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文本

2019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文本
2019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文本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1 第一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 1 第二节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 2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 第一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5 第二节城镇给排水规划--------------------------------------------------------- 5 第三节能源规划--------------------------------------------------------------- 6 第四节通讯及邮政规划--------------------------------------------------------- 6 第五章城镇重要社会设施与住房建设规划------------------------------------------- 7 第一节教育发展--------------------------------------------------------------- 7 第二节文化广播与体育设施建设------------------------------------------------- 7 第三节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7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8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 8 第二节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8 第七章空间管制规划------------------------------------------------------------- 9 第八章城市规划区-------------------------------------------------------------- 10 第九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1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11 第二节城市规模-------------------------------------------------------------- 11 第三节城市发展目标---------------------------------------------------------- 11

第四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增长边界 -------------------------------------------- 11 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 12 第六节城市发展时序 ---------------------------------------------------------- 12 第七节土地利用规划及强度控制 ------------------------------------------------ 12 第八节居住用地布局与住房建设规划 -------------------------------------------- 13 第九节公共设施布局 ---------------------------------------------------------- 14 第十节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布局 ------------------------------------------------ 15 第十一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 ---------------------------------------------- 15 第十二节旧城改造规划 -------------------------------------------------------- 16 第十章中心城区专业规划-------------------------------------------------------- 17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 17 第一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 18 第二节能源工程规划 ---------------------------------------------------------- 19 第三节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 19 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 20 第五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 20 第六节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 21 第七节综合防灾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22 第十一章城市远景发展 ---------------------------------------------------------- 22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 23 第十三章附则 ----------------------------------------------------------------- 24 附表------------------------------------------------------------------------- 25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设施、健全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基本思路,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组织,营建具有地域特色、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强化和提升毕节市中心城区在全省和贵州西部经济带中的地位,突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生态试验区”的服务基地作用,建设成为黔川滇三省交界地区的重要城市和贵州省西部经济带的主要城市节点之一、贵州西北部的商贸和物流中心与信息传输枢纽。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性质,加强规划调控,引导和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第三条规划原则

(一)从区域分析入手,合理定位,城镇体系与城市相衔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二)兼顾现实、适当超前、近期和远期相结合;

(三)生态建设优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统一;

(四)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四条主要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五)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

(六)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七)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八)《贵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九)《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

(十二)《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十三)《贵州西部经济带“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四)《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五)《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六)《毕节城区总体规划(修改)》(1989年)。

第五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共22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第六条规划层次及范围

规划层次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两个层次。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市,面积3408.46km2。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范围包括市东、市西、三板桥、观音桥、大兴桥、流仓桥等6个办事处和鸭池镇、梨树镇、海子街镇、长春堡镇、小坝镇等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区域,面积309.75km2。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约65km2。

第七条城市规划区(强制性内容)

辖梨树镇、鸭池镇、海子街镇、长春堡镇、田坝桥镇、何官屯镇、小坝镇、八寨镇和6个办事处,面积为845.56km2。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第一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八条总体目标

近期生产总值在“十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以煤电化一体化为龙头、适应循环经济要求、可持续的优势产业和一批特色产业,建设具有毕节特色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状况有较大改善,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全市人民有一半以上生

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生态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并建成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城镇化发展取得新成果,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远期生产总值在2015年基础上翻二番以上;形成以煤电化一体化产业、轻工业、旅游业、生态产业等为支柱,循环经济特征突出、竞争力强、区域分工明晰的产业体系;公路交通网络发达、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镇环境质量良好;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设施完善,完全适应国民素质提高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重大生态建设、环境治理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国民经济发展环境健康有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双轨互动,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第九条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0%,人均GDP超过10000元。工业化实现从起步阶段到中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远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0.0%以上。人均GDP超过30000元,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其中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16000元以上。

第十条社会目标

近期全市城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应达到9年以上。

远期全市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整;实现人人享有完善的卫生保健;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

第十一条人口与城镇化发展

近期全市总人口在145.0万人以内,城镇人口6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1.4%;城区人口40万人;基本形成城镇体系骨架。

