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食品检验机构要求》

RB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食品检验机构要求》
RB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 食品检验机构要求》

RB/T 215-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食品检验机构要求》。

(1)食品检验机构的食品检验活动施行检验机构和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机构和食品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数据和报告及检验工作行为负责。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不得出具虚假或者含有不实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报告。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应按照《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2)食品检验机构开展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取得特定资质的检验活动,应取得相应的资质,确保在资质有效期和批准的能力范围内开展食品检验工作,并持续符合条件和要求。

(3)食品检验机构应制定检验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食品标准和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独立地进行食品检验。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准确、可追溯。

(4)食品检验机构应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建立绿色通道,配合政府相关部门优先完成相应的食品安全案件查办、司法检验、稽查检验和应急检验等任务,具体工作程序见《抽样控制程序》。

(5)食品检验机构不得聘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食品检验机构不得参与其他任何影响检验工作独立性、公正性和诚信的活动。不得与相关方(检验工作委托方、数据和结果使用方或者其他相关方)存在影响公平公正的关系,不得参与和检验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的生

产、经营活动,不得向委托方、利益相关方索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利用检验数据和结果进行检验工作之外的有偿活动,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进食品。

(1)技术负责人应熟悉业务,具有食品、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详见本手册4.2人员)。

(2)授权签字人应熟悉检验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并具有食品、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

(3)本中心具备与所开展的检验活动相适应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且

应符合下列要求:

a)技术人员数量、专业背景、工作经历、检验能力等与所开展的检验活动相匹配,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同等能力的人员数量应不少于从事食品检验活动的人员的30%。技术人员熟悉《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食品标准和检验方法的原理,掌握检验操作技能、标准操作规程、质量管理和有关专业技术的培训和考核;

b)管理人员应有检验机构管理知识,并熟悉食品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c)检验人员应具有食品、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1年以上食品检验工作经历,或者5年以上食品检验工作经历。从事国家规定的特定检验活动人员应取得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行业规定的资格。

(1)食品检验机构应具备开展食品检验活动所必需的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

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应满足食品检验的功能要求。

(2)食品检验机构应具备开展食品检验活动的总体布局,应减少潜在的污

染和避免生物、安全危害,并防止交叉污染。检验机构应进行合理分区,应保证实验区与非实验区分离,并设置有关危害的明显警示。检验机构应制定并实施有关实验室安全控制和检查、人员健康保护和环境保护及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程序等制度,规范危险品、废弃物、实验动物等管理和处置。检验机构应具有与检验活动相适应的、便于使用的安全防护装备及设施,并定期检查其功能的有效性。

(3)食品检验机构设计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活动应按照相关规定在相应级别的生物

安全实验室中进行,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和废弃物处置措施,保留相关的环境监测和处置记录。

(4)食品检验机构开展食品感官检验应按照食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设置必要

的感官检验评价区域。

(5)食品检验机构开展人体功能性评价应具备相对独立地评测空间以及能够满足

人体试食试验功能评价需要的设施条件。

(1)食品检验机构应配备开展检验活动所必需的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仪器设备、

设施、样品前处理装置以及标准物质或标准菌(毒)种等资源,如果需要与食品检验以外的检测领域共享资源时,应采取有效的放置污染的措施及实施控制的记录。

(2)食品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及其软件、标准物质或标准菌(毒)种等应有专人管理,见《检验检测设备的使用、管理与维护程序》。

(1)食品检验机构的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应急检验预案、档案管理制度、安全规章制度、检验责任追究以及检验事故分析、评估和处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等。

食品检验机构首次资质认定评审前,管理体系应已经连续运行至少六个月,并实施了完整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开展动物和人体功能性评价的食品检验机构应具备独立的伦理委员会,建立与动物和人体试食实验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3)食品检验机构应能够对所检食品的检验质量事故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4)食品检验机构对检验工作如实记录,原始记录应有检验人员的签名或者等效标识,确保检验记录信息完整,可追溯、复现检验过程。

(5)食品检验机构若因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及其他食品安全紧急情况需要,食品检测机构可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的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6)食品检验机构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检验数据和信息的采集、记录、处理、分析、报告、存储、传输或检索以及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应确保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并进行有效的确认。具体按《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检验检测数据的控制程序》执行。

(7)食品检验机构应当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对抽(采)样、检验、结果报告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有效监控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加强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管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完整、可溯源。相关要求详见《样品管理程序》、《抽样控制程序》、《检验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程序》、《记录管理程序》和《检验报告管理程序》等。

(8)食品检验机构应积极参加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定期通过或采用(不限于)加标回收、仪器比对、空白试验、对照实验、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者质控样品、通过质控图持续监控等方式,加强质量控制,针对不满意结果及时纠正见《检验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程序》、《纠正措施程序》。

(9)食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应有食品检验机构公章或经法定代表人授权的检验机构检验专用章,并由授权签字人的签名或者等效标识。检验机构出具的电子版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的效力按照国家有关签章的法律法规执行。食品检验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检验时限规定和客户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委托检验工作,出具结果报告,见《检验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1)检验机构应当至少具备下列一项或多项检验能力:

(a)能对某类或多类食品标准所规定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

(b)能对某类或多类食品添加剂标准所规定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

(c)能对某类或多类食品相关产品的食品安全标准所规定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

(d)能对食品中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通用类标准或相关规定要求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

(e)能开展《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其他检验活动。

(2)能够承担政府相关部门委托检验,并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定和程序,实施针对性的专项质量控制活动。见《抽样控制程序》中政府指令性委托检验工作程序

(3)食品检验机构应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报告制度,在检验工作中发现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问题或者高风险问题以及区域性、系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时,应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保留书面报告复印、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

