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家西番_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_家西番_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_家西番_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芦兰花①余粮才②

(①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②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家西番”是对生活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湟源、湟中、大通、平安和民和等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讲

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的称呼。在以上县市的史志中,只有湟源县对“家西番”有所记载。湟源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西端的日月山麓,湟水上游。湟源县最早的县志《丹噶尔厅志》

卷六“人类”中记载:“南乡(包括日月藏族乡、和平乡等)一带克素尔、兔尔干各庄,有西番住屋耕田者,名曰东科寺佃户,与汉民杂居,间有读书者,土

人称为‘家西番’,即熟番也。”[1]

《湟源风土调查录》在“种族”一栏中记载:“五族杂处,大部分均系汉族,城关杂居回族,东南乡多番族,其习俗多陈汉风

正在同化时期,土人称为“家西番。”[2]

《湟源县志》:“藏族,宋元时称‘吐蕃’,驻牧湟源,明末,渐次开垦,牧而兼耕,清代多为东科寺佃户,称‘家西番’”。[3]在与当地的汉、回、蒙等族的交往过程中,“家西番”

逐渐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文化,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形

成了一种既不同于牧区藏族,也不同与当地汉族及

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各族人民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原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正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变化

越来越快,“家西番”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婚恋礼俗,从择偶订亲、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发生着变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藏汉文化融合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本文以青海省湟源县为例,探讨“家西番”婚俗及婚礼仪式的变化,并试

图分析变迁的原因及趋势。一、“家西番”婚俗仪式的变化(一)通婚范围与择偶标准

清顺治初,四世东科尔嘉木羊嘉措,向固始汗

收稿日期:2010-03-22

基金项目: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湟水河流域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8C Y Y 009.

第一作者简介:芦兰花(1974-),女,藏族,青海湟源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天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与地域文化。

摘要:“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家西番”的通婚范围、择偶标准以及结婚程序和仪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家西番”传统婚俗

文化的变迁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以及“家西番”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的融合有关。

关键词:家西番;婚俗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0)03-143-05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Vol.25No.3Sep.2010

第25卷第3期2010年9月

建议在河湟地带,划出土地,修建寺院,弘扬佛法,固始汗答应了他的请求。在顺治二年(1646)将青海东南德木卡尔地区(今湟源)赐给嘉木羊嘉措,并以金印卷为凭。据清人许公武著《青海纪略》记载,

“东科寺占有的土地,当在一万三千公顷(含非耕地)。而典租寺院土地赖以为生者,当在两千户左右。”[4]由于“家西番”多为东科寺佃户,所以没有贵族与平民之分,也没有“等级内婚制”。但是,

“家西番”基本上实行民族内婚制,一旦和其他民族缔结婚姻,就会遭到家庭和家族的阻挠以及舆论的谴责。

婚姻能否缔结,还要看男女双方的生肖和生辰是相生还是相克,人们十分忌讳属相不合,认为如果生肖相克婚姻就不会幸福,夫妻间会吵架、打架甚至离婚。例如,当地流传“鸡见猴,隔夜的愁”,“牛咬马、鸡”等说法。此外,

“家西番”在订婚前,还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到寺院去,看看是吉还是凶,从而决定婚姻的缔结与否。

传统的“家西番”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家长相中了某男或某女,事先并不告诉子女,也不征求意见,直到成婚前才通知子女。民间有一种说法,“父母指到石头上,就是石头;指到胡基(当地方言,意为土块土坯)上就是胡基。”说明父母之命的绝对和难违。年轻人的自由恋爱被视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西番”的适婚范围和禁例均有所变化。虽然“家西番”选择对象优先考虑本民族,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当地汉族也不愿意和“家西番”结亲。但是“家西番”和汉族之间通婚数量已大大增加,对两族之间的通婚也由反对变成默许的态度。虽然婚嫁与否的最终决定权在父母,但子女在选择配偶时已有了较大的自由,家长在提亲前会征求子女的意见。事实上许多情况都是子女自由恋爱后,将自己的意愿告诉家长,由家长出面请人提亲和订婚,最后安排婚嫁。

(二)结婚程序及仪式

“家西番”结婚的方式除女方出嫁以外,还有男方到女方家入赘的习惯。《丹噶尔厅志》卷五记载:“境内南乡一带东科尔佃户,原系西番种类,其婚多属招赘女家,男方反受聘礼,而冒女家之姓。”[5]一般情况下,当男方家看上一个姑娘以后,便委托媒人带上哈达、茶叶、酒等到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觉得这门亲事合适或者可以考虑,就暂时收下礼

