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 21 卷第10 期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1 年 10 月 V ol.21 No.10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Oct. 2011 文章编号:1004-0609(2011)10-2607-09

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彭金辉 1, 2, 3 ,刘秉国 1, 2, 3 ,张利波 1, 2, 3 ,周俊文 1, 2, 3 ,夏洪应 1, 2, 3 ,张泽彪 1, 2, 3

(1. 昆明理工大学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昆明 650093;

2. 昆明理工大学 非常规冶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093;

3.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省微波能应用及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昆明 650093)

摘要:在简述微波加热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评述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目前高温微 波冶金反应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由于高温条件下微波系统的连续稳定性、适用于微波场的大尺寸高温反应内 腔及高效的反应工程设计等难题,除小规模微波设备外,能够满足高温、高效、大功率的微波冶金反应器仍是空 白,解决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工业化应用在微波高温陶瓷材料、大功率微波发生器和物料温度测试等方面存在的 主要问题,提高微波能的转换效率,研制、设计连续、稳定的大功率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是微波工业化实践的关 键。

关键词:单模微波冶金反应器;多模微波冶金反应器;微波;高温;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TN05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of

high-temperature microwave metallurgy reactor

PENG Jin-hui 1, 2, 3 , LIU Bing-guo 1, 2, 3 , ZHANG Li-bo 1, 2, 3 , ZHOU Jun-wen 1, 2, 3 ,

XIA Hong-ying 1, 2, 3 , ZHANG Ze-biao 1, 2, 3

(1.Faculty of Metallurgy and Energy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650093,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Unconventional Metallur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China?

3.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Microwave Energy Application and Equipment Technology,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igh-temperature microwave metallurgy reactor was reviewed based on the brief account of the theory of microwave. The exiting problems of high-temperature microwave metallurgy reactor were discussed, which include the stability of microwave metallurgy reactor on the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large size high temperature cavity to be the same with microwave fields and design of react engineering. So, it is blank to meet the need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ower microwave reactor except small scale microwave equipment. To prepare microwave high-temperature special ceramics, the high-power microwave generator and temperature detection are important. It is conducted that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microwave energy, high power microwave metallurgy reactor continuous and steady are the key problems to be overcome for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Key words: single model microwave metallurgy reactor? multi-model microwave metallurgy reactor? microwave? high-temperature?research status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10903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734007);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GA002);校企预研基金项 目(KKZ4201152010)

收稿日期:2010-05-20;修订日期:2011-07-19

通信作者:彭金辉,教授,博士;电话:0871-5191046;E-mail: Jhpeng_ok@https://www.360docs.net/doc/6e4380310.html,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1年10月 2608

微波加热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加热方法,与常规 的加热方法相比,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加热、升温速 率快、反应时间短、易于自动控制、可降低化学反应 温度等优点。微波高温加热技术是指利用微波能量将 材料加热到400 ℃以上,并对材料进行烧结、合成、 改性或者热处理的一类技术 [1] 。微波高温加热技术自 TINGA等 [2] 提出以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尽 管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在一些方面 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化应用,并显示出了良好的 经济性 [4?5] 。 但鉴于高温条件下微波系统的连续稳定工 作、适用于微波场的大尺寸高温反应内腔及高效的反 应工程设计等难题,目前除了改装的家用微波炉和小 规模的微波烧结设备以外,能够满足高温、大功率、 连续生产、良好的“三传”性能等的微波冶金反应器 还是空白。

尽管改装的家用微波炉能够为研究者在基础理论 研究方面提供帮助,但改装的家用微波只是对其进行 保温、隔热等改装。这种微波炉存在以下缺点:1) 功 率密度较低, 对于一些场强要求较高的实验无法实现, 而且难以准确测定反应体系的温度; 2) 微波加热主要 集中在炉腔的底部托盘上, 因而对物料的加热不均匀;

3) 间歇式加热,仅能进行较短时间的连续工作,不能 满足高温冶金过程长时间的持续反应,导致试验的再 现性差;4) 功率调节采用档位控制,所谓的低功率工 作,实质上是磁控管的间歇式工作,无法达到实验参 数的准确控制,因此,采用家用微波炉作为微波反应 器,其结果的重复性差、规模小、安全性差、实验规 范性低,很难进行经济评价。国外的微波设备生产企 业如德国IBF、英国e2v、美国CEM等公司主要致力 于大功率微波元气件、射频技术和小型微波实验设备 的开发,虽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但对于高温、大功率、 连续生产的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文作者在简述微波加热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 述了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 目前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今 后的研究、开发方向。

1 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在300 MHz~300 GHz 之间。微波辐射介质材料时,介质材料与微波电磁场 相互耦合,会形成各种功率耗散从而达到能量转化的 目的。其中离子传导及偶极子转动是微波加热的主要 原理 [6] 。在微波场中,一个极性偶极子分子总是随着 迅速改变的电磁场方向调整其取向,如图1所示。

材料能被加热的前提是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两种特 性 [7] :1) 被加热材料的表面不能反射微波能,即材料 的标准阻抗为1;2) 被加热材料能不可逆地将入射的 微波能转化为自身的热能。单位体积材料吸收的微波 能(P)可以表示为

2

r

2

e

2 tan

π

2

π

2 E

f

E

E

P d

e

e

e

e

s¢

=

¢ ¢

=

= (1) 式中:s 为整个材料体系的有效电导率;E 为腔体中

的电场强度;

e

e¢ ¢ 为介质在微波场中的有效损耗因子; 0

e 为无外电场时材料的介电常数;

r

e¢ 为相对介电常 数;f 为微波频率;d

tan 为介质损耗角正切,反映了

介质吸收微波能的能力。可见,材料的介电性质(

r

e¢、 e

e¢ 和d

tan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对微波的吸收能 力,对高磁敏感性材料,必须考虑磁场的影响,式(1) 需校正为 [8]

2

e

2

r

π

2

tan

π

2 H

E

f

P m

m

d

e

e¢ ¢

+

= (2)

式中:

m 为自由空间中的磁损耗因子;

e

m¢ ¢ 为有效磁 损耗因子;H 为磁场强度。有研究者 [9] 根据非 Debye 的理论,导出了非Debye型驰豫介质吸波特性的计算 公式为

ú

?

ù

ê

?

é

?

¢ ¢

?

+

?

?

