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移动设备应用开发-课程设计说明书

手持移动设备应用开发-课程设计说明书
手持移动设备应用开发-课程设计说明书

苏州市职业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名称_手持移动设备应用开发课程设计_

2011年12月27日至 2011年12月29日共1 周

院系______计算机工程系________

班级______09计算机应用(对口)______

姓名_________季丽_____________

系主任________李金祥____________ 教研室主任________刘文芝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 贾震斌/徐涛 _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

1.1 设计目的 (1)

1.2 设计要求 (1)

1.3 设计内容简介 (1)

二、开发环境与系统流程 (2)

2.1.开发平台构建 (2)

2.2.系统流程图 (4)

三、详细设计与分析 (4)

3.1服务器端主程序设计 (5)

3.2服务器端读取客户信息线程设计 (5)

3.3服务器端收发线程设计 (6)

3.4客户端主界面设计 (7)

3.5客户端发送/接收信息设计 (8)

四、系统调试和运行 (8)

六、课程设计总结 (9)

七、参考文献 (9)

附录(源程序代码) (10)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1 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课题是为配合《手持设备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教学所开设的实践性环节课程,旨在要求学生综合掌握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中基于J2ME技术的手持移动设备应用开发的完整过程,特别是掌握用户界面设计、基于Socket网络连接的程序设计方法,进一步熟悉WTK文档的使用,强化学生面向职业应用的综合程序设计能力。

1.2 设计要求

(一)掌握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中基于J2ME技术的手持移动设备应用开发的完整开发流程;

(二)掌握课程设计课题的工作原理,完成系统分析及相应的程序设计工作,包括:(1)指定服务器端、客户端及通信端口号功能的主界面程序设计;

(2)服务器端界面程序设计、服务器端读取客户发送信息程线程设计;

(3)客户端界面程序设计、客户端发送/接收信息线程设计。

(三)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

1.3 设计内容简介

本课程设计参照WTK文档实现一个基于Socket网络编程协议的智能手机J2ME网络通信应用程序,该系统同时包含服务器和客户端功能,可以根据通信需要启用服务器端功能或客户端功能,可以指定通信端口号,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由独立的线程完成。

二、开发环境与系统流程

2.1.开发平台构建

JDK由一个标准类库和一组建立,测试及建立文档的Java实用程序组成。其核心Java

WTK是Sun公司提供的无线开发工具包,分四种模拟器

Defaultcolorphone 用于具有彩色显示屏幕的手机模拟器

Defaultgrayphone 用于具有单色灰度屏幕的手机模拟器

Mediacontrolskin 用于具有音频和视频控制功能的手机模拟器

Qwertydevice 用于具有标准打字键盘的手机模拟器

Eclips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开发项目,专注于为高度集成的工具开发提供一个全功能的、具有商业品质的工业平台。它主要由Eclipse项目、Eclipse工具项目和Eclipse 技术项目三个项目组成,具体包括四个部分组成——Eclipse Platform、JDT、CDT和PDE。

EclipseME是一个用来开发J2ME应用程序的Eclipse插件。EclipseME集成了Eclipse现有的java editor功能,提高代码的编写效率

1、新建一个Socket项目。

图1

2、导入文件

图2 3、编写程序

图3

4、运行与调试,运行结果如下图。

图4 2.2.系统流程图

图5

三、详细设计与分析

3.1主界面程序设计

public SocketMIDlet() {

display = Display.getDisplay(this);

f = new Form("Socket Demo");

cg = new ChoiceGroup("Please select peer", Choice.EXCLUSIVE, names,

null);

f.append(cg);

portField = new TextField("Port number:",

String.valueOf(DEFAULT_PORT),

6, TextField.NUMERIC);

f.append(portField);

f.addCommand(exitCommand);

f.addCommand(startCommand);

f.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f);

}

图6

3.2服务器端界面程序设计

public Server(SocketMIDlet m, int p) {

parent = m;

port = p;

display = Display.getDisplay(parent);

f = new Form("Socket Server");

si = new StringItem("Status:", " ");

tf = new TextField("Send:", "", 30, TextField.ANY);

f.append(si);

f.append(tf);

f.addCommand(exitCommand);

f.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f);

}

图7

3.3服务器端接收信息程序设计

}

} while (((c = is.read()) != '\n') && (c != -1)) {

sb.append((char) c);

}

if (c == -1) {

break;

}

si.setText("Message received - " + sb.toString());

}

stop();

si.setText("Connection is closed");

f.removeCommand(sendCommand);

} catch (IOException ioe) {

if (ioe.getMessage().equals("ServerSocket Open")) { Alert a = new Alert("Server", "Port " + portString

+ " is already taken.", null, AlertType.ERROR);

a.setTimeout(Alert.FOREVER);

a.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a);

} else {

if (!stop) {

ioe.printStackTrace();

}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图8

3.4客户端主界面设计

public Client(SocketMIDlet m, int p) {

parent = m;

port = p;

display = Display.getDisplay(parent);

f = new Form("Socket Client");

si = new StringItem("Status:", " ");

tf = new TextField("Send:", "", 30, TextField.ANY);

f.append(si);

f.append(tf);

f.addCommand(exitCommand);

f.addCommand(sendCommand);

f.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f);