远期全市总人口在170.0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0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0.0%;城区人口达65万人;建成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网络。其中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155万人,城镇人口为77.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

第十二条经济布局重点

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周围的中小城镇为节点,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以厦蓉高速公路、毕威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大纳公路为纽带,依托沿线的杨家湾、撒拉溪、林口、普宜、朱昌等城镇节点,推进市域生产力布局点轴式发展,加快建设依托城镇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化布局;加强杭瑞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同地方交通发展协调,加快乡镇同高速公路的联系公路建设;配合铁路、主干公路建设,积极搞好小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城镇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第十三条主要生产力布局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厦蓉高速公路、毕威公路及大纳公路、隆黄铁路为轴,主要生产力以点轴模式布局。

发展大物流和大交通,加快工业化发展,工业主要集中于林口、燕子口、普宜、对坡、朱昌、撒拉溪、八寨和毕节中心城区,以交通线作为生产组织的纽带。

第一产业总体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科技农业、沿赤水河流域生态农业和农业专业化区域,着重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发展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以“生态试验区”发展为载体,突出生态分区,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

创新第二产业发展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适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第二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结合“生态试验区”的发展要求,利用优势生态资源,在赤水河沿岸、市域东北部及西南部、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畜、牧产品加工,加强烤烟生产和加工,发挥传统的轻工业优势。结合打造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基地的思路,在城市区域的鸭池、小坝等片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产业集聚区,在松林寨西片、八寨发展生态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依托中心镇发展依托地方资源开发的传统产业集群和乡镇工业园区。结合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发展采掘工业区。

第三产业突出中心城区的中心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咨询、现代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形成商业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凸现第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市场、物流等功能,强化毕节市中心城区作为全地区的中心城市功能和三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地位。其他中小城镇以完善城镇供水、供电、通信、排污、垃圾处理系统,配套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城镇服务农村的水平和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二节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

第十四条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原则(强制性内容)

(一)调整现有村镇的数量和布局,适当合并,重点向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倾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三)通过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指标控制制度,提高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四)严格保护涉及公共利益和具有特殊功能的重要土地资源,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圈占土地,依法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用地和其它合理建设项目用地。

(五)根据城市总体布局,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布局。

(六)实施城乡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空间、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七)创新耕地占补平衡补偿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促进土地整理的市场化、产业化,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

(八)完善土地市场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行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方式,建立统一、公开和透明的土地市场。

第十五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原则(强制性内容)

加强对水源的开发、节流、保护、再生水回用和开展水资源联合调动使用,同时加快建设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城镇、城市的供水保证程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减少废污水排放;重视和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强化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督力度;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

根据各城镇水源条件,划定城镇水源保护区,分类分级加强水源地管理,合理保护水源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十六条矿产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原则

(一)建立和保持正常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

(二)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

(三)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统计制度、公告制度、申报认定制度;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鼓励回收废旧金属和矿产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有效地节约资源。通过努力,使废旧矿产资源等的回收利用率有明显提高。

(四)建立矿产资源保护性开采制度。

(五)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第十七条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

(一)开展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达到有效保护。

(二)结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森林公园、特殊生态景观区域的保护与建设,加强自然、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从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保护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地方传统节日活动,发展地方传统体育运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加强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和发展地方文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十八条城乡统筹发展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的手段,多管齐下、多方并举,配套组织、整体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从制度上消除城乡协调发展障碍,促进城乡融合;构建城乡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平等;落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多予少取,强化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制定符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城乡统筹政策,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协同推进。

第十九条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与整治

(一)加快贵毕公路、国省道沿线的村寨整治步伐,以中心村、生态村为重点,加快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建成沿线新型农村居民点。以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为目标,稳步推进全市农村居民点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二)适当撤并规模过小、发展条件过差的村庄,逐步引导人口向城镇、中心村或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扩大有条件的中心村、特色村寨的规模和服务。

(三)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的人均建设用地在100m2以内。

(四)逐步搬迁撤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和发展难度大、存在潜

在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逐步向其它用地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转移。

(五)“城中村”、各类建设项目或大型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管廊带内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统筹村庄建设。

(六)加快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信息、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形成农村社会新风貌。