品,如果认为不合适,则将礼物退回。

提亲之事大功告成后,双方父母便会商定择吉日举行“自愿”的订婚礼。这是举行婚礼之前的一次较为隆重的仪式。男方家由媒人带着4至6人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请至亲,摆上宴席,进行庆贺。过去女方因害羞不敢见男方,有些姑娘在结婚前只从门缝里见过男方。现在男女方在“自愿”时交换定情物,如手表、鞋垫、手机等。

“家西番”把送聘礼用汉语称作“送礼”,以前送礼多送藏服,包括“擦日”、“辫套”(绣花的套发辫的套子,也叫筒筒)、

“半长”(右衽、半长衣服)、“滚头”(一种帽子)、水獭皮等。改革开放后一般藏服和汉装各送一半,现在送礼基本上只送汉装。

姑娘出嫁,以前一般请喇嘛卜卦,确定出嫁的吉日。男方到女方家娶亲时,一般去3至5人,其中包括男方长辈、媒人等。“家西番”娶亲讲究时间早,天一亮就到女方家去。女方家在大门口摆上接桌,献上酒茶等。娶亲人到门口献上“哈达”,用酒菜祭天、祭地,这时女方家的姑娘们有的唱藏曲迎接,有的从大门到房门口,准备好一桶桶、一勺勺的清水,娶亲人在大门外也做防泼水的准备,娶亲人进门时,站在大门后的新娘母亲向天空泼一勺掺有牛奶的白水,表示祭天神。然后娶亲人长辈一人先进门,不许泼水,长辈进到客房后,媒人等开始抢着进大门,这时姑娘们你一勺,她一勺地往娶亲人身上泼水,有时娶亲者被全身淋湿,在寒冷的冬天,往往冻结成冰。女方家的姑娘们尽情泼水,有的娶亲人进了房还向他们身上泼水,直到娶亲人拿出几尺红布向姑娘们敬上酒后,泼水才算罢休。在冬季几乎满院子都成了冰地。泼水的意思是驱赶跟着娶亲人来的邪魔,使出嫁的姑娘平安吉祥。当地汉族讲究拦住大门抢娶亲人的包袱。姑娘这天一直坐在炕上,头上梳三个辫,辫梢缠一缕活羊的羊毛。炕上放一方桌,方桌上供糌粑、酥油等。姑娘临行前,要到堂屋拜别“家神”,出房门时还要向屋内撒一把红筷子,表示“姑娘走了,财宝不走”。女方家的亲友送姑娘到婆家。男方在家门口放鞭炮,唱欢迎的藏曲,新娘下马(或下车)落脚时地上铺一张羊皮,新娘踩过羊皮后,男女双方家的亲友争着抢羊皮,谁抢到羊皮意味着谁家的财路好,会兴旺发达。新娘进门时,新郎背着枪和伴郎站在大门顶上,以示在以后的日子中能管住新娘,支配家务。女方家在酒席后,还要

向亲友们展出新娘的陪嫁物,并且向新郎的父母、兄嫂、姐妹等赠送枕头、鞋袜、枕巾等礼物,叫“抬针线”。送亲的人们在男方家要留住一夜,叫“坐席”,以与当地汉族的“走席”(或称为当日席)相区别。晚上男方家还要特意供上一只全羊肉,叫吃“应卡肉”,亲友们尽情喝酒吃肉,唱藏曲,跳着欢乐的藏舞,直到深夜。男方家的亲戚还要请送亲的娘家人吃饭,叫“邀卡廉”,被邀请去的娘家人除新娘的舅舅外,进门时也要被婆家人泼水。送亲的娘家人离开婆家时,男方向新娘的父母送上做长衣裳的衣料叫“奶母布”,还有母绵羊一只叫“财勒羊”,表示感谢他们养育女儿之恩。送亲的队伍离开,并不意味着婚礼仪式全部结束,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的母亲、奶奶、哥哥、嫂子等至亲一行六人或八人来举行“下面”仪式。“下面”的人给新娘带围裙、袖套,另外还有挂面、葱、盐、调料等,新娘的母亲将面下到锅中,象征新娘作为家庭主妇的生涯从此开始。

婚礼结束后,女方家择日邀请新婚夫妇“认门”,“认门”一般由新娘婆婆陪同,携带茶叶、酒等礼物。一月后,新娘去娘家住上几天,叫“坐头回娘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男女结婚,自由恋爱的较多,所以到寺院请喇嘛卜卦的少了。结婚的日期一般选在农闲时节,由双方家长择定吉日,多半人家已不到寺院请喇嘛卜卦裁定。迎亲时,原来“家西番”与当地汉族很大的不同是“家西番”敞开大门泼水迎亲,而当地汉族闭门抢包袱。现在有些人家既泼水又抢包袱;有些人家既不泼水也不抢包袱,莫衷一是。另外,以前“家西番”嫁姑娘喜欢和男方家说成“坐席”,在男方家热闹一晚上,同时也陪陪新娘,让她适应在男方家的生活。现在结婚时,很多人家都选择在饭店里办酒席,这样既新潮又省事,“坐席”的习俗也就随之消失了。