}

图9

3.5客户端发送/接收信息设计

si.setText("Message received - " + sb.toString());

}

stop();

si.setText("Connection closed");

f.removeCommand(sendCommand);

} catch (ConnectionNotFoundException cnfe) {

Alert a = new Alert("Client",

"Please run Server MIDlet first on port " + portString, null, AlertType.ERROR);

a.setTimeout(Alert.FOREVER);

a.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a);

} catch (IOException ioe) {

if (!stop) {

ioe.printStackTrace();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void commandAction(Command c, Displayable s) { if ((c == sendCommand) && !parent.isPaused()) {

sender.send(tf.getString());

}

if ((c == Alert.DISMISS_COMMAND) || (c == exitCommand)) { parent.notifyDestroyed();

parent.destroyApp(true);

}

}

图10

四、系统调试和运行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设计、调试及运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及解决方法。

1.要切换空间,重新设置Eclipse。

2.当从其它盘导入程序时,会出现如图12所示错误,只要按照提示选择

项即可。

五、课程设计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能够在MIDlet中使用Socket网络连接以及进行简单编程,实现了模拟发短信的功能,顺利完成了本次实验的任务。

通过对整个应用程序的设计,建模,编码和测试,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由于对开发平台不是很熟悉,之前也没做过类似的项目,所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的困难和疑问,通过查阅资料、向他人请教以及自己的实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得程序得以实现。程序中还有一些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待今后的深入实践中再继续完善。

六、参考文献

[1] 陆东林,宾晟,国刚编著.J2ME开发技术原理与实践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 刘斌编著. Java ME实用详解——用Eclipse进行移动开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7.

附录(源程序代码)

Client类: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io.Connection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io.Connector;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io.SocketConnection;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Alert;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AlertType;

import https://www.360docs.net/doc/6e4923910.html,mand;

import https://www.360docs.net/doc/6e4923910.html,mandListener;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Display;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Displayable;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Form;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StringItem;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TextField;

public class Client implements Runnable, CommandListener { private SocketMIDlet parent;

private Display display;

private Form f;

private StringItem si;

private TextField tf;

private boolean stop;

private Command sendCommand = new Command("Send", Command.ITEM, 1);

private Command exitCommand = new Command("Exit", Command.EXIT, 1);

InputStream is;

OutputStream os;

SocketConnection sc;

Sender sender;

private int port;

public Client(SocketMIDlet m, int p) {

parent = m;

port = p;

display = Display.getDisplay(parent);

f = new Form("Socket Client");

si = new StringItem("Status:", " ");

tf = new TextField("Send:", "", 30, TextField.ANY);

f.append(si);

f.append(tf);

f.addCommand(exitCommand);

f.addCommand(sendCommand);

f.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f);

}

/**

* Start the client thread

*/

public void start() {

Thread t = new Thread(this);

t.start();

}

public void run() {

String portString = String.valueOf(port);

try {

sc = (SocketConnection)

Connector.open("socket://localhost:" + portString);

si.setText("Connected to server on port "+portString);

is = sc.openInputStream();

os = sc.openOutputStream();

// Start the thread for sending messages - see Sender's main

// comment for explanation

sender = new Sender(os);

// Loop forever, receiving data

while (true) {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int c = 0;

while (((c = is.read()) != '\n') && (c != -1)) {

sb.append((char) c);

}

if (c == -1) {

break;

}

// Display message to user

si.setText("Message received - " + sb.toString());

}

stop();

si.setText("Connection closed");

f.removeCommand(sendCommand);

} catch (ConnectionNotFoundException cnfe) {

Alert a = new Alert("Client",

"Please run Server MIDlet first on port " + portString,null, AlertType.ERROR);

a.setTimeout(Alert.FOREVER);

a.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a);

} catch (IOException ioe) {

if (!stop) {

ioe.printStackTrace();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void commandAction(Command c, Displayable s) { if ((c == sendCommand) && !parent.isPaused()) {

sender.send(tf.getString());

}

if ((c == Alert.DISMISS_COMMAND) || (c == exitCommand)) {

parent.notifyDestroyed();

parent.destroyApp(true);

}

}

/**

* Close all open streams

*/

public void stop() {

try {

stop = true;

if (sender != null) {

sender.stop();

}

if (is != null) {

is.close();

}

if (os != null) {

os.close();

}

if (sc != null) {

sc.close();

}

} catch (IOException ioe) {

}

}

}

Sender类: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

public class Sender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OutputStream os;

private String message;

public Sender(OutputStream os) {

this.os = os;

start();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end(String msg) {

message = msg;

notify();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run() {

while (true) {

// If no client to deal, wait until one connects

if (message == null) {

try {

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if (message == null) {

break;

}

try {

os.write(message.getBytes());

os.write("\r\n".getBytes());

} catch (IOException ioe) {

ioe.printStackTrace();