(七)整理闲置、废弃和搬迁后的农民宅基地,恢复为农业生产用地或作为城镇建设用地。

(八)在农村居民点建设和整治中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发展地域民居特色建筑。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十条城镇发展战略

实施大城市和城市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毕节市城市建设,促进城市争取进入大城市行列。加强城市和周围小城镇的建设协调,推动形成中心城区~卫星城镇的城市区域空间,不断扩大城市容量;抓好撒拉溪镇、燕子口镇、小吉场镇、普宜镇、林口镇、朱昌镇、八寨镇等中心镇建设,形成相对均衡的片区服务中心;稳步推进其它小城镇的建设开发,不断改善城镇生产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第二十一条城镇体系等级结构

规划期内,按区域中心城市(毕节市中心城区及梨树、鸭池、海子街、小坝等城市区域和城市规划区内的卫星城镇)、中心镇(撒拉溪镇、燕子口镇、小吉场镇、普宜镇、林口镇、朱昌镇、八寨镇)、一般镇(杨家湾镇、长春堡镇、清水铺镇、龙场营镇、何官屯镇、青场镇、大银镇、对坡镇、田坝镇、岔河镇、田坝桥镇、层台镇、亮岩镇、水箐镇、放珠镇、生机镇)、乡集镇(团结、千溪、大河、野角、阴底、阿市、大屯、田坎)四个层次组成城镇体系等级框架,组织和引导城镇开发建设。(见附表四)

第二十二条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规划期内,形成1座65万人的城市(毕节市中心城区),7座1~5万人的城镇(撒拉溪镇、燕子口镇、小吉场镇、普宜镇、林口镇、朱昌镇、八寨镇)、13座0.5~1万人的小城镇(杨家湾镇、长春堡镇、清水铺镇、龙场营镇、何官屯镇、青场镇、大银镇、对坡镇、田坝镇、岔河镇、田坝桥镇、层台镇、亮岩镇、水箐镇、放珠镇、生机镇)和11座小于0.5万人的城镇(放珠镇、水箐镇、生机镇、千溪、大河、野角、团结、阿市、大屯、田坎、阴底)的规模结构。(见附表五)

第二十三条城镇职能结构

城镇职能分矿业型、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生态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型、行政型以及交通型等7类。中心城区充分发挥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体现城市的综合职能。中心城区周围的海子街、鸭池、梨树等发展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春堡、田坝桥、八寨等城郊镇应发展物流运输、工业、商贸等职能,作为城区职能的延伸、强化和补充。城市产业和项目在与城市性质冲突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下,应就近进入城郊城镇布局。(见附表六)

第二十四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以骨干公路和铁路为主要轴线组织。

(一)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厦蓉高速公路、贵毕公路、毕威公路和规划隆黄铁路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主要城镇沿轴线分布,形成近于“十”字型的空间布局。

(二)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近邻的城镇作为城市产业布局延展区域,构成主城~卫星城镇布局空间。

(三)培育发展燕子口、林口~清水铺~普宜~龙场营城镇发展轴。

第二十五条城镇建设标准

按照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提出城镇的相应建设标准,通过规划引导,调控和分类指导城镇建设。(见附表七)

第二十六条中心镇建设发展

撒拉溪镇:毕节市西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3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3km2。城镇以发展商贸、旅游、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职能为主,形成市域西南部的中心节点。

小吉场镇:毕节市中东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9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4km2。城镇以发展工业、商贸和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职能为主。

普宜镇:毕节市东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2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2km2。城镇以发展工业、商贸、旅游服务职能为主,,形成市域东北部的中心节点和大纳公路上的重要城镇。

林口镇:毕节市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90m2,城镇

建设用地规模0.9km2。城镇以发展采矿、工业和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职能为主,市域乡镇企业集聚布局中心之一。

朱昌镇:毕节市中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9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35km2。城镇以发展采矿、工业、商贸和交通职能为主,中心城区远郊的城市型工业企业集聚区域之一。

燕子口镇:毕节市中北部的中心镇。2030年城镇人口1.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0km2。城镇以发展工业、商贸、生态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及交通职能为主。市域中北部的工业企业集聚区域之一。

