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认识

分数的认识
分数的认识

分数的认识 知识框架

分数

分数的计数单位

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

假分数

互化

带分数

整数

约分最简分数

通分

比较分数的大小

1

方法技巧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也称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数、一个图形、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例如:4

1的意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叫

做4

1。10

3千克的意义表示把1千克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3份,或

把3千克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是

10

3

千克。

2、分数的分类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例如:3

2,7

4,8

5

真分数都比1小。

(2)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例如: 7

9,3

3。 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3)带分数:一个假分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它就可以写成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合并而成的分数,叫带分数。

例如:可以写成3,在3中,3叫做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叫做

带分数的分数部分。3是(3+)省略了加号的写法。

3、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读法:先读分母,再读分之,后读分子。

例如:读作十五分之十七。

(2)带分数的读法:先读分数的整数部分,再读分数部分,并在两者之间加读又字。

例如:6读作:六又五分之四。

(3)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写法:写真分数或假分数时,先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写带分数时,先写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后写分数部分。

例如:七又八分之五写作7,7的书写过程为:77—77。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当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在分数中,分子相当于除算式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值相当于商。即: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分子)/除数(分母) (/←除号)

用字母表示:a÷b=a/b(b≠0)

5、假分数与整数或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用假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①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商就是这个倍数。

②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例如:=16÷4=4,

=13÷5=2

(2)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用指定的一个整数作分数的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例如;把6化为分母是7的假分数:

6=

=

(3) 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所得的和作分子。

例如:87

2=7

278+ =7

58

6、最简分数

5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例如:

, 是最简分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例如:5和7是互质数,7和9也是互质数。)

7、分数的性质 (1)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例如:

==

=

=

(2) 分子或分母的变化引起分数值的变化

① 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或除以)几(0除外),分数值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用字母表示是:=×m,

=÷m (b

≠0,

m ≠0)

例如:

=×3,

=÷5

② 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乘(或除以)几(0除外),分数值就除(或乘)相同的数。用字母表示是:=÷m,=×m(b ≠0,m

≠0)

例如

=÷3, =×3

8:约分和通分

(1)约分

①约分的意义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通常约分后应得到最简分数。约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②约分的方法

Ⅰ逐步约分: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例如:把约分

======,

Ⅱ一次约分:把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子和分母,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例如,把约分。 2

==,这个过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3

③特殊分数的约分

Ⅰ、分母是分子的整数倍,约分后是几分之一。

例如:=(分母135是分子45的3倍,约分得)。

Ⅱ、分子、分母末尾有0的,先划去同样多的0,再约分。例如:

3

==

4

Ⅲ、对于假分数,可以把假分数约分后,再化成带分数;也可以先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再约分。但注意不要漏写整数部分的数。例如: 4

==1或=1=1 3

(2) 通分

① 同分母分数:分母(或分数单位)相同的几个分数叫同分母分数。

例如:

121

,12

5,

12

7

的分母都是12(或者说分数单位都是

12

1),它们就叫同分母分数。

②异分母分数:分母(或分数单位)不相同的几个分数叫异分母分数。

例如:3

1,5

4和

7

6是异分母分数。

③通分的意义: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时所化成的相同的分母叫公分母。

例:2

1,3

1的公分母就是2,3的倍数6,12,18,…其中6是2

1,3

1的

最小公分母。

④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用它作为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然后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原分数化成以公分母为分母的分数。

例:把,,和通分。先求出3,5,10的最小公倍数是30。

=

= =

=

=

=。

⑤通分时的几种情况

Ⅰ、几个分数的分母互质时,分母的乘积就是公分母。例:把

31

和4

1通分,3与4互质,因此公分母是3×4=12。

3

1=4

341??=12

4

4

1=3431??=

12

3 Ⅱ、几个分数的分母间成倍数关系时,其中较大的分母就是公分

母。例:把2

1,32,

65通分,6是2,3的倍数,因此公分母就是6。

2

1=3

231??=

6

3,

3

2=2

322??=6

4,

6

5

=

6

5

Ⅲ、几个分数的分母间没有倍数关系,除了公因数1外,还有其

他公因数,此时,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公分母。例:把和通分,24和18除公因数1外,还有2,3,6。24与18的最小公倍数是72,因此72就是公分母。

24

13=3

24313??=7239,

187

=41847??=72

28

9、分数大小的比较

(1)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例:

<,>,>,4<4

(2)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例:6

5>9

5,4

7>6

7

(3)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一般先通分再比较,也可以把各个分数分别化成小数再比较。

