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4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变异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生命特征,细菌也不例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繁殖,通过DNA的复制,将亲代的各种性状稳定地传给子代,使种属

保持原有的性状,这就是细菌的遗传(heredity)。而变异(variation)是指在细

菌繁殖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细菌的遗传物质本身发生改变,导致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异可使细菌产生新变种,变种的新特性靠遗传得以巩固,并使物种得以发展与进化。

细菌细胞在某一特定时间表现出来的生物学性状称为表型(phenotype),

这些性状不仅取决于细菌的基因组(基因型,genotype),还与环境密切相关。针对环境的变化,细菌某些基因的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从

而使细菌的生物学形状发生了变化,这称为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例

如鼠疫耶氏菌有毒株含有一个大质粒pYV,是该细菌产生毒力的重要因素,但其表达在环境温度为25℃时被抑制,而37℃低钙条件则诱导其表达。又如,将有鞭毛的普通变形杆菌点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细菌呈迁徙生长,若将此菌点种在含0.1%石碳酸的培养基上,细菌产生鞭毛的能力被抑制,只能在点种处

形成不向外扩展的单个菌落,此变异是可逆的。这种变异与基因型突变(genotypic mutation)不同:基因型突变是可以遗传的,不受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而表型变异是可逆的,并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表型变异不属于突变的范畴。

第一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基因组

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由DNA构成的特定基因来传递。细菌的基因组是指由细菌染色体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所携带基因的总称。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包括质粒、转座子和前噬菌体。

(一)细菌染色体

细菌的染色体大都为双链DNA分子组成的封闭的环,缺乏组蛋白,外无核膜包围,长度从250μm到35000μm不等,包含580kb至超过4600kb的DNA。以大肠埃希菌K12为例,染色体长1300~2000μm,约为菌细胞长的1000倍,在菌体内高度盘旋缠绕成丝团状。染色体DNA的分子量为3×109左右,大小约4700kb,整个染色体含约4300个基因,现已知编码功能的基因2000多个,主要编码酶类及其他结构蛋白。细菌DNA结构除了常见环状结构以外,还有线状的结构,如伯氏疏螺旋体细胞具多条线状染色体。还有一些细菌的染色体有两条或者多条,如钩端螺旋体有两条环状的染色体。土壤农杆菌(A.tumefacie ns)有一条线性染色体和一个环状染色体。

近年来随着对大量细菌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对细菌基因结构的认识也越来

越深入。随着更多细菌测序工作的完成,对细菌基因组的认识势必会更全面更深入。

(二)质粒(plasmid)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不依赖于染色体而自我复制的遗传物质。因此,一个质粒就是一个复制子(replicon)。大多数质粒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分子,大小从1500bp~400000bp不等。有的质粒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称为附加体(episome),例如大肠埃希菌F质粒。质粒携带多种遗传信息,尽管这些遗传信息对于细菌的生命活动并不重要(质粒的丢失或消除并不影响细菌的存活),却常常是有益的。例如,耐药性质粒编码的各种蛋白使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产生耐药性,细菌素质粒编码的细菌素通过抑制同系或近缘细菌对自身起保护作用,毒力质粒编码毒素或其它与致病相关的毒力因子而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生存,代谢质粒编码某些独特的酶使细菌能够代谢某些底物,致育质粒或称F 质粒(fertility plasmid)则编码细菌的有性生殖功能。细菌只要携带某种质粒,则表现出相应的功能。有时一种质粒可携带多种遗传信息,表现出相应的多种功能,如有些F质粒不仅携带致育基因,还携带其它多种基因如耐药基因,某些耐药性质粒上还带有编码毒力因子的基因,细菌获得这种质粒后,不仅具备了耐药性,而且获得了相应的毒力。

不同的质粒有不同的宿主。某些质粒的宿主范围狭窄,仅能在一些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中复制;另一些质粒的宿主范围则很广,如一些耐药性质粒。然而,并非所有类型的质粒都能稳定共存于同一细胞。某些质粒会干扰其它质粒的复制,如果把这两种质粒转移到同一细胞中,在细胞分裂时其中一种很可能会丢失。这一现象称为质粒的不相容性(plasmid incompatibiligy),不能稳定共存的两个质粒属于同一个不相容组(incompatibility group),能够稳定共存的质粒属于不同的不相容组。

大肠埃希菌K12拥有一个4.7Mb的染色体和多种不同组合的质粒,这些质粒对于细菌的生命活动都是非必需的。而其它一些原核生物就比较复杂了(表5-1)。例如,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有两个环状DNA,一个有2.96Mb,编码该菌全部基因的71%,而另一个1.07Mb。这两个环状DNA组成了霍乱弧菌的基因组,进一步研究发现,与细菌细胞活性相关的重要基因,如基因组表达、能量产生、以及致病相关基因,大多位于大环状DNA分子上。小环状DNA分子虽然也含有许多重要基因,但同时具有质粒的某些特性,因此它可能是弧菌在进化过程中的某个时期获取的“巨大质粒”。又如,耐辐射球菌的许多重要基因分布于两个环状染色体DNA和两个质粒DNA上。基因组更复杂的是伯氏疏螺旋体B31,除了911kb的线性染色体携带853个基因外,还有17或18个线性或环状质粒,总长度533kb,携带至少430个基因,虽然这些质粒编码的大多数基因功能未知,但是已经得到鉴定的一些基因对细菌来说并非可有可无,例如编码膜蛋白和嘌呤合成的基因就位于这些质粒上,说明疏螺旋体的某些质粒是基因组的重要成分。