八寨镇:是中心城区北部的远郊城镇节点和卫星城镇之一。规划到203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3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到90m2,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7km2。城镇以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职能为主,积极向中心城区提供生活消费品,向海子街提供就业。

第四章市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第一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第二十七条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积极协调成贵快铁与城市综合道路网布局。以国家高速、省网高速和铁路为骨架,衔接区域性交通通道和市(县)际交通、市域交通、城区过境交通等几方面的关系,合理组织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建设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合理组织市域交通,形成中心城区与中心城镇、中心城镇之间均通三级以上公路,一般城镇和集镇均通上等级公路,村村通油路,形成比较顺畅、联系方便、出行便捷的公路网。

配套建设各级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形成辐射农村、联系区域的物流转换系统。

第二十八条公路网及场站规划(强制性内容)

(一)干线公路:建设厦蓉高速公路毕节段、杭瑞高速公路毕节段;按高速公路标准抓好毕节~威宁段建设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实施。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南侧石桥边~南箐~清丰高速公路,作为毕威高速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大方东关~竹园~小坝~海子街~观音桥~茶亭~清丰高速公路,与杭瑞高速、毕威高速构成毕节~大方城市区域环城高速;在中心城区设小坝、汉屯、海子街、福集、花牌坊、茶亭、清丰、石桥边、二堡、十八等立交,市域内高速公路过城镇均应预留立交;在毕节中心城区西北侧建设城市北外环路,作为城市干道,解决城市东北~西南向的交通联系;建成海子街~小坝~大方飞雄~竹园城市快速路,与毕节西北环线、机场大道、贵毕大道等共同形成城市环城路;改造211省道海子街~小坝公路为城市干道,加强小坝与鸭池、梨树的联系;改造和完善大纳公路毕节段交通设施。

(二)其它公路:按三级公路改造原321国道的海子街~八寨~燕子口~清水铺~赤水河段、海子街~小吉场~阿市~普宜~大屯~龙场营公路、326国道毕节中心城区~赫章段、213省道毕节中心城区~朱昌~纳雍县段、倒天河~何官屯~新华公路;新建林口~生机~清水铺~普宜公路、大银~燕子口公路、新华~对坡~金山畜牧场公路、冷水河~层台~南山公路、二堡~海子街公路、梨树~中屯~梁家寨公路、永锋~野角~青场至镇雄公路、长春堡~千溪~朱昌公路、金沙清池~龙场营~大寨公路并接大纳公路、朱昌~岔河~戈乐公路,均为三级公路标准;改造、新建杨家湾~放珠~大河公路,达三级公路标准;新建何官屯~水箐~青场~大河、撒拉溪~阴底~田坝、杨家湾~阴底~朱昌四级公路;建设通乡镇的上等级公路和通村油路,远期达到村村通油路。

(三)公路客运站场及物流中心:近期完善毕节市中心城区客运枢纽和新客运站(一级站),建成德沟一级客运站和梨树、海子街二级汽车客运站,改造毕节老客运站达标准二级站,建成小坝公交与客运站合设的场站设施。新建普宜、林口、朱昌、撒拉溪、小吉场、燕子口、八寨客运站并达标准三级站;到规划期末,其他乡镇均建成四级标准客运站。

建成梨树片区的戛泥、中心片区的三板桥两处货物流通中心。

第二十九条铁路

近期内建成成贵快速铁路。成贵快速铁路毕节设站,站址应与城市规划布局衔接,推动场站有效利用和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

加快隆黄铁路毕节段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预留海子街站场用地,争取近期内开工建设。(强制性内容)

积极做好昭(通)吉(首)铁路的技术准备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实施建设。

第三十条航空

做好毕节机场建设的前期技术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近期内建成毕节机场。

第二节城镇给排水规划

第三十一条用水量标准

中心城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近期为250L /cap.d,远期为280L/cap.d。

其它城镇生活用水标准近期80~100L/cap.d;远期160~180L/cap.d。

工业用水按采用市政供水与自备水源结合供应。

第三十二条供水水源

供水水源就近取用境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水源的选择应考虑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与其它市政设施同时考虑,避免与城镇发展方向冲突。(见附表八)