例:比较和的大小。通分法:=,=,因为>,所以>。

化成小数后再比较:=0.6,0.57,因为0.6>0.57,所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其中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后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的起始,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的引申;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则是沟通了两者在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基本是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这样的递进发展关系编排的。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再设置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体现出通分的作用。 (二)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但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以及便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因此,教材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 (三)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分数的意义 本节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分数的产生。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呈现分数的现实来源,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进行测量或分物时,往往不能刚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分数来表示,有了分数,这些结果就能准确地表示出来。教材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的实例,引入分数的编排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如一张正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条线段)的,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如一把4根的香蕉、一盘8个面包)的,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例理解、归纳分数的意义,并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分数与除法。前面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分数的意义。这里,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例1和例2都是把一个物体(如1个蛋糕、3个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容易理解为什么用除法算,但根据图示或分数的意义说出结果,将除法与分数联系起来,要相对困难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结果的理解。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弄清谁是单位“1”,如例2,这里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是看每人分得的月饼是1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是把1块月饼看作单位“1”。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就是12小块,每人3小块,得到错误的结果,就是把12小块也就是3个月饼看作了单位“1”。正确的是把1个月饼也就是4小块看作单位“1”,3小块是1 个月饼的。最后在两个实例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强调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分数的认识

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 较分子 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 考与语 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 学习的 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课明标 师:同学们,还记的中秋节吗?中秋节刚刚过去,你们一定吃了很多好吃的月饼吧? 师:中秋节那一天,小明的妈妈也买回了5块月饼,打算分给一家五口人,同学们想一想,每人分几块才公平呢? 生:每人分1块。 师:对!这样公平。像这样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上就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小红带了一块月饼,决定跟好朋友小丽吃一块月饼,你能帮他们平均分一下吗?

生:能,从中间分开,每人半块。 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对,一块月饼分成大小完全一样的2块,这样就是平均分,很公平。那“半块”用怎样的数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我们首先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自学探究(尝试练)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半块月饼怎么表示? 2、【小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3、想一想中,“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还能说一些可用来表示的吗? (二)认识四分之一 师:如果位同学合吃一块月饼又应该怎样分?怎样表示呢? 1 4 【小结】只有平均分,其中的每一份才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三)认识更多的分数(说一说,折一折) (1)让生自由说想认识的分数。 (2)用不同的图形折出分数。(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图形纸) ①学生动手独立操作。 ②请学生把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的折法,及时评价。 ③引导观察、发现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3)小结: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介绍分数的组成: 1 ……分子 3 ……分母 (五)比较分数的大小。 1 1 1 2 3 4 三、精讲点拨 师强调:把一个月饼、苹果、一个长方形、……分成若干份时,要平均分;介绍分数的组成部分。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乔华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活动,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探索、发现的空间,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围绕核心概念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重点放在用单位"1"表示一些物体,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理解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本单元也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后续构建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课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对单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难以理解。教学中要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单

位“1”的概念。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微课导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应该是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技术准备 普罗米修斯软件功能、微课、学习题卡等。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孩子对于分数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准确地描述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得到一个分数。那么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思考一: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思考二: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得到分数,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考三: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如何用分数正确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让学生在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准备:普罗米修斯课件 学具准备:学习题卡、彩笔等。 教学过程: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同心县第一小学:马银梅 【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一的1-4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前承是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教学的,学生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基础。它的后续是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法、分数应用题等知识打基础,也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情分析】: 概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必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也是学生喜欢的,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形象的语言,同时激活课堂氛围。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

2、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概括、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创设课间活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并理解单位“1”。 【教具准备】:彩带一条、米尺一把、苹果一个、课件一幅。 【学具准备】:正方形、圆形纸片和8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分数的产生。 1、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一条彩带的长度,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如果用米作单位时还能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2、计算。 (老师拿出一个大的苹果),把这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每人分得的这部分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3、讲述。 人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在进行测量、分物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

分数的认识.

分数的认识 2008-01-21 认识分数分一分(一)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设计思路: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因此,设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开始,以“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为前提,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当“只有一个东西要平均分”时,该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感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就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于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1、师:在生活中,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两位同学,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策略建议: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只能带同一种东西,大小形状要一样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让学生带各自喜欢的水果、面包、饼干等。)2、让学生动手分自己带来的东西。3、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两个,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一个,还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半个等。)4、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也就是“一个东西的一半”吗?(策略建议: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像你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们说在数学上如果没有统一的符号将会怎样呢?显然不攻自破。)5、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6、师: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达到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就可以,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二、观察操作,探究

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主要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认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单元重点: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做单位“1”。

易错点: 1.本单元最不易理解、易混的题型是:分数意义和除法意义混合在一起运用。 如:把2个同样的大小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蛋糕?每人分得了蛋糕的几分之几?这里的有个问题。 第一个是运用除法的意义:是把总数(2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4个小朋友就是份数),求每份数(每人分得多少个蛋糕?)总数÷份