表4-1原核细胞基因组主要类型

细菌种名DNA分子大小(Mb)基因数

大肠埃希菌K-12单一环状分子 4.6394397

霍乱弧菌El Tor N16961两个环状分子

染色体 2.9612770

巨大质粒 1.0731115

耐辐射球菌R1四个环状分子

染色体1 2.6492633

染色体20.412369

巨大质粒0.177145

质粒0.04640

伯氏疏螺旋体B317或8个环状分子,11个线性分子

线性染色体0.911853

环状质粒cp90.00912

环状质粒cp260.02629

环状质粒cp320.032未知

线性质粒lp170.01725

线性质粒lp250.02432

线性质粒lp28-10.02732

线性质粒lp28-20.03034

线性质粒lp28-30.02941

线性质粒lp28-40.02743

线性质粒lp360.03754

线性质粒lp380.03952

线性质粒lp540.05476

线性质粒lp560.056未知(三)前噬菌体(prophage)

噬菌体是一种病毒,我们在这里介绍它,是因为它与细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中,成为细菌基因组的一部分。

附: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

噬菌体是在细菌内增殖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其增殖依赖于宿主细胞的部分或全部生物合成机制,也就是说,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的病毒,它与感染动物细胞的病毒有很多相似之处。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噬菌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典型的蝌蚪形大肠埃希菌T4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如图5-1和图5-2所示,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衣壳,内含遗传物质核酸;尾部是一注射器样结构,由一个中空的尾髓和外面包着的尾鞘组成。尾鞘在感染细菌时可收缩,将头部的核酸注入宿主菌。尾部末端有尾板、尾刺和尾丝,尾板内有裂解宿主菌细胞壁的溶菌酶;尾丝为噬菌体的吸附器官,能识别宿主菌体表面的特殊受体。

头部

(内含核酸)

尾部

尾丝

尾板

图4-2

蝌蚪形噬菌体结构模式图

尾刺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从噬菌体吸附至细菌溶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称为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周期(life cycle )。增殖过程包括吸附(adsorption )、穿入(penetration )、生物合成(biological synthesis )、成熟和释放(maturation and release )几个阶段。①吸附:是噬菌体上吸附位点与细菌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图5-3)。大多数噬菌体吸附于细菌细胞壁,还有一些吸附于鞭毛或菌毛。特异的噬菌体株只能吸附于特异的宿主菌株。②穿入:某些噬菌体吸附于细菌细胞壁,借助尾部末端含有的一种类似溶菌酶的物质,在细菌胞壁上溶一小孔,然后通过尾鞘的收缩驱动中空的尾髓进入菌体,将头部基因组注入细菌胞浆,而蛋白质衣壳留在菌细胞外(图5-4)。还有一些吸附于细菌菌毛或鞭毛的噬菌体则通过这些中空的细胞器将其基因组释放到细菌细胞内。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只有噬菌体基因组进入细菌。③生物合成:噬菌体进行自身基因组的复制,并图4-1蝌蚪形噬菌体(Wistreich,1998)

大肠埃希菌T4噬菌体

利用细菌的代谢机制进行DNA的复制及各种酶和结构蛋白的合成,而细菌各种大分子(蛋白质、RNA、DNA)的合成则被噬菌体基因组编码的酶关闭。④成熟和释放:待噬菌体的蛋白质与核酸分别合成后,即在细菌胞质内按一定程序装配成完整的成熟噬菌体。然后,由噬菌体编码的溶菌酶分解细菌肽聚糖,导致细菌的渗透性裂解而释放出完整的噬菌体。一般来说,每个被感染的细菌中可以释放出50至200个噬菌体。

图4-3噬菌体吸附于宿主菌(×157000)(Dr.Bemd Bohrmann,PRPV-NT,Roche)

图4-4噬菌体感染宿主菌模式图(Wistreich,1998)

温和噬菌体与毒性噬菌体不同,它在细菌细胞内既能通过溶菌周期进行复制,也能进入静止期。在静止期内大多数噬菌体基因不能转录,噬菌体基因组处于抑制状态,这种处于抑制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此时它并不是一个噬菌体,但它具有产生噬菌体颗粒的潜力。多数情况下,噬菌体DNA整合入宿主染色体的特定位点,并随着宿主染色体复制传递给子代细胞。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细胞称为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当溶原性细菌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如干燥、紫外线或电离辐射、某些化学诱变剂等,其溶原状态终止,变为溶菌周期,这一过程称为诱导(induction)。前噬菌体从染色体切离,随后,噬菌体基因组开始表达,噬菌体增殖并最终使细胞裂解。因此,温和噬菌体可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图5-5)。