二、“家西番”婚俗文化变迁的动因分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处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之中。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民俗形态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在发生变迁,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家西番”民俗正在

发生着嬗变,旧的民俗逐渐消亡,新的民俗构成因素正在形成。比如“家西番”服饰,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普遍穿藏式服装,但是现在连60岁以上的老人也基本上改穿汉服了,“家西番”和汉族从外表上基本没什么区别。关于导致文化变迁的动力,人类学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外部的文化接触和文化传播。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即由社会内部的变化引起的。大多数社会变革都是由物质文化的变革,特别是技术的变革引发的,一旦物质文化发生变革,非物质文化即价值观、规范和意义、社会结构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传统文化需要适应物质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项社会制度的变化相协调。“家西番”婚礼方式已逐渐由原来的“仪式型”向“娱乐型”转变,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婚礼中抢羊皮、唱藏曲、吃“应卡肉”、“邀卡廉”等环节已经被省略,程序和内容大为简化。许多繁褥的传统礼仪已难觅踪影,而注入地是更多的现代生活内容,如拍婚纱照、用婚车迎新、用录音机播放歌曲、用摄像机摄录婚礼全过程、在饭店里摆酒席等已是屡见不鲜。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家西番”的婚俗中,也反映在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婚俗中,这是时代在各民族婚俗中打上的烙印。

对“家西番”来说,引起文化变迁的另一个原因跟他们所居住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湟源县东与湟中县为邻,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相接,南与贵德县毗连,北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接壤。1978年海东行署成立,其中辖有湟源县。2000年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2008年底湟源县总人口约为14万人,其中汉族约占88%。“家西番”居住较为集中的南乡与海南藏族自治州之间有日月山相隔,日月山不仅是牧区和农区的天然分界,而且也阻碍了“家西番”和牧区藏族的交往,减少了他们彼此接触的机会。至于行政归属对民族交往的影响,很多专家、学者都曾经进行过论述,此处不再赘述。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家西番”和当地汉族融合,在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放弃了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语言,发生了文化的涵化。涵化是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6]美国人类学家特恩窝尔德认为,“涵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一个文化从另一个文化获得文化元素,对新的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7]在清代以

前,湟源“家西番”过着游牧的生活,清代成为东科寺的佃户以后,“家西番”租种寺院的土地,逐渐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服饰,据《湟源风土调查录》记载:“南乡东科尔佃户多系番族,服装近似西番,男子则穿长领皮袄以带围腰,令腰间衣悬重如袋取其多能携带物件也,女子则多穿长袍腰间亦系带,不令其悬垂也,男女皆着皮靴,女子发恒作二发辫,以长布囊之,布囊上饰以刺绣珠玉及银制之物,所费亦常在数十金左右,未嫁则置胸前,既嫁则置背后稍有不同耳;至其衣服质料因气候关系多用羊皮及野牲皮。”[8]现在除了一些处在较为偏僻地方的人穿“家西番”服装外,穿着基本与当地汉族相同。再比如饮食,据《丹噶尔厅志》卷五记载:“合境人皆喜食羊肉,依蒙番俗,六七人共煮肉一大块,重十多斤,手裂而啖,同席皆然,不以为嫌,家常所食,亦用以陪客。惟需用盐、醋、蒜三种,以助滋味。八九月番羊多时,几于比户皆然,谓之手抓羊肉也。嗜酒者更多,每因酒席酒醉以陨生者,亦有终年沉湎不事生业者,有三五日为期相聚轮饮者,亦以见嗜饮者之多也。又以木杵舂之,经三五次而后成;名曰‘打茶’,邑人多喜饮之,每人至三十碗,有终日彻夜不休者。”[9]现在“家西番”吃肉、喝酒的习俗基本和以前一样,但是在逢年过节时,不再以大盘肉待客,而是逐渐学习做菜的方法,用凉菜、热菜款待。

文化变迁一旦发生,就改变了原有文化的结构,或者产生一种新的文化结构来代替,旧的文化丧失、消亡,或者在原有文化结构的基础上创新,形成新的文化模式,或者因为不同文化的接触、移入,引起原有文化结构变化。由文化涵化引起的文化变迁一般要经过混乱、适应、平衡等阶段。混乱阶段是指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接触,因此对于如何看待、选择、接受对方文化特质出现各不相同的看法。适应阶段是指经过一段时间,文化接触双方都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于是能根据社会需要来选择、接受某些文化特质,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对外来文化有了清楚的了解,旧的不适应新情况的文化趋于消失,有关、有利的文化特质保留下来,因此文化变迁开始出现,但规模不大。平衡阶段是指人们能认清文化接触双方的差异以及对自己文化的利与弊、长与短,文化涵化大规模发生,文化变迁也大规模地出现。“家西番”和当地汉族从清代到现在有长达