}

// Completed client handling, return handler to pool and // mark for wait

message = null;

}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top() {

message = null;

notify();

}

}

Server类: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io.Connector;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io.ServerSocketConnection;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io.SocketConnection;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Alert;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AlertType;

import https://www.360docs.net/doc/6e4923910.html,mand;

import https://www.360docs.net/doc/6e4923910.html,mandListener;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Display;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Displayable;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Form;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StringItem;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TextField;

public class Server implements Runnable, CommandListener { private SocketMIDlet parent;

private Display display;

private Form f;

private StringItem si;

private TextField tf;

private boolean stop;

private Command sendCommand = new Command("Send", Command.ITEM, 1);

private Command exitCommand = new Command("Exit", Command.EXIT, 1);

InputStream is;

OutputStream os;

SocketConnection sc;

ServerSocketConnection scn;

Sender sender;

private int port;

public Server(SocketMIDlet m, int p) {

parent = m;

port = p;

display = Display.getDisplay(parent);

f = new Form("Socket Server");

si = new StringItem("Status:", " ");

tf = new TextField("Send:", "", 30, TextField.ANY);

f.append(si);

f.append(tf);

f.addCommand(exitCommand);

f.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f);

}

public void start() {

Thread t = new Thread(this);

t.start();

}

public void run() {

String portString = String.valueOf(port);

try {

si.setText("Waiting for connection on port "+portString);

scn = (ServerSocketConnection)

Connector.open("socket://:"+ portString);

// Wait for a connection.

sc = (SocketConnection) scn.acceptAndOpen();

si.setText("Connection accepted");

is = sc.openInputStream();

os = sc.openOutputStream();

sender = new Sender(os);

// Allow sending of messages only after Sender is

created

f.addCommand(sendCommand);

while (true) {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int c = 0;

while (((c = is.read()) != '\n') && (c != -1)) {

sb.append((char) c);

}

if (c == -1) {

break;

}

si.setText("Message received - " + sb.toString());

}

stop();

si.setText("Connection is closed");

f.removeCommand(sendCommand);

} catch (IOException ioe) {

if (ioe.getMessage().equals("ServerSocket Open")) { Alert a = new Alert("Server", "Port " + portString

+ " is already taken.", null, AlertType.ERROR);

a.setTimeout(Alert.FOREVER);

a.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a);

} else {

if (!stop) {

ioe.printStackTrace();

}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void commandAction(Command c, Displayable s) { if ((c == sendCommand) && !parent.isPaused()) {

sender.send(tf.getString());

}

if ((c == Alert.DISMISS_COMMAND) || (c == exitCommand)) {

parent.notifyDestroyed();

parent.destroyApp(true);

}

}

/**

* Close all open streams

*/

public void stop() {

try {

stop = true;

if (is != null) {

is.close();

}

if (os != null) {

os.close();

}

if (sc != null) {

sc.close();

}

if (scn != null) {

scn.close();

}

} catch (IOException ioe) {

}

}

}

SocketMIDlet类: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Choice;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ChoiceGroup;

import https://www.360docs.net/doc/6e4923910.html,mand;

import https://www.360docs.net/doc/6e4923910.html,mandListener;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Display;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Displayable;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Form;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lcdui.TextField;

import javax.microedition.midlet.MIDlet;

public class SocketMIDlet extends MIDlet implements CommandListen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PORT = 5000;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ERVER = "Server";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CLIENT = "Client";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names = { SERVER, CLIENT };

private static Display display;

private Form f;

private ChoiceGroup cg;

private boolean isPaused;

private TextField portField;

private Server server;

private Client client;

private Command exitCommand = new Command("Exit", Command.EXIT, 1);

private Command startCommand = new Command("Start", Command.ITEM, 1);

public SocketMIDlet() {

display = Display.getDisplay(this);

f = new Form("Socket Demo");

cg = new ChoiceGroup("Please select peer", Choice.EXCLUSIVE, names,null);

f.append(cg);

portField = new TextField("Port number:",

String.valueOf(DEFAULT_PORT),6, TextField.NUMERIC);

f.append(portField);

f.addCommand(exitCommand);

f.addCommand(startCommand);

f.setCommandListener(this);

display.setCurrent(f);

}

public boolean isPaused() {

return isPaused;

}

public void startApp() {

isPaused = false;

}

public void pauseApp() {

isPaused = true;

}

public void destroyApp(boolean unconditional) { if (server != null) {

server.stop();

}

if (client != null) {

client.stop();

}

}

public void commandAction(Command c, Displayable s) { if (c == exitCommand) {

destroyApp(true);

notifyDestroyed();

} else if (c == startCommand) {

String name = cg.getString(cg.getSelectedIndex());

int port = Integer.parseInt(portField.getString());

if (name.equals(SERVER)) {

server = new Server(this, port);

server.start();

} else {

client = new Client(this, port);

client.start();

}

} }}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章仿真软件案例专题之农村篇 1、弓I言:............... 2、设计任务及要求: ..... 3、设计内容: ............ A.基站小区配置过程.... 1.增加基站 ........ 2.添加硬件单板 .... 3.单板上电加载 ... 4.网元布配规划 .... 5?网元布配 ....... 6?GPS设置....... 7.小区启动......... B.RNC侧管理小区...... 1.增加基站 ....... 2.设置基站信息........ 1 1 1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5?设置基站小区邻区6 3.设置基站链路 .... 4?设置基站小区参数??