图4-5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溶原性周期溶菌性周期

当细菌处于溶原期,有时由噬菌体携带的外源基因会在细菌细胞内表达,从而改变细菌的某些生物学性状,这一过程称为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正是由前噬菌体携带的基因编码的;溶原性噬菌体基因的表达使沙门菌O抗原发生变化,而后者是机体免疫应答所攻击的主要抗原之一;A群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热外毒素、肉毒梭菌的毒素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素的产生都与溶原性转换有关。

(四)

转位因子是位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可移动的DNA分子,它能在一个基因组内或不同的基因组间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原核生物中的转位因子有三类:

1.是最简单的转位因子,长度不超过2kb DNA序列位点转移到另一DNA序列位点。IS不携带任何已知与转位功能无关的基因,在其末端都具有一段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IR),长度不一。几乎所有的细菌都具有插入序列,不同种的细菌具有其特征性插入序列,而不同细菌中又往往能够发现相似的插入序列。有些质粒也含有插入序列,这对于高频重组菌(见第二节)的形成至关重要。

2.为2~25kb,除了含有转位功能相关的基因(如转位酶基因)外,还含有其他与转位

无关的基因,如抗生素耐受基因、抗金属基因、毒素基因及其他结构基因等(表5-2),这些基因的两侧为插入序列。和质粒不同的是,转座子不携带任何用于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转座子通过位移可以插入并使某些基因失活,如果转座子插入编码细菌生命活动关键蛋白的基因并使其失活,细菌往往死亡;或影响插入点附近基因的表达;或将新的基因带入基因组使细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细菌的多重耐药即与此有关。

3.转座噬菌体大肠埃希菌Mu噬菌体(mutator phage,诱变噬菌体)是一种温和噬菌体,但又与一般温和噬菌体不同,它含有与转位功能有关的基因和反向重复序列,可随机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的任何位置,导致宿主菌变异。

一些致病菌采用相似的机制来协调一系列毒力因子的表达,编码毒力因子的基因可聚集在一起形成致病岛或毒力岛,两侧有转座子样可移动元素,使其能在染色体内部移动或转移至其它细菌。

表4-2重要转座子

转座子携带耐药或毒素基因

Tn1Tn2Tn3AP(氨苄青霉素)

Tn4AP、SM(链霉素)、Su(磺胺)

Tn5Km(卡那霉素)

Tn6Km(卡那霉素)

Tn7TMP(甲氧苄氨嘧啶)、SM(链霉素)

Tn9Cm(氯霉素)

Tn10Tc(四环素)

Tn551Em(红霉素)

Tn971Em(红霉素)

Tn1681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第二节细菌遗传性变异的机制

遗传性变异是由于细菌基因组发生改变所致,而非遗传性变异则是细菌针对环境的变化,某些基因的表达产生明显的改变,而基因结构并未改变。遗传性变异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损伤后的修复、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等来实现。

一、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一)突变(mutation)

突变是是指细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是细菌基因组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根据范围的不同,突变分为两种,一种是多位点突变(multisite mutation),涉及广泛的染色体重排;另一种是点突变(point mutation),仅影响一个或很少几个核苷酸。点突变又有三种基本类型:核苷酸的置换、插入和丢失。

基因突变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细菌各种性状的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的情况下自发地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突变是没有原因的,只是说明人们对这些突变还没有很好认识,事实上,宇宙中的各种短波辐射和各种高温效应、自然界中

第十四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讲义(无答案)-人教版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

第十四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生物的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单眼皮和双眼皮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转基因超级鼠)。 生物遗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 转基因技术的特点: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 (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如下图: (2)每一种生物细胞 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 目都是一定的。 (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 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如人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4)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5)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如下图 3.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豌豆

遗传学讲义

课程介绍: 本教材共20章,其中第11、14、15、18、19章不讲。 理论课总学时: 108 学时 实验课总学时: 18 学时 考试和成绩:平时成绩(30%) + 期末卷面成绩(70%) 平时成绩 = 考勤 + 作业 + 期中考试成绩 周一: 1-2节 3-401 周三: 3-4节 3-401 周五: 1-2节 3-401 参考文献 1.现代遗传学原理: 徐晋麟等科学出版社, 2000 2.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农业出版社 2002.1 3.普通遗传学(第二版):杨业华主编高教出版社 2006.5 4.遗传学(第二版):刘祖洞主编高教出版 1990.5 5.遗传学:刘庆昌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7.1 6.现代遗传学:赵寿元、乔守怡主编高教出版社 7.遗传学习题分析:刘曙东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遗传学、遗传及变异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的内容;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史和发展前景。 重点和难点: 1)遗传学研究的内容 2)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 一、遗传学的涵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二、遗传学的发展 三、遗传学研究的领域及分支 四、遗传学的应用 教学学时:3学时 本课程的性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和深入,遗传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是当代生命科学的核心和前沿之一,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遗传学课是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院本科生的基础课。 第一节遗传学的涵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一、遗传学的涵义 1.遗传学(Genetics): 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体说,是研究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组成、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表达的一门学科。遗传和变异 生物和非生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生物具有繁殖和遗传、变异以及进化的能力。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两个特征。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分析济南版