+

¢ ¢

=

t

t

t

t

t

E

E

P

e

w

w

e

w

e

w )

sin(

)

cos(

)

(

cos

5 . 0

5 . 0 2

2

2

r

(3)

图1 一个偶极子在电磁场中的取向调整

Fig.1 Realignment of one dipole in electromagnetic field:

(a) Polar molecules changes in positive electromagnetic field?

(b) Polar molecules changes in reverse electromagnetic field

第 21 卷第 10 期 彭金辉,等: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609

式(3)揭示了微波与颗粒物质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可以用来解释微波辐照下物质发生变化的许多特性, 并用式(3)分别仿真了镍铁矿、氧化铝和橡胶的吸波特 性。材料吸收微波能转化成热能后的升温速率为

p

c E f t T r

d

e e 2

r 0 tan π 2

d d ¢ = (4) 式中:T 、ρ、c p 和 t 分别为材料的温度、密度、恒压 质量比热容和升温时间。材料的介电性质对微波在其 内部的穿透深度有重要影响,即:

5

. 0 0 0

) / ( tan π 686 . 8 3 e e d l r

D ¢ =

5

. 0 2 ]

1 tan 1 [

2 π 2 - + ¢ =

d e f C

D (5)

式中: 0 l 为入射微波的波长;D 为入射微波能减少一 半时的材料深度或 E 衰变为 E ?1 处的距离 [10] ,D 的大 小将决定材料加热和熟化的均匀性。可见,高频率微 波能和高介电损耗材料只能加热材料表面,而低频率 微波能和低介电损耗材料将产生体加热。

2 微波反应器的基本组成

一般认为,将由微波功率源经微波传输系统传输 而来的微波功率,以最佳的匹配和最小的反射耦合, 并形成特定的电场分布,使之能与被加工物质产生最 佳互作用效果的装置或终端互作用系统称为微波反应 器 [11]

。微波反应器主要由微波发生器、波导、微波能 应用器、送料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12]

。其结 构简图如图2所示。

图2 微波反应器结构简图

Fig.2 Structural diagram of microwave reactor

高温微波反应器中,样品温度测量是微波应用遇 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光学高温测量仪和热电偶可用于 测量高温。非接触式的红外测温仪测量温度时最大优 点是对原温度场不会产生影响,但该测温方式记录的

是材料表面的温度,测量温度常低于材料内部的温 度。另外,红外测温仪在温度低于600 ℃时无法反映 被测材料内部的真实温度,否则只能采用分段测温, 而且不利于组成自动控制温度测量系统。用热电偶测 量微波加热样品的温度,可在关闭微波功率时,将热

电偶直接插入热的材料内部测量,误差一般可在±2%

之内 [13] ,而对微波透明体样品则大于±2% [14]

。也可以

采用带屏蔽套的热电偶来在线连续测量样品温度,但 需注意的是若热电偶与样品间起弧,会导致测量失 败 [15?16] 。

3 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是反应温度高于 400 ℃ [1] 、 能实现微波高温烧结、煅烧分解、还原和合成等作用 的系统。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根据反应腔体特点可以 分为单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波导型高温微波 冶金反应器和多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等 [11] 。目 前,关于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较多。 3.1 单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

单模腔式微波冶金反应器是基于在标准矩形波导 中激起单一基模传输的一种反应器。 一个理想的TE 101 单模谐振腔(见图 3)做成的微波冶金反应器能够在内 腔中心处建立起很高的电场强度,如果加长波导长度

方向的尺寸,取长度方向上的半波长数为 3,即可做 成一个TE 103 矩形单模谐振腔微波冶金反应器。

TE 103 矩形谐振腔微波冶金反应器是一种结构简 单、易调节、易控制、场分布稳定、场强密度较高、 空腔品质因数高(腔体损耗小)的单模微波冶金反应 器。是目前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单模腔式微波 冶金反应器 [11] 。

图3 TE 101 单模谐振腔简图

Fig.3 Diagram of TE 101 single-mode cavity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1年10月 2610

介于与 TE103 矩形谐振腔相匹配的 BJ?22 标准波 导构成的 TE103 单模腔内的微波场均匀区域太小,作 为微波烧结腔体较难进行较大尺寸试样的烧结试验, 周健等 [17] 设计、研制了改进的 TE103 单模腔高温微波 烧结炉系统。 改进后的TE103 单模腔的空腔尺寸为150 mm×50mm×(160~200)mm, 通过计算该腔的均匀场 区为长轴为41.4 mm、短轴为18.4 mm的椭圆区,该 腔可用于长条形试样烧结。通过微波测量,该腔的空 腔品质因数≥550,Al2O3 陶瓷加载后的腔体品质因数 Q≤250,系统驻波比≤1.35,升温速率可达 450~500 ℃/min,最高烧结温度可达2 000 ℃,可实现Ar、H2 和 N2 等多种气氛保护控制,并在该系统中完成了 Al2O3 陶瓷材料的烧结试验研究。JANNEY 等 [18] 也对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大型高温微波烧结炉进行了 改进。通过功率为 200 kW 的速控管,将微波频率从 原来的2.45 GHz提高到28 GHz,使微波波长与体积 0.56 m 3 的腔体尺寸之比从原来的 1:3 提高到 1:100, 从而提高了腔内电场的均匀性,使电场的波动不会超 过4%。

另外,针对单个 TE103 谐振腔构成的单模腔式高 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加热区域较短的弊端,研究者将 多个单模谐振腔串联起来,每个单模谐振腔分别用微 波源和传输系统馈送和控制微波功率,构成了一套级 联式单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如图 4 所示。该 系统适合于中试或连续生产。其特点是模块化结构, 成本较低,适应性强 [11] 。

图4 联级式单模谐振腔系统示意图

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union-stage single-mode cavity system:P1, P2, P3—Microwave source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C1, C2, C3—Different states of single-mode cavity? S—Shield for choke tube? D—Medium connecting pipe? M1 , M2 , M3— Holes for reference monitor

单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场强集中,其谐振 腔中心处可建立起很高的电场强度,功率密度高,可 实现快速升温,用于小尺寸陶瓷材料的烧结、连接等 非常方便。但是由于单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腔 体体积小,均温区小,只能进行较小尺寸试样的分批 微波处理,很难用于大尺寸材料的加工和连续生产, 所以其适用范围有限 [11, 19] 。目前,尽管用单模腔式高 温微波冶金反应器成功制备了氧化铝、氧化锆、PZT 和氮化钒等高技术精细陶瓷材料,但多局限于实验室 阶段,工业化微波反应器尚处于探索和研制阶段。