6?载频设置 7?信道功率设置 C. 查看告警及业务验证 ............6 D. 验证 .. (7) 第二数据配置 1、 引言: .......................... 7 2、 设计任务及要求: ................ 7 3、设计内容: ...................... (一) ................. 数据规划 7 1、 ............. 硬件数据规划 8 2. 本局数据规划 ............ 9 (二) ................. 实验脚本 9 1?执行脱机操作 ............ 9 2?配置硬件数据 (9) 4?格式化转换数据并执行联机操 (三)实验操作 1、单板运行状态的检查 ......... 15 3?配置本局数据 10 隹 ........................ 10 10 4、实验测试 .. (15) 1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教学文案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 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 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 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 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 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 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电子科大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题目描述 仿真一:M=1,选定BPSK调制,AWGN和瑞利信道下的误符号率性能曲线(横坐标为符号信噪比Es/N0),并与相应的理论曲线比较。 仿真二:对2发1收的STBC-MIMO系统(Alamouti空时码),分析2发射天线分别受到独立瑞利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曲线,并与相同条件下单天线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二、系统设置 三、仿真代码 3.1算法说明 1、信号产生:利用Matlab中的随机整数随机数产生函数randi. 2、调制方法的实现:不同的调制方式对应唯一的一个星座图;通过输入序列找出星座图上的对应位置,即可输出调制结果。 3、信道模拟实现方法:AWGN信道用MATLAB自带函数randn实现,对应平均噪声功率为零;瑞利信道用randn+j*randn,对应平均噪声功率为零。 4、误码率性能曲线:发射信号序列长度设定130比特,仿真4000次,使信噪比在[0,30]每隔2取值,求平均误比特率。 5、收发系统的实现方法:对于单发单收的模型,只需将发送信号加噪声信号即为接收信号;对于二发一收的模型,因为发射天线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每根发射天线的接收信号与单发单收模型的接收信号计算方法相同,最后采用最大比合并得到接收信号。 6、调制方式:BPSK 7、编码和译码方法:二发一收空时编码,最大似然译码。 8、误码率的计算:错误比特数/传输的总比特数。 3.2仿真代码 代码一:调制函数 function[mod_symbols,sym_table,M]=modulator(bitseq,b) N_bits=length(bitseq); if b==1 %BPSK调制 sym_table=exp(1i*[0,-pi]); sym_table=sym_table([1 0]+1); inp=bitseq; mod_symbols=sym_table(inp+1); M=2; elseif b==2 %QPSK调制 sym_table=exp(1i*pi/4*[-3 3 1 -1]);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设计(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现 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具体的 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座图的不同及他们 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3)QPSK相干解调实验。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H3(DIN1), 11号模块的TH4(Dout),适当调节11号模块压控偏置电位器W1来改变载波相位,对比观测原始基带信号和解调输出信号的波形;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H1(BSIN),11号模块的TH5(BS-out),对比观测原始时钟信号和解调恢复时钟信号的波形;用示波器对比观测原始I路信号与解调后I路信号的波形,以及原始Q路信号与解调后Q路信号的波形。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其业务能力的探索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七、答辩记录: 答辩意见及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教师(签字):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 3 - 1GSM,CDMA,3G 手机........................... -3 - 1.1GSM手机........................... - 3 - 1.2CDMA手机.......................... - 4 - 1.2.1关于GSM和CDMA手机的辐射问题................ -5 - 1.2.2手机安全辐射标准与手机发射功率................. -6 - 1.33G 手机 ........................... - 6 - 1.4手机结构和原理......................... - 7 - 2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8 - 2.1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 8 - 2.1.1概述.......................... -8 - 2.1.2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 ............... - 9 - 2.1.3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 ............... - 9 - 2.22G向3G的过渡......................... - 10 - 2.2.1基于GSM的演进...................... -10 - 2.2.2基于CDMA勺演进.................... -10 - 2.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 - 11 - 2.3.1概述.......................... -11 - 2.3.23G 主要技术标准...................... -11 - 2.4现有3G技术向LTE演进的路线.................... - 15 - 2.4.1概述.......................... -15 - 2.5 LTE- ADVANCED ............................ - 16 - 2.5.1概述.......................... -16 - 2.5.2LTE-Adva need 的演进目标................. -16 - 3移动通信增值业务......................... -17 - 3.1移动通信增值业务概述..................... - 17 - 3.1.1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定义.................. -17 - 3.1.2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的分类.................................. -17 - 3.2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历程..................... - 19 - 3.2.1全球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发展历程................. -19 -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李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英所以然”,从而提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扩頻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抗衰落技术脸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 4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 5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槪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座图的不同及他 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H9(Q-Out),调廿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3)QPSK相干解调实验。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H3(DIN1), 11号模块的TH4(Dout),适当调右11号模块压控偏宜电位器W1来改变载波相位,对比观测原始基带信号和解调输出信号的波形;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H1(BSIN),11号模块的TH5(BS-out), 对比观测原始时钟信号和解调恢复时钟信号的波形:用示波器对比观测原始I路信号与解调后I路信号的波形,以及原始Q路信号与解调后Q路信号的波形。 3)O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选择OQPSK调制模式,实验步骤同2) 4)MSK调制及相干解调实验。