数=每份数,就是:2÷4=2/4=1/2(个)这里的结果不是整数,可以用分数表示,但一定要带单位。 第二个问题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把2个蛋糕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4份,求每人分得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单位“1”÷4=1/ 4。这个结果表示的是1份和4份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带单位。2.分不清含有分数的数量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如:2/5吨。 既可以表示2吨的1/5,(就是把2吨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5吨)还可以表示1吨的2/5。(就是把1吨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1/5吨,2份就是2个1/5吨,所以是2/5吨) 再如:5/8米。 即表示1米的5/8,(把1米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1份是:1÷8 =1/8米,取5份就是5个1/8米,是5/8米。) 也表示5米的1/8。(把5米平均分成8份,其中1份是:5÷8=5 /8米) 3.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前面的量小)和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前面的量大)。都是用前面的量除以后面的量,结果都不带单位,因为都表示的是两个量的关系。

分数的认识

内容简析] 分数在生活化数学和形式化数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苹果”,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的,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而是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91-P93。 二,教材分析: 1. 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 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教材先通过例1~例2两道例题,分别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教材又通过例3教学分子是1 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三上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

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本单元安排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其目的也是如此。 教学建议 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单元主题图,通过学生喜爱的“游乐园”情境,出示五个与分数学习有关的小情境,来展示本单元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后面一些例题的情境也是从主题图抽取出来的,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

五年级数学《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2、能正确读写带分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1、说说下面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及它们的分数单位,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45/64/7 2、填空 3个1/3是()4/4有()个1/4 2/5有()个1/22是()个1/3 ()个1/5是19个1/8是()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准备题。学生口答,教师在相应的集合圈里填上分数。 2、导入新课 上面两个集合圈内填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分数,这是今天要学的内容。

出示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三、教学新知 1、出示例1。 (1)请三位学生分别在图中阴影表示指定的分数,其余同学做在书上。 (2)观察3/4、5/6、7/8这三个分数和相应的图中的阴影部分,比较各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4、5/6、7/8的分子都比分母小,像这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即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3)指导学生看图,指出真分数比1小。 (4)练一练。 A、写出三个真分数。 B、写出分母是5的真分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观察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分数3/3、4/3、6/3、7/3与前面所学的真分数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备注 (3)这些分数的大小与1相比较有什么特征? 从而得出:3/3的分子与分母相等,3/3=1,4/3、6/3、7/3的分子比分母大,这些分数都比1大。

4/3、6/3、7/3、3/3的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与分母相等,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即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4)练一练 A、说出四个假分数,说说什么叫做分数。 B、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 3、带分数的认识 (1)观察6/3、3/3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3/3=1(3个3/1是1) 6/3=2(6个1/3是2)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实际上都是整数。 (2)4/3、7/3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3/3(就是1) 4/3(4个1/3)1又1/3(带分数) 1/3(真分数) 1又1/3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6/3(就是2) 7/3(7个1/3)2又1/3(带分数) 1/3(真分数) 2又1/3读作二又三分之一 同理5/4可以写作(),读作();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与《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精选教育文档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与《分数的意 义》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与《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学段学习。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进行教学,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分数,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进行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中“初步”的主要含义:一是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二是出现的分数都是真分数且分母比较小。三是不出现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意义”是第二环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知识,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并且总结出分数的定义。教材在编排上呈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作出了以下要求:知识能力要求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过程方法的要求: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的体验。

情感态度的要求:1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之前,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已经有了用整数来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经验基础,还学习了用除法来求平均分物体数量的计算方法,具有了平均分物体的操作能力。但是,分数的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学生学习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习惯。 因此,教材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而五年级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则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抽象地学习分数的一般意义与各种性质,并且所有形式的分数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所以三年级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不能盲目地提高教学要求。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互换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分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分数》教学反思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

分数的认识

分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 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 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 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掌握方法,并 能正确比较。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小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慢羊羊想把4个月饼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怎么分才公平呢?(每人分得2个月饼) 2.把2个月饼分给他们,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分得1个月饼)3、只有1个月饼怎么分?(一人分得半个)半个用一个数来怎么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认识。 4、板书课题:分数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一半,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1/2来表示。 2、动手操作,认识1/2。 (1)、学生动手,用一个长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2,并用斜线画出来。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2)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1/2有多种折法,虽然它们的折法不同,但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要平均分。 (3)、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判断这些涂色部分能否用分数1/2来表示。并说说你的理由。 (4)、认识分数1/2。 1……分子表示涂色部分所占的份数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2……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多少份 3、认识分数1/4。 (1)、如果我要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谁来帮帮老师?(学生动手操作,以圆片来代替月饼)。 (2)、每块月饼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用分数怎样表示?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读写1/4。 4、及时练习。(课件出示,学生思考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 5、比较分数的大小。 (1)、刚才我们认识了分数1/2和1/4,那么这两个分数哪个更大