数百年的文化接触,过去很长时间由于社会发展缓慢,再加上民族心理抵触等,文化涵化的力度不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家西番”和当地汉族文化发展都很快,文化涵化也在大规模地发生,比如“家西番”婚礼中娶亲时,“泼水”和“抢包袱”并存,再如“家西番”的称谓,称奶奶时藏语的“阿丫”与汉语的奶奶并存,称哥哥时藏语的“阿吾”与汉语的哥哥并存,五花八门。“家西番”的习俗一家和一家不一样,有的按传统的习俗,有的随汉俗,有的人家“家西番”习俗和汉族习俗并用,我们没有办法严格地的比对它到底处于涵化三阶段的哪一个阶段,但“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向主体文化靠拢,“家西番”将越来越多的地吸收汉文化、现代文化,越来越多地改变自身。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家西番”将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去理解传统婚俗的内涵,对传统婚俗文化进行了扬弃,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髓,促使婚俗文化向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

注释

[1](清)光绪.丹噶尔厅志(据钞本影印)[M].卷六:29.

[2][8]湟源县知事民国十五年抄本.湟源风土调查录[M].

[3]湟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湟源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605.

[4]湟源县政协文史资料组.湟源文史资料(三)[M].西宁:青海省湟源县印刷厂,1997:44.

[5][9](清)光绪.丹噶尔厅志(据钞本影印)[M].卷五: 36,24.

[6][7]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18,221.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何瑞福,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李安民.关于文化涵化的若干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 1988(2).

[3]严墨.文化变迁的规律—碎片化到重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4).

[4]张海云,冯学红.青海农区藏人婚俗文化变迁调查—以贵德县昨那等四个藏族村落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2007 (5).

[5]王双成.“家西番”之称谓探源[J].西藏研究,2007(3).

[6]芦兰花.“家西番”族属探析[J].西藏研究,2005(2).[7]兰秀英.建设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7-90.

[8]李勇.和谐社会构建中价值观的多元共生及相互包容[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8-57.

[9]李玉琴.藏族服饰的美学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53.

[10]刘庆慧,

陈进,觉安拉姆,金彩虹.门巴族婚俗文化特征及其与藏族婚俗的关系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

[责任编辑:蔡秀清]

On the Changes of Jia Xifan's Traditional Marital Culture

Lu Lanhua ①

Yu Liangcai ②

(①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nxi 710062;

②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Gansu 73003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Jia Xifan's traditional marital culture is changing.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the scope of intermarriage,the standard of spouse election,the wedding procedures and ceremony which Jia Xifan owns has taken great changes.These

changes are related to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globalization,Jia Xifan's territorial environ -ment and the national reunification.Keywords:Jia Xifan ;traditional marital culture ;changes

the Connotation of"Dreamers",the Feminine Figures in

Novels by Pema Nordrun

Pubu Tsamju

Tsiwang Norbu

Ma Yuanming

(Humanity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Abstract:Pema Nordun is a writer of today.Her works involv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 -mation of Tibet since its peaceful liberation,and have introduced new artistic figures into the contemporaty literary,"dreamers"of the time while society and culture transfoming,typical Tibetan women,who expand our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In modern Tibetan society there is a group of women who are between the tradition -al and modern culture,not having fully recognizd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failed to establish a new knowledge structure,so they are depressed of emptiness of being in the crack of the two cultures.Though"dreamers"are not the majority of Tibetan women,but they really exist.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gures contain cultrural significance.

Keywords:Pema Nordu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gures,namely Tibetan women;the connotation of the fig -ures ;dreamers

[责任编辑:肖干田]

【上接第142页】

!!!!!!!!!!!!!!!!!!!!!!!!!!!!!!!!!!!!!!!!!!!!