3.2 波导型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

矩形波导谐振腔微波反应器是由矩形波导的一端 为耦合膜片,另一端为短路活塞构成,如图5所示。

图5 矩形波导型微波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rectangular waveguide microwave reactor: 1—Coupled-mode chip? 2—Rectangular waveguide? 3—Quartz tube? 4—Short piston? 5—Gas inlet? 6— Reaction gas outlet

该反应器包括矩形波导谐振腔、石英反应管以及 耦合膜片 3部分组成。原料气体通过石英管流进反应 器,经过化学反应后流出反应器;微波能量通过耦合 膜片馈入谐振腔,调节短路活塞可以使谐振腔达到谐 振状态,使得馈入谐振腔的微波能量最大;馈入谐振 腔的微波能量作用于石英管内的原料气体,使其发生 化学反应。

孙永志和杨鸿生 [20] 通过改变矩形波导谐振腔微 波反应器的结构尺寸如耦合膜片的形状、尺寸,反应 管的直径、管壁厚度、材料和位置,利用 HFSS 软件 计算不同结构尺寸反应器的 S 参数,得到了最优结构 尺寸的反应器。研究表明,反应管和短路活塞位置会 影响反应器内的电磁场分布,因而直接影响微波反应 器的工作。在反应管位置Z0 为106 mm,短路活塞位 置L0 为146mm的最优结构尺寸反应器中,反应管以 及内部的甲烷气体处在电场最强的位置且场分布均 匀。

波导型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 容易制造,但局限于波导的尺寸,只能用于处理尺寸 较小的细杆或薄带材料,而且由于波导中的电场在 Z 方向按指数规律衰减,其衰减常数与被处理材料的有 效损耗因子有关,从而导致反应的不均匀性。

第 21 卷第 10 期 彭金辉,等: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611

3.3 多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

多模腔式微波反应器是应用最广泛、理论和实践 最为成熟的微波反应器,适合于多种块状材料或化学 溶液的分批次间隙处理和中试规模的生产应用。反应 器的主体是由金属壁封闭的矩形多模谐振腔体,其三 维尺寸主要由被处理物质的大小,功率密度的高低和 腔体内模式的多少及分布来确定。

由于材料性能受高温条件的制约,高温微波冶金 反应器的研制开发仍处于发展阶段,国内外的微波设 备生产企业如美国著名的 CEM 微波仪器公司、澳大 利亚的CSIRO公司、 中国的上海新仪公司等多致力于 低温微波反应器的研制与开发。 目前, 高温微波冶金反 应器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微波烧结炉、高温微波热分 解炉和微波马弗炉等方面。 如JANNE和KIMMERY [21] 设计出最高频率为 28 GHz 的多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 反应器,并用于材料烧结,其场强分布不均匀性小于 4%。加拿大INDEXABLE TOOLS LTD研制设计出了 多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并用于氮化硅刀具的 烧结生产 [22] 。针对传统马弗炉耗时长,易产生污染烟 雾等缺点,美国 CEM 公司 [23] 开发了 Phoenix 系列微 波马弗炉。该高温微波反应器操作温度可达1200℃, 具有升温速度快且易控制的特点,与传统马弗炉相比 可以节约97%的时间,可用于无机物的灰化、熔融、 熔合等热处理。

国外企业生产的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尽管性能良 好 , 但 价格昂贵 , 如德国利恒公司生产的 MKE?2.45/800 型实验室用双频微波加热炉市场价格 高达3万美元 [14] 。 针对上述问题, 我国武汉工业大学、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微波应用研究所、 长沙隆泰微波热工有限公司等单位也相继开展了高温 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制工作。

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17] 研制出了 MFM?863 系列高温微波烧结炉,其主要技术指标如 下:电源380 V;微波功率0.5~10 kW连续可调;工 作频率2 450 MHz;工作温度大于1 800 ℃;烧结区 大小120mm×120mm;每炉平均时耗0.5~2h。该设 备主要应用于陶瓷烧结、陶瓷/金属焊接、原料合成、 超细粉制备、快速充气、热处理等方面。

车磊等 [19] 自行设计了输出功率为2.4kW,频率为 2.45GHz,加热腔有效尺寸为500mm×500mm×500 mm的 YC?Ⅱ多模双频高温微波烧结炉,反应器简图 如图 6 所示。该高温微波烧结炉可以实现气氛烧结, 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 800 ℃以上。本文作者利用该微 波烧结炉完成了 Al2O3、ZrO2 和 SiC 等陶瓷材料的微 波烧结,并在比常规合成温度低200 ℃的条件下完成 了 La2NiO4 的高温合成。后来,针对该高温烧结炉温 度无法精确控制,容易出现过烧等缺陷,马宁等 [24] 又 用单片机实现了该高温微波烧结炉的温度自动控制, 改进后的烧结炉温度的控制精度为±1℃。

邹继兆等 [25] 根据试验条件的需要研制了多功能 多模腔式真空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设备简图如图 7 所示。该反应器采用多单元微波源的双正交排列、定 向聚焦辐射、高场强微波谐振腔,腔体尺寸为 450 mm×450 mm×400 mm,微波源功率在0~6 kW范围 内连续无级可调。在气氛保护下,该微波反应器碳化

图6 多模腔式高温微波烧结炉结构简图

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structure of multi-cavity-type high- temperature microwave sintering furnace: 1—Computer? 2—Automatic control panel? 3—Manual control panel? 4— Optical thermometer? 5—Temperature hole? 6—Insulation box: 7—Heating box? 8—Microwave generator? 9—

Tank

图7 真空高温微波反应器结构简图

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structure of vacuum high- temperature microwave reactor: 1—Microwave power? 2— Electrical box? 3—Waveguide? 4—Insulation? 5—Cooler? 6— Intake? 7—Microwave cavity? 8—Taken out port? 9—Inlet? 10—Vacuum pump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1年10月 2612

硅的加热温度在20min 内达到1700 ℃,碳化钨的烧 结致密度达到96%以上。

微波谐振腔内中心约150mm 直径区域内电场分布均匀,该腔体不但弥补了单模腔 式结构尺寸限制的问题,也改善了多模腔结构电场分 布均匀性不高的缺点。另外,对于如何获得较大较均 匀的微波区域问题,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和七七二厂提 出的会聚开线激励介质多模谐振方案尽管在实现高场 能密度与场均匀分布统一方面取得了进展 [26] ,但尚不 太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多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由于采用封闭的金 属空腔,因此只能间歇地处理物料,仅适合于实验室 研究或中试批次的小规模生产。根据大规模生产的需 要,研究人员又设计了连续传送箱式多模高温微波冶 金反应器,采用该反应器不仅实现了连续作业,且其 处理的均匀性较单台多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间 断处理方式有较大的改善。连续传送多模腔式高温微 波冶金反应器简图如图8所示 [11] 。