分数意义

理解分数的意义 突破建议: 1.多角度了解与揭示分数的来源,促进学生对分数本质的理解。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学习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因此,教学中要从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出发,帮助学生领会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如6支笔、8个人等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6、8来表示。但除了上面列举的有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的量之外,还存在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的量。历史上,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需要分割的量而引入的。另外,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再引出分数概念之后,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的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利用分数,可以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即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 总之,教学通过多角度呈现分数的来源,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为了适应客观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解分数意义的教学素材,从而为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意义提供了牢固的学习平台。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在学习活动中及时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

的,即学生已有将一个图形、实物等平均分可以得到分数的认知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分数单位“1”的相对性与自然数“1”的确定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是相互矛盾的,进而导致分数的意义不为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所接受和同化。也就是说,单位“1”它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由多个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称作单位“1”,一些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称作单位“1”,即与单位“1”相对应的量是动态的,具有相对性。当单位“1”表示为一个物体(如一个苹果、一个圆形、一米线段)时,与学生已有经验中所确定不变的自然数“1”相一致,当单位“1”表示为多个物体(如10个苹果、23个圆形、35条1米长的线段)时,与自然数“1”就有了冲突,学生的理解也随之产生偏差。因此,本单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重构与拓展单位“1”的含义,进而揭示分数的本质。由此,教学不妨如下展开:(1)重温旧知,导入新课 揭题:分数。板书:,对这样的分数有哪些认识?(各部分名称、产生过程等。) 你能想办法表示吗? 预设三类表示方式: (前两类)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都可以表示?

分数的基本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苹果”,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的,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而是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91-P93。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 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认识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及其互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2.通过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分数知识充满好奇心,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假分数、带分数意义的理解,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知识,对于分数你有哪些了解? 预设:学生可能从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读写法、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几方面去说。 师:你能说出一个分数,并说说它的意义吗?这个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3 师:对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1:还用哪些分数? 预设2:分数除了与除法有关,还与其他哪些知识或数有关? 师:除了我们已经认识的分数,还有一些分数,它们之间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衔接,通过情境或问题来让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主要目的是“导”而非“学”,在导入环节直接让学生回顾“学习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说出其含义,并侧重引导学生说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建构了饱满的知识基础。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

分数意义和认识 知识点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在表示整数除法时,要用除数作分母, 用被除数作分子。 用关系式表示:被除数÷除数= ———— 用字母可以表示成:a ÷b= —— 因为除数不能等于“0”,所以b 也不能等于“0”。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三.真分数和假分数 1、分子比分母 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分子比分母 或分子和分母 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3、像 , 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带分数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合成的数,它们都比1大。 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 来表示。 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在分数中决定分数单位是多少的是分母。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5 份,取其中 2 份。 表示 2 个 。 表示 2 除以 5 的商。 (分数的意义) 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者一个整体。 分数单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1份的数。

4、用字母表示 a 和 b 都是大于0的整数,当a 时, 是真分数; 当a 时, 是假分数;当a 时, 能化成整数。 5.在 7 a 中,a 是非0自然数。 当a ( )时,7a 是分数单位;当a ( )时,7 a 是真分数;当a ( )时, 7a 是假分数;当a ( )时,7 a 可以化成整数;当a ( )时, 7a 是最小的质数 6.复习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互化的方法。 (1)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那么这个分数就能化成( ),方法是用( )除以( )。 (2)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假分数的( )除以( ),所得的商就是带分数的( ),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 ),( )不。 (3)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整数与指定分母的积作( ),指定分母作( )。 (4)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把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再加上分子作为假分数的( ),分母( )。 四.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的数(分子分母约去最大公因数)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分子、分母同时乘以同一个非0数(公分母是最小公倍数)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分数的再认识2

分数的再认识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

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通过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与《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与《分数的意义》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学段学习。第一学段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进行教学,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分数,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进行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中初步的主要含义:一是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二是出现的分数都是真分数且分母比较小。三是不出现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意义是第二环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知识,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并且总结出分数的定义。教材在编排上呈现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作出了以下要求:知识能力要求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过程方法的要求: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的体验。 情感态度的要求:1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之前,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已经有了用整数来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经验基础,还学习了用除法来求平均分物体数量的计算方法,具有了平均分物体的操作能力。但是,分数的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学生学习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习惯。 因此,教材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而五年级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则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抽象地学习分数的一般意义与各种性质,并且所有形式的分数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所以三年级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不能盲目地提高教学要求。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互换思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带有思考的动手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富有创造力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使学生能富有激情地、充满想象力地学习数学;通过交流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倾听、敢于发言的积极学习态度;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数学来自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