中西婚俗文化的差异 刘

中西方婚俗差异的比较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rriage Custom 摘要:婚姻是各民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婚礼是在公开场合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婚姻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仪式。通过对中西方婚姻婚俗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研究中西方婚俗的差异,还可以达到提高英语水平和开阔视野的目的。本文试着从中西方筹备婚礼,婚礼仪式,婚宴,婚服等几个方面对古今中外的婚俗进行简单的比较,研究,不尽研究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研究其某些共有特征。 关键词:婚俗marriage custom 婚俗习惯the manner of marriage custom 筹备婚礼prepare the wedding 婚礼仪式ceremony of wedding 婚宴礼服formal dress of wedding feasts 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s 引言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人们的世界观及各种传统皆有很大的差异,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本文就中西方婚俗的差异做简单浅显的介绍。婚俗是一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这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指向标,它显示了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宗教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民族心理等等,通过一个民族的婚俗,可以窥见该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婚俗也各不相同,由此反映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中国婚俗有着许多的仪式。最早记载婚礼习俗的《仪礼》云:“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西方国家主要有4个程序,即建议,改姓,选期和举行婚礼。由于宗教、文化根源、婚姻观念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方婚俗的不同。在中国婚俗中,媒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婚姻当事人的青年男女却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而且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平等现象也屡有出现。在西方,是牧师在婚姻中起作用,并且青年男女有合法的权力去选择自己的夫婿或妻子。当然中西方的婚俗也存在相同的地方。有关文化差异研究的学术论文成果也颇丰。如,韩芳《中西传统婚俗之比较》(《中国校外教育研究理论》2008期)、毕伟《浅析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正文 一、婚俗习惯 (1)中国传统的婚俗习惯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古至今婚礼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一个中国家庭来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午后为大”从这些也不难看出中国对于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重视,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对于婚礼给予无限的期望,同时也希望盛大的婚礼能为新人,或者整个家庭带来好运与吉祥,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里传承下来了无数婚礼习俗。而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习俗。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庆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婚庆习俗的变迁有个透彻的分析与解释。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传统的婚礼习俗包括: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的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在近一个月的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联。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的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的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之后为复苏期。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手法和表述角度上的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的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效仿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特色。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对婚礼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长安是个出司仪的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有关,这里是周礼的孕育地,也是汉唐礼仪的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尽管传统的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的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度越高,保留的礼仪相对较多,越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的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是较为完整的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 由于婚俗具有效仿性传承和口授式传承的特点,所以在长安广大农村的每个自然村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者几个识文断字的且又有一些口才的文化人,按照祖辈留传下来的规矩,传播并不断丰富着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既便是在文革期间那么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在民间这种传播都未中断过,只是变得隐秘了许多,谓之;‘咱这就这讲究’。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执著与坚持,才为我们保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值得尊敬。 所谓传统文化,我个人粗俗的理解,就是一代代先哲们传承下来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乐意接受的正统文化。它其所以能世代传承,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与敬仰,凝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

中国婚俗文化 (2)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中国婚俗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曾经出现很多不同的婚俗。在现代的中国.许多传统婚礼的习俗已经不再盛行了。不过近几年传统婚礼习俗在中国很多地方再次兴起,并且越来越吸引人们的视线。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various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vast land.In modem China,various 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s and ceremonies were out of date. However,in recent years the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attractive. Wedding ceremonies have been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life matter both home and abroad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Three Letters and Six Etiquettes”we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in ancient times. Three Letters include a Betrothal Letter,a Gift Letter and a Wedding Letter.The Betrothal Letter is the formal document of the engagement,a must for marriage when the bridegroom presents the betrothal gifts(engagement).The Gift Letter is delivered to the bride's family and is a document necessary before the wedding,in which will be enclosed lists of the types and quantifies of gifts for the wedding. The Wedding Letter refers to the document, which will be prepared and presented to the bride's family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to confirm and commemorate the formal acceptance of the bride into the bridegroom’s family. The Six Etiquettes are namely: Proposing( A matchmaker discusses marriage with the potential bridegroom and bride), Birthday matching( the matchmaker will ask for the girl's birthday and birth—hour record to assure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potential bride and bridegroom),presenting betrothal gifts (Once birthdays match,the bridegroom's family will then arrange the matchmaker to present the betrothal letter,to the bride's family),the defining of an auspicious wedding day(the groom's family delivers appointment letter bride's side family) presenting wedding gifts(after the betrothal letter an betrothal gifts are accepted,the bridegroom's family will later formally send wedding gifts to the bride's family enclosing the Gift Letter),picking a wedding date(an astrologist or astrology book will be consulted to select an auspicious date to hold the wedding ceremony),and the wedding ceremony (The bridegroom departures with a troop of escorts and musicians to escort the bride). The modern wedding ceremony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activities which are held on the wedding day,but in ancient times “Three Letters and Six Etiquettes” included the marriage etiquette with a series of activities of matchmaking, engagement and the wedding ceremony.If the men and women did not follow the process,the marriage was then not acknowledged.In of these activities,wedding ceremony is the most over elaborate. It refers to the activity in which the bridegroom departures and escorts the bride to the bridegroom's home,the wedding ceremony begins. The historical books record the earliest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ceremony:On the early morning of the wedding day,the bride puts on the new outfit in a pair of red shoes after a bath in grapefruit water,waiting for a lucky woman to comb her hair.The bride will put on Feng Guan(phoenix coronet) in red silk bridal veil and listen to a married woman who tells her how to