图8 连续传送多模腔式高温微波反应器简图 [11]

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high temperature continuous transmission multimode cavity microwave reactor [11] : 1— Sample? 2—Microwave input suppressor? 3—Microwave feed part? 4—Microwave energy? 5 — Cabinet opening? 6 — Multimode chamber? 7—Output microwave suppressor? 8— Belt and machinery? 9—Control system

近年来,随着微波加热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许多 企业研制开发了中试多模腔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并 在一定领域得到了小规模工业化应用。

2000年,日本奥村和平等研制开发出可以应用到 陶瓷工业的多模高温微波烧结设备,设备装机容量均 大于20 kW,最大的1台连续式微波高温烧结隧道窑 的微波输出功率为80 kW,长14 m,烧成温度1 400 ℃;装备多管系统的微波钟罩窑的烧成温度可达到 1 650 ℃。长沙隆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了一种连 续竖式的多模高温微波加热装置,并用于氮化钒的高 温烧结合成。将 V2O5 和碳素材料的混合物加热到 1 500℃以上实现碳热还原反应, 并完成反应物的烧结 过程,能耗仅相当于传统电阻式加热的1/3 [27] 。

昆明理工大学微波应用研究所针对微波特殊的能 量传递方式要求承载体(即冶金物料的容器)具有介电 损耗小、抗热震性好和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而传统 冶金物料承载体使用温度低、抗热震性差、材料成本 高、加工难度大、易破碎等弊端,选用介电损耗小的 Al2O3、SiO2 工业陶瓷原料为基体,采用合理的粒度和 成分配比,特殊的烧结工艺发明了微波冶金物料专用 承载体,解决了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重大瓶颈问 题 [28] 。该承载体微波介电损耗低、使用温度高(分别达 到1 700和1 680 ℃)、抗热震性好(1 000 ℃水冷次数 分别达到9.8和11次)、热膨胀率低(20~1 000 ℃系数 仅为2.5×10 ?6 /℃)、抗弯强度高(1 250 ℃下的分别为 12.3 MPa和11.5 MPa),同时具有加工性能优良、价 格低廉等特点。通过将该承载体应用于微波冶金反应 器,研制了管式、竖式、箱式等HM系列高温微波冶 金反应器 [29?35] 并用于低品位钛精矿的碳热还原 [36] 、氮 化钒的烧结等研究(图 9 所示为用于氮化钒烧结的微

图9 竖式高温微波反应器三维图和实物图

Fig.9 Three-dimensional plot(a) and photo of vertical high- temperature microwave reactor(b)

第 21 卷第 10 期 彭金辉,等: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613

波竖式反应器)。 应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和绿色评价方 法对微波冶金高温反应器的制造、使用及回收利用全 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从而为减少资 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为微波高温反应器绿色设计 与使用提供参考,找到研制新型微波高温反应器的关 键点和突破口。另外,昆明理工大学微波应用研究所 针对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难以大型化的现状,提出了 多微波源组合的分布耦合技术,建立了多馈口耦合的 多维数学模型(馈口位置、方向、互耦、被处理材料特 性、腔体形状和大小等),并利用智能算法优化了这些 因素对微波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得到了高温 微波冶金反应器的放大规律, 实现了大功率微波输入, 解决了大尺度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设计的技术难题。 该技术成果有效减少了反应器常规设计方法出现的微 波源的强互耦,得到了能量利用率高、微波源寿命长、 温度分布均匀的大型化谐振腔。利用该技术成果,开 发了微波推板窑和微波功率0~80kW连续可调用于铀 化学浓缩物煅烧 [37] 、活性炭制备以及废触媒再生的微 波回转窑 [38] 。

综上可知,尽管多模腔式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可 以用来进行较大尺寸试样的加工,但是其功率密度较 单模腔式微波冶金反应器低,要想达到和单模腔式结 构同样的效果,就必须提高微波发生器的功率,导致 反应器成本增大 [39] 。同时,由于现有高温微波冶金反 应器设计研制尚不成熟,设备工业化应用大功率微波 发生器和设备的适应性等方面均存在部分尚需解决的 问题。

4 结论及展望

微波冶金作为新型的绿色冶金方法,已发展成引 人注目的前沿交叉学科。近年来,尽管微波高温加热 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也实现了微波高温加热 分解和微波烧结陶瓷材料等,在某些方面也得到了一 定程度的产业化应用。但由于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研 制的滞后,尤其是高温微波应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远 未达到产业化程度,目前微波在的高温领域的应用仅 限于实验室和小规模的工业化应用。

1) 单模腔式和波导型微波冶金反应器尽管结构 简单,但腔体较小,只能进行较小尺寸试样的分批处 理,很难用于大尺寸材料的加工和连续生产。

2) 多模腔式微波冶金反应器虽然具有大腔体结 构,但其功率密度相对较低,必须通过提高微波冶金 发生器的功率来增大功率密度, 导致反应器成本较高。

3) 解决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工业化应用在微波 高温陶瓷材料、大功率微波发生器、物料温度测试等 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微波能的转换效率,研制、 设计连续,稳定的大功率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是微波 工业化实践的关键。

REFERENCES

[1] 彭 虎, 李 俊. 微波高温加热技术进展[J]. 材料导报, 2005,

19(10):100?103.

PENG Hua, LI Jun. Advance in microwave high-temperature

heating technology[J]. Materials Review, 2005, 19(10):

100?103.

[2] TINGA W R, WAG V. Microwave power engineering[M].

Academic Press New York,1968.

[3] Berteavd A J, Badoty J C. High temperature microwave

heating in refractory materials[J]. J Microwave Power, 1976,

11(4):314?320.

[4] TONG Zhi-fang, BI Shi-wen, YANG Yi-hong.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 on microwave heating application in metallurgy[J].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2004,2(3):l17?120.

[5] 曲世鸣, 张 明. 微波混合加热技术及应用前景[J]. 物理,

1999,28(2):117?120.