北邮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综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熟悉信道传播模型的matlab 仿真分析。 2、了解大尺度衰落和信干比与移动台和基站距离的关系。 3、研究扇区化、用户、天线、切换等对路径损耗及载干比的影响。 4、分析多普勒频移对信号衰落的影响,并对沿该路径的多普勒频移进行仿真。 二、课程设计原理、建模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 经过分析之后,认为a 、b 两点和5号1号2号在一条直线上,且小区簇中心与ab 连线中心重合。在此设计a 、b 之间距离为8km ,在不考虑站间距的影响是默认设计基站间距d 为2km ,进而可求得a 点到5号基站距离为2km ,b 点到2号基站距离为2km ,则小区半径为3/32km,大于1km ,因而选择传播模型为Okumura-Hata 模型,用来计算路径损耗;同时考虑阴影衰落,本实验仿真选择阴影衰落是服从0平均和标准偏差8dB 的对数正态分布。实验仿真环境选择matlab 环境。 关于路径损耗——Okumura-Hata 模型是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经验公式,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 500MHz 之间,并可扩展3000MHz;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 的宏蜂窝系统,作用距离从1km 到20km 经扩展可至100km;基站有效天线高度在30m 到200m 之间,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在1m 到10m 之间。其中Okumura-Hata 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 terrain cell te te te c p C C d h h h f L ++-+--+=lg )lg 55.69.44()(lg 82.13lg 16.2655.69α 式中,f c (MHz )为工作频率;h te (m )为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天线传播范围内的平均地面海拔高度之差;h re (m )为终端有效天线高度,定义为终端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d (km ):基站天线和终端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α(h re ) 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其数字与所处的无线环境相关,参见以下公式: 22(1.1lg 0.7)(1.56lg 0.8)(), 8.29(lg1.54) 1.1(), 300MHz,3.2(lg1.75) 4.97(), 300MHz,m m m m f h f dB h h dB f h dB f α---??-≤??->?中、小城市()=大城市大城市 C cell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即为: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链路预算模型含源程序

3 链路预算模型 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主要受到无线信道特性的制约。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径一般分布有复杂的地形地物,而电磁波在无线信道中传播受到反射、绕射、散射、多经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信道往往是非固定的和不可预见的。具有复杂时变的电波传播特性,因而造成了信道分析和传播预测的困难。影响无线信道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信号衰减。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电波传播经常在不规则地区。在估计预测路径损耗时,要考虑特定地区的地形地貌,同时还要考虑树木、建筑物和其他遮挡物等因素的影响。在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中,常采用电波传播损耗模型来计算无线链路的传播损耗,这些模型的目标是为了预测特定点的或特定区域的信号场强。 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损耗分为宏蜂窝模型和室内模型两大类。其中宏蜂窝模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Okumura 模型,还有建立在Okumura 模型基础上的其他模型,如Okumura-Hata 模型,COST-231-Hata 模型,COST-231 Wslfisch-Ikegami 模型等;室内模型有衰减因子模型,Motley 模型,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等。下面就着重来讨论这些模型并对部分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宏蜂窝模型 Okumura 模型 (1)概述 Okumura 模型为预测城区信号时使用最广泛的模型。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920MHz 之间(可扩展到300MHz ),收发距离为1km 到100km ,天线高度在30m 到1000m 之间。 Okumura 模型开发了一套在准平滑城区,基站有效天线高度h_b 为200m ,移动台天线高度h_m 为3m 的空间中值损耗(A mu )曲线。基站和移动台均使用自由垂直全方向天线,从测量结果得到这些曲线,并画成频率从100MHz 到1920MHz 的曲线和距离从1km 到100km 的曲线。使用Okumura 模型确定路径损耗,首先确定自由空间路径损耗,然后从曲线中读出A mu (f,d)值,并加入代表地物类型的修正因子。模型可表示为: AREA m b mu F G h G h G d f A L dB L ---+=)()(),()(50 () Okumura 发现,

课程设计 通信新技术[优秀]