免疫球蛋白检查的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查地意义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清和体液中具有抗体活性地一类蛋白质.又称丙种球蛋白.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加强细胞地吞噬作用,并能在补体地协同下,杀灭或溶解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抗御疾病地重要成分. 血清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五种类型,即IgG、IgM、IgA、IgD、IgE.其正常值由于检查地对象、年龄、地区和方法不同而差异.各种免疫球蛋白不但量上有区别,而且在功能上也各有特点: IgG: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作用地大部分抗体属于IgG.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地免疫球蛋白.IgG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病、黑热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某些肿瘤、白血病、重链病、轻链病及某些免疫缺陷病.IgA:IgA具有抗细菌和抗病毒地作用.不能通过胎盘,小儿只能从母乳中得到. 免疫球蛋白():参考值:成人~克升.在人体地血液中分为两型,即血清型和分泌型,前者以单体形式存在,后者是由一种连接地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且合成和分泌地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因此主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是参与粘膜部位免疫地主要抗体,在局部

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婴儿正是通过初乳获得分泌型,达到自然被动免疫地效果. 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等疾病.降低见于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某些免疫缺陷病、反复呼吸道感染、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IgM是一种高效能地抗体,杀菌力强,特别是对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效. 免疫球蛋白():参考值:成人~克升.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地抗体,在胎儿发肓晚期即可产生,在新生儿中含量极微,出生逐渐升高,到~岁时达到成人水平.在脐带血中此抗体含量增加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天然地血型抗体为,由血型不合地输血所引起地溶血反应亦是由此抗体所致.当机体遇有病原体感染时,是体液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地抗体,在临床上检测此抗体可特异性地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病毒感染、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降低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烧伤、营养不良和免疫低下疾病.IgE又称反应素,在机体遇到过敏原时,IgE能使细胞释放出多种活动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疟疾达标题库及答案

疟疾诊治知识题库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错的打“×”)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能感染人的有5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 3.疟疾是一种丙类传染病,不需要十分重视的。(×) 4.当发现疟疾病例时,应依法进行网络报告或其他方式上报。(√)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传染病的义务报告人,发现疟疾或疑似疟疾病例,均应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 6.疟疾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很短。(×) 7.疟疾只在非洲流行。(×) 8.间日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全年流行。(×) 9.目前我国输入性的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季节性。(×) 10.疟疾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 11.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 12.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 13.疟原虫的裂殖子通过蚊子传播给人。(×) 14.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 15.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后来才寄生于红细胞内。(√) 16.疟原虫只寄生在人体的肝细胞内。(×) 17.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

18.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 19.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20.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 21.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72小时。(√) 22.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36-48小时。(√) 23.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 24.中华按蚊的孳生地是那些小的臭水沟。(×) 25.微小按蚊主要传播恶性疟。(√) 26.疟疾的流行与环境的温度没有关系。(×) 27.输血也可以传播疟疾。(√) 28.正常情况下,感染疟疾的孕妇能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给胎儿。(×)29.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30.进入间歇期,疟疾患者还会有发热。(×) 31.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48小时。(√) 32.恶性疟的发作周期一般为36-48小时。(√) 33.三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48小时。(×) 34.恶性疟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常可发展为重症疟疾。(√) 35.间日疟能引起患者死亡。(×) 36.疟疾的再燃是指由于血液中少量的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而再度发作。(√) 37.各种疟原虫都会出现再燃。(√) 38. 疟疾的复发是指初发患者经治疗后,血中疟原虫已彻底肃清,但是肝脏中的迟

老年痴呆临床诊断与治疗试题答案

老年期痴呆的临床诊断答案 1、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通常以(A)为首发症状 A、运动症状 B、幻觉或错觉 C、肢体动作不协调 D、以上都是 2、关于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语言障碍的叙述错误的是(B) A、流畅性差 B、节律正常 C、拼音异常 D、忧郁多见 3、老年变性病所致痴呆的第二常见病因(D) A、CADASIL B、额颞叶痴呆 C、SD D、路易体痴呆 4、痴呆的病因包括(D) A、变性病、血管病、感染 B、肿瘤及副肿瘤性 C、外伤、中毒 D、以上都是 5、关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叙述错误的是(B) A、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B、无帕金森样表现 C、眼球运动障碍 D、中轴性肌张力障碍 6、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占FTLD的(A)% A、20 B、30 C、40 D、50 7、路易体痴呆临床特点不包括(D) A、反复出现的视幻觉 B、自发性锥体外系损害 C、病程进行性加重 D、早期记忆障碍明显 8、下列(D)以眼球活动障碍为首发症状A、阿尔茨海默病B、血管性痴呆C、额颞叶变性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9、关于语义性痴呆叙述错误的是(C)A、进行性命名不能B、词语理解受损C、影像学额叶前部萎缩D、易误诊为AD

10、痴呆的诊断方法包括(D)A、病史、躯体及神经精神检查B、神经心理学检查C、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D、以上都是老年期痴呆的鉴别诊断及病例分析答案 1、克雅氏病分(C)型A、2B、3C、4D、5 2、正压性脑积水(NPH)临床特点不包括(D)A、步态异常 B、痴呆 C、小便失禁 D、脑脊液压力异常 3、关于散发型CJD叙述错误的是(C)A、中年后发病B、进行性加重的痴呆、锥体外系损害、肌阵挛C、MRI:底节及皮层信号正常D、周期性尖慢复合波 4、关于亨廷顿舞蹈病叙述错误的是(C)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大脑皮质及新纹状体病变C、第6号染色体异常D、治疗选用丁苯那嗪 5、亨廷顿舞蹈病临床特征包括(D)A、舞蹈样不自主运动B、进行性痴呆C、多在中年起病D、以上都是 6、家族性克雅氏病占(C)% A、80-90 B、20-30 C、10 D、5 7、关于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叙述错误的是(B)A、机体对肿瘤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B、于癌症诊断之后出现C、症状可以在数周或数月内进行性加重D、颞叶内侧及相关边缘结构T2高信号 8、散发型CJD血清S100蛋白浓度(A)A、升高B、降低C、不变D、以上均可