QU Shi-ming, ZHANG Ming. Microwave hybrid heating

technology[J]. Physics, 1999,28(2):117?120.

[6] 杨 洲, 段洁利. 微波干燥及其发展[J].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

械,2000(3):5?7.

YANG Zhou, DUAN Jie-li. Development of drying

microwave[J]. Machinery for Cereals, Oil and Food Processing,

2000(3):5?7.

[7] KA TSUMI T, FUMIYASU K, MASASHI K.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wave heated catalyst system[J]. JSAE Review, 1999,

20(3):431?434.

[8] AL-HARAHSHEH M, KINGMAN S W. Microwave-assisted

leaching:A review[J]. Hydrometallurgy,2004,73(3/4):189?203.

[9] 黄 铭. 微波与颗粒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 昆

明: 昆明理工大学,2003.

HUANG M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microwave interaction

mechanism with particulate matter[D]. Kunm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10] FORD J D, PEI D C T. High temperature chemical processing

via microwave absorption[J]. J Microwave Power, 1967, 2(2):

61?64.

[11] 金钦汉. 微波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JIN Qin-han. Microwave chemical[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12] 彭金辉, 杨显万. 微波能技术新应用[M]. 昆明: 云南科技出

版社,1997.

PENG Jin-hui, YANG Xian-wan. The new applications of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1年10月 2614

microwave power[J]. Kunming: Yunnan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1997.

[13] MINGOS D M P, BAGHURST D R. Application of microwave

dielectric heating effect to synthetic problems in chemistry[J].

Chem Soc Rev, 1991, 20: 1?47.

[14] MCGILL S L, WALKIEWICZ J W, SMYRES G A. The effect

of power level on microwave heating of selected chemicals and minerals[C]//SUTTON W H.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Symposia Proceedings. Reno, NV: M4.6, 1988, 124: 247?252. [15] WALKIEWICZ J W, KAZONICH G, MCGILL S L. Microwave

he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ed minerals and compounds[J].

Miner Metall Process, 1988, 5(1): 39?42.

[16] KINGMAN S W, JACKSON K, CUMBANE A, BRADSHAW

S M, ROWSON N A, GREENWOOD R. Recent development in microwave-assisted comminution[J]. Int J Miner Process, 2004, 74: 71?83.

[17] 周 健, 程吉平, 傅文斌. 2 450 MHz/5kW改进的单模腔型微

波烧结系统研制[J].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1999,21(4):4?6.

ZHOU Jian, CHENG Ji-ping, FU Wen-bin. Research on improving single mode cavity type microwave sintering system with 2 450 MHz/5 kW[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999,21(4):4?6.

[18] JANNEY M A, KIMREY H D, MESSING G L, FULLER E R,

HAUSNER H. Microwave sintering of alumina at 20 GHz[C]// Ceramic Transactions. Cincinnati: Ceramic Powder Science Ⅱ, 1988:919?924.

[19] 车 磊, 杨 林, 肖德满. 多模腔双频微波烧结炉的设计[J].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22(4):277?280.

CHE Lei, YANG Lin, XIAO De-man. Design of mutimode & dual-frequency microwave sintering furnace[J]. Journal Dalian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2003,22(4):277?280.

[20] 孙永志, 杨鸿生. 矩形波导谐振腔微波化学反应器的研究[J].

电子学报,2006,34(9):1708?1710.

SUN Yong-zhi, YANG Hong-sheng. The research of microwave chemistry reactor made of the rectangular waveguide resonator[J]. Acta Electronica Sinica, 2006,34(9):1708?1710.

[21] JANNEY M A, KINMREY H D. Ceramic powder science Ⅱ

[C]//MESSING G L, FULLER E R, HAUSNER H, MESSING

G L. Westerville, Ohio: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1988:

919?924.

[22] APTE P S, MACDONALD W D. Microwave sintering kilogram

batches of silicon nitride[C]//Microwav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Materials Processing Ⅲ. Westerville, Ohio: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1995:55?58.

[23] 刘丰秋. 微波化学: 点燃 “新化学动力学” 希望[EB/OL]. www.

Peian. https://www.360docs.net/doc/6e4380310.html,.

LIU Feng-qiu. Micro-wave chemistry[EB/OL]. www. Peian.

https://www.360docs.net/doc/6e4380310.html,.

[24] 马 宁, 杨 林, 刘 智. 微波高温烧结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J].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6,25(1):131?134.

MA Ning, YANG Lin, LIU Zhi. Design of auto-control system for high-temperature microwave sintering[J]. Journal Dalian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2006,25(1):131?134.

[25] 邹继兆, 曾燮榕, 熊信柏, 梅 成, 唐汉玲, 李 龙. 微波高

温加热真空系统的研制[J]. 微波学报,2006,22(6):67?70.

ZOU Ji-zhao, ZENG Xi-rong, XIONG Xin-bai, MEI Cheng, TANG Han-ling, LI Long. Research on microwave high-temperature heating vacuum system[J]. Journal of Microwaves, 2006,22(6):67?70.

[26] 易健宏, 唐新文, 罗述东, 李丽娅, 彭元东. 微波烧结技术的

进展及展望[J]. 粉末冶金技术,2003,21(6):351?354.

YI Jian-hong, TANG Xin-wen, LUO Shu-dong, LI Li-ya, PENG Yuan-dong.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microwave sintering technology[J]. Powder Metallurgy Technology, 2003, 21(6): 351?354.

[27] 彭 虎, 李 俊. 一种用工业微波炉生产氮化钒的方法: 中

国专利, ZL200410023104.0[P].2005?07?27.

PENG Hu, LI Jun. A method to produce the vanadium nitride by Microwave: CN, ZL200410023104.0[P]: 2005?07?27.

[28] 彭金辉, 郭胜惠, 张世敏, 张利波, 张泽彪. 用于微波加热的

陶瓷基透波承载体及生产方法 : 中国 专利 , ZL200710066041.0[P].2008?01?09.

PENG Jin-hui, GUO Sheng-hui, ZHANG Shi-min, ZHANG Li-bo, ZHANG Ze-biao. Production methods of ceramic matrix carrier for microwave heating: CN, ZL200710066041.0[P].

2008?01?09.

[29] 彭金辉, 陈 菓, 郭胜惠, 张世敏, 张利波, 张泽彪. 一种带

观察窗的微波管式炉的炉门结构 : 中国 专利 , ZL 200920111951.0[P].2010?05?12.