第三十三条供水设施规划(强制性内容)

在城镇现有自来水厂的基础上改扩建或新建城镇供水设施,集中供应各镇区和邻近农村地区。与镇区较远的农村地区可独立或与相邻村庄联合建自来水水厂。

第三十四条排水体制(强制性内容)

中心城区、中心镇及重点生态保护应采取雨污分流制,其它城镇采用合流制。积极创造条件改造老城合流制排水系统为雨污分流制。

第三十五条排水设施规划及排放标准(强制性内容)

建设城镇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见附表九)

因地制宜采用氧化塘或自然沉淀及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处理城镇污水。

集镇和中心村,大力提倡生态污水处理,采用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容易的稳定塘、人工湿地等处理工艺。

污水必须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或农灌。

第三节能源规划

第三十六条负荷与用电量预测

近期全市负荷280MW,用电量13.2亿kWh。人均生活用电量235kWh/年;远期负荷650MW,用电量32亿kWh,人均生活用电量610kWh/年。

第三十七条电网规划(强制性内容)

220kV电源:近期毕节220kV变电站增容为3×150MVA,从新建成的毕节500kV变电站引双回220kV电源,确保供电可靠性。

110kV电网:新建头步桥、城中、撒拉溪、龙场营、松林、小坝等11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改造安家井、东关、海子街等11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完善毕节市电网结构,满足负荷发展的需要。

第三十八条高压走廊及线路安全距离(强制性内容)

进入城区或在城区附近架设的35kV以上电力高压线路,应预留高压走廊。(见附表十) 电力线路与建、构筑物应保证预留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在城区通过的35kV以上的高压线路其杆塔金具等安全系数≥4.5。高压走廊下不应建建筑物,不得种植高大树木。(见附表十一)

电力部门应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密切配合,合理安排新建变电站或改造增容时的用地。110kV户外式变电站占地8000~10000m2。

第三十九条城镇生活能源结构及普及率

中心城区以管道煤制气和电能为主,瓶装液化气为辅助能源。普及率近期90%、远期100%。

中心镇和一般乡镇以型煤和电能为主,瓶装液化气为辅助能源,普及率近期80%、远期100%。

农村居民以沼气和电能为主,型煤为辅助能源,普及率近期70%、远期100%。

第四十条城镇燃气设施规划(强制性内容)

在中心城区扩建煤气厂生产规模达34万Nm3/日,建5万Nm3、8万Nm3 储配站各1座,市域重点城镇和一般乡镇合理设置瓶装液化气充装站、型煤加工厂和瓶装液化气经营点,农村沼气用户建沼气池(8m3/户)。

第四节通讯及邮政规划

第四十一条电话普及率及电话装机容量

近期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2.8部/百人以上,电话实装数18.55万户。远期固定电话普及率21部/百人以上,电话实装数40万户。近期农话普及率7部/百人以上,远期农话普及率16部/百人以上。

第四十二条交换机规划

近期全市固定电话程控交换机扩容至24万门,远期扩容至50万门。村通话率达到95%以上。

第四十三条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通信网路的建设,增强综合通信能力,发展以IP为主导的新一代数据通信业务,构建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通信网。在城区、各乡镇政府驻地大力发展LAN接入技术,逐步建设农村数据通信网。

第四十四条移动通信规划

全市近期移动电话普及率16部/百人,远期移动电话普及率35部/百人。适时扩容移动交换机,增设移动基站,以GSM/CDMA和3G构成不同层次的网络,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移动通信网逐渐发展为无线智能网、无线因特网。

第四十五条邮政规划

在城区、乡镇镇区合理布局报刊亭、阅报橱窗,以方便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善邮亭、邮筒的设置,在新建住宅小区住宅楼设置信报箱。各邮政局(所)现有邮政设施和传统的业务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在重点镇设立邮政支局和服务网点,调整邮政网络结构,组成一个高效的邮政服务网。逐步实现邮政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第四十六条电信线路规划