中西方婚礼差异论文正稿

下载可编辑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专业年级英语(商务英语方向) 姓名_______任思楠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2012201120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郝晓瑞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2015年6月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in Wedding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By Ren Sinan

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June, 2015

Contents Abstract (i) 摘要 (ii) 1. Introduction (1) 2. Literature review (2) 3. Different wedding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3) 3.1 Differences in wedding ceremony (3) 3.2 Differences in wedding dress and color tone (4) 3.3 Differences in wedding customs (5) 3.3.1 Differences in wedding banquet (5) 3.3.2 Differences in taboo wedding date (5) 3.3.3 Differences in wedding venues (6) 4. Causes of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6) 4.1 Historic culture (6) 4.2 Religious belief (7) 4.3 Family Education (7) 4.4 Values (8) 5.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 8 5.1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8) 5.2 The reasons about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9) 5.3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9) 5.4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 6. Conclusion (11) References (12)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婚俗文化知识测试模拟考试练习.doc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婚俗文化知识测试模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迎亲途中,若遇庙宇、井口、怪石、破窑洞,怎么办? 本题答 案:花红盖之。或红毡挡之。 本题解析:花红盖之。或红毡挡之。 2、问答题 中国传统结婚礼俗问答,请说出传统婚俗中的“三书”是什么? 本题答案:三书是指六礼 本题解析:三书是指六礼过程中的来往文书。分别是订婚时交换的聘书;过大礼时互换的礼书;迎亲时由男方送到女家迎书。 3、问答题 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本题答案: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很久以前,基督徒的新娘 本题解析: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很久以前,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纱,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纯洁。 4、问答题 回民结婚与汉民结婚有什么区别?(最少说出2点) 本题答案:不放炮,日子一般选择星期五,不喝交杯酒,喜字是写红底黑字或金 本题解析:不放炮,日子一般选择星期五,不喝交杯酒,喜字是写红底黑字或金字。 5、问答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在一位军人的婚礼上,新人背后的喜字落了下来,好不尴尬。此时您怎么演义? 本题答案:我马上说道:我们的军人就是有战斗力,脚下 本题解析:我马上说道:我们的军人就是有战斗力,脚下生风,虎虎有生气,走到哪里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见工作人员还在手忙脚乱挂喜字,司仪接着发挥道:惊喜惊喜,惊的喜从天降,这也是军人和我们军队的鲜明个性,有这样的军队保卫我们,国家怎能不安宁,人民怎能不幸福?我们感谢他们,并想倾听他们此时的心声! 6、问答题 新人点烛台时不小心把把烛台弄倒了。您怎样说? 本题答案:把倒下去的那份爱拣起来,说明那份爱的沉重,人生旅途有风 本题解析:把倒下去的那份爱拣起来,说明那份爱的沉重,人生旅途有风有雨,当风雨来临,彼此要相依相扶,共同承担,坚持对彼此信任,对爱情的信仰。新人能及时地去把蜡烛扶起来,说明他们对爱的珍惜,对爱的执著,在困难、挫折面前,没有被吓倒,而是坦然面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经过困难和挫折的婚姻,那份爱会闪烁更加夺目的光芒! 7、问答题 西式婚礼中,新郎要抛东西吗? 本题答案:要抛袜圈同样寓意谁接到谁就快要成新郎了 本题解析:要抛袜圈同样寓意谁接到谁就快要成新郎了。 8、问答题 古代传统婚俗“六礼”中的“纳彩”指什么? 本题答案:指男方遣媒人到女方提亲,也叫说媒说媒。女方应允后,携聘礼向女方正式提出缔结婚姻的要求。 9、问答题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有着民族特色婚俗,请回答回族新人的婚礼由谁主持,怎么称呼这个角色? 本题答案:清真寺的主持,称谓阿訇。 本题解析:清真寺的主持,称谓阿訇。 10、问答题 你为一对新人设计了婚礼中交换戒指这一仪式,但是当现场操作时,发现首饰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综述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差异学生姓名许展薇指导教师佘烁娜 系(部)外语系专业五年制英教班级 093班学号 60912340 提交日期2014年月日答辩日期年月日 2014 年月日

浅谈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差异 论文提纲 前言 一、中西方婚礼差异比较 1、婚礼举行地点比较 2、中西婚礼服饰比较 3、中西婚礼仪式比较 (1)婚前准备 (2)婚礼当天 (3)婚礼过后 二、中西方婚礼习俗差异的原因 1、文化背景不同 2、宗教信仰不同 3、价值观念不同 结束语