儿科肾病题目及答案

儿科肾病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引起急性肾炎最常见病因是:D A.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B.肺炎双球菌感染 C.葡萄球菌感染 D.溶血性链球菌 E.草绿色链球菌 2.急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C A. 浮肿、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 B.血尿、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 C.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 D.浮肿、少尿、血尿、高血脂 E.浮肿、血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3.急进性肾炎的病理特点:B A.肾小球弥漫增生 B.肾小球有大量新月体形成 C.局灶性增生和局灶性硬化 D.基底膜增厚伴细胞增生 E.动脉内膜增厚和入球小动脉纤维蛋白样坏死 4.隐匿性肾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应除外:A A.一过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B.单纯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C.反复发作性血尿 D.持续性蛋白尿伴发作性血尿 E病情轻、病程长、可自行缓解 5.大量的蛋白尿说明是B A 肾小管对蛋白的回吸收障碍 B 肾小球滤过膜改变 C 组织性蛋白尿 D 溢出性蛋白尿

E 功能性蛋白尿 6.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主要特征是A A 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B 主要以急性起病、重症血尿为特征 C 以进行性贫血为特征 D 以高度水肿为特征 E 以高血压脑病为特征 7.慢性肾炎水肿产生的主要因素是C A 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 肾内分泌前列腺素减少 C 肾小球超滤及滤过率下降 D 继发醛固酮分泌增多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8.成年人引起肾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疾病是E A 肾动脉狭窄 B 慢性肾盂肾炎 C 肾动脉硬化 D 急性肾小球肾炎 E 慢性肾小球肾炎 9.慢性肾炎临床表现错误的是D A 中等程度蛋白尿 B 轻、中度水肿 C 高血压 D 不导致肾功不全 E 贫血 10.慢性肾炎治疗的主要目的E A 消除蛋白尿 B 消除血尿 C 控制感染 D 应用血小板解聚药

(整理)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IgG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胎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IgG,在孕期22-28周间,胎儿血IgG浓度与母体血IgG浓度相等,出生后母体IgG逐渐减少,到第3、4月胎儿血IgG降至最低,随后胎儿逐渐开始合成IgG,血清IgG逐渐增加,到16岁前达到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G增高:IgG增高是再次免疫应签的标志。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胶原血管病、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单纯性Ig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IgG型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2)IgG降低:见于各种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肌营养不良也可有血IgG浓度降低。 正常参考值:7.0-16.6g/L. 免疫球蛋白IgA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儿童的IgA水平比成人低,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1)IgA增高: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湿疹和肾脏疾病等;在中毒性肝损伤时,IgA浓度与炎症程度相关。 (2)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非Ig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0.7-3.5g/L. 免疫球蛋白IgM检测临床意义: 生理性变化:从孕20周起,胎儿自身可合成在量IgM,胎儿和新生儿IgM浓度是成人水平的10%,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8-16岁前达成人水平。 病理性变化:

⒈急性牙髓炎

⒈急性牙髓炎: 症状:①自发性阵发性痛(化脓时有搏动性跳痛);②夜间痛;③温度刺激加剧疼痛(牙髓化脓或坏死时表现为热痛冷缓解);④疼痛不能定位。 检查:①患牙可查及近髓腔的深龋或其他硬组织疾病,牙冠有充填体或深牙周袋;②探诊引起剧痛,可探及微小穿髓孔,可见少许脓血自穿髓孔流出;③温度刺激敏感;④早期叩痛不明显,晚期垂直轻度叩痛。 鉴别诊断:①三叉神经痛;②龈乳头炎;③急性上颌窦炎。 应急处理:①开髓引流;②消炎止痛;③针刺镇痛。 ⒉慢性牙髓炎: 病和较长,有长期冷热刺激痛史,咬合不适,轻叩痛,可定位患牙。 慢性闭锁型牙髓炎:①无自发痛,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史;②可查及深龋洞,冠部充填体或其他牙硬组织疾患;③洞内探诊迟钝,去腐后无肉眼可见的露髓孔;④温度测验反应迟钝或迟缓;⑤多有轻度叩痛(+)或叩诊不适(±)。 慢性溃疡型牙髓炎:①无自发痛,当食物嵌入洞内出现剧烈疼痛;②冷热刺激剧痛;③查及深龋洞或近髓牙体损害,患牙长期废用,或见大量软垢、牙石堆积,洞内食物嵌塞;④去腐有穿髓孔,浅探不痛,深探剧痛或有暗红色血渗出;⑤温度测验敏感;⑥没有叩痛或轻微不适。 慢性增生性牙髓炎:①无自发痛,有进食痛或进食出血现象,长期不敢用患侧咀嚼食物;②患牙深龋洞中有红色肉芽组织━牙髓息肉,探之无痛易出血,患牙长期废用。 慢性牙髓炎诊断要点:①可定位患牙,有长期冷热刺激痛病史或自发痛史;②患牙有牙体硬组织疾病; ③患牙对温度测验异常;④叩诊反应作为重要指标。 慢性牙髓炎鉴别诊断:①深龋;②可复性牙髓炎;③干槽症。 牙龈息肉和牙周膜息肉的鉴别: 牙龈息肉:是患牙邻牙合面出现龋洞时,由于食物长期嵌塞和患牙缺损处粗糙边缘的刺激,牙龈乳头向龋洞增生所形成的息肉样物体。 牙周膜息肉:多根牙的龋损发展过程中,骨腔穿通,髓室底遭到破坏,外界刺激使根分叉处的牙周膜反应性增生,息肉状肉芽组织穿过髓底穿孔进入髓室,外观极像牙髓息肉。 ⒊牙髓坏死: 症状:①无自觉症状;②牙冠变色;③有自发痛史、外伤史、正畸治疗史或充填修复史; 检查:①牙冠可存有深龋洞或其他牙体硬组织疾患或有充填体深牙周袋,也可见完整牙冠者;②牙冠呈暗黄色或灰色,失去光泽;③牙髓无反应;④叩(-)或不适感(±);⑤无窦道;⑥X线无明显异常。牙髓坏死的鉴别诊断:慢性根尖周炎。 急慢性根尖周炎: ⒈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⑴根尖脓肿: 症状:自发性剧烈、持续的跳痛,伸长感加重,咬合痛。 检查:①叩痛(++)~(+++)松动Ⅱ°~Ⅲ°;②根尖部牙龈潮红,无明显肿胀,扪诊轻微疼痛;③相应的颌下淋巴结或颏下淋巴结可有肿大及压痛。 ⑵骨膜下脓肿(又叫牙槽骨骨膜炎或颌骨骨膜炎) 症状:患牙的持续性搏动性跳痛更加剧烈,疼痛达最高峰,患者极度痛苦,疼痛难忍,影响睡眠和进食,可有体温升高,乏力等症状。 检查:①患者面容痛苦,精神疲惫,体温升高38°左右,淋巴结肿大扪痛;②叩痛(+++),松动Ⅲ°,牙龈红肿,移行沟变平,有明显压痛,扪诊深部有波动感;③严重的可使相应面部出现蜂窝组织炎,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压痛,致使面容改变。 ⑶粘膜下脓肿:

小儿疟疾的临床表现

小儿疟疾的临床表现 小儿疟疾的临床表现——为了可以使家长朋友们及时发现病情,及时给孩子治疗,减少小儿疟疾对于小儿患者的危害,下面传染科疾病专家对于小儿疟疾的临床表现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于小儿疟疾的临床表现的介绍,主要有以下六点: 1.恶性疟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病情凶险。除寒战、高热外,根据疟原虫侵犯部位临床可分为:脑型,表现为剧烈头痛、躁动不安、昏迷、谵妄、惊厥、瘫痪、反射亢进、脑膜刺激征和脑病。胃肠型,表现为呕吐、腹泻和剧烈腹痛。肾功能衰竭型,表现为进行性少尿、无尿及尿毒症。黄疸弛张型,表现为弛张热、黄疸、呕吐胆汁、贫血、肝肿大、昏迷。休克虚脱型,表现为体温不升、手足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数。 2.小儿疟疾患者最先出现寒战期,患者突觉寒冷、发抖,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常有恶心、呕吐,持续约20~30分钟。继之为发热期,体温升高达40~41℃,口渴、头痛,脉速而饱满,全身酸痛,持续4~8小时。然后转为出汗退热期,全身大汗淋漓,体温骤然下降,全身顿觉舒服且疲乏。发作日久可出现贫血、脾大。 3.小儿疟疾潜伏期,间日疟为10~12日,三日疟为14~25日,恶性疟为9~16日。潜伏期的后期可有微热、精神倦怠、四肢和背部酸痛等前驱症状。 4.发作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2日发作一次,恶性疟的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弛张型。 5.小儿疟疾急性发作无定型,寒战期仅有四肢冰冷、脸色苍白、口唇紫绀。发热期虽有高热,但仍四肢冰冷。常伴有呕吐、腹泻。退热期大汗少见。贫血发展快,脾肿大明显。但一经治疗即可迅速恢复。 6.先天性疟疾母亲产前感染疟疾,待新生儿生后5~6天内发病,血

中可找到与母亲一样的疟原虫。病死率高。 以上对于小儿疟疾的临床表现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症状表现的话,就应该马上去就医治疗了。祝身体健康!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抗细胞内抗原的抗体 包括:1、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抗核抗体)。2、抗细胞浆内成分的抗体(抗中性粒细胞及 其他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3、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抗细 胞外抗原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抗核抗体谱(ANAS (一).抗DNA抗体 又可分为单链和双链DNA抗体: 1. 抗双链DNA( 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又称为天然DNA抗体,其靶抗原为双 螺旋dNA.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30%-90%勺活动期SLE患者此抗体阳性,且抗体滴度的消长与SLE的活动程度相关,随着疾病活动的控制,抗dsDNA抗体滴度可以下降或消失, 可作为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的指标。抗dsDNA抗体与DNA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 膜沉积,或抗dsDNA抗体直接作用于肾小球抗原造成SLE患者的肾损害。抗dsDNA抗体阳性 的患者较阴性患者发生肾炎的危险性高12倍。 2. 抗单链DNA( single strand DNA,ss-DNA )抗体:又称为变性DNA抗体,其靶抗原为核搪或脱氧核糖?在SLE患者有较高的检出率(50%-60%),但结果缺乏疾病特异性,在其他风湿病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导的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有10%-70%勺检出率?有些正常老年人也存在。 (二) .抗组蛋白抗体:具有H1、H2A H2B H3和H4四个亚单位,常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与DNA构成的复合物称为染色质,染色质最基本的单位是核小体(nu cleosome).所有组蛋白各 成分均可能成为自身抗体的靶抗原 1.SLE的阳性率约30%-80%并常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 H2A-H2B复合物和抗H1的IgG型抗体为主. 2.药物性狼疮的阳性率达95%以上,但不伴有抗dsDNA抗体阳性,主要以抗H2A-H2B为主. 常见的药物有肼苯达嗪、异烟肼及氯丙嗪. (三).抗非组蛋白抗体: 1. 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 ):此类抗蛋白可以溶于盐 水而被提取,故称为可提取性核抗原.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尤为重要,但与疾病的严