、遗传的物质基础 1?遗传的控制中心:____ 。 2?染色体(1)概念: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存在着一些能被_____ 染成 —的物质。 (2) _________________ 成分:主要包括_ 和,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 质。 3.DNA分子结构: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_________ 结构。 4?基因:(1) ____ 上的许多与______ 相关的片段。 (2)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通常都包含___ 个DNA分子,每个DNA分 子包含—个基因。 5.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基因是_____ 上与遗传相关的小单位,______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位于细 胞核内的____ 上。 6?—般情况下,由于同种生物所含有的染色体___ 和_____ 是相同的。保 证了生物亲代、子代和后代之间具有_____ 的信息。 二、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1.人类的染色体 (1) _________________ 人的体细胞中有对染色体,其中决定个体性别的 一对染色体是 _____ ,其余的22对染色体叫做 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男性 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 。

2.人类染色体的传递 ( 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2)受精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①人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 染色体,所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个含有 —染色体。 ②通过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在一起,受精卵中的染色 体数目又恢复到_____ 。其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 ____ ,一条来 自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 亲代的遗传信息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 传递给了后代,人类的遗传就是通过_ 在亲代与后代之间的传递实现的。 3、产生生殖细胞 如果根据性染色体区分,女性只能产生____ 种卵细胞,每个卵细胞内的 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 。男性只能产生_____ 种精子,其染色体组成是— _________ 。从理论上讲,两种精子的数量是 ____ 的。 4、人类的性别决定 (1) ____________ 女孩:含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性 染色体 组成是_____ 。 (2) __________ 男孩:含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性染色体组 成是_____ 。 (3)生男生女机会是______ 的。 三、性状的遗传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教学设计济南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通过生殖和发育过程完成的。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可能进化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抽象,相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回忆和再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节复习课,采用“支架—构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把抽象的、分散的知识重新梳理、组合,理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记忆,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要注意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加以说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的结论。让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升华,上升到理性的层次。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回顾基因及其对性状的控制。 (2)、描述基因及其传递的特点。 (3)、理解基因及其显性与隐性。 (4)、解释性别决定与变异。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初步培养大胆猜测、质疑、推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做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2)、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遗传学

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 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及扩充 第三章: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 第四章:细菌与噬菌体的遗传 第五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六章:变异 第七章:遗传重组 第八章:细胞质遗传 第九章:进化

遗传(heredity)是指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在各方面的相似现象;而变异(variation)一般指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的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生物如果没有遗传,就是产生了变异也不能传递下去,变异不能积累,那么变异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进化的素材,遗传只能简单地重复。所以说,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但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发展的。 遗传学(Genetics)就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 孟德尔定律是经典遗传学的开端。在1990年被重新发现后,Sutton和Boveri 就注意到杂交试验中基因的行为跟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完全平行,因而提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假设。 一、真核细胞的染色体 1、单倍体与二倍体 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是恒定的。多数高等动植物是二倍体,也就是说,每一个体细胞中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有与性别直接相关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亲本的每一个配子携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用N来表示,这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两个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就是二倍体,用2N表示。 多数微生物的营养体是单倍体,如链孢霉的单倍体染色体数是7。 2、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这两类化学物质组成。每个染色单体的骨架是一个连续的DNA大分子。许多蛋白质结合在这个DNA骨架上,成为DNA-蛋白质纤丝。一般认为细胞分裂中期时看到的染色单体就是由一条DNA-蛋白质纤丝重复折叠而成。 (1)染色体蛋白质 染色体上的蛋白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成为碱性蛋白质即组蛋白。组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很恒定,在DNA-蛋白质纤丝的形成上其重要作用,即组成核小体结构(染色质的一级结构)。另一类是酸性蛋白质,即非组蛋白。非组蛋白的种类和含量不十分恒定。

4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带答案2016.10.31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单5选1 1. 细菌的L型属于: A.毒力变异 B.菌落变异 C.鞭毛变异D.形态结构变异 E.耐药性变异 2.从患者体内分离的细菌常为光滑型,经人工培养后菌落呈现粗糙型,这种变异称: A.病毒突变株 B.S-R变异 C.耐药性变异 D.毒力变异 E.基因突变 3.卡介苗的制备属于: A.毒力变异 B.菌落变异 C.鞭毛变异D.形态结构变异 E.耐药性变异 4.滥用抗生素容易造成细菌的变异类型是: A.毒力变异 B.菌落变异 C.鞭毛变异D.形态结构变异 E.耐药性变异 5.细菌以接合方式在细菌间传递质粒是通过: A.鞭毛 B.普通菌毛 C.性菌毛 D.中介体 E.核糖体 6.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措施是: A.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B.少量多次使用抗生素 C.使用广谱抗生素 D.多种抗生素长期联合使用 E.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7.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 A.染色体、核糖体、质粒 B.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 C.染色体、中介体、转位因子 D.染色体、核糖体、中介体 E.染色体、核糖体、转位因子 8.编码细菌性菌毛的质粒是: A. F质粒 B. R质粒 C. Col质粒 D. Vi质粒 E. K质粒 9.编码细菌毒力的质粒是