浅谈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差异 许展薇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五年制英语教育093班)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中西方传统婚礼的差 异。婚姻,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是十分重视的。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举行地点、服饰、仪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礼文化。 关键字: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前言 婚礼,一个浪漫而温馨的名词,它是情侣步入婚姻的大门,也是夫妻关系确立的标志,婚礼是一个开始,从此夫妻之间要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相守一生,因而,各种美好的祝愿也都在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的珍贵。而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婚俗反映出的时代背景与风俗民情对后代有重要影响。中西婚俗研究也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可以是我们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有积极意义。婚俗研究的课题层出不穷,研究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有些着眼点放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上,有些重点比较了中西婚俗中的一些具体不同。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更全面的比较中西婚俗差异,同时进行婚俗差异原因的深层探究,使我们也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中西方婚礼差异比较 1、婚礼举行地点比较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一件大喜事,既是喜事当然要办的热热闹闹、气洋洋,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当然也要是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开阔的场院里,大家围坐桌前,爽朗的笑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祥和与红火。在当代难以寻得过去的场院,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自然成了首选,与以往一样,从招待到入席,所有的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席间的欢歌笑语都体现了热闹这一传统。

谈传统婚俗的意义

谈传统婚俗得意义 婚姻礼俗就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得大礼,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得重视。婚姻之所以就是“大事",就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了建立家庭、发展家族、传宗接代、继承香火得人生阶段.同时,婚姻也就是种族延续中起决定意义得一步。 人类形成至今已有几百万年得历史,在这漫长得历史长河中,人类得婚姻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追溯人类得整个婚姻史可以瞧出:婚姻经历了五个有着不同婚姻俗制得阶段,分别就是:杂婚、血缘婚、伙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得专偶婚.而婚姻在形式上也就是多彩多样、各具特色得。大概可分为十六种形式: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阿注"婚、试验婚、自愿婚。这些都就是人类在婚姻上得探索,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得快速发展,婚姻在制度、法律与礼俗上也日趋完善。形成了比较稳定文明得一夫一妻制得专偶婚,大多数婚姻都就是男女上方自由恋爱结成得自愿婚。因此,以下就专偶婚得传统礼俗得意义做个简单得论述. 众所周知,中国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就讲究礼数、礼节。为此古人创设了一套繁冗复杂得婚仪礼仪,构成了独具特色得中国传统婚姻礼俗。

传统得婚俗可用“三书六礼"简单概括.所谓得三书,就是指:一、聘书,即订亲之书,就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得一种文书,在纳吉得时候使用。二、礼书,即过礼之书,就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供纳征得时候呈上。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用于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 中国自古就讲究信义,“三书”得作用应就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得有效文字记录,相当于我们现代得结婚证。“三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重礼义得优良文化传统,表明了人们对婚姻得重视。无论就是在那个久远得时代,还就是在今天,我们都应该重视婚姻礼俗中折射出来得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德,汲取其中得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而婚俗中所谓得“六礼",按其顺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传统婚礼中经过媒人得说合,女方父母同意求婚,男方父母派人向女方送礼求婚得礼俗。古代得女子社会地位卑微,要求女子要有三从四德,并且在婚姻上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规定。所以未出嫁得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闺中。极少有机会与外面得人接触,更别说碰见自己心仪得对象,自由恋爱了。这就需要那些想要与女子结婚得男子得家庭到了自家儿子得适婚年龄时,就请媒人介绍并引见年纪相仿得未出嫁得女子.待媒人说合之后,女方同意了,男方方可向女方送礼,商议下一步得事情。

中国民俗文化答案

1、研究文化方面的感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小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婚俗进行了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婚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 各地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结婚有哪些讲究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中的礼仪。 古今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我负责的部分是各地婚俗,包括我国各个地区的婚俗和各个民族的婚俗情况,各个地区的婚俗文化介绍有: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上海、福建、安徽、青岛;由不同民族分类,研究到的婚俗习惯有僳僳族婚俗、土家族婚俗、哈萨克族婚俗、朝鲜族婚俗、黎族婚俗布依族婚俗、佤族婚俗、白族婚俗、阿昌族婚俗、藏族婚俗、傣族婚俗、景颇族婚俗和侗族婚俗。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吓一跳,原来结婚的礼数是非常讲究的,个人感觉各地的婚俗都显得十分有趣,譬如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北京婚俗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等等。从各个地区,不同名族