一、专用周任务 1、通过查资料了解并认识通信新技术; 2、将感兴趣的新技术资料整理成至少5分钟的ppt,并向全班同学做简介; 3、结合本周实践,完成实践报告. 二、主要内容 1、概述 2010通讯展最值得期待的六大新技术应用: (1)三大运营商的4G网络: 对于4G网络以及3G技术的演进,中国移动对于4G技术是最为渴望的,目前他们的TDD-LTE演示网络已经在上海世博园区可以供大众体验.相对于中国移动的激进,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4G网络的发展上就要显得保守很多.广东省中国联通已经拥有了目前下载速度最快的HSPA+网络,而中国电信的EVDO Rev.B网络也是在广东省开始推广,这实际上已经吹响了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大幅度升级自己3G网络的号角,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会将他们在HSPA+以及EVDO Rev.B网络上的最新进展带给大家. (2)物联网应用的崛起: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在手机上的应用十分的丰富. (3)三网融合在手机上的体现: 类似于物联网,三网融合也是国家近期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因此不仅仅是我们的运营商,同时我们的手机厂商也在这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经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手机电视的业务已经是其中非常明显的代表了.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要点

移动通信实训报告 ---基于实验箱实验结果的MATLAB通信系统仿真设计 姓名:李有芬 学号: 201104090147 年级: 2011级 专业:通信技术专业 自机学院通信技术教研室 2013年12月

目录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任务书 (2) 一、课题目的: (2) 二、课题要求: (2) 三、时间进度表: (3) 四、评分标准:(90+附加分:10) (3) 实训一语音通信中的PCM编码、解码 (5) ㈠、PCM编码 (8) ㈡、PCM解码 (8) 实训二时分复用解复用 (9) 时分复用解复用 (10) 实训三数字通信中的MSK、GMSK调制解调 (12) ㈠、MSK调制解调 (13) ㈡、GMSK调制解调 (13) 实训四数字通信中的QPSK、OQPSK、DQPSK、及π/4-DQPSK调制解调(选二) (15) ㈠、数字通信中的QPSK (15) ㈡、数字通信中的OQPSK (16) 总结 (18)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自动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年级: 2011 专业:通信技术 班级:通信技术1班学号: 201104090147 姓名:李有芬 一、课题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观察ZYE1101F现代通信系统实验箱相关实验波形后记录结果,并通过MATLAB软件(或其它设计软件)进行实验的仿真,最后利用Protel99se(或其它设计软件)进行电路仿真。 从中锻炼实际实验操作能力、软件仿真、以及电路设计的能力,加深对移动通信课程的理解。 实训一语音通信中的PCM编码、解码 实训二时分复用解复用 实训三数字通信中的MSK、GMSK调制解调及其调制解调 实训四数字通信中的QPSK、OQPSK、DQPSK、及π/4-DQPSK调制解调(选二) 二、课题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根据实验步骤在“ZYE1101F现代通信系统实验箱”完成实验。 2.记录相关点的波形,运用软件的方法对所选课题的通信系统进行设计: 1)画出原理框图; 2)运用Matlab中的工具箱Simlink进行仿真实验; 3)改变相关参数记录仿真情况并进行分析说明。 3. 完成设计说明书(文章中包含实验结果、设计方案、原理、框图、仿真图、仿真波形、

移动通信课程报告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GSM网络测试及数据分析 系别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3年11月19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 (1) 二、设计要求和指标 (2) 三、设计内容 (3) 3.1 GSM网络分析 (3) 3.1.1 GSM网络基本原理 (3) 3.1.2 GSM网络分析 (3) 3.2 优化调整方案 (6) 四、TEMS测试 (7) 五、总结 (11) 六、主要参考文献 (12) 附录1: (13) 附录2: (14)