A. F质粒 B. R质粒 C. Col质粒 D. Vi质粒 E. K质粒 10.编码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物质是: A. 性菌毛 B. 细菌染色体 C. 质粒 D. 毒性噬菌体 E. 异染颗粒 11.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方式是: A. 转变 B. 转化 C. 转导 D. 溶原性状态 E. 接合 12. S-R变异属于: A. 形态结构变异 B. 菌落变异 C. 毒力变异 D. 耐药性变异 E.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的变异 13. H-O变异属于: A. 形态结构变异 B. 菌落变异 C. 毒力变异 D. 耐药性变异 E.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的变异 答案: 1.D 2.B 3.A 4.E 5.C 6.E 7.B 8.A 9.D 10.C 11.E 12.B 13.A 二、填空题 1.细菌变异包括和。 2.依据突变的条件不同,细菌基因突变可分为和。 3.质粒包括、、和毒力质粒。 4.卡介苗是用失去毒力的结核菌制成的活疫苗,可用于预防病。 5.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和。 6.根据噬菌体裂解宿主细胞的速度不同可分为和。 答案 1.基因型变异表型变异 2.点突变染色体畸变 3.F质粒 R质粒 Col质粒 4.结核 5.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学案 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学案济南版 【感悟目标】 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染色体、DN A、基因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4、认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问题导学】 快乐学习,共同参与,大家一起来!探点一遗传的控制中心是哪里? 一、1、什么是遗传呢? 。 【练习1】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说明了生物的() A、进化现象 B、适应现象

C、遗传现象 D、变异现象思考:兄弟姐妹之间非常相似是不是遗传呢? 2、阅读“伞藻嫁接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伞藻是一类大型的海生绿藻, 位于基部的假根内。(2)、找出伞藻A和伞藻B 的特点伞帽形状:伞藻 A 、伞藻 B 伞藻颜色:伞藻 A 、伞藻 B (3)、简单描述该实验的过程思考? 1、伞藻A和B不同的形状是由伞藻细胞的哪部分结构控制的? 2、该实验得出的结论: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中。 是的控制中心。 【练习2】 小羊“多利”的诞生,是从白脸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移植到黑脸母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将细胞融合后的胚胎移入黑脸母羊的子宫中,生下的小羊多利的面色应该是() A、白色 B、黑色 C、黑白相间 D、不能确定探点二 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一、观察P74图

4、4-2和P77图 4、4—5人类染色体图谱,说出染色体的特点。 1、染色体的结构特点:(1)染色体:利用染色技术对正在分裂的细胞进行染色,可以看到细胞内存在着一些被。(2)观察图 4、4-2,完成下列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_______________不同。同种生物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_______ ________相同。(3)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由____ ____和____ __组成。科学家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____ ___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2、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1)DNA是由条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是由美国科学家和发现的。(相关链接)(2)一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_ __个DNA分子。(3)DNA与_________一起组成染色体。 3、基因的结构特点:(1)基因是DNA上与________相关的片段。(2)不同的基因贮存着。所以说生物的各种性状是由控制的。(3)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水稻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果蝇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每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这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 思考: 1、有人说“一条染色体通常包含一条DNA分子,一条DNA分子上含有一个基因”,这种说法正确吗?你怎样认为?