进入城镇的通信线路应进入沿道路设置的地下管道敷设,直埋线路必须留出保护区,其范围为光缆两侧各0.75m的平行地带。

第五章城镇重要社会设施与住房建设规划

第一节教育发展

第四十七条高等教育

利用毕节学院高等教育平台和职业学院等设施,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扶持中心城区的研发基地建设,推动教育教学和研发、产业发展、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助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双百”城市为目标,结合城市区域内的大方双山科教产业基地建设,逐步调整中心城区内的教育科研用地为再就业培训等用途,高校进入双山科教园区集中建设。

第四十八条中小学校布局(强制性内容)

在毕节中心城区新建1所九年制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

到2030年,中心城区小学设置要达到每1~1.5万人1所、初中设置要达到每2~3万人1所;每座中心城镇应设置至少2所18~24班小学,同时建设1所完中和1所高中,在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农民工就业培训等新型教育服务;一般城镇及乡集镇的初中、小学规模能满足城镇和辖区学龄儿童入学要求,争取每所学校达18~24班规模;在位置靠近服务中心、较大的中心村按服务半径1km设置1所小学,均达到6~12班规模。

第四十九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强制性内容)

利用中心城区的中等专业技术学院资源,建成中心城区相应的务工人员培训学校。

中心城镇和有条件的一般城镇、乡集镇结合中小学校设施,适当建设一批职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设施,满足推广农业适用科技和全面提高群众劳动技能的需要。

第五十条远程教育发展

结合现代电子通讯、网络技术,加速发展远程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第二节文化广播与体育设施建设

第五十一条文化广播设施(强制性内容)

中心城区应建成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科技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地域文化中心作用。中心镇和一般镇、乡集镇应配套建成综合文化站和电影院和民族艺术陈列室等,行政村应配套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

第五十二条广播电视

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广播电视覆盖网。到2030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有线广播及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

第五十三条体育设施(强制性内容)

建成市级、乡镇级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市级设施要具备能举办省运会一定项目能力。

建设1所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运动学校,为国家输送更多体育健儿。

乡镇级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应公益化发展,中心镇、一般镇和乡集镇力争建成“两场”(田径场、篮球场)“一池”(游泳池)“一房”(健身房)。

城市居住区、大中专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旅游宾馆、中小学校要严格按国家要求建成相应场馆和运动场地。

第三节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第五十四条医疗卫生设施(强制性内容)

按城镇等级建立医疗卫生保健网。

形成毕节市中心城区卫生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建成中、小城镇为依托并向农村辐射的医疗技术服务网。

各级医院及医疗设施的配套根据城镇等级、规模及服务对象的范围,按照国家规范配置,同时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结构进行医疗设施的等级性配置,形成专门与综合协调,中小城镇综合化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框架。

到2030年,市医院达到三等甲级医院标准,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保健站分别上等级。城镇和乡集镇卫生院达到一级医院的标准。以农村卫生、计生工作为重点,全面加强计生、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全社会预防保健意识和计生意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使人、财、物力都要真正地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推动毕节市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十五条社会保障和福利设施(强制性内容)

扩大城镇就业、保障社会稳定。

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起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安抚等保障措施。

到2030年,中心城区建成具有养护、医疗、康复等多功能的老年福利机构,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小城镇、各街道办事处建成1所敬老院或托老所,全市养老福利机构的床位数每千名老人达20~30张以上。健全和完善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体活动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心城区分别建成1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站和1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中心镇以及有条件的小城镇均建成1处救助管理站。

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建成儿童福利院,其它城镇的儿童福利设施依托救助管理站建设。

第五十六条殡葬设施建设(强制性内容)

逐渐规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积极推进殡仪馆、公墓等经营性实体与殡葬行政管理机构的分离。努力实现殡葬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殡仪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近期内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全面推行火葬制度,加快选址建设毕节市中心城区的公益性公墓区和骨灰堂,推行节俭办理丧事和安葬。鼓励其它区域使用城市的殡葬设施。积极建设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其它城镇的公益性墓地,推行公墓安葬制度,提倡文明、集中安葬。