一、设计目的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本课程设计练习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与组网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设计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设计要求和指标 对正式投入运行的GSM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或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取最佳效益,同时也对GSM网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对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分析和研究后,常常会涉及到天馈系统的调整、基站的调测、频率规划的调整、系统参数的调整、话务均衡以及增加一些微蜂窝等优化方案实施活动。 1、天馈系统调整 2、基站调测 3、频率规划调整 4、参数调整 5、话务均衡 6、利用微蜂窝完善网络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Simulink的仿真设计 摘要:本次设计的是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主要利用了Matlab/Simulink对直接序列扩频系统进行仿真,并详细的分析了仿真结果。首先介绍直接序列扩频的系统原理,然后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仿真,设计误码率分析模块部分,再对前后扩频解扩频谱波形比较及收发误码率进行分析,最后对设计完成的系统加入干扰源,完成对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分析。 关键词:直接序列扩频;扩频通信;Matlab/Simulink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 课程设计的总体介绍 (1)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 Simulink的简介 (2) 第二章直接序列扩频原理 (3) 扩频通信的定义及原理 (3) 直接序列扩频定义及原理 (3) PN序列生成与作用 (4) 第三章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仿真设计 (6)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发射机的设计 (6) 基于Simulink的发射机的仿真 (6) 基于Simulink的接收机仿真设计 (10) 第四章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分析 (12) 第五章结束语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绪论 课题背景及意义 扩展频谱通信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其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以及频谱利用率高、多址通信等诸多优点为人们所认识,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军事通信和民用通信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了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 扩频通信,即(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扩展频谱通信,它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同被誉为进入信息时代的三大高技术通信传输方式。 扩频通信是将待传送的信息数据被伪随机编码(扩频序列:Spread Sequence)调制,实现频谱扩展后再传输;接收端则采用相同的编码进行解调及相关处理,恢复原始信息数据。 随着近年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技的广泛应用,以及一些新型器件的应用,扩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的高潮。事实上,扩频通信已成为电子对抗环境下提高通信设备抗干扰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并在近十几年来爆发的几场现代化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随着CDMA扩频通信技术在民用通信中的深入应用和不断渗透,以及在卫星通信、深空通信、武器制导、GPS全球定位系统和跳频通信等民用和国防民事通信的强烈需求下,扩谱通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课程设计的总体介绍 首先设计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机的设计采用m序列来扩展二进制数据流,将其扩频为宽频信号,并采用QPSK调制方式将信号调制后发送出去。信号经过AWGN信道传输到接收端。接收机采用相干解调原理解调信号,采用的解扩码序列与发射机扩频码序列完全相同,信号经解扩调制后,带宽恢复原始宽度。在Simulink平台上分别对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进行仿真测试,研究信号在整个扩频调制、解扩调制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最后在该系统中加入特定的干扰,进行仿真测试,研究整个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说明直接序列扩频原理及PN序列的生成和作用,画出直接序列扩频原理图。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XX科技大学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基于MATLAB的GMSK系统的设计仿真 1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1.1课程设计的任务 (1)掌握GMSK的原理和Simulink仿真基本方法; (2)熟悉MATLAB的编程技术,并熟练掌握其编程技术 (3)能采用MATLAB实现对GMSK调制解调的原理性仿真,给出GMSK编码调制,以及接收端进行解调的详细过程及分析,以此来更深入理解GMSK的调制解调过程(4)熟练掌握GMSK,MSK信号的调制解调基本原理 1.2 课程设计的要求 (1)观察基带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观察已调信号频谱图。 (3)改变BT参数,分析调制性能和BT参数的关系。 (4)与MSK系统的对比。 1.3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原理 GMSK系统主要由信号产生模块、信号调制模块、信道、信号解调模块、误码率计算模块组成。在图形观察方面还包含频谱仪、示波器和眼图绘制模块。本系统由信号产生模块产生一个二进制序列,再经过调制器进行调制,之后便将调制信号送入信道,经过解调器解调得到解调信号。为计算系统误码率,则在调制器后加一误码率计算模块,计算误码率。 图1.3系统原理框图

GMSK原理图: 调制原理图如图1,图中滤波器是高斯低通滤波器,它的输出直接对VCO进行调制,以保持已调包络恒定和相位连续]2[。 图1 GMSK调制原理图 为了使输出频谱密集,前段滤波器必须具有以下待性: 1.窄带和尖锐的截止特性,以抑制FM调制器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分量; 2.脉冲响应过冲量小,以防止FM调制器瞬时频偏过大; 3.保持滤波器输出脉冲响应曲线下面积对应pi/2的相移。调制指数为1/2。前置滤波器以高斯型最能满足上述条件,这也是高斯滤波器最小移频键控(GMSK)的由来]1[。 GMSK本是MSK的一种,而MSK又是是FSK的一种,因此,GMSK检波也可以采用FSK检波器,即包络检波及同步检波。而GMSK还可以采用时延检波,但每种检波器的误码率不同。我们在构建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后,利用计算机仿真作为分析手段,对在不同的通信环境下设计方案的误码性能进行定量分析,用来对各调制,解调方案性能进行评估。由于GMSK信号具有良好的频潜效率、以及恒包络性质,因而广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由于带外辐射低因而具有很好的频谱利用率,其恒包络的特性使得其能够使用功率效率高的C类放大器。这些优良的特性使其作为一种高效的数字调制方案被广泛的运用于多种通信系统和标准之中。如上所述,GMSK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从本世纪80年代提出该技术以来,广大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针对其调制解调方案的研究。 GMSK非相干解调原理图如图2,图中是采用FM鉴频器(斜率鉴频器或相位鉴频 2[。 器)再加判别电路,实现GMSK数据的解调输出] 2 GMSK系统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_实验报告_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 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课程教师胡苏 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 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选择合并模型设计

1,必做题目 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 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 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 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

1.1.3实验仿真 (1)实验框图 (2)图表及说明 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 #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 #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江苏科技大学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基于MATLAB的GMSK系统的设计仿真 1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课程设计的任务 (1)掌握GMSK的原理和Simulink仿真基本方法;? (2)熟悉MATLAB的编程技术,并熟练掌握其编程技术? (3)?能采用MATLAB实现对GMSK调制解调的原理性仿真,给出GMSK编码调制,以及接收端进行解调的详细过程及分析,以此来更深入理解GMSK的调制解调过程 (4)熟练掌握GMSK,MSK信号的调制解调基本原理? 课程设计的要求 (1)观察基带信号和解调信号波形。 (2)观察已调信号频谱图。 (3)改变BT参数,分析调制性能和BT参数的关系。 (4)与MSK系统的对比。 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原理? GMSK系统主要由信号产生模块、信号调制模块、信道、信号解调模块、误码率计算模块组成。在图形观察方面还包含频谱仪、示波器和眼图绘制模块。本系统由信号产生模块产生一个二进制序列,再经过调制器进行调制,之后便将调制信号送入信道,经过解调器解调得到解调信号。为计算系统误码率,则在调制器后加一误码率计算模块,计算误码率。