第四单元第四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生物单元检测题 2009年秋季用 班级姓名分数 第四单元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 B.圆滑的豌豆和皱缩的豌豆 C.人的身高和体重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2.下列哪种细胞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A.卵细胞 B.受精卵 C.子房壁细胞 D.珠被细胞 3.把高茎(E)与矮茎(e)豌豆杂交,子代中有高茎198株,矮茎189株,则亲代的基因组合方式应是() A.EE×ee B.Ee×ee C.Ee×Ee D.EE×Ee 4.一只白色公羊与一直黑色母羊交配,生下的小羊全部为白色,此现象可解释为 ( ) A.控制黑色的基因消失了 B.控制黑色的基因未消失但不表现 C.黑色母羊必有Aa D.白色公羊必有Aa 9.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10. 下列细胞中含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是: A. 卵细胞 B. 精子 C. 白细胞 D. 红细胞 11.、已知决定有酒窝的基因是B,决定无酒窝的基因是b,有一对有酒窝的夫妇生了一个无酒窝的儿子,那么儿子和父亲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B 、b B.BB 、bb C.bb、Bb D.Bb、bb 12.同卵双胞胎是由同一个受精卵一分为二后,两部分分别发育而成的,由此可以推断该双胞胎一定() A.同为男性 B.同为女性 C.一男一女 D.男女难定,但性别一定相同 13.克隆牛时,先用甲牛的卵细胞,去掉细胞核,选择乙牛(雄性)的耳缘细胞培养,取出细胞核植入甲牛的去核卵细胞中,移植到丙牛的子宫里,出生的克隆牛将() A.肯定是雄性 B.肯定是雌性 C.肯定是中性 D.无法确定 14.下列不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A.母牛产下小牛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马和驴生下骡子 D.双眼皮夫妇生下双眼皮小孩15.Nancy和David是两姐妹,现在妈妈又怀孕了,生下弟弟的几率是() A.100% B.75% C.50% D.25% 16.一对表现正常的父母生有一个白化病的孩子,若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 A.1 B.1/2 C.1/4 D. 0 17.生物体表现出隐性性状时,则该性状的基因组成为() A.两个都是显性基因 B.一为显性,另一为隐性基因 C.两个都是隐性基因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8.人类的性染色体() A.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B.只存在于卵细胞中 C.只存在于精子中 D.存在于以上三种细胞中 19.下列对人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表示最恰当的一组是() A. 22+X B.22+Y C.22+XY D.22+X 或22+Y 20.如果果蝇的精子中含有8个染色体,那么它的卵细胞、受精卵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是() A.8条、8条、16条 B.8条、8条、8条 C.8条、16条、8条 D.8条、8对、8对 21.黑头发是一种性状,这种性状是通过()遗传给后代的。 A.精子 B.生殖细胞 C.卵细胞 D.受精卵 22.控制王明耳垂的基因为Rr,已知R基因位于图中甲的染色体上,试问r基因应位于图中何处() A.甲上 B.乙上 C.丙上 D.丁上 24.下列性状的变化不是由基因控制的是() A.小白鼠生出转基因超级鼠 B.经常晒太阳使皮肤变得较黑 C.双眼皮的父母生出单眼皮的孩子 D.红果番茄的植株上结出黄果番茄 二、请你来分析(共28分) 26. 已知双眼皮与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双眼皮的基因是A,决定单眼皮的基因是a,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育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请完成下列图解。(16分) 亲代:()(双眼皮)╳()(双眼皮) 生殖细胞:()()()() 子一代:()()()() (眼皮)(眼皮)(眼皮)(眼皮)

济南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测试含答案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检测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下列有关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上有很多的片段,每个片段就是有关基因 B.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中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C.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 D.每条DNA分子含由很多个基因 2.科学家将一只苏格兰雌性白脸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到黑脸羊去核的卵细胞内,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植入另一只黑脸羊的子宫内,该黑脸羊产下的小羊的脸色和性别分别是 A.黑色雄性 B.黑色雌性 C.白色雄性 D.白色雌性 3.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黄毛和鹅的白毛B.狗的黑毛和黄毛 C.狗的卷毛和黄毛D.蛇的爬行和鹅的游泳 4. 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倒入鲤鱼的卵细胞中,由这样的鱼卵发育成的鲤鱼,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了.以上事实说明() A.细胞中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B.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C.基因存在于生物细胞的染色体上 D.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5. 孩子具有母亲的某一性状,这是因为母亲传给了孩子() A.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B.控制这一性状的一对基因

C.控制这一性状的一个基因D.全部的基因 6. 番茄果皮红色(D)对黄色(d)为显性,若将红色番茄(Dd)的花粉授到黄色番茄(dd)的柱头上,则黄色番茄上所结果实的颜色和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黄色Dd或dd B.红色Dd C.红色Dd或dd D.红色和黄色Dd或dd 7. 基因组成是Dd的生物,下列关于d(隐性基因)和D(显性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D会遗传下去,d不会遗传下去 B.d控制的性状也会表现出来 C.D控制的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D.d不受D的影响,会遗传下去 8. 下列变异能遗传的是() A.手术后的双眼皮B.晒黑的皮肤 C.用眼不当近视D.双眼皮生单眼皮 9. 下列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是() A.高产抗倒伏小麦B.转基因超级鼠 C.通过手术成功的双眼皮D.太空椒 10. 有一种沙漠蜥蜴,在体温28℃时体色灰绿,随着体温的升高而逐渐变蓝和鲜亮,体温超过35℃时则呈现艳丽的黄色.这一事实表明() A.蜥蜴的体色调节体温 B.蜥蜴的体温能改变体内的基因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识图简答专项训练

识图简答专项训练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八上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识图 简答题一、识图作答题 1.如图为部分生物的生殖发育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______C1AB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的发育过程,可以看出,它们在由)观察、、A______、中,幼体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称这种发育过程为。其中______BB。的发育过程为又不尽相同,____________DE2,尤其是后者大大提高了后、、(显示的具体生殖方式分别是)代 的成活率。______ED3______中胎儿发育的主要场所是(,图)图中胚胎发育的部位是。 FFF______C4ABDE图所示繁殖方属于和、的生殖方式,、、生殖,(、)对比______紧密结合。 式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观察下面几种动物,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2. _______________1(填字母);)上述类群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属于变态发育的是____________2D。是一种农业害虫,消灭的最佳时期是()期 __________CD期。与相比较在发育时少了B3群体具有迁徙行为,从动物的获得途径上看这属 于先天性行为,这种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是由动物体内的4E类能够适应 水中生()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它的运动形式以为主,运动器官是5F_______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能(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够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3. 如图是绿色植物植株、花、果实、种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 / 1