PENG Jin-hui, CHEN Guo, GUO Sheng-hui, ZHANG Shi-min, ZHANG Li-bo, ZHANG Ze-biao. A kind of microwave tubular oven door structure with observation windows: CN, ZL 200920111951.0[P].2010?05?12.

[30] 彭金辉, 陈 菓, 郭胜惠, 张世敏, 张利波, 张泽彪, 李 军,

支晓洁. 用于微波马弗炉的照明装置: 中国专利, ZL 200920111949.3[P].2010?07?21.

PENG Jin-hui, CHEN Guo, GUO Sheng-hui, ZHANG Shi-min, ZHANG Li-bo, ZHANG Ze-biao, LI Jun, ZHI Xiao-jie. Lighting apparatus for microwave Muffle furnace: CN, ZL 200920111949.3[P].2010?07?21.

[31] 彭金辉, 陈 菓, 郭胜惠, 张世敏, 张利波, 张泽彪, 李 军,

支晓洁. 一种可拆卸的多模微波谐振腔: 中国专利, ZL 200920169456.5[P].2010?07?21.

PENG Jin-hui, CHEN Guo, GUO Sheng-hui, ZHANG Shi-min, ZHANG Li-bo, ZHANG Ze-biao, LI Jun, ZHI Xiao-jie. A removable multi-mode microwave cavity: CN, ZL 200920169456.5[P].2010?07?21.

[32] 彭金辉, 陈 菓, 郭胜惠, 张世敏, 张利波, 张泽彪, 李 军,

支晓洁 . 一种微波激励 腔装置 : 中国 专利 , ZL 200920169458.4[P].2010?07?21.

第 21 卷第 10 期 彭金辉,等:高温微波冶金反应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615

PENG Jin-hui, CHEN Guo, GUO Sheng-hui, ZHANG Shi-min, ZHANG Li-bo, ZHANG Ze-biao, LI Jun, ZHI Xiao-jie. A microwave cavity incentive device: CN, ZL 200920169458.4[P].

2010?07?21.

[33] 彭金辉, 陈 菓, 郭胜惠, 张世敏, 张利波, 张泽彪. 保护气

体微波管式炉的反应腔: 中国专利, ZL 200920253863.4[P].

2010?09?01.

PENG Jin-hui, CHEN Guo, GUO Sheng-hui, ZHANG Shi-min, ZHANG Li-bo, ZHANG Ze-biao. Chamber of microwave tube furnace with shielding gas: CN, ZL 200920253863.4[P].

2010?09?01.

[34] 彭金辉, 陈 菓, 郭胜惠, 张世敏, 张利波, 张泽彪. 可通入

保护气氛微波竖式炉的炉体结构 : 中国 专利 , ZL 200920253864.9[P].2010?09?01.

PENG Jin-hui, CHEN Guo, GUO Sheng-hui, ZHANG Shi-min, ZHANG Li-bo, ZHANG Ze-biao. Vertical microwave furnace structure with protective atmosphere. CN, ZL 200920253864.9 [P].2010?09?01.

[35] 彭金辉, 陈 菓, 郭胜惠, 张世敏, 张利波, 张泽彪. 一种小

功率连续微波磁控管阳极冷却水套: 中国专利, ZL 200920253865.3[P].2010?09?01.

PENG Jin-hui, CHEN Guo, GUO Sheng-hui, ZHANG Shi-min, ZHANG Li-bo, ZHANG Ze-biao. A small-power continuous microwave magnetron anode cooling water jacket: CN, ZL 200920253865.3[P].2010?09?01.

[36] 雷 鹰, 李 雨, 彭金辉, 张利波, 张世敏, 郭胜惠. 微波碳

热还原攀枝花低品位钛精矿[J]. 钢铁钒钛,2010,31(4):1?6.

LEI Ying, LI Yu, PENG Jin-hui, ZHANG Li-bo, ZHANG Shi-min, GUO Sheng-hui. Research on the cabothermic reduction of low-grade titanium concentrate by microwave heating[J]. Iron Steel Vanadium Titanium, 2010,31(4):1?6. [37] 彭金辉, 刘秉国, 黄代富, 张利波, 胡锦明, 夏洪应, 孔冬成.

一种微波煅烧三碳酸铀酰铵生产二氧化铀的方法: 中国专利, ZL201010128352.7[P].2011?07?21.

PENG Jin-hui, LIU bing-guo, HUANG Dai-fu, ZHANG Li-bo, HU Jin-ming, XIA Hong-ying, KONG Dong-cheng. A microwave calcination of ammonium uranyl carbonate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uranium dioxide: CN, ZL201010128352.7[P].

2011?07?21.

[38] 彭金辉, 刘秉国, 黄代富, 张利波, 胡锦明, 夏洪应, 孔冬成.

一种用于铀化学浓缩物煅烧的微波回转窑: 中国专利, ZL201020136140.9[P].2010?12?29.

PENG Jin-hui, LIU bing-guo, HUANG Dai-fu, ZHANG Li-bo, HU Jin-ming, XIA Hong-ying, KONG Dong-cheng. One microwave kiln for uranium chemical concentrates calcination: CN,ZL201020136140.9[P].2010?12?29.

[39] 刘莲香, 刘平安, 税安泽, 段碧林, 曾令可. 陶瓷材料的微波

烧结新技术[J]. 砖瓦,2005,7:19?22.

LIU Lian-xiang, LIU Ping-an, SHUI An-ze, DUAN Bi-lin, ZENG Ling-ke. New technology on microwave sintering of ceramic materials[J]. Brick and Tile, 2005,7:19?22.

