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知识点总结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内容提要】

伴随宋代农业领域的作物熟制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宋代人口过亿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作物熟制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加速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元代重新整修大运河,开拓海运。农业效益增加也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知识体系】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的普及,部分地区出现一年三熟。

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种植的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固定经济作物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经济结构。

人口数量增加:宋代人口实际数量超过1个亿。

2.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矿冶业:煤炭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用煤作燃料,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造纸业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大众服务商业成主流。

2. 宋与辽夏金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3. 货币: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钱币铸造量扩大;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4.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宋元的重要财源;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进口香料、珠宝;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5. 城市的兴盛: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人口超百万;元大都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6.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南移过程: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2. 元朝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3. 元朝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4. 南北文化差距扩大: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四、社会的变化

1. 平民社会的到来: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2. 人身自由的增加:贱民阶层数量减少;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农民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缚减少。

3.国家社会控制松懈:“不抑兼并”,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金元时期,出现一定程度逆转,大趋势没变。【本课小结】

1个基础:宋代农业的发展;

6个繁荣:手工业,商业经济,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城市,货币;

1个转移:经济中心的南移;

3个变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历史事实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因此有人认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当今的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却指出:“如果认为事件必然要这样发展,事情就该这么发生,那么,个人就会缺少自由意志和做出选择的能力。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历史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他们就会无意中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未来也是必然的或预先确定的,人类和个人行为毫无价值。再没有什么态度能比这个更能培养公民的冷漠感、玩世不恭和弃世的心态了。……我们必须一直努力用历史学家的语言:‘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显然,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基于此,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数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吗?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可以避免。临时政府暂不急于统一北方,待南方政权巩固后再一举推翻清政府;迅速组建并训练一支自己的革命军;加强对临时政府的政权建设,清除投机革命的旧官僚;加强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与教育;采取灵活实用的外交政策;迅速落实民生主义。

观点二:不可避免。资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军队;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中国封建势力强大;中国的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列强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民众的思想尚未启蒙;临时政府内部意见不一。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等信息,对于本题的解答可以确定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可以避免”或“不可避免”。如果确定“可以避免”,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临时政府可以或可能采取的措施,得出能够避免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如果确定“不可避免”,应当联系所学,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众思想、临时政府,和对立面专制思想、列强的压力等方面来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3.下面四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支付手段也从传统的现金到现代的刷卡、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等多种方式。

朱慧卿漫画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张或两张以如图片,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选择图一,图二)论述: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质供应的紧张局面,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百货商场逐渐取代供销社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购物方式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示例二:论题: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选择图一、二,四)

论述:上世纪70年代,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可以去商场自由购物。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网络购物拓宽了人们的购物渠道,极

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综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

若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图一购物到供销社到图二购物到商场,可得出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论述:可从“一五”计划后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物质匮乏,说明图一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说明百货商场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最后,进行总结: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可支持、否定或修改该观点;要求: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评分标准态度清晰、准确、符合题意,论述,结论(或给在卷面整洁上)。

示例一:我不赞同,我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一向重视人治,与西方重法治有所不同。

论述:在二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整个官僚机制的运转服务于君主,从汉武帝的内外朝制度、宋代二府三司制度到明代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表现中国传统政治中人治色彩、权力过度集中不断加强,到封建社会后期官僚体制不断僵化,思想控制日益强化,束缚了人才,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西方社会中有法治的传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即是成文法的开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到公元6世纪,罗马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尽管古罗马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法律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我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重人治、而西方社会有法治观念的存在。

示例二:我赞同,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论述: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为历代所传承,为庶族地主和平民入仕提供了重要途径,为传统社会的基层流动提供了可能性。但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土,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僵化的科举取士束缚了人才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成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被用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宋明以后阻碍的思想进步,禁锢了人才。

综上,政治制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否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示例三:我认为传统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论述:角度1:可从封建社会前后期论述分别论述其积极和消极作用角度2:可从传统制度对后世、对西方的影响论述其积极性

示例四:我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之处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述。比如同意“制度化的中国传统政治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的观点的可以从科举制度创立与发展以及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分析回答。对于材料“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持不同意观点的可以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体现出人治思想以及西方罗马法倡导的法律理念等分析回答。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从上列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表格所反映的总体认知: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它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逐步确立与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和传播并不同步,而是经历了一个差序性的、渐进的过程,总体上呈现出递进性翻译与选择性传播、多路径传播与多梯次传播、主观性解读与“中国式”解读、传播与中国化的双重变奏等特点。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翻译与传播《共产党宣言》中体现的中国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化的成果。系统总结《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有助于在比较中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信仰,更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例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它影响和培育了无数先进分子积极投身革命,促使他们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这本书的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例2、《共产党宣言》的不断译介与传播,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不断进取。20世纪20年代以后,《宣言》的引领,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不断进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

例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同时也使马列著作的翻译出版事业跃进到新的阶段,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进入到一个集中力量、统一领导、有计划、大规模开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继诞生,这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共产党宣言》这部光辉著作在中国经历了从翻译片段到全文,从秘密出版到公开发行,从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过程。

例4、早期在中国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传播的主要有外国在华传教士、资产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等。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共产党宣言》进行选择性传播,是从各自的阶级利益、政治需求以及理论旨趣出发,希望以此来诠释自己的理论主张与政治活动。他们并非由于他们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试图以此来宣传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学说

例5、《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的多路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触马克思及其学说,主要是通过日本学者,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的最早中译本( 包括《宣言》) 大都是根据日译本转译过来的。十月革命后,开始以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等为蓝本来翻译《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多路径的传入,有利于《共产党宣言》文本相互补充和相互佐证,有助于在比较中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精髓。

例6、《共产党宣言》被译介到中国,经历了传播、接受、融合与创新发展等多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主题虽然明确,但内容却是相互交叉的,在传播中有融合、在融合中继续传播。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也是进一步传播和融合的过程。《共产党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蕴含着中国化的过程,呈现出传播与中国化双重变奏的特点。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信息来看,反映的是《共产党宣言》被译介到中国的过程。从材料中的译本来源、翻译特点和主要阅读对象来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对于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对这一过程的总体认识,然后明确不同阶段的特点,概括得出《共产党宣言》被译介到中国的过程。其次可以联系所学,论述每一阶段《共产党宣言》的不同影响,如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过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表现。随着《共产党宣言》传播的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在论述影响的时候应当有所涉及。本题的解答首先需要根据材料信息简要写出历史现象,然后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全面。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有着同一切困难斗争到底的气概,有着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有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都无法动摇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强盛的信心和力量。……”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史的有关史实,指出论证该观点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事件。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有着同一切困难斗争到底的气概,有着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有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可以从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相关事件及努力进行回答,如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可从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外交方针的变化及发展历程结合我国自主更生的精神进行分析阐述,经济建设上如改革开放、外交上如三大方针的提出进行阐述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