第四章遗传和变异讲义

第四章遗传与变异 要求掌握:遗传、变异、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等概念、单基因遗传的基本规律。熟悉:人ABO血型遗传规律,X染色体伴性遗传现象。遗传的变异类型。了解:生物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异常。生物进化的理论。优生学基本知识。 重点内容:单基因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现象。 难点内容: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遗传学基础 一、孟德尔学说奠定了遗传学基础 孟德尔的基本方法是杂交。他挑选了七对性状。 1、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律 母本父本 亲本表现型:紫花 X 白花 基因型:AA aa 配子类型: A a 子一代(F1):紫花(A a) X A a紫花 配子类型: A a A a 子二代(F2): AA Aa aA aa 表现型:紫花:白花=3:1 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的要点: ?生物的每一对相对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基因在细胞体内是成对存在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彼此独立。?生物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配到不同配子中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合子恢复了成对的基因。 2、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律 3、基因遗传自由组合规律的要点 当一株植株中控制某一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均为隐性因子时,该植株才表现出隐性性状(如白花或绿色豆粒)。一对遗传因子均为显性,或一个显性一个隐性,均表现出显性性状(如紫花或黄色豆粒)。 当两对性状一起加以研究时,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传代中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出现自由组合现象。

4、人类ABO血型的遗传 例如:A和B血型结婚后子女血型分析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细胞中的染色体 (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三)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 摩根实验室用果蝇为材料的工作,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 三、基因的化学本质 (一)1944年,O T Avery 等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1953年,J. Watson和F. Crick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对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预测。这项杰出的成就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的 两个依据 ?M Wilkins和Franklin拍摄的对DNA纤维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的照片。 ? E Chargaff对DNA碱基组成的定量分析结果。 证明A=T; G = C;A+G=T+C (二) DNA的结构 (1) 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围绕同一轴心相互缠绕,形成右手双螺 旋。 (2)碱基互补配对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氢键连接在一起。 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C和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3) DNA双螺旋结构的参数: 双螺旋直径2nm,每螺旋一周包含10个碱基对,螺距(即螺旋旋转一圈高度)为为 3.4nm。 双螺旋表面有两条螺旋型沟漕,一条较深较宽,称为大沟;一条较浅较窄,称为小沟。 (三)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 DNA通过转录作用,将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基因)传递给 mRNA, 在三种 RNA (mRNA、tRNA和rRNA)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蛋白质的合成。

八年级生物上第四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在猫的家庭中,幼猫和亲猫长得非常相似,说明生物的 现象,伞藻的嫁接试验说明 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内一些能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 。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 且 的染色体。 3、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 和 。 DNA 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是 。生物的形状是由 控制的。 4、一条染色体 )DNA ( )基因 5、人的体细胞中含有 对染色体,其中一对能决定个体性别的是 ,在女性为 ,而男性为 。其余22对是 。 6、人的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 ,为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每一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 ,一条自 。 7、女性只能产生 种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 ,而男性可以产生 种精子分别是 或 ,理论上讲,两种精子的数量是 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是 ,且婴儿的性别主要由 决定的。一对夫妇已生育一个男孩,如果生育第二胎,是女孩的几率为 。 8、生物体的 、 、 和 统称为性状。 9、相对性状是指 生物 性状的 表现形式。 10、基因有 和 之分,分别控制 性状和 性状。 11、区别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12、遗传病是 的疾病。染色体遗传病主要是由 的变从遗传物质看 变 异 从生物生存看

化引起的。常见遗传病例:色盲、白化病、血友病、先天愚型。 巩固练习: 1. 生物的性状指的是生物体的() A. 形态特征 B. 生理特征 C. 结构特征 D. 以上三项都是 2. 下列所述不属于性状的是() A. 人皮肤的颜色 B. 人的血型 C. 豌豆茎的高矮 D. 衣服的颜色 3. 下列关于相对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一物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B. 不同物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C. 同一物种,不同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D. 不同物种,不同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4.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狗的长毛与黑毛 B. 人的身高和体重 C. 圆滑的豌豆和皱缩的豌豆 D. 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5. 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 A. 卵细胞 B. 受精卵 C. 子房壁细胞 D. 珠被细胞 6. 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下列表现出隐性性状的是( )。 A. DD B. Dd C. EE D. bb 7.人的染色体分布在() A细胞膜上B生物的性状之中C隐性基因中D细胞核中 8.关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出现的B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基因 C基因往往有显隐性之分D受精卵内有父母双方的基因 9.人的体细胞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 A23对,23条B22对,22条C48对,24条D22对,23条10.决定有耳垂的基因(B)对决定无耳垂的基因(b)为显性,李红有耳垂,她的体细胞内的基因组可能是() A B B B Bb C bb DBB或Bb 11.水稻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为()A24对B12对C48条D10对 12.决定豌豆形状是圆滑还是皱缩的是() A精子B卵细胞C染色体D基因 13.某人是双眼皮,但他只产生一种生殖细胞,他的基因组成是() A Aa B AA C aa DaA 14.下列几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