(编辑 龙怀中)

彭金辉教授简介

彭金辉,男,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 世纪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有色金 属学会重有色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金委第十一届和十二届工程与材料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冶金与材料科学专业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主要从事微波加热在冶金和材料中应用研究。 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欧盟项目、国家国际合作 项目等60余项科研项目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 350余篇,被SCI、EI收录1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80余项,授权专利45项。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砷化镓材料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砷化镓材料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纪秀峰 1 引言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最早报导的是1910年由Thiel等人研究的InP材料。1952年,德国科学家Welker首次把Ⅲ-Ⅴ族化合物作为一种新的半导体族来研究,并指出它们具有Ge、Si等元素半导体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特性。五十多年来,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砷化镓(GaAs)材料是目前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是仅次于硅的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能带结构,使砷化镓材料在微波器件和发光器件等方面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目前砷化镓材料的先进生产技术仍掌握在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等国际大公司手中,与国外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在砷化镓材料生产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 砷化镓材料的性质及用途 砷化镓是典型的直接跃迁型能带结构,导带极小值与价带极大值均处于布里渊区中心,即K=0处,这使其具有较高的电光转换效率,是制备光电器件的优良材料。 在300 K时,砷化镓材料禁带宽度为1.42 eV,远大于锗的0.67 eV和硅的1.12 eV,因此,砷化镓器件可以工作在较高的温度下和承受较大的功率。 砷化镓(GaAs)材料与传统的硅半导体材料相比,它具电子迁移率高、禁带宽度大、直接带隙、消耗功率低等特性,电子迁移率约为硅材料的5.7倍。因此,广泛应用于高频及无线通讯中制做IC器件。所制出的这种高频、高速、防辐射的高温器件,通常应用于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GPS全球导航等领域。除在I C产品应用以外,砷化镓材料也可加入其它元素改变其能带结构使其产生光电效应,制成半导体发光器件,还可以制做砷化镓太阳能电池。 表1 砷化镓材料的主要用途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xxxx xxx xxxxxxxxx 先进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经济进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进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大型企业尽快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广泛吸引人才,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实行产学研结合,才能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将详细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特点以及在我国的进展状况和进展趋势。 1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和特点 1.1 含义 先进制造技术(AMT)是以人为主体,以运算机技术为支柱,以提升综合效益为目的,是传统制造业持续地吸取机械、信息、材料、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及现代系统治理技术等方面最新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治理及售后服务的制造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敏制造,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成效的前沿制造技术的总称。 1.2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预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先进制造技术专门强调运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治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治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持续吸取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3)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猛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猛烈的市场竞争而显现的。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曰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为5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 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微米(90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代。 (1)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DA工具供应商。目前,EDA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和Mentor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开发和产品供应商。 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片机到3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它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SoC以IP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次飞跃。

我国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引进,近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1)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分类 先进制造技术是系统的工程技术,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和四个大类。 三个层次:一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基础制造技术。这一层次的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主要由生产中大量采用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机械加工等基础工艺优化而成。二是新型的制造单元技术。这是制造技术与高技术结合而成的崭新制造技术。如制造业自动化单元技术、极限加工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技术、新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激光与高密度能源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三是先进制造的集成技术。这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对上述两个层次进行技术集成的结果,系统驾驭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如成组技术(CT)、系统集成技术(SIT)、独立制造岛(AMI)、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 四个大类:一是现代设计技术,是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应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制定方案并使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它是门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技术。现代设计技术主要包括:现代设计方法,设计自动化技术,工业设计技术等;二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表而改性、制模和涂层技术;三是制造自动化技术,其中包括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和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四是系统管理技术,包括工程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以及现代制造模式(如精益生产、CIMS、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等)、集成化的管理技术、企业组织结构与虚拟公司等生产组织方法。 (2)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先进性:作为先进技术的基础——制造技术,必须是经过优化的先进工艺。因此,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必须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工艺。它从传统工艺发展起来,并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 通用性:先进制造技术不是单独分割在制造过程的某一环节,它覆盖了产品设计、生产设备、加工制造、维修服务、甚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 系统性: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的信息流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渐淡化甚至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xxxx xxx xxxxxxxxx 先进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经济进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进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大型企业尽快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广泛吸引人才,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实行产学研结合,才能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将详细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特点以及在我国的进展状况和进展趋势。 1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和特点 1.1 含义 先进制造技术(AMT)是以人为主体,以运算机技术为支柱,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的,是传统制造业不断地吸取机械、信息、材料、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及现代系统治理技术等方面最新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治理及售后服务的制造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敏制造,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成效的前沿制造技术的总称。 1.2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预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先进制造技术专门强调运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治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治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取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3)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猛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猛烈的市场竞争而显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 先进制造技术的组成 先进制造技术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竞争能力,对制造技术不断优化和推陈出新而形

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量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从宇宙开发到海底探秘,从生产的过程控制到现代文明生活,几乎每一项技术都离不开传感器,因此,许多国家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如日本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六大核心技术(计算机、通信、激光、半导体、超导体和传感器) 之一。在各类传感器中压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可靠、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可广泛用于压力、高度、加速度、液体的流量、流速、液位、压强的测量与控制。除此以外,还广泛应用于水利、地质、气象、化工、医疗卫生等方面。由于该技术是平面工艺与立体加工相结合,又便于集成化,所以可用来制成血压计、风速计、水速计、压力表、电子称以及自动报警装置等。压力传感器已成为各类传感器中技术最成熟、性能最稳定、性价比最高的一类传感器。因此对于从事现代测量与自动控制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和熟识国内外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现代压力传感器以半导体传感器的发明为标志,而半导体传感器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 : (1) 发明阶段(1945 - 1960 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1947 年双极性晶体管的发明为标志。此后,半导体材料的这一特性得到较广泛应用。史密斯(C.S. Smith) 与1945 发现了硅与锗的压阻效应[2 ] ,即当有外力作用于半导体材料时,其电阻将明显发生变化。依据此原理制成的压力传感器是把应变电阻片粘在金属薄膜上,即将力信号转化为