脓胸诊治指南

脓胸诊治指南 【诊断依据】 一、有肺部感染、胸部外伤史、手术史或有邻近器官感染、血源性感染病史。 二、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发热、胸痛、呼吸急促、咳嗽、咳痰。重症病人有紫绀等症状。 三、急性病容、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肋间隙饱满;叩诊患侧呈浊音,纵隔向对侧移位;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语颤减弱。 四、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五、X线检查,患侧有胸腔积液征象。若伴有支气管胸膜瘘时,表现为液气胸,可见液平面。全脓胸时可见肺萎陷及纵隔向健侧移位。CT检查对多房性脓胸的诊断和定位有重要意义。 六、胸腔穿刺抽出脓液并行涂片和细菌培养可确诊。 【检查】 一、胸片,胸部B型超声及CT检查。 二、胸腔穿刺检查。 【治疗】 一、全身支持治疗: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饮食,鼓励进食,注意补充电解质。必要时静脉输入高营养、血浆、白蛋白及新鲜血。 二、抗感染:可根据脓液细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 三、胸腔穿刺:适用于急性脓胸早期或结核性脓胸,脓汁稀薄者。穿刺前应行X线或B 超定位;穿刺时穿刺点不宜过高或过低,掌握进针深度,以免刺伤肺造成并发症;若病人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出冷汗、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穿刺。 四、胸腔闭式引流术 (一)适应证: 1.肺脓肿或肺结核空洞溃破所致脓气胸。 2.有支气管胸膜瘘或食管胸膜瘘的脓胸或脓气胸。 3.全脓胸脓液较多,穿刺后脓液增长较快。 4.包裹性脓胸,脓液粘稠,穿刺不易抽出时。 (二)手术方式及要点 1.肋间切开插管引流法:引流前先定位,局部切开皮肤2.0~3.0cm,将引流管插入胸腔2.0~3.0cm。 2.经肋床切开插管引流法:在脓腔低部预行切口上下两肋平面沿肋骨作一长5.0~7.0cm 皮肤切口,切开骨膜,切除2.0~3.0cm长的肋骨,经肋床插入胸管2.0~3.0cm左右。 3.术中注意事项:①有支气管胸膜瘘者应行半卧位,防止脓液溢入支气管造成窒息; ②采用局麻,可随时咳嗽;③大量脓胸于引流前,应先做胸腔穿刺,排脓减压,防止术中切开胸膜时,突然减压引起休克;④术中避免伤及肋间血管和神经,必要时缝扎血管。 4.术后处理:①经常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情况,注意引流量及脓液性质,注意胸管是否通畅;②鼓励咳嗽和深呼吸,以促进肺膨胀;③及时复查胸片,以便调整胸腔引流管;④经闭式引流2~3周后,肺膨胀粘连固定,每日引流量少于10~20ml,可考虑开放引流;⑤继续抗感染治疗。 五、手术治疗:慢性脓胸多需手术治疗,清除异物、消灭脓腔,尽可能多保存和恢复肺功能。

(整理)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医学意义

抗核抗体的检测及医学意义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IgA 和IgD,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故该类抗体可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迄今已有二十余种抗核内不同成分的抗核抗体被相继发现。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ANA在未治疗的SLE 患者中的滴度较高,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如SLE、R 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 CTD )、干燥综合征(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滴度的ANA。ANA阳性并不一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不同,因此可产生多种类型的ANA,在其众多类型中,作为针对某一特定核成分的个别抗体,只在某一疾病中出现,成为诊断该疾病的血清标志性抗体。各种ANA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出现不同组合,可形成各种疾病或疾病亚群的特征性抗体谱。因此,总的ANA检测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筛选试验,ANA阳性者进一步检测各亚类ANA抗体对明确诊断、临床分型、病情观察、预后及治疗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按细胞内分子理化特性与抗原分布部位将ANA分为四大类,即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和抗核仁抗体,每一大类又因不同的抗原特性再分为许多亚类。在临床检测中ANA的命名通常按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1.根据抗原的化学名称命名如抗dsDNA、抗RNP、抗DNP抗体。 2.以第一位检出该抗体的患者命名如抗S m、抗Ro、抗La 抗体。 3.以相关疾病命名如抗SSA、抗SSB 抗体。

疟疾的临床特点

疟疾的临床特点 疟疾潜伏期因感染的疟原虫种类不同而异。恶性疟平均为12天,三日疟平均30天,间日疟和卵形疟平均14天,但间日疟有时可长达12个月以上。经输血传播的疟疾,其潜伏期的长短与血中疟原虫的数量有关,3-41天不等,一般为7-14天。疟疾临床症状通常有以下四期: 1.前驱期: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畏寒。 2.发冷期:手脚发冷,继而寒战、发抖、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体温 迅速上升、此期可持续10多分钟至2小时。 3.发热期:寒战后全身发热、头痛、口渴,体温可升至39oC或以上,有些 病人可出现抽搐、此期可持续2-3小时。 4.出汗期:高热后大汗淋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温迅速下降,此期可 持续1小时以上 疟疾的诊断标准 流行区居民或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区住宿,或曾经患疟,或有输血史等,当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时,应考虑疟疾的可能。 1.临床症状诊断:间歇性定时发作上述临床症状,恶性疟为每日或隔日发作1次,间日疟为隔日发作1次。发作多次的患者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人可 出现昏迷。 2.病原诊断:发热病人从耳垂取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玻片上涂制厚血膜,用吉氏染液染色,显微镜油镜检查见疟原虫。这是目前最简单而可靠的诊 断方法。 3.血清学诊断: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疟疾抗 体,抗体阳性者说明曾患过疟疾。 抗疟药使用原则 抗疟药的使用应遵循安全、有效、合理和规范的原则。根据流行地区的疟原虫虫种及其对抗疟药物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药物,严格掌握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一)间日疟治疗药物。 首选磷酸氯喹片(简称氯喹)、磷酸伯氨喹片(简称伯氨喹)。治疗无效时,可选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的口服剂型进行治疗。 (二)恶性疟治疗药物。 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或联合用药(ACT),包括: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复方青蒿素片等。 (三)重症疟疾治疗药物。 1.青蒿素类药物注射剂,包括蒿甲醚和青蒿琥酯。 2.磷酸咯萘啶注射剂。 二、用药方案 (一)间日疟的治疗。 氯喹加伯氨喹:氯喹口服总剂量1200mg。第1日600mg顿服,或分2次服,每次300mg;第2、3日各服1次,每次300mg。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从服用氯喹的第1日起,同时服用伯氨喹,每日1次,每次22.5mg,连服8日。 此疗法也可用于卵形疟和三日疟的治疗。 (二)恶性疟的治疗(选用以下一种方案)。 1.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口服总剂量青蒿琥酯和阿莫地喹各12片(青蒿琥酯每片50mg,阿莫地喹每片150mg),每日顿服青蒿琥酯片和阿莫地喹片各4片,连服3日。 2.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剂2片,首剂后6—8小时、24小时、32小时各服2片。 3.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口服总剂量8片(每片含萘酚喹50mg,青蒿素125mg),一次服用。 4.复方青蒿素片:口服总剂量4片(每片含青蒿素62.5mg,哌喹375mg),首剂2片,24小时后再服2片。 (三)重症疟疾的治疗(选用以下一种方案)。 1.蒿甲醚注射剂:肌注每日1次,每次80mg,连续7日,首剂加倍。若病情严重时,首剂给药后4—6小时可再肌注80mg。 2.青蒿琥酯注射剂:静脉注射每日1次,每次60mg,连续7日,首剂加倍。若病情严重时,首剂给药后4—6小时,可再静脉注射60mg。