远期在市域应全面推行火葬制度。城镇均应建成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基本实现火葬;中心城市的殡葬设施建设和管理比较规范,科学、文明安葬深入人心。

规范经营性公墓、殡仪馆、火葬场的活动和收费,形成与公益性殡葬设施的良性互动机制。

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水库、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以及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两侧500m内、城市总体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及村镇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墓地。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十七条目标

到2015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遏制住石质荒漠化范围扩大。加强赤水河沿岸与乌江水系的白浦河、六冲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建设普宜、林口、杨家湾、朱昌、撒拉溪、燕子口、梨树等7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和旱作农业示范乡镇。建设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到2030年,全市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12~25度坡耕地基本实现梯化,重点加强主要支流的水土流失治理。新建一批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全面治理石质荒漠化和实施25度以上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第五十八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分区和重点

划分为赤水河水系和乌江水系两个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域。

赤水河水系和乌江水系的白浦河流域、六冲河流域为生态治理重点区域。

第五十九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强制性内容)

加强水环境保护,提高水资源环境质量,确保用水安全;加强城镇(市)环境保护,积极推行污染集中控制和处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和大力削减工业排污总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保护区体系,保护生态多样性;建设流域生态经济区,提高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加强水库库岸、江河沿岸绿化,沿公路、铁路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第二节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第六十条城镇防洪标准(强制性内容)

中心城区近期采用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远期提高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它城镇人口3~20万人的城镇采20~3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镇人口为3万人以下城镇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

集镇、乡村及千亩以上农田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

第六十一条城镇消防(强制性内容)

中心城区消防站结合城市重点地区消防分布,均衡布局与重点保护相结合,消防站责任区面积控制在4~7km2,按接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布局消防站;

中心镇应根据城镇规模、消防重点分布状况、城镇产业特征等条件,建设标准型、小型普通消防站或设置专职消防队,一般城镇和乡集镇应设有专职消防队,有条件的城镇应建设小型站。各级城镇应建设群众义务消防组织,实现专业消防和群众消防相结合。

修订或编制城镇消防规划,并将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保消防规划与城镇规划同步,消防基础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

第六十二条抗震防灾(强制性内容)

编制毕节市中心城区抗震防灾专项规划。

建成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生命线系统及重要设施规划布局应符合抗震要求,且抗御地震灾害危害能力较强;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所确定的危险地段不得进行新的开发建设,已建的应当限期拆除或者停止使用;重大建设工程和各类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建设应避开不利地段,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不得建在城市人口稠密地区,已建的应当逐步迁出;正在使用的在迁出前应采取必要的抗震防灾措施;不得在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避震疏散场地和避震通道上搭建临时性建(构)筑物或者堆放物资。

第六十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强制性内容)

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治工作;制定和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第七章空间管制规划

第六十四条空间管制分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区域性生产及防护绿地、大型交通通道控制带,江河湖水库及其岸线保护带、生态敏感脆弱区等。

限制建设区包括一般农田用地、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生产试验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及其风貌控制区、重点少数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名镇(村)、地质环境不适宜区、山林绿化区及适宜建设区外的其它区域。

适宜建设区包括城镇规划区、独立工矿区、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区等。

第六十五条禁止建设区的管制

禁止建设区应采用监督与强制性管制。原则上禁止任何保护的功能无关的建设活动,凡涉及的区域在国家相关法规、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与要求的,必须服从国家相关法规条例规定与要求。

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保护。

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保护制度;

防护绿地、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内以发展绿化、种植和生态农业为主。

禁止在六冲河、白浦河、赤水河等主要河流以及水库沿岸生态环境建设及治理区域进行各种建设活动,确因需要而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搞好25℃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第六十六条限制建设区的管制

限制建设区应采用调控性管制。

限制建设区内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一般农田用地区内鼓励各种农业设施建设,促进各类中、低产田及其它一般农田向基本农田转化。

规范地表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

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产试验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区及其风貌控制区、重点少数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开发项目及设施的建设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适度开发建设。防止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破坏与影响,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等行为。

鼓励在地质环境不宜区内进行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

严格保护自然山体景观,严禁破坏山体景观。

第六十七条适宜建设区的管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