的婚俗习惯中,我看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叹我国的文化的伟大,对于婚俗文化的研究虽然结束了,我对婚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会停止,我将抱着对中国博大民俗的热爱把研究进行下去。 2、婚俗(三书六礼)——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文化意义。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三书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简单来说,六礼就是传统婚礼的六个步骤:

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标题】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作者】 【关键词】 【指导老师】 【专业】英语 【正文】 I. Introduction Marriage is the basic system and form that both sexes combine in society. The marriage culture is produ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which reflects a certain marriage conception. Marriage custom not only incarnates the social appearance in some times, but also show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one nation.1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thought highly of marriage culture. Ancient people regarded marriage as the primary and incipience of all decorum. Chinese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ce culture have penetrated into marriage culture, so it is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because of geography, nationality, history, religious beliefs and other aspects, the marriage culture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of marriage culture among Chinese, British and American. Firstly, it has introduced some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condly, it has described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marriage cultur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marriage culture. Besides, it has introduced some main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wedding process, the wedding dress, the wedding car and other details. Finally,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cluding religious beliefs, the ways of thinking. II.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Every country has her nationality, but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No matter in China or Western Countries, marriage is a great turning point in life. Both of people all pay great attention on it, and they always choose a nice day, which is sunny and propitious time, so wedding date is very important in every country.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would like to choose an auspicious day based on lunar calendar, which meant the couple would love each other and live a good life in the future. Similarly, the foreigners also choose a perfect day to hold wedding. For example, in England men hate to hold wedding in May. Because May has been considered an unlucky month to marry in. In addition, Fridays were considered unlucky particularly Friday the 13th. There has a famous old rhyme advises a wedding of the week. “Monday for wealth, Tuesda y for health, Wednesday the best day of all, Thursday for losses, Friday for crosses, Saturday for no luck at all.2

韩国婚姻制度

韩国婚姻制度 韩国在原始时期是没有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后,男女成亲要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初期,婚礼形式也很简单,结婚的男女只要向他人宣布二人成亲结为夫妇即可。 到了公元676年至935年的新罗时期,婚礼形式稍有变化,光是口头宣布就不够了,还必须请家人和族人来摆上酒席吃上一顿,“轻重随贫富”。后来有的韩国学者把这种婚礼形式概括为“祝宴”和“共食”。这种婚礼形式保持的时间很长,一直延续到公元918年至1392年的整个高丽王朝时代。高丽王朝的婚娶有其独特的方式。结婚时男家向女家只送酒和肉,不送彩礼。结婚的当天晚上,亲戚们聚在一堂贺喜,只喝三杯喜酒便散。这就是固有的祖传婚礼习俗。另一方面,实行“入赘婚”,韩语又叫“男归女第”或“婿留妇家”,也是朝鲜半岛的传统婚俗。这种简单的婚俗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同佛教在新罗时代得到极大的普及,以及高丽王朝将佛教定为国教有关。因为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公元1392年,韩国建立了朝鲜王朝,又称李朝。李朝把儒教作为新的理念备加推崇,使之成为国教。此后500年间,儒学思想在韩国得到空前普及,浸染了其生活的各个方

面,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韩国的传统婚俗。 儒教文化传播开来之时愈加强调冠婚丧礼等礼仪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规范。在婚姻上儒教崇尚父母包办,嫁娶礼俗的模式是既周到又烦琐的“六礼”。 李朝时期的韩国据此进行婚姻制度改革,制定了一些具体规定。在实际婚礼中,从做媒开始到觐亲,一共分为6个程序:1.媒人搭桥,相当于六礼的纳彩;2.提亲圣物“四柱单”,也就是决定婚姻成败的“宫合四柱”(“四柱”指生年、月、日、时辰,“宫合”是根据“四柱”合“八字”,等同于汉族的“合八字”,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3.婚礼上新郎新娘首次见面;4.在新娘家度过大礼后两天;5.币帛礼,即新娘首次正式地向男方家长及亲属长辈行礼的风俗;6.觐亲,指新娘回娘家拜见双亲。有了这些程序,新郎新娘就成为“行过六礼的人了”。 韩国在借鉴和吸收婚俗礼仪外,在婚礼制度中仍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一种是“半亲迎”。即“男归女家”,与亲迎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婚礼形式,先是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留宿新娘家。第二天接新娘到新郎的家,拜见公婆。另一种叫做“三日于归”或叫“三日对盘”,即新郎在新娘家留宿三天之后,再把新娘迎到新郎家中。李朝社会除了王室和一些士大夫家族在新郎家举行婚礼(“真亲迎”)外,大多数的婚礼还是以“半亲迎”或“三日对盘”为主。 李朝是韩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到19世纪,日

传统婚俗文化12345【VIP专享】

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 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 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 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 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 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 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