老年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老年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汤洪川, Tang Hongchuan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刊名: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ALTH CARE AND MEDICINE IN CHINESE PLA 年,卷(期):1999,1(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云琴.马顺天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卒中误诊21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5) 2.金松月老年痴呆病人的健康教育[期刊论文]-中国病案2010,11(10) 3.孙玉龙.王戈老年痴呆的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4) 4.邱宁杰.徐芸老年痴呆患者常见安全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 5.高海燕.孙超峰原发性高血压133例脑卒中后血压变化及其与脑卒中发生部位的关系[期刊论文]-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2) 6.陈滨津.李轶.张谦.王振.秦琦.万柏坤.Chen Bin-jin.LI Yi.ZHANG Qian.WANG Zhen.QIN Qi.WAN Bai-kun小波分析在早老性痴呆脑电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医疗卫生装备2005,26(7) 7.孙琦老年痴呆的康复治疗[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2009,7(5) 8.姚梅坤.吴欢欢老年痴呆的致病因素及预防护理[期刊论文]-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5(4) 9.张葆樽.Zhang Baozun老年痴呆流行病学进展[期刊论文]-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1999,1(4) 10.他汀类药物预防脑卒中有效吗?[期刊论文]-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e8814234.html,/Periodical_jfjbjyxzz199904003.aspx

血压和蛋白尿与慢性肾脏病进程

白阴性,尿蛋白定量<0.2g/24h ,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血压和肾功能正常。4年来未复发,不论感冒、受寒、劳累、感染,化验一切正常。(2)基本缓解:多次检测尿蛋白定量<1g/24h ,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改善,血压、肾功能正常。(3)部分缓解:尿蛋白定量<2g/24h ,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血压、肾功能接近正常。外感后病情即加重,外感消除即恢复原状。(4)无效:尿蛋白定量虽有减少,但仍大于3.5g/24h ,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不明显,血压升高,肾功能无好转或加重,病情进行性加重。 2 疗效比较 经过长期追踪观察4年以上。治疗组31例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1例。完全缓解率70.9%,部分缓解率25.8%。对照组31例中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4例,完全缓解率58.1%,部分缓率29.1%。两组完全缓解率有明显差异(P <0.01)。 体 会 从病理类型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常见于膜性肾病、膜 增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以 及部分IgA 肾病等[1]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疗效也不令人满意,完全缓解率达不到80%[2]。目前西医仍以激素与环磷酰胺为首选用药,联合用药后增加缓解率,稳定病情,并可延缓肾衰竭的发展。应用新一代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 、骁悉等,因会产生肝损害、肾毒性等,加之部分疗效不确切、复发率高、用药周期长,而使患者不能耐受或难以顺利实施。中药可消除西药的众多副作用,因此中西结合可取长补短、提高疗效,但从长期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虽取得了确切的疗效,但还没有突破性进展,长期缓解率不高。 笔者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用木箱闷灸及药线穴位埋植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缓解率。木箱闷穴灸药 力强、炙面范围大,其他传统灸法是无可比拟的。施治部位在腰背部,是督脉、膀胱经通过之处,内连肾脏。该二经脉能调整全身阴阳之气,参与分清泌浊。在腰背部二经脉穴位上针灸,对机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具有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的调整作用,进一步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的进展。 浸晒药线穴位埋植是在羊肠线穴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肠线通过黄连、黄柏、黄芩液浸晒,有清热泻火、杀菌抗炎作用,比单纯肠线疗效提高,而且浸泡肠线经高压消毒,不会导致排异性发炎化脓,可以大剂量使用。选脾俞、肾俞、胃俞、三焦俞,意在健脾益肾,使失衡的免疫系统归于平衡;足三里可理脾胃,调气血,为全身强壮要穴;三阴交穴健脾化湿、疏肝益肾。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调整细胞组织的生理生化过程,使之朝着有利于机体生存的方向转化,使机体得以维持正常的完整性、反应性与恒定性;针刺有抗炎作用,动物实验对炎症过程的渗出变性,组织增生的病理变化均呈一种调整作用,可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缩短炎症过程,调节炎症肉芽组织的增生,减少黏连和纤维化,可以改善炎症灶的微循环和淋巴循环,减少血液和淋巴的瘀滞,减少水肿;针刺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可降低血管的紧缩性,改善动脉血管弹性,提高搏动性血液供应强度[3]。这些实验研究机理是针灸治疗RNS 的理论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张琳琪.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中国中 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42-343.2.张玉侠,周希静.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新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2003.3(3):175-176.3.府强.实用针灸疗法临床大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22-35. (收稿:2004-06-13) ?循证医学荟萃? 血压和蛋白尿与慢性肾脏病进程 Jafar TH ,et al.Ann Intern Med ,2003,139(4):244-25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程的观点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还不清楚在使用ACEI 和不使用ACEI 进行降压治疗时,血压和蛋白尿控制到何种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程。笔者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兹简述如下。 方法:我们在MEDL IN E 资料库中检索到11个比较使用ACEI 和不使用ACEI 的方案治疗非糖尿病性的肾脏病的随机对照研究报告。这些是在1977年~1999年间发表的英文的文献。我们把1860个患者汇总在一起进行meta 分析。其中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定义为:血清肌酐水平升高2倍或达到肾衰竭的水平。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价收缩压、舒张压、尿蛋白排泄率与慢性肾脏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平均的追踪时间是2.2年。 结果:共有311例患者出现了肾脏病的进展,收缩压在110~129mmHg 之间和尿蛋白排泄低于2.0g/d 的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危险性最小。使用ACEI 控制了血压和尿蛋白排泄率的患者,仍能显示出ACEI 对肾脏的保护作用[相对危险度为0.67(95%CI 0.53~0.84)]。那些收缩压较高并且尿蛋白排泄率大于1.0g/d 的患者肾脏病进展的危险性是增加的(P <0.01)。 结论:尽管有一些相反的结果,收缩压控制在110~129mmHg 之间可能对尿蛋白排泄率大于1.0g/d 的肾脏病患者有利。收缩压低于110mmHg 可能增加肾脏病进展的危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研究所 510080 张益民 李幼姬 摘) ? 624?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年7月第5卷第7 期?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肾病综合症