第四章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 2、变异:亲代与子代或者子代不同个体之间不完全相同。 遗传决定了物种的延续,变异有利于物种的进化。 核酸传递遗传信息的基础在于其碱基的排列顺序,病毒核酸复制时能够产生完全等同于原核酸的新的核酸分子,从而保持遗传的稳定性。 病毒的突变机率较高,决定了病毒遗传的变异性。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体,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会因为核酸的复制、装配等各种因素而发生变化,有了这些变化,流感病毒就可以有效地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 第一节病毒的突变 病毒的突变(Mutation):基因组中核酸的组成或结构发生改变。 点突变(狭义突变):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 大段染色体的缺失、重复、移位和倒位等较大范围内可遗传结构的改变(广义突变)。 突变体:携带突变的生物个体或群体、株系。 突变基因:包含突变位点的基因。 基本概念 病毒株(strain):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或不同来源的病毒系 病毒型别(type):同种病毒的不同血清型别 病毒野生型( Wildtype): 从自然宿主中新分离出的, 或者是实验室采用的 病毒突变体(mutant):与野生病毒株的不同表型的变异株,已清楚其机理 病毒变异体(variant):与野生病毒株的不同表型的变异株, 并不清楚其机理 病毒准株(quasispecies):在一个宿主体内,子代病毒出现了与原始感染株不一致,该变异个体称为病毒准株。 第二节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病毒变异除自发、诱发突变外,还可能因混合感染引起的遗传重组。 病毒的变异主要源于其基因组的突变和重组。 1.自发突变:在无任何已知诱变剂的条件下产生的突变。 DNA病毒和RNA病毒的自发突变有明显区别: DNA:有一整套完整的DNA复制、核对、修正系统 RNA:不能自动修复(RNA复制酶中缺少校正阅读活性)病毒复制比自发突变快得多,野生型种群处统治地位 突变效率:DNA 10-8~10-11 RNA 10-3~10-6 2.诱发突变:野生型病毒在各种理化因子存在的条件下提高突变力的措施(适当的剂量、获得单一突变的突变体)

最新-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点分析 济南版 精品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1.遗传的控制中心:___。 2.染色体(1)概念: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存在着一些能被___染成___的物质。 (2)成分:主要包括___和___,___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3.DNA分子结构: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_____结构。 4.基因: (1)___上的许多与___相关的片段。 (2)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通常都包含__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_个基因。 5.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基因是___上与遗传相关的小单位,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内的___上。 6.一般情况下,由于同种生物所含有的染色体___和___是相同的。保证了生物亲代、子代和后代之间具有___的信息。 二、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1.人类的染色体 (1)人的体细胞中有___对染色体,其中决定个体性别的一对染色体是___,其余的22对染色体叫做______。 (2)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___,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___。 2. 人类染色体的传递 (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______。 (2)受精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①人的体细胞中含有___染色体,所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个含有___染色体。 ②通过___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在一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___。其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___,一条来自___。 (3)亲代的遗传信息随着___传递给了后代,人类的遗传就是通过___在亲代与后代之间的传递实现的。 3、产生生殖细胞 如果根据性染色体区分,女性只能产生___种卵细胞,每个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男性只能产生___种精子,其染色体组成是______。从理论上讲,两种精子的数量是___的。 4、人类的性别决定 (1)女孩:含___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性染色体组成是___。 (2)男孩:含___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性染色体组成是___。 (3)生男生女机会是___的。 三、性状的遗传 1.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___和___把自己的___传给后代,从而使得后代继承了亲代最基本的遗传特征。 2.生物的性状(1)性状:生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 (2)相对性状:______生物的___性状的______表现类型。 3.基因与性状的遗传 (1)基因:控制生物的___,位于___上,在体细胞中是___存在的。 (2)相对性状分为______和______。 (3)显性基因:控制______的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______的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4)若控制双眼皮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子代的基因为AA时,表现为___;若基因组成为Aa时,表现为___;若基因组成为aa时,表现为___。 四、生物的变异类型及意义 1、变异的类型(1)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2)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按照对生物的生存有没有影响,变异分为___和____。 2.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有利的变异会通过___不断地___和加强,有利的变异会___,使得生物体更加适应周围的___。 3、遗传变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在作物栽培和动物的饲养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的___和___,对其产生的______进行逐代挑选,培育___品种。 (2)目前,人们通常利用______对其生物进行适当处理,促使生物体内的___或___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___个体。 五、人类优生与基因组计划 1.人类遗传病 (1)遗传病是由于___或___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遗传病有____、_____、______等。 (2)染色体遗传病:主要由___改变而引起的,如______。 (3)基因遗传病:是由___引起的。按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又可分为___和___。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基因组计划 (1)、参与的国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 (2)我国在______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___年___月___日,“人类基因组框架草图”绘制完成。 (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可以正确解释______现象,在___水平上对疾病进行___和___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