电信号进行测量。此阶段最小尺寸大约为1cm。 (2) 技术发展阶段(1960 - 1970 年) :随着硅扩散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在硅的(001) 或(110) 晶面选择合适的晶向直接把应变电阻扩散在晶面上,然后在背面加工成凹形,形成较薄的硅弹性膜片,称为硅杯[3 ] 。这种形式的硅杯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实现了金属- 硅共晶体,为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3) 商业化集成加工阶段(1970 - 1980 年) :在硅杯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了硅的各向异性的腐蚀技术,扩散硅传感器其加工工艺以硅的各项异性腐蚀技术为主,发展成为可以自动控制硅膜厚度的硅各向异性加工技术[4 ] ,主要有V 形槽法、浓硼自动中止法、阳极氧化法自动中止法和微机控制自动中止法。由于可以在多个表面同时进行腐蚀,数千个硅压力膜可以同时生产,实现了集成化的工厂加工模式,成本进一步降低。 (4) 微机械加工阶段(1980 年- 今) :上世纪末出现的纳米技术,使得微机械加工工艺成为可能。 通过微机械加工工艺可以由计算机控制加工出结构型的压力传感器,其线度可以控制在微米级范围内。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加工、蚀刻微米级的沟、条、膜,使得压力传感器进入了微米阶段。 2 压力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动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 1 光纤压力传感器[5 ]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 制造业出现了世界范围的研究并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的浪潮,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当代国际间的科技竞争的重点。本文论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信息化、精密化、集成化、柔性化、动态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化将是未来制造技术的必然发展方向。 1.先进制造技术简介 1.1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是制造业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与通信、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能源及现代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它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创新的成果,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先进制造技术是不断利用新技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技术,因而它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先进制造技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使用维修、甚至回收再生的整个制造过程,强调优质、高效、清洁、灵活生产,体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制造的柔性化。 1.2 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的技术构成可以分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 目的的技术构成和以满足特种需求为目的的技术构成。 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目的的技术构成强调制造系统与制 造过程的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包括: (1) 系统理论与技术(着重制造系统组织优化与运行优化,以提高制造系统的整体柔性与效率) 。 (2) 制造过程的单元技术(着重制造过程的优化,以提高单元的效率与精 度) 。系统理论与技术涉及范围包括:CIMS、敏捷制造、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等。制造过程单元技术涉及的范围包括:设计理论与方法、并行工程、系统优化、运行、控制、管理、决策与自组织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制造过程智能检测、信息处理、状态检测、补偿与控制、制造设备的自诊断与自修复、智能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发展趋势总结 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每一种重大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材料已成为人类发晨的里程碑。本世纪中期单晶硅材料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硅集成电路的研究成功,导致了电子工业大革命。使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石英光纤材料和光学纤维的研制成功,以及GaAs等Ⅲ-Ⅴ族化合物的材料的研制成功与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明,使光纤通信成为可能,目前光纤已四通八达。我们知道,每一束光纤,可以传输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路电话,这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石英光纤材料、光纤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超晶格概念的提出MBE、MOCVD先进生长技术发展和完善以及超品格量子阱材料包括一维量子线、零维量子点材料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光电器件的设计思想。使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过去的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出现了以“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剪裁”为特征的新范畴,使人类跨入到以量子效应为基础和低维结构为特征的固态量子器件和电路的新时代,并极有可能触发新的技术革命。半导体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已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二大支柱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材料。它的发展对高速计算、大容量信息通信、存储、处理、电子对抗、武器装备的微型化与智能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几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硅单晶材料 硅单晶材料是现代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工业的基础。目前微电子的器件和电路,其中有90%到95%都是用硅材料来制作的。那么随着硅单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硅单晶材料是从石英的坩埚里面拉出来的,它用石墨作为加热器。所以,来自石英里的二氧化硅中氧以及加热器的碳的污染,使硅材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过饱和氧和碳杂质。过饱和氧的污染,随着硅单晶直径的增大,长度的加长,它的分布也变得不均匀;这就是说材料的均匀性就会遇到问题。杂质和缺陷分布的不均匀,会使硅材料在进一步提高电路集成度应用的时候遇到困难。特别是过饱和的氧,在器件和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它要发生沉淀,沉淀时的体积要增大,会导致缺陷产生,这将直接影响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因此,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得不采用硅外延片,就是说在硅的衬底上外延生长的硅薄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和碳等杂质的污染,同时也会提高材料的纯度以及掺杂的均匀性。利用外延方法,还可以获得界面非常陡、过渡区非常窄的结,这样对功率器件的研制和集成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材料现在的研究现状是6英寸的硅外延片已用于工业的生产,8英寸的硅外延片,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更大直径的外延设备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功率器件,一些抗辐照的器件和电路等,也需要高纯区熔硅单晶。区熔硅单晶与直拉硅单晶拉制条件是不一样的,它在生长时,不与石英容器接触,材料的纯度可以很高;利用这种材料,采用中子掺杂的办法,制成N或P型材料,用于大功率器件及电路的研制,特别是在空间用的抗辐照器件和电路方面,它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当然还有以硅材料为基础的SOI材料,也就是半导体/氧化物/绝缘体之意,这种材料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之,从提高集成电路的成品率,降低成本来看的话,增大硅单晶的直径,仍然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只有材料的直径增大,电路的成本才会下降。我们知道硅技术有个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它的集成度就翻一番,它的价格就掉一半,价格下降是同硅的直径的增大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大圆片上跟一个小圆片上,工艺加工条件相同,但出的芯片数量则不同;所以说,增大硅的直径,仍然是硅单晶材料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那我们从提高硅的

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剖析

毕业设计论文 作者学号 系部机电学院 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题目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指导教师 评阅教师 完成时间:2014 年4月26 日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4) 1.1先进制造技术的概述 (4) 2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5) 3 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 (6) 4 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举例 (7) 4.1在产品制造过程与工艺技术中的应用 (7) 5 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展望 (8) 6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0) 6.1 CIMS 系统的功能组成 (11) 6.2 CIMS 系统的技术优势分析 (11) 6.2.1保障和提高了新产品开发的质量 (11) 6.2.2 缩短了新产品的上市周期 (12) 7 加工技术 (12) 7.1 超精密加工的技术范畴 (12) 7.2 超精密加工的关键技术 (13) 7.2.1 主轴 (13) 7.2.2 直线导轨 (13) 7.2.3 传动系统 (14) 7.3数控技术(Numerical Control(NC)) (14) 7.3.1 数控技术是应用制造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15) 7.3.2数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重大变革 (15) 结论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绪论 1.1先进制造技术的概述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人们往往用AMT 来概括由于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AMT是制造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充分条件,其优势还有赖于能充分发挥技术威力的组织管理,有赖于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机协调和融合。先进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现代管理理念等,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学科跨度大。本书围绕先进制造技术的各主题,系统地介绍了各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关键技术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等。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人们所需产品而使用的一系列技术和装备的总称,是涵盖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技术的集成。从广义来讲,它包括设计技术、加工制造技术、管理技术等三大类。其中设计技术是指开发、设计产品的方法;加工制造技术是指将原材料加工成所设计产品而采用的生产设备及方法;管理技术是指如何将产品生产制造所需的物料、设备、人力、资金、能源、信息等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达到生产目的的方法。 具体地说,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 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 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 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与传统的制造技术相比, 当代的先进制造技术以其高效率、高品质和对于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为主要特征。先进制造技术是生产力的主要构成因素,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科学技术的各个学科提供装备、工具和检测仪器的重要任务, 成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而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是机械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生产秘史的引进,近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机械工业是我国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 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2.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在产品设计方面,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加工技术方面,巳实现了底层(车间层)的自动化,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