肾病综合征 定义:本病属中医“虚劳”、“水肿”等范畴,肾病综合症是因正气亏虚,肺脾肾等功能失调,加之风寒热湿暑或疮毒等侵袭;外邪袭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则泛溢肌肤;涉水冒雨、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失健运,使水湿内聚;肾元亏虚,气化失司,水湿停聚等而发为水肿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病理和临床疾病所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其表现、机制和防治各有特点。在临床上,有四大特点:1、大量蛋白尿2、低蛋白血症3、高脂血症4、水肿,水、钠潴留;其中一二两项是肾病综合症诊断的必备条件。 病因: 中医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三因: 1素因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外邪侵袭,内伤脾肾,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脾肾虚损实为本病的素因。如《诸病源候论..水病诸侯》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令身体肿满。” 2主因《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体重烦冤……”,“岁土太过,寒气流行,邪寒心火……甚则腹大胫肿”。《素问。水热穴论》提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与风、寒、湿等有关。3诱因《医学入门。杂病湿类》说:“阳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而见阳证;阴水多内因,饮水及茶酒过多,或饥饱劳役房欲而见阴证”。可见其诱因与酒色、饮食、劳累以及外感客邪诱发有关。 西医病因病理 儿童肾病综合症约90%病因不明,为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其病理改变80%以上为微小病变,90%以上患儿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继发性肾病综合症多发生于系统性疾病的过程中,其病理改变多为非微小病变型,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而多不理想。现分述如下: (一)大量蛋白尿 大量蛋白尿是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也是最早出现的临床特征。正常儿童尿蛋白通常不超过100mg/24h.肾病时尿蛋白多大于2g/24h,甚至达10g/24h,其组成主要为中分子白蛋白。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底膜、足突裂孔膜以及覆盖在其上的上皮细胞等组成,蛋白尿的发生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当肾小球滤过膜受免疫或其他病因损伤后,其电荷屏障和(或)孔径屏障减弱,血浆蛋白由之漏入尿中。当微小病变时,主要是电荷屏障减弱,使生理pH时带负电荷的低分子量(MW=70000~150000)的蛋白质

肺脓肿和脓胸鉴别

鉴别肺脓肿和脓胸最可靠的CT征象是洞壁特点、胸膜分离征和肺压迫征。临床研究提示,约70%的脓胸病人中可见到与壁层胸膜分开的均匀增厚的脏层胸膜,还可以通过扭曲的支气管或环绕病灶周围的肺血管识别被压迫的未受累的肺组织。这种胸膜分离征和肺压迫征是脓胸的特征,肺脓肿几乎不见此征。洞壁的特点对于鉴别诊断有帮助,因为脓胸至少有一部份壁(包括内外壁)相当薄、均匀且光滑,而典型的肺脓肿空洞与其病灶相比相对较小,洞壁厚薄不均,而且不规则。 有8种征象与肺脓肿和脓胸有关。它们是胸壁夹角、外形、大小、病灶内气体、肺实变、游离胸腔积液、分隔病变和多发病变。病灶大小、形状和胸壁夹角是不太可靠的征象例如:肺脓肿往往呈园形,脓胸呈梭形,然而常有例外发生,梭形的脓胸在轴位CT 片上可表现为园形。 肺脓肿的定义为局部肺实质的破坏和化脓,横断面CT影像可显示园形厚壁空洞,支气管和肺血管在接近脓肿洞壁的地方突然中断,无压迫和变形。感染的大疱酷似肺脓肿,特别是附近有肺炎时,然而在CT 上显示为光滑的内壁,从而提示大疱的诊断。 脓胸的定义为胸膜腔内的积脓,它最可靠的X线

征象是胸膜分离征。当病变呈梭形与胸壁呈钝角、洞壁厚度一致时或当病变压迫临近肺组织时,亦可诊断为脓胸,这种征象只存在大的脓胸。 反观此病例,肺组织受压明显,胸膜分离征象似乎也可以看到,病变形态呈梭形,病变较大,外侧壁紧贴胸壁,看不到明显的洞壁,那么应该就是壁层胸膜,内侧壁因为和受压的肺组织不好区分,所以不好评价。总之,本例从影像上来看,更像是一个脓胸,而不支持肺脓肿。支持脓胸! 肺脓肿(lungabscess)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而坏死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多发生于壮年,男多于女。 胸膜腔受化脓性病原体感染,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称为脓胸。按病变范围分为全脓胸和局限性脓胸。全脓胸是指脓液占据整个胸膜腔,局限脓胸是指脓液积存于肺与胸壁或横隔或纵隔之间,或肺叶与肺叶之间,也称包裹性脓胸。脓胸多数是继发性的,病原体来自胸腔内或胸腔附近脏器或组织间隙感染,如细菌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感染、肺脓肿破溃或肝脓肿、膈下脓肿、纵隔脓肿、肾脓肿破溃穿入胸腔等。 肺脓肿(lungabscess)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而坏死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多发生于壮年,男多于女。自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肺脓肿的发生率已大为减少。 症状症状详细描述急性吸入性肺脓肿起病急骤,患者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咳嗽、咳粘液痰或粘液脓痰。炎症波及局部胸膜可引起胸痛。病变范围较大,可出现气急。此外,还有精神不振、乏力、胃纳差。约10~14天后,咳嗽加剧,脓肿破溃于支气管,咳出大量脓臭痰,每日可达300~500ml,体温旋即下降。由于病原菌多为厌氧菌,故痰带腥臭味。有时痰中带血或中等量咯血。

