中提炼地理信息;学会比较,通过收集各地形区的资料,总结各地形区的特征。

四、分析资料说联系

(一)探究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查找北纬30°线和北回归线,并标注出来,分析南方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及所属的温度带、干湿区。通过本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到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通过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南方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高,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3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少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受季风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处于我国四大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综上所述,南方地区位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复习中国气候知识,提高阅读地图、总结规律的能力,进而获得新知,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分析地形、气候、土壤之间的关系

1.提供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差别;在寒潮影响范围图上,找出云南和广州的大致位置,看看哪个地区最易受到寒潮影响。结合地形图和动画,分析两组同纬度的地区气候差异产生的原因。

预设答案: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山脉,对来自北方的冬季风、寒潮有阻挡或减弱作用,冬季相对较为温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则没有高大山脉,冬季风和寒潮能长驱南下,冬季相对于四川盆地较为寒冷。西双版纳北部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寒潮。广州北面南岭山地的海拔较低且间断,对冬季来自北方的寒潮削弱作用较小,因而广州也能受到寒潮的影响。

设计意图:本环节难度较大,借助动画予以降低,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归纳,同时通过资料收集和分析,提高小组合作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小组收集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各地的土壤与农业的资料,分组展示,归纳南方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在湿热的环境下往往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五、联系生活话农业

(一)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上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南方地区有着优越的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这对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组讨论:南方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预设答案: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热量足、降水多、地势低平,适宜发展水田种植业,可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喜湿热环境的水稻。

(二)物产富足的采摘园

南方地区山清水碧,物产富饶。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农产品呢?我们一起走进采摘园,到各个园区(省区)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和水果。结合图例查找南方地区的物产:粮食作物、热带经济作物、水果的种类有哪些?各自分布在哪些省区?

采摘归来话收获: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何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何处?预设答案:

即时练:学以致用,链接生活

【课后小结】

回忆本节课涉及的地理事物名称,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课后思考】技能升级,知识拓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与其他地区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

2.走进生活,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七、课后反思

本节的教学设计应以认识南方地区及其内部各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为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中,应抓住该区“湿热”的气候和特殊的“红土地”两大自然要素,认识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比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作农业的差异,明确区域内部差异,揭示区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学习中应学会分析区域内部的自然差异,掌握认识区域差异的方法。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承转】

水是生命之源。仅从“水乡”、“鱼米之乡”的称号就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水”,指的是什么呢?对,就是长江。那么,长江对该区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河流与区域发展

【探究一】

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引导提示)

小结: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等。

(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了吗?下面就来试一试吧。

【探究二】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成离堆。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如下)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答案:

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探究三】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沿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分析长江上游和下游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2.完成不同地区与其区域开发方式的连线,并说明理由。

上游下游

航运水电开发种植业林牧业水产养殖旅游业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随时引导提示)

小结: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种植业等。

【启发总结】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学习,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承转】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红楼梦》里有两句话,“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指的就是这个地区。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

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探究一】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特点。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如上),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上海。

2.自学教材第52-53页的三个自然段。

3.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转)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探究二】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