图系统原理框图 GMSK原理图: 调制原理图如图1,图中滤波器是高斯低通滤波器,它的输出直接对VCO进行调制,以保持已调包络恒定和相位连续]2[。 高斯低通滤波器频率调制器(VCO) 非归零数字序列GMSK已调信号 图1 GMSK调制原理图 为了使输出频谱密集,前段滤波器必须具有以下待性: 1.窄带和尖锐的截止特性,以抑制FM调制器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分量; 2.脉冲响应过冲量小,以防止FM调制器瞬时频偏过大; 3.保持滤波器输出脉冲响应曲线下面积对应pi/2的相移。调制指数为1/2。前置滤波器以高斯型最能满足上述条件,这也是高斯滤波器最小移频键控(GMSK)的由来]1[。 GMSK本是MSK的一种,而MSK又是是FSK的一种,因此,GMSK检波也可以采用FSK 检波器,即包络检波及同步检波。而GMSK还可以采用时延检波,但每种检波器的误码率不同。我们在构建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后,利用计算机仿真作为分析手段,对在不同的通信环境下设计方案的误码性能进行定量分析,用来对各调制,解调方案性能进行评估。由于GMSK信号具有良好的频潜效率、以及恒包络性质,因而广泛的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由于带外辐射低因而具有很好的频谱利用率,其恒包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LTE移动通信网络规划 系别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7年12月18日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绪论 (4) 第二章天馈系统调整 (6) 2.1 天馈系统概述 (6) 2.2 分类 (7) 2.3 影响天馈系统性能的原因分析 (8) 第三章基站调测 (9) 3.1 基站的构成及功能 (9) 3.2 基站选择 (13) 3.3 天线选择 (13) 课程设计总结 (14) 参考资料 (15)

摘要 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日渐商业化,有关4G网络的研究、设计、部署也逐步提上日程。对于运营企业来说,一方面要部署多种无线设备,考虑覆盖等问题;另一方面,后期应用也对无线网络的优化提出了挑战,因为3g网络(特别是TS- SCDMA)尚没有完全成熟情况下,部署4g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在无线网络搭建之前的规划、与之后的优化和管理,是无线网络真正可用的润滑剂。 LTE移动通信网络设计对宽带移动通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考虑与多媒体业务相关的网络设计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针对LTE网络的设计要求,运用移动通信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网络需求。 我将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我校校园环境和用户情况加以分析,设计出基站的分布和资源的配置。

第一章绪论 移动通信是通信双方有一方或两方处于运动中的通信。包括陆、海、空移动通信。采用的频段遍及低频、中频、高频、甚高频和特高频。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台、基台、移动交换局组成。若要同某移动台通信,移动交换局通过各基台向全网发出呼叫,被叫台收到后发出应答信号,移动交换局收到应答后分配一个信道给该移动台并从此话路信道中传送一信令使其振铃。 移动通信(Mobile communication) 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信由两部分组成:空间系统;地面系统: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天线;关口站、基站。 移动通信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到2020年将大体经过5代的发展历程,而且到2010年,将从第3代过渡到第4代(4G)。到4G ,除蜂窝电话系统外,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毫米波LAN 、智能传输系统(ITS)和同温层平台(HAPS)系统将投入使用。未来几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明显的趋势是要求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

移动终端课程设计

大连科技学院 移动终端综合实训 题目移动终端与数据库技术发展综述起讫日期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所在单位

摘要 移动终端作为简单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07年开始,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基因突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移动智能终端几乎在一瞬之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新型媒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资源、移动网络资源与环境交互资源的最重要枢纽,其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甚至成为当今整个ICT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移动智能终端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持续发展,其影响力将比肩收音机、电视和互联网(PC),成为人类历史上第4个渗透广泛、普及迅速、影响巨大、深入至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终端产品。 关键词:移动终端智能化移动互联网

目录 1 移动终端概述 (1) 1.1 移动终端的定义 (1) 1.2 移动终端的特点 (1) 1.3 移动终端的分类 (2) 1.4 移动终端的应用领域 (2) 2 数据库技术概述 (3) 2.1 数据库技术的历史背景 (3) 2.2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现状 (3) 2.3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领域 (3) 3 移动终端开发技术 (5) 3.1 移动终端开发技术支持 (5) 3.2 技术概述 (5) 3.2.1 Android开发技术 (5) 3.2.2 ios开发技术 (5) 4 五种主流的DBMS软件 (6) 4.1 Oracle (6) 4.2 SQL Server (6) 4.3 Mysql (6) 4.4 Berkeley DB (7) 4.5 LevelDB (7) 5 数据库建模 (8) 5.1数据库概念模型 (8) 5.2 数据库逻辑模型 (8) 5.3 数据库物理模型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