(整理)肾病试题.doc

一、选择题: 1.引起急性肾炎最常见病因是:D A.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B.肺炎双球菌感染 C.葡萄球菌感染 D.溶血性链球菌 E.草绿色链球菌 2.急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C A. 浮肿、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 B.血尿、蛋白尿、高血压、高血脂 C.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 D.浮肿、少尿、血尿、高血脂 E.浮肿、血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3.急进性肾炎的病理特点:B A.肾小球弥漫增生 B.肾小球有大量新月体形成 C.局灶性增生和局灶性硬化 D.基底膜增厚伴细胞增生 E.动脉内膜增厚和入球小动脉纤维蛋白样坏死 4.隐匿性肾炎的常见临床表现应除外:A A.一过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B.单纯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

C.反复发作性血尿 D.持续性蛋白尿伴发作性血尿 E病情轻、病程长、可自行缓解 5.大量的蛋白尿说明是B A 肾小管对蛋白的回吸收障碍 B 肾小球滤过膜改变 C 组织性蛋白尿 D 溢出性蛋白尿 E 功能性蛋白尿 6.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主要特征是A A 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B 主要以急性起病、重症血尿为特征 C 以进行性贫血为特征 D 以高度水肿为特征 E 以高血压脑病为特征 7.慢性肾炎水肿产生的主要因素是C A 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 肾内分泌前列腺素减少 C 肾小球超滤及滤过率下降 D 继发醛固酮分泌增多 E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8.成年人引起肾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疾病是E

A 肾动脉狭窄 B 慢性肾盂肾炎 C 肾动脉硬化 D 急性肾小球肾炎 E 慢性肾小球肾炎 9.慢性肾炎临床表现错误的是D A 中等程度蛋白尿 B 轻、中度水肿 C 高血压 D 不导致肾功不全 E 贫血 10.慢性肾炎治疗的主要目的E A 消除蛋白尿 B 消除血尿 C 控制感染 D 应用血小板解聚药 E 防止或延缓肾功衰竭 11.慢性肾炎高血压的治疗哪项是错误的E A 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在125/75mmHg 以下;尿蛋白<1g/d,血压可放宽到130/80mmHg以下 B 选择延缓肾功能恶化具有肾保护作用的降压药; C 限盐<3g/d,有钠水潴留可选用噻嗪类利尿药

不规则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不规则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不规则抗体检查也称红细胞抗体检查,是指不符合ABO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即抗A、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ABO系中的亚型,变异型抗A1或某种抗B等抗体,也称为不规则抗体,多数为IgG抗体。主要是经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在盐水介质中不能凝集而只能致敏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必须通过特殊介质(酶、抗人球蛋白、聚凝胺等,才能使致敏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临床上所称的“同型血”实际上是指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相同,其它红细胞血型系统未必相同。如果交叉配血不仔细,或只用盐水介质配血,则有可能检查不出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而此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虽然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率仅为0.37%,但是该项阳性的患者一旦输入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抗原、抗体发生免疫性结合,在补体的参与下,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即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严重时甚至危及其生命。因此,在输血中要经常警惕这种输血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当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时,必须进一步作抗体鉴定,确定其特异性后,再输入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才能达到安全输血之目的。 新生儿溶血病(HDN)也是由于母亲体内存在与其胎儿红细胞不配合的IgG性质的不规则抗体,引起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凡是以IgG性质出现的不规则抗体,理论上都可以引起HDN,因为IgG性质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引发胎儿水肿、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

甚至并发核黄疸。因此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孕妇也应作不规则抗体筛选,若检测出不规则抗体,应作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Rh血型中D抗原的抗原性强于E抗原的抗原性,因此产生抗D抗体的几率大于抗E抗体。抗A1抗体为A亚型中不规则抗体,它的存在提示我们在注意ABO血型以外的不规则抗体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ABO亚型中的不规则抗体,因为它也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个因素。抗M抗体为冷凝集素,很少在37℃有活性,一般在体内不能引起溶血反应,但患者处于低温麻醉状态下手术时应注意,因为此类抗体可激活补体。当机体的体温在冷抗体最适反应温度范围内(4~20℃)时,可发生溶血反应。 不规则抗体产生大多为Rh血型系统,除抗D外,其他如抗E,抗Ec,抗Ce检出率占Rh系统67.8%,提示Rh阳性患者输血也可引起溶血反应,且机率较高。据我国汉族人群Rh抗原分布特点,E抗原阳性比D抗原阳性低,产生抗E抗体的机率高于抗D抗体,故Rh血型系统D抗原阳性E抗原阴性者输血不容忽视。Rh阴性个体免疫后产生抗D的机率为70.9%,产生的抗体其效价在体内会逐渐下降,甚至常规试验会漏检,若以后作为受血者输入Rh(D)阳性血刺激时,会很快出现免疫性回忆反应。抗体效价会在1~2周内达到高峰,引起迟发性血管外溶血,且发生在输血后几天,造成输血无效及溶血,易被临床忽视。溶血反应的强度与抗体效价成正比关系,抗体产生的强度增加溶血反应愈严重。抗M、抗Lea、抗P1均较少见,但抗Lea抗体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所以不能作为供血者,如为受血者时应给Le(a-b-)血液输。抗M抗体只有37℃或抗球蛋白试验出现阳性时才具有临床意义。抗P1最理想的反应温度为4℃,偶可在37℃查出。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